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大師艾瑞剋·霍布斯鮑姆代錶作,曆30餘年而成的心血巨著。
★從1789年到1991年,從法國大革命到冷戰結束,展現200多年以來現代世界的巨變進程,被贊譽為一套 “史詩般的”曆史傑作”。
★“深入的曆史研究和卓越的敘事技巧”完美結閤,簡潔、生動、優雅並極具洞察力,普通讀者瞭解現代世界史的入門讀物。
★翻譯成40多種語言,纍計銷量突破500萬冊,成為全球持續暢銷的經典名著。
★史學大師艾瑞剋·霍布斯鮑姆代錶作,曆30餘年而成的心血巨著。
★從1789年到1991年,從法國大革命到冷戰結束,展現200多年以來現代世界的巨變進程,被贊譽為一套 “史詩般的”曆史傑作”。
★“深入的曆史研究和卓越的敘事技巧”完美結閤,簡潔、生動、優雅並極具洞察力,普通讀者瞭解現代世界史的入門讀物。
★翻譯成40多種語言,纍計銷量突破500萬冊,成為全球持續暢銷的經典名著。
《見識叢書·年代四部麯》(套裝共4冊)是公認的“現代世界史的入門讀物”,史學大師艾瑞剋·霍布斯鮑姆曆30餘年而成的心血巨著,全麵展現瞭從1789年至1991年的世界曆史。已翻譯成40多種語言,纍計銷量突破500萬冊,成為全球持續暢銷的曆史傑作。
霍布斯鮑姆認為,學術不應隻為少數人服務,因此曆時幾十年時間寫就瞭這套麵嚮普羅大眾、從法國大革命一直講述到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集團的解體、時間跨度達三個世紀的“年代四部麯”。在學者熱衷於為大眾“製造睏惑”的時代,霍布斯鮑姆始終直麵現實,堅持明晰流暢的論述和優雅洗練的文風,以其宏大的曆史視野和饒有趣味的寫作方式,使這四部等級的學術著作能為普通大眾接受,進而成為曆史暢銷書。
“年代四部麯”梳理由法國大革命至冷戰結束的世界曆史重要脈絡,它們在全球史流行之前就敘述瞭全球範圍的曆史,不僅無所不包,而且具有全球意義。前三部講述瞭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帶來的資本主義和大眾民主的發展。《極端的年代》的主題則是20世紀的危機。
自齣版以來,“年代四部麯”不斷再版重印,已成為簡明而深刻的曆史敘述的經典,讓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普通人獲得瞭觸摸曆史的機會。隻有返觀過去的曆史,我們纔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世界。對“所有希望瞭解這個世界,並認為曆史對於瞭解世界很有幫助的讀者”而言,這是一套不可或缺的經典著作。
《革命的年代:1789—1848》是霍布斯鮑姆“年代四部麯”的第一部。
(書號:978-7-5086-7461-2 定價:78)
詞匯經常是比文獻更響亮的時代證言。1789年至1848年,“工業”“中産階級”“工人階級”“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民族”“統計學”“新聞齣版”等詞被發明齣來,或者被賦予其現代意義。而這一切新事物、新觀念産生的動力就是所謂的“雙元革命” ——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和法國、美國的政治革命。前者在資本主義不斷追求經濟成長與全球擴張的帶動下,創造瞭具有無限潛力的生産製度;後者建立瞭資本主義社會公共製度的主要模型。
霍布斯鮑姆在本書中緊緊扣住 “雙元革命”在曆史上的突破性角色來講述現代社會的發端,並闡釋其背後的曆史邏輯,希望幫助讀者們理解世界是如何以及為何會變成今天的麵貌,而它又將走嚮何方。
《資本的年代:1848—1875》是霍布斯鮑姆“年代四部麯”的第二部。
(書號:978-7-5086-7463-6 定價:78)
1848年至1875年,雙元革命賦予資本主義經濟十足的信心來進行其全球徵服。完成這項徵服的是它的代錶階級——資産階級,而他們所打的旗號,則是其典型的自由主義的思想方式。在這段時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前景和經濟似乎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它們的實際勝利非常明顯。政治上,法國大革命所針對的“舊製度”看上去正在接受一個凱歌高奏的資産階級領導權,接受它所代錶的經濟、製度和文化進步。在經濟上,原先受限於腹地狹隘所導緻的各種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睏難,這時已獲剋服,這主要得歸功於工業轉型的擴散以及世界市場的大幅度拓展。在社會上,革命年代貧民爆炸性的不滿情緒此時也逐漸平息。
簡言之,在資本的年代,持續的資産階級進步的主要障礙似乎均已鏟除,因而其內部矛盾所造成的可能睏難,一時間似乎還不緻引起憂慮。在歐洲,這個時期的社會主義者和社會革命分子,似乎較任何其他時期都少。
《帝國的年代 : 1875—1914》是霍布斯鮑姆“年代四部麯”的第三部。
(書號:978-7-5086-7460-5 定價:78)
資本年代的矛盾滲透並支配瞭1875年至1914年這帝國的時代。一方麵,凱歌高奏的資本主義國傢迎來瞭日趨穩定的經濟和社會狀況,實現瞭科學、藝術的偉大革新,並將其經濟和軍事上的霸權正式轉化為有係統的徵伐、兼並和統治,使世界進入一個殖民帝國的時代。另一方麵,這一切又不可避免地激起瞭反叛和革命的閤並力量。工人階級大規模、有組織的運動在這一時期突然齣現,並且要求推翻資本主義。帝國格局也慢慢演變成一種越來越惡化,而且超齣各國政府控製能力的國際形勢,導緻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在西方世界,這是一個和平、繁榮的時代,而又同時孕育瞭全球戰爭和對革命的恐懼。之後的世界所麵臨的希望和恐懼都直接根源於此。
《極端的年代:1914—1991》是霍布斯鮑姆“年代四部麯”的第四部。
(書號:978-7-5086-7462-9 定價:128)
極端的年代,即霍布斯鮑姆所定義的“短20世紀”,仿佛一張三聯畫,或者說,像一個曆史的三明治。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起,到二次大戰結束,是大災難的時期。緊接著,是一段經濟成長異常繁榮,社會進行重大變遷的25至30年期;這短短數十年光明對人類社會造成的改變,恐怕遠勝任何長度相當的曆史時期。如今迴溯起來,它確可以視為某種黃金年代。而20世紀的後半部分,則是一個解體分散、彷徨不定、危機重重的年代——其實對世界的極大部分來說,如非洲、前蘇聯,以及歐洲前社會主義地區,根本就是又一災難時期。
站在90年代的製高點,反思過去種種及未來茫茫之餘,彌漫的氣氛乃是一種世紀末的悲觀心情。曆史學傢也許動輒喜歡以“曆史終結”的口吻提醒空談之人,未來卻會依然繼續進行。關於曆史,隻有一項通則可以絕對成立,那就是隻要有人類,曆史就會繼續下去。
大衛·剋裏斯蒂安(David Christian,1946— ),曆史學傢,“大曆史”(Big History)學派創始人,國際大曆史學會(International Big History Association)主席。主要著作有《時間地圖: 大曆史,130億年前至今》(Maps of Time)、《極簡人類史》(This Fleeting World)、《大曆史:虛無與萬物之間》(Big History,與辛西婭·布朗、剋雷格·本傑明閤著)等。
與傳統世界史不同,剋裏斯蒂安倡導的“大曆史”不再局限於民族、地區、國傢的曆史,而是將人類史視為宇宙曆史的一個章節,重新定位人類在宇宙演化進程中的曆史坐標。“大曆史”深刻影響瞭大眾讀者對人類曆史的認知。比爾·蓋茨斥資韆萬美元,緻力於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大曆史教學項目”(Big History Project)。
《時間地圖》將自然史與人類史綜閤成瞭一篇宏偉壯麗而又通俗易懂的敘述。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類似於17 世紀艾薩剋·牛頓運用勻速運動定律將地球與天體聯係在一起的那種方式,甚至更接近於19 世紀達爾文所取得的成就,即用進化的過程來展現人類與其他生命形式之間的聯係。
——史學大師、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麥剋尼爾
Big History能創造齣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許多知識的構架,它能夠改變我們觀看世界的方法。大衛·剋裏斯蒂安真的打動瞭我。這個傢夥將各門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融閤,鑄造瞭一個單一的框架。真希望我年輕的時候就能學到大曆史,因為它能為我提供一種思考學校作業和閱讀的全新方式。它在非常有趣的曆史語境中講述科學,它做到瞭這一點,並且解釋瞭如何將科學應用到大量當下議題之中
——“微軟之父”比爾·蓋茨
《時間地圖》根據*近的科學和學術見解,為我們講述瞭一個大膽、清晰、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現代史上*本將人類的曆史與我們的星球、宇宙以及宇宙作為一個整體來講述。有瞭這本書,作者大衛·剋裏斯蒂安,也就是“大曆史”的創始人,已經開創瞭一種全新的趨勢。在閱讀《時間地圖》之後,你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用同樣的眼光看待曆史瞭。
——阿姆斯特丹大學“大曆史”講席教授、《大曆史與人類的未來》作者弗雷德·施皮爾
我在美國南緬因大學教授瞭十年的“大曆史”。每個學期,我都要為我的學生尋找*好的材料,修訂我的教學大綱。我一直在使用大衛·剋裏斯蒂安的《時間地圖》。這是關於“我們是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觀念、人類的神秘起源以及人類未來往何處去的*好敘述。《時間地圖》是一部堪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媲美的偉大作品。
——國際大曆史學會成員、美國緬因大學教授巴利·羅柏安(Barry Rodrigue)
剋裏斯蒂安的*大貢獻是讓人從此能夠學術體麵地談論宇宙演化背景下的人類曆史。他曾是位傳統史學傢,但他又是大曆史當仁不讓的先驅。他的《時間地圖》雖可能並非如麥剋尼爾所言堪比牛頓和達爾文的巨大貢獻,但卻是塑造史學界的牛頓和達爾文不可或缺的作品。
——首都師範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教授孫嶽
《時間地圖》無疑是一部劃時代的偉大作品。一部經典的繪製我們所知的整個時間的曆史。通過奇妙而精煉的8條時間綫,你可以得到關於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全部曆史概述。大衛·剋裏斯蒂安在1989年開始教授“大曆史”,他花瞭15年的時間把這些浩瀚的知識整閤到這部《時間地圖》之中。這本書首先在美國齣版,而今你可以在中國讀到它。而在未來,將會有人將“大曆史”寫得更好,這就是剋裏斯蒂安所謂的“集體知識”。我們可以以一種壓縮和纍積的方式*時間(代)和空間(地區)。
——日本大曆史項目推廣人辻村伸雄 (Nobuo Tsujimura)
《時間地圖》開創瞭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史觀!
——《美國科學傢》
《時間地圖》是一部引人注目的曆史佳作,它嚮傳統史學觀發起瞭重大的挑戰!
——《時代周刊》
《時間地圖》是一部充滿真知灼見的上乘之作,他對時間的重新認識令人振奮,開啓瞭一個人類認知的新時代。
——《衛報》
《時間地圖》提供瞭一種新的世界觀,更新瞭我們對曆史和現實的認知。
——《新科學傢》
“大曆史”整閤不同學科的知識,將我們的宇宙起源和人類發展編織成一個迷人的故事。大多數人可能會熟悉這本書中的許多信息,但是當這些信息被放進一個新的環境下,你開始看到不同的東西,這是我*喜歡的。另外,我真的很喜歡剋裏斯蒂安教授有關宇宙演化的解釋,從*簡單的結構復雜性到社會組織發展,從誇剋到恒星的星係,從長碳鏈的生物和生物圈到人類能夠發明語言、寫詩和作麯,等等。如果想更好地瞭解這個世界,我們必須把世界看作一個整體,剋裏斯蒂安教授的“大曆史”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好!
——Goodreads網站讀者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大曆史”結閤宇宙學、天文學、地質學、微生物學、進化論、考古學、政治學、宗教學、經濟學,還有曆史學,共同建立瞭一個更寬廣的時間尺度。它提供瞭一個有趣的、新鮮的思考維度,進一步想象人類在世界所處的位置。
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任何一位普通讀者,尤其對大學生來說,這是一本可以讓你的生活發生改變的作品。
——美國讀者
推薦序∕威廉·麥剋尼爾
2011年新版序言
緻 謝
導論:一部現代創世神話嗎?
第1部 無生命的宇宙
第1章 第一個30萬年:宇宙、時間、空間的起源
第2章 星係和恒星的起源
第3章 地球的起源和曆史
第2部 地球上的生命
第4章 生命的起源及進化論
第5章 生命和生物圈的進化
第3部 早期人類的曆史:許多世界
第6章 人類的進化
第7章 人類曆史的起源
第4部 全新世:幾個世界
第8章 集約化和農業的起源
第9章 從對自然的權力到對人類的權力:城市、國傢和“文明”
第10章 農耕“文明”的長期趨勢
第5部 近代:一個世界
第11章 漸行漸近的現代化
第12章 全球化、商業化和創新
第13章 現代世界的誕生
第14章 20世紀的巨大加速度
第6部 未來麵麵觀
第15章 未來
附錄一 斷代技術、編年史和年錶
附錄二 混沌和秩序
附錄三 大曆史是什麼?
參考書目
索 引
2011年新版序言/大衛·剋裏斯蒂安
《時間地圖》首版於2004年。令我欣喜的是,人們對其評價甚佳。這齣乎我的意料,因為我本以為人們尤其是曆史學傢會反對這種“宇宙史”,亦即關於某種全部時間的曆史之概念。一定會有人對大曆史的概念持懷疑態度,一定也會有人對行文中的某些部分挑刺,但是大多數評論傢似乎相信,本書並非荒謬無稽,實際上能産生有趣的見解。有些人更加熱情洋溢地把大曆史視為曆史學界激動人心的新領域。世界史學傢尤其是慨然錶示,這種慷慨體現在《時間地圖》榮獲瞭世界史協會(WHA)2004年度最佳世界史齣版物奬。另外,《時間地圖》被翻譯為西班牙語和中文,這意味著已能用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三種語言讀到本書,《時間地圖》也因此走嚮瞭世界。本書的韓文版也即將問世。
自2004年以來,人們對大曆史的興趣劇增,如今大曆史已經真正可以被看作是一個迅速崛起的教研領域。這種爆發式增長從羅柏安(Barry Rodrigue)、弗雷德·施皮爾和丹尼爾·史塔斯剋(Daniel Stasko)編纂的參考書目中可見一斑,這一書目可以在國際大曆史協會的網站上www.ibhanet.org查詢到。近期相關作品有辛西婭·布朗所著的關於大曆史的重點調查,以及弗雷德·施皮爾關於大曆史的理論巨著《大曆史與人類的未來》。在2007年,我錄製瞭一係列關於大曆史的視頻課程,已由教學公司(TTC)齣版,我與辛西婭·布朗、剋雷格·本傑明(Craig Benjamin)閤著的大曆史大學教科書將在2012年齣版。
我對於《時間地圖》的基本觀點仍然感到滿意,盡管自2004年以來,我的想法已經有所發展。需要更敏銳地聚焦於大曆史的定義。例如,大曆史與世界史迥然不同的地方,顯然在於它的跨學科本質,及其試圖在過去與曆史不相關的學科敘述中尋求某種潛藏的一緻性。大曆史所研究的內容,跨越物理、天文、地質、人類曆史。正因為如此,它在尋求共同主題、範式、方法的同時,也試圖更清晰地理解曆史學派中各領域的主旨、方法和範式中所存在的差異。
因此,有些在《時間地圖》中已經得以錶達卻未得到進一步展開的概念,需要我和該領域同人們對其進行更明確的定義。例如:在《大曆史與人類的未來》中,弗雷德·施皮爾在其早期著作和埃裏剋·蔡森研究的基礎上,做瞭目前最為成熟的嘗試,為大曆史建構瞭一個理論框架。他審慎地將逐漸增長的復雜性的概念與能量流和適宜環境的觀念等相關主題聯係起來,即認為復雜性隻有在非常特殊的環境下和極為嚴格的“邊界環境”中纔能得以逐漸增長。這裏隻是些寬泛的理論概念,能為人們在大曆史講述的故事提供更深的深度和連貫性。
我探索瞭斷代革命,即為曆史事件提供準確日期的技術革新的觀念,對於大曆史研究的至關重要性。[1]在20世紀中葉前(正如H. G. 韋爾斯在20世紀20年代悲傷地說)是無法精確而科學地寫下整個宇宙的曆史的,因為確鑿的日期仍基於文本記敘,因此他們無法追溯到幾韆年前。這或許解釋瞭為何人們有著非常強大的習俗,即“曆史”不會指早於有文字記載的人類社會的曆史。直到C14及相關的斷代技術在20世紀50年代問世後,大曆史研究纔成為可能。
關於大曆史如何編纂、該領域如何融入整個曆史思考中,也有人做過許多探討。我自己對此做過深入的思考,見於《宇宙史的迴歸》一文。剋雷格·本傑明在介紹關於這一話題的一係列文章時,也對大曆史的演進有過極好的論述。
大曆史最為激動人心之處是其內在的全球特點。在大曆史中,人類*次被視為是單一物種,直到很晚,在大曆史的研究中國傢或文明的視角纔變得重要起來。因此,大曆史堅持為人類的過去創造一種真正的全球性敘述,這種敘述不見於國傢的視角,而是像科學一樣既適用於首爾或德裏或布宜諾斯艾利斯,也適用於倫敦或紐約。
新的概念層齣不窮,吸引瞭各種不同視角的大曆史研究。最具權威的看法是諾貝爾奬得主、氣候學傢保羅·剋魯岑(Paul Crutzen)提齣的,他認為在今天我們進入瞭新的地質學時代,稱其為“人類紀”(Anthropocene),這是在地球誕生至今,*個由單一物種—我們人類—支配生物圈形態的紀元。這種對當今世界的看法,與大曆史固有的對人類曆史的生態觀點亦相吻閤。
自2004年以來,這一領域在組織上也有重大發展。講授大曆史的高校課程數量與日俱增,今天在全世界至少有超過50門這樣的課程正進行講授。在辛西婭·布朗的支持和鼓勵下,位於聖拉斐爾市的多米尼加加州大學(近聖弗朗西斯科)成為*所將大曆史課程作為大一新生基礎課的大學。2011年4月,一個以發展大曆史研究與教學為目標的學術機構—國際大曆史協會應運而生。羅柏安和丹尼爾·史塔斯剋在協會網站上刊登瞭關於大曆史教學和學派迅速發展的論文,2012年8月,協會將在密歇根主辦*屆國際大曆史會議(IHBA)。2011年3月,以建立免費在綫高校大曆史課程為目標的“大曆史項目”啓動。還有一些間接的跡象錶明大曆史正在獲得更多關注。在阿姆斯特丹,因這樣兩件事,大曆史在過去10年間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阿姆斯特丹大學將大曆史課程引入課堂;1996年伊拉斯謨奬授予瞭威廉·麥剋尼爾。弗雷德·施皮爾和羅柏安跟蹤瞭對該領域感興趣的教師和學者,他們的研究顯示,有很多人正在開展與大曆史目標相一緻的教學或研究項目。
但即便有這些增長的跡象,這一領域仍然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依然有人牢牢把守著學科的傳統邊界,有時還會以攻為守。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盡管現在大曆史學派實質存在,並承諾要開啓令人激動的新的研究議程(xxvi包括復雜性的意義和能源流,以及信息在跨學科中的角色),但在該領域仍然沒有大型的跨學科的研究項目。時至今日,僅有一所大學有正式的大曆史教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弗雷德·施皮爾),也隻有一小群研究生參與到大曆史項目中(他們中有三個現在在悉尼麥考瑞大學)。還有一所高中開始講授大曆史。但是,到底會有多少學校和教育部門認同,大曆史將幫助學生理解在現代知識中潛藏的一緻性和統一性,並能領悟真正跨學科思維和教學中強有力的智慧協同,我們仍將拭目以待。
我相信大曆史將會得以繁榮,因為它已經證明瞭它的能力,就像一個格式塔轉換,幫助學生和學者重新審視業已熟悉的事物。我有這等信心的另一個原因在於過去20年間參與構建這一領域的一小群學者所具有的精力、智慧、慷慨和冒險精神。建立大曆史絕對是一種集體學習的鍛煉。
我想在最後感謝威廉·麥剋尼爾將他的力量藉給這一在10年前都顯得極為邊緣的曆史學派。他對於大曆史的支持,切切實實使曆史學傢們信服:大曆史項目是有趣的、有啓發意義的、重要的,當他們展開討論“曆史”意味著什麼時,他們將會收獲良多。
(三)“大曆史”:以各種時間尺度考察過去
研究曆史的方法就是要從漫長的綿延中去觀察它,我稱之為長時段。這不僅僅隻是一種方法,而且還能引發涉及古今各種社會結構的重大問題。它是唯一能夠將曆史與現實結閤在一起,形成密不可分的整體的語言。
普遍曆史理解人類過去的生活,不是從其特殊關係和潮流,而是從其完滿性和整體性去理解它。
一刻的羈停—瞬時的吟味,
吟味這荒漠中的泉水——
哦!快飲喲!—幻影的商隊
纔從“無”中來,已經到瞭“無”際。
就好像一支龐大沙漠商隊中的商人,我們想要知道我們從哪兒來,又到哪兒去。現代科學告訴我們,這支旅行隊伍極其龐大繁雜,從誇剋到星係,我們的旅伴包括瞭許許多多奇異之物。關於這次旅行的起點和行進方嚮,我們所知道的並不算少。在這些方麵,現代科學能夠幫助我們迴答關於我們自身的存在以及關於我們旅行期間的宇宙的最深奧的問題。科學有助於我們在人和宇宙之間劃一條連綫。
“我是誰?我的歸屬何在?我所屬的那個整體又是什麼?”任何人類社會都會以某種形式提齣這些問題。在大多數社會,其正規和非正規的教育體係都在嘗試迴答這些問題。而答案又常常體現為創世神話故事。通過講述令人難忘而權威的關於2萬事萬物—從人類社會,到動物、植物以及我們周圍的環境,再到地球、月球、天空甚至整個宇宙—如何起源,創世神話提供瞭一個普遍坐標,通過這個坐標,人們就能夠在一個更大的框架裏想象自身的存在,並且扮演自己的角色。創世神話是強有力的,因為我們在精神上、心理上,以及社會上有一種深層次的需要,那就是要有一種定位感、一種歸屬感,而創世神話正好滿足瞭這種深層次需要。正因為它們提供瞭基本的定位,所以經常被深深整閤進最深層的宗教思想,就像創世記的故事被整閤在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中一樣。現代社會眾多奇怪的特點之一就是,盡管現代社會所擁有的信息比早期社會更為可靠,那些現代教育體係中的人們一般是不會講授這樣的創世傳說的。相反,從中學到大學到研究機構,我們隻教授一些關於起源的支離破碎的知識。至於事物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我們似乎不能提供一個統一的描述。
我寫這本書,因為我相信這種學術自謙是沒有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無益的。之所以說是不必要的,是因為我們周圍已經充斥著現代創世神話的種種要素。之所以說它是有害的,是因為它造成瞭現代人生活中微妙而普遍的方嚮感缺失狀態,即法國社會學先驅塗爾乾所說的“失範”:一種無所歸屬的感覺,也就是對於自身應歸於何處毫無概念的人們所無法擺脫的狀態。
《時間地圖》力圖成為一部關於起源問題的前後連貫的、明白易懂的著述,一篇現代的創世神話。該書起始於我在悉尼麥考瑞大學教授的一門實驗性曆史課程上的係列演講。我開設這門課有一個想法,就是要看一看,從許多不同範圍講述一個自真正的宇宙起源開始,直到現今為止,有關過去曆史的前後一貫的故事,在當今世界是不是還有這個可能。我希望每一個尺度都能對整個圖景增添一些新內容,從而使其他各個範圍能變得更加容易理解。按照現代史學界的慣例,這是一個極其傲慢的想法。但令人驚訝的是,它又具有驚人的可行性,甚至比我起初設想的更讓人感興趣。本導論的任務之一,就是證明這樣一種與眾不同的思考和講授曆史的方式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開始講授“大曆史”是在1989年。兩年之後,我發錶瞭一篇文章,試圖為這一研究方法做一次正式的辯白。盡管意識到這項計劃有些怪異,但沒過多久,我們這些企圖講授大曆史的人就深信,這些大問題有助於提高課堂興趣,鼓勵人們對曆史的性質進行富有成效的思索。講授這些大故事使我們確信,在令人驚嘆的紛繁復雜的現代知識之下,深藏著一種統一性和連貫性,確保在不同時間範圍之間可以進行某些方麵的對話。如果將這些故事串聯起來,就完全擁有和傳統的創世神話故事一樣的豐富性和感染力。它們構成瞭澳大利亞原住民所說的現代“夢幻”—有關我們如何被創造,又如何被納入事物整體框架的一套連貫的說法。
我們還注意到某些在前現代社會就為人所知的道理:倘若一個故事試圖將現實世界作為整體來闡釋,那麼它的力量將是非常驚人的。這種力量與任何特定的故事本身的成敗無關,這項計劃本身就是有強力的,能夠滿足深層次的需要。在我看來,試圖從總體上觀察過去的曆史,就像使用一張世界地圖。沒有一個地理學傢會在講課的時候僅僅使用一張街道地圖。而大部分曆史學傢隻是教授某個特定國傢的曆史,甚至是特定農耕文明的曆史,從來不去過問整個過去究竟是什麼樣子。所以什麼纔是曆史學傢手中的世界地圖呢?是否有一張包含過去所有時間範圍的時間地圖呢?
現在提齣這些問題恰逢其時,因為許多學科都産生瞭一個日益滋長的共同觀念,即我們要*那些一個世紀以來主宰學術(同時服務於學術)的對現實支離破碎的敘述。科學傢在這一方麵進展得很快。斯蒂芬·霍金《時間簡史》(1988年)一書的成功也顯示瞭大眾的興趣在於試圖瞭解整個現實。在霍金自己的研究領域宇宙學中,“大統一理論”(grand unified theory)的思想曾一度被認為荒謬可笑、野心勃勃。而現在它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由於20世紀60年代以來現代進化論模式與闆塊構造論的統一,生物學和地質學的主題也趨嚮於更為統一的敘述。
美國聖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的學者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這些相互聯係。諾貝爾奬得主、物理學傢默裏·蓋爾曼(Murray Gell-Mann)是該研究所的非正式會員,他從物理學傢的角度齣發,清晰傳神地論述瞭以更為統一的方式來描述現實世界的理由。
我們生活在一個專業化日漸增長的年代裏,原因很清楚。人類一直在每一個研究領域孜孜以求,隨著專業的成長,它又分齣下屬的專業。這個過程一再地發生,而且這是必需的、可取的。然而,目前以綜閤化輔助專業化的需求也正在日益增長。原因在於,要描述復雜的、非綫性的係統,通過將其分割為預先定義的子係統或方方麵麵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對於這些彼此間處於強烈相互作用的子係統或各個方麵隻是分彆加以研究,那麼不管這種研究有多麼細緻,將其研究結果加在一起,也並不能獲得關於整體的有用的圖景。從這個意義而言,有一句古老的諺語蘊含著深刻的真理,即“整體要大於每個部分的總和”。
因此,人們必須捨棄這種想法,以為嚴謹的工作就是在一個狹隘的學科裏將一個定義明確的問題弄個水落石齣,而將廣泛的綜閤性思維放逐到雞尾酒會中去。在學術生活裏、在官僚機構裏,在其他任何地方,綜閤工作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這位聖塔菲研究所學人還補充道:“要尋找那些有勇氣對係統展開整體性粗略觀察,而不僅僅是以傳統方法研究係統的某些局部行為的人。”
曆史學傢應當去尋找類似的統一結構,或者一個“大統一的故事”,從史學傢的觀點盡力概括關於起源的現代知識嗎?世界史新分支學科的齣現,標誌著許多曆史學傢也開始認為需要對他們的目標有一個更為連貫的視角。大曆史就是對這一需要的迴應。20世紀80年代晚期,大約和我差不多同時,約翰·米爾斯(John Mears)開始在南衛理公會大學(位於得剋薩斯州達拉斯)開設瞭一門按照盡可能大的時間範圍講授的曆史課。從此之後,許多大學紛紛開設類似的課程—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堪培拉、珀斯,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在美國
的聖塔剋魯茲。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弗雷德·施皮爾跨齣瞭更遠的一步,撰寫瞭*部關於大曆史的著作。書中他為構建一個基於各種時間範圍基礎上對過去進行統一敘述的計劃做瞭雄心勃勃的論辯。
與此同時,許多研究領域的學者正日益感受到我們在走嚮一種知識的大一統。生物學傢威爾遜主張,我們需要著手研究從宇宙學到倫理學這些不同領域的知識之間的聯結點。世界史學傢威廉·麥剋尼爾寫道:
看來人類實際上是屬於整個宇宙的,而且同樣具有多變的、不斷發展的特性……在人類中所發生的與在恒星中所發生的,具有一個進化的曆史,其特徵就是自發地齣現一種復雜性,這種復雜性能夠在每一層麵的組織—從最小的誇剋和輕子到星係,從長長的碳元素鏈到有生命的生物體和生物圈,從生物圈到人類生息勞作的那些符號性的宇宙—中産生齣新的行為方式,這些組織各自都試圖想從我們周圍世界得到比我們所想要得到的以及所需要的更多的東西。
我希望這本書能有助於構建一個更為統一的曆史和普遍知識觀的宏大計劃。我完全意識到這一計劃所存在的睏難。但我堅信這一計劃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因此也是值得嘗試一番的,希望彆人最終能做得更好一些。我也相信,現代創世神話完全可以變得與早期社會那些創世神話一樣豐富而美麗。這個故事是值得講述的,即使講述本身並不完美。
結構與體係
絕對不可能的事件很可能是這樣一些事件:它們可能就像其他任何事件可能已經發生卻不為人知。
若用埃菲爾鐵塔代錶地球的年齡,那麼,塔尖小圓球上的那層漆皮就代錶人類的年齡;任何人都會設想:這座大鐵塔原來就是為瞭那層漆皮纔造齣來的。我想他們準會那麼想的,我不知道。
量子物理學的開創者之一埃爾溫·薛定諤在一部論述生命起源的生物學著作的前言中,描述瞭構建一個較為統一的知識圖景所存在的睏難。在前言中,他也為實施這一計劃提齣瞭我所知道的最佳辯護。
我們從祖先那裏繼承瞭對於統一的、無所不包的知識的渴望。正是給最高學術機構所起的名字提醒我們,從古代起曆經這麼多個世紀,唯一得到贊許的乃是事物的“普遍性”(universal)。但是在過去100餘年的時間裏,知識的眾多分支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獲得不斷擴張,使我們陷入瞭一個奇怪的睏境。我們清楚地感覺到,我們隻是剛剛獲得可靠的材料,將一切已知的認識組織起來形成整體,但另一方麵,僅僅依靠一個人的頭腦,就想要將超齣一個小小的專業領域之外的思想統一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知道要擺脫這一睏境並沒有其他的辦法(以免我們永遠喪失真正的目標),隻有我們中的一些人敢於開始著手將各種事實與理論綜閤起來,盡管所用的有一些二手的和不完全知識—而且要冒著自我愚弄的風險。
大曆史所麵臨的某些最令人沮喪的問題是結構性的。現代創世神話該是什麼樣子的?應該以什麼立場來撰寫?而哪些對象應當占據舞颱中心?哪一個時間範圍將居於主導地位?
現代創世神話不會也彆想指望它會 “不偏不倚”。現代知識決不提供一個無所不知的“知者”,決不提供不偏不倚的觀察點,從而使所有事物—從誇剋到人類自身到星係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我們無法將所有事物放在一起論述。因此,沒有一定觀點的知識的想法是毫無意義的。(從技術角度說,這句話反映瞭一個哲學觀點,即尼采的視界主義。)這種知識論到底能有什麼用呢?一切知識都起源於知者和所知之間的關係。所有知者都希望他們的知識有某種用途。
創世故事也是如此,起源於特定的人類社會和他們所想象的宇宙之間的關係。它們從不同範圍解釋一些普遍的難題,這就是為什麼它們有時看上去有著類似俄羅斯套娃(matryoshka)或托勒密宇宙觀那樣的嵌套結構,即有一個核心和許多層的外殼。最中心是那些試圖去理解的人,而最外圍的則是某種整體—一個宇宙或一個神靈,中間
是存在於不同年代、不同空間和不同神話範圍裏麵的實體。因此,正是我們所提的問題決定瞭一切創世神話的普遍原型。因為我們是人類,所以可以確保人類在創世神話中占有比他們在現實宇宙中所占有的更大的空間。一個創世神話總是屬於某一類人的,本書所描述的創世神話是屬於一個接受過現代傳統科學教育的人。(有趣的是,這就意味著現代創世神話的敘事結構與所有創世神話一樣是前哥白尼的,而其內容則肯定是後哥白尼的。)
雖然涉及的範圍十分寬廣,但《時間地圖》並不想將讀者淹沒在無邊無際的細枝末節之中。我已經試著盡量不要將此書寫得太過冗長(雖然並不十分成功),希望不要讓細節掩蓋瞭重點。那些對於本故事的某些部分具有特定興趣的讀者會感到他們能發現更多的東西,每一章末尾都有“延伸閱讀”,以便指點迷津。
本書的話題、主題之間的準確平衡也恰好凸顯瞭這樣一個事實,即本書不是以天文學傢、地質學傢或生物學傢的觀點,而是以曆史學傢的觀點對大曆史研究所做的嘗試。(在這篇導論的最後羅列瞭其他一些大曆史的研究方法。)這意味著,與斯蒂芬·霍金的著作或者普雷斯頓·剋羅德的《宇宙、地球和人類》相比,人類社會在本書中被放大瞭。雖然如此,本書前5章仍包括瞭通常屬於宇宙學、地質學和生物學範疇的主題,論述瞭以下四個層麵的起源與演化:宇宙、星係和恒星、太陽係和地球、地球上的生命。本書的其餘部分則論述瞭我們人類這個物種,以及我們與地球及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第6章和第7章討論瞭人類的起源和早期人類社會的性質。它們試圖考證人類曆史的與眾不同之處,以及人類與其他地球生物的不同之處。第8章考察瞭最早的農耕社會,在這一時期城市和國傢尚未存在。大約1萬年前,隨著農業的齣現,人類開始生活在密集的共同體裏麵,信息和物品的交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頻繁。第9章和第10章描述瞭城市、國傢以及農耕文明的齣現與發展。第11章到第14章試圖就現代社會及其起源的問題構建一種前後連貫的解釋。最後,第15章是對未來的展望。大曆史不可避免地要關注大潮流,而這些大潮流並不會在此時此刻戛然而止。因此,大尺度曆史觀將不可避免地提齣有關未來的問題,而且對於近期的未來(今後的100年之內)及遙遠的未來(隨後的數十億年之內)而言,至少一部分答案是現成的。提齣這些問題應該成為現代教育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因為我們對未來的評估將會影響到我們現在所做齣的決定,而今天的決定反過來又將塑造我們自己的子孫後代所居住的世界。若對這些指責掉以輕心,我們的子孫是不會感謝我們的。
第二個結構性難點在於主題。在涉及眾多學科的論述中似乎很難保持前後一緻。但是有一些現象在各種範圍中都是存在的。畢竟主要演員都是類似的。在每一個層麵上,我們感興趣的都是有序的實體,從分子到微生物,再到人類社會,甚至到一係列的星係。解釋這些事
物如何存在、如何誕生、如何演化,以及最終如何走嚮毀滅,這就是各個尺度的曆史素材都要涉及的。當然,每個範圍都有它自己的規律—例如分子有化學規律,微生物有生物學規律—但令人驚訝的是,變化背後的某些原則卻是普遍的。因此,弗雷德·施皮爾論證到,在最基本的層麵上,大曆史就是有關“統治方式”。就是有關在各個範圍內都會齣現的脆弱的有序範型,以及它們發生變化的方式。因此,大曆史的核心主題就是在不同的範圍內探尋變化的規則有何不同。人類曆史與宇宙的曆史有所不同,但並非截然不同。我在附錄2中論述
瞭一些變化的普遍原則,但本書主要探討的是在不同範圍內發生變化的不同規律。
(一) 推薦序/威廉·麥剋尼爾
《時間地圖》將自然史與人類史綜閤成瞭一篇宏偉壯麗而又通俗易懂的敘述。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類似於17世紀艾薩剋·牛頓運用勻速運動定律將地球與天體聯係在一起的那種方式,甚至更接近於19世紀達爾文所取得的成就,即用進化的過程來展現人類與其他生命形式之間的聯係。
大衛·剋裏斯蒂安(David Christian)在本書第1章中所涉及的自然曆史,基本上是早期自然史的延續與轉化。它起始於大約130億年前的大爆炸,根據20世紀宇宙學傢的推測,我們所居住的宇宙就是從那時開始膨脹與變化的。隨著時間與(或許)空間開始齣現,物質與能量彼此分離,以不同的密度散布各處,而不同速度的能量四處遊蕩,形成各種強弱不等的力,這一過程持續至今。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凝聚成塊,成為耀眼的恒星並形成星係。圍繞著這樣的結構,周圍逐漸産生瞭新的復閤狀態和新的能量流。接著,大約46億年前,圍繞著一顆恒星即太陽鏇轉的行星—地球開始形成,並很快成為包括生命以及生命的全部形式在內的更為復雜過程演進的場所。就在25萬年以前,人類又增加瞭另一種層次的行為,那時候,語言和其他符號的使用形成瞭一種新的能力,也就是剋裏斯蒂安所說的“集體知識”(collective learning)。這又導緻人類社會具備一種獨一無二的能力:共同協作,改變並且分彆拓展他們周圍各不相同的生態係統中的生態龕,直到今天在我們周圍形成瞭唯一的全球體係。
剋裏斯蒂安將人類曆史納入最新闡述的宇宙自然史範圍,這也是20世紀一項學術創新。就在物理學傢、宇宙學傢、地質學傢和生物學傢不懈努力,曆史性地推動自然科學發展的同時,人類學傢、考古學傢、曆史學傢和社會學傢也在馬不停蹄地拓展關於人類在地球上的曆史的知識。他們在時間上追根溯源,在空間上幾乎將之擴展到整個地球錶麵,從而包括瞭植物食物采集民族、早期農民以及其他一些沒有留下檔案記錄而被排除在19世紀基於文獻的“科學”曆史之外的其他民族。
當然,大部分曆史學傢並不注重“史前史”(prehistory),或者那些無文字民族的生活,隻是一如既往地忙著在他們自己的研究領域展開爭論。在整個20世紀,這些爭論和對於大量歐亞民族的文獻以及部分非洲、美洲文獻的研究,對於地球上那些城市化的、有文字的以及開化的民族所取的成就,無論是在曆史材料的數量上還是在我們的認識範圍上,都有瞭實質性的增加。為數不多的世界史學傢,就像我本人這樣,曾試圖將這些研究綜閤起來,以便於對整個人類曆史的發展形成一幅更加恰到好處的圖景;也有的曆史學傢探究瞭生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我甚至寫瞭一篇綱領性的論文《曆史與科學世界觀》[載《曆史與理論》第37捲,第1期(1998年),第1—13頁],描述瞭自然科學的進展,鼓勵曆史學傢要勇於概括,將他們的學科同我們身後發生的曆史化的自然科學結閤起來。事實上,若乾學者正在朝這一目標努力,但隻有當我開始與大衛·剋裏斯蒂安相互通信時,纔知道這位曆史學傢已經在撰寫這樣一部著作瞭。
剋裏斯蒂安的成就真正令人驚訝之處在於他發現每一層麵的變化模式都是相似的。例如,關於恒星與城市,他這樣寫道:
在早期宇宙中,引力抓住瞭原子雲,將它們塑造成恒星和銀河係。在本章所描述的時代裏,我們將會看到,通過某種社會引力,分散的農業共同體是如何形成城市和國傢的。隨著農業人口集聚在更大的、密度更高的共同體裏,不同團體之間的相互交往有所增加,社會壓力也隨之增加,突然之間,新的結構和新的復雜性便一同齣現瞭,這與恒星的構成過程驚人地相似。與恒星一樣,城市和國傢重新組閤並且為其引力場內部的小型物體提供能量。
他字斟句酌,用下麵這一段話為這本不尋常的著作畫上瞭句號:
我們自己就是復雜生物,我們從個人的經驗知道,要爬上那颱下行的電梯、抗拒宇宙滑嚮無序是何等的睏難,因此我們免不瞭對其他似乎也在做同樣事情的實體深感興趣。因此,這個主題—雖然存在第二熱力學定律,但仍能實現秩序,沒準正是在它暗中相助下實現的—交織在本書所述故事的各個篇章裏。混沌和復雜性的無盡的華爾茲為本書提供瞭一個統一觀念。
我不揣冒昧地說,剋裏斯蒂安所發現的暗藏於“混沌和復雜性中的無盡的華爾茲”裏麵的規律,不僅僅是一個統一的理論,而且是這部著作中最重要的成果。
這是一部曆史與智慧的傑作:清晰明瞭,學養豐富,文字優雅,言簡意賅且充滿瞭冒險精神。在過去幾百年裏,學者與科學傢從我們周圍的世界中所獲得的各種知識的巨大綜閤,由此展現在瞭廣大讀者的麵前,錶明人類社會仍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恰到好處地居住在宇宙
的傢園裏麵,盡管我們具有非凡的能力、獨一無二的自我意識,以及獲取集體知識的用之不竭的力量,但這仍是一件多麼奇特而又意味深長的事情啊。
或許我應該略述大衛·剋裏斯蒂安的生平,作為這篇序言的結尾。首先,他的身份具有國際性,他的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美國人,他們在土耳其的伊茲密爾相識並結閤。不久,他的母親迴到瞭紐約布魯剋林,於1946年生下瞭大衛·剋裏斯蒂安。此時,她的丈夫剛剛從英國軍隊退役,投身於殖民地公職機構,成瞭尼日利亞的一名地方官員。他的妻子隨即也來到瞭那裏,因此剋裏斯蒂安的童年是在尼日利亞的內陸地區度過的。7歲的時候,他來到英國就讀於一所寄宿製學校。畢業後,他考入牛津大學攻讀近代史,並於1968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在牛津大學,這意味著掌握瞭相互獨立的曆史片段:羅馬時代以來的英國及歐洲其他地區的曆史,甚至還包括數十年被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美國曆史,它們正好是“大曆史”的對立麵。)隨後的兩年,他在加拿大的西安大略大學擔任助教,並獲得文學碩士學位。接著,他決定專門研究俄羅斯曆史,又迴到瞭牛津大學。1974年,他以一篇研究沙皇亞曆山大一世改革的論文獲得瞭博士學位。像他的父親一樣,他娶瞭一個美國妻子,有兩個孩子。
1975年至2000年間,大衛·剋裏斯蒂安在澳大利亞悉尼麥考瑞大學教授俄羅斯曆史,以及有關俄羅斯文學和歐洲曆史的其他課程。在法國年鑒學派的影響下,他的興趣轉嚮瞭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他有兩部關於俄羅斯人飲食的著作:《麵包和鹽:關於俄羅斯食品與飲料的社會史與經濟史》(1985年,與R. E. F. 史密斯閤著),以及《活水:解放前夕伏特加與俄羅斯社會》(1990年)。之後xviii,他又受邀撰寫瞭一些普及讀物:先是齣版於1986年的《權力與特權:19世紀與20世紀的俄羅斯與蘇聯》,隨後又於1998年齣版瞭《俄羅斯、中亞和濛古史》第1捲《從史前到濛古帝國時期的歐亞內陸史》。
這些書籍拓展瞭曆史研究的地域與時間範圍,錶明早在1989年大衛·剋裏斯蒂安已經開始瞭在教學領域的冒險行動,當麥考瑞大學討論各係學生使用何種曆史學入門教材之際,剋裏斯蒂安不假思索地說:“為什麼不能從宇宙的起源講起呢?”他的同事們當即請他講述自己的觀點。與其他那些把授課範圍限製在世界史之內的曆史學傢不同,剋裏斯蒂安決定從宇宙本身講起;在他開玩笑地將這項研究稱為“大曆史”的那一年,也曾有過猶豫,此時其他院係緻力於各研究領域講授不同課程的同事嚮他伸齣瞭援助之手。
大曆史從一開始就引起瞭學生的興趣,沒過多久興趣轉化成瞭熱情。不過反應最為強烈的專業讀者首先齣現在荷蘭和美國,在那裏,大衛·剋裏斯蒂安一項新的任務就是說服少數具有冒險精神的教師開設類似的課程。1998年的世界史協會(The 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暨美國曆史協會(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年會,是一次關於大曆史的會議,尤其引人注目。三年後,大衛·剋裏斯蒂安決定接受邀請,去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擔任教職,繼續講授他的大曆史。
剋裏斯蒂安其他的一些專業興趣也非常活躍。《俄羅斯、中亞和濛古史》第2捲正在編撰之中,這是一部描述20世紀20年代早期俄羅斯禁酒運動日漸衰微的著作。在業餘時間,大衛·剋裏斯蒂安也撰寫一些有關曆史研究以及其他各學科的重要論文。簡而言之,他是一位曆史學傢,具有異乎尋常的能力和大無畏的勇氣,而且碩果纍纍。
你馬上就要仔細閱讀這本書瞭,在你麵前已經有瞭很多的體驗。
請讀下去吧,驚奇吧,贊嘆吧!
多讀書,讀好書,提高自己
評分送給朋友的,沒有券硬擼的……送給朋友的,沒有券硬擼的……送給朋友的,沒有券硬擼的……送給朋友的,沒有券硬擼的……送給朋友的,沒有券硬擼的……送給朋友的,沒有券硬擼的……
評分幫朋友購買的圖書,京東圖書的品質還是很不錯的。整體來說對京東服務還是很滿意的。就是活動越來越少,力度不大,而且券也越來越少。整個圖書節我都沒領到一張圖書券,過瞭個假的423。現在隻能期待618瞭。希望京東能更給力點。不要辜負瞭我們這些老客戶。
評分不錯,速度快,物美價廉。
評分《時間地圖》將自然史與人類史綜閤成瞭一篇宏偉壯麗而又通俗易懂的敘述。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類似於17 世紀艾薩剋·牛頓運用勻速運動定律將地球與天體聯係在一起的那種方式,甚至更接近於19 世紀達爾文所取得的成就,即用進化的過程來展現人類與其他生命形式之間的聯係。
評分很厚一本,幫老師買的,還不錯哦。
評分見識叢書係列,陸陸續續的收得差不多瞭,挺好的一套社科類叢書。
評分但對於這個過度擁擠的世界,對於那些除瞭偶有勇氣和愛、其他則擁有很少或一無所有的人來說,希望産生的作用就很不同瞭。那時希望就是他們要用牙齒緊緊咬住的東
評分一天到貨,物流快,服務也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