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史

琴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长文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史
  • 琴学
  • 乐器史
  • 中国音乐
  • 传统音乐
  • 音乐文化
  • 历史
  • 艺术
  • 文化
  • 乐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002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71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中古老、富代表性的乐器之一,成为文人士大夫怡情修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之于古人,远不止音乐的范畴,从一人之娱情备艺,修身理性,到与自然造化相参合,成为代表传统圣贤君子之德的雅器,已具备一定的哲学和象征意义。

《琴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记录琴史资料和反映“琴道”发展历史的专著,标志着琴学史的成熟,为后世古琴的研究开创了史学先河。全书共六卷,前五卷按时代顺序收录先秦到宋代共一百多位琴人的事迹,以及对历代琴家的评述;第六卷则为琴制和琴艺的专题论述。

古琴号称可模拟万物之声,考证社会治乱兴衰。物候万化及喜怒哀乐,皆动之于弦,寄之于琴。琴是文人士大夫阶层忘忧、守道、逍遥的工具,也是追求人生乐趣和诗化人生的象征。


  

作者简介

字伯原,自号潜溪隐夫。所居园宅名为乐圃,时人尊称为乐圃先生。

经史、诗文、书法、琴学皆通,著述颇丰,有《乐圃集》一百卷,后尽毁于兵火。今存《乐圃集》余稿八卷,《吴郡图经续记》《墨池编》《琴史》传世,均入《四库总目》。

朱长文是书学理论家,并不擅长抚琴,因出身琴学世家,对琴颇有感情。秉着“琴以载道”的理念,他不辞辛劳遍访各地琴人,收集整理成《琴史》。


目录

序一 / 001

序二 / 009

【卷一】

朱长文按史书列传的写法编撰《琴史》,前五卷汇集一百多位琴人的事迹。本卷依时代顺序叙述尧、舜、禹等历代帝王以追溯古琴思想源头,另记载周公、孔子等贤人有关古琴之事迹,确立古琴在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帝尧 / 002 帝舜 / 006

大禹 / 009 太王 / 012

王季 / 015 文王 / 019

周公 / 022 孔子 / 024

夷齐 / 037 介之推 / 039

颜子 / 044 子贱 / 047

【卷二】

古琴雅正之德具有教化民众之用,琴乐可以使人精神振奋,不骄不躁,远离奢侈淫逸,乃至移风易俗,教人向善远恶。本卷收录师旷、师襄、伯牙、钟子期等宫廷乐师或民间琴人之琴事,以及百里奚妻等女性的琴艺传闻。

师旷 / 052 师襄子 / 059

钟仪 / 064 伯牙 / 066

钟子期 / 069 宋玉 / 074

百里奚妻 / 080

【卷三】

古琴为承载儒家正统文化的器乐,具有通天地神明、抚慰心灵之效用,古人亦多有以琴谏事之典故。本卷记录汉、魏、晋时期帝王将相文人雅士,诸如汉高祖、淮南王刘安、司马相如、刘向、谭桓、蔡邕等琴人琴事。

汉高祖 / 084 淮南王安 / 088

司马相如 / 093 刘向 / 097

王昭君 / 099 桓谭 / 103

蔡邕 / 108 蔡琰 / 119

阮籍 / 127 嵇康 / 132

张翰 / 156

【卷四】

古琴乃历代文人修身养性之乐器,具备以德润身之功用,故不少文人与古琴交往颇深。本卷论述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古琴艺术的发展,更是当时文人文化的再现,录入陶渊明、董庭兰、薛易简等文人琴家琴事。

陶渊明 / 162 陶弘景 / 166

赵耶利 / 169 白乐天 / 174

董庭兰 / 179 薛易简 / 184

【卷五】

宋代文教昌明,文官政治的施行使得上及皇族贵胄,下至士大夫阶层皆孜孜不倦追求文人趣味,文人士大夫阶层将古琴纳入他们政治理想的一部分。本卷收录宋太宗、朱文济、范文正公、赵阅道等宋代琴人琴事。

太宗 / 192 朱文济?赵裔 / 198

范文正公 / 201 赵阅道 / 206

【卷六】

琴乐是用来演绎天地声音的,可以调气养神。本卷为琴学专题论述,包含《莹律》《释弦》《明度》《拟象》等条目,涉及琴制、琴声、乐理、琴曲、弦歌、琴心、琴志等音乐专题,亦有助于现代人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莹律 / 212 释弦 / 217

明度 / 227 拟象 / 231

论音 / 236 审调 / 242

声歌 / 245 尽美 / 249

志言 / 259 叙史 / 264


精彩书摘

莹律

昔者伏羲氏既画八卦,又制雅琴。卦,所以推天地之象;琴,所以考天地之声也。天地之声出于气,气应于月,故有十二气〔1〕。十二气分于四时,非土不生。土,王于四季之中,合为十三,故琴徽十有三焉。其中徽〔2〕者土也,月令〔3〕中央。土,其音宫〔4〕,律中黄钟之宫〔5〕者是也,故中徽之声洪厚包容,为众徽之君,由中徽左右各六徽。徽有疏密者,取其声之所发,自然之节也,合于天地之数,故律之相生有上下,而为管有长短,盖取诸此也。凡天地五行十二气、阳律阴吕〔6〕、清浊高下,皆在乎十三徽之间。尽十三徽之声,惟三尺六寸六分之材可备,故度而制之,亦以象期之日也。当宓羲〔7〕之时,未有律吕之器,而圣人已逆其数矣,未有历象之书,而圣人已明其时矣。

黄帝氏作命伶伦〔8〕,取嶰谷〔9〕之竹制十二筩〔10〕,以为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之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之吕,盖协于琴而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之术加备矣。琴之徽有十三,而律管虚其一者,谓土之数居中,其气无不通,其声无不在,不可以一器名也。律吕既成而八音〔11〕备,后世圣人复以六律,不可以易审,于是考律以立均〔12〕,因均以作乐,故曰“律”,所以出均立度也。

夫律本于琴,乐本于律,故知琴者为能知律,能知律者为能知乐也。古之君子缺而不谈,或以十二徽配十二律,以中徽配闰〔13〕,而不言制作之义,本诸理,作《莹律》。

【注释】

〔1〕十二气: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的一种历法,与现今阳历相似,并未行用。

〔2〕中徽:七弦琴琴面十三个指示音节的标志叫“徽”,居中的一个叫“中徽”。

〔3〕月令:农历中某月中的气候、时令,人们以此来安排生产生活。

〔4〕宫:宫音为五音之首,由喉发出,气来自脾胃,脾胃属土,故宫音五行属土。

〔5〕黄钟之宫:十二乐律之一。黄钟律的宫声,称“黄钟宫”。宫声既定,其他各声用何律可随之而定。

〔6〕阳律阴吕:十二律的名称由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大蔟、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各律(阳六)称“律”或“阳律”,双数各律(阴六)称“吕”或“阴吕”,合称阳律阴吕。

〔7〕宓羲:即伏羲。

〔8〕伶伦: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乐官,是中国古代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

〔9〕嶰谷:昆仑山北谷之名。

〔10〕筩:竹管。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引《三苍》云:“筩,竹管也。”

〔11〕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由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也泛指音乐。

〔12〕均:依据宫音所在的律,称为某均,如黄钟、大吕称为黄钟均、大吕均。

〔13〕闰:闰月。



《琴史》简介 《琴史》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特别是以古琴艺术为核心,兼及其他乐器、音乐理论、历史演变、文化意蕴及社会影响的宏大史学著作。本书的写作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致力于探寻中国音乐之精神内核,勾勒其数千年来的发展脉络,展现其如何与中国哲学、文学、宗教、社会生活深度交融,形成独具东方智慧的审美体系。 全书的时间跨度自先秦而至近世,以编年体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层层剥茧,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中国音乐艺术从萌芽、发展、繁荣到演变的完整图景。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史态度,广泛涉猎文献,辨析史料,力求还原历史真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阐释与解读,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音乐史画卷。 第一卷:溯源与萌芽(先秦至汉魏) 本卷聚焦于中国音乐的远古起源及早期发展。从神话传说中追溯音乐的雏形,如女娲造笙簧、伶伦定音等,探讨早期劳动号子、祭祀音乐的雏形及其功能。进入有文献记载的时期,重点阐述了先秦时期音乐的“礼乐”属性,分析《诗经》中音乐与诗歌的紧密结合,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音乐发展的特点。对于管子、曾侯乙编钟等考古发现,亦会进行详细解读,力证音乐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琴史》将深入探讨早期琴的形制、材料、演奏方式及其在贵族阶层中的普及情况,并分析儒家、道家等哲学流派对音乐审美观念的影响。汉魏时期,随着社会变迁,音乐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宫廷燕乐、民间歌舞的兴盛,以及胡乐的传入,都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本卷将详述这些变化,并初步考察早期琴谱的出现及早期琴论的萌芽。 第二卷:高峰与创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但文化却异常活跃的时代。佛教的传入为中国音乐带来了新的元素,佛曲的创作与传播,以及玄学清谈对音乐品评的影响,都构成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琴史》将重点关注士人阶层对音乐的审美追求,如“以琴为友”、“清谈误国”等文化现象背后对音乐的独特理解。琴在这一时期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名琴、名家辈出,对琴曲的创作与演绎也更为讲究。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合,以及江南丝竹的发展,共同丰富了音乐的色彩。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音乐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宫廷燕乐的规模宏大,歌舞大曲的精美绝伦,以及戏曲的初步兴起,都展现了盛唐时期音乐的蓬勃生机。《琴史》将深入分析唐代音乐制度的完善,如教坊、梨园的设立及其在音乐人才培养和作品创作中的作用。对于唐代著名的琴家,如丘明、李勉、崔鸿等,以及他们留下的琴论和琴曲,将进行详细考述。佛教音乐在唐代继续发展,密宗梵呗的传入,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对外交流的频繁,使得西域音乐、龟兹乐等对唐代燕乐产生了显著影响。唐代琴谱的成熟,如《碣石调幽兰》等,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第三卷:传承与演变(宋元) 宋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为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词乐、歌舞小曲的流行,以及平江、苏堤等地的音乐活动,都标志着音乐的世俗化和普及化。《琴史》将重点分析宋代音乐理论的发展,如沈括的《梦溪笔谈》对音律的探讨,以及宋代文人对琴的独特情怀。琴在宋代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文人琴、隐逸琴的审美取向尤为突出。琴谱的进一步丰富和整理,如《琴操》、《琴心谱》等,反映了对琴曲的系统化研究。 元代是民族融合的时期,音乐也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戏曲的成熟是元代音乐最显著的成就,杂剧、南戏的兴盛,极大地推动了音乐与戏剧的结合。元代宫廷音乐依然沿袭唐宋制度,但民间音乐,特别是说唱音乐和器乐合奏,得到了长足发展。《琴史》将关注元代琴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为琴曲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同时,对元代音乐器具的演变,如古琴的形制、七弦以外乐器的发展,也进行必要的介绍。 第四卷:多元与转型(明清) 明清时期是中国音乐走向成熟与转型的重要阶段。戏曲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昆曲、京剧等剧种的形成,以及大量优秀剧目的涌现,都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璀璨明珠。《琴史》将深入探讨明清时期戏曲音乐的特点、声腔体系的演变,以及与器乐的结合。 在古琴艺术方面,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琴家和琴谱。如明代的朱权《琴谱》,以及清代的《琴学心传》、《琴书大全》等,都代表了当时琴学研究的最高水平。琴的制作工艺也得到发展,出现了许多名匠和名琴。《琴史》将重点分析明清时期琴学理论的深化,如琴的音韵、指法、心法等方面的阐述,以及琴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依然稳固,成为修身养性、寄情山水的重要媒介。 同时,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地方音乐在明清时期也得到了显著发展,并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琴史》也将触及这些地方音乐的特点,以及它们与中原音乐的交流与影响。此外,小说、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对音乐的描绘,也为我们研究明清音乐提供了丰富的旁证。 第五卷:近世的挑战与回响(晚清至今) 进入晚清,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音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西乐的传入,音乐教育模式的改变,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都促使中国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寻求新的出路。《琴史》将分析这一时期的音乐变革,如新式学堂的音乐教育,以及对西方音乐理论的学习与借鉴。 古琴艺术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艰难的维系与发展。一些有识之士,如古琴家叶诗梦、杨时百等,在动荡的时局中,致力于古琴的传承与传播,并为古琴的复兴奠定了基础。解放后,古琴艺术得到了重视,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琴史》将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琴艺术的复兴历程,以及当代古琴家在演奏、教学、创作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本书不仅关注音乐艺术本身的演变,更强调音乐与中国社会、文化、哲学、历史的紧密联系。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文献、考古资料、历代乐谱、琴论的梳理与分析,力图揭示中国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与精神内涵,展现其在中国文明长河中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初翻开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的叙事会过于晦涩或故作高深,毕竟题材的严肃性摆在那里。然而,作者展现出的叙事功力令人惊喜。他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描述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对于“时间流逝”的描绘,并非简单的时间轴推进,而是通过光影、气味和细微的动作变化来体现,极富诗意。更难得的是,即便背景设定宏大,人物群像众多,作者依然能精准地把握住每一个角色的独特声线,避免了“千人一面”的通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那种近乎残忍的诚实,它拒绝提供廉价的安慰或戏剧性的反转,而是将人性的复杂性赤裸裸地摊开在你面前,让人不得不去审视那些自己通常选择逃避的阴暗角落。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书,它要求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但随之而来的回报,却是精神上一次深刻的洗礼。

评分

这部作品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一种近乎古典的沉静与内敛,但其内核却燃烧着现代人对于自由和身份认同的焦虑。作者的句式变化多端,时而长句舒展,如同史诗般宏大叙事;时而短句跳跃,精准捕捉瞬间的情绪爆发。这种在句法结构上的娴熟驾驭,使得阅读体验如同品尝一曲结构复杂的交响乐,高低起伏,层层递进。我个人对书中关于“传承”与“断裂”的探讨颇有共鸣,它触及了现代人在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时,如何定位自己的历史坐标这一难题。作者没有采取说教的态度,而是通过人物的亲身经历,展现了这种身份认同危机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轨迹乃至最终的命运选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邃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和安放我们自身生命中的那些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它值得被郑重对待,放在书架上一个随时可以取阅的位置。

评分

情节的张力如同被拉到极限的弓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无法呼吸。作者似乎深谙如何运用“留白”的艺术,他常常在故事最关键、最紧张的时刻戛然而止,将悬念和不确定性推向极致,逼迫读者在自己的想象中完成那缺失的部分。这种叙事手法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和想象力,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它带来的掌控感和参与感是无与伦比的。书中构建的世界观逻辑严密,但又充满了迷人的不完美和人性的灰色地带,使得整个设定显得无比真实可信。我注意到,即便是配角,作者也赋予了他们足够复杂的前史和动机,使得他们不会沦为推动主角前进的工具人。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创作者对“完整性”的追求,让这部作品的整体质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读完后,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不是一连串的事件,而是一个个鲜活、挣扎的剪影,他们仍在那个世界里继续他们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厚重”。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每次都能发掘出新层次的文献。文字的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话似乎都承载了多重含义,需要细细咀嚼才能品出其中蕴含的时代烙印和文化积淀。我尤其对其中对于特定社会阶层之间微妙权力关系的描绘印象深刻,那种无声的博弈和试探,比任何激烈的冲突场面都来得更加令人不寒而栗。作者对于历史背景的考据显然是下过大功夫的,但高明之处在于,这些考据从未喧宾夺主,而是完美地融入了故事的血肉之中,成为支撑人物命运的坚实地基。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故事,不如说是一场深度访谈,与过去、与人性深处的某种古老困境进行了一场漫长而坦诚的对话。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好像刚刚从一场漫长的、需要极高智力投入的辩论赛中退场,既疲惫又振奋。

评分

这部作品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心惊,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旧纸张的霉味,感受到指尖拂过琴弦的微微震动。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入木三分,那些藏在笑声和沉默背后的挣扎、渴望与释然,都如同被一层半透明的纱幔轻轻揭开,让我们得以窥见其灵魂深处的波澜。情节的推进如同山涧溪流,时而湍急,时而舒缓,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引人入胜的节奏感。尤其是在那些关于“选择”与“宿命”的哲学思辨部分,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难题抛给了读者,引发了持续的沉思。读完之后,我感到胸口有些发闷,那是一种被故事强烈共情后的余韵,久久不散。书中的某些场景,比如黄昏下孤寂的练琴者,或是盛大庆典中转瞬即逝的眼神交汇,都清晰地烙印在了脑海里,甚至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曾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时空。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衡量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而这部书无疑做到了。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在面对生活洪流时的渺小与坚韧。

评分

删减版,还可以,虽然不如原版琴史,看着玩玩还好

评分

很不错的书~~快递也很给力 还会常来买书的

评分

书不错,送货及时很迅速,搞活动买书很合算,整体满意。

评分

送货快书很好

评分

这套书图文精美,注释相近,排版选材都很好,已经收了8本。

评分

好好好的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还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

很不错的书~~快递也很给力 还会常来买书的

评分

有译文,配图很多,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