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考点要点识记手册》严格依照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在认真研究、比较历年真题基础上分析公选考试的变化、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编写。本书体系科学,内容设置合理,能够帮助考生复习重点、难点,掌握高频考点,提高学习效率。
内容简介
《中公版·《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考点要点识记手册》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历史、国情国力、知识、公文写作与处理几部分内容。荟萃《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复习指南的重点内容,高效攫取备考知识,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目录
第一章马克思列宁主义(3)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24)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32)
第四章邓小平理论(35)
第五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7)
第六章科学发展观(50)
第七章中共党史(59)
第八章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70)
第九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92)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3)
第二章微观经济(108)
第三章宏观经济(117)
第四章国际经济(126)
第一章理论法学(135)
第二章宪法(138)
第三章部门法(149)
第一章管理基础理论(195)
第二章行政管理(197)
第三章公共政策(205)
第四章领导(209)
第一章科学技术与社会(217)
第二章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223)
第三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229)
第一章历史(241)
第二章国情国力(269)
第三章公文写作与处理(282)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94)
精彩书摘
第一章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包括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体系,具备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特点。其中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发展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实践的观点、社会意识的作用、价值规律等知识常结合社会现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名言古训出题,以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为主要考查形式。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基本的方面:
(1)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对于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第二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也就是人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世界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具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1)世界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统一体。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原因都在于物质自身,都服从于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3)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
综上所述,世界是自我存在、自我运动的物质统一体,又是无限多样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前提下的统一性,世界的无限多样性是物质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含义。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创造性活动;第二,意识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和选择方案,形成实践观念;第三,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第四,意识能够反映自身并控制自身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其实践基础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①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与物质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劳动这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带来了人类意识的产生及其与物质的分化。另一方面,意识也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物质世界能动的反映和改造。实践是意识与物质的接触点,正是在意识与物质相互接触的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的内容才转变为意识的内容。不仅如此,意识本身并不能直接地改变物质世界,只有通过指导实践,才能引起物质世界的改变,产生出物质世界中本来没有的物质结构和形式。由此可见,实践是意识与物质相互转化的基础和途径。
5.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世界的普遍联系
①哲学上把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联系;②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③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也不能否定客观上存在的联系。联系既不能人为臆造,也不能人为消灭。
(2)世界的永恒发展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6.矛盾
(1)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及各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称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统一又称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事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矛盾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指的是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形式各有其特点。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矛盾性质的特殊性。其次,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最后,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属于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则是事物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首先,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和共同的方面,它不包括事物非本质的、偶然的和具体的方面。因此,共性比个性更深刻,个性比共性更丰富。
其次,共性与个性是相互联结的。个性一定包含了共性,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
最后,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共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另一时间就成了个性,反之亦然。
7.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1)主次矛盾
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能有多个。想问题、办事情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2)矛盾的主次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都只有一个。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流。
8.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可以用数量形式表示的规定性,包括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等。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区间。在度中,质和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一定的质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一定的量又规定着质的稳定性。质和量在度中的相互结合和规定,使质量双方处于统一状态。
(2)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的关系
量变与质变的定义:量变是事物的量的规定性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原有发展过程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延续和渐进过程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有没有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中公版·《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考点要点识记手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