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工程(叶庆国)(第二版)

分离工程(叶庆国)(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庆国,陶旭梅,徐东彦 编
图书标签:
  • 分离工程
  • 化工原理
  • 化工设备
  • 传质
  • 蒸馏
  • 吸收
  • 萃取
  • 膜分离
  • 干燥
  • 吸附
  • 叶庆国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5040
版次:2
商品编码:121709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分离工程》(第二版)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分离工程》(第二版)特点“强化基础、拓宽专业、联系实际、信息丰富、启发思维、引导创新、便于自学” 。

《分离工程》(第 一版)重印7次,选用高校近百所,获201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 秀出版物奖(教材奖)一等奖、2013年青岛科技大学优 秀教材一等奖。

配套资源:《分离工程(英文版)》,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习题解答。


内容简介

《分离工程》(第二版)简要介绍了分离过程的特征与分类、分离过程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多组分分离基础、精馏、气体吸收和解吸、多组分多级分离的严格计算、分离过程及设备的效率与节能、其它分离方法(包括吸附、离子交换、液液萃取、膜分离)等内容。


本书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以“实例—原理—模型—应用”进行教材内容的组织,应用性强。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教材,亦可供从事化学工程、石油加工及气体分离、制药工程等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叶庆国,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山东省教学名师,主讲的“分离工程”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和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叶庆国教授教学团队制作的“分离工程”CAI课件获第六届和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 秀奖和三等奖,“分离工程网络综合教学平台”获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叶庆国教授承担了、省级、校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及教学立项1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主持并完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和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多个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和二十多个企业横向科研项目。


目录

1绪论 / 1
1.1分离工程理论的形成和特性1
1.1.1分离工程理论的形成与完善1
1.1.2工业生产中的分离过程2
1.1.3分离技术的特性6
1.2分离过程的特征与分类8
1.2.1分离过程的特征8
1.2.2分离因子9
1.2.3传质分离过程的分类10
1.2.4分离方法的比较11
1.2.5分离过程的选择13
1.3分离过程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4
1.3.1研究内容与分离过程发展动态14
1.3.2研究方法19
本章符号说明20
习题21
参考文献21

2多组分分离基础 / 23
2.1分离过程的变量分析及设计变量的确定23
2.1.1设计变量23
2.1.2单元的设计变量24
2.1.3装置的设计变量27
2.2相平衡关系的计算29
2.2.1相平衡关系29
2.2.2汽液平衡的分类与计算32
2.3多组分物系的泡点和露点计算43
2.3.1泡点温度和压力的计算44
2.3.2露点温度和压力的计算47
2.4单级平衡分离过程计算50
2.4.1混合物相态的确定和闪蒸计算的类型51
2.4.2等温闪蒸52
2.4.3绝热闪蒸57
本章符号说明64
习题65
参考文献70

3精馏 / 72
3.1多组分精馏72
3.1.1多组分精馏过程分析73
3.1.2多组分精馏的简捷(群法)计算法81
3.2共沸精馏99
3.2.1共沸物和共沸组成的计算100
3.2.2精馏曲线和共沸剂的选择105
3.2.3共沸精馏过程及计算111
3.3萃取精馏127
3.3.1萃取精馏过程127
3.3.2萃取精馏的原理129
3.3.3萃取剂的选择130
3.3.4萃取精馏过程分析132
3.3.5萃取精馏过程平衡级数的简捷计算135
3.3.6萃取精馏操作设计的特点137
3.3.7共沸精馏与萃取精馏的比较137
3.4加盐萃取精馏141
3.4.1盐效应及其对汽液平衡的影响142
3.4.2溶盐精馏142
3.4.3加盐萃取精馏143
3.5反应精馏144
3.5.1反应精馏过程分析144
3.5.2反应精馏过程的特点147
本章符号说明154
习题155
参考文献161

4气体吸收和解吸 / 164
4.1吸收和解吸过程164
4.1.1多组分吸收和解吸的工业应用164
4.1.2解吸的方法169
4.1.3吸收和解吸过程流程169
4.1.4吸收过程的特点175
4.2多组分吸收和解吸过程分析176
4.2.1气液相平衡176
4.2.2吸收和解吸过程的设计变量数与关键组分177
4.2.3单向传质过程177
4.2.4吸收塔内组分分布178
4.2.5吸收和解吸过程的热效应179
4.3多组分吸收和解吸过程简捷计算180
4.3.1吸收过程工艺计算的基本概念180
4.3.2吸收因子法181
4.3.3解吸因子法189
本章符号说明192
习题193
参考文献197

5多组分多级分离的严格计算 / 199
5.1平衡级的理论模型199
5.1.1复杂精馏塔物理模型199
5.1.2平衡级的理论模型204
5.1.3模拟计算方法206
5.2三对角矩阵法208
5.2.1计算方法和原理208
5.2.2泡点法(BP法)209
5.2.3θ法收敛和C.M.B.矩阵法219
5.2.4流量加和法(SR法)和矩阵求逆法221
5.2.5Tj和Vj同时校正法(多元Newton-Raphson法)225
5.3逐级计算法227
5.3.1计算内容与计算起点227
5.3.2恒摩尔流计算方法228
5.3.3进料级的确定和计算结束的判断230
5.3.4变摩尔流的逐级法231
5.4非稳态方程计算方法和模拟计算方法的改进235
5.4.1松弛法235
5.4.2模拟计算方法的改进238
本章符号说明243
习题244
参考文献249

6分离过程及设备的效率与节能 / 252
6.1气液传质设备的效率252
6.1.1气液传质设备级效率的各种定义和影响因素252
6.1.2级效率的计算方法259
6.2分离过程的最小分离功260
6.2.1分离过程的最小功260
6.2.2非等温分离和有效能263
6.2.3净功消耗263
6.2.4热力学效率264
6.3分离过程的节能265
6.3.1分离过程热力学分析265
6.3.2中间换热节能266
6.3.3多效精馏268
6.3.4热泵精馏271
6.3.5热耦精馏273
6.3.6差压热耦合精馏技术274
6.3.7多级冷凝工艺276
6.3.8隔壁塔技术277
6.3.9有关分离操作的节能经验规则279
6.4分离过程系统合成279
6.4.1分离顺序数280
6.4.2分离顺序的合成方法281
6.4.3复杂塔的分离顺序286
本章符号说明290
习题290
参考文献292

7其它分离方法 / 295
7.1吸附295
7.1.1吸附的基本概念295
7.1.2吸附平衡与吸附机理298
7.1.3吸附分离过程305
7.2离子交换313
7.2.1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与分类313
7.2.2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315
7.2.3离子交换原理317
7.2.4离子交换的操作318
7.3液液萃取322
7.3.1液液萃取过程的特点322
7.3.2萃取剂的选择和常用萃取剂322
7.3.3萃取流程323
7.3.4液液萃取过程的计算324
7.3.5超临界萃取326
7.4膜分离327
7.4.1膜分离概述328
7.4.2超滤和微滤330
7.4.3反渗透333
7.4.4电渗析339
7.4.5气体膜分离341
7.4.6液膜分离342
本章符号说明345
习题346
参考文献348

前言/序言

前言


《分离工程》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自2009年出版以来至今已有8年,被国内众多院校选作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本科生教材,并荣获201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一等奖。为切实配合国家新时期创新发展战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需要,不断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我们对本书第一版进行了认真的修订。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工分离技术,化工分离技术亦发展于现代社会。一方面,传统分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进步,分离效率提高,处理能力加大,工程放大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新型分离装置不断出现;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技术进步提出了新的分离要求,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吸附技术等现代分离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分离工程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次修订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没有变化,只是将第7章反应精馏移至第3章,删除了各院校不经常选用的化学吸收内容。教学重点仍然是传统分离过程,但增加了能反映当代分离过程科学技术进步的新成果和科技前沿,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分离工程基础知识,又树立开拓创新意识。本次修订更正了第一版中遗留的疏漏,统一了插图的格式,在每一章增加了工程案例,部分课后习题也增加了工程背景。通过工程案例和习题,培养学生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实现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从句号课堂向问号课堂转变,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合适的舞台。


本书由青岛科技大学分离工程课程教研组编写,叶庆国、陶旭梅、徐东彦主编。此次修订是在本书第一版基础上完成的,在此向为第一版教材编写做出贡献的刘名礼、杜华、郭焕美、孙烈刚和王英龙老师表示感谢!葛纪军、辛戈、宋佳佳、姚飞洋、吴晓炜等在计算机模拟计算、插图的绘制和书稿校对方面给予了帮助,本书还得到了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的支持和鼓励,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出版以来得到了各兄弟院校的支持和褒奖,编者由衷地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鼓励。


凡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学校,可向化学工业出版社索取《分离工程》习题解答和多媒体课件。


由于本书内容涉及面广,加之编者的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诚望专家和读者指教。


编者


2017年1月




第一版前言


分离工程是化学工程学科的重要分支,它是混合物分离与提纯的工程科学,它与化学工艺密切相关。分离工程是清洁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为化学反应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料,清除对反应或催化剂有害的杂质,减少副反应,提高收率;另一方面又对反应产物进行分离提纯,以得到合格产品,并使未反应物料循环使用,对生成的废物进行末端治理。分离过程与技术在提高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产品质量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分离工程》作为化工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骨干专业课程,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内容涉猎面广、跨度大、知识点多的特点,其在化工生产实际中,在化工类及其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教材适用于化工类本科专业,如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精细化工等,也可适用于其它相关专业,如石油加工、化学制药、制药工程、材料、冶金、食品、生化、原子能和环保等领域都广泛地应用到分离过程。本书可作为工科高等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亦可供从事化学工程、石油加工及气体分离、制药工程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教材定位为应用型教材,使用对象为教学研究型与教学型学校的学生,面向化工生产实际,面向就业,突出应用性;编写中遵循分离过程知识教学和学习规律,按照“掌握基本知识,注重应用联系,辅以能力培养”的目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工程与工艺结合,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保留了成熟与经典的内容,增加了各种分离过程目前的研究动向,同时对一些新的有发展前景的和对开发新分离方法有启发性的分离方法做了简要的介绍,以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学生选择与开发分离方法的能力。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方法,熟练进行简化计算,了解多种数值计算方法,学会实际分离过程的分析与综合,了解分离及相关工程研究的进展,学会针对工业实际正确选择分离过程及设备。


本书内容共分七章,分别介绍多组分分离基础、精馏、气体吸收和解吸、多组分多级分离的严格计算、分离过程及设备的效率与节能、其它分离方法等内容。本书由青岛科技大学叶庆国教授任主编,其中第1章和第2章由叶庆国编写,第3章和第4章分别由山东师范大学刘名礼和杜华编写,第5章由潍坊学院郭焕美和叶庆国编写,第6章和第7章由烟台大学的孙烈刚编写。此外,青岛科技大学王英龙负责本书英文专业词汇的编译工作。最后,感谢阎淑芸、孙培生、梁永宁、胡莹和董先营等同学在插图的绘制和书稿校验方面给予的帮助。


为了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习提供方便,与本书配套的《分离工程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也同时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相信会对提高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教学效率有所帮助。凡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学校,可向本书作者叶庆国索取以下资料:《分离工程》电子教案和《分离工程》多媒体课件。


由于编写人员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广大读者和有关专家学者予以批评指正。


编者


2008年11月



《炼金术的奥秘:物质转化与能量之谜》 本书并非探讨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学,而是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智慧领域——炼金术。我们将深入追溯炼金术的源起,考察其在古代文明中的广泛影响,以及它如何孕育了早期化学和冶金学的萌芽。 第一章:炼金术的古老根源 本章将追溯炼金术最早的印记,从古埃及的赫尔墨斯神话,到古希腊哲学中对“元素”和“转化”的早期思辨。我们将考察早期文明中对金属特性的观察和加工,以及那些被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物质,如黄金、水银、硫磺等。还会初步探讨炼金术早期理论的雏形,以及那些与神秘主义、宗教和占星学相互交织的早期思想。 第二章:东西方炼金术的交融与发展 本章将重点分析炼金术在不同文化区域的发展轨迹。我们会深入阿拉伯世界的炼金术成就,那里不仅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知识,还贡献了大量精密的实验技术和理论概念。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中国古代的炼金术,考察其“外丹”与“内丹”的独特体系,以及对长生不老和物质转化的追求。最后,我们将审视炼金术如何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在东西方之间相互影响,催生出新的思想火花。 第三章:炼金术的核心理论与符号体系 本章将聚焦炼金术的核心理论,解释那些被认为是物质转化的根本法则。我们将解读炼金术士们所使用的独特符号和隐喻,例如“贤者之石”、“哲人石”、“红龙”、“白虎”等,并深入剖析它们所代表的物质、过程和哲学理念。还会探讨“三原质”(硫磺、水银、盐)的理论,以及“大功”(Magnum Opus)这一核心目标的含义,即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提炼、蒸馏、凝固过程,实现物质的净化与升华。 第四章:炼金术士的实验手法与工具 尽管炼金术士的许多实验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但我们仍能从中辨识出早期化学和物理操作的影子。本章将详细介绍炼金术士常用的实验设备,如曲颈甑(alembic)、坩埚(crucible)、火炉(athanor)等,以及他们所掌握的各种提炼、溶解、燃烧、冷却等技术。我们会探讨这些操作在当时所能达到的实际效果,以及它们如何为后来的化学实验奠定基础。 第五章:炼金术的哲学与精神追求 本书将强调,炼金术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转化,它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和精神探索。本章将深入分析炼金术士们所追求的“净化”、“超越”和“精神提升”的理念。我们会探讨炼金术与宗教、神秘主义、甚至心理学之间的潜在联系,解读炼金术过程如何被视为一种象征性的自我修炼和人格完善的途径。 第六章:炼金术的遗产:化学与科学的先驱 尽管炼金术最终被现代科学所取代,但它绝非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本章将重点考察炼金术对现代化学发展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列举那些从炼金术实践中衍生出来的化学物质(如酸、碱、盐)和操作(如蒸馏、结晶),以及炼金术士们积累的实验数据和观察记录,这些都成为了早期化学研究的重要基石。本书将阐释炼金术如何在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悄然播下了现代科学的种子。 结语:跨越时空的智慧启示 本书旨在通过对炼金术这一古老而迷人的学科的细致梳理,带领读者超越表面的物质转化,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和对世界本质的探索精神。炼金术的探索历程,虽然充满了失败与误解,但它所展现出的不懈求知欲、对未知的敬畏以及对物质与精神深刻联系的洞察,至今仍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分离工程(叶庆国)(第二版)》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就是它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作为一个在化工领域工作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解决工程问题的关键。叶庆国老师在这本书中,对分离工程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从热力学基础到动力学过程,再到设备设计和操作优化,几乎涵盖了分离工程的全部范畴。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把握。书中不仅仅有严谨的公式推导和概念阐述,更有大量贴近实际工程的案例分析。比如,在讲解固定床吸附时,他详细分析了吸附剂的选择、吸附容量的计算、以及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并且结合了实际工业应用中的挑战,如吸附剂的再生和寿命问题。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的第二版,在前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内容,加入了许多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尤其是在膜分离和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新兴分离技术方面,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介绍。我个人在工作中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分离难题,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遇到困难时,能给予你最及时的指引。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对分离工程的理解更加系统和全面。

评分

在我看来,《分离工程(叶庆国)(第二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部关于分离智慧的宝典。叶庆国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工程经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分离工程的宏伟画卷。我尤其赞赏他对“工程放大”的讲解。从实验室的小试到工业化的大生产,分离设备的放大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叶老师在书中详细分析了放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他强调了在放大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传质、传热、流体力学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并且要通过精密的计算和实验来验证。这一点对于我们进行工业化设计非常有价值。而且,这本书的第二版,在内容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更新和充实,加入了许多关于新兴分离技术和交叉学科的讨论。例如,书中对生物分离、纳米分离技术以及智能分离系统等内容都有涉及,这让我对分离工程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分离工程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从中汲取了解决工程问题的智慧和勇气,相信它将会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说句实在话,我平时很少会去主动阅读技术书籍,更多的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才会去查阅相关资料。但是,《分离工程(叶庆国)(第二版)》这本书,却让我沉下心来,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读了一遍。叶庆国老师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复杂而抽象的分离原理,用一种非常生动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他在讲解“单元操作”时那种“由表及里”的思路。他不会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会先从宏观的工程目标出发,然后逐步深入到微观的机理,再回到实际的操作层面。例如,在讲解液液萃取时,他先分析了萃取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然后详细讲解了相平衡、传质过程,最后又结合实际设备(如萃取塔、混合器-沉降器)的特点,分析了影响萃取效率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法。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分离设备的设计与操作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第二版,也及时地反映了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入了许多关于绿色分离和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化工生产的工程师,我深切体会到环保和节能的重要性,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恰好契合了我的工作需求。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实用且具有深刻洞察力的专业书籍,值得反复研读和借鉴。

评分

作为一名刚入行不久的化工新人,《分离工程(叶庆国)(第二版)》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很多时候都显得有些零散和理论化,而这本书,却将这些知识点系统地整合起来,并且用非常贴近实际工程的方式进行了讲解。叶庆国老师的写作风格非常清晰,他能够将那些看似枯燥的技术概念,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他对“单元操作”的介绍。他不仅仅详细介绍了各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他着重强调了不同单元操作之间的联系和协同作用。比如,在讲到精馏和吸收联用时,他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合理的工艺流程设计,实现能源的回收和物料的优化利用,这一点让我对整个化工流程的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这本书的第二版,也及时地更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发展动态,比如在膜分离技术方面,就有了不少让我耳目一新的介绍。这本书,让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对实际的工程应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最近刚读完叶庆国老师的《分离工程(叶庆国)(第二版)》,感觉自己对分离工程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台阶。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原理到复杂的工程应用,都层层递进,循序渐进。我特别喜欢他讲解“单元操作”的部分。传统的教科书往往会将各种分离单元操作孤立地讲解,而叶老师则非常巧妙地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强调了不同单元操作之间的协同作用和集成设计。例如,在讲解精馏和萃取联用时,他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合理的工艺流程设计,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分离效果。这一点对于我们设计复杂的化工流程非常有启发。而且,书中在介绍各种分离方法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注重与实际工程应用的结合。他引用了大量真实的工程案例,分析了这些案例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案,这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比如,在处理含有多种组分的复杂混合物时,叶老师提出的多级萃取和多级精馏相结合的思路,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操作条件来克服共沸现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的第二版,在内容上也进行了更新,加入了许多关于绿色化工和可持续分离技术的内容,这一点非常符合当前行业发展的趋势。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对于任何从事分离工程相关工作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分离工程(叶庆国)(第二版)》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之前看过不少同类的书籍,很多都存在内容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看来看去都差不多。但是,这本书给我的惊喜实在太大了!叶庆国老师的功力深厚,他对分离工程的理解简直是“庖丁解牛”般的精准。我最欣赏的是他讲解问题时那种“抽丝剥茧”的风格,每一个概念的提出,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伴随着清晰的逻辑链条和详实的背景介绍。比如,在讲到传质机理的时候,他没有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从微观的分子扩散讲起,然后逐步上升到宏观的传质速率方程,并且用大量的图示来辅助理解,这让一个对于传质理论有些模糊的读者,也能茅塞顿开。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相平衡”的章节印象深刻。相平衡是分离工程的基础,但很多书都只是简单带过,而叶老师则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深入分析了理想溶液和非理想溶液的相平衡行为,并且详细介绍了各种活度系数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这一点对于我们进行复杂的溶剂选择和工艺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这本书的第二版,也体现了作者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很多章节都引入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工程应用案例,比如在吸附分离方面,加入了关于新型吸附剂的介绍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让人越读越有味道。

评分

作为一名在化工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叶庆国老师的《分离工程(叶庆国)(第二版)》,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分量十足,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严谨又不失条理的逻辑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教科书那样,只是干巴巴的公式堆砌,而是真正地从工程实践出发,一步一步地剖析分离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效率”这个概念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优化分离效率,进而提高生产效益。比如,书中对精馏塔设计的部分,不仅仅介绍了传统的Fenske方程和McCabe-Thiele图解法,还结合了现代计算机模拟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更精确的设计工具。我记得在我刚入行的时候,遇到过一个关于萃取分离的问题,当时走了不少弯路,如果当时有这本书,我想我能少走很多“坑”。叶老师在书中对各种分离方法的适用性、优缺点做了非常详细的比较,这对于我们选择最合适的分离技术至关重要。而且,这本书的第二版,明显在内容上做了更新,加入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比如在膜分离技术这一块,我觉得就有不少让我耳目一新的地方。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资深工程师,都能从中获益匪浅。它提供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一种对分离工程的深刻理解。

评分

我一直认为,分离工程是化工生产中最具挑战性也最有价值的领域之一,而《分离工程(叶庆国)(第二版)》这本书,无疑是这个领域的一部杰作。叶庆国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工程经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分离工程知识体系。我尤其赞赏他在阐述“传热与传质的耦合”这一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方法。他没有简单地将传热和传质分开讲解,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它们在分离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例如,在精馏过程中,他详细分析了塔内温度分布和物料组成分布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控制传热来实现最佳的分离效果。这一点对于理解和优化精馏过程至关重要。而且,这本书的第二版,在内容上进行了大量的更新和补充,尤其是在反应精馏、膜分离技术等前沿领域,都有非常深入的探讨。我记得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关于反应精馏的难题,当时查阅了许多资料,都未能找到满意的答案,而这本书中对反应精馏机理和操作的详尽分析,让我茅塞顿开。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优秀的教材,更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参考书,它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复杂分离问题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思路,相信它将会在未来的化工行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评分

拿到《分离工程(叶庆国)(第二版)》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它非常“有料”。叶庆国老师在书中对分离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且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我尤其欣赏他对“模拟与优化”的讲解。在当今的化工生产中,模拟与优化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而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系统化的指导。他详细介绍了各种常用的化工模拟软件在分离工程中的应用,并且通过具体的案例,演示了如何利用模拟软件来优化工艺参数,提高分离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我记得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关于多组分共沸物分离的难题,当时查阅了许多资料,都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而这本书中关于共沸物分离的章节,详细分析了共沸物的形成机理,并且提出了多种分离策略,这给我提供了重要的思路。而且,这本书的第二版,也及时地反映了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比如在绿色化工和可持续分离技术方面,都有非常深入的探讨。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前瞻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值得每一个从事分离工程相关工作的人员认真研读。

评分

我是一名在制药行业工作的研发工程师,日常工作经常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混合物分离问题。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分离工程(叶庆国)(第二版)》这本书,并且被其精辟的论述和严谨的逻辑深深吸引。叶庆国老师在书中对于“分离的本质”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他不仅仅停留在对各种分离方法的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分离过程背后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并且将其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我特别喜欢他对“相平衡”的讲解,他不仅仅介绍了理想体系的相平衡,更是详细分析了各种非理想体系的相平衡行为,并且提供了多种计算模型和图解方法,这对于我们进行溶剂选择和工艺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而且,这本书的第二版,在内容上也有显著的更新,加入了许多关于生物分离和制药工程中常见的分离技术。例如,书中对色谱分离、结晶分离以及膜分离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内容对于我解决实际的研发问题非常有帮助。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分离工程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分离过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并且为我未来的研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