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研究》主要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问题。第1章是全书的背景,主要分析了当前的社情、民情和媒情,将整个研究置于新媒介技术崛起和中国社会处于深刻转型期这一坐标体系内进行考量;第二章主要研究危机传播的主客体,包括危机传播的信息本身、传统大众媒体、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搬运工和网络水军等,分析这些主客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机制和特征;第三章研究危机传播的媒介形态,分析了即时通讯软件、博客、网络社区、搜索引擎和微博等传播媒介在进行危机信息传播中的作用;第四章研究危机传播的传播机制,主要是从时间序列对危机传播的历时性分析;第五章是对危机传播中的特殊形态,主要是谣言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传播过程进行分析;第六章是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对危机事件进行舆论引导。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研究》对危机传播进行了条分缕析的分析,主要是放在社交媒体崛起这个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在研究的视角、研究范式上都具有创新之处,在对危机进行舆论引导的研究中,提出当前舆论引导在指导思想、制度设计上都有亟待改进之处,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简介
喻国明,男,1957年9月生,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法学(新闻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务及主要社会兼职: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咨询专家组成员、国家台湾事务办公室专家组成员、《中国传媒发展指数(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蓝皮书)》主编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社情、民情和媒情
第一节 转型期中国社情分析
第二节 转型期中国社会民情分析
第三节 当前媒介生态的变化
第四节 网民群体的社会心理分析
第二章 危机传播主客体研究
第一节 不同危机议题及其特点研究
第二节 危机传播的外源性动力之一——传统大众媒体
第三节 危机传播的外源性动力之二——网络意见领袖
第四节 危机传播的外源性动力之三——网络搬运工
第五节 危机传播的外源性动力之四——网络水军
第三章 危机传播的媒介形态研究
第一节 即时通讯工具(IM软件)的传播特点
第二节 危机信息的博客传播特点
第三节 危机信息的网络社区传播特点
第四节 危机信息的搜索引擎传播特点
第五节 微博:危机议题传播的新模式
第六节 网络社群视角下的危机议题的生成与建构
第四章 危机传播的传播机制研究
第一节 危机事件的传播阶段模式研究
第二节 危机议题传播与现实资源调动
第五章 危机传播的特殊形态研究
第一节 群体极化与网络性群体事件研究
第二节 危机信息的特殊形式——网络谣言研究
第六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研究
第一节 目前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相关理论及制度设计研究
第三节 微观层面:改变危机管理策略和话语修辞,注重传播动力节点
第四节 宏观层面:应对危机的规制与观念建设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由于网络的崛起及其日益主流化的影响力,以及它对于社会生活及其结构、规则的巨大改变,使一门原本相当年轻和边缘性的学科——传播学已然进入社会舞台的中央,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具有社会操作关键意义的价值认知。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所领导的团队在2012年对于迄今30年SSCI的研究①表明,一贯以来处在社会科学研究显学地位上的经济学研究在最近5年已经让位于以网络研究为代表的传播学研究。传播学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科学中最为活跃、最受重视和最具影响力的学科之一。
一、传播学成为理解并把握舆论态势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方法:互联网的强势崛起和对于社会的深刻改变促使传播学越来越具有显学的特征和意义
所谓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相反,隐学则是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显学更接近于现在的科学物理研究,被称为实践学派;显学强调存在就是现实,对于显学研究的成就根源于对发展变化和谐治理制衡的理解。
以网络研究为代表的传播学之所以日益具有显学的地位是因为它符合作为显学的一般特征:“(1)显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热门学科。它不仅受到群众的重视,也受到当权者的重视。(2)从事显学的学者队伍比其他学科庞大。(3)显学的出版物覆盖全社会,比其他学科的出版物多得多。(4)显学的理论掌握了较多的群众,它的不少看法被群众接受。”①
促使传播学成为显学的关键性推动因素是互联网的崛起及其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刻改变。一般而言,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构成社会权力基础的有三大资源:暴力资源、财富(市场)资源以及信息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权力的行使所倚重的有效性的重心越来越向着后者(信息资源)倾斜。今天的人们越来越深刻地领会到半个多世纪前加拿大的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作出的“媒介即信息”的断言是具有何等的洞察力:一种深有影响力的新的媒介的产生并不仅仅给我们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通路和平台,更为关键的是,它将改变世界的结构方式、将社会资本在全社会成员间重新分配,并导致人们把握世界的方式及规则的深刻而巨大的改变。而互联网正是这样一种“深具影响力的新的媒介”。
这种“深具影响力”我们仅从微博近年来的强势崛起就可略见端倪: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线,使微博这样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介第一次实现在中国社会的普及化。在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的舆情监测平台上的数据显示:作为“中国微博元年”的2010年,微博就一跃成为中国社会舆情形成的第二大传播平台;而到了2011年微博已然成为中国社会舆情形成的第一大传播平台;至2012年,微博又已成为中国老百姓获知社会信息的第一位的消息来源。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微博就拿下中国社会资讯传播一意见信息和事实信息传播的两大高地,这在过去的传媒发展史上是从来没有的。
新媒体时代的沟通脉络与舆论图景:一场关于信息流动、认知塑造与社会互动的深度探索 在信息洪流奔涌、传播渠道瞬息万变的当下,理解并驾驭新媒体环境下的沟通逻辑,成为影响个体认知、塑造社会共识、乃至维护组织声誉的关键。本书《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研究》正是一次对这一复杂议题的系统性梳理与前瞻性思考。它并非仅仅是关于“危机”与“引导”的孤立探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新媒体这一宏大背景下,信息如何流动、舆论如何生成、公众如何反应,以及如何在其中实现有效的沟通与管理。 一、 新媒体:重塑信息生态的颠覆性力量 新媒体的崛起,标志着信息传播格局的根本性变革。传统媒体 era 的单向、少数对多数的传播模式,在新媒体时代被打破。人人皆媒体,人人皆传播者,这种去中心化、碎片化、互动化的传播特征,深刻地重塑了信息的生产、传播、接收和反馈过程。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与个体赋权: 博客、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介,赋予了普通个体前所未有的发声能力。个体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评论者。这种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影响力都呈指数级增长。 传播渠道的碎片化与即时性: 信息不再仅仅通过少数几个主流渠道传递,而是通过无数个细小的触点,以碎片化的形式,实现近乎实时的传播。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到海量的信息。 传播内容的社交化与社群化: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与社交关系紧密相连。信息在社交网络中被分享、评论、点赞,形成一个个有机的传播链条。用户更容易被自己信任的社交圈子中的信息所影响,社群成为重要的信息过滤与放大器。 传播模式的互动化与参与性: 新媒体强调用户之间的互动,评论、转发、点赞等功能,使得信息传播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这种高度的参与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具活力,但也增加了信息失控的风险。 信息茧房与算法的塑造: 个性化推荐算法在新媒体时代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推送信息,无形中可能将用户推入“信息茧房”,加剧了观点的极化和认知的偏差。 本书在论述危机传播和舆论引导时,必然要深入剖析新媒体的这些核心特征,理解这些特征如何深刻影响着危机信息的扩散、公众情绪的激荡以及舆论场的形成。 二、 危机传播:在信息洪流中的挑战与应对 危机,无论对于个体、组织还是社会而言,都意味着一种威胁到正常状态的突发性事件。在新媒体环境下,危机的定义、爆发、传播和演变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危机的定义与类型在新媒体时代的演变: 传统意义上的重大灾难、事故、丑闻固然是危机,但在新媒体时代,一些看似微小的事件,也可能通过网络的放大效应,迅速演变成一场公关危机。例如,一个负面评论、一段不当言论、一张泄露的照片,都可能在新媒体平台上被迅速聚焦,并引发广泛关注。 危机信息传播的“水涨船高”: 新媒体的快速传播特性,使得危机信息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扩散。谣言、猜测、片面之词,与事实真相交织在一起,快速淹没真相,制造恐慌。这种“病毒式传播”的特性,对危机管理的响应速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公众情绪的共振与放大: 新媒体的社交属性,极易引发群体情绪的共振。公众在网络平台上表达不满、愤怒、恐惧,这些情绪被放大、扩散,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甚至可能演变成集体性的网络行为。 “后真相”时代的挑战: 在信息爆炸和碎片化传播的环境下,“真相”本身变得模糊。感性的认知、个人情感的投射,有时比客观事实更能触动人心。这使得在危机传播中,如何有效传递和重塑事实,变得尤为困难。 信息不对称与信任危机: 当组织或官方的信息传递滞后、模糊或不透明时,公众更容易转向非官方渠道获取信息,这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并可能导致对官方权威的信任危机。 危机传播的“蝴蝶效应”: 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在新媒体的放大镜下,演变成一场难以收拾的公关危机。一个小小的失言,可能被反复解读、歪曲,最终导致形象的严重损害。 本书将深入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信息如何产生、传播,以及这些传播特征如何加剧危机的烈度。它会分析不同类型的危机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路径,以及公众在不同危机情境下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 三、 舆论引导:在新媒体浪潮中的策略与艺术 舆论引导,并非简单粗暴地压制异见,而是在复杂多变的舆论场中,通过有策略、有艺术的沟通,影响公众认知,争取理解与认同,并最终维护社会稳定和组织声誉的过程。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尤其考验沟通者的智慧与策略。 “沉默的大多数”与“活跃的少数”: 新媒体平台上的声音并非总能代表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少数活跃的声音,尤其是有组织的声音,可能在网络上形成一种压倒性的声势,而“沉默的大多数”则可能被淹没。舆论引导需要辨别真实民意与网络噪音。 话题设置与议程设置的新维度: 在传统媒体时代,议程设置主要由少数媒体掌握。在新媒体时代,话题的产生和传播更加去中心化,但掌握了传播主动权、能够有效引导公众注意力的个体或组织,依然能够在新媒体平台上实现有效的议程设置。 情感连接与价值认同的构建: 简单的信息灌输在新媒体时代效果甚微。有效的舆论引导,需要触及公众的情感,建立价值层面的连接。通过故事、共情、价值观的输出,赢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碎片化信息时代的叙事重塑: 在信息碎片化、注意力稀缺的时代,长篇大论难以引起共鸣。有效的舆论引导需要运用精炼、有力、具有传播力的叙事,将复杂的信息转化为易于理解和记忆的内容。 利用社交网络与社群力量: 认识到社交网络和社群在新媒体传播中的重要性,可以利用这些渠道,通过意见领袖、社群组织等,将正面信息有效地传递给目标受众。 危机预警与主动发声: 成功的舆论引导往往始于危机前的预防和危机初期的主动发声。在危机爆发前,建立良好的信任基础;在危机发生初期,迅速、透明、负责任地回应,能够有效控制舆论走向。 透明度与公信力的重建: 在信息透明度日益重要的当下,任何的遮掩、推诿都可能导致信任的崩塌。重建公信力,需要长期的努力,也需要在每一次沟通中,展现出真诚与担当。 与负面舆论的良性互动: 面对负面舆论,一味压制或回避并非良策。更有效的方式是积极回应,澄清事实,承认不足,并采取切实行动。与负面舆论进行有建设性的互动,可能将危机转化为改进的契机。 本书将深入剖析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复杂性,探讨不同场景下的引导策略,例如如何应对谣言、如何回应公众质疑、如何塑造积极的网络形象等。它会强调从“管制”思维转向“服务”思维,从“控制”信息转向“构建”共识。 四、 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跨学科的视野与实践的启示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上述现象的深入分析,更在于其所秉持的跨学科研究视野和对实践的深刻启示。 融合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 本书将借鉴传播学关于信息扩散、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的理论;社会学关于群体行为、社会认同、网络社群的分析;心理学关于公众情绪、认知偏差、说服机制的洞察;以及政治学中关于权力、话语、国家治理的视角,从而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研究框架。 案例分析的真实性与典型性: 本书将选取近年来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的典型危机事件和舆论引导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这些案例涵盖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展现了危机传播与舆论引导在不同情境下的特点与规律。 方法论的创新与应用: 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本书还将探索运用大数据分析、网络文本分析、用户行为研究等方法,来更准确地把握新媒体舆论场的动态,为危机传播和舆论引导提供实证支持。 实践层面的操作指南与反思: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致力于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可借鉴的策略和方法。无论是公关人员、危机管理者,还是政府部门的宣传工作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提升在新媒体环境下沟通与引导的能力。同时,本书也将对过度引导、操纵舆论等负面现象进行批判性反思,倡导负责任的传播伦理。 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思考: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涌现,未来的危机传播和舆论引导模式将更加复杂。本书将对这些趋势进行前瞻性思考,为应对未来的挑战提供理论储备。 总而言之,《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研究》是一本旨在深入理解信息时代沟通本质的力作。它以新媒体为聚焦点,将危机传播的突发性、不确定性与舆论引导的策略性、艺术性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复杂多变的沟通图景。通过对这一议题的系统性探索,本书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当下的信息世界,掌握在新媒体浪潮中有效沟通、应对挑战、塑造共识的关键能力。它是一场关于信息流动、认知塑造与社会互动的深度探索,对于任何关心现代社会如何运作的人而言,都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