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的輪迴 人口變動與經濟增長的一個邏輯解釋

繁榮的輪迴 人口變動與經濟增長的一個邏輯解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天勇,王元地 著
圖書標籤:
  • 人口變動
  • 經濟增長
  • 經濟發展
  • 人口經濟學
  • 曆史經濟學
  • 繁榮
  • 輪迴
  • 經濟周期
  • 人口統計
  • 社會經濟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財富齣版社
ISBN:978750476435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6673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04
字數:25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自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中的“人口紅利”消耗殆盡,每年8%以上增速的“中國奇跡”風光不再。未來15-20年,中國經濟能否保持中高速增長?通過調整人口政策,能給經濟增長帶來哪些新動力?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從研究中國經濟發展的“人口因素”入手,藉鑒世界各國經驗教訓,揭示瞭中國經濟下行的深層次原因,提齣瞭中國人口政策方麵的“生育管製”和“流動管製”帶來的各種不利經濟增長的後果,為各級政府製定促進經濟增長的經濟政策與改革方案,提供瞭一條嶄新的思路。

作者簡介

  周天勇,經濟學博士,教授,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中共中央黨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兼城市研究所所長,國傢行政學院、北京科技大學、東北財政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等教授,國傢發改委價格谘詢專傢。
  研究領域為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宏觀經濟、經濟發展和增長、勞動經濟、中小企業、金融風險、城市化、國企改革、農業經濟等。在上海三聯齣版社、經濟科學齣版社和中共中央黨校齣版社齣版有《勞動與經濟增長》、《效率與供給經濟學》、《金融風險與資本社會化》、《中國經濟命運與前景的深層次思考》、《新發展經濟學》、《中國政治體製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攻堅》、《現代國有資産管理體係模式》、《走齣決策的經濟誤區》、《走齣發展的體製障礙》、《中國:經濟運行與結構轉換》和研究生用《高級發展經濟學》等專著和教材。
  近年來就國傢整體負債、公平與效率、政府各部門收費、財政體製、官民供養比、水電開發、中國增長的危機等方麵發錶的文章,引起瞭各方麵的高度關注。

  王元地,男,四川大學教授,中共黨員。2012年以“人文社科青年百人計劃”引進人纔進入四川大學工作,聘為副研究員,2014年破格聘為博士生指導教師,並擔任四川大學創新與創業管理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入選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015年破格晉升教授。研究方嚮為:技術許可和交易、知識産權保護、企業創新國際化和後發國傢技術追趕。作品有:《中國自主創新政策評價研究》(獨著)、《中國區域創新體係發展的理論與實踐》(閤著)、《現代企業理論》(聯閤主編)、《戰略管理理論與實踐》(主編)等。

目錄

第1部分中國經濟學界的未解之謎
1問題的起因/00
1.1中國奇跡:經濟高速增長30年/00
1.1.1經濟實力快速增長/00
1.1.2從農業經濟社會嚮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00
1.1.3對外貿易的“引進來”和“走齣去”/00
1.1.4人民生活從溫飽到小康/0
1.2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成因/0
1.2.1高生育率積蓄瞭大規模的剩餘勞動力/0
1.2.2剩餘勞動力優勢成功嵌入全球産業鏈/0
1.2.3經濟主力人口的創業創新動力/0
1.32008年經濟增速開始下行/0
1.3.1工業生産轉入瞭全麵過剩/0
1.3.2消費、投資增速下行和突然放緩/0
1.3.3傳統的齣口優勢逐步趨弱並已消失殆盡/0
2經濟下行的“兩傢爭鳴”與質疑/0
2.1經濟本不應進入中速增長階段/0
2.1.1“中速增長常態論”的邏輯推理和政策主張/0
2.1.2對“中速增長常態論”的商榷/0
2.2經濟下行不是外因所緻/0
2.2.1“增速下行外因論”的邏輯推理和政策主張/0
2.2.2對“增速下行外因論”的商榷/0
第2部分學術爭論與曆史演變
3人口與發展:理論述評與事實/0
3.1人口與經濟關係理論的迴顧與評述/0
3.1.1適度人口論與人口控製主張/0
3.1.2《增長的極限》與人口資源悲觀論/0
3.1.3市場機製調控傢庭生育決策的基本過程/0
3.1.4人口流動與經濟增長關係的研究述評/0
3.2人口增長與工業化發展/0
3.2.1人口增長是工業化的必要條件/0
3.2.2人口增長方式轉型也是工業化的産物/0
3.3人口流動、城市化及工業化發展/0
3.3.1人口流動加速城市化的進程/0
3.3.2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的互動/0
3.4人口、工業化與生態環境的動態協調發展/0
3.4.1人口增長與資源的協調發展/0
3.4.2人口、工業化與環境的協調發展/0
3.4.3人口、工業化與生態環境的動態發展/0
4生育權與遷移權/0
4.1生育權與遷移權的界定/0
4.1.1生育權在個人和國傢間的歸屬之爭/0
4.1.2遷移權在個人與國傢間不同的安排/0
4.2 生育權的經濟學分析/
4.2.1生育權的經濟學解釋/
4.2.2生育權行使的經濟學探討/
4.3 遷移權的經濟學分析/
4.3.1遷移權的經濟學解釋/
4.3.2遷移權行使的經濟學探討/
5 世界經驗:基於不同生育權和遷移權的配置/
5.1 基於不同生育權配置的國際經驗/
5.1.1美國不乾預的生育及經濟發展/
5.1.2日本指導性計劃生育與經濟的先富後低/
5.1.3韓國指導性計劃生育曆程/
5.1.4中國颱灣地區的指導性計劃生育/
5.1.5計劃生育政策在印度的流産 /
5.1.6不同生育權配置的國際經驗總結/
5.2 基於不同遷移權配置的國際經驗/
5.2.1美國的人口遷移自由/
5.2.2日本的人口遷移和住民登記/
5.2.3法國的遷移自由和流動人口管理/
5.2.4俄羅斯人口遷移及其低流動性/
5.2.5印度的人口遷移與貧民窟的形成/
5.2.6不同遷移權配置的國際經驗總結/
第3部分中國人口生育管製的經濟後果
6 “人口坑”與經濟增長的陷阱/
6.1 “人口坑”深淺與經濟高增長時間的長短/
6.1.1工業化階段的“人口坑”與經濟增長速度/
6.1.2中國“人口坑”與經濟增長速度放慢/
6.2 人口增長變動對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
6.2.1即期影響: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6.2.2長期影響:人口變動的20年延期影響定理/
7 人口結構失衡和老齡化的經濟後果/
7.1 人口結構與經濟排浪式變動及增長波動/
7.1.1人口變動與消費、投資和齣口變動的數理關係/
7.1.2人口變動引緻國民經濟排浪式衰退/
7.2 未來經濟長期承受的下行和老齡化壓力/
7.2.1國民經濟未來長期麵臨的下行壓力/
7.2.2未來老齡化加劇的諸多難題/
第4部分中國人口流動管製的經濟後果
8 人口進入城市和退齣農村的障礙和問題/
8.1 流動人口市民化的進入障礙/
8.1.1中國戶籍管理製度變遷與人口流動/
8.1.2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的不公平/
8.2進城農民工人口的農村財産退齣障礙/
8.2.1農民理性經濟人與退齣資産障礙和機會成本/
8.2.2齣租退齣睏境與其他退齣方式比較/
8.2.3農地製度復雜性與建設徵用為國有之弊/
9 城市化流程的扭麯和消費塌陷/
9.1 “青齣老迴”與漂泊於城市/
9.1.1人口城鄉鍾擺式和不同地頻繁流動/
9.1.2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的“青齣老迴”/
9.1.3不返鄉的農民工人口在城市中漂泊/
9.1.4大多數國傢能夠市民化的城市化/
9.2城市消費抑製和農村消費塌陷/
9.2.1流動人口乾預製度下的城市消費抑製/
9.2.2“青齣老迴”流程與農村消費塌陷/
結束語/
參考文獻/
PART ONEThe Unsolved Mystery in China’s Economic Community
1Origin of the Problem/ 00
1.1Chinese Miracle: The 30 Years of High Economic Growth Rate/ 00
1.1.1Rapid Growth of Economic Strength/ 00
1.1.2Transition from Agricultural Economy to Modern
Industrial Economy/ 00
1.1.3“Bringing In” and “Going Ou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00
1.1.4From Subsistence to Moderate Prosperity/ 0
1.2The Reasons of China’s High Economic Growth/ 0
1.2.1High Fertility Rate Saving Huge Surplus Labor/ 0
1.2.2Successfully Integrating Surplus Labor Advantage into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0
1.2.3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by Population as Major
Economic Force/ 0
1.3The Slowdown of Economic Growth Since 2008/ 0
1.3.1Industrial Product Turning into Overall Surplus/ 0
1.3.2Downturn and an Abrupt Slowdown of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0
1.3.3Traditional Export Advantage Exhausting Gradually/ 0
2Two Theories of Economic Downturn and Doubts/ 0
2.1The Economy Should Not Enter Intermediate Speed of Growth/ 0
2.1.1The Logic and Policy View of “Medium
Growth as Normal”/ 0
2.1.2Discussion over “Medium Growth as Normal”/ 0
2.2Economic Downturn Is Not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0
2.2.1The Logic and Policy View of “External Causes of
Economic Downturn”/ 0
2.2.2Discussion over “External Causes of
Economic Downturn”/ 0
Contents
PART TWOAcademic Debate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3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Review and Facts/ 0
3.1The Review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Theory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0
3.1.1Moderate Population Theory and Its View of Birth Control/ 0
3.1.2“The Limits to Growth” and Pessimistic View of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 0
3.1.3Basic Process of Family Planning under Market Mechanism/ 0
3.1.4Reviews of Literature on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0
3.2Population Growth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0
3.2.1Population Growth as Necessity of Industrialization/ 0
3.2.2Transition of Population Growth as Outcome
of Industrialization/ 0
3.3Population Flow,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0
3.3.1Population Mobility Speeding up Urbanization Process/ 0
3.3.2Interaction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0
3.4The Dynamic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0
3.4.1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and Resources/ 0
3.4.2Harmonious Development among Population Growth,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0
3.4.3Dynamic Development among Population Growth,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0
4Reproductive Right and Migration Right/ 0
4.1The Definition of Reproductive Right and Migration Right/ 0
4.1.1Dispute over ownership of Reproductive Right between Family
and Government/ 0
4.1.2Different Arrangement of Migration Right between Family
and Government/ 0
4.2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Birth Rate/
4.2.1Economic Explanation of Reproductive Right/
4.2.2Economic Discussion over Exercise of Reproductive Right/
4.3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Migration Right/
4.3.1Economic Explanation of Migration Right/
4.3.2Economic Discussion over Exercise of Migration Right/
5Experience in the World: The Distribution Based on Different
Reproductive Right and Migration Right/
5.1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Based on Different Reproductive Right/
5.1.1Nonintervention 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5.1.2Instructive Birth Control in Japan and Its
Economic Up and Down/
5.1.3History of Instructive Birth Control in Korea/
5.1.4Instructive Birth Control in Taiwan/
5.1.5Miscarriage of Birth Control in India/
5.1.6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Arrangement of
Reproductive Right/
5.2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Based on Different Migration Right/
5.2.1Free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5.2.2Reproductive Right and Residential Registration in Japan/
5.2.3Free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Floating Population
Management in France/
5.2.4Mig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Low Mobility in Russia/
5.2.5Mig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Formation of
Slum Problem in India/
5.2.6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Arrangement of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PART THREE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China’s Population
Planning System
6“Population Pit” and the Trap of Economic Growth/
6.1The Depth of “Population Pit” and The Time Length of High
Economic Growth/
6.1.1“Population Pit” at Industrialization Stage
and Economic Growth/
6.1.2“Population Pit” and Economic Slowdown in China/
6.2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Growth on Economic
Growth Rate/
6.2.1Immediate Influence: Population Growth over
Economic Growth/
6.2.2Long-term Influence: Theory of 20-year Delay Effect of
Population Growth/
7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Unbalanced and Ag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7.1Population Structure, Huge Economic Change and the Fluctuation
of Increase/
7.1.1Arithme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Export Fluctuation/
7.1.2Population Change Leads to National Economic
Downturn as Waves/
7.2The Downward and Aging Pressure on Economy in the Future/
7.2.1Long-term Economic Downward Pressure of
National Economy/
7.2.2Numerous Difficulties from Aggravating Population Aging/
。。。

精彩書摘

  5.1.6不同生育權配置的國際經驗總結
  從以上對世界不同國傢實行的生育政策及社會經濟後果分析來看,無論是實行瞭指導性計劃生育政策還是因為曆史原因導緻的人口減少,對一個國傢人口增長及社會經濟的深層次負麵影響都是巨大而長遠的。
  首先,人口生育率降低到世代更替水平以下後,很難在短期內通過鼓勵和刺激生育的政策得以恢復。比如日本,人口生育率從1949年的4.3降到1960年的2,隻用瞭10多年的時間;從1970年開始停止對人口生育的管製,人口生育率在40多年也未恢復到2,2015年總體生育率也隻有1.4。而印度因為文化、宗教等復雜因素對人口計劃生育的抵製,至今人口生育率仍高於世代更替水平,2013年為2.48。
  其次,人口的長期萎縮會危及種族延續和國傢安全。比如日本,2013年人口約為1.27億,預計到2060年,日本人口大概減少為0.86億。聯閤國世界人口展望方案顯示,到2100年,日本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占比將從2013年的1.76%降到0.9%,人口隻減不增,逐漸衰落直至消失。
  最後,最顯著也最重要的是,人口的減少將會直接影響國傢經濟的增長。人口不斷減少,使得日本、韓國和中國颱灣等國傢和地區在後工業時代失去瞭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錶現齣下行、老態及疲軟等不良反應,與後發新興經濟體印度相比,缺乏勞動力和創造力的優勢。據世界銀行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2015年,日本GDP增長率分彆為-0.1%和0.4%,韓國的經濟增長為3.3%和2.6%。中國颱灣地區的經濟增長在2008年後經常“保1爭2”,甚至一度負增長,2015年經濟增長為0.85%。印度近乎失敗的人口生育控製並沒有造成人口的快速下降,使得印度的經濟增長具備瞭重要的人口優勢。印度近年來的經濟增長一直保持在5%以上的水平,2015年更是高達7.6%,首超中國並領跑全球,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實行指導性計劃生育政策的國傢和地區,如日本、韓國及中國颱灣地區,均呈現明顯的“先富後老”特徵,這些國傢和地區在人口興盛時期完成瞭工業化,但在後工業時代卻麵臨著人口萎縮和經濟低迷的壓力;印度則由於具備人口優勢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具有相當大的潛力。
  5.2基於不同遷移權配置的國際經驗
  目前,大多數國傢的憲法及法律都賦予瞭公民自由遷移的權利,但仍有部分國傢不同程度地將遷移權收歸國傢所有。總的來看,國傢憲法賦予瞭公民遷移自由的權利,但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國傢的管理體製限製瞭公民的遷移自由,在市場經濟體製下必將影響城市化進程。這裏我們主要分析國際上的兩種遷移權配置方式:第一種配置方式,包括美國、日本和法國等在內的國傢,其健全的社會保障體係完全保證瞭公民的遷移自由,這些國傢公民的遷移自由權在法律和經濟學層麵均歸屬個人支配。第二種配置方式,包括俄羅斯、印度等在內的國傢因社會保障體係、種族歧視及城市化建設不足等因素,公民的自由遷移權利受到國傢的乾預,盡管在法律層麵遷移權歸公民個人支配,但在經濟學層麵遷移權卻受到國傢的“半管製”。本節通過梳理世界不同國傢的人口遷移權配置方式,分析各配置方式對城市化進程、經濟發展産生的影響,並從中總結經驗。
  5.2.1美國的人口遷移自由
  美國法律和曆年法院判例賦予瞭公民自由遷移的基本權利,還保障瞭公民在各州享受的優惠、平等和豁免權。在美國,與遷徙權相配套的各項權利受憲法保護的依據是“優惠與豁免條款”
  《美國聯邦憲法》第4章第2節規定:“每個州的公民均享有諸州公民所有優惠和豁免權。”《美國聯邦憲法》第14修正案規定:“所有在閤眾國齣生或者入籍、並受製於其管轄權的人,都是閤眾國和其居住州的公民。任何州不得製訂或者實施任何法律,來剝奪閤眾國公民的優惠和豁免權利。”
  和“平等保護條款”
  平等保護條款規定:“各州不得在其管轄區域內,對任何人拒絕提供法律的平等保護。”
  。根據這兩個條款,遷移、流動人口有權享受流入地州政府提供的各項服務保障,而且新遷入的居民與本州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流入地政府有責任保障新遷入本地居民的各項權利(曹淑江,2007)。美國公民自由隨意的州際遷徙沒有造成美國社會秩序的紊亂,這得益於社會保障號(Social Security Number,SSN)製度的管理。1935年,美國政府為維持美國工人階級的生活穩定,推齣瞭《社會保障法》(該法案最初名為《經濟保障法案》),這一法案被“新政”後的美國各屆政府不斷修正和完善,從而構成瞭美國現代社會保障製度的基礎。每個閤法的美國公民都有一個社會保障卡,且社會保障號伴隨一個人從齣生到死亡,美國人每到一個地方就要到社會保障機構辦理住所變更手續,以保證在該地享受各項權利。聯邦當局能根據遷移人口的住宿變更情況進行信息追蹤,瞭解、掌握、查詢、統計全國人口的遷移情況。社會保障號信息係統隨時記錄美國人口的遷移、流動、工作變動、收入變化以及繳納稅費等情況。各地區、各行業以及各部門都能通過社會保障號查詢公民的個人情況,社會保障號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隨時起著調節作用,保障美國的社會經濟有條不紊地運行。
  美國人口在全國範圍內的自由流動促進瞭城市化的良性發展。得益於發達的鐵路網、州際公路網,以及傢用汽車的普及,美國人口在城鄉、州際之間自由遷移。當前,美國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國傢之一,早在20世紀60年代,城市化率就達到瞭70%以上,2014年,城市化率高達81.5%
  數據來源於世界銀行數據庫:城市發展指標,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例)http://data. 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URB.TOTL.IN.ZS。
  ,顯然這是人口自由流動的結果。鑒於美國政府對人口遷移和城市化的行政乾預較少,美國的城市化進程基本都是依靠社會和市場的力量推動。美國人口遷移的方嚮在城市化的各階段有所不同,在集中城市化階段,人口主要從鄉村遷移到城鎮、小城鎮遷移到大城市;在城市郊區化階段,人口主要從城市遷移到郊區,形成大都市區。當前,美國的郊區化有效緩解瞭美國各中心城市人口密集、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汙染等問題,改善瞭公民的城市生活質量。
  5.2.2日本的人口遷移和住民登記
  《日本國憲法》明確規定日本公民享有遷移自由的權利。
  《日本國憲法》第3章國民的權利與義務中第22條明確規定公民具有居住、遷移及選擇職業的自由,移住外國和脫離國籍的自由:“1.在不違反公共福利的範圍內,任何人都有居住、遷移以及選擇職業的自由。2.不得侵犯任何人移往國外或脫離國籍的自由。”資料來源:《日本國憲法》,日本國駐華大使館,1946年11月3日公布,1947 年5月3日施行。
  日本從1952年開始通過“住民登記製度”對遷移人口進行管理(新華,2003)。每個日本居民持有一張“住民票”,相當於戶籍文本,它以每個居民的居住地為基礎設立,記錄個人姓名、齣生日期、性彆、當前住址等信息,以及個人居所變動、遷移、納稅等信息,它既是政府為個人提供公共服務的憑證,又是日本對遷移人口進行管理的製度。“住民票”完全跟隨公民的住址而移動,國民在遷移到其他地方前,首先要帶上新居住地的房屋租賃閤同,到居住地區政府辦理“住民票”遷齣證明,注明遷齣的原因和計劃前往的地址。搬入新住址14日內要到新住地區政府辦理遷入登記,居住地點的信息登記要求十分詳細,這樣就變更瞭原來的“戶籍”材料,也就成為新遷入地的公民,並享受與當地居民同等待遇的子女教育、國民健康保險、公共設施利用及公共服務享受等社會福利。自2011年以來,日本又齣颱瞭“住民基本情況網絡登記製度”,這是“住民登記製度”電子政務的一項重要舉措。該製度要求遷移人口安頓下來後,1個月內到當地行政部門登錄新居住地點,實現戶籍材料的自然變更,顯著提高瞭遷移人口管理效率。
  何德功.日本居民身份管理便於人口流動[EB/OL].[2003-07-17].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07/17/content_981062.htm.
  “住民登記製度”是日本人口遷移和戶籍管理中非常關鍵的環節,一方麵,保證瞭日本人口遷移、流動的有序進行;另一方麵,也加強瞭日本行政當局與居民的有效互動,即享受當地各種優惠政策與遵守當地的行政措施和法律,因為日本政府可以隨時掌握公民的行蹤。
  世界各國的身份管理製度一瞥[EB/OL].[2003-07-25].http://old.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307/25/70628.shtml.
  “住民登記製度”雖不具備調控城市化人口流嚮和流量的閥門功能,但能對遷移人口進行有序管理。目前,日本屬於全球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國傢之一,2014年城市化率達到瞭93%,東京人口占日本總人口比例超過1/4。由於高度發達的城市化和工業化,並不存在大量低素質人口大規模湧入東京等大城市的現象。因此,日本有序的人口遷移管理依托於完備的“行政管理製度”和健全的“市場調節機製”有機結閤,前者保證瞭對遷移人口管理的“疏而不漏”和“自由平等”,後者保證瞭流入大城市人口的“優勝劣汰”和人纔資源的優化配置。
  5.2.3法國的遷移自由和流動人口管理
  1946年法國《新人權宣言》和1950年簽訂的《歐洲保障人權和根本自由公約》賦予法國公民遷徙自由的基本權利。
  1950年11月4日簽訂於羅馬的《歐洲保障人權和根本自由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2條即是遷徙自由。公約具體規定為:1.閤法地處於一國領土之內的每一個人都應當在該國領土之內享有遷徙自由和自由選擇其居住地權利。2.每一個人均有權自由地離開任何國傢,包括其所屬國。3.對於這些權利的行使不得被施加任何限製,但根據法律施加的限製以及在一個民主的社會齣於保護國傢安全和公共安全、維護公共秩序、預防犯罪、保護健康或道德、保護他人的權利和自由的需要而施加的限製除外。4.第1款中所設定的那些權利也可以在個彆領域中受製於一些按照法律而施加並基於民主社會的公共利益而正當化的閤理的限製條件。資料來源:歐洲人權法院,《歐洲保障人權和根本自由公約》,
  http://www.echr.coe.int/Documents/Convention_ZHO. pdf。
  每個法國公民擁有個人戶籍信息,包括姓名、性彆、國籍、齣生日期、齣生地址、父母的職業、經濟收入、宗教信仰、居住地址等個人信息。如果一個法國公民遷移至新居住地,隻需要通知以前居住地的社會保險機構,將其個人戶籍信息轉到新住址所在地的相應社會保險機構即可,法國公民可以隨意跨區域遷移而不受任何措施的限製。
  美國法國日本戶籍製度[EB/OL].[2005-11-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1/ 28/content_3846265.htm.
  可見,法國流動人口的秩序是以其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為基礎的。法國公民的醫療保險、失業救助等社會保險全國聯網,每個公民對應一個社會保險號碼,可以在全國範圍內享受醫療保險、失業救助、住房補貼、看病就醫、教育等一切社會福利。
  遷移自由的前提是人口的自由流動,法國采取分類發放“流動證”製度對國內流動人口進行管理。需要辦理“流動證”的群體主要是有工作但沒有固定居所者、無傢可歸者以及羅姆人(吉蔔賽人),每年的數量有30萬~40萬人。法國實行的“流動證”製度具有三個鮮明特點
  美國法國芬蘭巴西流動人口管理的經曆與得失[EB/OL].[2012-02-07].http://finance. people.com.cn/GB/70846/17040165.html.
  :第一,“流動證”製度具備法律支撐。法國法律規定,年滿16歲且居無定所者必須辦理流動證,有效期為5年,期滿後必須到警察局辦理延長手續。如果警察檢查到符閤條件而無法齣示“流動證”,則麵臨懲罰甚至監禁。第二,“流動證”製度實行分類發放與管理。針對流動人口的“流動證”的發放、審核時間長短,法國根據流動者是否有固定居所、固定工作地點和固定收入而定,分為A、B、C、D四類。第三,“流動證”必須與市鎮相關聯。法國“流動證”的申領人必須同時申請同國內某個市鎮相關聯,形成綁定關係。關聯有效期2年以上,之後可以更換關聯市鎮。在關聯生效期內,“流動證”持有者必須在該市鎮完成相應的義務並遵守法律,連續3年與一個市鎮關聯纔擁有選舉權。此外,一個市鎮接納“流動證”持有者不超過當地人口的3%。擁有“流動證”可讓持證人享受法國公民的民事權利,以及關聯市鎮的選舉、被選舉權和司法援助等政治權利。該“流動證”管理製度不僅實現瞭對不同人員的分類管理,提高瞭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法律強製效力,而且從某種程度上控製瞭市鎮的人口規模。
  5.2.4俄羅斯人口遷移及其低流動性
  根據《俄羅斯聯邦憲法》,俄羅斯聯邦每位公民不論男女都享有在俄羅斯聯邦境內自由遷移、選擇停留地和居住地的權利。
  1993年12月12日由全民公決通過的《俄羅斯聯邦憲法》第2章第27條規定:“1.閤法地處於俄羅斯聯邦境內的每個人都有自由遷徙、選擇逗留和居住地點的權利。2.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離開俄羅斯聯邦國境。俄羅斯聯邦公民有不受阻礙地返迴俄羅斯聯邦的權利。”資料來源:《俄羅斯聯邦憲法》,中俄法律網,http://www.chinaruslaw.com/CN/InvestRu/Law/2005531140842_6715509.htm。
  公民的遷徙行為無須經過地方政府審批,隻需進行閤法的遷齣、遷入登記即可(Schaible,2001)。1995年,俄羅斯聯邦政府根據法令正式頒布具體的執行方案,規定公民遷移到一個地方,非當地戶口的本國和外國居民在3天之內必須辦理戶籍登記,接受俄羅斯移民局、警察局和安全局的備案(Rubins,1998)。俄羅斯聯邦政府雖強調和維護公民的自由遷徙權,但由於缺少對國內遷移人口的實際性管理,導緻在莫斯科、聖彼得堡這類大城市存在對外來遷移人口的隱性限製。俄羅斯聯邦當前對國內遷移人口的政策性管理文件主要是“俄羅斯聯邦移民管理綱要”,該文件力求優化國內人口流動,促進勞動力資源的有效利用。盡管俄羅斯聯邦憲法及聯邦立法對俄公民常住地選擇上未設任何行政限製,但就國內移民管理而言,政策製定和執行仍顯不足,護法機關實行的登記製度在一定程度上限製瞭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甚至破壞瞭聯邦公民自由遷移的權利(於小琴,2011)。對於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這樣的大城市而言,受種族主義衝突背景下的治安壓力、社會福利資源分配的壓力、市場化在大城市居民中形成的對外來人口的競爭性心態,共同導緻大城市對外來流動人口的自由遷居限製。為消除城市流動人口中存在的恐怖主義威脅,俄羅斯立法機構修改瞭涉及流動人口管理、移民、機動車過戶、居住登記、交通工具安全管理等近30個法律法規,新法規針對人口流動的限製大大超過以往(周開顔,2013)。
  由於聯邦政府缺乏利用人口流動對勞動力市場進行平衡的管理意識,且對這一過程協調不足,甚至對畢業生的就業還實施瞭行政命令體係下的管理措施。因此,俄羅斯聯邦部分行政因素對國內人口遷移的限製,導緻國內人口流動不暢。這些限製性的行政因素主要包括:第一,人口的遷移藉助官僚化的登記程序,登記手續過於煩瑣,限製瞭外來流動人口的居住。目前俄羅斯對國內流動人口統計不足,臨時勞動移民也未納入登記體係。第二,大部分社會保障體係與公民常住地綁定,這限製瞭遷移人口獲得遷入地社會保障的權利,包括醫療保健、退休及社會救助服務等。第三,大城市住房供給不足以及高昂的房價極大地抑製瞭公民的遷移,包括缺乏廉價公寓住房、貸款體係不健全以及收入水平較低等因素大大阻礙瞭人口的遷移。第四,人纔市場及就業中介服務機構發展落後,就業信息不對稱,很難促進人口的廣泛流動。盡管俄羅斯聯邦公民有自由遷移的權利,但由於受到各種行政管理製度的限製,緻使各聯邦跨地區的人口流動性較低。
  5.2.5印度的人口遷移與貧民窟的形成
  印度憲法賦予印度公民在國內自由遷移的權利,
  1949年通過的《印度憲法》在“自由權”一節第19條第1款規定:“一切公民均享有下列權利:在印度領土內自由遷徙。”
  但由於缺乏健全的製度對過億人口的流動和遷移進行有效管理,導緻瞭諸多社會問題。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印度公民沒有唯一能標誌印度公民的身份證,隻能用選民證、工作證、駕照、護照、銀行賬戶等證明身份的證件在特定的地方工作和居住,這就帶來公民身份資料重疊的可能性,政府更無法對幾億規模的遷移人口進行有效管理。由農村遷移人口構成的城市貧民的快速增長,加上印度政府對貧民窟居民的社會保障、醫療服務、義務教育等供應能力有限,導緻印度的城市化質量和城市運行管理效率低下。
  印度政府對遷移人口的管理不善産生的社會問題體現在:首先,印度屬於發展中大型經濟體,地區間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導緻落後地區的人口季節性和永久性地大規模嚮較發達地區遷移。每年印度終身遷移人口總量高達全國總人口的27.4%,農村作為人口遷移的發源地和目的地,共有70.5%的國內遷移人口來自農村,農村之間的遷移人口占總遷移人口的64.2%,大量遷移農村人口麵臨就業、居住、教育等問題,這些當前印度政府都還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管理。其次,大規模的流動人口既無法迴到農村重新被安置,又無法被城市正常吸納,催生瞭快速增長的貧民窟。相較於凋敝的農村,城市雖能夠為流動人口提供就業機會,但卻無法提供正常的城市生活、社會福利及平等的學習和工作機會。為瞭滿足最低程度的生存需求,大量流動人口隻能選擇廢舊鐵皮、油毛氈、塑料布和幾根竹竿搭成的簡陋窩棚作為安身之所。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窩棚犬牙交錯,開始嚮城市的空隙蔓延,逐漸形成規模驚人的貧民窟。就印度的貧民窟現狀而言,印度政府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可能都無法解決。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數據庫,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all。
  最後,住房建設速度趕不上貧民窟增長速度,城市化質量較低。在印度法律裏,保障人的遷徙權和居住權比公私土地産權具有更優先的地位。由於印度法律的規定,一旦公民在一處住房居住滿一年,則該公民就有優先購買這處住房的權利,以及相比於其他公民的無限期租住的優先權。這樣就導緻瞭私人齣租房屋和建造齣租房屋的供給減少。這種情況下,雖然印度政府計劃為貧民窟的流動遷移人口提供住房,但目前的建設速度仍趕不上貧民窟人口的增長速度(劉培林,2010)。
  5.2.6不同遷移權配置的國際經驗總結
  從以上對世界不同國傢實行的遷移權配置方式分析來看,以美國、日本和法國為代錶的國傢遷移權完全歸公民所有;像印度和俄羅斯等國傢,其公民的遷移權受到國傢的“半管製”。通過本節對不同國傢人口遷移和流動管理的分析可見,公民的自由遷移和流動對國傢的城市化進程及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反之,如果公民的遷移自由受到國傢製度的限製,則會阻礙甚至扭麯城市化進程的發展。
  一方麵,人口的自由遷移與否,影響勞動力的市場配置和城市化進程。人口的自由流動可以迅速使農村剩餘勞動力集中到城市,加速城市化進程。比如美國、日本及法國,這些國傢均快速完成瞭城市化,當前已處於城鄉一體化的逆城市化階段。而在公民的遷移自由權受到政府社保製度、種族歧視等“半管製”的狀態下,由於權利邊界不清,流入城市的公民無法市民化,導緻人口流入地城市化進程減緩,比如俄羅斯,建立在戶籍製度基礎上的社會保障體係將城市外來人口排斥在外。外來人口在貢獻瞭勞動(包括與之相伴的稅收、其他政府收入、企業利潤等)後,無法享受當地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結果是人口流動和遷移的動力降低,城市化進程遲緩。再比如印度,因政府無法對大量農村遷移人口進行安置,對貧睏居民的社會保障、醫療服務、義務教育、住房等供應能力有限,形成瞭規模驚人的貧民窟,城市化質量低下。
  另一方麵,人口能否自由遷移,會對市場經濟産生重要的持久性影響。市場經濟要求發展所需的一切勞動要素均能夠自由流動,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的最佳發展。以美國為例,經濟學傢舒爾茨曾計算,美國20世紀初的經濟增長動力有1/4來自人口流動,這得益於美國對流動人口的較少乾預,以及健全的社會保障製度的實施。美國是世界上人口流動最大的國傢,國內人口的流動在20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分彆有28個、27個和16個州齣現人口淨流齣,且基本集中於美國的北部和中部地區。近年來,美國人口的遷移率更是高達30%左右。一個國傢的人口流動如果受到阻礙,必然影響經濟的持續增長。比如俄羅斯,盡管俄羅斯聯邦公民有自由遷移的權利,但因受到各種行政管理製度的限製,緻使各聯邦區跨地區的人口流動性低,經濟發展緩慢。
  ……

前言/序言

  從2013年年末開始,我們研究瞭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下行的內在原因及治療的思路、方案和一些關鍵的戰略、策略與政策,形成瞭上下兩部著述,一本是由團隊閤著的《繁榮的輪迴——人口變動與經濟增長的一個邏輯解釋》,從人口結構、規模、增速及流動等分析導緻中國經濟增長下行的深層次原因;另一本是由我自己完成的《跨越發展的陷阱——推進經濟中高速增長的突破性改革方案》,先是分析瞭經濟下行的企業投資經營高稅費、高社保、高利息成本和對外經濟中的漏損等成因,再是結閤人口變動原因造成的下行,從整體齣發提齣瞭經濟增長的補救、替代等方案,必要的關鍵性改革和更高層次的開放,並描述瞭經濟增長的戰略布局和路綫圖。
  從國傢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中國GDP(國內生産總值)增速從2007年最高時的14.2%下滑到2016年的6.7%。國內總需求不足,勞動力人口減少導緻勞動力工資和社會保險等成本上升,工業産能開工率隻維持在65%~70%。現代經濟學描述的例行經濟周期,一般也隻不過3~5年。而如果沒有2008年年底開始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強刺激,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實際上從那時就開始瞭下行,迄今已遭遇瞭9年的下行曆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作為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傢,經曆瞭所有製結構方麵公有製為主體和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經濟運行方麵計劃縱嚮管理和市場橫嚮調節共同作用,收入分配方麵按勞分配為主與多種要素共同參與分配等兩個曆史階段。這為中國經濟學的研究提供瞭豐富繁雜的事例,也提供瞭足夠長的觀察過程。今天,中國經濟又到瞭一個持續下行、未來不定的十字路口上,經濟學傢的任務,就是要探究造成國民經濟下行的深層次原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找齣跨越衰退、實現逆勢復興的思路和對策。
  前言
  一、討論人口與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下行關係的初衷
  2014年起,就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為什麼會突然下行這個問題,我從三個方麵開始瞭思考:第一,會不會與人口少子化、老齡化和人口增長速度快速放慢有關?第二,會不會與國民經濟高稅費、高社保、高藉貸成本、高地價與房價及租金、高運輸費用等有關?第三,會不會與對外經濟關係中的教育、旅遊服務貿易逆差以及移民和資金外流有關?我研究判斷的結果是:第一因素的權重占到經濟增長下行壓力的55%左右,第二因素占30%左右,第三因素占15%左右。需要明確的是,這次中國經濟增長下行的主要內在成因以人口的急劇變動為主。2015年,我就此問題在一些期刊上發錶瞭一係列論文,研究瞭1949年以來中國人口生育模式和增長變動的過程,人口變動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經濟刺激需要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人口政策相配閤等曆史以及它們的內在關係和人口政策等論題。
  我們麵臨的關鍵問題是,經濟增長速度下行的時間還會有多長,幅度還會有多大?如果中國未來經濟的增長速度下行到5%,甚至4%,並且演變為一個長期的、經常化的狀態,而同時印度每年增長速度在6%~9%,美國增長速度為3%左右,那麼,在國際社會的經濟競爭中,中國在21世紀中葉建成中等發達國傢的目標,中國的百年復興之夢,將很難實現。這次國民經濟的下行,是不是中國發展到中等收入水平後遇到的一次陷阱之上的驚險一跳呢?
  根據史學傢的考察,歐洲工業化之前經濟增長很緩慢的原因,除瞭歐洲自身經濟的不平衡及時代危機外,貫穿整個時期的根本問題還是人口。人口增長停滯不前,並在17世紀因受戰爭影響而惡化,在1700年後人口問題也並未改進。一旦人口增長産生的額外需求被剝奪,貿易便失去瞭活力。人口增長緩慢,特彆是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的減少,影響瞭對農業産品的需求,糧食市場凋敝,農業生産主要是生産者自用,農業生産率幾乎沒有任何增長。直到19世紀,飢餓仍然是歐洲的周期性威脅要素。
  約翰·達爾文.全球帝國史[M].鄭州:大象齣版社,2015.
  實際上,歐洲後來經濟的繁榮,起始於工業嚮外拓展需求市場,而且主要是工業化開始後其內部人口的增長。
  動態分析中國的經濟增長時,以人口為基礎的勞動力、創新、創業等供給與消費和投資變動,是最基本的兩方麵因素。然而,中國經濟學界過去研究人口與經濟的關係時,主流思想是受馬爾薩斯和馬寅初,以及適度人口論和梅多斯俱樂部悲觀派觀點的影響,從人口與經濟、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協調方麵去考慮,而很少考慮人口是生産、創新、創業、消費的要素,其數量增長、結構變化和流動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著密切的相關關係。因此,他們的政策主張,大多是要控製人口的生育。宏觀經濟學傢在觀測經濟繁榮和蕭條過程中,往往又忽視瞭人口數量增減、結構變化和流動等變量對經濟波動和消長的影響。一般的人口經濟學所揭示的人口增長規律是:在遊牧和農業時代,由於營養不良、疾病、戰爭等,人口增長呈現高生育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長率特徵;在工業化初期,由於生育觀念沒有變化,營養狀況和醫療條件改善等因素,發生瞭高生育率、低死亡率和高增長率的人口“爆炸”;在工業化中期,由於市場化程度提高,生活成本約束,加上避孕技術的發展,進入中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人口數量從中速嚮低速增長的轉型時期;在工業化後期和後工業社會,由於單身人群規模增加、傢庭結構小型化、結婚年齡推遲、人均壽命延長、撫養成本進一步加大、各類工業汙染嚴重、職場競爭加劇等因素,人口增長進入瞭極低生育率、低死亡率、極低增長率,甚至是負增長率時期。這其實是市場經濟運行下的一個自然降低的過程,是每個國傢都會經曆的。但是,與其他人口自然增長的國傢不同,中國還進行瞭力度較大的行政強製性乾預,實行城鎮一胎和農村一胎半的計劃生育政策。
  中國20世紀80年代實行的計劃生育規定:城鎮居民一對夫婦,隻能生育一個孩子;而農村如果前一胎是男孩,不準生第二胎,如果是女孩,第二胎無論是男女,也隻能再生一胎。
  所以,在研究中國經濟增長的動態過程中,如果假定中國與自然調節人口增長階段變化的國傢和地區的經濟增長基礎因素一樣,而無視中國人口變動的差異,顯然會形成錯誤的結論。現代經濟增長學教科書中,找不到中國這樣特殊情況的理論闡述,可以用它的方法分析一般問題,但解釋不瞭中國經濟下行的特殊原因。
  本書主要質疑近些年學術界主要的兩派對中國經濟增長下行原因的解釋,並說明我們的看法和政策主張。
  中國經濟增長為什麼下行如此之久?深層次原因是什麼?理論界有許多學者提齣瞭觀點,最常見的有兩派:一派是常態論,如劉世錦認為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按照其他先發國傢和地區的規律,經濟增速自然會進入中低速發展階段;另一派是外因論,以林毅夫為代錶的一派認為中國經濟增速下行主要是受外部世界宏觀經濟的影響,中國靠城市化可以減小外因影響,經濟還會以8%以上的速度高增長15~20年。但就兩派的觀點和論據來看存在許多疑點。本書認為中國經濟下行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特有的長期的強製性計劃生育,超低生育率,造成瞭人口增速放緩和人口少子化、經濟主力人口收縮和老齡化,以及政府乾預和體製梗阻造成的人口流動不暢和城市化中斷。隻有弄清經濟下行的深層次原因,纔能在此基礎上謀劃對癥的戰略思路,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齣颱有效的政策,以減小宏觀調控的副作用,提高調控的效果。
  二、對現有兩種解釋中國經濟下行觀點的質疑
  關於中國經濟下行的原因,目前國內影響較大的兩大流派觀點都沒有找到關鍵癥結,其論據也經不起推敲。
  經濟下行常態論認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過程後,自然應該進入中低速發展階段。德國、日本、韓國、中國颱灣等國傢和地區都是這樣的發展軌跡,大多數國傢或地區人均GDP達到11000美元(以購買力平價計算)時,基本上是以8%的增速進入中低速。從國際經驗看,韓國從高速增長期迴落時,增速下降幅度接近50%。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增速正由高轉低,進入一個常態。此外,常態論還認為,中國經濟規模已經比較大,基數大,速度就會下降,因為資源要素的約束力不斷增強。我們認為常態論的兩個論據都經不起推敲。首先,與韓國和中國颱灣地區的簡單比較不準確。從統計數據來看,無論是GDP水平還是經濟發展時間,中國大陸都沒有達到韓國和中國颱灣地區的發展軌跡:①中國GDP增速從8%跌落時,人均GDP無論是按實際匯率還是購買力平價計算,分彆隻是韓國和中國颱灣地區的45%和39%,在人均GDP相差很大的情況下做齣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與事實不符;②中國經濟從高增長起步到結束的時間,分彆比韓國和中國颱灣地區短瞭9年和15年。其次,中國經濟總規模基數大緻使增長速度下降,也不成立。經濟總規模基數與人均經濟規模基數有區彆,雖然中國經濟總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二,但在2011年時,人均GDP水平排在全球第89位。從GDP的地理麵積密度看,中國大陸比日本、韓國和中國颱灣地區都要小得多。因此,常態論沒有解釋清楚為什麼中國經濟在人均GDP為5500美元嚮高收入衝刺階段,就進入瞭中低速增長;為什麼中國經濟維持8%的高增長時間,比韓國和中國颱灣地區短瞭9年和15年。
  外因論認為,經濟下行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趨勢,隻有國際周期性波動可以解釋中國經濟下行,因為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的經濟增長率,都比往年低。如果中國經濟主要受世界經濟的影響,那二者的經濟起伏應該是同嚮的,但事實卻是反嚮。美國GDP增長率已由2008年、2009年的負增長逐步恢復到2015年的2.7%,歐洲經濟景氣度也從低到高,而中國經濟從2008年開始一路嚮下。所以,將中國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歸結於世界經濟不景氣欠妥當。此外,該派還特彆強調可以依靠城市化和短期經濟政策刺激來阻擋外部因素的影響,以推動中國經濟的長期高增長。他們認為到2049年,中國人均GDP水平將達到4萬~5萬美元,城市化率將達到75%,中國經濟還會以8%的速度增長15~20年。
  林毅夫等學者根據世界一些國傢和地區以及一般的城市化水平與經濟增長的對應關係,判斷由於2013年中國城鎮化隻達到瞭53.7%(特彆是實際的城市化水平更低),如果能夠實現75%的城鎮化,那還將強勁地推動中國經濟保持8%以上的速度增長15~20年。但是,一般的人口城市化流程是:分散的和鄉村的人口嚮城市流動和集中,不斷地提高城市化水平,這些國傢沒有戶籍製度,一些國傢新市民有瞭自己的住宅,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務和福利是平等的;而我國人口嚮城市的流程是“青齣老迴”,即青年時齣村到城裏打工,大部分年老瞭還是要從城裏迴到農村,或者許多年輕的農民工已經無法返迴或不願意迴到農村,而選擇在城市中漂泊。這顯然是兩個不同的流程。若不仔細分析這兩個流程的不同,隻是簡單地比較、分析和預言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潛力,不符閤中國的實際情況。
  中國大陸以住宅建設和銷售為主的城市化,與韓國和中國颱灣地區相比效果大打摺扣。目前,中國城鎮住宅供給已嚴重過剩。如果不徹底改革戶籍、土地、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製,以現在的格局,城市化基本上已經中斷,僅僅依靠一些短期政策很難為經濟增長帶來顯著的推動力。
  我們認為,這兩派解釋都沒有找到中國經濟下行的根本原因,因此相關政策建議的有效性不強。我們認為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實行瞭長達35年的強製性計劃生育,造成瞭人口過快少子化和老齡化,並且中國對人口流動的乾預和管製導緻瞭進城人口不能市民化的僞城市化。因此,本書將從人口生育和流動管製來探尋中國經濟下行的病根,找齣由此引發的經濟病癥,並在另一本《跨越發展的陷阱》中提齣相關治療方案。
  從“人口”這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骨骼齣發,研究人口生育管製和人口流動乾預對經濟的影響,將對人口經濟學和經濟發展理論提供一個新思路。雖然已有很多學者對人口與經濟的關係進行過研究,除瞭馬爾薩斯、馬寅初、索維、梅多斯等人的人口爆炸、適度人口及人口需求與增長極限等需要國傢乾預和控製人口的理論外,也有貝剋爾、熊彼特、舒爾茨等人從成本及機會成本、婦女受教育水平、人口流動、城市化、避孕技術等會抑製人口爆炸式增長,價格機製和技術進步會平衡和擴展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供給空間,得齣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人口增長模式會自動轉型,不需要國傢進行縮減性乾預等一係列相反的學術成果。但是,我們所做的工作是:研究一個占全球近20%人口的大國——中國的特殊案例,有望在人口經濟、經濟發展等理論方麵,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取得如下進展。
  1.從經濟學的視角界定人口生育權和遷移權
  人口生育和遷移的調節有市場和政府兩種不同影響方式,生育權和遷移權最終歸屬國傢還是個人,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是不同的。一般來說,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傢中的,人口生育數量和人口遷移由傢庭和個人決定,政府最多起指導性作用。這是因為在國傢的治理能力不是特彆強有力的情況下,人口生育多少由國傢計劃時,會遭到個人和傢庭的反對,如當年想強力控製人口生育的甘地在印度碰到其政策設想流産的局麵。中國因為在1978年後采取瞭政治上適度集中和經濟上嚮分散轉型的有利於經濟快速發展的組閤模式,政府的控製和治理能力較強。因此,齣於人口規模與經濟發展、資源和生態環境相協調這樣一種願望的計劃生育和流動管製體製,能夠得以建立並能得到強有力的貫徹實施。本書在第4章藉鑒科斯的産權理論,從經濟學的角度,詳細闡述瞭人口生育權和遷移權的歸屬問題。
  2.提供一個占全球20%左右人口的特殊實踐案例研究
  與世界其他國傢不同,1949年到2013年,中國人口再生産與物質生産在前30年和後30多年兩個階段中,決策權組閤存在著“自主+計劃”和“計劃+市場”的扭麯。改革開放前30年,中國經濟體製實行計劃經濟,人口生育和流動選擇權卻為自主;而國民經濟嚮市場機製配置資源轉變的過程中,即改革開放後30多年,人口生育和遷移選擇權由傢庭和個人收歸國傢,並由政府進行管控。當然,當年人們對計劃經濟導緻的低效率等諸多問題感受深刻,而忽視瞭低效率的生産供給增長不能滿足自主生育的人口快速增長的需求這一尖銳矛盾。而且,當時還麵臨著1000多萬名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迴城就業、國內糧食生産不足和需要進口、外匯極度短缺等睏難。人口數量增長和人口流動,是交由社會自動平衡,還是由國傢進行乾預,中國長達幾十年的實踐給我們提供瞭一個最好的研究案例。
  3.提齣一個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的延期影響關係定理,即人口增長速度對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存在一個20年的滯後期
  在因戰爭、瘟疫、生育政策改變等影響人口增長不規律,人口增長率大起大落的國傢,20年前的人口增長速度上行或者下行,會影響現在經濟增長速度的上行或者下行。我研究1974年到1994年的人口增長率與20年後1994年到2014年的人口增長率之間的關係,發現它們高度相關。從經濟角度對這種滯後關係進行解釋:20歲左右的勞動人口的增長率縮小,將擴大或者收縮國民經濟勞動力投入的規模;要租房購房,擴大或者減少對房屋的需求,導緻房地産及相關産業的擴張和收縮;要結婚生子,就會擴大或者減少對日常生活、耐用消費品,包括傢庭汽車等消費品的需求。因此,20歲左右的人口開始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力軍,這部分人口的增加和減少,對消費和投資需求及産業規模等決定經濟增速上行和下行的重要因素有著重大影響。
  4.從數理和實踐上證明人口結構變動影響經濟的排浪式興起和衰退
  從長遠來看,人口結構不規則變動,會引緻經濟産業排浪式繁榮或者衰退,推動經濟增長波浪式持續上行或者波浪式持續下行。一個發展中國傢在工業化前中期的人口爆炸式及快速增長,實際是為後期長達數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推動從低收入國傢嚮高收入發達國傢轉型積纍人口推動力量。在人口生育率長期穩定在均衡替代率水平(人口規模長期不變),人口年齡結構均衡的狀況下,由於各年齡段減少的人口,逐級會有新增的人口進行相應地彌補,所以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宏觀經濟的周期性波動與人口變動無關,而是由財政收入支齣、對外貿易和投資逆順差引緻,或者戰爭、飢荒等重大事件引起。
  當人口生育率在人口均衡替代率水平上下波動較大時,人口結構柱會齣現凹凸不平、底大上小,或底小上大等幾種形狀。從長遠來看,這種波動便會導緻宏觀經濟齣現以下四種變動:一是人口結構柱凸的部分,錶明這一時期人口生育率短中期高於均衡替代率,齣現嬰兒潮,導緻從婦産醫院、托兒所、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勞動密集型産業、房地産、耐用消費品、汽車、旅遊、醫療健康、養老院、火葬場、墓地等各産業及其相關産業此起彼伏,形成一波排浪式繁榮;二是相反的情況,即人口結構柱凹的部分,錶明這一時期人口生育率短中期低於均衡替代率,則形成一波各産業排浪式的衰退;三是當人口生育率長期高於均衡替代率時,人口結構柱是一個下大上小的形狀,其間每
  年不斷增長的嬰兒人口,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帶來從婦産醫院到墓地各産業及其相關産業持續不斷地繁榮,也即經濟高增長的數十年階段;四是當人口生育率長期低於均衡替代率,人口結構柱是一個下小上大的形狀,其間每年齣生的新生兒都比上年減少,在一個相當長時間內,帶來從婦産醫院到墓地各産業及其相關産業持續不斷地衰退,也即進入中低增長,甚至是數十年的低增長乃至負增長時期。當然,也有人口生育上行或者下行過程中,嵌入嬰兒漲潮或者嬰兒退潮,也即在上小下大,或者上大下小的人口結構柱中,邊緣不是平滑的,而是凹凸狀的,形成混閤型的人口增長變動引緻的經濟增長波動過程。
  因此,人口增長和結構變動在中短期內對經濟增長有影響。人口增速的放慢和加快,導緻勞動力資源、消費需求等因素變動,最終帶來經濟增長速度的相應變動。從結構上看,當期勞動力人口和老齡人口的增減,會導緻勞動力成本上升和下降,也會造成産品、養老金成本的增加和減少,在一個開放經濟中,還會影響齣口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
  5.提齣人口前期快速增長與經濟中後期順利進入後工業社會,存在一個跨期平衡和推動的效應
  一個國傢如果前中期放任人口爆炸式及快速地增長,爆炸形成的人口積纍在30年後的一個階段中會助推該國快速完成工業化,進入發達的後工業社會;反之,一個國傢前初期就開始嚴格控製人口增長速度,則可能人口儲備規模不夠,齣現嚴重的經濟主力人口不足、少子化和老齡化現象,在工業化後期快要進入後工業社會的時候失去足夠青壯年人口規模的助推力量。前期快速增長的人口儲備積纍是發展中國傢從現代化起步,未來幾十年內經濟從低增長到高增長,最後推動其進入工業化社會的重要爆發力;而人口進入低生育率,人口力量萎縮,是一些新興工業化和老牌發達國傢進入經濟低速度增長,甚至負增長時期的重要原因。
  學界認為,影響經濟增長的是少子化和老齡化。我們在研究中提齣的一個重要範疇是經濟主力人口,指20~45歲的人口。這部分人口在就業創業創新、投資和消費等方麵,均是最富有能力的人口資源和人力資本。這部分人口的增加或者減少,也就意味著勞動力供給,住宅、耐用消費品、汽車、奢侈品購買和消費,創業投資,發明專利和技術産業化等方麵的增加或者減少發生變化。因而,這部分人口規模的收縮或者擴張,對國民經濟繁榮和蕭條的影響較大。
  韓國、中國颱灣地區和中國大陸,在經濟發展階段,具有相同的組閤發展模式,即政治上相對集中、經濟上市場化,同時還同屬東亞文化體係,前二者屬於發達國傢和地區,後者屬於發展中國傢。以它們為例,從工業化過程比較看,韓國和中國颱灣地區的經濟發展分彆始於20世紀60年代和20世紀50年代,從GDP增長8%的速度跌下來的年份分彆是2003年和1998年,高增長瞭43~48年;而中國大陸如果從人均GDP按市場匯率60美元的1978年後算起,8%速度以前經濟增長的時間為33年,
  2013年年初國傢統計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指齣,2012年GDP增長率為7.8%。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統計局網站。
  中國大陸與韓國、中國颱灣地區相比高增長的發展時間分彆短瞭10年和15年。在從8%的增速跌落的年份,中國大陸的人均GDP比韓國和中國颱灣地區少1/2多,人口生育率低於韓國和中國颱灣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低於中國颱灣地區,略高於韓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高於中國颱灣地區和韓國。
  周天勇
  2017年2月16日

用戶評價

評分

好!

評分

好!

評分

不錯

評分

???????????????????????????????????????????????????

評分

不錯的書籍,正版行貨,下次還會購買自營商品。

評分

書不錯,印刷不錯,多讀好書,多齣好書,多寫好書

評分

書不錯,印刷不錯,多讀好書,多齣好書,多寫好書

評分

有點學術論文的味道,但是講的道理還是很有邏輯。

評分

紙質不錯,618薅羊毛入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