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后生活心事典

老后生活心事典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日] 佐藤真一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20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99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169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11900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我们该如何面对“老”的到来?

  不用怕老,怕的是没准备要老。

  老年不是人生终点,而是第二人生的出发点。


内容简介

  我们该如何面对“老”的到来?

  当面对父母离世、配偶重病、届龄退休、持续老去、入住赡养设施……等各种情况时,

  我们应该保有何种心境呢?

  .面对“届龄退休”人生事件,只要将其转变为“仍有前路”,后半生也将可以成为复合式生活方式的起点。

  .面对“配偶死亡”人生事件,不要抑制悲伤,也不可以过度执着,要学习接受死亡。

  .面对“无法行走”人生事件,即使必须乘坐轮椅,只要持续保有好奇心,就能深化内在生活圈。

  很多人都知道要为退休之后的生活存钱、做准备,但是却没有多少人懂得为退休之后的生活做心理准备。这是一本让你从容面对人生后半场的心理指引书,从心理学、老年学的角度,带领你观看你人生的下半场,如何让你的心快乐地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书中阐述60到90各年龄层会面临的人生事件——

  60年龄层,教你如何找到自己的“本心与真义”,会面临到的生活事件,像是失去父母以及退休或是再就业等问题;

  70年龄层,告诉读者如何接受心灵和身体上的变化;

  80年龄层,则着重在自己与配偶的照护及如何避免罹患失智症;

  90年龄层,人生事件包括“委托他人管理管理金钱”及深化内在生活圈,让自己保有美好回忆等等,有条理不紊地告诉读者如何以轻松的心态活在当下、从容自在面对老后生活。


作者简介

  佐藤真一

  1956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大阪大学研究所人类科学研究科临床生死学、老年行为科学研究领域教授、博士(医学)。

  历任东京都老人综合研究所研究员、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人口学研究所高级客座研究员、明治学院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等职务。主要著作有《充满谜题的老人:老人行动学的解释说明》(光文社新书)、《失智症中的无法理解行动有其原因》(SoftBank新书),合着方面有《年老之心:年龄渐长与成熟的发展心理学》(有斐阁)、《年老与心灵的照护──老年行动学入门》(Menrva书房)、《老龄化心理学:与年老相关的理解与支持》(北大路书房)等等。



目录

目录

前言我们要如何面对“老”的到来?1

第1章60世代(60—69岁)找出自己的本心与真义并加以实践的年代1

1.人生事件——“届龄退休”4

2.人生事件——“延长雇用、再次就职”44

3.人生事件——“小区活动的参与”57

4.人生事件——“双亲去世”82

5.人生事件——“配偶或是自己罹患重病”105

6.人生事件——“老化的进行”116

第2章70世代(70—79岁)接受他人的协助,并且思考世代繁衍传承的年代133

1.人生事件——“工作正式退休”136

2.人生事件——“身心质量的变化”145

3.人生事件——“退出社区活动”164

4.人生事件——“给予孙辈援助”172

第3章80世代(80—89岁)超越失去,并保有崭新未来展望的年代185

1.人生事件——“自己与配偶被判定需要看护,或是罹患失智症”188

2.人生事件——“入住养老设施,或是与孩子同住”198

3.人生事件——“故交、友人的死亡”204

4.人生事件——“配偶的死亡”209

第4章90世代(90岁—)持续保持智性的好奇心,

深度拓展内在生活圈的年代219

1.人生事件——“失去步行能力”222

2.人生事件——“委托他人管理金钱”230

3.人生事件——“只有入睡与起床的每一天”233

结语243


精彩书摘

  4.人生事件——“双亲去世”

  逐渐接近双亲的衰老。

  想要理解老化的身心是很困难的。

  只有对于自己的衰老有所认知,才能对双亲的年老有所共感。到了60岁之后,父母通常应该也超过80岁了。对于孩子们来说,虽然父母曾经是一个能够给予自己许多东西的存在,但终究在不知不觉中大幅地衰老,甚至到了自己都无法自理的状态。面对如此的情况,即使心里清楚爸妈年纪真的大了,但在遇到不断被要求“那个给我”“这个给我”的话,心中应该也会浮现“真是啰唆”,或是“真是够了,给我适可而止点!”等想法,或许忍不住还会将这些话脱口而出吧!

  或许有些人可能会遇到家中父母,好像上了上门推销及电话诈骗的当,或是真的遇到诈骗等的情况。当发生这些问题时,总忍不住骂道:“不是已经提醒过很多次了吗?”因为过于担心而怒气爆发,或是觉得厌烦疲倦的同时,心里也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电视节目与新闻报导都提醒过那多次要多加注意了,而且行骗手法也早已被破解公开,为什么父母还是会上当呢?

  其实,因为孩子们的心里都还留着父母年轻且活力十足时的印象,所以对于父母身心的衰老是无法真正体会理解的。有时长辈都已经出现失智症的症状,甚至四处徘徊走动等奇怪的言行举止,都已经非常明显了,还是有些为人子女的人根本连这些都没有察觉,或者已经发现却不肯接受父母罹患失智症的事实。

  当父母变得依赖,或是落入诈骗集团圈套时,常常是因为他们的身心随着老化的进展开始衰退,会一直要求拿这个、拿那个,身体无法灵活使用虽然是原因之一,但其实真正原因更与脑部衰退有关。随着年龄老去、上了年纪之后,脑部的信息处理能力就会逐渐下降,所以渐渐无法在同一时间处理大量的信息。

  人在采取行动时,一般都会经历的过程是先会拟定计划,并且模拟如何进行,接着开始行动,执行过程,最后完成行动,但这个过程却必须伴随着大量的信息处理,所以父母下意识里开始觉得难以自行处理,便对你产生依赖。对于父母来说,想要掩饰自己能力衰退是非常自然的行为,只是在你眼中却成为了“任性”“自以为是”的样子。

  遇到电话诈骗而上当受骗,还是与脑部机能退化有关。我们平常在与人谈话时,并不会将所有出现在脑海中的事情直接脱口说出,而是在下意识中解读对方意图与情绪,然后判断是否适合提到这些事情后再将话给说出口。换句话说,就是要在一瞬间捕捉到话语间真正的涵意。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对这些行为开始感到难以应对。虽然我们常常说到“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但以社会性为背景的认知能力在年老后还是会慢慢降低、变差,造成脑部逐渐无法领会对方真正意图的结果。如此一来,当人无法明确判断实际状况时,就只能对于对方言词的表面性意义作出反应。举例来说,如果有通电话打来说,“我挪用了公司的经费,你帮我准备300万日元,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我们只要听到这里就会知道这是电话诈骗,但上了年纪之后,判读这种情况开始变得困难,所以也只能接受对方语词表面上的意义,而作出“你怎么会做这种事!”的吃惊反应,或是告诉对方,“妈妈可以帮你什么事情?”,甚至是再三确认“真的吗?”

  当然,对方一开始就是企图行骗,再加上设下巧妙的圈套,之后父母上当受骗也是理所当然的结果,所以千万不要责怪父母。对于“社会认知”能力逐渐低落的父母说出“要自己注意”之类的话语,原本就过于苛责不合理,首要之务还是外围亲人找出良好对策。举例来说,也有人采取的是“把父母老家的电话都设为电话留言,完全听过留言之后再打电话”这类方法,但这样的作法在紧急时刻却反而会造成麻烦及困扰,而且父母只要忘记这个设定接了电话之后,一样没有效果。因此,目前的现况可能还是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吧!

  只要年龄渐长,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认知机能下降的情况。日本厚生劳动省(注:日本中央省厅之一,主管社会福利与劳务等领域的政策)曾推估过在65岁以上的人之中,不符合对应年龄而出现轻微认知机能低下的轻度认知障碍(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人数约为400万人,罹患失智症的人数约为462万人(2012年)。特别是在失智症这部分,74岁以下罹患人数约为10%;到了85岁之后的罹患人数可以发现竟超过40%,也就是只要年龄超过75岁,失智症的罹患比例就会大幅提高。

  在无法正确认知父母衰老的情况下,孩子们对于父母始终不断寻找物品,或反复询问同一事情的状况开始感到忧心,所以每每都会提出“又忘记啦?”“刚刚不是才讲过?”“因为你根本完全没在记!”之类的指责话语。大家最好还是带着父母前往近来陆续增加的“健忘门诊”接受检查,才能正确诊断出是否罹患失智症。

  另一方面,双亲在不断否认病情,并且认为“自己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其实内心也会担心自己的记忆力是否开始退化。不管是对于自己频繁健忘有所自觉的人,还是健忘到完全记不住也没有自觉的人,两者其实都会受到家人不断指责,所以内心同样都会惶惶不安。

  那么,若在医院的健忘门诊被确定是MCI的话,又该怎么办呢?即使医师确诊是MCI,也并非罹患失智症,但如果被医生告知是“轻度认知障碍”的话,千万也不要自认是“完全没有问题”。有些人在遇到此种情况后会认为“自己马上就会变成失智症”而情绪低落,甚至陷入忧郁状态。就算不告知病患本人诊察结果,但同样还是会因为在记忆检查及认知检查中,发现自己无法顺利回答问题而出现相同的反应。

  如果是失智症的话,可以尽早服用爱忆欣(Aricept)等药物,有些案例是在服用后病程进展速度减缓,或是记忆障碍的情形获得改善。既然实际状况已经如此,所以为人子女者尽早陪同父母就诊应该是很自然的。不过,若被诊断为MCI或是失智症,日本目前仍无针对病患本人或家人情绪低落等心理状况给予看护的机制。不论是医生、护士、居家看护员,对于心理状况都是无法给予治疗照顾的。因此,如果陪伴父母至健忘门诊接受诊疗检查,家人务必事先考虑好收到检验报告后的治疗方案。

  就算原本被判定为MCI,也不是所有人将来都会罹患失智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认为是MCI的病人中,约有70%会出现认知机能逐渐下降的情形,但还有30%的人并不会这样。另一方面,当MCI患者进展至失智症后,以目前的药物是无法治愈失智症的,即使投药治疗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减缓病程的发展。失智症的棘手之处在于,即使尽早前往医院就诊,也并不是一定能够获得良好结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厚生劳动省便于2013年启动“失智症实施政策五年推荐计划(Orangeplan)”,并且开始发展将MCI与早期失智症病人纳入重点范围的范例行业。同时设置了“初期失智症集中支援团队”,从有可能罹患失智症的阶段开始,就由医疗、看护等专家们针对本人及家人进行家庭访问及支援,再根据范例行业的情况来讨论是否扩及全国而制度化。

  如果真的实施制度化,初期失智症集中支援团队便会配置在地区,包括支援中心,担任病人与家属的心理看护工作。

  另外,上了年纪之后,也会出现被称为“老年症候群”的各种疾病与症状的恶性循环。其中包括失智症、忧郁、骨质疏松症、尿失禁、营养不良、摔跌等等。总而言之,所谓的“老”,就是身心状态处于上述的各种病症当中。

  当父母开始出现各种症状及疾病,而必须接受孩子们照顾后,就会开始有所顾虑。当孩子年纪幼小时,父母总是要求做这个、做那个,而孩子们也不得不遵从父母的命令。虽然父母的势力会比孩子们来得更高、更强,但当父母年老之后,双亲与孩子间的势力关系便会出现逆转。因为孩子的势力变强了,所以父母也只能遵从孩子们的要求。说不定,对此种现象有所察觉的人是出乎意料外的少。原因就在于孩子们通常是出于善意,才会动手做或开口说许多事情的。但当父母渐渐衰弱,即使心里讨厌也无法开口表明自己的不悦。对于父母这样的想法给予理解,并且将父母的课题当作是自己的课题而加以同感思考,我想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重要的是要用这样的姿态来和已然衰老的父母相处。只是,过了60岁之后,自己本身也不再年轻了。白发渐盛、老眼昏花、疲劳难以恢复、腰痛等等症状陆续出现。当自己开始衰老,也就是理解父母衰老的起点。当对自己的衰老有所认知时,虽然自己心中会感到落寞,但另一方面却是能够确实理解父母的衰老,并且能够在拥有相同感觉的情况下,面对父母与父母同一世代的人们。凭借对于衰老的同感共鸣,就能温柔对待他人。

  隐藏在“被家人照顾才是幸福”的家人看护神话中的看护与控制的陷阱。

  现在的你,是否正和双亲同住呢?还是各自居住在不同处所?如果你已婚,我想应该是没有住在一起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日本目前父母与孩子夫妻同住的比例,仅仅只有一成左右。

  在更早之前,曾经有许多父母都是与孩子同住的,但时至今日却早已大不相同了。与孩子同住的高龄者(65岁以上的人)在1986年时约为64.3%,但到了2013年却减少到40.0%(资料来源:平成二十五年国民生活基础调查)。特别是与孩子夫妇同住的比例由46.7%下降至13.9%,大幅减少了将近1/3(与单身子女同住的比例则由17.6%上升至26.1%)。

  单身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情况之所以增加,则是与终生未婚及因非典型雇用的派遣工作,导致经济不稳定的孩子人数变多有关,但如果提到跟已婚子女之间的数据,却是一直在持续减少当中。

  这并不只是因为孩儿辈夫妇不再希望与父母同住,现今社会的想法甚至已倾向为当孩儿辈成为父母之后,父母辈单独居住的意愿也大于和孩儿辈夫妻同住。这个转变的背后原因,就在于不想生活时还要顾虑到孩儿辈夫妻,以及不希望对孩儿辈夫妻带来困扰的心情。因此,现在很多父母即使需要看护了,都还是想要自己想办法就好。

  事实上,有些父母在状况需要看护到去世的这段时间里,仍旧继续夫妻两人住在熟悉的老家,有些父母则是自行决定入住需要付费的老人中心。不过,其中也有些是早已无法负担只剩下年迈双亲的生活,却还是认为,“现在还好”。

  当父母慢慢老去,即使旁人看来都觉得已经到达极限了,但本人却还是没有发现。另外,有些人则是对于自己的失智症没有病识感,甚至连孩子或是居家看护员前来探望的事情都给忘得一干二净,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无法独自生活了。像这类情况,不管双亲怎么保证自己没有问题,根本就无法继续下去。

  当凭借看护保险等各种方法,及孩子往返父母家中照顾都还是无法处理时,就必须考虑是否要将父母送至老人中心居住,或是接到自己家中同住。如果是原本就一同居住的家庭,在父母无法自行处理日常生活事务时,同样也要思考是否留在家中看护,或是送至老人中心入住。当面临这些状况时,应该要怎么选择才是比较好的呢?

  当双亲进入老人中心之后,身为孩子可说必然会出现矛盾的心情。对于自己无法亲自照顾的歉疚感,以及负担减轻的安心感、寂寥,以及解放感等等,各种矛盾复杂的情绪全都缠绕在心头而烦恼不已。

  在现实状况中,父母进入老人中心生活后大多可以比较长寿。这是因为老人中心里有人协助管理营养、保持身体及环境的清洁,甚至健康恶化时也马上被人察觉。即使心里很清楚这些优点,但还是会想说:“爸妈虽然答应入住老人中心,但是心里其实是很不愿意的吧。”另外,有时亲戚还会从旁插嘴:“居然要送到老人中心,哪有这种事情,你是要抛弃父母吗?”反而造成更多的麻烦与冲突。因为这些没有同住的亲人,并不了解看护的实际状况,所以只会抱怨自己的想法。

  因为亲人同样也是担心父母才会说出这些话,所以无须加以责备。不过,“住得远的亲人才是最麻烦的”这句话,应该是所有看护者的共同认知与感受吧!举例来说,即使失智症发作至某个阶段,有些人却只能在客人来访保持稳定。如果只看到当时的样子却不了解平常的状况,亲人有时就会发怒生气,认为“怎么可以这样,为什么要把人送到老人中心啊!”万一你自己就是那个未与父母同住的人,除了父母的感受之外,也应该深入了解坚持将父母送至老人中心入住的孩子的想法。

  那么,如果是同住的父母需要看护的话,又该怎么做才好呢?一般说来,只要提到“与父母同住照顾父母”,大家多半都会认为“你很孝顺!”“令尊、令堂真的好幸福!”所以,可能感受不到那种将父母送至老人中心的矛盾情绪与纠葛。不过,与父母同住还是会有同住的麻烦及冲突。

  如果是与父母同住的话,有时是父母前往孩子家中,有时则是孩子搬至父母家中,但不论是上述哪种情况,都还是父母衰弱后开始依赖孩子一起居住,所以孩子的权力也会呈现压倒性的强势状态。当父母的立场变成希望受到孩子保护时,就没有办法违抗孩子们所说的话。再加上父母需要孩子看护照顾,所以这种“借贷”就无法偿还了。

  在家人及朋友之间的这类亲密关系中,人们有时会感受到权力关系(Powerrelationship)不对等所带来的痛苦。例如,当我们跟朋友借钱之后,不知为何总是感到亏欠而难以平静。这是因为与朋友之间的权力关系失去平衡之故,所以除了金钱方面的负债,连心里也都产生了“负债感(Indebtedness)”。因此,只有返还借款也无法让两人之间的权力关系恢复原状。只有在同时归还道谢的礼物与金钱之后,才能将这种负债感消除,或是让权力关系再度平衡。

  在亲子之间,同样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我们从别人那边收到某些东西时,就好像是跟对方借贷一样。所以当需要别人照顾时,就仿佛是向孩子们进行借贷。

  因此,当父母需要被看护照顾时,就会产生心理方面的负债感,并且想要将其消除。可是身心都已经衰弱的双亲,却无法为孩子做什么。或许心里会想说,自己死了之后可以留点财产,但现在却什么也没办法做。

  无法消除心理方面负债感的双亲,即使对于只能遵从孩子感到不悦,却也无法开口抱怨,只好将自己的情绪压抑下来。只是本来就是孩子权力较大的同住,又感到无法违抗孩子的情况下,更是加重了心理的负债感。如此一来,父母会对被人看护照顾的情况感到痛苦,慢慢觉得应该是照顾的“Care”,变成了剥夺自己自由的“Control”。

  另一方面,因为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回报,就会慢慢感觉自己无法一直给予“照顾”,于是花费自己许多劳力、时间及金钱来照顾父母,就成为了一种来自双亲的束缚,所以也开始认为自己受到了父母的“控制”,并且觉得非常痛苦。不过,这种情绪是不能说出口的。因为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能得到家人照顾真的好幸福”“照顾父母与配偶真是至情至爱的表现”“照顾父母与配偶是不会感到辛苦的”等等这类“家人看护神话”。

  像这样子的“家人看护神话”,乍看下似乎再真实不过,而且也有很多人深信不疑,但神话终究只是神话。家人看护里存在着“照顾转变成控制”的陷阱,从体贴对方开始后却渐渐陷入痛苦的矛盾状态中,然后在心中不断纠结烦恼;而被照顾的人也无法说出“讨厌”“辛苦”等话语,只能持续压抑忍耐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场悲剧。

  当然,想要亲自照顾自己双亲的想法是很自然的,当然也不会要加以否定。只是千万不要受制于所谓的“家人神话”,而不断地勉强自己。如果需要与父母同住并且照顾他们时,请不要自己扛起一切,而是要多多利用保险、地方机关提供的服务及义工等各种外来协助,好好了解所谓的“开放式看护”。

  入住老人中心与在家同住都会有优点及缺点,无法一概而论为“老人中心比家人照顾好”或是“家人照顾比老人中心好”。只是,目前日本的实际状况是价格低廉的特别老人养护中心,只能入住需要看护等级三的老人,但全国各地登记候补的人数却高达52万人。如果是团体家屋(注:grouphome,提供病人小单位看护的医疗单位),或是付费老人中心的话,没有准备一笔费用就难以申请入住,还是只能留在家中看护照顾。

  而且现在政府也从入住中心,改为居家看护的方向推广。也就是说,今后想要以低廉费用入住老人中心的希望,只是更加渺茫。

  如果想要克服这个问题,就应该重新了解双亲与自己所居住地区,究竟提供何种看护资源?包括公家及非公家的部分,都应先行清楚掌握。即使是老人中心,还是有很多种类,所以大家务必事先看过书籍、杂志、网络等媒体提供的最新信息。

  人通常在死亡到来的前10年,大约寿命一成左右的时间,多多少少都需要接受看护照顾。即使是现在仍然健朗的双亲,需要别人看护的日子还是一定会到来。当双亲面临人生终点时,敬意才是最重要的。

  需怀抱着敬意来领会父母的尊严。

  当父母逐渐迈向人生终点时,为人子女者有时也会被迫面临各种判断。例如,当父母再也无法用口部咀嚼吃饭时,是否要实施经皮内视镜胃造口术(EndoscopicGastrostomy)?呼吸困难时,是否要进行气切而给予插管治疗呢?肾功能衰竭(Renal 老后生活心事典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老后生活心事典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老后生活心事典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老后生活心事典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老后生活心事典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