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导引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心理及疾病预防、诊疗和康复的学科,秉承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和诊疗观,在养生、治未病、治已病、康复、保命的各个阶段,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其独到之处在于将医者与患者自身融入整个生命养护系统之中,需要人们身体力行地内求、内证,学习、践行,以扶正祛邪,治病祛疾。
  中医导引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绿色安全,简便易行。中医导引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性脑病,焦虑、抑郁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青少年智力残障的临床康复干预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充分显示了其在慢病康复干预中的优势。
  《中医导引学(供康复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中医养生学等专业用)》在教材内容和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三个中心:以历史发展源流为中心,以导引法实修实践为中心,以临床病案为中心。体现理论深度与临证实践相呼应,学习体悟与探索研究相贯通的多元化、立体型的教学特点。教材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较好地概述出中医导引学内容,填补了中医导引学教材的空白。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中医导引学绪论
第二章  中医导引学发展源流
第一节  起源
第二节  历史发展
一、汉代至隋代是导引学临床治疗的繁荣丰富时期
二、唐宋至明代是导引学养生、治未病的大发展时期
三、清代之后导引法逐渐趋于民间传承
四、新中国成立后导引学的复兴
第三章  中医导引学名著简介
一、《黄帝内经》
二、《行气铭》
三、《引书》
四、《诸病源候论》
第四章  导引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  经筋学说与导引
第二节  藏象学说与导引
第三节  经络学说与导引
第四节  气血理论与导引
第五章  导引与行气
第一节  导引按跷
一、至精至简
二、延年益寿导引法
三、至简导引法
第二节  吐纳
一、吐纳要诀
二、养生大律
三、导引大要
四、导引大纲
五、导引六要
六、导引按摩忌宜
七、导引所宜
第三节  导引次第
一、顺序
二、按摩导引为先
三、服气导引为先
四、次第
五、却病三要
第四节  导引功效
一、导引四宜
二、吐纳导引
三、治气导引
四、服气导引
五、导引行气
六、却邪导引
七、功药并进
第五节  导引治未病
一、导引正气
二、居家导引法
三、朝夕导引
四、床上导引法
五、卧起导引法
六、养病闭关导引法
七、开胸导引法
八、开郁导引
九、导其血脉
十、导引十二般
第六节  导引却病法
一、导引治病法
二、自主导引法
三、肾病导引法
四、虚实病导引法
五、遗精导引三法
六、消积聚导引法
七、导引五脏十六势
八、五脏一腑导引法
九、壅滞导引法
十、水泻导引法
十一、哮喘导引法
十二、痞块导引法
十三、鼻渊导引法
十四、鼻衄导引法
十五、耳疾导引法
十六、耳疾按摩导引法
十七、口疮导引法
十八、口干导引法
十九、齿痛导引法
二十、痔疮痔漏导引法
二十一、痔漏导引法
二十二、尾闾坠气导引法
二十三、皮肤病导引法
二十四、背膊等痛导引法
二十五、导引治病十三条
二十六、半身不随导引法
二十七、周身肿导引法
二十八、卒中导引法
二十九、五疫导引法
第六章  经典导引法实修
第一节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
一、准备与热身
二、预备势导引法
三、韦陀献杵第一势导引法
四、韦陀献杵第二势导引法
五、摘星换斗势导引法
六、出爪亮翅势导引法
七、倒拽九牛尾势导引法
八、九鬼拔马刀势导引法
九、三盘落地势导引法
十、青龙探爪势导引法
十一、卧虎扑食势导引法
十二、打躬势导引法
十三、掉尾势导引法
十四、收势导引法
附:《易筋经·膜论》(节选)
第二节  二十四气导引法
一、立春
二、雨水
三、惊蛰
四、春分
五、清明
六、谷雨
七、立夏
八、小满
九、芒种
十、夏至
十一、小暑
十二、大暑
十三、立秋
十四、处暑
十五、白露
十六、秋分
十七、寒露
十八、霜降
十九、立冬
二十、小雪
二十一、大雪
二十二、冬至
二十三、小寒
二十四、大寒
第三节  八段锦导引法
一、站姿八段锦
二、坐姿八段锦
第四节  五禽戏导引法
一、虎戏导引法
二、鹤戏导引法
三、鹿戏导引法
四、熊戏导引法
五、猿戏导引法
第五节  《诸病源候论》导引方(节选)
一、风病诸候上
二、风病诸候下
三、虚劳病诸候上
四、虚劳病诸候下
五、腰背诸病
六、消渴病诸候
七、伤寒病诸候
八、时气病诸候
九、温病诸候
十、黄病诸候
十一、气病诸候
十二、脚气病诸候
十三、咳嗽病诸候
十四、五脏六腑病诸候
十五、心痛病诸候
十六、痢病诸候
十七、湿慝虫病诸候
十八、积聚病诸候
十九、疝病诸候
二十、脾胃病诸候
二十一、霍乱病诸候
二十二、中恶病诸候
二十三、注病诸候
二十四、蛊毒病诸候上
二十五、蛊毒病诸候下
二十六、血病诸候
二十七、目病诸候
二十八、鼻病诸候
二十九、唇口病诸候
三十、瘿瘤等病诸候
三十一、痈疽病诸候上
三十二、瘘病诸候
三十三、痔病诸候
三十四、疮病诸候
三十五、金疮病诸候
三十六、妇人杂病诸候
第七章  导引治疗精选
第一节  帕金森病常规治疗与导引康复
一、帕金森病概述
二、帕金森病常见临床表现
三、帕金森病常规治疗
四、帕金森病导引康复法
第二节  骨伤科疾病导引康复
一、中医学对骨伤科疾病的认知和发展
二、骨伤科疾病的病机
三、骨伤科疾病的导引治疗原则
四、常见骨折的导引康复法
附录: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技术规范》简介      
前言/序言
     中医导引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心理及疾病预防、诊疗和康复的学科,秉承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和诊疗观,在养生、治未病、治已病、康复、保命的各个阶段,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其独到之处在于将医者与患者自身融入整个生命养护系统之中,需要人们身体力行地内求、内证,学习、践行,以扶正祛邪,治病祛疾。
  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高发,其发病隐匿、病程长、不能自愈且难以治愈的特点消耗着大量医疗卫生和社会经济资源,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人们在健康教育、常规治疗与康复之外,还需要自身能积极地参与其中。中医导引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绿色安全,简便易行。临床数据显示,中医导引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性脑病,焦虑、抑郁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青少年智力残障的临床康复干预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充分显示了其在慢病康复干预中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将科研临床与教学相结合,开展临床运用技术的挖掘,努力揭示中医导引在现代多发病、难治病中的独特预防、治疗与康复作用,并进行系统的整理与教学,有利于中医导引创造性地转化成针对性和重复性强的临床路径,有助于中医导引理论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本教材可供康复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中医养生学等专业使用。根据“培养有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编写思路上突出历史源流、基础理论、导引实践和临床技能的培养。
  本教材在教材汇编和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三个中心:以历史发展源流为中心,以导引法实修实践为中心,以临床病案为中心。体现理论深度与临证实践相呼应,学习体悟与探索研究相贯通的多元化、立体型的教学特点。
  本教材各章内容和分工如下:第一章由严蔚冰、严石卿执笔,第二章、第三章由王兴伊、谢青云、严石卿执笔,第四章由严蔚冰、郭现辉、汤伟执笔,第五章由严蔚冰、严石卿执笔,第六章由严蔚冰、严石卿、孙萍萍执笔,第七章由严蔚冰、李殿友、罗从风、蒋诗超执笔。
  本教材的编写,得到了各编者所在院校的大力支持,上海中医药大学胡鸿毅副校长、严隽陶教授、胡军教授、姚斐教授、刘玉超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朱卫丰副校长、张敬文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黄惠勇书记,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副校长等专家对教材提出了宝贵意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单宝枝主任为本书的编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资深美编范峤青女士为本书专门绘制了系列插画,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特别感谢湖南中医药大学洪净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柳长华教授对教材审阅和提出宝贵意见。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限于时间和经验,若有不当之处,我们诚恳地期望各位学界专家、老师、同道以及学习本教材的学生们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提高。    
				
 
				
				
					《中医导引学》:中华千年智慧,身心和谐之道  《中医导引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阐述中医导引术的学术专著,旨在为康复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中医养生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及研究者提供一部权威、实用、具有深度学术价值的参考读物。本书不仅追溯了导引术的起源与发展,更深入剖析了其蕴含的中医理论精髓,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展示了其在养生保健、疾病康复、身心调适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与广阔应用前景。  一、 溯源与发展:探寻古老的身心疗愈智慧  导引术,又称“导引按跷”,是中国古代一种以形体动作为主,配合呼吸吐纳、意念引导,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传统养生方法。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史前时期。本书详细追溯了导引术从萌芽、发展至成熟的各个历史阶段,勾勒出其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起源探微: 从古代先民的模仿自然、摹画动物的活动中,探寻导引术的早期形态。先秦时期,《庄子》等古籍中已有多处关于“熊经鸟伸”、“提挈天地”等导引养生思想的记载,为导引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唐兴盛: 汉代华佗的“五禽戏”,以虎、鹿、猿、熊、鸟五种动物的姿态为蓝本,创造性地将动物的自然动作融入导引锻炼,成为导引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唐代《太平圣惠方》等医籍对导引术的记载更为详尽,并开始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    宋元发展: 宋代出现了更多关于导引术的专著,如《养老书》、《养生导引法》等,强调了导引术与气功、按摩等技法的结合。元代滑伯仁的《养生图》更是图文并茂,系统介绍了多种导引功法。    明清传承与创新: 明清时期,导引术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不断与武术、戏曲等相结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流派。本书也关注了这一时期导引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以及其在不同地域的传播情况。    近现代的继承与发扬: 面对时代变迁,导引术并没有被遗忘。本书将梳理近现代学者们在挖掘、整理、研究和推广导引术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导引术在现代养生保健和康复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  二、 理论精髓:中医哲学指导下的身心修炼  导引术并非简单的肢体运动,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中医理论体系。本书深入解析导引术与中医基本理论的内在联系,揭示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根源。     精气神理论: 导引术高度重视“精”、“气”、“神”的修炼。本书将阐释如何通过导引动作、呼吸调整和意念引导,涵养精气,充实神明,从而达到“精充、气足、神旺”的健康状态。    阴阳五行学说: 导引动作的舒展、收缩、旋转等变化,与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紧密相连。本书将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分析不同导引功法对相应脏腑经络的疏通、调理作用,如“动以养阳,静以养阴”,以及五行相生相克在导引中的体现。    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脏腑与体表之间的桥梁。本书将详细阐述导引动作如何通过牵拉、挤压、按摩等方式,刺激经络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治疗目的。    脏腑学说: 导引术的功法设计往往与脏腑的功能相对应。例如,某些动作可以健脾益胃,某些动作可以舒肝理气,某些动作可以补肾固精。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功法背后的脏腑调理机理。    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 导引术的练习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同时根据个体体质、病症的不同,选择适宜的导引功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神。  三、 功法解析:系统分类与实践指导  本书将系统地梳理和介绍各类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导引功法,并提供详细的动作要领、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经典导引功法: 详细介绍“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等历代经典导引功法。对其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呼吸配合、意念导引、功效主治等进行一一解析。    分型分类功法: 针对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办公室人群、亚健康人群)和不同病症(如颈肩腰腿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推荐和讲解相应的导引功法。    动静结合功法: 区分纯粹的运动型导引和配合静功(如气功、冥想)的导引,阐述动静结合的练习模式在养生保健和康复治疗中的优势。    动作要领与呼吸吐纳: 详细讲解每一个动作的关键点,包括起势、动作过程、收势,以及配合呼吸的技巧,如“吸则阳,呼则阴”、“呼气时腹部内收,吸气时腹部外鼓”等。    意念引导: 强调意念在导引练习中的重要作用,指导如何通过意念集中、意守丹田、意随气行等方法,增强导引效果。    练习禁忌与注意事项: 针对不同功法和不同人群,提出练习时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确保练习安全有效。  四、 现代视角:导引术的科学验证与临床应用  本书不仅着眼于传统理论,更积极融入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将导引术的效用置于科学的显微镜下进行审视,并拓展其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     科学研究进展: 引用国内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从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角度,阐释导引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如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骨密度、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减轻应激反应等。    康复医学应用: 详细阐述导引术在骨科康复、神经康复、心肺康复、老年病康复、慢性病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和效果。分析导引术如何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在术后恢复、功能重建、疼痛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临床医学应用: 探讨导引术在辅助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失眠、抑郁症等常见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其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成部分,如何 synergistic 地发挥疗效。    养生保健价值: 强调导引术作为一种主动式、绿色健康的养生方法,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免疫力、调和情绪等方面的普遍价值。    人工智能与导引术: 探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如动作捕捉、虚拟现实)在导引术教学、练习指导、效果评估等方面的潜在应用。  五、 传承与创新:面向未来的发展之路  《中医导引学》在系统梳理传统导引术的基础上,也面向未来,提出其传承与创新的思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并将其独特价值发扬光大。     标准化与规范化: 探讨如何对导引功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研究,为教学和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理论创新: 结合现代科学的最新发现,对导引术的理论进行深化和拓展,使其更具科学说服力。    推广与普及: 提出将导引术纳入国民健康教育体系、社区保健服务、学校体育教学等方面的建议,提高全民的健康素养。    国际化发展: 探讨如何将中医导引术推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并受益于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中医导引学》不仅是一部知识性的著作,更是一本实践性的指南,一本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深刻理解中医导引术的博大精深,掌握科学有效的导引练习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自身健康管理、临床实践及学术研究之中,共同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