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开创性地将脏腑辩证的理论系统化,提出以形色脉证相结合、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的辩证方法;总结了各种疑难杂病的论治大法,对每个病证都有详细的预后说明,对许多病的逆证、危重死候都有详尽的记述。全书将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有论有治,用药简练,并记载了多种给药途径,还论述了生活方式不当所引起的疾病,强调预防。本书以明代江澄中刻本为底本点校,此本为江氏重校的明吴勉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的《中藏经》单行本,内有周锡瓒的朱笔批校,弥足珍贵。
不得不说,《中医十大经典—中藏经》的装帧设计非常有质感,纸张也很好,拿在手里有一种沉静的愉悦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个经典著作的引介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而是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梳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让我感觉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追溯中医发展的源流,了解这些经典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和成熟的。 我尤其对《伤寒杂病论》的部分着迷。书中对伤寒六经辨证的讲解,细致入微,我试图对照一些常见的感冒症状,想象张仲景当年是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判断来制定治疗方案的。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方剂配伍奥秘,但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
评分作为一名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求身心平衡的都市人,《中医十大经典—中藏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视角。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并尝试用更温和、更自然的方式来调理身体。书中关于养生的章节,虽然篇幅不多,但却提供了许多简单易行的建议,比如四季养生、饮食禁忌等,这些都让我觉得中医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治未病”理念的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和调理,这与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不谋而合,却又有着更深厚的哲学内涵。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健康、更和谐的生活图景,也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实践中医的决心。
评分这本《中医十大经典—中藏经》,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它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智慧。翻开目录,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映入眼帘,《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每一个都像是一座古老的宝藏,等待着我去探索。我并非科班出身,只是一个对中医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中医的脉络,理解那些看似玄妙的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实际的。 读《中医十大经典—中藏经》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与古人的对话。我尝试着去理解《黄帝内经》中关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思考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微妙联系。书中对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的论述,初读时觉得晦涩难懂,但随着阅读的深入,结合一些生活中的观察,竟然也渐渐体悟出一些道理。
评分这本书的译文和注释做得相当不错,对于我这种缺乏古文基础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复杂的概念,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且辅以相关的案例,让我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医家思想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会挖掘出他们背后的人生经历和学术传承,这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我对书中关于“望闻问切”的介绍印象深刻,虽然我知道这些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但在书中我才真正体会到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表情,每一次的呼吸,都可能隐藏着疾病的线索,这让我对中医的细致入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医者需要具备的敏锐观察力有了新的认知。
评分《中医十大经典—中藏经》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没有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探索。我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些概念,甚至会查阅一些辅助资料来加深理解。比如,当读到《金匮要略》中关于妇科疾病的论述时,我就去了解了古代妇女的生活状况,这让我更能体会到这些方剂的实用性和历史意义。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哪些经典,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学习中医的途径。它鼓励读者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这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见仁见智,看过黄帝内经就没必要再看这个了。
评分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还没看
评分还不错,快递给力,书质量上乘,最近买了不少
评分养生之道,在乎日积月累
评分没有翻译,一般,一般
评分还是华佗写的哦,老牛逼了。。。。。
评分没有翻译,一般,一般
评分看着还可以
评分养生之道,在乎日积月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