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保温材料性能及其表征方法

建筑保温材料性能及其表征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诗兵 等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保温
  • 保温材料
  • 材料性能
  • 热性能
  • 表征方法
  • 建筑工程
  • 节能
  • 建筑物理
  • 材料科学
  • 建筑节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80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02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2
字数:2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供建筑保温材料制造、保温系统生产开发等技术人员使用,同时适用于检测、设计、工程监理、监管等相关技术人员使用。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保温材料的性能及其表征,并围绕三条主线展开:(1)保温系统和保温工程要求之下的:为什么表征这些性能(表征目的)、表征的作用(物理及工程意义)、怎样表征(表征方法)、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等;(2)性能表征的标准化试验方法、测试方法、影响因素等,并尽可能的说明国内外标准的关联性,便于国际接轨的工程和学术上的标准运用。(3)贯穿保温材料及其保温系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验收的生产与使用全过程的性能要求与表征。

内容简介

建筑保温材料是应用于建筑围护结构起保温节能作用的一类材料。本书首先阐述了保温工程对保温系统性能要求及其表征方法,进而说明对保温材料性能要求,阐明保温工程、保温系统(保温构造)、保温材料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所构成的标准化体系;然后从构造安全性、防火安全性、耐久性、热工性能等方面,分别阐述保温材料性能表征的内容、物理意义和工程意义、测试方法、影响因素等;最后分别描述了有机保温材料和无机保温材料的生产方法、具体的性能指标、性能特点等。
本书供建筑保温材料制造、保温系统生产开发等技术人员使用,同时适用于检测、设计、工程监理、监管等相关技术人员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绪论001
1.1建筑保温系统与建筑保温工程001
1.1.1建筑围护结构保温001
1.1.2建筑保温系统003
1.1.3建筑保温工程005
1.2外保温工程的基本要求009
1.2.1结构安全性009
1.2.2防火安全性010
1.2.3耐久性011
1.2.4保温功能性012
1.3从工程到材料的性能控制过程013
1.3.1从工程到材料的性能控制过程013
1.3.2从材料到工程的标准化体系016
1.3.3保温系统材料的性能表征017
1.4建筑保温材料的分类019
1.4.1按照有机物和无机物分类019
1.4.2按照材料的形态分类019
1.4.3按照材料的使用部位分类020
1.5我国建筑保温材料的发展020
1.5.1基本发展历程020
1.5.2提高保温效能的发展思考022
1.5.3无机、有机保温材料发展重点的思考025
1.5.4保温材料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考027
1.6我国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发展027
1.6.1基本发展历程027
1.6.2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028
1.6.3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外保温系统029
1.6.4装配式外墙外保温系统 030
1.6.5构件式外墙外保温系统031
参考文献032
第2章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性能033
2.1引言033
2.2抗风荷载性能034
2.2.1抗风荷载性能表征意义034
2.2.2抗风荷载性能试验方法036
2.2.3抗风荷载性能与系统材料的关系037
2.3耐候性038
2.3.1耐候性表征意义038
2.3.2耐候性试验方法039
2.3.3耐候性试验与系统材料性能的关系041
2.4系统吸水量042
2.4.1吸水量表征意义 042
2.4.2吸水量试验方法042
2.4.3吸水量与材料性能和构造微结构的关系043
2.5抗冲击性044
2.5.1抗冲击性表征意义044
2.5.2抗冲击性试验方法044
2.5.3抗冲击性与保温材料性能的关系045
2.6耐冻融性能046
2.7水蒸气渗透性能047
参考文献049
第3章保温材料物理性能表征050
3.1密度050
3.2垂直于板面方向的抗拉强度052
3.3抗压强度与软化系数054
3.3.1抗压强度表征意义054
3.3.2硬质无机保温材料抗压强度测试055
3.3.3烘干试样抗压强度测试056
3.3.4软化系数057
3.4压缩强度、抗折强度和压剪粘结强度057
3.4.1压缩强度057
3.4.2抗折强度060
3.4.3压剪粘结强度061
3.5憎水性062
3.5.1表征意义062
3.5.2憎水性与排水的关系063
3.5.3测试方法064
3.5.4影响憎水性的因素065
3.6吸水率066
3.7吸水量067
3.7.1测试方法067
3.7.2憎水性、毛细现象与部分浸入吸水量关系069
3.7.3影响吸水量测试的因素070
3.7.4吸水量的工程意义071
3.8尺寸稳定性072
3.8.1表征意义072
3.8.2测试方法073
3.8.3陈化、养护对尺寸稳定性的影响074
3.9水蒸气透过性075
参考文献078
第4章建筑热工与保温材料的热工性能079
4.1围护结构基本传热方式079
4.1.1导热080
4.1.2对流与表面对流换热081
4.1.3辐射083
4.2影响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因素085
4.2.1导热系数测试方法085
4.2.2导热系数与密度的关系087
4.2.3各向异性制品的导热系数089
4.2.4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090
4.2.5导热系数与含湿量的关系091
4.3传热系数及其计算091
4.3.1一维稳态传热与传热系数091
4.3.2导热系数修正系数095
4.3.3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计算097
4.3.4传热系数的测试103
4.4建筑采暖节能率与建筑保温节能的关系104
4.4.1采暖耗煤量指标104
4.4.2建筑物耗热量指标105
4.4.3外围护结构的温差传热量106
4.4.4建筑节能标准107
参考文献110
第5章无机保温材料111
5.1岩棉与矿渣棉111
5.1.1岩棉与矿渣棉的制造111
5.1.2酸度系数对岩棉性质的影响117
5.1.3界面处理对砂浆与岩棉带粘结性能的影响121
5.2泡沫玻璃与发泡陶瓷123
5.2.1泡沫玻璃123
5.2.2发泡陶瓷126
5.3发泡水泥保温板128
5.3.1泡沫混凝土简介128
5.3.2发泡水泥的性能129
5.3.3发泡水泥含水率与强度之间的关系130
5.3.4发泡水泥含水率与导热系数的关系132
5.3.5发泡水泥不同湿度下的吸潮特性132
5.3.6发泡水泥的吸水和排水特性133
5.4其它无机保温制品134
5.4.1玻璃棉134
5.4.2真空绝热板135
5.4.3膨胀珍珠岩保温板137
5.5非制品形态保温材料138
5.5.1胶粉聚苯颗粒浆料138
5.5.2喷涂无机纤维保温浆料139
5.5.3现浇泡沫混凝土140
5.5.4建筑保温砂浆141
5.5.5膨胀玻化微珠保温隔热砂浆141
参考文献142
第6章有机保温材料及其对火反应性能143
6.1概述143
6.1.1热塑性保温材料143
6.1.2热固性保温材料146
6.1.3建筑外保温工程火灾特点149
6.2有机保温材料受热形态演变150
6.2.1热塑性保温材料150
6.2.2热固性保温材料151
6.3氧指数152
6.3.1氧指数及其测试方法152
6.3.2保温材料高温氧指数153
6.3.3受热作用对材料氧指数的影响153
6.4基于锥形量热试验的热释放性能154
6.4.1锥形量热试验154
6.4.2点火时间156
6.4.3热塑性材料的热释放行为157
6.4.4热固性材料的热释放行为159
6.4.5热释放速率峰值160
6.5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161
6.5.1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161
6.5.2不燃性试验162
6.5.3燃烧热值测试164
6.5.4单体燃烧试验165
6.5.5可燃性试验方法169
参考文献171

前言/序言

置于大气环境中的保温系统,具有保温性能、耐候性、抗风荷载性、抗冻融循环性能、防火安全、抗冲击性、水蒸气透过性等诸多要求。保温材料需要满足保温构造的性能要求,并在保温工程中体现这些要求。因此赋予了保温材料众多的性能要求,并通过一系列标准方法对这些性能进行表征,形成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标准群。
本书力求深入浅出地阐明保温材料性能及其表征方法,并围绕三条主线展开。
(1)保温构造和保温工程要求之下的:为什么表征这些性能(表征目的)、表征的作用(物理及工程意义)、怎样表征(表征方法)、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2)性能表征的标准化试验方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设备,影响性能测试的因素,并尽可能地说明国内外标准的关联性,便于在工程和学术上与国际接轨。
(3)贯穿保温材料、保温系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验收的生产与使用全过程的性能要求与表征,及其相互关联关系,并通过工程构造和案例加以诠释。
本书适用于建筑保温材料生产与开发,保温系统开发,保温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上述工作相关的检测、监管等人员使用。
本书由北京工业大学孙诗兵统筹策划,并参与全部章节的撰写和统稿工作。本书撰写邀请了北京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从事建筑节能材料研究的科技人员,结合其科研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精心编著而成。沈阳建筑大学刘军参与第1章编写工作;沈阳建筑大学徐长伟参与第2章和第3章部分编写工作;北京工业大学田英良参与第5章编写工作。研究生樊继业、聂光临、郭现龙、万成龙、邵艳丽参与了实验研究、编写和资料收集工作。本书得到北京工业大学生态建材研究室崔素萍、兰明章、王子明等同事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本书涉及的面广,加之笔者的水平有限,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著者
2016年12月于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保温材料性能及其表征方法》一书,专注于深入剖析现代建筑保温材料的核心要素,并系统阐述与之相关的各类性能评测与分析手段。本书旨在为建筑行业从业者、材料研发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提供一套全面、详实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首先为读者构建一个宏观的视角,深入探讨建筑保温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对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建筑能耗已成为社会总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建筑保温不仅能显著降低供暖和制冷所需的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更能提升居住的舒适度,创造更健康节能的室内环境。本书将追溯建筑保温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简单材料应用到如今高性能、多功能的复合材料,展现其演进轨迹。 接着,本章将对建筑保温材料的分类进行概述。保温材料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其选择直接影响到建筑的整体保温效果和使用寿命。我们将初步介绍常见的保温材料类型,如无机保温材料(如岩棉、玻璃棉、膨胀珍珠岩等)、有机保温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板、聚氨酯泡沫等)以及新型复合保温材料。每种材料都将进行简要的特性描述,为其后续详细性能分析奠定基础。 此外,本章还将强调建筑保温性能的几个关键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导热系数、热阻、保温效率、防火性能、憎水性、吸湿性、耐久性以及环境友好性等。这些指标的科学理解和准确评估,是选择和应用合适保温材料的前提。 最后,本章将点明本书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阐述如何科学、系统地表征这些关键性能,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的技术框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建筑保温材料选择和应用挑战。 第二章 建筑保温材料的核心性能指标 本章将详细深入地解析建筑保温材料的各项核心性能指标,这是理解材料特性、进行科学选材和准确评估工程质量的关键。 导热系数(Thermal Conductivity, λ):导热系数是衡量材料传导热量能力的最基本指标。本书将详细解释导热系数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与材料微观结构(如孔隙率、填充物性质、材料密度等)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将探讨不同温度、湿度环境下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并介绍计算和测量导热系数的常用方法,如平板法、圆柱管法等。理解导热系数是评估保温材料保温能力的首要步骤。 热阻(Thermal Resistance, R):热阻是材料对热流的阻碍能力,是导热系数的倒数,并且与材料的厚度成正比。本章将阐述热阻的计算方法,并说明在建筑设计中,总热阻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即通过叠加不同建筑构件的热阻来计算整个墙体、屋顶或楼板的保温性能。我们将强调,高热阻值意味着更好的保温效果。 保温效率(Insulation Efficiency):保温效率是一个更综合的评价指标,它不仅考虑了材料本身的导热性能,还可能涉及材料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的表现。本书将探讨如何从不同维度来理解和量化保温效率,例如,在特定温差下,单位面积材料能减少多少热量损失。 防火性能(Fire Performance):建筑安全是保温材料应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本章将详细介绍建筑保温材料的防火等级划分标准(如国家标准GB 8624),以及常见的防火性能测试方法,如单体燃烧试验、热释放速率试验等。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材料组分设计、添加阻燃剂等方式来提高材料的防火安全性,并强调不同应用场景对防火性能的不同要求。 憎水性与吸湿性(Water Repellency and Moisture Absorption):水是影响保温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本章将深入分析憎水性(即材料抵抗水分渗透的能力)和吸湿性(即材料吸收水分的能力)对保温材料导热系数、机械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我们将介绍衡量憎水性和吸湿性的常用测试方法,如滴水法、浸泡法、吸水率试验等。理解这些特性有助于选择在潮湿环境中也能保持良好性能的保温材料。 机械强度(Mechanical Strength):建筑保温材料需要承受一定的物理荷载,如风压、自重、施工过程中的压力等。本章将详细阐述保温材料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等关键力学性能指标,并介绍相应的测试标准和方法,如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的抗压、抗拉试验。我们将探讨材料的结构设计对其机械性能的影响。 耐久性(Durability):建筑保温系统需要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因此耐久性至关重要。本章将分析影响保温材料耐久性的因素,包括物理老化(如温度循环、湿热循环)、化学老化(如光照、氧化)、生物侵蚀(如霉菌、虫害)等。我们将介绍加速老化试验等评估方法,以预测材料在长期使用中的性能衰减情况。 环境友好性(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保温材料的环境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章将讨论保温材料在生产、使用和报废过程中的环境足迹,包括原材料的可再生性、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以及是否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我们将介绍生命周期评价(LCA)等评估工具,以期选择对环境影响更小的材料。 第三章 建筑保温材料的常用表征方法 本章将聚焦于实际操作层面,系统介绍用于表征建筑保温材料性能的各类常用方法和技术。 导热系数的测试方法: 稳态法:详细介绍平板热流计法(Guarded Hot Plate, GHP)和圆柱管法(Heat Flow Meter, HFM),阐述其工作原理、设备构成、测试流程及适用范围。重点讲解GHP法作为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推荐方法,其高精度特点。 瞬态法:介绍热线法(Hot Wire Method)和瞬态平面热源法(Transient Plane Source, TPS),分析其快速测试的优势,以及在特定条件下的应用。 热阻的测定与计算:结合前面介绍的导热系数和材料厚度,详细说明如何计算单层材料和多层复合材料的热阻。介绍热桥效应在实际建筑中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数值模拟或实验来评估其对整体保温性能的影响。 防火性能的试验技术: 燃烧性能分级:详细解读GB 8624《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标准,介绍A1、A2、B、C、D、E、F等不同级别的含义和判定依据。 关键试验方法:深入介绍燃烧热释放速率(Cone Calorimeter)、单体燃烧试验(Single Burning Item, SBI)、小室法(Room Corner Test)等常用试验方法,分析其测试原理、设备配置和结果解读。 憎水性与吸湿性的评测手段: 表面憎水性测试:介绍滴水法、倾斜滴水法等,用于评价材料表面抵抗水滴渗透的能力。 吸水率与吸湿率测试:阐述材料在浸泡和吸湿环境下的吸水和吸湿行为,介绍相应的试验方法和数据分析。 力学性能的测试设备与流程: 万能材料试验机:详细介绍其在保温材料抗压、抗拉、抗弯、抗剪强度测试中的应用,包括试样准备、加载方式、位移控制和数据采集。 其他专用测试设备:如用于测试材料尺寸稳定性的试验设备,以及用于评估材料耐久性的循环加载试验设备。 耐久性评估的加速试验: 湿热循环试验:模拟材料在潮湿和高温交替环境下的性能变化。 温度循环试验:模拟材料在寒冷和高温交替环境下的性能变化。 紫外光老化试验:模拟材料在太阳光照射下的老化过程。 环境性能的评估方法: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释放量测试:介绍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对VOCs的限量要求,以及相关的测试方法,如顶空法、吸附管法。 生命周期评价(LCA):简要介绍LCA的流程和应用,用于评估材料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环境影响。 第四章 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本章将展望建筑保温材料领域的最新进展,介绍一些新兴的、具有潜力的保温材料及其应用前景。 气凝胶保温材料:作为一种超轻、低密度材料,气凝胶具有极低的导热系数,是当前高性能保温材料的研究热点。本书将探讨气凝胶的制备技术、微观结构特征以及其在航空航天、高端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真空绝热板(VIPs):VIPs通过抽走板芯材料中的空气,形成真空层,从而实现极高的保温性能。本章将分析VIPs的结构组成、性能优势,以及在厚度受限的特殊应用场景下的价值。 相变材料(PCMs):PCMs能够通过相变过程吸收或释放潜热,具有调控温度、蓄能保温的功能。我们将探讨PCMs的类型、微胶囊化技术,以及其在智能建筑、节能调温方面的应用。 生物基保温材料: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制备的保温材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章将介绍如纤维素气凝胶、植物纤维保温毡等生物基材料的研发进展,以及其环境友好性和应用前景。 复合保温材料的创新:针对传统保温材料存在的不足,复合保温材料通过集成不同材料的优点,如防火、保温、结构一体化等,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本章将探讨各类新型复合保温体系的设计理念和性能优势。 第五章 建筑保温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策略 本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的、基于性能的建筑保温材料选择指南,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阐述其应用策略。 基于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设计:结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详细阐述如何根据建筑的功能需求、气候条件、经济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定建筑外墙、屋顶、楼板等部位的保温层厚度和材料选择,以满足热工设计要求。 不同保温材料的应用特点与选择依据: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如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以及不同的围护结构部位(如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屋顶保温、楼板保温、幕墙保温等),分析各种保温材料的适用性、优缺点,并提供具体的选择依据。 保温材料与其他建筑材料的相容性:在实际应用中,保温材料需要与基层墙体、饰面材料、粘结剂、锚固件等协同工作。本章将讨论保温材料与其他材料之间的相容性问题,以及如何避免潜在的化学反应和物理破坏。 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保温材料的性能发挥与施工质量密切相关。本章将介绍常见的保温系统施工工艺,如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粘贴法、机械固定法等,并强调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和质量检查方法。 耐久性与维护: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本章将探讨保温系统的长期耐久性保障措施,以及必要的维护和检修要求。 经济性评估与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在材料选择过程中,除了性能,经济性也是重要考量因素。本章将引导读者进行科学的经济性评估,并介绍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方法,以期在初期投资和长期运行成本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本章将对全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建筑保温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本书核心内容的梳理与提炼:对前面各章节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概括,强调建筑保温材料性能表征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重要性。 未来发展趋势: 高性能化与集成化:预测未来保温材料将朝着更高的保温效率、更优的防火性能、更好的力学性能以及集成化(如集保温、防水、防火、装饰于一体)方向发展。 绿色化与可持续化:强调环保、低碳、可再生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将成为主流。 智能化与数字化:探讨如何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模拟仿真软件,以及大数据分析,实现保温材料的智能化设计、生产和应用。 功能化与多性能化:展望未来保温材料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保温功能,而是集成更多功能,如隔音、吸声、自清洁、隔热防火等。 研究与实践建议:为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实践建议,以推动建筑保温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翔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理解建筑保温材料性能及其表征方法的知识体系,为构建绿色、节能、舒适的建筑环境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能够触动人心的书籍,往往在于它能够引发我的思考,改变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建筑保温材料性能及其表征方法》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在讲授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书中对“保温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的探讨,就让我深受启发。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材料的名称,而是从微观的原子、分子层面,到宏观的纤维、颗粒、泡沫结构,层层递进地剖析了结构是如何决定材料的性能。他通过精美的示意图和深入的文字描述,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材料内部的“构造”,理解了为什么不同的结构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热阻、声阻、甚至力学性能。这是一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体验,让我对材料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对“新型保温材料的研发趋势”的展望,更是让我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他没有停留在对现有材料的介绍,而是放眼未来,分析了生物基保温材料、气凝胶保温材料、真空绝热板等前沿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这让我感受到,保温材料的研发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地突破和创新。这种对未来科技的关注,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建筑保温材料性能及其表征方法》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技术书籍,不如说是一部“保温材料的百科全书”。它以一种极其详尽的方式,覆盖了建筑保温材料的方方面面,让我对这个看似狭窄的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书中对“各种保温材料的详细性能参数对比”的篇章,就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参数,而是通过表格、图表等多种形式,将不同材料在导热系数、密度、吸水率、燃烧性能、力学强度等关键指标上的表现进行了直观的对比。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材料之间的优劣势,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实测数据与理论计算的对比分析”的章节。作者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真实的工程案例,通过实地测量和数据分析,来验证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并分析实际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原因。这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工程实践的复杂性,也让我对书中提供的知识有了更强的信心。这本书让我明白,建筑保温材料并非是简单的“隔热层”,而是承载着重要的节能、安全、舒适等多种功能的关键构件,其性能的表征和评估,更是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专业的知识体系。

评分

我一直对建筑节能这个话题非常关注,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知识。《建筑保温材料性能及其表征方法》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辨别”和“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书中对“保温材料的选型原则”的总结,就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万能”的选型方案,而是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气候条件、使用功能等因素,提出了系统性的选型思路。他强调了“因地制宜”、“综合评估”的原则,并详细列举了在实际工程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比如成本效益、施工便利性、环境影响等。这让我意识到,选择保温材料并非简单的“哪个贵就选哪个”,而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决策过程。书中对“保温系统”的深入剖析,更是让我明白,保温材料的应用,不能孤立地看待。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保温系统,比如外墙外保温系统、外墙内保温系统、屋面保温系统等,并深入分析了各个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让我意识到,保温效果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保温材料本身的性能,更取决于整个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质量。这种对系统性工程的关注,让我对建筑节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建筑保温材料性能及其表征方法》的开篇,便以一种近乎“解构”的方式,将我拉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原以为,谈论建筑保温,无非是隔热、节能、防火等几个大而化之的概念。然而,作者似乎是想从根本上颠覆我既有的认知。他没有上来就罗列各种材料的优劣,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性能”这个词的真正内涵。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细致区分,更是一种哲学式的审视。比如,关于“热阻”的定义,书中并非简单地给出公式,而是深入分析了热量传递的微观机理,从分子动能的角度去解释传导、对流、辐射的相互作用。这让我意识到,过去我对保温材料的理解,是多么的浅薄和表面化。书中对“保温性能”的“表征方法”的详述,更是将这种深度贯彻到底。它不只是介绍了几种测试仪器和标准,而是对每一种表征方法的原理、局限性、适用范围进行了详尽的阐释,甚至追溯到了这些方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建筑保温材料的科学研究充满了敬意。读到这里,我甚至开始怀疑,我之前购买的那些市面上常见的保温材料,其性能的评估是否真的经受住了如此严苛的审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科学,是将最复杂的问题,拆解到最基础的单元,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和实验去重构,最终呈现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真相。这是一种令人着迷的探索过程,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如此细致的解构之后,作者将如何引领我走向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认为,评价一本技术书籍,关键在于它能否给我带来新的认知和启迪。而《建筑保温材料性能及其表征方法》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带领我一步步探索建筑保温材料的奥秘。书中关于“防火性能”的阐述,就让我对这个看似熟悉的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以为,防火等级基本上就是一个“A级”或“B级”的标签,但这本书却详细揭示了防火性能背后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作者不仅介绍了燃烧机理,比如材料的燃点、闪点、热解行为,还深入分析了阻燃剂的作用机理,以及不同类型阻燃剂在材料中的分布和协同效应。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烟气毒性”的表征方法感到震撼。过去,我更多地关注材料是否会燃烧,却很少考虑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对人员安全的影响。本书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烟气产生的原因、成分分析,到毒性评估的方法,都做了细致的介绍。这让我意识到,选择真正安全的保温材料,不仅要考虑其不易燃性,还要关注其在火灾发生时的“二次伤害”。这种对安全性能的全面而深入的考量,让我对建筑安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作者的严谨态度表示赞赏。

评分

我对建筑设计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在材料选择和性能评估方面,自己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建筑保温材料性能及其表征方法》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材料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材料的书。书中关于“透湿性”的论述,就让我对建筑内部的湿热平衡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是简单地认为,材料的“防水”和“防潮”是越好越好,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了,在某些情况下,适度的“透湿性”反而对建筑的健康至关重要。作者详细解释了水蒸气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的迁移机理,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具有合适透湿性能的材料,来避免结露、霉变等问题的发生。他引入了“水蒸气渗透系数”和“扩散电阻”等概念,并提供了多种“表征方法”来测量这些参数。这让我意识到,保温材料的选择,需要兼顾隔热、防水和透湿等多方面的性能,是一个复杂的权衡过程。书中对“热工模拟”的介绍,更是让我看到了现代建筑设计在节能方面的强大工具。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建筑的热工性能进行精确的模拟和预测,从而优化设计方案,选择最合适的保温材料。这让我看到了科学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的广阔前景,也对未来的建筑设计充满了期待。

评分

当我拿到《建筑保温材料性能及其表征方法》这本书时,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我很快就发现,我的预想大错特错了。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让我即使没有深厚的专业背景,也能逐渐领略到建筑保温材料的魅力。书中关于“热桥效应”的讲解,就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只模糊地知道“热桥”会影响保温效果,但具体是什么,为何会发生,却一无所知。本书则通过详细的图解和数据分析,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建筑节点的热桥形成机理,比如梁、柱、窗框等处的温度梯度变化,以及它们对整体保温性能的负面影响。作者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多种有效的“表征方法”来量化热桥的程度,例如红外热成像技术、有限元分析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优化节点设计、使用高性能连接件、增加局部保温层厚度等。这让我明白了,解决建筑能耗问题,绝不能忽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使用寿命”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关于材料本身的耐久性,更是结合了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场景,探讨了保温系统整体的寿命。比如,保温层与外墙基层之间的粘结强度、饰面层的抗开裂性、防水层的可靠性等,都可能影响到整个保温系统的最终使用寿命。作者对这些“系统性”问题的深入分析,让我深刻认识到,保温材料的选择和应用,需要一个整体性的思维。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一本好的技术书籍,不应该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应该能够让我理解“为什么”以及“如何做”。《建筑保温材料性能及其表征方法》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在深入探讨技术细节的同时,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中对“声学性能”的介绍,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一直以为,保温材料的主要功能是隔热,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在隔音降噪方面的潜力。作者详细解释了声波的传播机理,以及不同材料结构和密度如何影响声波的吸收和反射。他不仅仅停留在“吸音棉”、“隔音板”这些名词上,而是深入分析了材料的声阻抗、吸声系数、隔声量等关键参数,并讲解了如何通过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比如增加纤维的细度、调整孔隙的连通性、引入阻尼层等,来优化其声学性能。这让我意识到,在追求建筑节能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同时提升居住的舒适度,这是一种“一举多得”的解决方案。书中对“环境友好性”的表征方法,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一些“绿色建材”的概念,而是从材料的生命周期出发,详细分析了原材料的来源、生产过程的能耗和排放、使用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释放,以及废弃后的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这种对材料全生命周期的考量,让我对“绿色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未来保温材料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判断。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建筑材料的理解,都偏向于宏观的功能性描述,比如“隔热效果好”、“防火等级高”。然而,《建筑保温材料性能及其表征方法》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我带入了保温材料性能的微观世界,让我看到了隐藏在那些宏观标签背后的复杂科学原理。书中对“机械性能”的探讨,就远远超出了我的日常认知。我从未想过,保温材料的承重能力、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甚至是抵抗变形的能力,会与它的保温性能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这些力学指标,而是深入分析了材料的微观结构,比如纤维的排列、颗粒的粘结、发泡体的骨架,如何共同决定了材料的宏观力学响应。他甚至详细讲解了材料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变形机理,以及这些变形对保温层整体稳定性和耐久性的影响。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柔软的保温材料,其内部也蕴含着复杂的力学挑战。书中对“耐久性”的表征方法,更是让我看到了作者对材料生命周期的深邃思考。他没有仅仅停留在短期测试,而是通过加速老化试验、模拟自然环境暴露等多种手段,去预测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变化。他对紫外线辐射、温度变化、湿度循环、化学腐蚀等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机理的深入剖析,让我对“长寿命”保温材料的真正含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是一种从材料“出生”到“衰老”的全方位考察,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严谨和对工程实践的责任感。

评分

我一直对材料科学充满好奇,尤其是在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压力下,保温材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市面上关于建筑保温材料的读物,大多停留在概念普及和产品介绍的层面,缺乏对核心科学原理的深入挖掘。直到我翻开《建筑保温材料性能及其表征方法》,才真正感受到何为“干货”。书中关于“热工性能”的阐述,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给出导热系数这个单一的数值,而是从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这三个基本传热方式入手,详细分析了不同材料结构和微观形貌如何影响这些传热方式。例如,在讲解多孔材料的热传导时,他不仅分析了孔隙率和孔径大小的影响,还深入探讨了孔隙中空气的运动对传热的贡献,甚至引入了气体稀薄效应的概念,这让我对保温材料的内部微观世界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湿工性能”的论述。我之前从未意识到,材料在潮湿环境下的性能衰减,以及水蒸气渗透所带来的复杂影响,竟然是保温材料设计和评估中如此关键的一环。作者不仅介绍了水蒸气渗透系数(μ值)的计算方法,还详细分析了滞水、冻融循环等对材料结构和保温性能的长期影响,甚至探讨了材料的吸湿性、放湿性对室内环境湿度调节的作用。这种对材料湿工性能的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保温材料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意识到了许多传统材料在湿热环境下可能存在的隐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