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與現代中國

太平天國運動與現代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小島晉治,徐曼 著,徐曼 譯
圖書標籤:
  • 太平天國
  • 近代史
  • 中國曆史
  • 農民運動
  • 宗教運動
  • 社會變革
  • 曆史研究
  • 清史
  • 香港中文大學齣版社
  • 現代中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5570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520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0
字數:1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太平天國與現代中國,太平天國的母體——拜上帝教,拜上帝會與客傢人的關係——一個試論,太平天國的舉兵經過與年代,初期太平天國10名戰士的供述書,太平天國運動的特質,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的民間宗教,民眾運動的思想,平均主義的曆史性及其社會基礎,太平天國對外觀念的變化,呤唎之墓,關於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三次參加太平天國討論會,對於清朝晚期曆史尤其是太平天國史的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徐曼,北京人。畢業於北京大學無綫電係無綫電物理專業。1985年定居日本。現在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文教大學、東洋大學任客座講師。

小島晉治,1928年生於日本茨城縣。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目錄

第一章 太平天國研究與現代中國/1
第二章 太平天國運動的母體——拜上帝會/27
第一節 創立/27
第二節 構成成員、會規/30
第三節 咒術與上帝會的變質/35
第三章 拜上帝教、拜上帝會與客傢人的關係——一個試論/47
第四章 太平天國舉兵經過與年份考——不是1851年而是1850年/69
第一節 年份1851年說的再考/69
第二節 舉兵經過/71
第三節 當時舉兵的情況/74
第四節 舉兵後的事態/76
第五節 1850年說的可信性考證/77
第五章 初期太平天國10名戰士的供述書——倫敦公文書館所藏史料/79
第一節 參加舉兵的紫荊山區的一個拜上帝會教徒的供述書(1851年)/80
第二節 在湖南南部(道州、江華、永明)被捕的新戰士的供述書(1852年7月)/93
第六章 太平天國運動的特質——與德國農民戰爭比較/114
第七章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的民間宗教、民眾運動的思想——日本與中國比較/128
第八章 平均主義的曆史性及社會基礎/146
第一節 關於農業集團化——我的錯誤檢討/146
第二節 關於農業社會主義、平均主義的討論/152
第九章 太平天國對外觀念的變化——從變相的華夷思想到民族主義的萌芽/163
第一節 中國華夷思想的特質與日本的華夷思想/163
第二節 舉兵前到建都天京的對外觀念/166
第三節 同西洋諸國接觸初期的對外觀念——典型的“變相的華夷思想”/170
第四節 洪仁玕的華夷思想批判——《資政新篇》的意義/176
第五節 民族主義的萌芽——維護“領土主權”的思想/178
第十章 呤唎之墓/182
第十一章 關於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保姆談到的“長毛”(太平天國)/190
第一節 阿長迴憶的太平軍/190
第二節 迴憶的探討——(一)門房的首級/195
第三節 迴憶的探討——(二)太平軍與童子/196
第四節 迴憶的探討——(三)“陰門陣”/200
第十二章 三次參加太平天國討論會/208
第一節 1979年的人物評價問題/208
第二節 1981年的“平均主義”論爭/209
第三節 感慨於廣西山村/211
第四節 關於“國傢主權”與“反封建”/213
後 記/215
作者所齣論著一覽/220
《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已齣書目/222

太平天國運動與現代中國:一本探尋近代中國巨變的深度曆史研究 本書導言: 本書旨在超越傳統史學對太平天國運動的簡單定性,將其置於近代中國社會、政治、思想、軍事等多個維度交織的復雜曆史進程中進行細緻剖析。我們試圖迴答的核心問題是:這場席捲半個中國的韆年農民起義,是如何與晚清的體製危機、西方的衝擊以及隨後的現代化探索産生深刻的互動,並最終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見的現代中國圖景的?本書拒絕將太平天國視為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將其視為理解近代中國“舊”的崩潰與“新”的艱難誕生的關鍵樞紐。 第一部分:深層根源——晚清社會結構與天國理念的孕育 本部分將深入考察太平天國興起之前的晚清社會病理學。我們不會停留在簡單的“天災人禍”敘事,而是聚焦於清代中後期的結構性矛盾: 一、 帝國肌體的慢性病變: 詳細分析乾隆盛世後的財政睏境(特彆是白銀外流與銅錢貶值導緻的購買力危機)、土地兼並的加劇以及“流民化”趨勢的不可逆轉。我們將運用區域史的視角,考察長江中下遊特定區域(如廣西、湖南、安徽)的地方精英與底層民眾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 二、 傳統意識形態的失效: 研究儒傢正統話語在麵對新齣現的社會問題和地方性宗教實踐時的解釋力衰退。重點分析科舉製度的僵化對社會階層的固化作用,以及民間秘密會社(如白蓮教餘緒)在動員和組織能力上的經驗積纍,為洪秀全的“拜上帝會”提供瞭組織上的土壤。 三、 洪秀全的“神聖政治”構建: 詳盡梳理洪秀全早期的精神探索曆程,包括他對基督教文獻的獨特解讀、對客傢文化認同的利用,以及他如何將傳統中國農民對“大同社會”的嚮往,嫁接到一個具有強烈排他性和世界末日色彩的宗教敘事之上。這部分將著重分析“拜上帝會”如何成功地將宗教信仰轉化為一套可操作的政治綱領和軍事動員工具。 第二部分:洪秀全的國度——一個“異質”政權的建立與內部張力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著重分析天京政權的運作模式及其固有的不穩定性。我們試圖描繪一個既試圖建立烏托邦,又不得不遵循曆史慣性的政權肖像: 一、 製度的移植與重構: 剖析《天朝田畝製度》的革命性內涵——平均分配、公私財産的模糊性、以及對傳統傢庭單位的解構嘗試。同時,我們將對比分析《資政新篇》的齣現,探討石達開、乾王洪仁玕等精英對“現代化”治理的初步構想,及其與洪秀全保守的宗教君主製之間的內在衝突。 二、 軍事動員與社會控製: 研究天國軍隊的組織結構(如“長幼行軍製”)、兵源的構成(農民、手工業者、部分知識分子),以及他們在戰爭中采取的極端手段。特彆關注天京城內的權力分配,分析“東王楊秀清”崛起及其與天王洪秀全之間的權力製衡機製,以及“天京事變”的必然性——一個基於神權而非世俗官僚體係的政權,如何不可避免地走嚮內耗。 三、 與西方的初次接觸: 細緻考察天國政權與英美傳教士、外交使節的早期互動。分析天國對西方技術和思想的有限吸收,以及清政府在利用西方力量圍剿天國過程中所展現的策略轉變。這部分將展示天國如何成為中國內部衝突與外部勢力乾預的交匯點。 第三部分:中外夾擊下的終局與遺産 本部分將關注湘軍、淮軍等地方團練的興起,及其對晚清中央集權結構産生的深遠影響,並將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視為中國近代化道路的第一次重大岔路口。 一、 地方權力的崛起與中央集權的鬆動: 深入分析曾國藩、李鴻章等地方士紳精英如何通過組織團練,成功地將軍事、財政和行政權力從中央政府手中轉移到地方。考察湘軍體製如何成為晚清“半獨立”軍事集團的雛形,並為後來的北洋體係、乃至軍閥時代的興起奠定組織基礎。 二、 意識形態的重塑與文化創傷: 分析太平天國被官方史學定性為“叛逆”或“極端邪教”的過程。這種定性如何服務於清政府在後期維護其統治閤法性的需要,以及這種定性如何遮蔽瞭農民起義中蘊含的社會批判力量。探討太平天國對後世革命者(無論是改良派還是激進派)在動員方式、反傳統姿態上的潛移默化影響。 三、 現代中國的“未竟事業”: 總結太平天國運動在土地問題、男女平等(如鼓勵婦女參政、纏足的廢除)以及政治理念上超前於時代的議題。論證盡管天國失敗瞭,但它所暴露的社會矛盾和它所觸及的改革方嚮,在很大程度上被後來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乃至辛亥革命所接續,成為近代中國追求“富強”與“平等”道路上繞不開的巨大遺産。 結論:一個曆史的鏡像 本書最終將太平天國運動視為一麵多棱鏡,它摺射齣中國在麵對內部結構性危機和外部文明衝擊時所展現的巨大能量、深刻的理想主義,以及最終的悲劇性宿命。理解太平天國,就是理解近代中國如何在血與火中,艱難地擺脫舊時代的枷鎖,開啓嚮現代性轉型的漫長曆程。本書力圖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辯證、且充滿細節的曆史重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既有學者嚴謹的考證精神,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敘事張力,讀起來絲毫沒有傳統史書那種枯燥感。作者在處理那些極具爭議性的曆史人物時,展現瞭令人信服的剋製與公正。比如,對於某些領袖人物的道德瑕疵,他並未一味地進行道德審判,而是著重分析瞭在那種高壓、封閉且充滿宗教狂熱的環境下,權力結構是如何腐蝕人性的,這種分析方式顯得非常成熟和有見地。書中對於戰鬥場麵的描寫,雖然篇幅不多,但卻極其生動有力,寥寥數語就能勾勒齣城池攻防的慘烈與復雜,比如對安慶保衛戰中不同兵種協同作戰的描述,仿佛能聽到金戈鐵馬的迴響。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史料的運用,他似乎總能找到最精煉且最具衝擊力的一句話或一個片段,來支撐他宏大的論點,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技巧,使得閱讀體驗如同在解謎,充滿瞭發現的樂趣。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在學術深度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絕佳平衡點的作品,讓曆史不再是塵封的檔案,而是鮮活的戲劇。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理論深度超乎我的預期,它似乎更側重於從全球史和思想史的角度來審視這場運動的意義,而非局限於國內史學的範疇。作者似乎有意將太平天國置於十九世紀全球範圍內“現代化挑戰”的背景下進行考察,這一點在涉及中西文化接觸的部分錶現得尤為突齣。書中對西方傳教士對天國政權看法的轉變進行瞭詳盡的分析,從最初的誤解為某種基督教分支,到後來的警惕其政治野心,這個過程的刻畫極其微妙。更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對太平天國所提齣的“均田”與“聖庫”理念,進行瞭前瞻性的比較研究,將其與同期歐洲空想社會主義思潮進行平行對照,這種跨越大陸的學術對話,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學術格局。讀完相關章節,我深刻地反思瞭我們過去對這場運動“落後性”的簡單定論,作者巧妙地引導我們看到其內部潛藏的、試圖解決近代社會弊病的某種“先聲”。這種將中國內部事件置於世界曆史大背景下解讀的方法,為我理解中國近代化的艱難曆程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和批判性的工具。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對曆史解釋權爭奪的深刻洞察。作者將太平天國運動的後續影響,視為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在構建民族敘事過程中,反復重塑和利用的文化資源。他詳細梳理瞭從晚清改良派到民國史學傢,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不同政治力量是如何選取、裁剪和闡釋太平天國的某些側麵來服務於他們各自的政治議程的。這種“曆史被如何使用”的元分析視角,是全書的亮點之一。書中對太平天國與後世革命思潮之間隱秘聯係的探討,尤其精彩,它揭示瞭早期反叛精英的某些思想碎片是如何在後來的社會變革中被“激活”並演變成主流意識形態的。通過這種迴顧式的審視,我開始意識到,曆史事件的“真相”往往不如“被書寫的曆史”對現實世界産生的影響力更大。這本書的結尾部分,沒有給齣簡單的結論,而是拋齣瞭一係列關於曆史記憶與國傢認同構建的開放性問題,這種留白的設計,促使讀者在閤上書本之後,仍需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現實環境和我們所接受的集體記憶。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它沒有采取傳統史學那樣嚴格按時間順序推進的綫性敘事,而是采用瞭一種主題式和空間交錯的敘事手法,使得曆史的側麵性得到瞭充分展現。例如,作者在論及初期金田起義後,立刻跳轉到對洪秀全個人信仰體係的深度剖析,通過對比拜上帝教與民間秘密宗教的異同,闡釋瞭其思想的融閤與演變,這一點著實令人拍案叫絕。接著,筆鋒又迅速轉嚮瞭曾國藩湘軍的崛起,但不是簡單地描述戰事,而是深入挖掘湘軍作為“儒傢武裝”與太平軍“反傳統秩序”之間的意識形態衝突,這種多角度的切換,避免瞭單調的說教,讓復雜的曆史人物和事件都具有瞭多維度的解讀空間。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天京城內“聖庫”製度的考據,作者通過對財政運作的細節描繪,揭示瞭一個龐大政權在資源調配上的先天不足與後期的混亂,這一點遠比泛泛而談軍事失敗來得更具說服力。閱讀過程中,我需要不斷地在不同時間點和地理空間中穿梭,這種思維的跳躍,反而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求知欲和分析欲,讓人不得不停下來仔細揣摩作者的用意。

評分

這本書的開篇就帶我進入瞭一個充滿曆史煙塵的時代。作者對晚清社會背景的描繪極其細膩,那種在傳統與變革之間搖擺的社會氛圍,被他捕捉得絲絲入扣。尤其是對漕運改製、鴉片貿易對江南經濟的衝擊,以及傳統士紳階層在權力真空下的掙紮,都有著獨到的見解。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事時那種冷靜的筆觸,既不過分渲染悲壯,也不流於簡單的道德批判,而是將一切置於復雜的曆史脈絡中去考察。比如,他分析太平軍興起時,不再僅僅將其視為單純的宗教狂熱或農民起義,而是將其與當時地方自治的興起、長江中下遊地區新的社會力量的萌芽聯係起來,這種宏觀視野讓人耳目一新。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濕熱與腐朽的氣息,感受到普通民眾在天災人禍麵前的無助與渴求變革的躁動。書中引用的地方誌和私人信劄,為論述增添瞭堅實的證據鏈,讓那些久遠的事件仿佛就在眼前發生,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整體來看,這是一部對晚清社會結構性矛盾有深刻洞察力的作品,為理解後續的革命浪潮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太平天國對近代中國影響其實巨大,要理解近現代中國,還是要瞭解一些的

評分

書蠻好的,紙張也可以,物流也快,上午買的下午就到瞭!這麼熱的天快遞小哥辛苦瞭!

評分

太平天國對近代中國影響其實巨大,要理解近現代中國,還是要瞭解一些的

評分

評分

專業研究這段曆史,頗有益處。發貨迅速,送達貼心,感謝相關服務人員!

評分

太平天國對近代中國影響其實巨大,要理解近現代中國,還是要瞭解一些的

評分

評分

很好的書,但是定價有點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