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丛书:徐渭

“大家精要”丛书:徐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群 著
图书标签:
  • 徐渭
  • 明代文学家
  • 书法家
  • 画家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文化
  • 传记
  • 大家精要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SBN:97875613882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38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精要”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徐渭》介绍了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田水月、天池漱生等。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一生命运多舛,却又异彩纷呈,在诗文、戏曲、书法、绘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极大成就,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开创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

作者简介

  周群,1958年出生于江苏射阳,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著有《刘基评传》、《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袁宏道评传》、《徐渭评传》、《宗教与文学》、《孔子》等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1章 多舛的命运、多艺的人生
一、早年学履
二、胡幕生涯
三、病狂与入狱
四、北游经历
五、贫病晚年

第2章 学宗阳明:徐渭的学术思想
一、师法王畿、季本与“惕亦自然”的工夫论
二、为学求中
三、诠解《参同契》方法蠡测

第3章 抒写真我的文学思想
一、真我与文学本体论
二、真我的表现方式

第4章 状写时代、人生与艺术的诗歌
一、“无物不可咏”的内容
二、亦庄亦奇的艺术风格

第5章 称显于时的骈文与开晚明风气的小品文
一、经世之文
二、小品文
三、骈、散文的审美特征

第6章 曲坛奇葩:《四声猿》与《南词叙录》
一、猿鸣四声的婉曲寓意
二、最早的南戏专论:《南词叙录》

第7章 “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徐渭的书论与书艺
一、书法多门
二、自成系统的书论
三、“精奇伟杰”的书法艺术

第8章 水墨大写意绘画艺术
一、以写意为本的画论
二、首开水墨大写意的画风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大家精要”丛书:徐渭》:
  徐家虽然不是门庭显赫,但也是一个富足之家,徐氏一族大多是富厚寿考之人。但据徐渭的诗文所载,其祖先在明初受牵连而被放逐到贵州龙里卫充军,而世为军籍。徐渭之父名徐鏓,字克平,弘治二年(1489)以贵州籍贯应乡试,中武举人,后任巨津州知州(治所在今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西北巨甸),官至夔州府(今四川奉节县)同知。徐鏓平生喜爱清劲之竹,号竹庵主人,可见徐鏓当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徐渭乃徐鏓之庶出。徐鏓原配夫人为童氏,童氏生二子:一为徐淮(字文东),一为徐潞(字文邦)。童氏去世后,徐鏓鳏居十二年之后续娶云南江川县的苗氏为妻,苗氏无嗣。据徐渭记载,苗氏生性绝敏,略知书,持身严毅尊重,莫不敬惮。徐鏓晚年纳苗氏婢女为妾,生徐渭。但是,徐渭出生刚百天,徐锶即去世。大约在徐渭十岁时,因徐氏家道中落,徐渭的生母苗氏被迫离开了徐家,直到嘉靖二十八年(1549),徐渭才将生母接回奉养。在生母苗氏离开徐家的漫长岁月里,嫡母视徐渭如己出,对其钟爱有加,徐渭对嫡母苗宜人的教养十分感激,云:“其保爱教训渭,则穷百变,致百物,散数百金,竭终身之心力,累百纸不能尽。渭粉百身莫报也。”同样,嫡母对徐渭的影响也不难想见。
  长徐渭达二十九岁的嫡兄徐淮是另一位对徐渭关心殊甚。且影响较大的人。当嫡母去世之后,徐渭随徐淮生活。徐淮无子,“兄视之如己子”。根据徐渭所作的《伯兄墓志铭》记载,徐淮一方面性情耿直,沉毅寡言,有长者之风;另一方面,又洒落散宕,性嗜丹术,优游放任,乃至遍游名山,足迹几遍天下。
  期求得与神仙偶遇。徐淮的烟霞之趣、散宕性情在徐渭的身上也留下了些许印记。徐淮虽然对徐渭关爱有加,但他以高蹈潇散的性情持家,其结果便不难想象。徐淮“又喜施贷,贷或十百金,不责券,人往往负之,亦不改,以故渐散其赀数千金殆尽”。因此,徐家的窘迫之境也愈加严重。徐渭幼失父爱,继而又母子别离,这对于其幼小心灵的摧折无疑是颇为严重的。
  幼年的徐渭在嫡母苗宜人及伯兄徐淮等人的呵护之下,体会到了真情的温暖,也曾度过了一段欢娱快乐的时光,徐渭在其后的诗文中对此也时有记载,如《郭恕先为富人子作风鸢图》诗云:“风吹鸢线搅成团,挂在梨花带燕还。此日儿郎浑已尽。记来嘉靖八年间。”徐渭还与同里数童子,时常骑竹马游戏于街巷之中,乃至风尘缕缕,昏蔽一巷。
  徐渭早年即聪慧过人,六岁入小学读书,即学习《大学》、唐诗,日诵千余言。八九岁时又随当时的塾师陆如冈学时文,陆氏对徐渭的过人才华深为惊叹,批文道:“是先人之庆也,是徐门之光也。”十六岁时,徐渭即拟扬雄《解嘲》而作《释毁》。徐渭少年时还多方习艺,培养了对艺术的兴趣与感悟,如他从王政习琴,王政仅教其一曲《颜回》,他便自会打谱,一月即学会了二十二首曲子,并自谱《前赤壁赋》一曲。他又向乡老陈良器习琴。在读私塾时,与萧女臣交谊甚深。萧氏乃一疏狂之士,喜好秦汉古文、老庄诸子、仙释经录及古书法。可见.幼年的徐渭天才早慧,显示了卓荦的才华,并在人文荟萃的绍兴,受到了多方面学术文化的滋养。
  ……
《大观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千年回响》 本书简介 《大观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千年回响》是一部全面而深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脉络、美学思想、造园技艺及其文化意涵的专著。它并非仅仅是一部园林图录或技术手册,而是一次对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与自然观的深度考古。本书从先秦时期的雏形追溯起,直至清末民初的精致集大成,勾勒出中国园林作为“可游、可居、可观”的立体艺术形式,如何与诗词歌赋、哲学思想、绘画美学紧密交织,最终形成其独树一帜的审美体系。 第一部分:源起与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的在地表达 本书开篇追溯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根基。我们探讨了早期聚落与自然的关系,从《尚书》中对“山川形胜”的记载,到先秦诸子百家对“道法自然”的阐释,阐明了中国人将宇宙秩序内化为居住环境的内在驱动力。 道家与山水意境: 重点分析了老庄思想如何影响了早期园林的选址与布局。中国园林追求的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这种“一山一水尽得天趣”的追求,是“返璞归真”哲学在空间上的物化。我们深入研究了魏晋玄学兴起后,文人士大夫如何借山水寄托“独善其身”的隐逸情怀。 儒家与礼制秩序: 与道家的自然放逸相对,本书也论述了儒家思想在宫苑、坛庙和大型私家园林中体现出的等级秩序与礼制规范。皇家园林(如秦阿房宫苑、汉代上林苑)中对天象、地理的模拟,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宇宙观和政治哲学。 佛教与禅宗的影响: 探讨了佛教自东汉传入后,尤其在唐宋时期,对园林意境的深刻影响。禅宗强调的瞬间领悟、空灵境界,促进了园林中对光影、虚实处理的精妙运用,许多寺院园林成为后世私家园林的典范。 第二部分:历史流变与地域风格——从皇家苑囿到私家园林 本书以时间为轴,详细梳理了中国园林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并着重对比了不同地域风格的形成原因。 汉唐气魄: 汉代园林以宏大著称,强调游赏功能和政治象征意义。唐代则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具写意精神的园林,如著名的“亭台楼阁,临水而建”的布局。 宋代美学的巅峰: 宋代是中国私家园林真正成熟的阶段。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理学的发展,使得园林审美转向内敛、精微和写实。我们详细剖析了宋代文人如何将“画理”引入园林设计,使之成为可步入的画卷。 明清的集大成与地域分化: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达到高峰。 江南私家园林(苏、锡、常为代表): 聚焦于“小中见大”的技巧,强调建筑与水体的精致结合,以及曲折幽深的层次感。重点分析了叠山理水的精妙手法,如借景、对景的运用。 北方官式园林(京城王府): 继承了皇家园林的恢弘气势,同时融入了江南的秀丽元素,形成了端庄大气与典雅并重的特点。 岭南园林: 针对湿热气候,发展出独特的通风散热设计、精美的砖雕、灰塑和彩瓷装饰,展现出与北方截然不同的地域特色。 第三部分:造园的物质语言——技艺与元素解析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物质元素及其背后的艺术法则。 叠山理水——“得山之骨,水之性”: 详细介绍了太湖石、黄石、青石等不同石材的选择标准,以及“堆、叠、砌”的技法。水体(池、湖、溪)的设计如何模拟自然水系的动态变化,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花木配置与四季更迭: 分析了松、竹、梅(岁寒三友)、以及各种花卉在园林中的象征意义和植物的生态搭配。园林设计如何通过植物的生命周期,引导游人在不同季节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 建筑与空间的艺术: 亭、台、楼、阁、轩、榭的功能区分,以及“虚”、“实”、“藏”、“露”的空间处理。我们探讨了廊道(如游廊、曲廊)如何成为连接不同景点的叙事线索,引导游览的节奏。 匾额、楹联与文学的渗透: 匾额和楹联不仅是装饰,更是园林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它们将主人的学养、对景物的感悟直接转化为文字,使园林成为一个可阅读的文学空间。 第四部分:园林与文化场域——时间的容器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意义。 文人雅集的场所: 园林如何成为士大夫社交、宴饮、修身养性的中心。从《西园雅集图》所描绘的理想生活,到文人墨客间的唱和酬酢,园林是他们精神共同体的物理载体。 园林作为知识的剧场: 园林中对古物(如奇石、碑刻)的陈设,体现了园主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知识的追求。 美学的传承与现代反思: 探讨了古典园林美学在近现代受到的冲击与挑战,并提出其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居所的关系。 结语: 《大观集》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千年历史的迷雾,不仅欣赏到中国园林那精妙绝伦的造物之美,更深入理解到它背后蕴含的深沉的东方哲学、细腻的艺术感知和对理想生活的永恒向往。它是一扇通往中国文人心灵世界的幽静之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往往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大家精要:徐渭》这本书,正是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点。虽然我不是艺术或文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徐渭这位天才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在我面前。书中对徐渭创作理念的探讨,让我明白了为何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不拘一格”的感觉。那些看似不合常理的笔触,那些大胆的色彩运用,其实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和对自由表达的渴望。书中引用了他的一些创作手稿和书信,从中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所承受的孤独与痛苦。这种将艺术家“去神化”,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的方式,让我感到非常亲切。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徐渭“独白式”创作的论述,认为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表达,一种与自我对话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把他当作一个遥远的艺术符号,而是感受到他作为一个鲜活生命的温度。

评分

这本《大家精要:徐渭》简直是一本宝藏!我一直对明代那些充满才情又坎坷多舛的文人墨客颇感兴趣,而徐渭无疑是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位。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其精巧的装帧吸引,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翻开扉页,一系列精美的徐渭画作扑面而来,那些看似潦草实则意蕴深长的水墨,瞬间将我拉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这本书并没有像很多传记那样,将徐渭的一生简单地线性铺陈,而是非常有条理地从他的文学创作、绘画艺术、书法造诣以及他那饱受争议的人生经历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他诗文的解读部分,那些字里行间的孤愤与才情,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书中引用的徐渭的原诗原文,配以现代的白话解读,让像我这样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到其中精妙。更不用说那些关于他绘画风格形成的探讨,与其同时代画家们的对比分析,都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泼墨写意”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功力与哲学思考。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徐渭的书,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文人心灵的深度探访,让我对这位“明代第一才子”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对明代历史,尤其是明代中后期文官集团与皇权之间的博弈非常感兴趣。《大家精要:徐渭》这本书,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徐渭人生经历的叙述,虽然聚焦于他个人,但字里行间却折射出了整个明朝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环境。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徐渭在仕途上的起伏,以及他与当时官员、文人之间的交往。书中对徐渭“狂悖”性格的分析,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个人品行问题,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性格背后,可能受到当时文坛风气、社会环境以及他自身坎坷经历的影响。我从中看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无奈与挣扎,看到了在压抑的环境下,才华横溢的个体如何试图突破束缚,又如何被时代的车轮无情碾压。书中对徐渭与张居正等历史人物的交集也有提及,这让我能够将徐渭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明朝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暗流。

评分

我是一位书法爱好者,最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明代书坛名家风格的书籍。《大家精要:徐渭》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并且远超预期。书中对于徐渭的书法艺术部分,简直是我的福音!它不仅仅列举了几幅代表性的书法作品,更是深入剖析了徐渭书法发展的脉络,从早期的师承,到晚年的狂放不羁,每一步都循循善诱,条理清晰。我一直觉得徐渭的书法“怪”而“有味道”,但总摸不着门道,这本书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出了他“点画如隶,结构如篆,意态如行草”的独特之处,让我豁然开朗。书中对徐渭“狂草”的解析尤其精彩,那种笔走龙蛇、字势纵横的感觉,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那股强大的生命力。而且,这本书还非常难得地引用了大量的书法理论,并将之与徐渭的书法实践相结合,让我不仅看到了“是什么”,更明白了“为什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尚意”书风在徐渭身上如何体现的论述,以及他如何在这种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书写方式。读完这部分,我对徐渭的书法,乃至整个明代书法的理解,都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大家精要:徐渭》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很有料。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而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艺术鉴赏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表达画家内心世界的水墨画。《大家精要:徐渭》对于徐渭绘画艺术的展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书中不仅精选了大量徐渭的代表性画作,如《墨葡萄》、《山水人物》、《梅花》等,更重要的是,它对这些画作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徐渭“泼墨”技法的分析,书中详细阐述了这种技法如何能够最直接地表达画家当时的心绪,以及徐渭是如何将这种技法运用到极致,画出了既有气势又不失韵味的景物。书中还探讨了徐渭的画与他的诗、他的生平之间的关系,让我觉得他笔下的每一笔,都充满了故事和情感。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其实都蕴含着他深厚的功力与独特的审美视角。读完这部分,我仿佛能看到徐渭挥毫泼墨的场景,感受到他内心的激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