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经选
1.1《内经?灵枢》选
1.1.1九针十二原第一(节选)
1.1.2本输第二(节选)
1.1.3小针解第三(全篇)
1.1.4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
1.1.5根结第五(节选)
1.1.6寿夭刚柔第六(节选)
1.1.7终始第九(节选)
1.1.8四时气第十九(全篇)
1.1.9寒热病第二十一(节选)
1.1.10热病第二十三(节选)
1.1.11厥病第二十四(节选)
1.1.12杂病第二十六(全篇)
1.1.13周痹第二十七(全篇)
1.1.14口问第二十八(节选)
1.1.15师传第二十九(节选)
1.1.16五乱第三十四(节选)
1.1.17胀论第三十五(节选)
1.1.18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节选)
1.1.19血络论第三十九(节选)
1.1.20论痛第五十三(全篇)
1.1.21行针第六十七(全篇)
1.1.22邪客第七十一(节选)
1.1.23官能第七十三(节选)
1.1.24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节选)
1.2《内经?素问》选
1.2.1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节选)
1.2.2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节选)
1.2.3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节选)
1.2.4刺热篇第三十二(节选)
1.2.5刺疟篇第三十六(全篇)
1.2.6刺腰痛篇第四十一(节选)
1.2.7奇病论篇第四十七(节选)
1.2.8刺要论篇第五十(全篇)
1.2.9刺齐论篇第五十一(全篇)
1.2.10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全篇)
1.2.11刺志论篇第五十三(全篇)
1.2.12针解篇第五十四(节选)
1.2.13骨空论篇第六十(节选)
1.2.14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节选)
1.2.15缪刺论篇第六十三(节选)
1.2.16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节选)
1.3《难经》选
1.3.1第六十二难
1.3.2第六十三难
1.3.3第六十四难
1.3.4第六十五难
1.3.5第六十六难
1.3.6第六十七难
1.3.7第六十八难
1.3.8第六十九难
1.3.9第七十难
1.3.10第七十一难
1.3.11第七十二难
1.3.12第七十三难
1.3.13第七十四难
1.3.14第七十五难
1.3.15第七十六难
1.3.16第七十七难
1.3.17第七十八难
1.3.18第七十九难
1.3.19第八十难
1.3.20第八十一难
2医论选
2.1《千金要方》选
2.1.1用针略例第五(节选)
2.1.2灸例第六(全篇)
2.2《类证活人书》选
2.2.1小序(节选)
2.2.2六经病证(节选)
2.3《针灸资生经》选
2.3.1针灸须药(全篇)
2.3.2针忌
2.3.3审方书(全篇)
2.3.4点穴
2.3.5论壮数多少(全篇)
2.3.6艾炷大小(全篇)
2.4《针灸问对》选
2.4.1卷之上(节选)
2.4.2卷之中(节选)
2.4.3卷之下(节选)
2.5《医门法律?络脉论》(节选)
2.6《针灸大成》选
2.6.1诸家得失策(全篇)
2.6.2头不可多灸策(全篇)
2.6.3穴有奇正策(全篇)
2.6.4针有深浅策(全篇)
2.6.5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节选)
3歌赋选
3.1标幽赋(全篇)
3.2百症赋(全篇)
3.3玉龙赋(全篇)
3.4通玄指要赋(全篇)
3.5席弘赋
3.6行针指要歌(全篇)
作为一名在针灸领域摸索多年的从业者,《针灸医籍选(供针灸专业用)》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理论认识的大门。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经典原文的尊重与现代解读的完美结合。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古代文献,而是经过严谨的筛选,将那些真正具有代表性、指导意义的篇章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反复研读了书中关于“八脉交会穴”的章节,关于每个交会穴的选配理由、主治病症,以及在临床上与特定经络的配合运用,都阐述得极为透彻。书中的注释部分,更是点睛之笔,用现代的医学术语和理解方式,对古文中的晦涩之处进行了细致的解释,消除了我以往在阅读原著时遇到的许多困惑。例如,在解读《灵枢·脉经》中的某些论述时,过去我可能只停留在字面理解,而通过这本书的注释,我才真正领悟到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生理病理机制。此外,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较大的理论,也呈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并加以分析,这对于培养我们独立思考、批判性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我常常在遇到疑难杂症时,翻阅这本书,寻找古人治疗思路的蛛丝马迹,每一次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灵感。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智者,总能在我不解之时,娓娓道来,拨开迷雾,让我对针灸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经典之作,虽然我接触针灸学的时间不算太长,但自从翻开《针灸医籍选(供针灸专业用)》这本书,我就被它深厚的底蕴和精辟的论述深深吸引住了。这本书并非简单的理论堆砌,而是将历代名家医案、针灸经典著作进行了精选、汇编和注释,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历代大师对话。初读之时,我曾担心枯燥的古文会成为障碍,但书中精心挑选的篇章,不仅语言精炼,而且条理清晰,配合着编者们详尽的注释和白话译文,让我得以窥见古人诊疗疾病的智慧。例如,书中关于“循经取穴”的论述,不仅仅是列举穴位,更是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穴位与经络的联系,以及在不同病症下如何根据经络循行进行取穴的原则。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补泻手法”的详细描述,从提插、捻转到开合、摇摆,每一种手法的力度、频率、深浅都做了细致的讲解,并配以插图,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如何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书中引用的医案更是生动形象,一个个具体的病例,伴随着详细的辨证论治和针灸处方,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时常会带着问题去翻阅,而这本书总能给我提供意想不到的启示。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指引我在针灸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前行。
评分在我看来,《针灸医籍选(供针灸专业用)》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是一本“针灸学通史”的精华篇。它以一种精炼而又系统的方式,将针灸学从萌芽到发展的关键节点一一呈现。书中最令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针灸器具”的演变和发展史的介绍,这让我认识到,针具的材质、形状、粗细等都与疗效息息相关,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同一穴位、同一病症的治疗理念和方法,这让我看到了针灸学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辨证论治”在针灸中的具体体现,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通过书中提供的不同医案,我得以学习到,即使是相同的疾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也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这种“千人千方”的治疗思想,让我对针灸治疗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习针灸,不仅仅是学习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生命和健康的敬畏之心。
评分坦白说,《针灸医籍选(供针灸专业用)》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所蕴含的那种“匠人精神”。这本书的编纂者,无疑是怀着极大的敬畏之心,对历代经典医籍进行了精挑细选,最终呈现给读者如此一份宝贵的礼物。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穴位之间的配合”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哪些穴位可以配伍,更是深入阐释了这些配伍背后的病理生理学依据,以及在不同病症下的最优选择。我曾仔细研读过书中关于“奇穴”的介绍,这些在主流经络穴位之外的独特穴位,往往在治疗某些疑难杂症时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书中对这些奇穴的来源、定位、主治以及临床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为我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古代的治病经验和养生之道,也进行了精选和解读,这让我意识到,针灸治疗不仅仅是针对疾病本身,更是注重人的整体健康和预防。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针灸,不仅仅是学习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健康的追求。
评分我一直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要回归其经典。而《针灸医籍选(供针灸专业用)》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就像一座宝藏,里面蕴藏着针灸学最宝贵的财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直接接触到那些奠基性的理论和实践。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特定病症的针灸治疗”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罗列方剂,更是深入剖析了该病症的病因病机,以及针灸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书中的医案,往往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能打动人心。我曾仔细研究过书中关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案例,从中我看到了古人是如何通过辨证施治,灵活运用不同的穴位和手法,来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精神状态。这种案例式的学习,让我对针灸治疗的实际效果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古老针灸技法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例如,关于“火针”和“三棱针”的应用,书中不仅介绍了其操作方法,还分析了其适应症和禁忌症,这让我对针灸的治疗手段有了更丰富的认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文化和智慧的传承。
评分我是一名在校的针灸专业学生,自从接触了《针灸医籍选(供针灸专业用)》这本书,我就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历代针灸大师的智慧结晶,也看到了针灸学发展的脉络。书中的内容,既有宏观的理论阐述,又有微观的临床实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十二经络”的详细讲解,它不仅仅是罗列经络的循行路线,更是深入剖析了每条经络所主治的病症,以及在不同病症下如何根据经络的特性进行选穴。书中的插图清晰明了,对于我这种需要形象化学习的学生来说,非常有帮助。我曾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在自己身上进行穴位定位,感觉非常准确。此外,书中引用的医案,更是生动形象,一个个具体的病例,伴随着详细的辨证论治和针灸处方,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时常会带着问题去翻阅,而这本书总能给我提供意想不到的启示。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指引我在针灸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前行。
评分《针灸医籍选(供针灸专业用)》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部浓缩了千年针灸智慧的“锦囊”。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教科书,而是将历代大师的精髓巧妙地融入其中,让我在阅读中既能领略到古人的高深医道,又能感受到现代医学的严谨。书中对于“针灸治病的原理”的阐释,让我得以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针灸的作用机制。它不仅仅是局限于经络穴位,而是深入探讨了针灸对人体的神经、体液、内分泌等系统的调控作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医案分析”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病案,而是对每个病案的辨证过程、处方依据、疗效评价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这让我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读到一些医案中,古人对复杂病症的巧妙处理,常常让我感到惊叹,也激发了我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动力。这本书就像一位引路人,在我迷茫时,总能给我方向,在我遇到瓶颈时,总能给我启示。它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收获了宝贵的专业知识。
评分《针灸医籍选(供针灸专业用)》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仅仅关注某个方面,而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全面地展现了针灸学的博大精深。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针灸的治疗原则”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补虚泻实”,更是深入探讨了“扶正祛邪”、“调和阴阳”、“平衡脏腑”等更深层次的治疗理念。书中通过对大量医案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原则在实际临床中的运用。我曾仔细研究过书中关于“临证施针”的技巧,它强调了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针刺的深度、角度、手法,以及配合不同的辅助治疗方法。这种“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治疗思路,让我认识到针灸治疗的灵活性和艺术性。此外,书中还对一些古代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保证针灸治疗的安全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学习针灸,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注重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评分《针灸医籍选(供针灸专业用)》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默却无比睿智的导师,在我求学之路的某个阶段,给予了我无与伦比的指引。这本书最令我赞叹的是其选材的精炼与权威性。它不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而是将历代针灸学发展史上最为重要、最为经典的医籍片段进行高度提炼,使其成为一本内容密度极高、价值极大的参考书。我尤其珍视书中关于“经络学说”的梳理,从《黄帝内经》的源头追溯,到历代医家对经络学说的发展和阐释,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这让我能够系统地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腑的相互关系,为我后续学习具体的穴位和治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对某些古代概念的现代解读,更是体现了编者的深厚功底和独到见解。例如,对于“神”与“气”在针灸治疗中的作用,书中结合现代生理学知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常常在临床上遇到一些棘手的病例,就会翻开这本书,寻找古人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路,每次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迪,甚至找到意想不到的突破口。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位能够陪伴我不断成长的临床伙伴。
评分我是一名对传统医学充满好奇的普通爱好者,当初选择《针灸医籍选(供针灸专业用)》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名字中“医籍选”三个字,让我觉得它应该是精华所在。翻阅之后,我的感受可以用“相见恨晚”来形容。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将重要的古代针灸文献分门别类地进行呈现,并且每篇文章前面都有简要的背景介绍和主要内容提要,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俞穴”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列出穴位名称,更是详细介绍了每个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方法,以及在不同病症下的配穴原则。书中的插图精美清晰,对于我这种需要视觉辅助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示,在自己身上或家人身上进行穴位定位,感觉非常准确。此外,书中引用的大量医案,就像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让我看到了针灸在实际应用中的神奇效果。我曾尝试着学习书中的一些基础手法,虽然还不娴熟,但已经能感受到穴位刺激后带来的微妙变化。这本书让我对针灸不再是停留在“扎几针就能治病”的模糊印象,而是开始理解其背后严谨的理论体系和深厚的临床经验。
评分非常实用的一本书,准备好好学习学习!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此书!
评分非常实用的一本书,准备好好学习学习!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此书!
评分非常实用的一本书,准备好好学习学习!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此书!
评分竟然都印了53次了,不过这版中药学确实编的好,
评分非常实用的一本书,准备好好学习学习!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此书!
评分竟然都印了53次了,不过这版中药学确实编的好,
评分竟然都印了53次了,不过这版中药学确实编的好,
评分竟然都印了53次了,不过这版中药学确实编的好,
评分竟然都印了53次了,不过这版中药学确实编的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