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增强 跨平台用户体验设计

渐进增强 跨平台用户体验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Aaron,Gustafson 著,翟东方,任洁 译
图书标签:
  • 用户体验
  • 跨平台
  • 渐进增强
  • Web设计
  • 移动端
  • 响应式设计
  • 设计原则
  • 可用性
  • 前端开发
  • 设计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48484
版次:01
商品编码:12140642
品牌:异步图书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页数:19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大多数有关Web设计的图书都采取了“技术+案例”的形式,以便让读者迅速掌握某项技能。这类图书会用很大篇幅讲述如何应用HTML标签,CSS代码的每个属性是如何生效的,等等。此外,这些图书还会附带一个一个的小项目,通过带着读者一步一步写出代码,来观察项目是如何成型的,让读者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掌握设计和开发技巧。
这本书和上面所说的模式不同。这本书讨论的是设计师如何应对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Web环境,本质上,这是一本设计哲学书。
市面上已经存在大量的技术图书,网上也有大量的技术文章可以读。这些书很多写得都非常好,但是,如你所知,大多数图书和文章在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之后就被淘汰了,因为技术过时了。
实现技术、浏览器、工具包……这些东西变化得太快。我自己经常因为学习这些东西导致不堪重负。在一片动荡不安的技术海洋里,到底有多少种方法可以学习啊!我只是想做一个小网站,这片大海简直把我吓坏了!当我被技术的浪潮推到这边,拍到那边,因为晕船吐得一塌糊涂之后,我终于发现了大多数技术都在围绕一个中心在发展自己——这个中心就是“渐进增强”。
“渐进增强”的哲学可以称之为适应性Web设计方法的核心和灵魂。以它为核心,我终于能够正确理解很多技术和思路是如何产生的。甚至,理解了这种思想之后,我做出来的新网站变得更加健壮,而且很多用户表示我的网站访问起来终于不那么头疼啦,因此,这些网站的访问量也一天天增长起来。对“渐进增强”的理解使我成为了一名Web设计师,我相信这种魔力也会让你变得更好。

内容简介

如果你想开发一个既优雅又好用的网站,仅仅知道如何编写代码是远远不够的。本书介绍了一种名为渐进增强的设计思想,只要将这种它运用在项目中,就能使网站的兼容性、适应性和可访问性得到极大改善。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站在一个宏观的视角,考察了Web 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将内容组织、UX 设计、UI 开发、响应式设计、前端开发、服务端开发、性能优化,以及种种对用户产生影响的因素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以得出优化方案。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Aaron Gustafson是Web标准化项目的前项目经理,一直致力于Web的标准化和可访问性方面的工作,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近二十年的 Web 从业生涯中, Aaron 服务过众多我们所耳熟能详的企业,包括 Box、Happy Cog、美国职棒大联盟、 McAfee、纽约时报、SAS、StubHub、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Vanguard、Walgreens和Yahoo等。Aaron亦作为 Web 标准化的顾问参加了微软浏览器团队的研发工作。
Aaron善于通过写文章来分享他的经验和知识。他为《A List Apart》杂志撰写的“渐进增强三部曲”长期以来备受读者欢迎。他围绕渐进增强这个主题写成的图书《自适应Web设计》也获得了非常好的口碑和销量。除了写作,Aaron现在经常参加各种Web大会,与大家分享Web技术和设计方面的思考,并在世界各地和当地Web从业者进行研讨会形式的交流。
在Aaron的家乡,田纳西州的查塔努加市,他建立了查塔努加开放设备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中,Aaron和Kelly McCarthy组织了很多创意和技术的分享活动。Aaron 是Rosenfeld Media“专家”俱乐部的成员,其博客地址是aaron-gustafson.com。

翟东方,北师大文学系,互联网内容方向从业十年:苏州街角撸过码,西溪湿地画过图,中关村里奋过袖,后厂村口堵过车;曾向往入读北大哲学系,屡屡失利;热衷于用代码解决设计问题,有些心得。梁任公曾曰:“启超没有什么学问……”话锋一转,“还是有些的嘛!”既醉心之,则发展之,则分享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Quora上有云:“Don’t waste time on trying to find meaning and purpose in life other than your instincts.(与其努力向别人证明什么,不如跟随自己的天赋做点什么)。” 颇以为是。
任洁,北航交互设计硕士。互联网从业九年,走了一条从视觉设计到交互设计再到产品经理的道路,也因此接触了从电商门户到O2O等各种各样的产品形态。平时喜欢研究民俗和东亚志怪文献。自幼跟随老师学习工笔白描,热爱一切复杂美丽的线描图案。
欢迎加入读者交流QQ群:364021031。

目录

第1章 为体验而设计 / 1
1.1 优秀的代码,麻烦的设备 / 2
1.2 早期的Web是什么样 / 4
1.3 技术实现和用户体验 / 6
一个教训 / 7
1.4 你满足不了所有的人 / 9
1.5 向后兼容,向前适应 / 10
技术服务于内容 / 11
1.6 适应未知的设备 / 12
1.7 提升Web的可访问性 / 14
1.8 分层次设计 / 16
1.9 渐进增强的设计思想 / 19

第2章 内容是一切的基础 / 21
2.1 让文案和用户产生交流 / 23
2.2 设计稿中引入有意义的文案 / 24
2.3 优化文案,更好地与用户对话 / 26
问题出现时,做好准备 / 28
2.4 文案不确定怎么办 / 30
2.5 为用户优化文案内容 / 32
2.6 多种形式的内容 / 33
2.6.1 分析成本和收益 / 33
2.6.2 保持内容的可访问性 / 37
2.7
收集数据的时候,请保持和用户的对话 / 40
2.8 允许留白 / 41
2.9 让内容带路 / 43

第3章
使用文档结构化标记增强用户体验 / 45
3.1 那些年的“网页重构” / 47
3.2 利用HTML强调内容 / 49
3.3 实现方法不止一种 / 49
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 / 52
3.4 如何使用class和id / 54
3.4.1 使用微格式结构化内容 / 56
3.4.2 RDFa和微数据(Microdata) / 58
3.5 元素的取舍和选择 / 60
3.5.1 注意文档的大纲结构 / 62
3.5.2 注意代码顺序 / 65
3.5.3 避免加入多余的HTML标签 / 69
3.6 使用ARIA提升页面可访问性 / 71
3.7 容错处理 / 73
3.8 标记语言对于用户体验的意义 / 77

第4章 通过视觉设计提升用户体验 / 79
4.1 设计一个系统,而非一堆页面 / 80
4.1.1 设计清算 / 81
4.1.2 从设计风格组件开始,发现整站的视觉语言 / 82
4.1.3 建立视觉规范或组件库 / 83
4.2 不做无米之炊 / 84
4.2.1 营造和用户的对话场景 / 84
4.2.2 考虑极端情况 / 86
4.3 理解CSS渲染规则 / 87
4.3.1 就近原则 / 87
4.3.2 权重高比就近更重要 / 90
4.3.3 利用CSS容错性 / 92
4.3.4 渐进式导航的实例 / 97
4.4 从小屏幕开始的设备响应 / 101
4.4.1 为所有人提供支持,为一些人提供优化 / 105
4.4.2 布局从小到大变化的实例 / 107
4.4.3 允许流动布局 / 109
4.5 紧跟标准 / 111
4.6 防守性的设计 / 114
保守地应用样式 / 115
4.7 在页面中隐藏内容 / 116
4.7.1 避免使用的方法 / 117
4.7.2 可以适当使用的方法 / 118
4.7.3 最佳方法 / 119
4.8 使用CSS生成内容 / 120
4.9 针对其他媒体类型和交互方式而设计 / 122
4.9.1 设计一个供打印的页面 / 123
4.9.2 兼容不同的交互方式 / 124
4.9.3 考虑大屏幕设备 / 126
4.10 保留浏览器的默认样式 / 128
4.10.1 关于浏览器默认控件是否美观的讨论 / 129
4.10.2 关于模拟系统控件的讨论 / 129
4.11 拥抱可持续性 / 130

第5章
通过交互设计提升用户体验 / 133
5.1 了解潜在的问题,避免日后踩坑 / 135
5.1.1 了解Web的性质 / 136
5.1.2 什么情况下会“无JavaScript” / 138
5.2 保证最基础的用户体验 / 140
5.3 防止性的代码 / 142
5.3.1 先观察,再动手 / 142
5.3.2 特性检测 / 145
5.3.3 确认代码依赖的库的存在 / 146
5.4 建立最低限度的代码支持 / 147
5.5 区分对待 / 149
5.6 创建页面所需的结构 / 150
5.7 描述当前发生了什么 / 152
5.8 代码简单明晰 / 153
5.9 适应性的界面 / 156
5.10 不要提前应用样式 / 159
5.10.1 在HTML中添加标记 / 160
5.10.2 充分利用ARIA / 161
5.11 通过适当调整需求提升页面体验 / 161
5.12 鼠标事件之外 / 164
5.12.1 发挥键盘的作用 / 164
5.12.2 提升触屏体验 / 166
5.13 不要依赖网络状况 / 169
5.13.1 将数据存储在客户端 / 169
5.13.2 进一步丰富离线体验 / 171
5.14 合理发挥技术能力 / 172

第6章 持续的手艺活儿 / 175
6.1 体验图 / 176
6.1.1 Ix图的优点 / 177
6.1.2 图片延迟加载的实例 / 178
6.1.3 标签式界面实例 / 184
6.2 从历史中学习,寄希望于明天 / 185
6.2.1 移动互联网时代,等价于一个新的拨号上网时代 / 186
6.2.2 以前的小屏幕,变成了现在的大屏幕 / 186
6.2.3 仅有文字的设计方案回归了 / 187
6.3 对任何情况都要做好准备 / 190
《无尽边界:数字世界的沉浸式叙事与互动艺术》 内容梗概 《无尽边界》并非一本技术手册,也不是一份用户体验设计的案例集,而是一次深入探索数字世界中叙事与互动的艺术之旅。它旨在唤醒我们对沉浸式体验的感知,挑战我们对“游戏”或“应用”的传统定义,引领读者思考如何在比特的海洋中构建真正引人入胜、触及心灵的故事,以及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让用户不仅仅是使用者,更是故事的参与者、创造者,甚至是某种形式的共生体。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剖析沉浸式体验的核心要素,而非仅仅停留在用户界面或交互流程的层面。我们将回顾历史,从古代神话、民间传说、戏剧表演中汲取灵感,探寻人类天生对于叙事和参与的渴望,并将其与现代数字媒介的独特优势相结合。我们会深入研究心理学,探讨情感共鸣、认知负荷、心流状态等如何影响用户在数字环境中的体验,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和互动设计,引导和强化这些心理过程。 《无尽边界》将重点关注“叙事”在数字体验中的多种可能性。我们不局限于传统的线性故事,而是探索非线性叙事、分支叙事、涌现式叙事,以及如何利用环境、角色、声音、视觉等多种元素共同编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世界。本书将深入讨论如何创造鲜活、有深度的角色,让用户产生情感连接,并让他们在故事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将研究如何设计能够激发玩家好奇心、探索欲和解谜兴趣的叙事线索,以及如何利用未知和冲突来推动故事的发展,让用户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与此同时,本书将对“互动”的本质进行重新审视。我们探讨的互动,并非简单的点击、滑动或输入,而是更深层次的、能够引发用户思考、决策、甚至改变故事走向的互动。我们将分析各种互动模式,从简单的选择分支到复杂的模拟系统,从物理交互到虚拟现实中的身体感知。本书将强调互动与叙事的有机融合,探讨如何让每一次互动都不仅仅是为了推进流程,更是为了加深用户对故事的理解、对角色的认知,以及对自身在故事中角色的探索。我们还将深入研究如何设计能够提供“代理感”和“意义感”的互动,让用户感受到他们的行为是真实的、有影响力的,并且是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尽边界》还将跨越不同的数字媒介,从成熟的电子游戏、交互式电影,到新兴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应用,再到那些模糊界限的艺术装置和实验性项目。本书不会专注于某一种具体的技术平台,而是从跨越平台、跨越媒介的普适性原则出发,探讨如何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构建统一的、连贯的沉浸式体验。我们将思考如何利用VR的沉浸感来传递叙事的情感张力,如何利用AR将数字故事融入现实世界,以及如何利用传统的屏幕媒介来构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互动叙事。 本书还将探讨“艺术性”在数字体验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我们不仅追求功能性和易用性,更追求美学上的震撼、情感上的触动和哲学上的思考。我们将审视如何利用视觉艺术、音乐、声音设计、动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共同营造氛围,塑造角色,并最终升华故事的主题。本书鼓励读者突破技术和商业的限制,将数字体验视为一种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探索其在情感传达、观念表达和社会互动方面的巨大潜力。 《无尽边界》的最终目标是启发读者,让他们能够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数字世界的可能性。它不是教你如何“设计”一个应用,而是引导你思考“创造”一个世界,以及如何在这个世界中与人建立深刻的连接。它将鼓励你拥抱未知,勇于实验,并最终创造出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留下深刻印记的数字体验。 详细章节展望(示例性,非最终目录) 第一部分:沉浸的哲学基石 第一章:人类的叙事基因与数字的永恒回响 从洞穴壁画到屏幕光影:叙事作为人类生存的底层逻辑。 为何我们会被故事吸引?心理学视角下的共鸣机制。 数字媒介的解放:打破时空限制,重塑故事的可能性。 第二章:互动的本质:从工具到存在 “交互”的进化:从命令到对话,从感知到共创。 心流的秘密:如何设计让人“忘记时间”的互动。 代理感与意义感:让用户感受到“我”的力量。 第三章:构建“世界”的艺术:空间、氛围与存在感 虚拟空间的建构:环境叙事与环境的“角色”。 感官的交响:视觉、听觉、触觉的协同作用。 “在场感”的魔力:如何让用户感觉“我真的在那里”。 第二部分:叙事的无限疆界 第四章:故事的非线性交织:迷宫、网络与动态的叙事 决策点与分支叙事:让用户成为故事的共同作者。 涌现式叙事:从规则到故事,当系统自己讲述故事。 碎片化叙事与考古式探索:在信息洪流中重构真相。 第五章:角色的灵魂注入:从扁平到鲜活的生命 角色的动机与弧光:让虚拟角色拥有真实的情感。 用户作为角色:身份认同与代入感的设计。 NPC的智能与生态:构建动态互动的虚拟社会。 第六章:情绪的引导演绎:悲喜交加的数字旅程 叙事张力与节奏:如何制造悬念、惊喜与感动。 情感的触发与引导:利用音乐、色彩、情节的共情设计。 主题的升华:通过故事传递价值与引发思考。 第三部分:互动的艺术进化 第七章:深层互动的设计:选择、后果与学习曲线 “糟糕的选择”与“有意义的失败”:互动中的学习与成长。 复杂系统与 emergent behaviors:让互动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玩家代理与游戏规则的博弈。 第八章:跨媒介的叙事桥梁:连接现实与虚拟 VR/AR中的身体叙事:动作、姿态与沉浸的融合。 屏幕叙事的新篇章:利用界面与内容的高度契合。 从游戏到教育、艺术:不同领域的互动叙事实践。 第九章:用户成为创造者:共创与 UGC 的力量 工具的赋能:让用户有机会参与世界构建。 社区的活力:互动叙事中的社交维度。 “开放世界”的真正含义:当用户成为故事的推手。 第四部分:探索无尽边界 第十章:艺术与科技的交汇:美学驱动的数字体验 视觉语言的表达力:如何用画面“说话”。 声音设计的魔力:从环境音到情绪引导。 “留白”的艺术:给予用户想象的空间。 第十一章:伦理与责任:在创造世界时思考的影响 数字体验中的引导与操纵。 多样性与包容性:构建更广泛的数字世界。 沉浸与现实的界限:对数字生活方式的审视。 第十二章:未来的地平线:未知与可能 AI在叙事与互动中的新角色。 神经接口与更深层次的沉浸。 数字体验作为文化表达与社会连接的新形式。 《无尽边界》将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思想之旅,它将帮助读者认识到,在数字领域,我们拥有的不仅仅是代码和接口,更有创造引人入胜的世界、编织感人肺腑的故事、以及设计深刻动人的互动的无限可能。它鼓励我们去探索那些尚未被发现的边界,去构想那些前所未有的体验,去创造那些能够真正触动人心的数字艺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技术发展带来的用户体验变革充满好奇,尤其是当涉及到不同设备和操作系统的兼容性问题时,更是感到头疼。市面上探讨用户体验的书籍很多,但往往侧重于单一平台的最佳实践,或者是一些高度概念化的理论。直到我偶然翻阅了《渐进增强 跨平台用户体验设计》,我才找到了那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关于“拥抱不确定性”的设计哲学。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下,我们无法预测用户未来会使用何种设备、何种网络接入方式,也无法预知所有潜在的浏览器或操作系统版本。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让我们能够构建出既能满足当前主流用户需求,又能优雅地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用户体验。书中关于“能力检测”和“优雅降级”的详细阐述,让我对如何在不同技术能力的用户端提供最佳体验有了深刻的理解。它教会我如何识别用户的基本需求,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添加更高级的功能和更丰富的交互,而不是一开始就追求一个“银弹”式的完美方案。这不仅能够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更能有效提升产品的覆盖面和用户满意度。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也十分流畅,引人入胜,读起来不像是在啃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大师娓娓道来。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不应该被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硬件或软件平台,而应该具备普适性和延展性。然而,在实际的项目中,如何实现这一点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渐进增强 跨平台用户体验设计》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罗列设计技巧,更是深入探讨了“渐进增强”这一核心理念在跨平台设计中的应用。书中大量的真实项目案例,让我看到了如何将复杂的用户需求分解,然后针对不同平台和用户的能力,分层级地构建用户体验。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核心体验”和“增强体验”的划分,这让我意识到,首先要确保产品最基本的功能能够稳定、高效地运行,然后再在此基础上,为那些拥有更强设备或更好网络条件的用户提供更丰富、更具吸引力的体验。这种“由内而外”的设计思路,不仅能够提升产品的可用性和可访问性,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项目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清晰易懂,即使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也能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图示来解释,让我能够迅速理解并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评分

我是一名开发者,同时对用户体验有着极高的追求。在参与跨平台项目时,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如何在一个相对统一的代码基础上,为不同平台的设备提供既相似又具有平台特色的体验?《渐进增强 跨平台用户体验设计》这本书,为我提供了绝佳的思路。它清晰地阐述了“渐进增强”这一核心理念,以及如何在实际开发中将其落地。书中关于如何识别不同平台的“能力”和“限制”,并据此设计不同层级的用户体验的讲解,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性能优化”和“响应式设计”的实践方法,这些都是确保跨平台用户体验一致性和高质量的关键。它让我意识到,优秀的跨平台设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逐步的迭代和优化来实现。通过本书的学习,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设计师的意图,也能更主动地在开发过程中考虑用户体验的方方面面,从而与设计师团队协作得更加默契,共同打造出卓越的跨平台产品。

评分

这本《渐进增强 跨平台用户体验设计》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在创业公司摸爬滚打多年的UI/UX设计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市面上的书大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只聚焦于某个平台的设计规范,很少有能像它一样,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操作指导。尤其是“渐进增强”这个概念,我之前虽然有所耳闻,但一直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不知道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渐进增强的原则巧妙地融入到跨平台设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从最初的需求分析,到信息架构的搭建,再到界面元素的排布和交互逻辑的设计,每一步都清晰地阐述了如何通过逐步增加功能和优化体验,来满足不同设备、不同网络环境、不同用户群体的使用需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设计阈值”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在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技术实现的成本和用户获取成本,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平衡点。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对如何打造出既具创新性又普适性的跨平台产品有了前所未有的信心。这绝对是我近几年读过的最实用、最具启发性的一本设计类书籍,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或即将从事跨平台产品设计的同行们!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对技术细节略显头疼但又极其注重用户感受的设计师来说,《渐进增强 跨平台用户体验设计》无异于一场及时雨。我常常在思考,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为尽可能多的用户提供令人愉悦的体验,尤其是在跨平台的产品设计中,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本书所倡导的“渐进增强”理念,恰恰解决了我的痛点。它没有让我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各种平台特有的交互模式,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和适应性的设计框架。书中对“可访问性”的强调,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优秀的用户体验不仅仅是华丽的视觉效果,更是能够让所有用户,无论其设备性能、网络速度或身体状况如何,都能顺畅地使用产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设计优先级”的讨论,它教会我如何在不同的场景下,优先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然后再逐步优化和丰富产品的其他方面。这种务实的设计方法,让我对未来的项目充满了信心,也让我更加坚信,真正伟大的用户体验,是能够随着技术和用户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成长的。

评分

很赞很赞很赞

评分

适合ui和前端看,很多地方可以参考

评分

京东品质,一如既往的好,一直在用

评分

很好

评分

适合ui和前端看,很多地方可以参考

评分

纸张不错 带颜色

评分

适合ui和前端看,很多地方可以参考

评分

适合ui和前端看,很多地方可以参考

评分

京东品质,一如既往的好,一直在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