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3-12岁 ★系列图书累计销量突破500,000册,蝉联畅销书榜经久不衰,图书口碑好
★作者本身是一名小学金牌教师,也是一名小学生的家长,还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正如饶雪莉自己所言:“老师,家长,作家,三重身份的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圆了一个有价值的梦。这比我开100次家长座谈会更有意义。”
★针对如何选学校、是否提前入学、教师节是否给老师送礼、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如何保持、保持的距离等等方面,作者都给予非常详尽、坦诚的描述。语言朴实,真诚坦率,场景鲜活,许多问题契合当下社会热议话题。
★书虽然是针对小学,家有上幼儿园孩子的家长也可以学习借鉴。适合3—12岁孩子家长及小学教师阅读。
孩子提前上小学是否真的好?
教师节到底要不要送红包?
孩子作业做不完怎么解决?
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孩子上学问题多,通常是因为家长没有掌握和老师沟通的技巧
小学生家长困惑的31个问题,金牌小学教师饶雪莉为你贴心解答
内容简介
本书是小学金牌老师饶雪莉写给家长,如何与老师打交道的沟通秘籍。
小学是个小社会,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家长的态度通常会成为导致老师对待孩子是何种态度的直接因素!书中包括31个让小学生家长困惑的问题,也是各种学校论坛、家长论坛中家长们热议度高的话题,如:教师节到底要不要送红包?孩子作业做不完怎么解决?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凭借15年小学一线老师的亲身经历,作者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您如何有效地与老师沟通,如何让老师重视您的孩子,如何让孩子快乐度过小学时光,彻底打破家长和老师之间的隔阂!
涉及到敏感问题时能够直言不讳,为的是让孩子们快乐地在小学时代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饶雪莉,一名拥有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曾获“全国小学观摩课金奖”,四川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现专注于家庭教育研究和儿童阅读推广,被媒体誉为“家长和孩子的知己”。已经出版作品四十余部,部分作品输出海外。代表作《别让孩子伤在小学》系列销售达500,000册,曾获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zui佳家教书”。
精彩书评
如果您为人父母,面对孩子上小学遇到的各种问题,不知道怎样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请您读读这本实用又充满温情的好书,书里包含了多种家校沟通无碍所必需的技巧与方法!对于家有小学生的家长们来说,这本书实在是必备之选。
——新浪网育儿频道主编黄晓莉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小学教师是孩子的启蒙者,小学教育是学生的起跑线。要让孩子快乐起跑,家长和教师就应是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和“合作伙伴”。本书真实的案例,真诚的话语,就像老师在和家长娓娓谈心,帮助家长解决孩子上小学遇到的种种问题。
——小学特级教师刘庆华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小学校园的一些真相,孩子有时在学校受到隐形的伤害,家长并非全都了解。家长如何智慧地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比想法设法地讨好老师更重要。
——学生家长吴晓云
精彩书摘
别着急请老师帮孩子换座位
有时候,孩子不能和同桌好好相处,别着急找老师帮孩子换座位。你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怎样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如果要把老师最烦心的事儿排个Top10,那么“家长要求给孩子换座位”一定位于前三。有的家长总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委屈、被欺负,只要一听到孩子回家说同桌不好,首先想到的就是找老师给孩子调座位。
刘女士的女儿苗苗很乖巧,老师很喜欢她。可苗苗的同桌却是班里最调皮的男生,经常欺负同学,上课总是爱捣蛋,有时扯苗苗的头发,有时硬要找苗苗说话。每次苗苗回家跟妈妈讲起同桌欺负她的事情,刘女士都是一肚子火,她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把这么“坏”的学生放在女儿身边。于是刘女士到学校向老师提出给女儿换座位,老师给苗苗换了个乖巧听话的同桌西西。
苗苗和西西同桌了一段时间,回家后又开始有了抱怨,她说西西总是不带学习用具,总爱借她的,还说西西爱流鼻涕,让人看着恶心。
看见女儿不开心,刘女士又厚着脸皮找到苗苗的班主任老师,希望她能再给苗苗换个讲卫生又爱学习的同桌。
班主任便让全班最优秀的班长小伊坐在苗苗的旁边。这回,刘女士想:苗苗总算开心了吧!
但刘女士错了,苗苗才和班长小伊同桌不到两天,就跟她又哭又闹,说小伊总是命令她做事,还骂她是笨蛋!
刘女士再一次请求老师给女儿换座位,老师明显有些不高兴了,但拗不过刘女士,只好又答应了她的要求。
家长要求老师给孩子换座位,多半是怕孩子被同桌影响、被同桌欺负,或者希望给孩子找个优秀的同桌,促进孩子进步。但是,家长忽略了,孩子在学校里,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身心各方面的健康成长都很重要。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他们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如果这时家长再一味地纵容娇惯,孩子就会变成离群的孤雁,融不进团体,最终他自己也不会快乐。
苗苗过生日的时候,刘女士想给女儿办个隆重的生日会,邀请班里的好朋友来参加。可是苗苗哭着对妈妈说:“我没有好朋友,都怪你,都怪你……”
“你这孩子,自己交不到朋友还怪到妈妈头上了,真不像话!”刘女士责骂女儿。
“如果不是你让老师给我换座位,大家就不会叫我‘小气鬼’、‘挑剔鬼’!我在班里连一个好朋友也没有!”苗苗大声哭诉。
刘女士彻底傻眼了。
学校是个小社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做家长的,不能跟随孩子一辈子,并且替她过滤掉周围那些不好相处的人,孩子的未来需要自己去适应,当发现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出了问题,智慧的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学会体会别人的感受,并且懂得欣赏别人。这样才能与别人友好地相处。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等孩子大了以后,人际交往能力自然会提高,所以对孩子能帮就帮。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如果孩子不能在相对保护的幼儿园和小学学会人际交往,进入相对开放的人际环境后,孩子更会无所适从,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也交不到好朋友……
孩子被同学欺负,回家告诉家长后,家长最好不要去学校,即使是你的孩子受了委屈。如果家长亲自去学校帮孩子“解决”问题,会令孩子变得对家长有依赖感,不要让孩子认为只有依靠别人、依靠“权威”才能解决问题。
曾老师的女儿阿紫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被同桌男生欺负,阿紫很委屈,找到妈妈诉苦。曾老师是该学校的老师,一听就火大,立即跑到阿紫的班里教训了那个男生一顿,并且还要求班主任给阿紫换个同桌。班主任是曾老师的同事,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曾老师的要求。从此,阿紫在班里但凡遇到困难,都会依赖妈妈出面解决。同学们都知道阿紫有强大的靠山,都不敢欺负阿紫。但阿紫在享受优越感的同时,也渐渐被同学们孤立了,大家都把她当做一个异类,不愿意与她玩,生怕得罪她,阿紫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孤僻。进入中学后,没有了妈妈这个强大的后台,阿紫连仅有的优越感也失去了,她完全不知道如何和别人相处,在班里根本交不到朋友。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和同桌总是闹矛盾,甚至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习或心理成长,你的孩子又特别胆小内向,什么都不敢说,总是忍气吞声,或者你的孩子真的是近视眼或其他特殊问题,那么你一定要代孩子向老师如实反映情况,在反映情况的时候,着重强调孩子的问题,无需直接提出换座位。有经验的老师经过观察,如果发现你所说的问题确实存在,一定会主动给孩子换座位的!
……
前言/序言
饶老师贴心提示
当孩子回家向家长哭诉和同桌之间的矛盾时,家长要耐心地聆听孩子的感受及想法,并引导他该如何与同桌相处,鼓励他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帮他找到与同桌相处的办法。
假如孩子提到不恰当的做法,比如有报复或攻击性的行动,家长需要多花心思与孩子交流,并让孩子知道这种方式带来的后果,引导孩子往积极阳光的一面发展。
如果孩子还是执意要求换座位,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你自己的问题,我不会帮你跟老师说,你自己去向老师说明情况吧!”如果孩子没有依靠你的力量,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老师给他换了座位,这也培养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套装全2册) 前言: 小学,是孩子人生旅途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它不仅是知识启蒙的起点,更是性格塑造、习惯养成、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的黄金时期。然而,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因为不适应环境、学习压力、同伴关系、家庭教育等诸多因素,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别让孩子伤在小学”系列,正是基于对这一痛点的深刻洞察,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一套系统、实用、充满智慧的育儿指南,帮助您和孩子一同穿越小学的挑战,抵达更加光明的未来。 这套“别让孩子伤在小学”套装,由两册精心编撰的书籍组成。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从不同的维度深入探讨了小学阶段孩子可能面临的困境,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套装并非简单罗列问题,而是力求从根源上剖析,引导家长建立科学的育儿观,掌握有效的方法,让孩子在小学阶段能够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册:【名称暂定,如:小学生情绪管理与心理成长指南】 核心内容概述: 第一册聚焦于小学阶段孩子最核心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挑战。我们深知,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如果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心理健康受到影响,那么一切的学习都将变得事倍功半。这一册将带领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情感信号,学习如何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具体内容展开: 理解孩子的小学心理: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 详细分析从集体生活到班级学习的巨大差异,孩子在规则、独立性、社交方式等方面需要经历的适应过程。我们会探讨孩子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抵触情绪,以及家长如何平稳过渡,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小学生的情绪特点: 探讨小学阶段孩子常见的情绪,如:快乐、悲伤、愤怒、害怕、嫉妒、沮丧、兴奋等。我们会深入剖析这些情绪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以及它们在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自我认知与价值感: 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初步的自我认知,他们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老师的评价、父母的反馈来认识自己。本部分将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培养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 应对情绪挑战的智慧: 情绪识别与表达: 教会家长如何敏锐地捕捉孩子的情绪信号,即使他们未能用语言清晰表达。我们将提供一系列的沟通技巧,引导孩子学会识别、命名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或爆发。 情绪调节策略: 针对孩子常见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愤怒、沮丧,提供一系列实用易行的调节方法。这包括但不限于:深呼吸练习、放松技巧、转移注意力、情绪宣泄(绘画、音乐、运动等)、积极心理暗示等。家长将学会如何引导孩子运用这些工具,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挫折教育与抗挫力培养: 小学阶段的孩子将不可避免地面对失败和挫折。我们会深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帮助孩子理解挫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培养他们从失败中学习、重拾信心的能力。这包括如何正确看待错误、如何寻求帮助、如何调整期望等。 同伴交往中的情绪困扰: 孩子在学校面临复杂的同伴关系,可能会经历被排挤、被欺负、争执等情况。本部分将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学习合作、分享、解决冲突,以及应对人际关系中的负面情绪。 家长的心态建设与支持: 理解孩子的“为什么”: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行为源于他们的需求未被满足或情感未被理解。我们将帮助家长放下评判,用同理心去倾听和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成为孩子的“情绪垃圾桶”与“情感港湾”: 家长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情感出口,让他们可以毫无顾虑地倾诉和表达。本部分将强调家长倾听的艺术、表达理解与支持的重要性。 管理家长的自身情绪: 家长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我们会探讨家长如何识别和管理自己的焦虑、压力、期望,保持积极稳定的心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积极的家庭沟通模式: 建立开放、尊重、有效的家庭沟通是解决孩子问题的前提。本部分将提供具体的沟通策略,如:积极倾听、共情回应、正面反馈等。 第二册:【名称暂定,如:小学生学习动力与习惯养成攻略】 核心内容概述: 如果说第一册关注的是孩子的“心”,那么第二册则聚焦于他们的“行”——学习动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我们相信,良好的学习动力和习惯是孩子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本册将深入剖析影响孩子学习兴趣的根源,引导家长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帮助他们建立高效、积极的学习习惯,从而在小学阶段乃至未来都能够轻松应对学习的挑战。 具体内容展开: 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探讨如何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包括如何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何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游戏化学习、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以及如何支持孩子发展个人爱好,并将其与学习相结合。 内在驱动力与外在激励: 区分内在驱动力(如好奇心、成就感、求知欲)和外在激励(如奖励、惩罚)。本部分将重点指导家长如何通过提供自主权、发展胜任感、建立归属感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而非过度依赖外在奖励。 学习目标设定与达成: 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一起设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并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学习如何庆祝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持续的学习信心。 克服“学习倦怠”: 分析孩子可能出现的学习倦怠原因,如:重复枯燥的内容、过大的压力、缺乏成就感等。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孩子重拾学习的乐趣。 构建高效的学习习惯: 时间管理与规划: 教授家长如何与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时间、休息时间、课外活动时间等。引导孩子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学会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 专注力训练: 探讨影响孩子专注力的各种因素,并提供一系列训练专注力的游戏和方法,如:正念练习、减少干扰、设定专注时间段等。 预习、复习与消化知识: 详细介绍有效的预习、复习方法,帮助孩子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巩固所学内容。教授如何引导孩子主动思考,而非被动接受。 作业习惯养成: 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拖拉、敷衍、错误率高等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如何帮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如何审阅作业,如何从错误中学习,以及如何提高作业效率。 阅读习惯的培养: 强调阅读在学习中的核心地位。提供丰富的绘本推荐、阅读方法指导,以及如何营造家庭阅读氛围,让孩子爱上阅读,拓宽视野。 家校合作与学习支持: 理解学校教育的特点: 帮助家长理解小学教育的规律和教学模式,了解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对孩子的要求。 与老师有效沟通: 提供与老师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技巧,如何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努力。 家庭学习环境的创设: 如何为孩子打造一个安静、整洁、有利于学习的家庭学习空间。 为孩子提供恰当的学习支持: 了解何时需要帮助,何时需要放手。避免过度干预,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 总结: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套装全2册)并非一套冷冰冰的理论书籍,而是一本充满爱与智慧的行动指南。它源于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融合了心理学、教育学的前沿理念,并以最贴近家长日常的语言进行阐述。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书,能够帮助每一位家长,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求学初期,成为孩子最明智的引路人、最坚实的后盾。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不仅收获知识,更能收获自信,培养良好的品格,养成受益终生的习惯,最终健康、快乐、有力量地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让这套“别让孩子伤在小学”,成为您陪伴孩子成长的忠实伙伴,一起书写孩子小学阶段最美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