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2
热销亚洲350万册《被讨厌的勇气》作者、“日本自我启发之父”岸见一郎动人新作
若说《被讨厌的勇气》是了解阿德勒思想的“地图”,本书就是带领你实践阿德勒思想、踏上幸福之路的“指南针”!
日本畅销榜书!
去爱的勇气,就是让自己变得幸福的勇气!
你是否常觉得人生苦不堪言?
彷若生存于世就肩负着难以承受的负担?
阿德勒说:你其实可以轻松放下。
阿德勒认为:人生不是取决于“命运”和“过去”的创伤,而是自己的思考方式。
阿德勒说人是社会性的生物,但也因此我们活在别人的期望下:优异的成绩、高薪的工作、美满的家庭……让我们愈来愈急着迎合这些标准,反而将自己真正热爱的、可以感受到幸福和自信的事物摆在一边。
★面对人生的痛苦与重担该如何自处
★我们并非受控于情感,而是情感随着意志出现
★自卑与优越感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如何从个人进入到社会
★藉由活在当下通往幸福
阿德勒说:人类所有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是时候,下决心根治长期困扰自己的人际痛症:戒掉委曲求全、向情绪勒索说不、勇敢为自己发言……你,想改变哪一个?
面对生命中无法避免的悲伤:亲人的故去,亲子、同事、朋友关系的崩溃,工作的无助,疾病的折磨……你是否还相信自己能够得到幸福?关于幸福是什么、我们的幸福根植于何处,你可曾有过动摇?日本知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顾问岸见一郎集“自我启发之父”、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深刻见解和古典哲学思想之大成,从死亡边缘回返人世,结合自身经历与思索,为我们揭示人生幸福的奥义:转换思考的角度和方式,坚守日常幸福的细节和瞬间,与那些为我们所珍视的人们一起,认真而努力地生活下去。
岸见一郎
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居于京都。京都大学研究所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结业。除了专攻哲学(西方古代哲学,尤其是柏拉图哲学)外,1989年起,开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学,并成为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证的咨询师与顾问。自从撰写畅销世界各国、堪称阿德勒心理学新经典著作的《被讨厌的勇气》后,便如同阿德勒生前所做的一样,为了使世界更臻良善,花费许多精力在日本及海外与许多年轻人对话、进行咨询。著作包括《被讨厌的勇气》等多部阿德勒心理学作品。
前言
第1章幸福是什么
幸福的定义
普遍性的人生意义是不存在的
活着的意义
活得好
谁都想要幸福
最幸福的人
活着就是痛苦
只要活着就不会幸福吗
神所钟爱之人
阻碍幸福的东西
疾病
衰老
死亡
外部原因
在恶政下生活
人际关系问题
认为自己能够幸福的人和认为自己无法幸福的人
幸福和成功
微小的幸福
幸福是质的,也是独特的
幸福和幸福的条件是不同的
幸福和幸运是不同的
命中注定的人或邂逅
实际上是幸福的
幸福和幸福感是不同的
第2章为什么无法幸福
幸福不是牺牲
个人的幸福和共同体的幸福
比个人的幸福更重要的东西存在吗
出于良心的义务和对幸福的需求
今日的良心是对幸福的需求
想要相信人生没有意义的人
害怕建立人际关系
幸福无法引起关注
不想冒着不被爱的风险
担心无人关注自己
对失去的恐惧
第3章人的尊严
人的行为不存在必然性
选择所带来的后悔
不受感情支配
关于心理创伤
自卑情结
目的也是原因之一
超越决定论
关于原罪
作为启蒙思想的主知主义
责任在于选择者
第4章与他人的羁绊
人无法独活
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
遥远的距离
是敌人还是伙伴
他人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伙伴
共同体的意义
首先,我们是人
他人的存在
所属感
为他人付出
摆脱自我中心
邂逅打破自我封闭
“我汝”关系
共存
爱情
从“我”到“我们”
分清这是谁的课题
自己的事自己决定
第5章通向幸福之路
不付出就不会幸福
“拥有”的东西和“存在”的东西
为了能够认同自己的价值
并非不想认同自己的价值
不要害怕不讲理的上司
攻击他人的价值
不要害怕被人讨厌
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得自由
接受真实的自己
作为出发点的我
想做的事、该做的事、能做的事
不与他人竞争
不完美的勇气
投身于人际关系的勇气
把缺点换成优点
贡献感
我也是个有用的人
回到现实
不以生产率衡量人的价值
人不是物体
位格理论
信赖别人
什么是信赖
发现好的意图
信赖别人能够解决他们自己的课题
第6章如何活出幸福人生
不要活在可能性中
任何人都能有任何成就
没有目的地的人生
放手过去
“忘了就没办法了”
与过去无关的决断
结局无法赋予人生意义
过去是会改变的
放手未来
不要把明日当成今日的延续
拥有无限的时间
与死对峙
无论死亡的本质是什么
从痛苦中振作的勇气
当下就能幸福
后记
参考文献
人并非“变得”幸福,幸福本来就“存在”。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用非要等到自己实现了什么,也能在日常的瞬间中感受到幸福。
人们经常把幸福和成功或幸运划等号。本章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幸福与成功、幸运,还有所谓的幸福感都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幸福到底是什么。
幸福的定义
当我们在思考“人如何才能变得幸福”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必须要问一问“幸福是什么”。因为如果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变得幸福。但问题是,幸福是无法定义的。柏拉图的《对话录》也是从试图给幸福下定义开始的,但直到最后他也没有成功,结果在我们还没有得到答案的时候,对话就结束了。不过,在我们最终得出结论之前的整个过程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个过程为我们指明了通往答案的方向。
当然,即使我们成功地定义了幸福,并且理解了这个定义的含义,也不可能因此就立刻变得幸福。这就像,即使我们知道想去的地方在地图上的位置,但实际上还一步也未迈出。如果仅凭理解幸福的定义就能变得幸福,那么任何人都是幸福的了。
然而实际上,即使我们知道目的地在地图上的位置,也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出发才能到达那里,但在出发前不经意地一抬头,我们可能会发现眼前竟然就是出乎意料的大好风光。
这么看来,人并不是对幸福一无所知的。因为我们不需要像对待一个未知事物一样去试图理解它。其实,我们要么已经经历了幸福,要么就是经历了幸福而不自知。
幸福就像空气。空气存在的时候谁也不会注意到它。只有当空气消失的时候,人们才领悟到它是生命之必需。幸福也是如此,只有在失去它的时候,人才会说自己经历过幸福。所以,人什么时候会失去幸福呢?失去幸福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从对上述两点的观察中,我们能够发现解答“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契机。
普遍性的人生意义是不存在的
阿德勒曾说:“一切烦恼都源自人际关系。”只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摩擦,没有人不曾在人际关系中受挫。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人际关系就是烦恼和不幸的源泉。因人际关系而烦恼的人,甚至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比如,像这样只有痛苦的人生还有活下去的价值吗?这样的人生还有意义吗?但反过来说,如果他们能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幸福,也许就会觉得人生是有价值的。在思考幸福和不幸的时候,首先必须要考虑的一点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
有一次,有人问阿德勒:“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的回答如下:
“人生意义是不存在的。”
阿德勒的演讲录中确实是这样记录的。但是,阿德勒的这句话还有后续:
“人生的意义,是你自己赋予的。”
看了这句话,我们就明白了,阿德勒并不是真的认为“人生意义不存在”,他认为适用于任何人的,或者说世人口中所谓的常识性、普遍性的人生意义是不存在的。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无疑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我们经常会想当然地认为哲学是抽象的。其实,哲学是具象的。举个例子,假设枝头栖息着五只麻雀,其中一只被枪击落,还剩几只麻雀?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从算数的角度出发,那么正确答案应该是四只,但实际上,所有的麻雀都会被枪声吓跑。算数只考虑数字符号,并不考虑麻雀因为枪声受到惊吓的事实。所谓的抽象,指的是抽取事物的一个方面而舍弃其他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算数是抽象的。这种抽象性不仅是算术所具有的,在经济学和政治学中也可以看到。
小学时,我开始思考死亡。这成为了我对哲学产生兴趣的契机。但我想知道的并不是普遍性的死亡,而正是“我本人”的死亡到底是什么。
如果不考虑“我”这个要素,对于一般性的,或者说普遍性的死亡的研究方法就是科学。通过这种研究得出的结论确实具有普适性,但是却不适用于我本人。我无法抛却这个想法。在接触阿德勒的思想之前,我对心理学不感兴趣,就是因为我认为心理学不能解答关于“我本人”的问题。
人生有无意义?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将现实的各种条件抽象化,必须进行具体的思考。
阿德勒经常引用希腊神话中的盗贼普罗克拉斯提斯的故事。普罗克拉斯提斯劫来旅人,强迫他们睡在一张铁床上,如果旅人的身体短于床铺,他就强拉他们的头和腿,使他们与床齐长;如果旅人的身体长于床铺,他就将他们伸出床铺的腿砍掉。如果像这样只从现实中抽象出与理论相符合的方面,迫使现实与理论一致,那么我们就无法正确地认清现实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关注的不是普遍性的答案(假设这个问题一定有答案),而仅仅是经验之谈,那么即使它能适用于自己,对别人也是无用的。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幸福是什么?当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虽说不是在把现实抽象化和一般化,也总是在寻求并非个人经验的普遍性的答案。
当然,答案不是马上就能找到的。但普遍性的答案就像自动贩卖机里那些塞进硬币就会落下的罐装果汁,它们千篇一律,索然无味。
活着的意义
人活着是有意义的吗?人生值得我们活下去吗?认为自己幸福绝顶的人,可能根本不会产生这种疑问。也许我们本来并不觉得自己不幸,或者根本不曾考虑过自己是否幸福这个问题,却突然经历了一些让我们感到失去幸福的事,这时我们才会思考人生的意义。
比如说,一旦生了病,即使是从前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幸福与否的人,也会深感生病前的时光是幸福的。一旦失去了这份幸福,从前只会带给自己痛苦的工作也好,健康时产生过的这样那样的不满也好,现在想来也是幸福的。
家人病倒的时候生活会发生突然的变化。我母亲因为脑梗塞倒下的时候,父亲、我,还有妹妹都必须专心照看她。因为我们轮流照顾她,所以回到家里时也经常只有一个人。那时我曾突然想到“家庭破裂”这样的词语。父亲、母亲、我,还有母亲病倒时已经嫁出去了的妹妹——这一家子,或许不久之前就已经不存在了。
我因为心肌梗塞病倒的时候,在床上动弹不得。当时我觉得自己丢了工作,只会给家人添麻烦,所以不值得活下去——没有活着的意义。而且我也觉得,什么也做不了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那么,如果病好了,就能够再次发现活着的意义吗?就能够重新获得幸福吗?人们常说生了病才知道健康的可贵,但这是以能够重获健康为前提的。如果得了不治之症,就只剩绝望了吗?
作家北条民雄得了麻风病之后,从此只关注“对生命的热爱”,他说他已经明白了“生命本身的绝对重要性”(《生命的初夜》)。一个人不会因为发生了某些不好的事就变得不幸,而无论发生什么也不会动摇的绝对幸福或许也是存在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必须考虑的事物还有许多。
……
我不记得这是哪一年的事了,不过有一年的十二月,临近新年的某一天,父亲曾在家门前烤火。
“今年还挺暖和呀。”
“真的呢。”
我已记不清除了像这样的对话之外还与父亲说了些什么。不过,我还记得他说天气那么暖和,不像马上就要过年了,而我当时对此深表赞同。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我与父亲不经意间共度的片刻时光,是很珍贵的。
在说起“人为什么而活”这个话题时,有的人会说出一些豪言壮语,比如“为了成功”。但我对那种狂妄的想法不屑一顾。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时我感到很幸福,现在也觉得只要有像那样的瞬间就够了。
然而,我与父亲的关系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那么好的。在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父亲也打过我。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也因此一直无法向父亲敞开心扉。
另一方面,我和母亲的关系却很好。我提出要学习哲学的时候,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他虽然不懂哲学是什么,但可能从别人那里听说了靠哲学是无法维持生计的。而且父亲那一代人对留下“不可解”遗言而投水自尽的旧制一高(东京帝国大学预科第一高校)的学生藤村操的事迹想必也很有印象吧。
那时,介入我与父亲之间,保护了我的人是我的母亲。母亲也不懂哲学,但后来我才知道,她对我父亲说,要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所以看着我做下去就好,然后就这样说服了他。
母亲四十九岁时因为脑梗塞去世了。当时我还在上学。曾经我一直想着结婚后和父母一起度过幸福的人生,所以母亲去世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心中的人生计划崩塌了,尽管这个计划本身也还很模糊。同时我也不禁想到,如果像母亲那样面临死亡,卧床不起,就算有再多的钱,再高的社会地位,也是毫无意义的。
日复一日,在母亲的病床前,看着失去了意识,一动也不动的她,我一直在思考:像这样的状态,还有活下去的意思吗?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母亲突然病倒时,我正在读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当时,我原本每周都会参加在哲学老师家举行的读书会。因为要照顾母亲,就无法出席了。我给老师打电话,告诉他暂时没法去读书会,老师说:“越是这种时候,哲学越是有用。”
世人常说哲学无用,我也从没想过“有用”这个词也能用来形容哲学,因此老师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了这位老师的话,我想起柏格森曾经说过:
“我们究竟从何处来?来这世上做什么?又要往何处去?哲学如果不能解答这些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就算人们声称它是不值得浪费哪怕一个小时的东西,我们也无话可说。”
我在母亲的病床前埋头阅读柏拉图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著,以及柏格森论述人脑和失语症之间关系的著作。正如我的老师所说的,哲学确实“有用”。在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祖父、祖母和弟弟都因病故去。自从经历过那一年之后,我就一直在以哲学的方式追寻那些问题的答案,但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我的追寻是正确的。
我在母亲的病床边度过了三个月。当我带着母亲的遗体回到家里时,我发现自己已经从预想的人生轨道上轰然脱轨了。
母亲死后,我与父亲的关系变得很紧张。因为原本在我们之间起缓冲作用的母亲不在了,我和父亲就会直接起冲突。不过,我们的关系最终也因为我人生中的一次邂逅发生了转变。
母亲死后,我很快就结婚了。五年后有了孩子。养育孩子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利,这期间我接触到了奥地利精神科医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并不是一个仅仅对人的内心进行分析,对现实进行事后解释的心理学家。他对人生的意义和幸福都有所论述。他的思想并不是20世纪初突然出现在维也纳的,而是和我的专业希腊哲学一样,有着正统的地位。
总的来说,阿德勒的理论根据并非原因论而是目的论。柏拉图认为幸福是人活着的目的,他把幸福的可能性与灵魂应有的状态相联系,从目的论的角度进行论述。柏拉图还认为借助理智引导灵魂,能够使人获得幸福,因此人为了变得幸福必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善。但我认为柏拉图的理论并没有具体说明实际上我们到底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最终达到幸福。而阿德勒则从人际关系中寻求理智的本质,并对目的论在教育和临床中的实践应用产生了兴趣。
我最开始听关于阿德勒哲学的课时,那门课的讲师奥斯卡?克里斯滕森说了下面这段话:
“今天,听过我的话的人,从现在这一瞬间开始,就能变得幸福。但是,今天不能变得幸福的人,永远都不会变得幸福。”
我惊呆了,同时也不禁产生了强烈的排斥感。因为母亲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父亲与我总有矛盾,而我的孩子给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这样的情况下我如何能够幸福?然而另一方面我也想到,恰恰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也能变得幸福,那么也许就能知道克里斯滕森是不是在夸大其词了。
我在看哲学家的肖像画或者照片时,说实话并不觉得他们看上去很幸福,谁都是一副不高兴的表情。一时半会还想不出有哪位哲学家是满面笑容的。既然如此,我决心首先要让自己变得幸福。
但是,即使下了那样的决心,如果只是拱手坐着,就什么也不会发生。在思考怎样才能变得幸福的过程中,我想首先处理一下和父亲的关系。因为我在接触到阿德勒的思想后学到的一点就是,人际关系是幸福的关键。
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难免遇到摩擦,被讨厌,被憎恨,被伤害。所以,有人会觉得,与其遭受那样的对待,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要和别人建立关系。他们会这样想也不奇怪。
但是另一方面,人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感受到活着的喜悦和幸福。何况,别人也就算了,可对方是自己的父亲,无论关系多么恶劣也不可能避开。既然如此,我想,与其逃避与父亲的关系,不如深入其中。
我和父亲的关系当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改善了。但是,从前我们哪怕仅仅同处一个空间,空气里就会充满紧张感,而现在我们的关系不再是那样的了。后来,在某一年的年底,就像我最开始写的那样,我和父亲终于迎来了安稳相处的日子。
然而那以后,我因为心肌梗塞倒下了。后来父亲也得了老年痴呆症,我必须照顾他,困难的日子持续了很久。
不过那个时候,我已经领悟到,人不会因为经历某些事情就变得不幸或者幸福。柏拉图和阿德勒都认为从目的论的视角来看,经历了什么不会成为不幸或幸福的原因。人不是“变得”幸福,而是原本就“是”幸福的。
母亲不是因为久病不愈而不幸;我的病好转了,但我也没有因为病好了就幸福;父亲有多年的老年痴呆症,但他也没有因此而变得不幸,纵然与疾病的斗争对于他本人和家人来说都是一种苦难。
说起来,不仅仅是在罹患疾病之时,活着本身就是痛苦的。所以不用以先苦后甜的道理来安慰自己,也不要把这痛苦仅仅当成痛苦,我们可以把它当成带来幸福的精神食粮。
无论多么痛苦的日子,在那些一不小心就会溜走的瞬间中,才潜藏着真正的幸福。无论我们处在何种境地,这些微小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正是母亲在病床上教给我的道理。她生病之前,我曾教过她德语。有一次母亲对我 接受幸福的勇气:人生幸福的行动指南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接受幸福的勇气:人生幸福的行动指南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接受幸福的勇气:人生幸福的行动指南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送人的礼物,这本书不错
评分质量确实不错呀,送货快,下回还买
评分物流很快,包装很好,服务很不错,纸张质量很好!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差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物美价廉,给快递小哥点赞,给京东大哥点赞!
评分包装很好,及时送达,目前还没有不满意的。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差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自从房价疯长之后,这几年来心情真心不好,但自己压抑管个屁用啊,于是试图通过自己心里调节走出阴影,相信本书对自己会有所帮助。
接受幸福的勇气:人生幸福的行动指南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