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经典:米芾蜀素帖

中国书法经典:米芾蜀素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靳永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米芾
  • 蜀素帖
  • 中国书法
  • 艺术
  • 文化
  • 字帖
  • 临摹
  • 宋代
  • 书法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229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2781
包装:平装
开本:40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蜀素是北宋時期蜀地(四川)出產的一種本色生絹,其上織有烏絲欄,專供書寫之用。《蜀素帖》卷末有跋云:“慶曆甲申嵗,東川造蜀素一卷,藏余家者二十餘年,今既裝褫,將屬諸善書者題其首。熙寧元年戊申三月丙子吳郡記。希,子中。”由此可知,這段蜀素是宋仁宗慶曆四年(一〇四四年)由東川(今四川三臺)名家精心織造而成,後由林希(字子中)收藏並於宋神宗熙寧元年(一〇六八年)裝裱成卷,以待名家書寫。宋哲宗元祐三年(一〇八八年),米芾應好友湖州(今浙江吳興)知州林希之邀,到湖州小住,林希取出家藏二十多年的蜀素卷求他作書,才膽過人的米芾當仁不讓,欣然命筆,在這卷蜀素上一口氣寫下了八首自作詩,這便是流傳至今的《蜀素帖》。
  米芾(一〇五一——一一〇七),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人稱米襄陽、米南宮,北宋著名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另說爲蔡京)合稱“宋四家”。米芾長於臨摹古人書法,自稱其作品是“集古字”,他的臨古作品可以達到亂真的程度。米芾於書法諸體皆能,尤以行書影響大。其傳世墨蹟主要有《苕溪詩卷》《蜀素帖》《研山銘》《虹縣詩卷》《吳江舟中詩卷》等。
  米芾《蜀素帖》,絹本墨蹟,行書,縱二七·八釐米,橫二七〇·八釐米,其上所書八首詩作,皆爲當時紀遊或送行之作。此帖用筆方圓兼備,剛柔相濟,提按分明,牽絲勁挺,正側藏露,長短粗細,變化莫測,充分體現了他“刷字”與“八面出鋒”的獨特風格。由於生絹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枯筆,因而帶來的墨色變化更加精彩動人。其結體俯仰有致,隨意佈勢,欹正相生而又以欹側爲主,顯示出一種率意而險絕的動態之美。章法上,粗重的筆畫與輕柔的綫條交互搭配,流利的筆勢與澀滯的筆觸相生相濟,密實的字組與大段的空白強烈對比,風檣陣馬的動態與沉穩雍容的靜意完美結合,創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明董其昌在此帖跋語中讚曰:“米元章此卷如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當爲生平合作。”清高士奇也題詩盛讚此帖:“蜀縑織素鳥絲界,米顛書邁歐虞派。出入魏晉醞天真,風檣陣馬絕痛快。”
  此卷從北宋林希之後到明初三百餘年間流傳情形不明,明代由汪宗道、顧從義、項元汴、吳廷、董其昌、陳瓛等收藏,清代由高士奇、傅恒收藏,後入清內府,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冊我們依據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蜀素帖》原件影印出版,供廣大書法愛好者臨習鑑賞。

作者简介

  靳永,1970年出生于山東章丘,畢業于山東大學文學院,跟隨蔣維崧教授、徐超教授攻讀古文字與書法方向的研究生,獲博士學位。著有《書法研究的多重證據法》《藝術之旅》《老子解說》《孟子譯注》《古文觀止》《楊沂孫篆書在昔篇》等著作,發表學術論文多篇。現爲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曾獲中國書法蘭亭獎、泰山文藝獎、劉勰文藝獎、山東省“德藝雙馨”藝術工作者稱號。

内页插图


笔墨之外的宋风雅韵:米芾《蜀素帖》鉴赏与艺术之旅 这不仅仅是一幅传世墨迹,更是承载着一位旷世书家独特艺术情怀与审美追求的载体。米芾,这位北宋时期最具个性的书画大家,以其“风樯阵马”、“刷字”之誉,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蜀素帖》,作为其行书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精妙的用笔、跌宕的结体、丰富的墨色变化,展现了米芾“尚意”书风的极致魅力。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蜀素帖》的艺术世界,并非简单地罗列字帖内容,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解读这幅珍贵墨迹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我们将首先回顾米芾的生平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勾勒出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其书风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时代精神与个人才情的有机结合。米芾的“玩石成癖”,其对古物的鉴赏能力,以及他“一日不写字,便觉口生荆棘”的执着,都将为我们理解其书法创作提供更深层的线索。 接着,本书将聚焦于《蜀素帖》本身,对其进行细致的艺术分析。我们将剥离表面的字形,深入到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的结构,去体会米芾用笔的力度与速度,墨色的浓淡与枯湿,以及章法的疏密与节奏。这其中,“蜀素”这一特殊的书写载体,其质地、肌理与墨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了米芾的书写,以及这种互动如何造就了《蜀素帖》独一无二的视觉效果,都将是本书的重点探讨。我们不仅仅是在“看字”,更是在“听墨在纸上跳跃的乐章”。 不同于一般字帖的临摹指导,《蜀素帖》的鉴赏之旅更侧重于“悟”。我们将尝试理解米芾在书写时的心境,他如何将个人的情感、对事物的感悟,通过笔墨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品读《蜀素帖》中的诗文,理解其内容与书写之间的呼应关系,例如,字里行间的顿挫起伏是否恰好契合了文意的转折,墨色的浓淡是否映衬了情感的起伏。我们将尝试去“读”懂米芾,并从中获得启迪。 本书还将带领读者走进《蜀素帖》的历史传承脉络。这幅墨迹历经多少沧桑,曾被多少名家珍藏,又留下了怎样的题跋印记?这些历史的印记,不仅是《蜀素帖》价值的佐证,更是书法鉴赏的宝贵资料。我们将追溯这些印记背后的故事,感受历代文人对《蜀素帖》的赞赏与传承,理解这幅作品是如何跨越时空,持续地影响着后世的艺术创作。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蜀素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独特地位。米芾的书法,尤其是其行书,《蜀素帖》无疑是其中的高峰。我们将比较其与其他宋代书家的异同,例如,苏轼的温润、黄庭坚的雄健,理解米芾“横涂竖抹”的风格如何自成一派,又如何对后世,如明清的王铎、傅山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解《蜀素帖》的出现,在中国书法发展的长河中,是如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于读者而言,本书不仅是学习米芾书法的途径,更是一次感悟中国传统艺术魅力的机会。我们希望通过对《蜀素帖》的深入剖析,让读者不仅仅是掌握临摹的技巧,更能领略到书法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人文精神与时代风貌。从字里行间,感受宋人特有的那种精致、闲适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文人情趣。 本书的语言力求平实而富有文采,避免生硬的学术术语,力求将深奥的艺术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欣赏的文字。我们相信,每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兴趣的读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收获。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笔墨之外的宋风雅韵之旅,在米芾的《蜀素帖》中,遇见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中国艺术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中国书法经典:米芾蜀素帖》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对米芾书法艺术的欣赏。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走进中国书法的殿堂。书中对《蜀素帖》的每一个字的讲解都非常详尽,从笔画的起收,到结字的重心,再到整行字的呼应,都分析得一丝不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米芾“颠逸”风格的解读,那种在追求自由奔放的同时,又不失法度的艺术境界,令我叹为观止。在临摹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去体会米芾笔下的那种“不拘泥于形,而求之于神”的境界,虽然困难重重,但每一次的进步都让我倍感欣喜。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书法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我对米芾的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终于读完了《中国书法经典:米芾蜀素帖》,心情真是复杂。一方面,为米芾的书法艺术所折服;另一方面,也为自己能够有机会学习如此精美的作品而感到庆幸。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对《蜀素帖》字形、笔法的讲解,更是对米芾艺术思想、书学理论的深入探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米芾“尚意”书风的解读,它让我明白了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抒发和个性的展现。在临摹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去体会米芾笔下的那种“化工之巧,笔端出神”的境界,虽然困难重重,但每一次的进步都让我看到了希望。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书法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我对米芾的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拿到《中国书法经典:米芾蜀素帖》这本书,我最先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古朴典雅的封面,搭配精美的内页排版,充满了艺术气息。翻开书页,首先是米芾的生平简介,以及《蜀素帖》的创作背景,这些为我深入理解这幅书法作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对《蜀素帖》的逐字解析,让我看到了米芾笔法的精妙之处,特别是他如何在行笔中表现出顿挫、转折、提按等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宽窄来达到结字的生动姿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米芾“集古字”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模仿前人,更是在借鉴中融入自己的理解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米体”风格。在临摹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去体会米芾笔下的那种“快马斫阵”的力量感,以及“鸾回凤舞”的灵动感,虽然过程艰辛,但每一次的进步都让我看到了希望。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书法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我对米芾的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读完《中国书法经典:米芾蜀素帖》,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股恣意汪洋的书法洪流。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精神上的洗礼。我一直认为,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组合,更是情感的宣泄,是人生的写照。米芾的《蜀素帖》恰恰将这一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的分析深入浅出,让我对米芾在运笔、结字、章法上的独到之处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书中对米芾“刷”字的解读,我之前总觉得是简单的快速运笔,但经过书中细致的剖析,才明白那是一种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的动态美,是力量与速度的完美结合。我尝试着在临摹中体会这种“刷”的意境,虽然很难完全复制,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对书法的理解更深一层。书中还引用了许多古代书法大家的评论,这些评论如同一面面棱镜,折射出《蜀素帖》不同侧面的艺术价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蜀素帖》章法的解读,那种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的布局,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充满了生命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书法艺术的无限可能,也激发了我对书法学习的更大热情。

评分

刚拿到《中国书法经典:米芾蜀素帖》这本书,心情真是无比激动。我一直对米芾的书法情有独钟,特别是《蜀素帖》,那份潇洒飘逸、纵横跌宕的笔意,总能让我心神荡漾。这次能有机会深入研读,简直是如获至宝。从装帧上看,出版社相当用心,纸张质感极佳,印刷清晰,细节之处也毫不马虎。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蜀素帖》的详细介绍,包括其创作背景、历史意义,以及米芾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米芾“尚意”书风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心性的流露。书中对《蜀素帖》的逐字逐句、甚至每一个笔画的讲解都做了细致的分析,这对于我这样书法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我常常会一边看着书,一边拿出毛笔,尝试模仿,虽然远不及米芾神韵,但每一次的临摹,都能感受到米芾笔下的那种生动与力量,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书法家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书中还收录了多幅不同版本的《蜀素帖》碑帖拓本,这让我能够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这件国宝,体会其精妙之处。这本书不只是一本临摹的范本,更是一本学习书法艺术的百科全书,让我对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中国书法经典:米芾蜀素帖》这本书,让我对米芾这位伟大的书法家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只知道他擅长行书,但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他在草书、隶书等方面的造诣同样非凡。书中对《蜀素帖》的详细讲解,让我看到了米芾在行书中的独特之处,例如他那“八面出锋”的用笔,以及“纵横跌宕”的结字。在临摹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去体会米芾笔下的那种“一泻千里”的流畅感,以及“力透纸背”的力量感。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古代书法大家的评论,这些评论为我提供了多角度的赏析方法,让我对《蜀素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临摹字帖,更是一本书法鉴赏的指导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中国书法经典:米芾蜀素帖》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想深入学习米芾的《蜀素帖》,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教材。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书中的分析非常到位,不仅仅停留在字形上的讲解,更是深入到了米芾运笔的力度、速度、节奏以及墨色的变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米芾“尚意”书风的阐释,它强调的是书法的情感表达和个人风格的体现。在临摹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去体会米芾笔下的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境界。书中还收录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评论,这些评论为我提供了多角度的赏析方法,让我对《蜀素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临摹字帖,更是一本书法鉴赏的指导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拿到《中国书法经典:米芾蜀素帖》这本书,我感到无比的满足。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一直想深入学习米芾的《蜀素帖》,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教材。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书中的分析非常到位,不仅仅停留在字形上的讲解,更是深入到了米芾运笔的力度、速度、节奏以及墨色的变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米芾“尚意”书风的阐释,它强调的是书法的情感表达和个人风格的体现。在临摹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去体会米芾笔下的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境界。书中还收录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评论,这些评论为我提供了多角度的赏析方法,让我对《蜀素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临摹字帖,更是一本书法鉴赏的指导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中国书法经典:米芾蜀素帖》这本书,我简直是爱不释手。从装帧到内容,都堪称精品。我一直对米芾的书法情有独钟,尤其是《蜀素帖》,那份洒脱飘逸、纵横跌宕的笔意,总能让我心神荡漾。书中对《蜀素帖》的详细介绍,包括其创作背景、历史意义,以及米芾的生平与艺术成就,都让我对这幅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米芾“刷”字的解读,我之前总觉得是简单的快速运笔,但经过书中细致的剖析,才明白那是一种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的动态美,是力量与速度的完美结合。我尝试着在临摹中体会这种“刷”的意境,虽然很难完全复制,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对书法的理解更深一层。

评分

《中国书法经典:米芾蜀素帖》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阅读中最满意的一本。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真正深入理解米芾书法的教材。市面上的书法书籍良莠不齐,很多都停留在表面的技法讲解,缺乏对书法精神的挖掘。《蜀素帖》这本书则不同,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是一本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宝典。书中对米芾《蜀素帖》的赏析,让我看到了米芾超凡的艺术造诣,他不仅仅是一个技法精湛的书法家,更是一个充满个性的艺术家。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米芾“颠逸”风格的解读,那种在追求自由奔放的同时,又不失法度的艺术境界,令我叹为观止。在临摹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去体会米芾笔下的那种“不拘泥于形,而求之于神”的境界,虽然困难重重,但每一次的进步都让我倍感欣喜。这本书的优点还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考证详实,引用权威,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