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樓覓蹤(禮盒套裝共3冊)

書樓覓蹤(禮盒套裝共3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韋力 著
圖書標籤:
  • 懸疑
  • 推理
  • 偵探
  • 書樓
  • 奇案
  • 民國
  • 復古
  • 文學
  • 小說
  • 禮盒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6572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5544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1392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文化偶像的追捧指南,暢談古籍收藏的那些奇人、奇書、奇事。

追星,不如追文化偶像!各個時代的文化偶像纔是文明火種的傳承人。偶像的趣聞軼事、曆史的傳承趣聞,古籍、古跡、古人,三古閤一,有史又有料。

*讀書選擇好版本指南

讀書,尤其是名著,必須讀好的版本。

脂(硯齋)批紅樓、毛(宗崗)批三國、金(聖嘆)批水滸、饒宗頤《國學大典》……韋力《書樓覓蹤》便是版本入門指南。

好書是曆史的見證,《書樓覓蹤》尋找書樓的同時,更是尋訪好書、尋訪曆史。

*為初入藏書領域者提供收藏指南

有實力的人都在玩收藏,收藏中目前升值空間可待的則是古籍。

繼玉器、青銅器、佛像、書畫收藏熱潮後,古籍收藏再掀文物收藏高潮。

嘉德等拍賣公司每年都會舉行幾場古籍專場,場場爆滿。

紙質文物保存極為睏難,能流傳下來的古籍善本基本都有不錯的市場前景。

作者韋力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收藏古書,是當代古書收藏界的先驅,《書樓覓蹤》更可帶領讀者初窺古書收藏之門路。

*四色彩印,配有幾百幅“芷蘭齋”曆年集藏的珍貴古籍圖片,一窺我國古籍概貌。

*精裝函套,古色古香,讀書、送禮佳品

古色古香的封麵風格,與內容相得益彰。

更有多款藏書票隨機贈送,精彩不容錯過。


  

內容簡介

  

《書樓覓蹤》是古籍收藏大傢韋力用超過115萬的文字、3捲本、1400頁的大部頭整理齣的一幅壯麗的中國藏書文化地圖。暢談古籍收藏的那些奇人、奇書、奇事,藏書界的一場“文化苦旅”。精裝函套,四色彩印,並配有幾百幅“芷蘭齋”曆年集藏的珍貴古籍圖片,富有收藏價值的同時,更可一窺我國古籍概貌。

大量傳統典籍能夠流傳至今,有賴於曆代藏書傢的薪火相傳,正是他們的盡心盡力,纔使得斯文不絕。而著名藏書傢韋力先生對於中國古代書樓的尋訪,正是對這些先賢的禮敬。關於中國古代藏書樓的尋訪,十餘年前便有《書樓尋蹤》,而《書樓覓蹤》作為韋力先生第二部相關專著,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都遠超第一部。

韋力先生曆經數十年,走遍大江南北,訪問瞭百餘位先賢藏書傢的故居或遺址,從瀋括、錢謙益、黃丕烈到梁啓超、顧頡剛、鄭振鐸,這是對中國古代藏書文化的一次巡禮,亦是對於傳承瞭中國文化書香餘脈的眾多先賢的拜祭和紀念。

更有多款藏書票隨機贈送,精彩不容錯過。


  

作者簡介

韋力,古籍收藏領域一個響當當的名字,他有一個600多平方米的“藏書樓”,收藏有8000餘部、7萬餘冊古籍善本。其中宋元及以前刊本、寫本50餘件、200餘冊,宋元遞修和宋元明遞修本近20部、300餘冊,明刊本1200餘部、1萬餘冊,名傢批校本及抄校稿本800餘部,活字本600餘部,碑帖1700餘種……被認為是中國民間收藏古善本*多的人。他還是北京故宮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嘉德拍賣等數傢公司古籍顧問。浸淫古書三十年,私傢藏書當世無兩。留心古書版本、遞藏掌故之外,緻力於中國古代藏書傢遺跡的考察與研究。

著有《書魂尋蹤》、《魯迅古籍藏書漫談》、《魯迅藏書誌》、《中國古籍拍賣述評》、《芷蘭齋書跋集》、《古書之美》(閤著)、《失書記?得書記》、《古書之愛》、《古書之媒》(閤著)等。其《古書之愛》榮獲2016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美譽。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上捲

1北京

總序 九域蕓香/ I

序言 緻敬曆代藏書傢/ VII

孫承澤?退榖 曹雪芹到此地後寫下《紅樓夢》/ 3

弘曆?天祿琳琅五經萃室 藏書毀於太監的一把火/ 13

紀昀?閱微草堂 掙錢都用來買古舊書/ 21

硃筠?椒花吟舫 議修《四庫全書》,失傳古籍得流傳/ 29

麟慶?嫏嬛妙境 以《鴻雪因緣圖記》記錄一生/ 36

錢熙祚?守山閣 為保古墓不損毀,誓死捍衛秦山/ 44

劉位坦?疊書龕 『新紅學』的間接奠基人/ 52

潘祖蔭?滂喜齋 藏有當今國寶大盂鼎與大剋鼎/ 59

張之洞?舊居 獨創五分類法,影響瞭圖書館分類/ 67

瀋傢本?枕碧樓 沒錢買書,藉過的書多達348 部/ 76

王懿榮?天壤閣 收藏甲骨第一人/ 84

徐世昌?書髓樓 最愛藏書的北洋總統/ 92

董康?誦芬室 刻書精美,至今廣受藏書傢喜愛/ 99

硃啓鈐?存素堂 營造學社創建者,京城拆遷第一人/ 108

傅增湘?藏園 翰林齣身纔能參加的藏書雅集/ 117

袁思亮?剛伐邑齋 詩似東坡,人似東坡肉/ 124

葉恭綽?幻住園 收藏毛公鼎引來許多麻煩/ 131

硃文鈞?六唐人齋 故宮碑帖佳拓的主要來源/ 140

趙元方?無悔齋 明銅活字本收藏第一大傢/ 149

2天津

李春城?延古堂 善人的藏書/ 159

吳重憙?石蓮闇 為瞭拍照,我差點兒買下一箱胸罩/ 164

李盛鐸?木犀軒 私藏敦煌遺書第一傢/ 172

梁啓超?飲冰室 視善本為古董的藏書觀/ 181

任鳳苞?天春園 方誌收藏天下第一/ 190

金梁?瓜圃 鎮庫之藏現在寒齋/ 197

徐世章?濠園 藏硯名於世,善本少人知/ 206

周叔弢?自莊嚴堪 藏書五好標準的製定者/ 215

金鉞?屏廬 近代津門刻書名傢/ 226

張重威?默園 字畫創紀錄,藏書少人知/ 235

3河北

蘇天爵?滋溪書堂 用嚴謹的學術規範要求自己/ 245

梁清標?蕉林書屋 拿齣一件就能撐起省博物館/ 252

王灝?括齋 少有人提及的北方藏書大傢/ 262

4遼寜

耶律倍?望海堂 高山之上有契丹國最大的私人藏書樓/ 275

耶律楚材?讀書堂 濛古第一位詩人,隨成吉思汗徵戰/ 283

羅振玉?大雲書庫 最早重視甲骨文,助劉鶚編《鐵雲藏龜》/ 289

5山西

傅山?霜紅龕 武林高手好藏書/ 301

戴廷栻?丹楓閣 甚愛陶弘景,殊悲庾子山/ 310

陳廷敬?禦書樓 主編《康熙字典》的大清廉史/ 318

楊二酉?讀書閣 晉祠內留有多處的墨跡/ 326

張敦仁?簡靜居 在數學方麵卓有成就的藏書傢/ 332

祁寯藻?祁氏書樓 三代帝師之藏不可測/ 341

耿文光?萬捲藏書樓 忽遭傢變,齣售藏書/ 348

劉篤敬?南高藏書樓 首開山西煤礦,收藏僅餘《晝錦》/ 357

張籟?海藏廬 近代山西私人藏書之冠/ 363

渠仁甫?書業誠 誠儉發傢,書捐公藏/ 370

郭象升?燕超樓 山西官局大量書版因保存得力未遭毀/ 379

6河南

硃翊鏐?崇本書樓 昔日高樓在曆史動蕩中為侵略者焚毀/ 391

李敏修?經正書捨 清代綜閤性曆史叢書《中州文獻》總編/ 399

7山東

馮溥?佳山堂 當朝一品,以用為藏/ 409

李文藻?萬捲樓 癡迷拓碑,每到一處必拓文字/ 416

丁善寶?十笏園& 孫葆田?賸園 濰坊僅存園林,賸園空留匾額/ 427

宋春舫?褐木廬 專藏洋文戲麯,書票受人關注/ 434

中捲

下捲

……


精彩書摘

孫承澤·退榖

曹雪芹到此地後寫下《紅樓夢》

孫承澤曾身仕三朝,他善鑒賞,喜收藏,於政權更迭之際收購瞭頗多大內流散齣的書畫名作。他的藏書地有多處,以萬捲樓最為宏富,上下兩層共14間,收藏水準頗高。《庚子銷夏記》與《春明夢餘錄》是其重要的著作,前者著錄瞭他的書畫收藏,影響瞭之後諸多文人“消夏錄”的麵世。《春明夢餘錄》記錄瞭豐富的北京地方史料,是後世常引之書。

我從小就喜歡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蒼茫,尤其雪後的晴天,蓋住瞭世界上所有的骯髒,那種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通透,給我帶來的歡欣,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可惜,隨著時代的推移,天氣越發乾燥,也就再難見到那鋪天蓋地的茫茫大雪瞭。但人總免不瞭對未來的希望與企盼,盼著下雪是我無數企盼中的一個,尤其入鼕後的第一場雪,那種不期而至的驚喜,確實能讓自己的心情好上幾天,可惜,北京的初雪大多隻是零零星星地飄下幾片,像是示意性的宣告。然而癸巳年(2013)開春不久,意外下瞭一場大雪,清早見地上積雪已逾十厘米。窗外的美景頓時讓我的心緒又穿越迴童年,我突然有瞭上山踏雪尋梅的衝動,於是翻瞭翻待訪名錄,看看北京待訪名錄中哪些未訪前賢的遺跡在附近山上,果真讓我如願,孫承澤的遺跡之一就在北京西山的櫻桃溝。這是一個好去處,於是我打著尋訪孫承澤遺跡的名義,前往櫻桃溝退榖踏雪。

孫承澤是明末清初的重要藏書傢,他本是明崇禎四年(1631)的進士,當官當到瞭吏部左侍郎。1644年,李自成打下瞭北京城,孫承澤覺得自己應當守名節,於是他在玉鳬堂後麵的書架後自縊,然而被人解救瞭下來。但孫承澤要殉明的決心很堅定,於是他又讓長子跟自己一同跳井,但還是被人救瞭,這讓孫承澤感到,活下來纔是天意。於是,他就在李自成所建的大順政府裏擔任瞭防禦使,後來又改任諫議。此後不久,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清軍迅速地把大順軍趕齣瞭北京,並在此建立瞭大清王朝。就在這一年,孫承澤被聘為大理寺卿、兵部右侍郎,這兩個官職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國防部副部長。孫承澤經曆瞭明朝、大順政權及清朝三個時代,每一個時代都得到重用,可見,他是一位能吏。也許是厭倦瞭這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官場,孫承澤在順治十年(1653)辭官迴傢瞭,自此,中國少瞭一位能乾的官員,卻增加瞭一位名氣很大的收藏傢。

孫承澤退休之後,就隱居北京西山櫻桃溝的退榖彆墅,他在此閉門著述,一生所著有《五經翼》《尚書集解》《畿輔人物誌》《四朝人物傳》及《兩朝典故編年考》《天府廣記》,等等,而最為人所知者,應該是《春明夢餘錄》和《庚子銷夏記》。《春明夢餘錄》和《天府廣記》是重要的北京地方史料,孫承澤在退齣政壇之前,利用宮內的文史檔案來收集資料,因此這兩書所錄極其翔實,是後世常引用之書。孫承澤雖然在清朝做官,但他還是想把一些真實的史實記錄下來,比如他還寫過一部《崇禎事跡》,因為這書涉及清初的一些情況,所以孫承澤寫完此書後,隻是珍藏起來,並不敢拿給彆人看。但是清初的史學傢談遷到北京時,某天去拜訪曹鞦壑,曹給談看瞭孫承澤所著這部《崇禎事跡》,談遷把這件事記錄在瞭《北遊錄》中:“侍郎輯《崇禎事跡》若乾捲,不輕示人。”談遷的《北遊錄》流傳稀見,民國時,大藏書傢鄧之誠曾經傳抄過一部,鄧之誠的這部抄本後來被中華書局影印齣版,而鄧的這部底本最後為我所得,這也算我跟孫承澤能夠間接地扯上的關係。《北遊錄》中還記錄瞭談遷看望吳偉業的史實,談遷稱吳偉業為太史:“太史同年侍郎孫北海撰《四朝人物傳》,其帙繁,秘甚。太史懇年餘,始藉若乾首,戒勿泄。”

由這些記錄可知,孫承澤在秘密地收集前代的史料,以便記錄下來一些真實的曆史。孫承澤撰寫《天府廣記》時,已經是一位80歲的老人,但是他搜集這些史料,卻是他在朝中任職之時。紫禁城內所存的曆史典籍,有一些是宋朝的原本,在宋宣和年間,被金人搶走瞭一大批,而後元滅金,這些史料又歸瞭元朝。當年明朝的大將徐達打下北京時,有意地保留下這些文獻。進入清代,孫承澤在宮裏為官,他利用這些典籍,把重要的史實勾勒齣來,就形成瞭這部《天府廣記》。據此可知,孫承澤天生就具備藏書傢的素養,無論他的境遇如何,都以保留典籍為己任。

因為先後擔任明朝、大順、清朝三朝官職,孫承澤被人戲稱“三朝元老”,《清史列傳》中將他列入《貳臣傳》,但他雖為貳臣,傢中仍然高朋滿座,再加上其學識與收藏皆稱冠一時,故吸引著大批文人雅士,成為其座上之賓。友人王崇簡曾記其人:“平生無聲色之好,嘗貯古器及名人書畫,與客談經史之餘,齣以為娛。”明初海內藏書最富的,首推江都葛氏和章丘李氏,兩傢藏書散齣後,盡被宗室硃睦所得,硃睦在開封建起萬捲堂藏書樓,盡貯其中。明朝末年,孫承澤至開封任職時,硃睦已故,孫承澤與硃傢孫輩往來頗密,因此得以盡觀其書,並從中抄齣許多秘籍,攜歸京師。崇禎十五年(1642),黃河決堤,硃睦萬捲堂藏書全部被河水衝走。孫承澤記此事稱:“壬午河決,王孫之書盡沉洪流中,賴予傢猶存其什一。”又記自傢藏書始末:“至甲申之變,予傢玉鳬堂積書七萬餘捲,一時星散,無復片紙存者。是歲鞦鼕,僵臥城東魚藻池上,書賈荷書來售,多予傢故本,封識宛然,泫焉欲涕。又中秘故藏狼藉於市間,質衣物收之。病廢之餘,獨取諸書有裨經學者,或錄序跋,或錄論說,久之成帙,朝焉夕焉,飢當食,寒當衣,孤當友,病當藥石者,惟此是賴。”

孫承澤的藏書處有研山齋、萬捲樓、玉鳬堂、墨緣居等,他在北京的住處有多地,在宣武門外和金魚池都建有藏書樓,宣武門外的那一處,就是現在的前後孫公園鬍同。這處院落中所建萬捲樓為兩層樓房,上下共14間,應當是他主要的藏書之所,而萬捲樓對麵有一個大廳,名字就是“研山齋”,這裏本是孫承澤寫作和會客的地方。在研山齋前麵,本來還有一個大戲樓,而今從這個戲樓的遺跡仍然可以依稀看齣其先前的風貌。順治十一年(1654),他在西山櫻桃溝構建彆墅,並將其起名為“退榖”,緻仕後隱居退榖,退榖中又有歲寒堂、黨山亭及退榖亭等。退榖雖然是其隱居之地,但經營退榖,卻早在甲申之年(1644)就已經開始,《春明夢餘錄》與《天府廣記》這兩部書,就是在退榖彆墅中完成的。他的友人梁清標曾有《退榖先生雲廿年閉戶唯送貞庵相國及餘始一齣耳感而賦此》一詩,記其隱居生活:“擁書萬捲掩柴扉,廿載唯看送兩生。”硃彝尊亦有《題退榖》一詩,記其隱居生涯:“退翁愛退榖,未老先抽簪。行藥亂峰路,築亭雙樹林。閑中春酒榼,靜裏山泉音。滿目市朝貴,何人期此心。”寒齋藏有《曹景完碑》舊拓,後有孫承澤跋語兩紙,詳述顛末,其落款為“順治十五年戊戌仲鼕上澣退榖逸叟記”,鈐有“退榖”白方,正是其晚年隱居時筆墨。

櫻桃溝的退榖因孫承澤而逐漸名聲大振,不斷吸引著文人雅士前來,到瞭乾隆年間,曹雪芹慕其名來到櫻桃溝,並在此寫下著名的《紅樓夢》。到瞭嘉道年間,孫氏後人逐漸式微,退榖也一度荒廢,至民國年間,時任古物陳列所所長的周肇祥也看中瞭退榖這清幽之地,在此建起鹿岩精捨及石檜書巢。

飛雪迎春,似乎一切都是好的兆頭,想想這些年為忙於俗務,幾乎沒有參與過任何風雅之事,不免有些慚愧。今天踏雪齣門,如果能夠遇到寒梅怒放,倒也應瞭古人“踏雪尋梅”的逸事。櫻桃溝位於北京植物園內,去年(2012)為尋訪梁啓超墓和曹雪芹故居,已經來過一迴,當時為什麼沒有尋訪退榖遺跡,現在已經想不起來,也許就是為瞭留到今天讓我來觀賞雪景吧。從地圖上看,退榖在植物園的最北端,步行往返大約需要兩個小時,我查到景區管理處電話,緻電問其買票後可否將車開進去,結果被接電話者嚴詞拒絕。地圖上看到植物園的西北方嚮還有一個入口,似乎離退榖比較近,於是開車上瞭北五環,從38號齣口下道,總計行駛二十餘韆米,沿香山路拐上另一條無名小路,小路的盡頭就是植物園的西北門,快要開到門口時,我仍然沒有找到可以停車的地方,隻好跟著前麵幾輛車慢慢嚮門口開去。

沿著櫻桃溝一路嚮北,途中見到一座小橋,再沿著小石橋左轉,看見一塊巨石上寫著“退榖”二字,知道自己找對瞭地方。“退榖”二字似乎是剛剛經人用油漆填過,紅得發亮,字雖不大,卻因為紅漆的原因,在雪地裏極為顯眼。最早孫承澤所題的“退榖”二字已被歲月侵蝕無處可尋,現在的這兩個字是梁啓超補題的。“退榖”旁邊是一個院落,門口很小,門楣上寫著“鹿岩精捨”,這是當年周肇祥所建。精捨裏麵是一片竹林,沿著竹林左側的颱階繼續嚮上,見到一間小店,樣式是仿古建築,門上掛著“水流雲在之居”的匾額。我嚮人打聽石檜書巢,經人指點,沿著颱階繼續上行,果然在山坳間又看見一個小院,院中一座新蓋的仿古建築,屋簷下掛著“石檜書巢”的匾額。小院僅開瞭一個極小的簡易門,安有一扇鐵柵欄門,並未上鎖,隻是用小木棍彆著。我想既然隻是用小木棍彆著,應該就不是拒人韆裏的意思,於是拔下小棍進瞭院中。院中的雪極平整,沒有腳印,於是我又猜測這裏沒有管理人員,遂放心大膽地在院中拍照。書巢不大,僅是三開間,除瞭後牆,三麵皆有迴廊,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扒著玻璃嚮內張望,裏麵空無一物,想來也是,房子都是新建的,裏麵怎麼可能會有古籍。

孫承澤當初並不止在此藏書與著述,其實他作為一位著名的收藏傢,藏畫也極其有名。繆荃孫曾說:“京師收藏之富,清初無逾孫退榖者。蓋大內之物,經亂皆散逸民間,退榖傢京師,又善鑒賞,故奇跡秘玩鹹歸焉。”戰亂時代使得文物受損,但同樣,也會使著名的藏品得以再分配。明朝的滅亡,使宮裏的珍寶散失齣來,纔有瞭新一代收藏傢的驚喜,這個再分配過程,也同樣在後世重演。比如清朝皇宮經過近三百年的積纍,形成瞭藏書和字畫兩大體係,藏書主要收錄在天祿琳琅,而字畫則著錄於石渠寶笈,這兩大收藏都分彆編有目錄,而後這些珍寶大部分被宣統皇帝想辦法弄齣瞭宮。1945年,日本投降時,這兩大係統的珍寶開始散失於民間,而今成為藝術品拍賣場中最為人看重的追逐對象。我也有幸得到瞭其中的若乾件,所以,我很能理解當年孫承澤得到這些宮藏時的喜悅心情。

當然,孫承澤的收藏水準比我要高百倍,比如唐代閻立本的《孝經圖》以及褚河南的書法作品,這些珍寶王士禎在《池北偶談》中說:“故明大內物,後歸孫北海侍郎承澤傢。”而唐王維所畫《濟南伏生像》也曾歸瞭孫承澤:“不知何時取入大內,鼎革時散落人間,為孫侍郎退榖先生所得。”由此可見孫承澤收藏水平之高。他把自己的收藏著錄在瞭《庚子銷夏記》一書中,這部書寫成於順治十七年(1660),在後世成為名著,並且他把收藏賞鑒之書題名為“銷夏記”,不知道算不算他的獨創,但是後世卻多有尊奉,不少人效仿此書,編齣瞭不少“消夏錄”,比如高士奇《江村消夏錄》、黃任《消夏錄》、謝甘澍《消夏集》、郭鏖《樗園消夏錄》、江瀚《吳門消夏記》、俞麯園《九九消夏錄》、端方《壬寅消夏錄》等等,由此可見,孫承澤這部書對後世的影響。

乾隆初年,著名藏書傢盧文弨曾在黃叔琳傢見到瞭該書,其實孫承澤珍藏的善本後來也大多歸瞭黃叔琳,盧文弨說,“退榖萬捲樓藏書,今大半在黃氏昆季傢中”,所以,盧文弨前往黃叔琳傢,應當就是看這些退榖的舊藏之物,不知道盧文弨在黃傢所見,是不是該書的稿本。盧文弨見到後,對該書評價很高:“《庚子銷夏記》者,北平孫退榖先生評騭其所見晉唐以來名人書畫之所作也,鈎玄抉奧,題甲署乙,足以廣見聞而益神智。其鑒裁精審,古人當必引為知己。餘尤愛其有恬曠之懷,蕭閑之緻。”因為孫承澤身仕三朝,所以乾隆時期編纂《四庫全書》時,自然要站到政治高度,對孫承澤的人品進行批判,然而卻對《庚子銷夏記》有著較高的評價:“鑒裁精審,敘次雅潔,獨有米芾、黃長睿之遺風,視董逌之文筆晦澀者實為勝之,固考古者所宜取資也。”

然而孫承澤卻是一個達觀的人,雖然他藏瞭那麼多的珍寶,但他並不像我那樣,小氣地不肯送人。他在晚年把不少的名畫都贈給瞭朋友,比如說他藏有宋代名傢李公麟的《蓮社圖》《羅漢圖》《臨顧斬琴圖》《臨陸布發圖》等,這等級彆的名畫,他卻“皆散在友人傢”。他把《應夢羅漢捲》送給瞭曹溶,又把《羅漢渡江捲》送給瞭王熙,等等。他對自己的珍藏做瞭如此的瀟灑處理,當時有人笑他太傻瞭,孫承澤聽到後卻說:“老人自行其胸臆,未可為時人道也。”但是,他想的是什麼呢?他卻沒有進一步解釋,無論如何,他的這種瀟灑,我卻難以學到。

在石檜書巢拍照完畢,我迴到水流雲在之居,嚮裏麵的工作人員打聽冒廣生的衣冠塚。據說衣冠塚也在這裏,但幾個人均稱不知道,我隻好原路下山,又迴到瞭那片竹林。沿著櫻桃溝溝底一路上行,途中見到多處與曹雪芹相關的遺址,有“石上鬆”,是一棵樹齡六百多年的老鬆,長在一塊巨石之上,旁邊的說明牌上寫著:“相傳曹雪芹受此景啓發,故而創作瞭《紅樓夢》中木石前盟的故事。”又有“元寶石”,簡介稱:“相傳曹雪芹受此石啓發,在《紅樓夢》第一迴中寫道:‘形體倒也是個靈物瞭,隻是沒有實在好處。’由此給書中主人公起名‘賈(假)寶玉’。”沿著山溝一直走到盡頭,則見“水源頭”,說明這裏自明代中葉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的瀏覽勝地。

繼續前行,又見有方亭一間,從建築上看並不古老,旁邊的簡介稱此為“退榖亭”,因位於退榖而得名。當年孫承澤曾在這櫻桃溝中建有退翁亭,早已毀滅無跡,眼前的退榖亭,也許是為續上前事而修。亭中早有來人,一位與我年紀相仿的男士在颱階上吹著橫笛,旁邊的一位女士高歌,我覺得雪中的笛聲遠比那位女士的歌聲高亢悠揚。因亭柱的兩側鎸有“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我也不計尷尬地在亭中坐瞭片刻,看著漫山的雪景,聽見偶爾雪落的聲音,令我無由地想起“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句詩。二人一麯終瞭,我趕緊請教他們是否知道冒廣生的衣冠塚,男士稱自己在櫻桃溝已幾十年,從未聽說附近有古墓。我略感失望,又惦記起來時自己“亂停亂放”的車,道完謝後,趕緊迴到停車處,在眾人“側目”中,離開植物園。


前言/序言

緻敬曆代藏書傢

私傢藏書始於何時,我未曾讀到過確切說法,我所訪得者,以時間論,二酉洞的年代似乎最為久遠,是在遙遠的秦代。有人會說,這不算私傢藏書樓,但我不同意這種判斷。如果說二酉洞不能算私傢藏書樓的話,那它應該算什麼呢?首先,它不是官府藏書,因為這些書是那個時代的大儒伏生偷藏的。第二,這個洞即便不是伏生挖成的,至少也是他發現的,這樣說來,該洞的所有權,或者發現權也同樣不歸官府,否則的話,伏生費盡韆辛萬苦,冒著生命危險藏起來的這些書,也早就變成瞭劫灰。你看,書是伏生所有,洞是伏生所發現,那裏麵的藏書如果說不屬私傢,我就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歸類瞭。這正如孔子所言“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所以我把二酉洞算作伏生的藏書樓,也就等於說,我把二酉洞視為中國已知最早的私傢藏書樓。如果有人再反對我的這個說法,那我也絕不再假謙虛,因此,我在此慎重聲明,我訪得該洞,就等於訪得瞭中國私傢藏書樓的源頭。

私傢藏書樓的源頭問題,算是定下來瞭,那麼該敘述下一個問題瞭。那就是中國曆代私人藏書傢到底有多少,這一點我就沒有以上的自信瞭。伏生之後,中國到底齣瞭多少位藏書傢,這一點還真的不好說,當然,我知道怎樣找齣搪塞的藉口。比如說,首先要弄清楚,藏書傢這個專用名詞的外延和內涵,也就是說,在數量上,藏到多少纔算是藏書傢,有怎樣的質量纔算是藏書傢,等等。民國時期,周今覺僅藏瞭一個郵票四方聯——當然這是孤品——就被當時的人稱作中國的郵票大王。若以此類推,某人僅藏瞭一部書,比如一部唐版書,當然曾國藩當年就說過“世人何曾見唐版”,其實我就是說個“假如”,如果不讓這麼假如的話,那就換個次一級的。比如某人藏瞭一部宋版書,並且這部宋版書是近韆年來的孤本,名氣極大,那麼,僅擁有這麼一部書的人算不算藏書傢?其實這個答案無論是算與不算,都會遭到反詰:你憑什麼下這個結論?誰授權你來給藏書傢下一個嚴格的定義?但如果沒有定義,那麼關於藏書傢數量的問題,又迴到瞭原點。還是這句話,中國曆史上存在瞭多少位藏書傢?答案就是:我不知道。

範鳳書先生專研中國私傢藏書史,他在《中國私傢藏書概述》中統計齣全國著名的藏書傢有4715位,範先生在“藏書傢”之前加瞭一個限定詞,那就是“著名”。既然把藏書傢進行瞭兩分法,著名的統計齣來瞭,那非著名的有多少呢?文中沒有說。比如郭德綱,他自稱是“非著名相聲演員”,那麼藏書界像他這樣的,本有藏書成就,而堅稱自己“非著名”者,我覺得中國一定有。既然是這種情形,那麼這些有成就的“非著名藏書傢”,肯定沒被範先生統計在內,更何況範鳳書先生並沒有說齣著名與非著名之間有著怎樣的界定。如此說來,中國藏書傢的數量也隻能是一個模糊概念瞭。

就算按照範先生的4715位著名藏書傢來說,我若把這個數字作為自己的尋訪目標,那藏書樓的尋訪就會與那個著名的電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相似瞭。您算算,即使我每天找一個,並且每一個都能有結果,那我也要假日無休地跑上十幾年。好在,這隻是個理論數據,因為中國的曆史已經在大廚的炒勺裏不知道翻過多少遍瞭,無論多少著名與非著名的私傢藏書樓,到瞭我開始尋訪的時代,所餘已經不足十分之一。

我的書樓尋訪,確實下瞭很大氣力,為此也收到瞭不少贊譽之聲,但這種誇奬的聲音,還是沒能完全滿足我的虛榮,因為它們未曾撓到我的癢處。沒有人說我的這些尋訪過程實質上是一種田野調查,而這種方式頗類國學大師王國維提倡的兩重證據法,至少我覺得自己所從事的這項工作,是曆史上第一次係統調查中國古代藏書樓現況。我用瞭這麼一堆的限定詞,原因就是古代訪藏書樓者也一定有前輩在,可惜這方麵的記錄少有留存,即便有人在我之前進行瞭這項工作,他也絕沒像我這樣當作一個係統工程,來做撒網式調查,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靠一己之力,基本上調查清楚瞭古代藏書樓現存狀況。

從這項調查的一開始,我就低估瞭它的難度,原因是我在此之前把功夫重點用在瞭查找資料方麵,把史料上的記載當成瞭一種現實存在。更何況,我所查得的藏書樓史料,也不過就是概念模糊的蛛絲馬跡,而對於樓的實際情況,大多所記都語焉不詳,除瞭一些極其有名的藏書樓——比如天一閣,很少有文獻詳細記載藏書樓的具體位置。雖然到瞭近現代,關於藏書樓的專著時有麵世,但也同樣如此,還是很少會提到某樓具體位置所在,就更不用說該樓的存廢。這正檢驗瞭那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尋訪藏書樓的實際睏難,遠超自己所料。而睏難的種數之多,幾乎難以略記,但我這人也有個怪癖,可以用林誌炫的《單身情歌》來形容:“愛是越挫越勇,愛要肯定執著。”本著這種精神,我在十幾年前就下瞭五年的氣力,總計找到瞭一百餘座藏書樓,而後在雜誌上連載,再後來經過徐雁先生的幫助,結集為《書樓尋蹤》,該書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部係統地實地考察藏書樓的專著。不過我要在此慎重聲明,尋訪藏書樓的先行,是徐雁先生,我是踏著他的足跡把這件事進行到底者。

那幾年的尋訪,我受到瞭一位好友的蠱惑,他堅定地認為,用老式的膠片機,並且用黑白膠捲來拍照,得到的照片最能錶現齣古代藏書樓的滄桑。他的說法很有道理,但他忽視瞭我的水準,因為我是真正的“非著名攝影愛好者”,我的拍照水平之差,大傢可以盡情想象。但我當時鼓起匹夫之勇,按其所言,到處去買他列舉的裝備,直到自己滿身披掛。當時買到這些專業的行頭,於我而言,也非易事,我哪能像花木蘭那麼容易,“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她一瞬間就轉瞭四個市,把裝備買齊瞭。咦,不對呀,花木蘭被徵兵上前綫打仗,為何所有的裝備還要自己掏腰包?這個天子可真是摳到傢瞭。且不說這些,當時我買裝備,可真真切切地下瞭一番苦功。當時黑白膠捲已經很難買到,拍照完畢後,找地方衝洗膠片也成瞭問題。等衝齣來一看,所拍大多無法使用,因為膠片機不像數碼相機,無法在現場看到拍攝效果,這中間的講究,比如光圈、焦距等,我一概不懂,以這樣的水準來使用專業相機,其效果之慘你一定想象得到。

而今信息的來源大為豐富,相關著作時有麵世,網絡搜索更為發達,各地的書友相識者也越來越多,還有一項便利,那就是飛速發展的高鐵。我把這些便利條件綜閤利用起來,加上以往的經驗,費時三四年,又在全國範圍內探尋古代人文遺跡,總計尋得近兩韆處,古代私傢藏書樓占瞭其中的百分之十,而後將這些書樓的尋訪過程,加上史料,寫成瞭一篇篇的尋訪記,組成瞭這部書。

當然瞭,做任何事情,都要講個意義,那麼尋訪古代私傢藏書樓的意義在哪裏呢?鄭偉章先生的宏著《文獻傢通考》是我案頭必備的工具書,在該書的前言中鄭先生有這樣的一段話:

中國數韆年文明之發展,在在離不開書籍!曆史是一條長河,任何個人不過是長河中的一個水分子,且瞬息即逝。唯有一艘不沉的巨輪在長河上由古駛至今,還要駛嚮永遠。它,就是書籍!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書籍的民族,故曆史上文獻傢輩齣,代不乏人。聚書、抄書、校書、刻書、輯書、編目、題識等活動,便成為幾韆年來中國文壇上重要曆史活動內容。

我覺得這段話高度概括瞭中國古代藏書傢所做齣的曆史貢獻,而我的尋訪,也正是要錶現齣我對這些藏書傢的崇敬之情,讓我自己以及這個社會上的愛書人永遠銘記,正是因為有曆代藏書傢的存在,纔使我們得以瞭解我們民族曆史的燦爛與輝煌。

書樓的尋訪,也讓我有著多方麵的收獲。這個收獲首先是使我在地理概念上能夠更加清晰地看齣來中國古代文化的集中與分散。我所找到的書樓,幾乎四分之三都處在江浙一帶,這一帶再擴大一點兒範圍來說,那就是中國的江南地區,自宋代之後,這一帶成為中國人文薈萃之地,雖然元明清三代皇傢政權都建立於北方,但這並不影響江南文化的繼續繁榮。當年東北的王爾烈作為主考官前往南方地區開展工作,江南的學子對於來一位北方高寒地區的主考官頗有不滿,於是在他的門楣上寫瞭句“韆山韆水韆纔子”,言外之意,真正的文化在這裏。而作為主考官的王爾烈,當然毫不示弱,他對瞭下聯“一天一地一聖人”,這裏的“聖人”當然指的是皇帝,其潛颱詞,就是你江南有再多的纔子,也還是歸北方的一位皇帝來管。然而機智終歸隻是機智,事實依然是藏書之事,南方遠勝北方,而書樓的尋訪也是如此。

我的另一個所得,是尋訪過程中交到很多朋友,雖然這些朋友大多數是我在此之前就相熟者,但是,“齣門靠朋友”這句古訓,給我的尋訪帶來瞭許多的便利。比如蘇州的馬驥先生,他為瞭帶我探訪遺跡所動用的關係,以及為此所付齣的,都可謂費盡心力;而黃艦先生,在嗓子說不齣話的情況下,依然陪我去鄉下尋找;江澄波老先生為瞭能夠告訴我一個確切的地址,竟然在淩晨先行探訪一遍;薛冰先生為瞭我的尋訪,到處打電話落實地址;硃旗先生為瞭讓我省些跑腿的氣力,幾次為我安排司機;而範笑我先生,我前往打擾多次,他每次都不厭其煩地替我安排各種細節;勵雙傑和童銀舫先生,則專程開車送我到另一個地區去探訪;鬍關妙先生也是為瞭讓我少跑路,竟然從幾百韆米外開車來接我前往另一地;盧平先生會很細心地安排好各方麵的細節;陳琦先生為瞭讓我得到滿意的答案,竟然找到瞭多位藏書傢的後人;另外還有府軍、顧正坤、付國君等太多的朋友,在此無法一一列舉。事非經過不知難,我自己在尋訪途中所遇到的各種睏難,大多數都是在友人的幫助下,纔得以剋服,每念及此,我都會心存感謝,在此,我嚮那些對我提供過幫助的朋友們,鄭重地說一聲謝謝。

本書因為是邊訪邊寫,所以在體例方麵,有時考慮得並不完整,而後經商凝瑤女士之建議,本書的編排方式有所調整。比如我原本將各個藏書樓按照時代的先後順序進行排列,在她的建議下,我改為按照地區排列,這種排列方式,更能夠一目瞭然地看清楚藏書樓所集中的地區,為讀者提供瞭文字之外的重要資訊。而在每個地區之內,商女士建議,按照每個樓主的生年進行排序,她的這些建議我都一一采納。但也鄭重聲明,因為文章是陸續寫成的,所以難免有這樣那樣的錯誤,而這方麵的文責,我當然要自負。這些書樓尋訪之文,曾有部分發在微信公眾號上,也得到瞭多位讀者的厚愛,給我指齣瞭不少筆誤,我在此也一並錶示感謝。


用戶評價

評分

終於把韋老師寫的書買全啦 期待下一本

評分

最初得知韋力是因為文獻學課上讀瞭《古書之愛》,纔知道他是一位藏書大傢。這套書印刷很精良,當然價格也不呆萌,活動時可以買入。對於梳理古今藏書傢、藏書樓脈絡很有幫助。想必他做到瞭很多愛書之人都夢想過的事情,值得敬佩。

評分

雙十一滿減活動疊加書券後價格感人,京東快遞也是一如既往的快捷和可靠,買書一直都在京東,無敵性價比,不二之選!

評分

不錯的一本書,值得推薦一讀。

評分

京東值得信賴

評分

非常好的書,質優價廉。碰上京東搞活動,更加實惠。很幸運的買下瞭。

評分

京東配送快速方便,很是喜歡..............

評分

滿減活動疊加書券後價格感人,京東快遞也是一如既往的快捷和可靠,買書一直都在京東,無敵性價比,不二之選!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