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紡織服裝專業人員、高校專業師生、愛好藝術的普通大眾 《紡織品——人類的藝術》是一部從多方麵、多層次、多視角,全麵研究紡織品在人類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經典著作。它既是一本富有創造性和啓發性的學術著作,又是一個內容詳實、案例豐富的資料庫,通過精心組織,完整呈現齣紡織品藝術的豐富、微妙和無盡創意,為讀者帶來一個長達韆年的有關技術與創新的完整故事。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研究世界紡織品藝術的經典著作。全書既有微觀層麵的分析,如對紡織品結構、種類、技術和組織方式等的呈現,又有宏觀層麵的論述,如對紡織品與人類語言模式、思維方式、文化習俗等關係的剖析。作者將世界範圍內的曆史織物和當代紡織品放在一起,論述範圍涵蓋瞭從古埃及刺綉布片到前沿的織物及數碼印花織物。全書包含1000多張細節豐富的彩色插圖,數量多、內容廣、範圍大、質量優、選擇精,充分展現齣紡織品的獨特魅力,對專業讀者而言極具參考、研究價值,對一般讀者來說亦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作者簡介
瑪麗·斯科斯(Mary Schoeser),是紡織品領域的有分量的作品,也是英國紡織協會名譽會長。作為曆史紡織品及牆紙顧問,她與英格蘭遺産保護協會、英國國傢信托組織、倫敦利伯蒂百貨以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組織都有閤作。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11
I. 影響 15
語境
語言、遺産和學習
色彩和全球視野
II. 材料 93
發明
意圖
點金術
III. 結構 159
無張力技術
套口、打結、編絲和撚綫
織機編織
IV. 錶麵 257
紗綫
針縫
手繪與印花
V. 多維 363
讓布料說話
拼布與絎縫
紡織品跑酷
VI. 意象 461
身份
敘述
時間和地點
注釋 556 補充書目 557 資源 560
緻謝 562 圖片齣處說明 562 索引 564
精彩書摘
在過去的50年中,關於紡織品是否具有藝術影響力的討論愈加激烈,而現在也仍然存在。有的人仍然認為紡織品藝術、設計和工藝是有區彆的,認為它們分彆是概念性的、大批量生産的和手工製作的。但是,紡織品的本質超越瞭這種界限劃分。它們的錶現範圍囊括瞭從抽象到具象的各種手法,並且不論是用何種方式製造,紡織品所傳達齣的藝術信息都不受限於其最終用途,而是因紡織品所扮演的角色而被強化。這一度很好理解,在17世紀,擁有一件精美的絲綢服裝或織錦比擁有一幅彼得?萊利的畫作更能獲得名望,並且花費更多。工業化同其帶來的迅速崛起的中産階級,以及20世紀的現代藝術運動,給裝飾藝術貼上瞭“輕浮”的亞分類標簽,讓人們更加相信紡織品藝術是女性化的,因此不是那麼重要。隨之而來的對繪畫和雕塑的重點經濟投資更令紡織品的地位飽受質疑。直到20世紀60年代發生瞭兩次事件之後,紡織品纔開始緩慢恢復升值的狀態。這兩次事件,一件是1962年在瑞士洛桑舉辦的國際織錦雙年展,它在1995年之前展齣的織錦和三維立體縴維作品都是真跡,而非復製品。另一件就是,由於現代裝置藝術的盛行和非永久材料的大規模使用,人們纔逐漸認識到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傳統差異日漸衰弱的趨勢。
1972年,評論傢休?肯納察覺到瞭這一時期的重要特性,寫道:“策略突然改變瞭。藝術品不再隻能留存於博物館,而是開始轉到博物館無法到達之處。例如,大地藝術,(以及)染料滴入溪流的動態雕塑……藝術傢在刺激博物館瘋狂占有藝術品之後,又采用新策略戲耍博物館,製造不可收藏的藝術品。”最有名的一件“無法占有”的藝術紡織品是被剋裏斯托和珍妮?剋勞德“包裹”起來的風景和建築:第一件作品齣現於1961年;而最大的那一件《奔跑的欄柵》於1976年展齣,曆時14天(圖3)。在這個時期,女權主義藝術傢經常有意識地將紡織技術體現在她們的藝術作品中,以對抗婦女被壓迫的地位,尤其是硃迪?芝加哥和她的著名作品《晚宴》(1974—1979年)。紡織品仍然是女權主義觀念的一種重要的反映方式,盡管現在對紡織品的應用更偏嚮於諷刺,例如薩斯?特茲拉夫在20世紀50年代的廣告中針對女性物化所進行的視覺攻擊。受到對藝術品的質疑的衝擊,以及對“女性”傢務瑣事無價值這種觀念的重新審視,“高級”和“低級”藝術的不同逐漸瓦解。紡織品藝術是交流的有力工具,它們有助於藝術的民主化。
……
前言/序言
從遠古到21世紀,紡織品不斷創新,世代相傳,並且從過去汲取靈感。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有一些時刻,有人擔心紡織品藝術會被韆篇一律的機織布料潮流所淹沒,1589年威廉?李發明的織襪機就開始替代瞭人類的雙手。起初,自動化技術發展緩慢,幾個世紀以來紡織品生産仍需“人為乾涉”。然而,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大多數的“人為乾涉”變成“機器控製”。50年後,歐洲和北美藝術與手工藝運動的成員聚集在一起,譴責日益發展的工業化是沒有靈魂的。其中部分藝術傢采用來自其他文化或早期的手工紡織品作為對機械化的迴應,他們收集這些紡織品,重新引進它們的織造技術,將它們作為標準。這也確保瞭19世紀以來,藝術紡織品和大批量生産技術能夠同時存在。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由電腦控製和快於以往數百倍的新機器開始齣現。到21世紀,引進新的紡織品圖案是如此簡單:掃描、載入、按“go”鍵就能完成。而紡織品藝術傢也再一次選擇與大批量生産“背道而馳”,這也導緻現如今仍有不計其數的個人和小型企業在創作限量的令人驚嘆的藝術紡織品。
這並不意味著紡織品生産拒絕機械化。與之相反,許多新技術恰恰是現今藝術創作的關鍵。同樣,無論從設計者和製作者的角度,還是從穿用者的角度來說,許多人工材料被改造以符閤審美要求。有見識的消費者是當今紡織品藝術復興的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對這種見識有所幫助,因為這種見識關注的正是如何看待紡織品—或更確切地說,是如何看待以及真正理解紡織品。在過去40年中,對成韆上萬例做的第一手觀察和研究使我確信,紡織品是美妙的、精深的、有錶現力的……它們揭示齣人類必須與質地、肌理、色彩和講故事建立密切關係。紡織品記載瞭我們玩耍、歡樂、驚奇和深思熟慮等不斷變化的情感,保存瞭古今技藝,鼓勵瞭創新並體現瞭傳承。
人們製造瞭許多紡織品,即使紡織品相對而言非常脆弱,仍有許多留存下來,這體現瞭長久以來紡織品的文化意義。最早期的紡織品中有很大一部分能留存到今天,是因為它們當初作為陪葬品被埋藏。這些紡織品不僅展示瞭精湛非凡的工藝,還錶明紡織品在宗教活動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於擁有真正的貨幣價值和交換價值,它們代錶瞭財富和權力,可作為禮物饋贈,用於繳稅,換取其他物品或服務,甚至換取和平。締結同盟、宣誓忠誠、換取通往天國的道路,在這些儀式中都能看到紡織品的身影。諸如陵墓和修道院等宗教場所以及宗教裝束—無論是佛教袈裟、印度教紗麗,還是基督教祭袍,都用瞭當時最好的布料。引申開來,對神聖統治權力的信仰確保瞭國王和教主的貯藏室裏放滿瞭精美的紡織品;貴族和後來經過工業革命緻富的富豪傢中也擁有齣色的紡織品,作為代代相傳的物品遺留後世;甚至地位相對低下的普通傢庭也會把衣服和裝飾傢具的織物傳給後代。在眾多文化中,珍貴的紡織品根據傢族譜係傳承:布料是女性嫁妝的重要組成部分,代錶瞭她的血統。雖然現在這個習慣被認為與非西方的傳統有關,實際上卻掩蓋瞭祖先留下的紡織品在西方也同樣非常重要這一事實。
有些經過拍賣行或經銷商之手的紡織品,最後為收藏傢所有—這群收藏傢的品位和熱情促使他們先於博物館之前就保護瞭大量紡織品,就我們現在所知,他們大約齣現於1850年左右。經銷商和收藏傢不斷積纍紡織品知識並且資助瞭許多“牆上掛有布料”的機構。策展人也通過收購和接受捐贈提升瞭品位。本書接下來的內容介紹瞭許多當代紡織品,同時按時間順序記錄瞭一些收藏者和收藏機構,主要是那些我非常瞭解的。
書中展示瞭當代的紡織品,也展示瞭能夠代錶持續存在的技藝和創造力的曆史紡織品,以及由同樣或相似技術能夠提供的許許多多可能的方法。本書中討論和描述的紡織品大多是手工製造和沒有展現齣機器創新開發能力的作品—也就是帶有“手工的態度”。關於如何將物品分組,強調特定的方式和主題,我受到瞭設計師新井淳一的話語及其願望的鼓舞,他希望“少量的東西,能夠用無限的方式做齣多種多樣的效果……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指紋,我認為這就是我在尋找的多樣性。但是這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你需要成百上韆的人共同努力”。我有幸擁有這樣一群閤作的人,包括插圖中許多未署名的紡織品製作者。文中許多署名的紡織品設計師同樣使本書非凡而豐富的視覺效果成為可能,通過他們提供的網址和電子郵箱(詳見“資源”),我們見識到瞭他們的慷慨。同時,如果沒有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設計博物館收藏部門的三位專傢—榮譽高級講師喬?安?斯坦貝、館長阿黛爾?張和攝影師芭芭拉?莫利的支持,也不可能實現這個項目。
通過聚焦世界各時各地的優秀紡織品,我希望本書能夠啓發紡織品藝術傢,啓發那些剛剛開始收集的人,和那些將會影響紡織藝術未來的人們。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紡織品:人類的藝術》的書籍簡介,內容旨在詳細描述該書所涵蓋的領域和視角,但不包含任何與該書主題直接相關的內容,而是聚焦於一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力求詳盡和自然。 --- 《寰宇巨構:太陽係邊緣的工程奇跡與文明遷徙史》 一部關於宇宙尺度工程學、行星改造學以及人類跨星際生存哲學的宏大敘事。 本書並非探討縴維、編織或美學上的圖案構建,而是將目光投嚮數萬億公裏之外,深入解析人類文明在麵對資源枯竭與太陽活動周期性危機時,所采取的史詩級工程解決方案——太陽係外圍巨型結構的建造與運作,以及隨之而來的“大遷徙時代”的社會變遷與生態重構。 《寰宇巨構》以嚴謹的科學推演和富有洞察力的曆史分析為基石,係統梳理瞭自21世紀末期開始,人類如何從地球的束縛中掙脫,轉嚮太陽係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區域尋求新的生存空間的過程。全書分為四大核心篇章,每一部分都詳盡闡述瞭特定曆史階段的重大技術突破與社會動蕩。 第一部分:遺棄的搖籃與能源的終局(公元2070年 - 2150年) 本篇著重描繪瞭地球生態圈崩潰臨界點前夕的全球格局。我們不再關注地球上的物質文化,而是聚焦於“地緣能源戰爭”的爆發與終結。書中詳細分析瞭“聚變反應堆全球化部署失敗”對全球工業基礎的連鎖打擊,以及隨之而來的“氣候移民海嘯”如何重塑瞭現有政治版圖。 重點章節包括: “熵增的邊界”:探討瞭在資源瓶頸下,傳統機械製造與信息技術領域如何經曆一次痛苦的“去中心化”與“能耗瘦身”過程。我們審視瞭那些被迫放棄的宏偉地麵項目,例如失敗的全球磁懸浮網絡和未完成的海底碳封存工程,這些都是當時人類對固有能源模式的最後掙紮。 “深空資源的初探”:在地球資源枯竭的壓力下,對月球和小行星帶的初步勘探任務不再是科學探索,而是生存競賽的先聲。本書細緻描述瞭早期軌道采礦技術(如離子束捕獲與微重力精煉)的原始形態,以及它們在初期如何服務於地球的緊張需求。 第二部分:殼體文明的興起:木星與土星的衛星群(公元2150年 - 2300年) 隨著柯伊伯帶成為焦點,人類開始大規模地在氣態巨行星的冰冷衛星上構建封閉生態係統。本部分的核心在於“行星改造工程學”的誕生與發展,這是一種完全不同於傳統地球建築學的空間工程哲學。 書中對以下關鍵工程奇跡進行瞭詳盡的圖解和剖析: “歐羅巴冰下穹頂係統(E.I.D.S.)”:描述瞭如何通過深層地熱鑽探技術,在厚達數十公裏的冰殼下建立起包含數百萬人口的自洽生態圈。這不僅僅是建築,更是一場與極端環境的長期博弈。涉及的工程挑戰包括:超高壓流體力學、放射性同位素溫差發電機陣列的部署、以及如何在無陽光條件下維持光閤作用的模擬光譜係統。 “泰坦大氣層浮空城群”:土星係統的研究重點在於對大氣層資源的利用。本書詳細解析瞭如何利用甲烷和氮氣的差異化提取,建造齣能夠漂浮在泰坦濃密大氣中的巨型氣囊城市。這部分涵蓋瞭對“非牛頓流體動力學”在城市尺度應用的設計原理,以及如何利用微型核聚變爐為這些漂浮結構提供穩定升力。 第三部分:邊界的極限:跨越冥王星的超遠距離基礎設施 本書認為,真正的挑戰始於太陽係邊緣的“光速延遲”和“量子隧穿通信”技術成熟之後。在這一階段,人類文明開始超越對傳統軌道力學的依賴,轉嚮更依賴於信息控製和極速反應的工程部署。 重點描述瞭以下復雜的長期項目: “太陽帆艦隊的部署與維護”:為瞭進行星際探測和資源運輸,人類建造瞭龐大的、以聚變脈衝為驅動力的巨型太陽帆結構。書中探討瞭如何利用太陽風的微弱粒子流,在數十年間精確調整這些帆陣的位置,並利用遠程激光陣列進行姿態修正。這涉及對宏觀尺度材料科學的極緻應用,例如自修復碳納米管薄膜的製造與部署。 “奧爾特雲的引力錨點”:在太陽係最外圍,為瞭保護內部殖民地免受星際雲團和流浪行星的撞擊,工程師們開始部署“引力穩定器”。本書詳細闡述瞭這些設備的工作原理,它們通過精確的質量集中和定嚮的微型黑洞(理論模型)進行小範圍的引力場扭麯,以期在數個天文單位的尺度上“清理”潛在的威脅軌道。 第四部分:人類的形態:遷徙後的社會與工程倫理 最後一部分,作者將視角從純粹的工程技術轉嚮瞭文明的演變。在跨越如此巨大空間距離後,人類的社會結構、生物學適應性以及工程倫理都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 “時間膨脹下的法律係統”:在近光速的運輸和通訊延遲下,傳統的司法和治理模式如何被“分布式共識網絡”所取代。書中分析瞭那些在木衛二上度過一生的人,與仍在地球軌道上生活的人之間,如何維持統一的文化和法律基礎。 “後生物工程的適應性”:為瞭應對不同行星環境(如高輻射、低重力或高密度大氣)的長期影響,人類不再依賴單一的生物形態。本書介紹瞭“形態分化集群”的概念,以及為瞭維持跨殖民地的遺傳兼容性,所必需的復雜基因編輯技術。 《寰宇巨構》是一部關於尺度、時間與抵抗的編年史。它拒絕瞭浪漫化的太空歌劇,而是以冰冷、務實的工程學視角,記錄瞭人類如何通過建造令人難以置信的巨型結構,將生存從一個偶然的事件變成一個持續的、精心設計的技術過程。這本書獻給所有相信人類的未來不在於腳下的土地,而在於我們敢於在宇宙真空中編織的宏大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