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 2017中国好书获奖作品

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 2017中国好书获奖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凡及 著
图书标签:
  • 科普
  • 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大脑
  • 意识
  • 认知
  • 哲学
  • 读书
  • 畅销书
  • 中国好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593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933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96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探索奥妙万千人脑之谜,感受人类心智的无限神奇,思考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与你同行。

内容简介

拥有心智是人之有别于动物的很大特色。人类依靠心智去认识世界,创造文明。奥妙神秘的心智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人脑这个小小的“三磅宇宙”能产生如此不可思议的奇迹?2500年来,这一谜团一直令无数人好奇不已。
本书以清晰而生动的笔触、严谨且幽默的手法,将人类认识心智的历史进程奠基于现代神经科学的新知识、新进展之上,从感知觉、记忆、情绪、智能、语言和意识等多个侧面,介绍了科学家在征服这个“生命科学大挑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全书将学科知识、历史趣闻与科学家生平有机结合,熔科学性、趣味性和前沿性于一炉,是读者了解现代认知科学的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顾凡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等。现为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顾问、伊利诺伊大学校友会上海分会名誉会长、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生物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曾作为主持者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作为参加者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一项。2013年获得第4届国际认知神经动力学大会颁发的成就奖。退休后主要从事有关神经科学的科普创作和翻译工作,出版科普书6本,荣获2015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二等奖、201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二届世界华人科普奖佳作奖等。

目录

序言 /Ⅰ
自序 /Ⅲ
01 打开心灵之窗——视知觉探秘 / 001
初识“心灵之窗” / 004
从盲点到第三种感光细胞 / 009
从奇怪的“盲视”说起 / 015
不可不知的视觉感受野 / 024
空间视觉与物体视觉 / 035
“六亲不认”的背后 / 042
从虫子检测器到概念细胞 / 048
色觉的秘密 / 055
立体感从何而来? / 062
如何把信息组织成视知觉 / 067
02 声响、气味和听到颜色——听觉、嗅觉和联觉探秘 / 077
耳朵是怎么听见声音的 / 079
怎样识别音高? / 083
听觉中枢之争 / 089
嗅觉通路的发现 / 092
怎样闻到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气味? / 095
分子神经生物学家解开嗅觉之谜 / 099
看到五彩缤纷的交响乐——认识联觉 / 103
03 留住岁月的痕迹——记忆探秘 / 113
对记忆痕迹的早期探索 / 116
工作记忆的瓶颈 / 120
在记忆中“永葆青春” / 124
追寻记忆的痕迹 / 138
空间记忆溯源 / 151
04 人有喜怒哀乐——情绪探秘 / 157
情绪和面部表情 / 159
因为伤心才哭泣,还是因为哭泣而感到伤心? / 165
基本情绪的藏身之处 / 173
额叶皮层和高级情绪 / 178
05 聪明与愚笨的分野——智能探秘 / 187
智能和脑的大小 / 189
名人之脑 / 196
智能发展的先天与后天因素 / 201
06 社会交流的工具——语言探秘 / 209
漫话失语症 / 212
由布罗卡引发的革命 / 218
失语症与语言中枢 / 225
新发现带来的新思考 / 228
07 难以解开的“世界之结”——意识探秘 / 233
意识研究的兴起和中途停顿 / 235
克里克对意识神经相关机制的探索 / 238
科赫和格林菲尔德之争 / 244
埃德尔曼和托诺尼的意识理论 / 246
意识研究究竟有多特殊? / 251
结语——极目眺望新大陆 / 257
参考文献 / 268

前言/序言

  认识人心智的生物学基础已经成为21世纪中对科学的核心挑战。我们想要认识知觉、学习、记忆、思维、意识以至自由意志的生物学本质。……生物学在过去50年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使得现在有可能这样做了。
  ——坎德尔(Eric R. Kandel)
  奥地利裔美国神经科学家
  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自从人类中有一些人不必再为果腹、御寒整天操劳时起,就有人对我们为何会有与其他动物迥然有别的内心世界开始感到好奇。但是古代的科学水平还不可能研究这样艰深的问题,除了宗教与迷信(这些不在本书的范围内)之外,古代哲人只能靠内省来思考这个问题,并得到一些发人深思的思想。但是仅靠内省,我们无法知道这些想法究竟是对是错,毕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古代,只有观察某些病例给了我们观察内心世界或者说心灵或心智的窗口,这一传统直到今天还有重要意义,虽然今天用来观察的工具和古代相比已经不可以道里计了。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为科学建立了实验方法,才启发了生物学家试图通过实验来研究心智问题。伽利略的科学实验方法在物理学、化学以至生物学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在涉及人的内心世界时却碰到了一个前所未遇的困难:以前科学家研究的都是外界的客观事物,在研究时会尽力避免科学家本人的主观因素;可当谈到人的内心世界时,我们研究的对象就是人的主观体验!有些人因此认为,人根本就不可能研究这样的问题。因此,对心智问题真正的科学研究起步较晚也就不足为奇了。
  什么是心智(mind)?心智或称神智、心灵,或者干脆称为“心”,是相对于客观的、物质的身体(或是脑) 的一个概念。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直到现在,科学家们还没有能够给它一个公认的定义。英国物理学家、神经网络专家约翰·泰勒(John Taylor)在解释心智时,只是列举了一些同样没有公认定义的内容,并用同义的“精神”或“内心”来概括。如果您去查一下维基百科,内容也大同小异。约翰·泰勒在为《学者百科》(Scholarpedia)撰写的《心身问题:新的研究方法》(Mind?Body Problem: New Approaches)一文中写道:“心智是由许多精神(或内心,mental)成分组成的,其中包括知觉、感受(feeling)、思想、想象……也包括某些无意识成分。”后来,他又把无意识成分都归到了身体方面去了。不过,虽然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我们每个人还是大概明白“心智”讲的是什么。
  当谈到心智时,首先会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人产生心智的器官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曾经普遍相信这个器官是心脏。这种信念的印象是如此之深,其烙印一直沿袭到我们今天的文字中,我们上面所用的“内心”、“心灵”、“心智”就是明证。一直到17世纪50年代,才由英国医生威利斯(Thomas Willis)给出了科学的回答。他通过对行为异常的病人的临床观察,以及在这些病人死后对他们脑的尸检所做的对照研究,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脑是心智的栖息地下了可信的结论。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和心智有关的任何功能究竟是要整个脑的参与才能实现,还是只要部分脑的参与就能实现?这也就是所谓的“整体论”和“功能定位论”之争。这一争论肇始于18世纪末,至今已有两个多世纪。19世纪60年代,法国医生布罗卡(Paul Broca)通过对有语言问题的病人的病例观察和对病人死后的尸检,在历史上第一次以确凿的科学证据说明大脑皮层是有功能定位的,也第一次提示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可能是有所分工的。20世纪下半叶,美国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斯佩里(Roger W. Sperry)和他的学生加扎尼加(M. S. Gazzaniga)的工作则明确地表明了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确实存在分工。现在总的说来,科学家一般倾向于认为,除了十分简单的功能(例如运动某一小块肌肉)可能确实定位于某小块脑区,绝大多数稍微复杂一点的功能都需要多个脑区的协同工作,然而并不需要全脑的参与。但是对于像意识这样极端复杂的功能,究竟是要全脑的参与才能实现,还是只需有和特定意识内容相关的最低限度的脑组织活动?这依然是一个存在争论的问题。
  紧接着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脑是像其他器官一样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细胞组成的呢,还是一张彼此连通的网?关于这个问题,1906年诺贝尔奖的两位得主卡哈尔(Santiago Ramón y Cajal)和高尔基(Camillo Golgi)在颁奖典礼上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论。以后的研究肯定了脑确实是由一个个神经细胞组成的,但是也有少数细胞相互之间直接连通。
  既然脑是由一个个的神经细胞组成的,那么它们彼此之间又是怎样交换信息的呢?20世纪上半叶,这个问题又在几位诺贝尔奖得主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包括谢灵顿(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埃克尔斯(John Carew Eccles)、勒维(Otto Loewi)和戴尔(Henry Hallett Dale)。一方认为是通过电信号交换信息,而另一方则认为是通过化学信号交换信息,这就是所谓的“火花与汤之争”。最后化学学说胜出,不过后来发现也有少数神经细胞确实是通过电信号交换信息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神经细胞本身是靠什么信号传递信息的。尽管从18世纪末,人们就已经知道神经细胞能传递电信号,但是其机制是什么,一直到20世纪中叶才最后为两位诺贝尔奖得主霍奇金(Alan Lloyd Hodgkin)和赫胥黎(Andrew Fielding Huxley)所解决。
  以上这些问题虽然也牵涉心智和脑的关系,但是其主要方面始终关于作为物理实体的脑本身。它们虽然对于我们理解本书的主题——客观的脑怎样产生主观的心智——非常重要,提供了有关这个问题的背景知识,但是其中大部分内容还不是心智本身。这些问题(也包括和心智问题直接有关的脑功能偏侧化、行为主义等内容)都在拙作《脑海探险》①一书中已经有了详细的介绍,因此我们就只是在上面提纲挈领地提一下,而不再在本书中展开,以免重复。那本书除了介绍了上述内容之外,还介绍了人脑相对于其他动物的脑的独特之处、脑的多学科研究历程以及对脑研究的前景展望。可以说它和本书是互为补充的姐妹篇。笔者在编写过程中尽量避免了两书在内容上的重复,要求它们相互呼应而又彼此独立成篇,尽管不读前一本书就直接读本书也还是读得下去的。但对于那些缺乏脑科学基础知识背景的读者,笔者强烈建议他们在读本书之前先读一下《脑海探险》。
  在20世纪中叶以前,人的心智问题基本上被视为一个哲学问题,极少有人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有许多科学家认为,我们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只是人或动物的“行为”。有人更极端地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心智”,这在当时成为一种被称为“行为主义”的思潮。直到今天,这种思潮在工程技术界还有着很深的影响,即认为只要编制巧妙的程序,不断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扩大存储容量,使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那么就有可能创造出比人更“聪明”的机器,这样的机器也有“心智”。不过,这种思想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如果不认识脑的机制,就不可能认识心智。尽管现在用前面的方法确实也可以用机器来实现人的某些心智功能,但是机器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并不等于说机器就有心智。
  本书的主题是“脑与心智”,也就是要研究:客观的脑怎样产生主观的心智?或者说,脑和心智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心身问题”。这个问题虽然远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已经提了出来,但是其中有许多最基本的问题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前都没有得到解决,而有些问题(例如意识问题)则争论至今。古老的心身问题也就是心智和躯体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从根本上来说有下列三种:第一种是唯物主义的回答,认为心智是脑活动的产物;第二种是唯心主义的回答,认为只存在心智,其他一切都只不过是幻觉;第三种是二元论的解释,认为心智和躯体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但是它们可以相互作用。
  早在20世纪中叶正当行为主义如日中天之时,就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不能仅仅依靠观察行为来解释学习和语言的许多方面,更不要说更为复杂的其他心智活动。不承认心智,只是把头埋在沙堆里的鸵鸟而已。现代技术的发展,使科学家开始得以观察当人或动物在进行内心活动时脑内的变化;脑成像技术使得科学家在病人表现出行为异常时就可以立刻观察其脑内什么地方受到了损伤(在以前必须得等病人过世后做尸检才能确定,而这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上做不到)。今天研究脑如何产生心智的问题已经水到渠成,成为整个一门新兴科学领域的主题。这门学科即20世纪70年代应运而生的“认知神经科学”。这一名称是由美国神经科学家加扎尼加和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乔治·米勒(George A. Miller)在纽约乘出租车去参加一次专门讨论“脑如何产生心智”的学术会议的晚宴途中,在车厢后座中提出来的。加扎尼加的名著《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 The Biology of the Mind)的副标题正好标明了这一学科的研究主题。在这里“心智”一词的内容包括感知觉、学习与记忆、运动控制、情绪、语言、注意以至思维和意识。
  近几十年来,认知神经科学发展迅猛,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心智问题的认识。本书要讲的就是我们现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如何得来的,其根据是什么,在历史上有过什么样的争论,为什么有的论点最后为科学家所普遍接受,而有些貌似有理的说法则最后被证明是不对的,以及当代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认识。当然,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所以本书在介绍现代认知神经科学对心智的研究之前,也要回顾历史上对和这些问题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有关的争论。
  这里还需要对书名作一点解释。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小宇宙”——大脑,虽然它只有三磅(约1.36kg)重,但却和浩瀚无垠的宇宙一样复杂,一样神秘,所以,许多科学家将人类的大脑戏称为“三磅宇宙”。美国前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就曾感叹说:“作为人类,我们能够确认数光年外的星系,我们能研究比原子还小的粒子,但我们仍无法揭示两耳间三磅重的物质的奥秘。”探寻人类心智是如何从这个“三磅宇宙”中诞生出来的,这个问题被视为现代认知科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
  诚如坎德尔所言:“在想深入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通过了解以前的科学家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从而逐渐得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不但想知道哪些思想路线最后取得了成功,而且也想知道哪些思想路线最后失败了,并且是因为什么而失败的。”美国神经哲学家帕特里夏·丘奇兰(Patricia Churchland)曾感叹道:“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理科大学生极少学科学史,但是正是科学史教给人们学会怎样提出恰当的问题,并且怎样使解决这些艰难的问题得以取得进展。”以笔者的管见,问题可能出在某些科学史著作只是罗列史实,而不是通过科学家观察、实验、思考、争论的故事生动有趣地写出对读者既有启发,又乐于阅读的作品。有鉴于此,从上述角度,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向广大读者介绍脑如何产生心智,并尽可能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此外,关于脑如何产生心智的问题,其中有许多方面依然在争论之中,孰是孰非至今尚无定论,还有许多问题则仅仅是有些猜测而已。本书中对这些问题并不回避,而是尽可能实事求是地讲清现况,请读者自己去思索和判断。
  和拙作《脑海探险》的写作思想一脉相承,本书并不是一本单纯的认知神经科学史,也不是一本认知神经科学家传记集,更不是一本认知神经科学教科书,而是试图把这三者的有关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来回答我们上面所提的问题,并且力图介绍一些这方面的最新进展。本书并不是一本专著,而是面向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一切对脑和心智问题有好奇心的广大读者的,因此除了科学性和前沿性之外,本书在内容和行文方面也力求做到趣味性和可读性。在笔者完成初稿之后,重读稿件发现有许多拘泥于科学史细节,而对一般读者甚少帮助,甚至败坏了读者读书兴趣之处,并予以删除。不过正如俗语所说“瘌痢头儿子自己的好”,自己的败笔自己不太容易看出来,是否真能做到笔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这只有广大读者才能评判。
  限于篇幅和笔者本身的水平,本书不可能穷尽脑和心智问题的所有方面,书中也必然有不妥甚至错误之处,这是要请读者批评指正的。
  最后,笔者也要借机再次向几十年来帮助和鼓励自己的师友郑竺英教授、寿天德教授、汪云九教授、孙复川教授、梁培基教授、吴思教授、郭爱克教授、唐孝威教授、杨雄里教授、李朝义教授、陈宜张教授、徐科教授、梅镇彤教授、路长林教授、梅岩艾教授、俞洪波教授、童勤业教授、李光教授、曹建庭教授、高上凯教授、齐翔林教授、林凤生教授、弗里曼(Walter Freeman)教授、江渊声(Nelson Y. S. Kiang)教授、凌瀚思①(Hans Liljenstr?m) 教授等致以谢意。特别要感谢陈宜张院士在百忙中审阅了全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为本书作序。梁培基教授审阅了部分章节,并就某些令笔者困惑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问题也和弗里曼教授、凌瀚思教授以及施兰根奥夫(Karl Schlangenhauf)博士进行了讨论。现在书中所表达的某些观点就是这些讨论的结果,笔者也要乘此机会特别向他们表示感谢。笔者也要感谢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上海神经科学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和上海生物物理学会的领导和同事们对笔者从事科普编著和翻译的一贯支持。卞毓麟教授抱病推荐拙作的出版令我感动,在此谨向他致以最深切的谢意和敬意,当然也要感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王世平总编、殷晓岚主任和王洋编辑对我的支持和帮助。匡志强副总编、王洋编辑在书名和书中的标题上花费了大量心血,没有他们的努力,本书是不可能以现在这样的形式奉献给读者的。
  顾凡及
  2017年于复旦大学


《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一段关于我们存在本质的探索之旅 《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入灵魂的邀约,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关于“我们是谁”的非凡探索。这本书的视角独特,它将人类最精密的器官——大脑,及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身体,置于宏大的宇宙图景之中进行审视。作者以一种兼具科学严谨与诗意想象的笔触,描绘出我们身体里那个仅重约三磅的“宇宙”,如何孕育出足以理解并影响整个宇宙的神奇心智。 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其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它并非满足于对神经科学的碎片化解读,而是试图构建一个融会贯通的叙事,将大脑的微观结构与宇宙的宏观规律巧妙地联系起来。读者会惊奇地发现,那些在实验室里通过精妙仪器观测到的神经元活动,与我们个体最私密的感受、最深刻的思想,乃至最宏大的哲学思考之间,存在着令人震撼的联系。这本书鼓励我们超越日常的局限,去感受作为宇宙一部分的渺小与伟大,去理解个体意识如何在巨大的时空中闪耀。 在《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中,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最棘手的问题。诸如意识的起源、自由意志的存在与否、记忆的本质、情感的驱动力,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意义等,都被一一摆上台面。然而,作者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一同踏上追寻答案的旅程。这趟旅程充满了惊喜与挑战,它要求我们运用逻辑去分析,用直觉去感受,用想象去构建。每一次的阅读,都可能激发出新的思考,每一次的思考,都可能深化对自身与世界的理解。 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将科学的严谨性与人文的温度完美结合。科学探索的严密性贯穿始终,从神经解学的精细描述,到生理化学的深层探究,作者都力求精准。但这并非冷冰冰的科学罗列,而是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知的渴望。读者在欣赏智慧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类精神的韧性与辉煌。这本书让我们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构成的生物,更是一个具有无限潜能的意识载体。 《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这个概念。它告诉我们,我们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宇宙演化史上的一个精彩片段。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曾是星辰的一部分;我们意识中的每一个念头,都可能与宇宙中最根本的规律产生共鸣。这种宏大的视角,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个体的独特性,更能让我们体会到与他人、与自然、与整个宇宙的深刻连接。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去珍惜每一个瞬间,去拥抱生命的多样性。 本书的语言风格同样值得称赞。作者用一种既通俗易懂又充满诗意的语言,将复杂深奥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生动,仿佛就在眼前展开。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使得本书不仅吸引了科学爱好者,也能够打动那些对生命哲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引领读者穿越知识的迷宫,抵达智慧的彼岸。 《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是一部能够触及灵魂的作品。它挑战了我们对自身、对现实的固有认知,引发我们对生命、对宇宙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微小的构成单位中,也蕴藏着宇宙的奥秘;即使在最平凡的生命个体身上,也闪耀着神奇的光芒。阅读这本书,就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门后是无限的可能,是等待我们去探索的真理。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引发的持续思考。它不是那种读完便可以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会长时间地在我们脑海中回响,不断激发出新的灵感和新的疑问。它教会我们如何以一种更加敏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如何去理解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问题。它让我们明白,生命的伟大,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够理解多少,在于能够感受多少。 《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所描绘的“神奇心智”,不仅仅是大脑的生理功能,更是人类精神的集合体——我们的情感、我们的创造力、我们的好奇心、我们的爱,以及我们对意义的追寻。作者通过对大脑这一三磅宇宙的细致描摹,展现了这些看似抽象的精神特质,是如何根植于物质基础,又如何超越物质基础,形成我们独特的人性。这本书是对人类精神力量的一次赞美,是对我们作为生命个体独特价值的一次肯定。 阅读《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波动,认识到恐惧、喜悦、悲伤等情绪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大脑复杂活动的产物,并且在进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它也启发我们去探索情感的更深层次意义,以及如何去更好地管理和运用它们。这本书让我们明白,情感并非是智力的对立面,而是智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创造力方面,作者通过揭示大脑不同区域的协同工作,展示了创意火花的诞生过程。从意想不到的联想,到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再到艺术的创作,这一切都与大脑的神经连接和信息处理方式息息相关。这本书鼓励我们去相信自己内心的创造潜能,去拥抱那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因为它们或许正是通往新发现的钥匙。 《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也深入探讨了人类的好奇心——这种驱使我们不断探索未知、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它解释了好奇心在大脑中的神经基础,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本书无疑会点燃读者内心的好奇之火,激励我们去提问,去学习,去发现。 而对于“爱”这一人类最普遍也最深刻的情感,本书也给出了科学而富有哲理的解读。它不再是浪漫小说里的虚无缥缈,而是扎根于生物化学和神经活动的真实体验。通过理解爱在我们大脑中的运作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去表达爱,去维系爱,去理解爱的复杂性。 最后,本书对“意义的追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理解了大脑的物质基础和宇宙的宏大图景之后,我们自然会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们能够在这个框架内,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它鼓励我们认识到,意义并非是外在赋予的,而是我们个体在与世界互动中,在体验、学习和创造中,逐渐形成的。 总之,《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是一次关于生命、意识和宇宙的深刻对话。它用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最动人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我们”的图景。它是一份献给每一个渴望理解自身、理解世界、理解生命的读者的礼物,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并从中汲取力量的杰作。它将改变你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让你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所散发出的那种经久不散的“余味”。很多书读完就扔在一边,很快就遗忘了大部分内容,但这本书不同,它仿佛在你的脑海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是在日常的交谈中,还是在处理生活中的小问题时,我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书中的某些观点或框架。它不仅仅是一次性的信息输入,更像是一种思维工具的升级,让你学会用更复杂、更具穿透力的工具去审视生活中的点滴。这种持续的影响力,才是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所应具备的特质,它超越了阅读本身,融入了读者的生命体验之中,让人爱不释手,并时常想要重温。

评分

我感觉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它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开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表层,让我们得以窥见其下隐藏的复杂逻辑和精妙运作。它颠覆了我过去对某些既定观念的固有认知,每一次的“顿悟”都伴随着一种轻微的震颤,那是思想被重新构建的过程。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难得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用眼睛去看,更要用大脑去‘重构’,去挑战自身的知识边界。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只是提供答案,更多的是提出更深刻、更引人入胜的问题,将读者推向一个持续探索的境地。读完之后,世界似乎都变得不一样了,多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色彩的碰撞和构图的巧妙,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包装,更像是一个通往未知世界的入口。每一次翻开它,都仿佛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的那个宏大而又精妙的结构,那种扑面而来的智识的冲击力,让人心潮澎湃。我尤其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留白的把握,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打磨。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在获取知识,更是在享受一种美学上的愉悦。拿在手里,分量感十足,那种扎实的手感,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一部值得珍藏的、有分量的作品。封面上的那些隐晦的符号和图案,引发了我无数的猜测,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解开层层叠叠的谜团。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优雅与力量的结合。它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佶屈聱牙,让人望而生畏,反而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娓娓道来。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句子,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它表达得太精妙了,简直可以用“一语中的”来形容。作者似乎对文字有着一种近乎苛刻的掌控力,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宝石,被精准地安放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这种行文的节奏感也十分迷人,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细腻铺陈,时而又如磅礴的交响乐般高潮迭起,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情绪。这种叙事的张弛有度,让即便是对主题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牢牢地抓住,不愿放手,直到最后一页。

评分

这本书在逻辑架构上的严密性,令人叹为观止。它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宏伟建筑,每一个章节、每一个论点,都像是坚固的砖石,彼此支撑,共同构成了无懈可击的整体结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论证时的清晰思路,他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或类比,将那些抽象的、跨越尺度的概念,拉到我们触手可及的范围之内。这种搭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思维组织能力。当你沿着他的思路走下去时,会有一种强烈的“原来如此”的满足感,那种清晰、连贯的推导过程,让人对其论点的可靠性深信不疑。

评分

一直很想看这本书,这次买来好好阅读,不过很好奇为什么只有这本书没有薄膜套。

评分

一套买齐了,女儿很喜欢看。

评分

正品 价格优惠 京东购物方便 送货速度杠杠的,方便方便方便

评分

包装完好,送货速度快

评分

货已经收到包装干净整洁 送货速度快 主要京东售后有保证赞一个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买给小孩看的。

评分

好书,这一系列非常值得看,好评,送货也快。

评分

可以的话一分都不想给,买四套书里两套旧的,换货又非常麻烦,#了,脏兮兮的

评分

还行,孩子很喜欢,孩子喜欢就是值得拥有!好评,赞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