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传

福克纳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文俊 著
图书标签:
  • 传记
  • 文学
  • 福克纳
  • 美国文学
  • 南方文学
  • 作家
  • 历史
  • 文化
  • 人物
  • 诺贝尔文学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528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27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纪念福克纳诞辰120周年,著名翻译家李文俊作品!

福克纳是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马尔克斯、莫言、余华,都视他为写作上的老师!

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文坛巨擘——威廉?福克纳的传奇人生;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详细的人物生平+代表作品解读,全面深入了解福克纳及其作品。


内容简介

福克纳创作生涯近40年,创作了长篇小说19部、短篇小说120多篇,还有诗歌、杂著多种。

本书按照编年详细地介绍了作家坎坷、贫穷而又光辉的一生。在每章节的结尾,还附上了对作者在这一时间段代表作的专业解读和评述,涉及的作品包括《蚊群》、《沙多里斯》、《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野棕榈》等15部。


作者简介

著名翻译家,1930年出生于上海。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

历任《译文》及《世界文学;助理编辑、编辑、主编、副编审,编审。中国译协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1994年曾获中美文学交流奖。


目录

原版序
一 像邮票那样大的故乡的土地1897.9-1925.7
二 自我流放者的法国和英国1925.7-1926.9
三 戏拟“初级读本般的风格”1926.9-1929.1
四 迟来的婚礼1929.1-1929.10
五 罗温橡树别业1929.10-1930.10
六 女儿之死1930.10-1931.2
七 “把南方从带衬箍的裙子里解放出来”1931.2-1932.10
八 与好莱坞的合作1932.10-1935.3
九 情侣1935.3-1936.10
十 “我仅仅是一个喜欢讲讲故事的农夫”1936.10-1938.2
十一 家庭生活1938.2-1939.1
十二 为朋友两肋插刀1939.1-1940.4
十三 卡洛琳大妈1940.4-1942.5
十四 签约华纳公司1942.5-1948.9
十五 与海明威的芥蒂1948.9-1950.8
十六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1950.8-1962.7
结语
福克纳生平与创作大事记
福克纳作品目录
主要英文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福克纳传》:
  威廉在学校里的成绩越来越差,他经常逃学,耽于幻想。开始把自己所读过的与设想出来的故事串在一起,煞有介事地讲给小朋友听,好像那是真事一般。他的一个表兄弟说:“发展到了这样一个地步,当比利告诉你一件什么事的时候,你永远也不知道那是真的还是仅仅是他自己编造出来的。”①1914年夏天,福克纳与一个比他大四岁半的大学生相遇。这件事对他进入文坛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个青年的名字是菲尔·斯通,当地一个律师兼银行家的儿子。斯通家与福克纳家也是世交。菲尔的父亲在当地被称为“将军”。当然,这军衔和“老上校”“小上校”一样,都仅仅是内战后南方流行的一种社会上的尊称。菲尔“将军”每年11月都组织一个狩猎队,上附近的塔拉哈契河洼地去猎鹿和熊,并围在冒烟的篝火旁吃烧烤,喝酒,讲打猎故事,特别是讲一只绰号叫“老拐脚”的聪明的大熊的故事。福克纳少年时期便参加狩猎队进过森林,听了不少这样的打猎故事。
  菲尔·斯通当时刚在耶鲁大学取得学士头衔,他在那里专攻英国文学与希腊文学。在这之前他已经在家乡的密西西比大学取得了第一个学士头衔。他还将进一步修法学,以便取得律师资格。对于福克纳来说,这是他遇到的第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菲尔对威廉说,“莫德小姐”(也即是福克纳的母亲),对菲尔的母亲说,比利在写诗,可比利不知道这样写对不对。菲尔愿意帮助比利,希望比利能把自己写的诗拿给他看看。菲尔读过这些诗之后,觉得它们本身虽然不特别好,但是仍然为之感到惊讶与激动。菲尔后来说:“任谁都可以看出来他有真正的才能。那完全是显而易见的。”②那年整个夏天,菲尔充当了福克纳的文学导师。
  他们二人总是坐着斯通那辆史蒂贝克牌老汽车驶往乡间,然后下车在树林里散步。他们一边走菲尔一边讲。菲尔也会带小朋友到自己家小山上内战前盖的大宅里去,那里,二楼有个丰富的藏书室,里面关于内战史的书籍特别齐全。他们也会坐进菲尔的卧室,菲尔给小朋友讲萨克雷、狄更斯、斯温伯恩和济慈,讲他在耶鲁的生活,讲当时受到崇拜的爱尔兰大诗人叶芝。菲尔除了英国浪漫派诗歌之外也对当时刚刚兴起的意象主义诗歌以及康拉德·艾肯的诗、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有所了解。菲尔会把一摞书塞在史蒂贝克汽车里。让福克纳开到乡间去念上一天。这是他所指定的必读书。斯通要福克纳特别注意斯温伯恩,注意他音乐性很强、有感官刺激、崇拜美、厌恶人生庸俗行为的诗歌。福克纳后来写道:斯温伯恩似乎和自己一起坐在那辆汽车里,“从我青春期的受折磨的荆棘里跃动而出,像一个拦路抢劫的大盗,使我成为他的俘虏”。
  福克纳对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沉迷使他越发不能忍受学校的刻板生活与枯燥课程。1915年,在“为了玩足球”而再次硬着头皮进学校之后,他终于彻底休学。他只上到十一年级。祖父怕他游手好闲进入邪途,便安排他进自己开的第一国家银行里当小职员。他经常偷喝祖父的酒。后来他俏皮地回忆道:“体验到了他的酒的医药价值。祖父还以为是看门人干的好事。将此人狠狠地整了一下。”②当时占据着威廉·福克纳心灵的可以说有三件事:文艺创作、爱情与战争。除了结识菲尔·斯通之外,他在1916年年底与密西西比大学一年级学生本·沃森交上了朋友,并因此经常在大学里活动,虽然他不是该校的学生。他有两幅绘画作品被学生年鉴《老密西西比》第二十一卷采用,这是他最早发表的文艺作品。在爱情方面,他与埃斯特尔的感情进一步发展。
  由于威廉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家长奥尔德姆不赞成女儿与他结合。埃斯特尔与一个叫科内尔·富兰克林的律师订了婚。埃斯特尔倒是愿意和威廉“私奔”的,但是威廉不想这样做。结果,1918年4月,他少年时代的女友与别人结婚,并且去了夏威夷。在战争方面,1914年开始的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1917年4月6日,美国宣布参战。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狂热情绪,福克纳也不例外。1953年11月他回忆道:“我当时还没有想到要从事创作。我对前途想得不远。我见到过一架飞机,满脑子都是鲍尔、伊梅尔曼、贝尔克、居内梅、毕肖普③这样的名字。我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有朝一日我长大了,或自由了,也可以去法国,接受勋章,显赫一时。”④他曾在本地报考美国空军,因为体重与身高都不够标准而未被录取。
  1918年4月,失恋的福克纳来到菲尔·斯通就读的耶鲁大学所在的康涅狄格州纽黑文,投靠他的文学导师,并在那里一家连发武器公司当了两个月的记账员。6月,他去纽约市,英国皇家空军的加拿大空军飞行队正在那里招收新兵。他冒充是英国人,说自己姓Faulkner,从这时开始他停止用祖传姓氏的拼法:Falkner。他的家庭联络人是母亲莫德·福克纳,现住密西西比州奥克斯福。他根本不提他的父亲。6月中,他被皇家空军接受。7月9日,他在加拿大多伦多新兵训练站报到,开始作为一个学员接受训练。目前保存下来福克纳最早的一封信即是1918年9月6日他从加拿大安大略省写给母亲的那封信,里面说:“我收到纸了,还有浴巾、香烟和袜子。真开心,又重新见到那熟悉的‘商业趣味’了。天气仍然很冷,我穿上了我所有的球衫和衬衫。我得把它穿在我的军用衬衫下面,因此我看上去就成了这个模样①。今天有个人说,这种生活显然对我很合适,我得到了那么多。……托德中尉不在这里;他是军官,因此不用上地面学院。他在上航空学校。我希望,我们两周内也会去那里。”②福克纳有没有圆了他的驾机上天的梦呢?福克纳复员后常对弟弟们讲,自己如何独自驾驶飞机在空中翻筋斗,降落时飞机如何被卡在一座飞机棚屋顶上,他腿上、鼻子上又如何如何受了伤。他也说过,自己是在法国空战中受的伤③。直到1946年2月1日,他在给考利的信中仍然含糊其词地说:“我不喜欢你所写的那段话,因为这让我显得比自己原有的形象更加高大……这件不幸的事故不是战斗造成的,而是(用个委婉的说法)由于‘驾驶舱病症’,即我自己的愚蠢。我至今仍然认为,虽然我受伤了,但我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小得很。”④不过,据布洛特纳考查,当时受训的学员,一定得结束在多伦多航空学校的课程后,去多伦多西北五十英里的波顿军营,或是一百三十英里以外的别的军营,才有可能驾机上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8年11月结束的。战争结束时,福克纳所属的四十二班仍然在多伦多,并未去波顿军营。因此,据认为,他们与飞机的关系,无非就是在铁皮机棚里帮助转动卡住的发动机的螺旋桨而已⑤。而他的弟弟默里,参加美国海军之后,被派到法国作战,却真的在11月1日的战火中受了伤。12月初,威廉·福克纳坐火车从多伦多回到老家。他留了小胡子,走路一瘸一拐,穿一套英国军官服,肩章上是中尉的星豆,还夹着一根英国式的短手杖。这一切,毋宁说是为了满足福克纳自己心理上的需要。在镇民面前,他不再是“小比利”了。
  他是见过世面的,他到过欧洲,受过伤,他头上皮肤里至今还嵌着一块金属片呢。他在广场上散步遇到些毛头小伙子,他们都会尊敬地向他致意。这时候,福克纳开始讲入他一牛的第二十三个年头。
  ……
沉寂的河流与永恒的南方:一个时代的思想肖像 书名: 沉寂的河流与永恒的南方 作者: [此处可根据需要虚构一位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作者姓名,例如:伊莱亚斯·范德堡] 页数: 约 680 页(含索引与注释) 装帧: 精装,附插图若干,采用仿古米黄色纸张,封面设计采用深沉的靛蓝色调,配以手绘的密西西比三角洲雾景。 --- 内容简介 《沉寂的河流与永恒的南方》并非一部聚焦于单一文学巨匠的生平传记,而是对二十世纪中叶美国南方文化、社会变迁及其精神内核进行的一次宏大、细致入微的考古式考察。本书旨在勾勒出那个特定地理空间内,知识分子、普通民众以及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灵魂所共同构建的精神版图。它试图深入挖掘“南方”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它既是地理上的经纬度,更是一种深植于记忆、创伤、荣誉感与衰败宿命论中的集体潜意识。 全书分为“泥土的烙印”、“失落的挽歌”与“现代性的裂隙”三个主要部分,构建了对南方复杂多面性的立体审视。 第一部分:泥土的烙印——土地、历史与原罪的纠缠(第 1 章至第 15 章) 本部分聚焦于南方社会结构的基础——土地与奴隶制的遗留问题。作者并未直接叙述历史事件的编年史,而是通过对一系列社会现象的微观考察,展现历史如何以一种近乎生物性的方式渗透到当代生活肌理中。 章节重点: 1. 棉花与记忆的重力场: 探讨种植园经济解体后,土地所有权结构的变化如何塑造了不同种族群体的社会地位。重点分析了白人家庭中对“逝去荣光”的执念,以及这种执念如何转化为对现代变革的集体性抵触。 2. “家谱”的负担: 深入剖析南方社会中,个体身份认同与家族历史的强关联性。作者访谈了多位世代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家族后裔,揭示了在光鲜的家族叙事背后,那些被刻意遗忘的、关于剥削与压迫的沉默记录。 3. 信仰的边界: 考察南方新教(尤其是浸信会和卫理公会)在维护传统价值观和应对民权运动挑战时的张力。本书特别关注了“圣经的南方”与“世俗的南方”之间持续不断的内在对话与冲突,阐释了宗教如何既是压迫的工具,也是底层人民寻求慰藉的精神支柱。 4. 河流的隐喻: 密西西比河不再仅仅是地理标志,而是被解读为一条承载着历史罪责、流动不息的时间之河。本部分通过描绘沿岸小镇的衰败景象,探讨了经济衰退如何与文化保守主义相互强化,共同构筑了一个看似静止实则暗流涌动的社会景观。 第二部分:失落的挽歌——文化抵抗与艺术的萌芽(第 16 章至第 30 章) 本部分转向南方文化的独特表达形式,特别是那些在压抑环境中孕育而出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与文学思潮。本书关注的是那些在主流叙事之外,挣扎着发出声音的群体。 章节重点: 1. 蓝调的低吟与内战的余响: 详细分析了三角洲蓝调(Delta Blues)的音乐结构,将其视为对南方困境最直接、最原始的情感投射。通过对早期音乐家口述历史的重构,揭示了音乐如何成为非裔美国人社群内部的史诗传承方式。 2. “幽灵的盛宴”: 探讨了南方哥特式(Southern Gothic)美学如何诞生。作者认为,这种美学并非简单的猎奇或怪诞,而是南方社会面对无法解决的道德困境和历史创伤时,所采取的一种象征性的逃逸与反思。重点剖析了小说中常见的元素——腐朽的庄园、畸形的家族秘密、以及无法逃脱的宿命感——如何映射现实政治与社会心理。 3. 地方主义的知识分子群像: 描绘了二十世纪中期,一批试图在既定的地域限制中,寻求普遍人性表达的作家、诗人和评论家。本书通过对比分析他们之间在主题、风格及对“南方身份”的界定上的差异,展现了南方思想界的内部辩论,即如何既忠于地域的特殊性,又不陷入狭隘的乡土主义泥潭。 4. 女性叙事的觉醒: 特别设立章节,研究南方女性作家如何在父权结构和传统期待的双重压力下,开辟出独特的发声空间。她们的作品往往聚焦于家庭内部的隐秘权力斗争、女性在僵化社会规范中的挣扎,以及对母性经验的颠覆性解读。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裂隙——挑战、融合与未来的不确定性(第 31 章至第 45 章)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民权运动的高潮及其后的复杂影响,分析现代性(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平等诉求)如何冲击并重塑了传统的南方秩序。 章节重点: 1. “等待的火车”: 考察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大迁徙”)对南方人口结构和经济活力的影响。这不仅是地理上的位移,也是文化上的一次巨大断裂。作者分析了迁出者在北方城市中如何重新构建“南方记忆”,以及留守者如何面对空心化和文化失语的困境。 2. 法律与心灵的同步: 审视了最高法院裁决和联邦干预对南方教育和公共生活造成的冲击。重点在于探讨法律上的变革如何在社会心理层面遭遇的巨大阻力——即制度的改变并不能即刻消除根深蒂固的偏见与种族隔离的“心墙”。 3. 新南方与旧魅影: 探讨了当代南方城市(如亚特兰大、夏洛特)的快速发展,如何与那些坚持传统观念的乡村地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新旧交替”产生了新的文化张力,例如,全球化资本的涌入与地方保守主义之间的复杂博弈。 4. 语言的消逝与重建: 关注南方特有的方言、俚语和口头叙事传统的衰退。作者认为,语言的流失象征着某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地方智慧的消亡,并探讨了当代艺术家如何努力通过新的媒介(如电影、当代艺术装置)来“翻译”或“保存”这些难以捕捉的文化遗产。 结语:南方,一个永不完成的叙事 《沉寂的河流与永恒的南方》最终没有给出一个关于“南方精神”的定论。它坚持认为,南方并非一个可以被完全理解或封闭的实体,而是一个持续的、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既是沉重的历史包袱,也是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本书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捕捉、对复杂性的尊重,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广阔而深邃的时代肖像,理解美国现代性的核心张力,无法绕开这片充满光辉与阴影的土地。本书适合所有对美国社会、文化史、以及人类集体记忆的形成机制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福克纳传》这本书,让我感觉像是在经历一次精神上的朝圣。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描绘福克纳的人生轨迹。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福克纳创作的“方法”的剖析,那种对时间线索的跳跃性处理,那种多视角的切换,与福克纳本人在小说中的写作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无疑是作者对福克纳深刻理解的体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自己文学理想的孤独身影。它不仅仅是记录了福克纳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它挖掘出了隐藏在他作品背后的精神内核,以及他与他所处的时代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曾经对福克纳的作品感到困惑,觉得它们晦涩难懂,但通过这本书,我逐渐理解了他为何会选择那样的方式去表达,去呈现那些沉重而真实的人生。作者的叙述充满了人文关怀,他用一种非常动人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非凡的才华,创造出不朽的文学传奇。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文学创作的敬畏感,以及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赞叹。

评分

《福克纳传》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场关于天才与凡俗的深度对话。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善于营造一种氛围,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福克纳的内心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福克纳如何与自己内心的“魔鬼”搏斗的描写,那种对酒精的沉迷,那种创作的痛苦,以及最终如何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去克服这一切,都让我感到无比震撼。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够将复杂的文学理论和人物心理,用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巨匠如何在时代的喧嚣中,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创作的纯粹性。这本书让我对文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深刻反思的载体。它让我明白了,伟大的作品,往往诞生于最艰难的环境,也源于作者最真挚的情感。

评分

坦白说,《福克纳传》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多维度的。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枯燥的、按时间顺序铺陈的生平介绍,但它远不止于此。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从细微之处着眼,捕捉到那些能够揭示人物性格的瞬间,并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叙事之中。我记得其中一段描绘了福克纳在某个创作瓶颈期的状态,那种焦躁不安,那种对语言的极度敏感,以及最终如何从绝望中寻找到突破口,这段描写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创作的痛苦与快乐。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像是一次次深入的挖掘,触及了福克纳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和思想。我从中看到了他对美国南方历史的复杂情感,看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看到了他试图通过文学来探讨那些永恒的命题。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仿佛能让你触摸到福克纳当时的心跳,感受到他笔下人物的呼吸。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福克纳这个名字,以及他所代表的文学成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并且在不同人生阶段阅读都会有不同收获的书籍。

评分

初读《福克纳传》,我便被它那宏大而又细腻的叙事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侦探,抽丝剥茧地揭示了福克纳传奇人生的点点滴滴。书中对福克纳早期经历的描绘,尤其是他那些充满挣扎与探索的岁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仿佛能够看到一个年轻的作家,怀揣着满腔热血,却又在现实的困境中步履维艰。作者并没有回避福克纳生命中的灰暗时刻,相反,他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将这些也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使得福克纳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加令人同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福克纳作品与他个人生活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这种联系的揭示,让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创作的动机和灵感来源。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作家的生平,更像是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能够将枯燥的事实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

这本《福克纳传》读起来,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庞大而迷人的迷宫,每当你以为找到了出口,却又会发现新的通道在前方展开。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搜集那些被遗忘的片段、被忽略的细节,然后将它们像拼图一样 meticulously 地组合起来,呈现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福克纳。我尤其被书中对福克纳创作过程的描写所吸引,那些深夜的灵感迸发,那些与命运的搏斗,那些对文字近乎偏执的雕琢,都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作家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光辉。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他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感受着那片土地的泥泞、那里的居民的挣扎,以及弥漫在空气中那种挥之不去的宿命感。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美化福克纳,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凡人的喜怒哀乐,他的爱恨情仇,他的才华与缺陷,这种真实感反而让这个伟大的名字更加触手可及,也更加令人敬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像是一堂生动的文学课,它教会我如何去理解一位作家的灵魂,如何去品味一部作品的深层意涵,以及如何去欣赏文字本身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