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波普尔》讲述了世界著名科学哲学家、政治哲学家、波普尔学派波普尔的主要学术贡献。对其批判理性主义与“猜想—反驳”的科学知识观,“可证伪性”的科学划界标准,科学、社会发展过程的“试错法”以及“三个世界”理论进行了详细阐释,同时具体介绍了20世纪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著作之《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戴建平,河北邢台人,200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两部、译著五部。
引言
第1章 波普尔的生平
波普尔的家庭
波普尔的童年
1919年:关键的一年
大学时代
维也纳学派
移居新西兰
伦敦的波普尔学派
第2章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对分析哲学的批判
归纳问题
波普尔对归纳问题的重新表述
波普尔对归纳问题的解决
划界问题与可证伪性
经验基础的批判
知识增长的图式
科学的道路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波普尔与爱因斯坦
第3章 波普尔的政治哲学
《历史主义的贫困》
作为科学方法的历史主义
历史主义的反自然主义学说
零敲碎打技术VS整体主义
历史主义的预言
历史预言的谬误
批判柏拉图
希腊开放社会的兴起
作为开放社会敌人的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
马克思的预言
第4章 20世纪的教训
波普尔与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波普尔对萨哈罗夫与苏联衰败的评析
开放社会与世界未来
波普尔论电视
“民主不是全民统治”以及自由的界限
第5章 波普尔的影响
波普尔思想的影响
对波普尔的批评
波普尔与中国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这套“大家精要”丛书的命名非常贴切,我尤其对《波普尔》这一本充满期待,因为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那些看似简单但深刻的观念之中。我对波普尔的“历史主义的贫困”以及他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很感兴趣。在我们的文化中,似乎总有一种倾向于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寻找某种必然性,或者对未来的发展轨迹抱有某种预设。波普尔的观点,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对历史规律的探寻,而是专注于当下可行的改革和改进?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阐述波普尔为何如此警惕那些试图预测历史走向的理论,以及他所倡导的“零星社会工程”如何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福祉。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面对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如何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而又不会陷入因循守旧的泥潭。波普尔的批判精神,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非理性”的社会现象,例如集体恐慌、群体盲从等,并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去审视历史的意义,理解进步的动力,并以一种更积极、更务实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的发展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所谓的“历史潮流”。
评分拿到这本《波普尔》,我最想了解的是他关于“开放社会”的理念。在当下全球政治格局动荡不安,各种思潮涌动,保守与进步的碰撞愈发激烈的时候,重新审视“开放社会”的价值和面临的挑战,显得尤为重要。波普尔的“零星社会工程”与“乌托邦式社会工程”的区分,以及他对“思想的自由流通”、“多元主义”和“批判精神”的强调,是否能为我们理解当前社会现象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我尤其关心的是,在强调个体的自由与权利的同时,如何平衡群体利益和社会稳定?“开放社会”是否意味着无休止的辩论和妥协?它在面对极端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冲击时,是否具有足够的韧性?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剖析“开放社会”的理论根基,并结合历史和社会现实,探讨其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和应对之道。我对波普尔如何从科学哲学转向社会政治哲学感到好奇,并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引发我对自身所处社会的思考,以及作为个体,如何在“开放社会”中扮演一个积极而负责任的角色,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随波逐流。
评分我一直对“客观性”和“真理”这两个词在哲学中的含义感到好奇,而我所了解的波普尔,正是对这些概念进行了深刻探讨的哲学家。这本《波普尔》我最想深入了解的是他关于“客观知识”和“认识论”的观点。他是否认为存在一种超越个人主观经验的客观真理?他的“实在论”立场,与那些强调知识的社会建构性的观点有何不同?我尤其关心的是,在科学研究中,如何追求客观性,以及如何避免研究者个人的偏见和主观臆断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波普尔提出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即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客观知识世界,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知识是如何独立于我们之外而存在的,并且可以被检验和批判?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辨别海量信息中的真伪,如何建立起一套可靠的知识体系,这都是我迫切希望从这本书中获得启示的问题。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比喻,为我解释清楚波普尔的认识论思想,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并以一种更为严谨的态度去学习和探索未知领域,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评分我一直对科学与迷信之间的界限感到好奇,而我所知的波普尔,正是那个试图为科学划定清晰边界的思想家。这本《波普尔》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讨“划界问题”,也就是如何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理解,为什么占星术、精神分析等理论,尽管看似拥有解释力,却不被波普尔视为科学。他的“可证伪性”标准,究竟是如何运作的?是否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标准?或者说,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否定的过程?我尤其关心的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波普尔的视角去辨别真伪,避免被伪科学所误导?例如,现在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健康养生、心灵鸡汤类的理论,其中不乏缺乏科学依据的成分,但它们往往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套批判性思维的工具,让我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哪些知识是可靠的,哪些是值得怀疑的,并勇于质疑那些看似权威但缺乏实证的说法。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道思想的防火墙,抵御来自非理性世界的侵蚀。
评分这套“大家精要”丛书的名字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那些深刻影响了我们思想史的哲学家们充满好奇,但又常常被他们庞杂的著作吓退。这次的《波普尔》让我看到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尤其期待它能为我解开“证伪主义”这个概念背后的奥秘。平日里接触科学新闻,总会听到“科学共识”之类的词,但真正去追溯科学的边界和可靠性,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波普尔的理论,据我了解,似乎提供了一种更严谨、更动态的视角来审视科学知识的形成和演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清晰的阐释,理解为什么一项理论,即使当下看起来完美无缺,也始终面临被证伪的可能。这不仅关乎科学的进步,也可能对我们理解社会、经济甚至个人信念的建立产生启示。例如,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不固守己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新的可能性,这些都是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获得的思考。同时,我很好奇波普尔在面对形而上学、历史哲学等更广泛的哲学议题时,他的核心思想是如何得到延伸和应用的。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易于理解的语言,结合生动的例子,带我进入波普尔的思想世界,让这位巨匠的思想不再遥不可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