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 宫室考

仪礼 宫室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绪波 著
图书标签:
  • 礼制
  • 宫殿
  • 建筑
  • 历史
  • 文化
  • 古代
  • 仪礼
  • 考证
  • 中国古代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40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819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字数:2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经典典籍研究

内容简介

《仪礼》十七篇,除《丧服》篇外,记录了古代各种典礼仪式的举行过程。这些典礼仪式多是在宫室中进行的。然而《仪礼》经文在记录这些宫室时极为简略,仅仅是称述与典礼仪式相关的各部份宫室结构的名称,如果某一部分在整个典礼仪式中不被使用,则不会提及。如此,经文所描绘出的仅仅是一个个残缺不全的、零散的宫室片段。宫室结构的整体布局如何,后人不禁感到茫然。因此,作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梳理和考订文献,借助考古资料,对《仪礼》宫室作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研究。

作者简介

陈绪波,山东莱芜人,南开大学文学博士,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古典学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学史与经学文献学(主要侧重于《仪礼》、《左传》二经)。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前人《儀禮》宫室研究
第一節 《儀禮》宫室研究的歷史現與現狀
第二節 “故訓式”《儀禮》宫室研究
第三節 “釋例式”《儀禮》宫室研究
第四節 “繪圖式”《儀禮》宫室研究(上)
第五節 “繪圖式”《儀禮》宫室研究(下)
第二章 《儀禮》宫室制度考
第一節 士、大夫宫室制度考
第二節 諸侯、天子宫室制度考
第三節 庠、序宫室制度考
第四節 廟制考
第三章 《儀禮》宫室結構考
第一節 《儀禮》中的宫室結構
第二節 “兩下五架”與“四阿重屋”
第三節 三代宫室結構
第四章 《儀禮》宫室考(上)
第一節 室考
第二節 房考
第三節 堂考
第五章 《儀禮》宫室考(下)
第一節 阼階、西階考
第二節 庭考
第三節 門考
第四節 附考
第六章 《儀禮》宫室尺度考
第一節 宫室結構比例考
第二節 《儀禮》中的宫室尺度
第三節 三代宫室尺度
結語
引用書目
附錄:新定《儀禮》宫室圖


《礼记注疏》:周代礼乐文明的宏伟图景 图书名称: 礼记注疏 作者: (清)陈澔 集注;(汉)郑玄 笺注;(唐)孔颖达 正义 出版社: 儒家经典出版社(虚构) 字数: 约 1500 字 --- 卷首语:礼之源流,圣人之心 《礼记》,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阐释周代社会政治制度、伦理规范、宗教仪轨以及生活细节的百科全书。它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汇集了春秋战国至两汉间,士大夫对周礼精神的深刻理解、记录与阐发。若以《仪礼》为周初宗法制度的“操作手册”,那么《礼记》便是对周礼精神内核、社会意义及其深远影响的“理论纲要”与“思想总汇”。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摹出一幅周代贵族阶层从生到死、从朝堂到闺房的完整生活画卷,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礼治”思想的必读之作。 一、鸿篇巨制:礼制的思想体系与结构梳理 《礼记》共载四十九篇,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礼仪制度的方方面面。其核心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仪节”的繁文缛节,更在于阐释了这些仪节背后所蕴含的伦理基础与政治哲学。《礼记注疏》的价值,便在于将这部庞杂的经典,以清晰的脉络加以梳理、注解和发扬。 全书的结构,可以概括为对“礼”这一核心概念的由大到小的递进阐释: 1. 宏观论述与本体确立: 开篇如《礼运》、《礼器》、《檀弓》,直指“礼”的起源、本质及其在宇宙间的地位。例如《礼运篇》,不仅叙述了“先圣制礼作乐”的创世功业,更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蓝图,将礼上升到关乎人类文明进步的哲学高度。 2. 典章制度的规范: 紧接着,篇章转向对国家大典和朝廷仪式的详尽描述,如《曲礼》、《内则》的概括性规范,以及《祭统》、《少仪》对祭祀、朝聘等重大政治活动的具体要求。这些篇章是理解古代国家治理模式和等级制度的基石。 3. 个人修身与家庭伦理: 大量的篇幅聚焦于个体生命历程中的各个关键节点。《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它探讨了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以及学习的终极目标;《丧大记》、《三年问》则对丧礼中的哀戚表达、孝道推演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体现了儒家“慎终追远”的深厚情感基础。 二、集注正义:千年学术的交汇与阐释 本注疏本的显著特点,在于其汇集了汉代郑玄的“笺注”和唐代孔颖达的“正义”,辅以清代陈澔的“集注”,构成了对《礼记》最权威、最详尽的学术传承链条。 郑玄之笺注: 郑玄(字康成),汉末经学大家,其笺注的贡献在于对篇章中出现的古义、异说进行辨析,并结合汉代经学与谶纬之学背景进行考订,使晦涩难懂的古文得以明晰。他的注解,为后世理解礼仪背后的“古法”提供了关键的钥匙。 孔颖达之正义: 孔颖达奉唐太宗之命,组织学者编纂“五经正义”,旨在统一经学解释标准。《礼记正义》的篇幅宏大,其特色在于“疏通义理,兼采众说”。孔疏不仅解释字面含义,更着重于阐发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作用,将礼制与仁义精神紧密结合,确立了后世对《礼记》的主流认知。 陈澔之集注: 清代陈澔所作的集注,则是在前人基础上,对历代注疏进行去芜存菁、融会贯通的集大成之举。陈氏以宋儒(如朱熹)的理学观点为参照,对郑、孔之注进行甄别和提炼,使全书的义理更加精炼,结构更加清晰,尤其注重条理的梳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便利性。 三、礼治思想的实践指南:超越仪式的精神内核 《礼记注疏》的最终目的,在于阐明“礼”是如何落实到“人”的德行之中的。它反复强调,礼是“仁”的外化,是“忠信”的具体表现。没有仁德的支撑,礼仪便沦为徒有其表的虚文。 全书对“君子之学”的描绘,清晰地展现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培养路径:从修身(《修辞》)、齐家(《内则》),到治国(《王制》),再到平天下(《礼运》),每一步骤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作为约束与提升。通过对不同场合下言语、服饰、器用乃至音乐的规范,达到“中和”的境界。 阅读此书,读者不仅能窥见周代复杂的典章制度,更能体会到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秩序感”、“分寸感”和“敬畏心”的极致追求。它是一部活态的古代礼仪档案,更是一部蕴含着深邃人文关怀与政治智慧的典籍。 结语: 《礼记注疏》是通往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伦理道德和思想体系的桥梁。它以其恢弘的体系和严谨的注释,为当代读者提供了一把钥匙,去开启那扇通往周汉文明精神殿堂的大门。其浩瀚的篇幅与深邃的内涵,值得反复研读,细细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或者说,是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去想象)《仪礼·宫室考》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沉静、学术的气息。这不像是那种轻松阅读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耐心咀嚼的专业著作。我推测,作者必定是下了极大的功夫,将《仪礼》原文中那些零散、有时甚至互相矛盾的描述,进行了一番精密的整合与辨析。重点可能在于“考”字,意味着大量的文献比对和学术争鸣。比如,对于特定仪式的场所要求,古代不同时期的理解是否有所变化?不同诸侯国的宫室形制是否有显著差异?如果作者能清晰地梳理出这些脉络,并对一些关键概念给出明确的界定,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就非常高了。我非常关心作者处理“礼制”与“实用功能”之间关系的方式。古代的建筑难道仅仅是满足居住和活动的需要,还是说每一梁一柱、每一进院落都承载着特定的政治或伦理意义?这本书如果能解答这些深层的问题,无疑会成为相关领域的一个标杆性的研究成果。

评分

老实说,看到“仪礼”二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得有多硬核啊!《仪礼》本身就是儒家经典中难度系数较高的部分,再加上“宫室考”这种专攻建筑形制和礼仪规范的课题,想必内容会非常扎实,估计普通读者光是啃下术语可能就要费一番功夫。我猜这本书的侧重点,可能在于对《仪礼》中那些与空间、建筑相关的记载进行“定位”和“复原”。比如,书中会不会通过对不同篇章的交叉印证,来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古代都城或贵族府邸的平面图?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决古代文献记载的模糊性和滞后性的问题。是不是采用了考古发现作为佐证?或者引入了历代注疏家的观点进行批判性继承?如果这本书能够将抽象的礼仪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结构,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周代的宗庙或宴饮场景之中,那就太成功了。它不仅仅是在讲解“礼”,更是在解读“礼”是如何通过“物”——也就是宫室——得以体现和强化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倒是挺有意思的,《仪礼·宫室考》,一听就觉得是那种考据严谨、深入经史的作品,光是名字就让人联想到那种厚重典雅的古代书籍。我猜这书的内容,应该会围绕着《仪礼》这本书中关于古代宫室、建筑规制的记载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考证吧。特别是“宫室”这两个字,涵盖了从王公贵族的居所到祭祀场所的方方面面,涉及礼仪制度、建筑形制、材料运用等等,内容必然极其丰富。我期待作者能把那些晦涩的古籍文献翻译得生动有趣,将抽象的礼制还原成具体的画面。比如,书中会不会详细描绘出天子朝会的殿宇布局,贵族宴饮的厅堂陈设,甚至是不同等级的房屋形制有哪些细微差别?如果能配上一些复原图或者图解说明,那就更好了。毕竟,古代的礼仪和建筑是紧密相连的,理解了宫室的形制,才能更好地体会《仪礼》中蕴含的社会结构和等级观念。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史和建筑史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份珍贵的资料。我希望能从中窥见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古代礼制世界。

评分

仅仅从书名来看,《仪礼·宫室考》似乎注定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学术著作。我的想象中,这本书的每一章可能都像是一次微观考古的发掘工作,试图从古代文献的字里行间,拼凑出周代宫室建筑的全貌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本书的重点或许在于“功能”与“象征”的辩证关系。宫室首先是居住之所,其次才是礼仪的载体,那么,这两者是如何互相影响、互相塑造的?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等级的宫室在空间设计上,如何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异,例如屋顶样式、门道数量、庭院的开合等细节?如果作者能提供详实的数据和对比分析,甚至引入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比如古代的木工技术或材料学,来佐证其观点,那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大大提升。它应该能让读者明白,古代的建筑,绝非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凝固了的社会秩序与哲学思想的物质形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仪礼·宫室考》给我的感觉是,它是一部深入挖掘古代生活细节的力作。我猜测,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礼仪条文的表面解读上,而是会深入到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去。比如,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合,宫室中的器物摆放、人员站位、行走动线,会不会都有详细的描述?如果作者能把这些细节描绘出来,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亚于一部“古代生活百科全书”。我特别好奇,作者在考证过程中,是如何处理不同史料之间的冲突和取舍的。毕竟,先秦文献的传承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各种增删和误传。一本优秀的考据之作,需要有清晰的方法论来支撑其结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示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而不是盲目地穿凿附会。如果它能成功地将周代的礼制精神与当时的物质文化(即宫室建筑)建立起牢固的联系,让读者真正理解“礼”是如何渗透到人们的居住空间中的,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再读。

评分

非常好的辅助阅读工具书

评分

非常好的辅助阅读工具书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评分

非常好的辅助阅读工具书

评分

《仪礼》宫室研究,后附作者新定宫室图。

评分

很深奥,但是对经学的书还是比较感兴趣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评分

《仪礼》宫室研究,后附作者新定宫室图。

评分

很深奥,但是对经学的书还是比较感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