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之道:經方治腎病的實踐與思考

經方之道:經方治腎病的實踐與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嚴仲慶 著
圖書標籤:
  • 經方
  • 腎病
  • 中醫
  • 傳統醫學
  • 方劑
  • 臨床實踐
  • 辨證論治
  • 養生
  • 健康
  • 醫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吉林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78642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606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08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是作者40年臨床經驗的結晶,特彆是近20年來用經方治療腎髒疾病的心得體會。可供廣大中醫院校學生、中醫臨床,尤其是經方愛好者參考與學習。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近年來以經方治療腎髒疾病的醫案實錄,是老中醫40年臨床經驗的結晶,特彆是近20年來用經方治療腎髒疾病的心得體會。內容包括腎病綜閤徵、慢性腎炎綜閤徵、繼發性腎病,以及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等篇;每篇包括醫案、按語與思考三方麵內容;還介紹瞭老中醫對方證相應、經方體質、扶陽學說、傷寒與溫病以及中西醫結閤的一些看法。可供廣大中醫院校學生、中醫臨床醫師,尤其是經方愛好者參考與學習。

作者簡介

  嚴仲慶,1951年齣生,浙江紹興人。主任中醫師,浙江省名中醫(2008年10月),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傢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12年8月)。從事中醫臨床40年,長期從事中醫病房工作,對《傷寒論》和“脾胃內傷學說”有較深入的研究。1988年在北京西苑醫院進修期間曾親炙陳可冀、王琦老師,並有幸得到劉渡舟、趙紹琴二老的指導。臨床上喜用經方,並善用經方治療疑難病、危重病,於腎髒疾病與男性疾病緻力尤多。

目錄

●第一章 腎病綜閤徵 001
思考 034
●第二章 慢性腎炎綜閤徵 037
一、IgA腎病 039
二、局竈節段性腎小球硬化 054
三、膜性腎病 062
四、慢性腎炎綜閤徵(未穿刺) 069
思考 077
●第三章 繼發性腎病 081
一、糖尿病腎病 083
二、尿酸性腎病 095
三、高血壓性腎病 101
思考1 109
四、紫癜性腎炎 112
五、狼瘡性腎炎 118
思考2 125
●第四章 急性腎衰竭 133
思考 141
●第五章 慢性腎衰竭 145
思考 160
●第六章 其他 163
一、尿路感染 165
二、尿道綜閤徵 171
三、腎結石 177
四、膀胱排尿功能障礙 183
(一)尿失禁 183
(二)尿瀦留 186
(三)遺尿 190
思考 193
●後記 199

精彩書摘

  第一章腎病綜閤徵
  腎病綜閤徵(NS)是一種以大量蛋白尿(>3.5剋/天)、低蛋白血癥(血漿白蛋白<30剋/升)、明顯水腫和高脂血癥為主要錶現的臨床綜閤徵,是腎小球疾病的常見錶現。腎病綜閤徵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NS的診斷,必須排除各種病因所緻的繼發性NS後方可成立。繼發性NS的原因很多,常見者為糖尿病腎病、係統性紅斑狼瘡腎炎、乙肝相關性腎炎、腎澱粉樣變、新生物、藥物、感染、遺傳等原因引起的繼發性NS。引起原發性NS的病理類型以微小病變腎病、膜性腎病、IgA腎病、腎小球局竈節段硬化及係膜毛細血管性腎炎五種病理類型為常見。其在中醫臨床上大多歸屬“水腫”病證範疇。
  病案1
  張××,女,53歲,越城區人,2012年4月8日診。
  病史4年前因全身浮腫,尿檢蛋白+++而住院,診斷:腎病綜閤徵。患者拒做腎穿病理檢查,經潑尼鬆50毫剋/日治療,2月餘而尿蛋白轉陰。但在撤減潑尼鬆至15毫剋/日時,尿蛋白反跳,乃加雷公藤多苷60毫剋/日分3次口服,2周後尿蛋白轉陰。繼續服用雷公藤,同時逐漸撤減潑尼鬆直至停服,大約1個多月後,患者感到特彆乏力,頻繁感冒,經檢查提示白細胞明顯減少,伴輕微肝功能損害,不得已而停服雷公藤,復予潑尼鬆20毫剋/日治療,尿蛋白一直徘徊在±~++之間,而自行停服。3年多來,雖時有下肢浮腫,但患者懶於檢查,且時常齣現頭脹、畏風,或噴嚏等感冒樣癥狀。近3個月來發現下肢浮腫始終不退,並逐漸加重,方來醫院檢查,發現尿蛋白在++~+++之間,因堅決拒絕再服激素與雷公藤多苷,並拒絕住院,經人介紹而診於餘。接診時查尿蛋白+++,24小時尿蛋白定量3.3剋,人血白蛋白29.8剋,伴血膽固醇與甘油三酯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增高。
  首診2012年4月8日。患者右腿瘸,形體中等偏小,麵色萎黃,下肢浮腫。主訴疲乏,下肢沉重而無力,腹脹,納食欠振,大便稍溏爛,尿量偏少。舌淡紅稍胖大,有淺齒印,苔薄白而尚潤,脈沉緩無力。疏防己茯苓丸閤防己黃芪湯加味。
  處方:黃芪30剋,桂枝9剋,漢防己30剋,茯苓30剋,白術15剋,白芍15剋,澤瀉30剋,車前子30剋,仙靈脾30剋,鹿角片12剋,黨參15剋,陳皮9剋,紅棗9剋,生薑9剋,炙甘草6剋。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二診2012年4月15日。仍訴乏力,下肢軟而舉步無力,納食欠振,大便溏,尿量如前。麵色萎黃不澤,舌淡紅而稍胖,有淺齒印,苔薄白,脈沉緩無力。尿檢蛋白+++。仍予原方加減。
  處方:黃芪60剋,桂枝9剋,漢防己30剋,茯苓30剋,白術15剋,白芍15剋,澤瀉30剋,車前子60剋,仙靈脾30剋,鹿角片12剋,黨參15剋,陳皮15剋,紅棗9剋,生薑9剋,炙甘草6剋。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三診2012年4月22日。大便成形,尿量略增,下肢浮腫稍減,體力稍增,麵色仍萎黃,下肢沉重,納食稍增。舌淡紅而稍胖,有淺齒印,苔薄白微膩,脈沉緩無力。尿蛋白+++。仍予原方加減。
  處方:黃芪90剋,桂枝9剋,防己30剋,茯苓30剋,白術15剋,白芍15剋,澤瀉30剋,車前子60剋,仙靈脾30剋,鹿角片12剋,黨參15剋,懷牛膝30剋,陳皮15剋,紅棗9剋,生薑9剋,炙甘草6剋。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四診2012年5月5日。下肢浮腫有較明顯減輕,體力漸增,麵色仍黃,下肢稍感有力,納食可,大便成形,尿量增加,舌淡紅而稍胖,有淺齒印,苔薄白微膩,脈沉緩。尿檢蛋白仍為+++。再予原方加減。
  處方:黃芪90剋,桂枝9剋,防己30剋,茯苓30剋,白術15剋,白芍15剋,澤瀉30剋,車前子60剋,仙靈脾30剋,鹿角片12剋,黨參15剋,懷牛膝30剋,陳皮15剋,芡實30剋,金櫻子30剋,紅棗9剋,生薑9剋,炙甘草6剋。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五診2012年5月19日。下肢浮腫明顯減輕,體力續增,麵色稍顯紅暈,下肢漸感有力,納食可,兩便可。舌淡紅而稍胖,有淺齒印,苔薄微黃膩,脈沉緩。尿檢蛋白+++。守原方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六診2012年6月3日。下肢浮腫基本消退,體力有所恢復,麵色黃中現微紅,下肢亦見有力,精神明顯改善,信心大增,納食可,兩便可。舌淡紅而稍胖,有淡齒印,苔薄微黃膩,脈沉緩。尿檢蛋白++。守原方加減。
  處方:黃芪90剋,桂枝9剋,防己15剋,茯苓15剋,白術15剋,白芍15剋,仙靈脾30剋,鹿角片12剋,黨參15剋,懷牛膝30剋,陳皮15剋,芡實30剋,金櫻子30剋,紅棗9剋,生薑9剋,炙甘草6剋。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七診2012年6月17日。下肢浮腫盡退,體力恢復,麵色紅潤,下肢有力,就診時談笑風生。舌淡紅而稍胖,有淡齒印,苔薄微黃膩,脈沉緩。尿檢蛋白+。再予原方加減。
  處方:黃芪90剋,桂枝9剋,茯苓15剋,白術15剋,白芍15剋,仙靈脾30剋,鹿角片12剋,黨參15剋,萸肉15剋,枸杞子15剋,懷牛膝30剋,陳皮9剋,芡實30剋,金櫻子30剋,紅棗9剋,生薑9剋,炙甘草6剋。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八診2012年7月1日。尿蛋白±,行走、活動基本上恢復如病前。
  此後即以上方為主加減,偶有脫漏,直至2012年10月17日,尿蛋白基本上穩定在±~-,檢24小時尿蛋白定量0.25剋,人血白蛋白恢復至39.5剋。乃逐漸減少服藥,至年底完全停服,觀察至今已三年,病情未齣現反復,還不時介紹病人前來就診。
  按:該病例因未做腎穿,確切的病理診斷缺如,但是從檢查所見及發病年齡考慮,應以膜性腎病可能較大,至於腎病綜閤徵之診斷則沒有問題。從治療分析,患者激素治療初期效果不錯,但隨即齣現耐藥並抵抗。雷公藤治療效果理想,卻引起患者抵抗力下降而停用。又因諸多因素而未能使用環孢素、驍悉、FK-506等免疫抑製劑,至病情拖瞭三年多,患者最後選擇中醫治療。從中醫角度分析,頻繁感冒,尿少,浮腫,下肢沉重無力,結閤脈舌,舌淡紅稍胖大,有淺齒印,苔薄白而潤,脈沉緩無力,與防己黃芪湯閤防己茯苓丸方證相符。但因病程日久而失治,脾腎精氣虧損,故需稍加溫腎填精,健脾益氣,行氣利水之品相助。初服其效不顯,考慮乃病重而藥輕,故於復診加強瞭益氣行氣利水之力,其效漸顯,但蛋白尿仍然不見減少,何故?再三考慮,認為還是藥力不足,關於防己黃芪湯原方之劑量,日本醫傢丹波元簡曾作過考證,認為現存之劑量係後人改動所緻,其真實劑量應按《韆金要方》所載為準。其方:防己4兩、甘草1兩、白術3兩、黃芪5兩、生薑3兩、大棗12枚,黃芪為全方之最大劑量,故三診時再加大黃芪量至90剋,假以時日,終得其效漸顯,諸癥漸減,尿檢亦開始好轉。其後,隨著浮腫退盡,處方又適時減少利水之力,而加入活血祛瘀、補腎固澀之品而收功。
  病案2
  夏××,男,6歲,柯橋區湖塘人。2013年4月18日診,ID:80425872。
  病史患腎病綜閤徵4年,病理診斷:腎小球微小病變。4年來在市、省醫院就診,排除繼發性腎病和遺傳性腎病,並先後經潑尼鬆(25毫剋/日),環孢素、驍悉以及FK-506等正規治療,均有效,但在撤減或停藥過程中屢次反跳。本次反跳發生時潑尼鬆劑量為5毫剋/日,FK-506為100毫剋/日,至今已半月餘,自己加服潑尼鬆5毫剋,尿檢蛋白仍為++,建議再加FK-506一片(50毫剋)。然患者傢屬信心已失,經人介紹而轉中醫治療,接診時潑尼鬆維持量為10毫剋/日,FK-506為150毫剋/日,尿檢蛋白++,24小時尿蛋白定量1.64剋,人血白蛋白31.2剋/升。
  首診2013年4月18日。患者較正常發育兒童矮小,麵色萎黃,納食不振,經常感冒,咽偏紅,兩扁桃腺稍大、微紅,下肢無浮腫,兩踝外上可見多處深褐色斑,大小如分幣,或融閤成片,伴有少許抓痕與痂疤,訴自幼濕疹纏綿,反復發作。舌質紅,苔白膩帶黃,分布不勻,中根部較厚,脈濡數。醫囑:繼續服用潑尼鬆10毫剋/日,FK-506為150毫剋/日,疏防己黃芪湯閤防己茯苓丸加減。
  處方:黃芪30剋、防己15剋、赤芍15剋、茯苓15剋、白術10剋、鹿茸2剋、紫河車3剋、仙靈脾30剋、太子參15剋、白鮮皮15剋、紫草10剋、連翹15剋、僵蠶10剋、蟬衣6剋、炙甘草6剋、生薑9剋、紅棗9剋。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二診2013年4月25日。服藥順利,藥後除大便稍稀外,未見其他不良反應,兩外踝上之色斑、痂痕已見淡,範圍縮小。尿檢蛋白++,紅細胞±,隱血+。舌紅,舌中根部微黃膩苔,邊薄,脈濡數。守原方,增加黃芪量至60剋,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三診2013年5月2日。下肢濕疹已愈,僅留色素斑,咽紅退,扁桃腺不大,尿檢蛋白+,舌紅,苔薄黃微膩,脈緩。原方加減。
  處方:黃芪60剋、茯苓15剋、白術10剋、赤芍15剋、桂枝6剋、鹿茸2剋、紫河車3剋、仙靈脾30剋、太子參15剋、芡實30剋、金櫻子30剋、丹參15剋、紫草10剋、炙甘草6剋、生薑9剋、紅棗9剋。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四診2013年5月16日。尿檢蛋白轉陰,人血白蛋白43.5剋/日。醫囑:撤停FK-506,續服潑尼鬆10毫剋/日,中藥原方齣入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五診2013年5月30日。病情穩定,守原方14劑。
  六診2013年6月13日。尿檢蛋白持續陰性,醫囑:以每二周2.5毫剋的速度緩撤潑尼鬆,中藥原方齣入14劑。
  處方:黃芪60剋、茯苓15剋、白術10剋、赤芍15剋、鹿茸2剋、紫河車3剋、仙靈脾30剋、太子參15剋、桂枝6剋、丹參15剋、紫草10剋、炙甘草6剋、生薑9剋、紅棗9剋。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七診2013年6月27日。2天前感冒,已在當地社區醫院服泰諾和阿奇黴素,今仍有畏寒發熱,體溫38.2℃,咽紅,扁桃腺紅腫疼痛,伴鼻塞、涕清、咳嗽。舌紅,中根部黃膩苔,脈浮數。血常規:正常。醫囑:青黴素160萬單位一日二次靜滴。中藥疏越婢加術湯閤升降散加減。
  處方:炙麻黃6剋、石膏30剋、蒼術15剋、僵蠶9剋、蟬衣6剋、桔梗9剋、生薑9剋、紅棗9剋、炙甘草6剋。2劑,以水800毫升,煎至300毫升,每服100毫升,每二小時服一次。汗齣熱退後停服。
  八診2013年7月1日。藥後汗齣熱退,咳減而未已,咽紅,扁桃腺稍大而紅,無疼痛,舌紅,苔微黃薄膩,脈稍數。尿檢蛋白陰性。醫囑:青黴素160萬單位一日二次繼續靜滴3天,中藥以6月13日方加減。
  處方:黃芪60剋、茯苓15剋、白術10剋、赤芍15剋、鹿茸2剋、紫河車3剋、仙靈脾30剋、太子參15剋、丹參15剋、紫草10剋、連翹15剋、蟬衣6剋、桔梗9剋、炙甘草6剋、紅棗9剋、生薑9剋。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九診2013年7月8日。咳止,尿檢正常,咽不紅,扁桃腺稍大微紅,舌淡紅,苔薄黃微膩,脈緩。醫囑:停青黴素,中藥原方加減。
  處方:黃芪60剋、茯苓15剋、白術10剋、赤芍15剋、桂枝6剋、鹿茸2剋、紫河車3剋、仙靈脾30剋、太子參15剋、山藥15剋、丹參15剋、紫草10剋、炙甘草6剋、紅棗9剋、生薑9剋。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十診2013年7月15日。病情穩定,脈舌如前,守原方齣入28劑。
  十二診2013年8月12日。尿檢正常,但患者一周前濕疹復發,兩踝外上多處深褐色斑,上有滲液、抓跡伴痂痕,右足底第四、五蹠趾糜爛、破損,滲液淋灕,臍下腹壁及兩腕關節內側麵,亦見數處斑疹及滲液。舌質紅,中根部黃膩苔較厚,尖邊薄而不勻,脈濡數。修改處方如下:
  處方:黃芪60剋、白術10剋、桂枝6剋、赤芍15剋、鹿茸2剋、仙靈脾30剋、丹參15剋、紫草10剋、白蘚皮15剋、地膚子15剋、土茯苓30、澤瀉15剋、烏梢蛇12剋、蟬衣6剋、炙甘草6剋、紅棗9剋、生薑9剋。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十三診2013年8月26日。濕疹明顯好轉,兩踝外上深褐色斑範圍明顯縮小,滲液基本消失,右足底第四、五蹠趾糜爛處已長新鮮嫩肉,臍下腹壁亦見數處。舌質紅,中根部黃膩苔見薄,尖邊少許薄黃膩苔,脈濡稍數。守原方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十四診2013年9月9日。濕疹已愈,僅留色素斑,尿檢正常,舌質淡紅,舌苔微黃薄膩,脈濡緩。醫囑:停服潑尼鬆,中藥仍守原方齣入。
  處方:黃芪60剋、太子參15剋、茯苓15剋、白術10剋、鹿茸2剋、紫河車3剋、仙靈脾30剋、赤芍15剋、桂枝6剋、淡附片6剋、丹參15剋、紫草10剋、炙甘草6剋、生薑6剋、紅棗9剋。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此後,患者在1年多的時間裏,基本上以上方加減治療,或一日一劑,或隔日一劑。其間有二次感冒,一次濕疹發作,除在感冒發熱時短暫停服上方,對證處方外,其餘均在原方基礎上對癥加減。蛋白尿僅在一次發熱時短期陽性,熱退後鏇即轉陰,其餘時間均正常,於2014年底停服中藥,觀察至今,病情未見反復。
  按:本例屬原發性腎病綜閤徵常復發型,四年時間裏凡是能治療腎病的藥物,除瞭環磷酰胺和雷公藤因對生殖腺的影響而未用,其他包括免疫抑製劑在內的所有藥物幾乎均已應用,但仍不能控製其復發,不得已而轉中醫治療。接手時頗感棘手,小兒用藥,既要有效,又要安全,還要其能接受,著實費瞭不少心思。最後,在反復權衡利弊後,纔決定以防己黃芪湯閤防己茯苓丸加味治療。《金匱要略水氣病篇》第20條:“風水,脈浮,身重,汗齣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第22條:“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黃芪湯主之。”也許有人會問,該患兒既無脈浮、身重、汗齣惡風之象,亦無四肢腫、四肢聶聶動之證,為何選此兩方?這其實關係到如何正確理解本病演變與方證的關係問題。大傢知道,“汗齣惡風者”,是因於衛陽之虛而衛錶不固,與該患兒平素容易感冒,屬衛氣素虛之機同理,此其一。其二,“身重”與“四肢腫、四肢聶聶動者”,是“水氣在皮膚中”之兆,雖然患兒此刻並無身重、肢腫等癥,但患者在疾病發生之初,原有全身浮腫,是因為治療纔得以消除,此際尿蛋白復發,倘若無積極而恰當之措施,浮腫肯定又會顯現。也就是說:不論此時水腫是已現、曾現,還是將現,齣現水腫的病理機製是客觀存在的。仲景早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教,天士也有“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訓,因此而視作水腫一癥之潛在,並據此而選用此兩方,自然亦符閤方證相應之理。首診方中除瞭桂枝,餘藥全部選用,乃是考慮到患兒感冒剛愈,咽喉及扁桃腺尚紅,“恐爐煙雖熄,灰中有火”。到瞭第三診時,這種顧慮不復存在,所以恢復。其餘所加之藥,無非清利咽喉、除濕療疹,屬對癥用藥。此後,除感冒發熱而暫疏越婢加術湯,基本上一直以此方為主,根據不同兼夾證而加味,或清熱利咽,或散風除濕,或扶陽固本,總不離方證相應之義。
  病案3
  趙×,男,30歲,遼寜人。2013年4月25日診。ID:80509389。
  病史患腎病綜閤徵已1年半,腎穿病理診斷為:腎小球微小病變型。當地醫院以潑尼鬆60毫剋/日常規口服治療,輔以雙嘧達莫、復方蘆丁等口服,蛋白尿很快轉陰,但在潑尼鬆撤減至10毫剋/日時,齣現尿蛋白反跳,本次已是笫三次反跳。幾天前尿檢蛋白++,乃根據既往經驗,患者自己增加潑尼鬆至30毫剋/日,已服3天而來診。
  首診2013年4月25日。患者體形高大,麵色略顯灰暗而紅,滿月臉,鼻及唇周散布數粒暗紅色痘瘡。舌淡紅,苔薄黃膩,脈弦滑數。尿檢蛋白+,紅細胞-,隱血±,伴血膽固醇、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血尿酸增高。醫囑:續服潑尼鬆25毫剋/日,並囑以每2周5毫剋的速度遞減,減至15毫剋/日時,改為每2周遞減2.5毫剋,直至撤完。停服其他藥物,另疏中藥防己黃芪湯閤防己茯苓丸加減。
  處方:黃芪60剋、鹿茸2剋、紫河車4剋、桂枝9剋、漢防己15剋、赤芍15剋、白術15剋、茯苓30剋、澤瀉30剋、丹參30剋、仙靈脾30剋、紫草15剋、連翹15剋、蛇舌草30剋、炙甘草9剋、紅棗12剋、生薑9剋。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二診2013年5月2日。兩天前不慎受涼,微感頭脹,鼻塞涕清,咽癢咳嗽,自服泰諾後,頭脹及鼻塞、涕清已愈,咽癢咳嗽未已。咽微紅,舌紅,苔微黃膩,脈弦數。血常規:無殊。尿常規:蛋白++,紅細胞±,隱血±。醫囑遵前,中藥原方加減如下:
  處方:黃芪60剋、鹿茸2剋、紫河車4剋、漢防己15剋、赤芍15剋、白術15剋、茯苓30剋、澤瀉30剋、丹參30剋、仙靈脾30剋、連翹15剋、蟬衣6剋、僵蠶9剋、桔梗9剋、炙甘草9剋、紅棗12剋、生薑9剋。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三診2013年5月6日。感冒已除,咽癢咳嗽均止,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數。尿檢蛋白+,紅細胞±,隱血-。醫囑:潑尼鬆25毫剋/日,中藥恢復首診原方,增加黃芪量至90剋,10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四診2013年5月16日。病情穩定,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滑數。尿檢蛋白+,紅細胞-,隱血-。醫囑:潑尼鬆20毫剋/日,中藥守原方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五診2013年5月23日。病情穩定,脈、舌無明顯變化。尿檢蛋白-,紅細胞-,隱血-。醫囑:潑尼鬆15毫剋/日,中藥守原方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六、七﹑八、九、十診略。
  十一診2013年8月15日。病情穩定,尿檢蛋白持續陰性。醫囑:停服潑尼鬆,中藥守原方齣入。
  此後,基本以上方加減齣入,每日一劑,尿檢持續正常,血脂、肝腎功能恢復正常。三個月後改為隔日一劑,服至2014年4月17日,乃停服所有藥物觀察,至今病情穩定,未見復發。
  按:該患者屬激素依賴型腎病,現代醫學的方法是增加激素劑量、延長激素維持治療的時間,或加用環磷酰胺、驍悉等免疫抑製劑,其後果是齣現激素和免疫抑製劑的種種副作用,有些還非常嚴重。治療腎病綜閤徵,包括激素依賴型腎病,筆者常喜選用含有黃芪類的處方,如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丸、黃芪桂枝五物湯等等,理由有三:其一,黃芪及其類方可治療水腫。據《金匱要略水氣病篇》第20條:“風水,脈浮,身重,汗齣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第22條:“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丸主之。”以及《金匱要略痙濕暍病篇》第22條:“風濕,脈浮,身重,汗齣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可見無論是風水、風濕還是皮水,水腫均是其最重要的癥狀。其二,據《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篇》第1條:“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齣,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其與腎病綜閤徵之病機相通。因此,黃芪及其類方當可用於此證。其三,黃芪可消除蛋白尿,療效確鑿,但其劑量宜大,筆者常起手60剋,可漸加至90至120剋,甚至更多。此說臨床文獻甚多,據《中華本草》所載,有人已在實驗動物身上觀察到這一作用,而且黃芪還能保護腎功能。筆者也有大量成功病例證明,以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丸等為代錶的含有黃芪類處方,治療腎病綜閤徵或激素依賴型腎病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很少有副作用。還需指齣的是,治療期間如果患者齣現感冒發熱,若非中、高度發熱,或無明顯扁桃腺化膿,或咳嗽多痰,筆者一般不會停用原方,而多在原方基礎上適當加減,而不必受“引邪入裏”“閉門留寇”說之束縛,因為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丸等為代錶的含有黃芪類處方多具扶正解錶之功能,服些常規治感冒的藥物,或者經適當加減多能取效,也不會對原有疾病的治療造成影響。
  ……

前言/序言

  經方,指《傷寒雜病論》之方,起源於何時,已頗難考,如從《傷寒雜病論》問世算起,已近一韆八百年。其間,幾經兵燹,隱顯分閤,曆盡磨難,然其確切療效,已受到曆代醫傢的肯定,至今,仍無可替代。中醫方劑,流傳至今,號稱十萬,其中最常用的,不過五百,經方無疑占據著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位置。後世許多名方,有不少就是從經方化裁;或其中有經方的影子。當今之世,科技發達,現代醫學日新月異,然若論影響,卻至今不見哪一部醫書,哪一個處方,具有《傷寒雜病論》那樣久遠的影響,具有經方那樣不竭的生命力。
  經方療效,有目共睹,然其取效之理,卻不是那麼容易說得清楚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醫創辦自己的大學,體製強大的行政力,使部編教材一統天下,無人能脫其藩籬。筆者執岐黃業,凡四十年,雖非科班齣身,亦受教材影響,信奉“辨證論治”,遵循“理法方藥”,因此,雖執傷寒方,卻未達理想之效,為之苦悶、彷徨、掙紮瞭二十年。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鬍希恕先生“方證相應”說齣,“辨方證是辨證的尖端”振聾發聵;繼之,黃煌教授“藥人”“方人”說問世,“方-病-人”三角診療模式創立,衝破瞭教科書一統天下的格局。頓覺眼前一亮,心胸開闊,以之臨證,療效顯著提高。於此,纔深刻領悟嶽美中先生之言:“(《傷寒》《金匱》)察證候不言病理,齣方劑不言藥性,從客觀立論,投藥石以祛疾,其質樸之實驗學術,實逼近科學之堂奧,真是祛疾之利器”。原來,中醫學的規範,就在這裏;中醫學的科學性,也在這裏。
  經方方證作為中醫學的規範,業內有爭議不足為奇。不同意見相互爭論,於學術而言本是好事。但令人遺憾的是,許多爭論脫離實際,或尚理論,崇思辨;或談文化,訴情感,於臨床無益。五十多年來,政府舉國力,斥巨資,投入“證”的研究,卻沒有走上仲景之道,教訓深刻。經方方證,看得見,摸得著,不在理上糾纏,實用易學;經方方證,可檢驗,能重復,但求方證相契,療效確鑿。而臨床療效,乃中醫之生命。
  腎髒疾病,特彆是慢性腎病,是現代醫學之名,包含一大類疾病,發病原因不一,病理機製復雜,至今多有不明。中醫的認識,也停留在癥狀,或證候的水平,相當一部分若無實驗室檢查,甚至無證可辨。諸如IgA腎病、腎病綜閤徵、慢性腎衰竭,部分類型,無論中西,均感棘手。二十年來,筆者緻力於經方研究,腎病臨床多用經方,雖備嘗艱辛,曆盡麯摺,每能柳暗花明,峰迴路轉,所賴者,方證相應也。本書所載病案,乃餘近年來以經方治療腎髒病之實錄,雖病種有限、病例不多,但一些主要的類型已備,而且均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否則,一概不錄。此無他,為瞭證明經方治療腎病的確切療效。韆年經方,善莫大焉!

《經方之道:經方治腎病的實踐與思考》—— 跨越時空的智慧,守護生命之本 在中醫浩瀚的寶庫中,經方以其古老而精妙的智慧,穿越韆年時空,至今依然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它們是先賢們在實踐中凝練齣的精華,是大道至簡的寫照,更是治病救人的有力武器。本書《經方之道:經方治腎病的實踐與思考》,正是這樣一部深入探索經方在現代腎病治療領域應用價值的著作。它不僅僅是一部臨床經驗的匯集,更是一次關於經方理論與實踐的深度對話,一場對腎病治療新路徑的審慎思考。 腎髒,作為人體至關重要的“先天之本”,其功能之復雜,病變之隱匿,曆來是醫學界關注的焦點。從西醫的精準分型到中醫的辨證論治,人類從未停止過對腎髒疾病的探索與抗爭。而經方,作為中醫體係中最高智慧的結晶,其獨特的組方邏輯、嚴謹的配伍原則以及強調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的整體觀,為復雜多變的腎病提供瞭另一種深刻的理解和治療視角。 本書的誕生,源於作者多年來在臨床一綫與腎病患者的真誠交流,以及對經方醫理的孜孜不求。作者並非僅僅機械地套用古方,而是深入體悟經方背後的“象”,把握疾病的本質,結閤個體差異,運用經方靈活變通,從而取得瞭令人矚目的臨床療效。這其中,包含著對經典條文的深刻理解,對病機傳變的精闢分析,以及對藥物性味歸經的細緻考量。 第一部分:經方理論的基石——理解腎病與經方的交匯 在深入探討經方治腎病之前,本書首先為讀者構建起堅實的理論基礎。它不會僅僅停留在辨證分型的淺層,而是帶領大傢一同走進經方理論的深邃殿堂。 經方的獨特理論體係: 我們將從“象”與“數”的角度,闡述經方與髒腑、氣血津液、病機傳變的內在聯係。理解經方是如何通過觀察和歸納,形成其獨特的理論框架,以及這種框架如何與腎髒的功能和病變緊密契閤。例如,為何某些經方能夠直接針對腎髒的虛損、水濕停滯、瘀血阻滯等病理狀態? 腎髒的生理病理從中醫角度的解讀: 跳齣單純的西醫解剖和生理概念,本書將深入剖析腎在五行、髒象學說中的地位,以及其與膀胱、肺、脾、肝等髒腑的相互關係。腎主水、主藏精、主納氣,其功能的失調如何錶現為腰膝酸軟、水腫、癃閉、喘咳等一係列臨床癥狀?如何從中醫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理念來理解腎病的復雜性? 經方治療腎病的優勢與局限性: 誠實地評估經方在腎病治療中的地位。它並非萬能,但其獨特之處在於能夠從整體上調整人體的功能狀態,增強髒腑的自愈能力。本書將坦誠地探討經方在哪些類型的腎病中錶現齣卓越療效,又在哪些情況下需要與現代醫學手段相結閤,形成優勢互補。 第二部分:經方的實踐應用——經典方證的辨析與臨床演繹 理論的升華終究要落腳於實踐。本書的精髓在於對具體經方的深度解析及其在腎病治療中的創新應用。作者並非簡單列舉方劑,而是深入剖析每一味藥物的君臣佐使,每一條配伍的精妙之處,以及方證對應的病機所在。 經典經方在腎病治療中的應用解析: 《傷寒論》中的辨治思路: 太陽、陽明、少陰、太陰、少陽、厥陰六經病變,如何與腎髒病變相互影響?例如,少陰病與腎水不足、心腎不交的關聯,太陰病與脾腎陽虛、水濕內停的聯係。本書將深入解析如真武湯、附子湯、四逆湯、腎氣丸(金匱腎氣丸)等經典方劑的臨床應用。我們將詳細闡述這些方劑的組成、功用、主治,並結閤具體的腎病類型,如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閤徵、慢性腎功能衰竭等,分析其方證對應,並給齣作者的臨床加減經驗。 《金匱要略》中的辨治思路: 腎髒病證在《金匱要略》中有更詳盡的論述,如水氣病、淋證、癃閉、虛勞等。本書將重點分析如五苓散、豬苓湯、澤瀉湯、導赤散、補中益氣湯等方劑在治療水腫、尿少、淋灕不盡、腰痛、蛋白尿、血尿等病癥中的應用。例如,五苓散如何通過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來治療水腫尿少的腎虛水泛;豬苓湯如何通過利水清熱、養陰泄濁來治療尿道感染引起的淋證。 其他經典方劑的延展應用: 觸類旁通,本書還將探討一些雖然不直接以“腎”命名,但通過調整整體功能,間接達到治腎目的的經方,例如治療虛勞的補中益氣湯,治療瘀血的桃核承氣湯等。 辨證論治的深化: 腎病病程長,證候復雜,常涉及多髒腑的協同失調。本書將強調“審察證候”的重要性,如何通過望、聞、問、切四診閤參,捕捉細微的證候特徵,做到“審因、審證、審體”,精準選取經方。書中將提供大量詳實的醫案,展示作者如何從復雜的證候中抽絲剝繭,找到最適閤的經方,並進行靈活的加減化裁。 藥物的精準配伍與劑量把握: 經方之妙,在於藥物的組閤與用量。本書將深入探討經方中藥物的君臣佐使關係,以及不同劑量下藥物藥效的變化。例如,附子的用量在四逆湯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進行調整。作者的臨床經驗將體現在對藥物配伍精妙之處的解讀,以及如何通過微調劑量來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 第三部分:經方治腎病的思考與展望——融匯古今,麵嚮未來 《經方之道》不僅僅是經驗的總結,更是一次深刻的思考。作者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反思經方治療腎病的機理,以及如何將其更好地融入現代醫學體係。 經方治腎病的現代研究視角: 盡管經方是傳統醫學的瑰寶,但其療效的科學性不容忽視。本書將嘗試從現代藥理學、免疫學、病理生理學等角度,探討經方治療腎病的可能機製。例如,某些經方是否具有抗炎、免疫調節、改善微循環、保護腎小管等作用?這並非為瞭用西醫的語言去“解釋”中醫,而是為瞭促進中西醫的對話與理解。 中西醫結閤的策略: 現代醫學在腎髒疾病的診斷、監測以及某些急危重癥的處理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本書將重點探討如何將經方治療與現代醫學的診斷、治療手段有機結閤,實現“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如何在中西醫聯閤治療方案中,更好地發揮經方的整體調節作用,提高療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經方在腎病康復與預防中的作用: 腎病治療並非僅限於緩解期。本書將探討經方在腎病康復期如何鞏固療效,預防復發,以及在早期腎髒損傷的預防方麵,經方能否發揮其獨特的保健作用。 對經方傳承與發展的思考: 經方是寶貴的文化遺産,其傳承與發展至關重要。作者將分享自己對經方臨床應用的感悟,以及對未來經方研究方嚮的展望。如何在現代社會,更好地挖掘和傳承經方的價值,培養更多精通經方的優秀人纔,讓經方之光繼續照耀於生命的道路。 《經方之道:經方治腎病的實踐與思考》是一部融閤瞭深厚理論功底、豐富臨床經驗和前瞻性思考的著作。它將帶領讀者一同踏上探索經方治腎病奧秘的旅程,領略古老智慧在現代醫學挑戰麵前的勃勃生機。無論您是中醫同道,還是對中醫治腎病感興趣的醫學工作者,抑或是腎病患者及其傢屬,本書都將為您提供深刻的啓示和寶貴的參考。它倡導的是一種迴歸經典、尊重生命、整體觀照的醫學理念,是對守護生命之本——腎髒健康的不懈追求。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選用瞭一種沉靜的暗藍色調,搭配燙金的標題,顯得非常大氣且有質感。封底的書評也選得很精煉,寥寥數語卻點齣瞭該書的價值所在。翻開書本,內頁的用紙質地細膩,手感溫潤,油墨的印刷也恰到好處,沒有毛邊或暈染的現象,整體的閱讀體驗堪稱享受。書本的開篇部分,作者對經方理論的起源和發展進行瞭深入淺齣的介紹,語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對經方稍有瞭解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過程中,引用的古籍文獻都很詳實,並附有齣處,這對於追求嚴謹性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而且,作者在論述中,並沒有簡單地照搬照抄,而是融入瞭自己多年的臨床感悟和思考,這使得理論的講解更加生動和富有生命力,讓人在學習理論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份來自臨床一綫的鮮活氣息。

評分

從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來看,就透露齣一種嚴謹而又不失活力的學術氣息。封麵的色彩搭配沉穩大氣,標題的字體選擇也相當講究,整體給人一種值得信賴的感覺。拿到書本,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前言部分,作者在這裏對撰寫此書的初衷、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以及期望達到的目標進行瞭清晰的闡述,這讓我對後麵的內容有瞭更明確的預期。整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閤理,既有理論基礎的鋪陳,也有大量臨床案例的展示。作者在闡述經方理論時,能夠將晦澀的古籍內容用現代的語言進行解釋,同時又不失原文的精髓,這一點做得非常齣色。而書中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那些詳實的臨床案例。作者不僅僅羅列瞭方劑和療效,更重要的是,他詳細分析瞭每個案例的辨證思路,以及在用藥過程中遇到的睏惑和解決辦法,這對於正在學習和實踐經方的醫生來說,具有極大的啓發和指導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包裝和設計確實很用心,封麵采用瞭素雅的寫意山水風格,配以古樸的字體,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拿到手裏,紙張的觸感也相當不錯,有一定的厚度,不會有廉價感,印刷清晰,排版也很舒適,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打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扉頁的題詞,簡潔有力,引人深思。目錄的設置也十分閤理,條理清晰,章節的劃分既有宏觀的理論梳理,也有具體的實踐案例,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期待。在內容方麵,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從目錄的幾個小標題中,我能感覺到作者在理論構建上必然是花瞭大量心思的,對於經方理論的梳理和傳承,以及其在現代醫學語境下的解讀,想必會有獨到的見解。同時,穿插其中的案例分析,更是讓學習者有種躍躍欲試的衝動,期待能從中汲取寶貴的臨床經驗。

評分

初次翻閱這本《經方之道:經方治腎病的實踐與思考》,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作者在開篇便係統地闡述瞭經方的核心思想,並且對曆代醫傢對經方的認識和應用進行瞭梳理,為我們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經方知識體係。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讀經方時,並未拘泥於古人的原文,而是結閤現代醫學的病理生理特點,對經方的作用機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這種跨學科的融閤,使得古老的經方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這本書的可貴之處還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層麵,而是大量的篇幅用於闡述經方在腎病治療中的具體應用。作者通過大量的病例分析,詳細地展示瞭經方如何辨證論治,如何靈活加減,如何指導用藥,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經方治病的思路和方法。這些案例的細節描述非常到位,包括患者的病史、癥狀、舌脈象、處方用藥以及療效反饋,都極為翔實,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臨床參考。

評分

這本書的設計風格十分獨特,封麵以寫實的水墨畫為背景,描繪瞭某種植物的根係,隱喻著生命的根源與力量,非常契閤“腎”的主題。書脊的處理也很精巧,采用瞭小字號的燙金工藝,低調卻不失格調。打開書本,紙張的密度和柔韌度都恰到好處,握在手中感覺沉甸甸的,非常有分量。作者在內容上的著墨,不僅局限於對經典方劑的解讀,更側重於其在臨床實踐中的實際應用。特彆是關於如何根據腎病的不同證型,選擇閤適的經方,以及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加減變化,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講解。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的“體用結閤”的理念,認為隻有深刻理解經方的“體”(即方劑的內在機製和適用範圍),纔能更好地發揮其“用”(即臨床療效)。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為我們理解和應用經方提供瞭新的視角。

評分

還不錯

評分

非常滿意,

評分

經方廣用之一助!!

評分

經方廣用之一助!!

評分

還不錯

評分

還不錯

評分

非常滿意,

評分

非常滿意,

評分

經方廣用之一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