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爱研究者和爱好者。
2:精装版,装帧精美,简体字横版排版,适合收藏和研究。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是傅斯年先生有关中国上古先秦史的研究性论文集,一共收入了五篇代表作:《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东小东说》、《论所谓五等爵》。篇与篇之间有联系,有系统性,探讨涉及到了中华文化的发端、早期发展、正统传承等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这几篇都是在发表当时极具新意,对古史研究有突破性和开创性意义的论述,其中的发现使史学界对中国上古史的认识有了系统的脉络可循。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夷夏东西说
一、亳—商—殷
二、夏迹
三、夏夷交胜
四、诸夷姓
五、总结上文
姜?原
一、姜之世系
二、姜之地望
三、姜姓在西周的事迹
四、姜羌为一字
周东封与殷遗民
大东小东说
——兼论鲁燕齐初封在成周东南后乃东迁
一、大东小东的地望和鲁、燕、齐的初封地
二、周初东向发展之步骤
三、周公之事功
论所谓五等爵
一、五等称谓的淆乱
二、公侯伯子男释字
三、既非五等,更无五等爵制
夷夏东西说
这一篇文是我在“九一八”以前所作《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一书中的三章。这一书已成之稿,大致写在“九一八”前两年至半年间。这三章是二十年春天写的,因时局的影响,研究所迁徙两次,我的工作全不能照预定呈规,所以这一书始终不曾整理完。现在把其中的三章,即本文的三章,编成一文,敬为蔡孑民师寿。因为本是一部书,所以中间常提到他章,现在改作“别见某文,未刊”。这一篇中的中心思想,是我十余年前的见解,此数章写成亦在数年前。这几年中我没有在这一线上用工夫,所以除字句略加修正及末一节以外,几全是当年的原文。此文本应附图,现在亦来不及作了。
二十三年十月
自东汉末以来的中国史,常常分南北,或者是政治的分裂,或者由于北方为外族所统制。但这个现象不能倒安在古代史上。到东汉,长江流域才大发达。到孙吴时,长江流域才有独立的大政治组织。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在这片大地中,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历史凭借地理而生,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现在以考察古地理为研究古史的一个道路,似足以证明三代及近于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的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以下四章是为求能证明这个设定而写的。先从商代说起,上溯夏后世者,因为后王事迹多,容易看清楚,先讨论他,于了解此文之命意上似乎便当些。
这部文集的文字风格,初看或许有些古奥,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张力。它不像当代流行的通俗历史读物那样轻松易懂,而是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心力去深入挖掘其精髓。我特别关注其中对古代制度变迁的梳理,那些关于权力结构、社会组织形态的分析,展现了极高的洞察力。先生对历史细节的把握,常常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被后世轻易忽略的关键节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地图或年表进行思考,这种主动的互动,反而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充实和立体。它不是简单地告知你“发生了什么”,而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发生”,这种深层次的追问,是真正史学研究的价值所在。
评分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捧读起这本被友人强烈推荐的文集。整体来看,其思想的体系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令人赞叹。尽管涉及的年代跨度很大,但先生总能用一套清晰、自洽的理论框架来统摄这些零散的历史事实。特别是关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和群体行为的分析,常常能给人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这其中蕴含的理性精神和批判精神,是对当时乃至后续学术圈的一种巨大推动力。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历史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偏见与盲区,敦促着后人要时刻保持警醒和审慎。对于那些真正热爱历史、希望建立扎实学术功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评分翻开这册书,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它所承载的,是对民族命运深刻的关切,那种忧患意识贯穿始终,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先生对历史的解读,并非仅仅是枯燥的年代罗列,而是将历史事件与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充满了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反思。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我读到许多关于国家危难之际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的论述,这些论述穿越时空,依然能激发出我们这一代人对自身使命的重新审视。文笔虽带着旧时文体的痕迹,但其思想的穿透力和批判性,完全不输于任何现代论著,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评分这部文集无疑是一部沉甸甸的力作,它犹如一座桥梁,将我们带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去聆听傅斯年先生那掷地有声的教诲与思考。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史学研究方法的探讨,那种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态度,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书中对原始材料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历史事实的细致考辨,无不体现出一位真正史学家的风骨。阅读这些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先生在书房中伏案疾书的专注与热情,那种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令人肃然起敬。它不仅仅是学术成果的堆砌,更是治学精神的传承,让后学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史料时,能有清晰的脉络和坚定的方向。这种对学术纯粹性的坚守,是这部文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评分坦白讲,这部文集的内容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复阅读才能领会其深层含义。我注意到其中对于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的探讨,视角独特而深刻。先生的文字中,总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他似乎总是在告诫后人,我们从何处来,才能决定将往何处去。那些对古代文化遗产的珍视与维护的呼吁,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阅读的体验是需要耐心的,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思想平台,让你能够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维度上去看待当下的世界。这本书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学范畴,它关乎国民精神的塑造,关乎一个民族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保持其独特的价值与生命力。
评分2:精装版,装帧精美,简体字横版排版,适合收藏和研究。
评分不错
评分隐约是棕头鸦雀。。没伤的话开窗放出去就好
评分好!!!!!!
评分好书,好书,我很喜欢看。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正版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内容也很不错
评分质量不错……
评分包装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