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點擊進入湛廬文化旗艦店>>
l 作者斯蒂芬·阿普康是世界著名的視覺素養教育專傢,他在美國率先創設瞭“數字影像技術”培訓項目,每年成韆上萬的成年人和青少年都能從中獲益。
l 我們已身處動態影像時代:微電影、微動漫、短視頻、自拍秀、動態圖片、“閱後即焚”……這本精緻的路綫圖和行動指南,將告訴你如何“用影像講故事”。
l 國際導演斯皮爾伯格、馬丁·斯科塞斯、喬納森·戴米傾情推薦!其中,《沉默的羔羊》的導演喬納森·戴米在2017年初去世,作者謹將本書中文版獻給這位導師、同事兼好友。
l 這是一本在多屏世界重塑“視覺素養”的啓濛書,作者關注瞭有關視覺世界的一切!從文化史的高度鳥瞰人類視覺想象的演化,用神經科學的方法證明影像敘事的力量,並通過大量實例講解“沒有文字的說服藝術”,手把手地傳授“用影像講故事”的基本技巧。
l 湛廬文化齣品
l 《影像敘事的力量》是一本有關影像敘事技藝的“百科全書”,它將引領你在動態影像時代重塑自己的“視覺素養”,使你在人際交往和職業生活中成為“領跑者”。
l 作者博古通今,從石洞壁畫開始,經由古登堡、愛迪生再到希區柯剋,追溯瞭文字與圖像在思想錶達和人際溝通上的發展演化史;作者還饒有趣味地探索瞭“電影神經學”這一前沿科學領域,將影像敘事的力量信服地展在讀者麵前。
l 基於十幾年的影像教育經驗,作者嚮我們坦承,“影像語言”的習得是一個刻意練習的過程,隻有通過不斷地揣摩和實踐,影像技術纔能最終轉化成我們的“視覺素養”。
l 《影像敘事的力量》還是一本實用指南和教戰手冊,它不僅列舉瞭多媒體影像在現代商業生活中的成功後案例,還手把手地指導初學者如何進行案頭準備、腳本創作、影像拍攝和後期製作,是你遨遊多屏世界不可或缺的入門書。
斯蒂芬?阿普康
l 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美國佩斯大學人文學榮譽博士,世界著名的電影製作人和視覺素養教育專傢。熱心公益事業,倡導“麵嚮21世紀的視覺素養”,並身體力行地進行影像教育實踐近20年。
l 創建瞭非營利性機構雅各伯恩斯電影中心,發展至今已成為享譽世界的電影傳播和影像教育機構,聯閤紐約州教育部門共同製定瞭“媒體素養教育標準”。機構的常任理事有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羅恩·霍華德等電影界泰鬥。
l 作為電影製片人和紀錄片導演,阿普康還創建瞭名為Reconsider的影視製作公司,其作品曾榮獲羅傑·艾伯特人道主義奬、特拉弗斯城電影節外國紀錄片和觀眾票選大奬,以及柏林國際電影節“和平電影奬”(Cinema for Peace)紀錄片等多項大奬。
這是一本影像時代的生存指南。在影像敘事的創作和欣賞能力已經成為現代傳播者的一種“素養”,甚至未來可能成為一種“本能”的時代,這是一部必讀的經典之作。斯蒂芬?阿普康作為一位電影製作人和影像敘事教育的專傢,不遺餘力地用大量篇幅分步講解“用影像講故事”的具體操作流程,更使此書具備瞭影像敘事創作工具書的價值。
——徐慨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
這本書不僅建構瞭影像與科技或文學間的關係圖譜,還對人的認知路徑進行瞭新的探究,值得推薦給想具備創造性思維的傳媒人研讀。我更樂於瞭解的是,作者在電影神經學領域的觀點。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作為“一串數據”正在被深度挖掘,而其沉浸於影像的生命會擁有怎樣神秘的體驗?請開啓此門。
——楊溟
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新華社國傢高端智庫研究員
這是一個技術爆炸的時代,大傢都歡呼不已,但是,飛快發展的高科技産品正大舉入侵處於學習階段的孩子的世界,對此我們似乎一直都沒有很好的應對方式,傢長如此,學校更是如此。這個問題在影像占領全球的今天尤其突齣。教育體係裏對影像的運用與教學,依然固守於前影像時代的思維方式。斯蒂芬·阿普康的《影像敘事的力量》恰逢其時,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閱讀這本書。
——張釗維
CNEX紀錄片基金會製作總監
《影像敘事的力量》包含大量有關當代影像潮流的觀察與技術發展的研究。緊跟時下創作的熱點問題,特彆是有關新媒體影像的創作及社會影響的問題。這是培養“視覺素養”的一本很好的入門書,對影視從業者和普通讀者都具有啓發和藉鑒意義,值得一讀。
——王競
導演,北京電影學院攝影係教授
《影像敘事的力量》堪稱21世紀大師級的作品,它關注視覺世界的一切。阿普康是當代領先的影像敘事專傢和教育傢,這本書的內容也極其詳盡和深刻。建議所有思考如何在充滿屏幕的世界中進行有效溝通的人都應該一讀。
——喬納森?戴米(Jonathan Demme)
國際著名導演,作品有《沉默的羔羊》《費城故事》等
影像在當今世界中的重要程度,還需要多做贅述嗎?斯蒂芬?阿普康順應時代的潮流,以精準的視角寫就瞭這本熱情洋溢的著作。他以通信發展的漫長曆史為脈絡,介紹瞭視覺語言的演化。想要瞭解劇本創作與影像拍攝的人都該閱讀這本書。
——西濛?沙瑪(Simon Schama)
著名作傢,曆史學傢,BBC紀錄片撰稿人
推薦序// I
中文版序// V
引 言 // 001
01 整個世界是塊大熒幕 // 011
新媒體影像成功的秘訣
新媒體影像的崛起是一場革命
圖像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
“視覺素養”概念的重塑
02什麼是新時代的“素養” // 031
“素養”的三重含義
從口頭故事到影像語言
人類書寫的曆史就是一部權力鬥爭史
影像科技的發展將人類帶入新時代
讀懂電影語言是一個刻意練習的過程
03大腦最先看到影像 // 067
我們主要通過視覺感知世界
人類85% 的神經元與視覺係統有關
影像信息的輸入與鏡像神經元的激活
希區柯剋是一位神經科學傢嗎
“神經電影學”究竟有多神
04觀眾的進化 // 093
“看”的權力:從精英到大眾
鏡頭是一種無形的力量
“取景”和剪輯的主觀性
影像往往以情感而非理性影響觀眾
05影像是一樁大生意 // 123
廣告世界是影像實驗的圖書館
沒有文字的說服藝術
熒幕改變瞭我們的溝通方式
打官司的新技藝
用影像講故事
06影像時代的語法、節奏和韻律 // 145
用影像講故事的手段
“視覺素養”的核心:前期準備
畫麵:展示你的故事
聲音:你的秘密武器(或滑鐵盧)
剪輯:必不可少的組裝
技術提示:不必恐懼
邁齣第一步:用影像講述你的故事
07青少年教育離不開“視覺素養” // 191
“視覺素養”的批判性和創造性
“視覺素養”的錶演性
在影像時代,怎樣彌閤數字鴻溝
雅各伯恩斯電影中心的教育實驗
另一個範例:霍夫曼和他的學生們
08影像時代的生存指南 // 221
新媒體影像改變瞭傳統的視頻傳播模式
影像時代信息傳播的規律
用影像講故事源於人類的文化基因
緻謝 // 231
尾 聲 // 235
青少年教育離不開“視覺素養”
丹尼斯· 馬伊卡(Dennis Maika)在紐約州芒特基斯科的一所學校教授美國曆史課已有36 年瞭,隨著標準化測試和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方式席捲校園,他發現學生們的論文質量幾乎每年都在下降。孩子們不再努力去參與,似乎上下求索在美國的教育體係中不再受人重視瞭,他覺得必須找到其他的方式讓美國的高中生重新對曆史課感興趣。
十幾個公共學校的老師也對我說過類似的問題:他們被當地教育機構強製推行的2B 鉛筆填塗測試束住瞭手腳。盡管他們知道學生們天資聰慧,也準備好瞭全力投身於自己嚮往的項目之中,然而公共學校環境卻不利於學生創意的迸發。和許多老師一樣,我認為不是他們讓學校失望瞭,而是學校讓他們失望瞭。
我們幫助馬伊卡解決瞭這一問題。他用8 個月密集的視頻拍攝任務代替瞭原來的期末論文,這一任務和紙質作業一樣都具有學術上的嚴謹性。
作業沒有什麼變化——記錄某一個總統決策産生的效果,但是學生們必須以視覺媒體的方式完成。學生們必須調研、寫作、修改、剪輯,然後製作一段10 分鍾長的視頻,這比聽起來要睏難得多。他們必須尋找原始史料,創作自己的作品。這需要一定的文獻搜索水平,比我們在20 世紀60 年代利用的杜威十進製圖書分類法的要求更高。
馬伊卡見證瞭一代學術潮流的興起和消亡。但談到這種方法所帶來的影響時,他的雙眼亮起來瞭。“這是我在教學生涯中做過的最激動人心的項目瞭,” 他後來告訴我說,“學生們以前所未有的嚴肅態度和深度探索瞭這些話題。因為他們一直考慮著觀眾最終對此會有什麼看法,而不隻是提交一篇期末論文,所以他們的作業都經過瞭多次修改。”
有一名學生製作的視頻主題是美國前總統杜魯門對日本廣島投放原子彈的決策。在視頻結尾處,他們創作瞭一首說唱詩歌,將美國曆史的這一瞬間和現今的世界聯係起來,針對現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一些尖銳問題進行發問。另一組同學創作瞭一段美國有綫電視新聞網(CNN)式的廣播,他們用播音腔完成瞭作業。這些項目需要學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但他們都並不覺得自己是在完成作業。其中一名學生告訴馬伊卡,這是他在學習生活中第一次查找圖書館藏書之外的書籍。馬伊卡之前從來沒見過學生對自己的努力和課堂作業如此驕傲。
這種教學形式正在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學區越來越頻繁地為人們所采用,它也啓發我們應該在全美範圍內普遍推行。在視覺素養發展的時代,我們有兩種選擇:第一是,公共學校順應21 世紀信息傳播發展趨勢的潮流,運用主流的媒介形式開設課程,不止教授學生讀寫,還要教會他們如何聽、說。第二是,他們也可以讓勢不可當的媒介影響力從大傢眼前飄過,當課程顯然落後到跟不上時代潮流時,再試著找到一個解決方案。
我知道這種以布置任務的方式推廣視覺素養顯得很強硬,但我相信這會成為教育部門在未來10 年內最關鍵的決策之一。過去10 年中我一直在研究公立學校的常規教學方式,同時也在開發自己的教學項目,但我遺憾地看到教育體係中存在著明顯的缺陷。
其中最大的缺陷之一是我們對學生的評測方式,我們應該評價孩子是否真正學到瞭東西,還是浪費時間整日坐在教室中無聊地學著一些不會對他們的生活起到任何作用,也無助於職業發展的內容。我們人類不隻是喜歡故事的動物,我們也是會因受奬勵而驅動的動物,這可以追溯到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假如有人為我們展示一隻鸚鵡,我們便會努力朝著鸚鵡的方嚮發展。因此,人們自然認為我們測評什麼以及如何測評將會指導著我們的關注點和行事的方式。
“視覺素養”的批判性和創造性
我們需要在新的素養世界中重新考慮如何評測素養及由此取得的進步。教育一直專注於為人們進入職場做好準備,培養齣能夠充分參與社會生活的公民。當今參與全球經濟競爭所需的技巧甚至與幾十年前都大不相同,但我們的學校還是陷在過去的舊思維之中。
麻省理工學院稱學校的使命應是:“讓學生準備做還未存在的工作。”著名的教育傢肯· 羅賓遜領導著英國國傢創新、教育和經濟委員會,他也是《讓思維自由》一書的作者,他錶示我們需要培養學生掌握必要的技巧以解決未來無法預料的問題。麻省理工學院和羅賓遜的觀點都圍繞著創意、創新、問題解決、跨文化溝通和交流展開。事實上,無論對於哪種學科,在教育的曆史中,溝通一直都是課程教學的中心。我們不能學習(或教授)自己不能傳播的事物——而今傳播在越來越多地通過視覺媒體來實現。
當今世界中,我們的孩子需要的技巧不僅是那些用標準化測試來衡量的死記硬背的信息,還應是批判性地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綜閤這些信息並有效錶達自我的能力。
我並不是說,我們應該拋棄公立教育體係的一切,但我們需要通過視覺傳播的角度來審視現行的教育體係。在仔細留心媒體製作的藝術時,我們看到瞭媒體製作已經極大地促進瞭我們完善生活技能,而這些技能在職場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如果我們能將對變革素養的關注與高深復雜的數學、科學、社會研究、語言藝術和其他技能結閤起來,就能達到教育的目標。
當然,我必須先承認一個問題,如何評測和評測什麼內容同樣重要。因為評測決定瞭課程的製定,這也應是評測本來的作用。
當代教育體製的局限性和公立學校教學質量控製的難題,使得我們沉迷於量化的概念之中。如果我們不能用數字對一項事物進行測量評估,那麼這個事物就相當於不存在。2001 年開始施行的“不讓一個孩子落下”(No Child Left Behind)項目的最終結果是,我們的校園更加堅定地貫徹瞭“科學管理”的原則,該原則是1911 年由弗雷德裏剋· 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提齣的,他將工廠裏的工作分成瞭能夠精準評測的重復性動作,從而實現最大産量化。科學管理法的確提升瞭美國的生産力——據說約瑟夫· 斯大林也很欣賞泰勒的主意,這種方法雖然提升瞭工人的地位,卻削弱瞭工藝大師的地位,而工藝大師與作品之間建立的聯係是有機而充滿情感的。
奧巴馬和前教育部部長阿恩· 鄧肯(Arne Duncan)試圖擺脫前幾屆政府采用的低效教育政策,推齣瞭“力爭上遊”(Race to the Top)計劃,該項目為美國各州提供瞭近幾十億美元用於啓動創新性教育戰略。然而,他們忽視瞭用來評估的標準已經過時瞭。
我們仍然使用著與過去相同的標準,但現在的教師為瞭實現這些標準麵對著更大的壓力。這無疑會為教師授課、學生學習和錶達自我留下越來越小的創意空間,而且我們很可能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落後不前:批判性思考、有效溝通、創新性分析和解決問題、協同閤作的能力。
托尼· 瓦格納(Tony Wagner)在《教育大未來》(The Global Achievement Gap)一書中,深入剖析瞭那些阻礙教學方式變革的混亂觀點和行政壁壘。作為哈佛大學教育改革領導小組計劃的負責人,他直白地說道:“無盡的州立標準測試對於讓學生獨自負起責任來說,既缺乏效果又缺乏效率,他們既破壞瞭學生的士氣,也打擊瞭老師的熱情。”據稱,有些老師每年要為學生組織的標準測試多達15 場,許多測試完全是齣於行政展示的目的,或者是為真正的州立測試進行演練。這對學生來說簡直是摺磨,他們既看不到作用也看不到迴報。說實話,我並不會將責任怪罪到他們身上。
瓦格納建議,應該采用一種真正的測試來衡量學生的各種技能,而這些技能是學生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分析和創意性錶達。他和教育大師羅伯特· 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持相同的觀點,即認為我們現行的多種計算訓練,包括大受追捧的美國學術能力評估測試都很難真正衡量學生在某一個領域的分析能力。
而我們也知道,能夠進入常春藤盟校學習的那些在美國學術能力評估測試中分數耀眼的孩子,不一定獲得瞭恰當的教育。即使某個學區能夠教齣考試分數尚可的孩子,這也仍然很難看齣孩子們是否準備好成為閤格的社會成員瞭。這就像是用溫度計測量降雨量一樣。
在影像時代,怎樣彌閤數字鴻溝
當下的學校課程設置並不能讓我們獲得這樣的體驗,這麼看來,它們稱不上現代化的教育,並且顯然有被時代拋棄的危險。學校課程要求的能力——數學、語言和科技都很好也很有必要,但交流這些知識的方式卻嚴重滯後。
“我總是想著,”教育理論傢海蒂· 雅各布(Heidi Hayes Jacob)寫道,“許多學生在每天早晨邁進校門時,會不會覺得自己在穿越時空。隨著他們跨過門檻,是否會覺得迴到瞭20 世紀80 年代的生活場景?放學之後,他們是否感覺又迴到瞭21 世紀?”
存在缺陷的衡量素養的標準,會讓我們的教學甚至停留在裏根總統以前的時代(卡爾文· 柯立芝總統可能會更喜歡)。升級課程來培養新素養、製定一套衡量學生能力的新標準已迫在眉睫。
美國國傢教育協會組建瞭一個叫作“十人委員會”的團體,聽起來像是宗教法庭或中層經理的超級英雄聯盟。委員會由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 艾略特(Charles Eliot)擔任主席,目的是解決當時教育者之間的理念分歧。一部分人認為大學生應該接受更多希臘經典和拉丁語語言文學教育,而那些高中畢業後就工作的學生應該接受職業培訓,成為更有用的工匠和工人。這會強化學校內不成熟的分班製度,給一些人貼上愚蠢的愣頭青的標簽,而給另一些人貼上如西塞羅般的審美傢的標簽。
“十人委員會”采取瞭摺中的方法,建議采取8 年製的基礎教育,然後是4 年的中學教育,並開設英語、數學、生物、公民教育和外語這樣的通用課程。因此,我們在公立學校中學到的課程並非是從戴安娜神廟時代原原本本地繼承下來的,而是進步的教育者在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過程中更新教育係統、推行國傢改革的結果。
這些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今天我們的教育製度同樣需要進行相似的轉變,改變我們評測學生素養和競爭力的方式。我的建議是,我們現在應該摒棄所有一百多年前美國國傢教育協會(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倡導的通用課程。這些曾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教育體係的堅實支柱,它們推動瞭亨利· 盧斯(Henry Luce)所說的,象徵著國傢成就和聲望的美國世紀的到來。為此,我建議進行一場以提升現有價值觀為基礎的教育改革。
在21 世紀,公立高中的每個學生隻有掌握瞭如下技能纔能準許畢業:
(1)能夠為視頻短片撰寫劇本;
(2)能夠利用正確的錶達元素拍攝連貫的視頻;
(3)能夠從原素材中剪輯視頻,有力地錶達自己的觀點;
(4)能夠掌握傳播渠道,包括互聯網;
(5)能夠批判性地理解和解構視覺媒體。
我認為,要求教授學生這些閤適的技能可以將公立學校從其深陷的中庸之道裏拯救齣來——我並不是唯一持這種觀點的人。美國國傢英語教師委員會有35 000 名教師成員,他們緻力於提升國民的語言藝術、學習和文學素養。在2008 年,委員會通過瞭對“素養”一詞核心定義的補充說明:
21 世紀的讀者和作傢需要具備以下素養:
(1)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熟練程度;
(2)與他人建立聯係,共同跨文化解決問題;
(3)為全球社區設計和分享信息,從而實現各種各樣的目標;
(4)管理、分析、綜閤不同的瞬時信息流;
(5)創造、批判、分析並評估多媒體文本;
(6)關注這些復雜環境需要的道德責任。
帕特裏夏· 愛德華茲(Patricia Edwards)是密歇根州立大學教育係的教授,也是國際閱讀協會的主席。國際閱讀協會是全球最大的專業性素養協會,在成為協會主席後的第一次年度聲明《素養概念重塑》中,愛德華茲列齣瞭21 世紀在素養方麵教育者必須重新考慮的關鍵問題:
也許擴大素養學習視野的第一步應該從視覺素養開始。視覺素養源於用來閱讀的圖像和符號。用圖像傳遞含義比文字更易為人們所接受,這讓視覺素養成瞭一種有力的教學工具。利用視覺和數字媒體的教學方法能夠更好地讓學生為瞬息萬變的未來做好準備……
因此,我們必須擴大素養的含義,使其不僅局限於閱讀和寫作,也需要包括解讀視頻和數字文本……教師會幫學生利用必要的工具為自己爭取權益,在豐富的媒體環境中大展宏圖。
隻將素養解釋為對印刷媒體的掌握,這一理念已經過時瞭。新的定義不僅必須能夠解釋變化的人口情況,也能迎接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挑戰。如果學生想要滿足未來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對自身能力的需求,那麼他們必須能夠適應並徹底改造自己“閱讀”和“書寫”世界的方式。
雖然我們的老師知道未來社會的素養需求,但教育部門還需要聆聽大眾的聲音。自從上一次美國教育製度齣現重大變革以來,社會上就齣現瞭許多批評之聲。2001 年,“不讓一個孩子落下”項目正式寫進法案,得到瞭小布什總統和國會大多數成員的大力支持。該法案承諾,政府將會在教育方麵投入更多資金,但要求學校采用各州製定的標準化測試,評測學生們是否取得瞭進步,如果測評結果不佳,那麼執政者將會麵臨越來越嚴重的懲罰。該法案值得稱道的目標是:它試圖打破教師聯閤會和自以為是的行政人員們建起的密不透風的“高牆”,為衡量孩子們是否真正學到瞭知識設立起實實在在的評測數據,發現哪些學校運轉不佳需要徹底的變革。
該法案最薄弱的部分在於人們對標準化測試的討論,他們羅列瞭許多用來衡量教育成果但無效的方法。這樣的測試容易耗盡學生在課堂之外的一切創造力和即興創作興趣,它們教給學生的更像是19 世紀時法國課堂上流行的死記硬背。那時的教育部長看看桌子上的鍾錶就能告訴訪客全法國的學生正翻到瞭《維吉爾》(Virgil)的第幾麵。在“不讓一個孩子落下”項目中,這樣的測試卻成瞭無價之寶。
[中文版序]
在2009 年,戴夫·卡羅爾(Dave Carroll)在抗議性歌麯《美聯航摔壞瞭吉他》(United Breaks Guitars)的基礎上拍攝瞭視頻短片,作為對美國聯閤航空公司無視乘客閤法權益的迴擊,這種方式相當富有創意。
這段視頻預言瞭2017年發生的“美聯航事件”,隻不過事件內容變成瞭一位美籍越南裔醫生遭到暴力驅逐,頭部嚴重受傷的過程。為瞭給機組工作人員騰座位,機場執法人員隨機選定這位乘客,要求其轉乘其他航班。在遭到拒絕後,執法人員使用暴力手段,不但打傷瞭這位乘客的鼻子,還打掉瞭他的兩顆牙齒。
“美聯航事件”主角陶大衛醫生(David Tao)的不幸遭遇被同機的幾位乘客用手機拍攝下來,在他被強製拖拽時,視頻被上傳瞭到Twitter、Instagram和Youtube。很快,這段視頻呈現齣病毒式傳播之態,網友、記者和脫口秀主持人針對這段視頻發錶瞭數百萬條評論,而評論本身又滋生齣瞭更多新的評論。
卡羅爾的《美聯航摔壞瞭吉他》幽默、戲謔,創意十足,而“美聯航事件”中拍攝的這些影像則粗礪、直白,擁有無可置疑的錶現力。足見視頻對我們的影響遠超印在紙麵上的故事。
全球超過30%的人都擁有智能手機,他們不僅能通過手機觀看影像和視頻,還能拍攝和製作一些個性化的影像。其中一些視頻成瞭“病毒”,就像陶大衛和卡羅爾的例子;有一些視頻僅僅隻有6秒鍾,就像社交平颱“閱後即焚”(Snapchat)上的小視頻那樣。無論如何,這些視頻都足以撼動我們的內心。青少年群體似乎還創造瞭自己的專屬語言,比如我的小女兒和她的朋友們就喜歡用動圖聊天。
在2016年,“閱後即焚”更名為“Snap”。人們預估,在2017年首次公開募股之後,其市值將達到令人咋舌的240億美元,而這傢公司創立纔不過5年,它的創始人也隻是斯坦福大學的一群學生。“閱後即焚”早期的版本隻支持小視頻,用戶範圍局限於青少年群體。隨後,它的服務呈現爆炸式的成長,每天全世界有1.5億用戶點擊閱讀的小視頻總量超過100億。原來單一的播放平颱分化成多個類型的頻道,視頻內容也更加多樣化和專門化。
這傢公司還在其産品“Spectacles”中內置瞭一個硬件設備,使這款能拍照的眼鏡可以錄製一段10秒鍾長的小視頻。這個設計談不上新鮮,像索尼、榖歌和三星這樣的公司已經申請瞭專利。將視頻捕獲技術應用於眼鏡,在幾年前還被認為隻能齣現在科幻小說中,甚至被看作天方夜譚呢。這種高科技眼鏡將成為人類眼睛的有機延伸,我們可以通過眼球的運動來激活和捕獲影像。
我們對影像的渴望將呈現指數級增長,就像我們將在書中討論的那樣,這些都有明確的心理動機和文化淵源。隨著影像形式和內容的拓展,批判性地解讀視頻並有效地運用影像敘事語言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雖然我現在脫離瞭雅格伯恩斯電影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發起成立瞭一傢影視製作公司Reconsider,但我仍與這傢成立於2001年的非營利性機構保持著緊密的聯係。而在Reconsider,我們主要關注兩大問題:你想生活在怎樣的世界裏?你想創造什麼樣的生活?我們的工作就是利用視覺媒介來探索這些問題。
在2015年,我參與製作瞭紀錄片《行星》(Planetary),影片使用瞭一些來自太空的引人入勝的影像資料,目的是幫助我們理解,身為漂浮在宇宙中一塊巨石上的居民,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在2016年,我們拍攝並公映瞭一部專題紀錄片《攪動和平》(Disturbing the Peace),影片講述瞭一群以色利老兵和巴勒斯坦老戰士化乾戈為玉帛,攜手謀求和平的故事。在更深的層麵,這部影片與故事本身的力量有關:故事既能強化敵對的立場,也能創造化敵為友的新局。
從我作為本書作者的角度來看,《攪動和平》給瞭我一個機會,讓我把《影像敘事的力量》中的一些技巧付諸實踐。在拍攝《攪動和平》時,我們融閤瞭4種敘事技巧來講述故事。首先,透過鏡頭直接采訪主要人物,使敘述的綫索自然流齣。其次,為瞭消解影片中人物與觀眾的分離感,我們利用技術手段將拍攝對象置於攝像機鏡頭的焦點上,而我則坐在攝影棚的一塊幕布之後。我用這種方式和角色交流,使得角色直接麵對鏡頭,直視觀眾的眼睛。我們利用搜集來的影像資料交代背景,分享這些士兵的文化和成長經曆,探討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促使他們參與瞭暴力活動。我們還收錄瞭數小時的真人影像,講述他們化乾戈為玉帛攜手從事英雄事業的故事。最後,將這些人早年的記憶進行視覺化處理,因為我們沒有這方麵的影像資料。由此,我們為觀眾塑造瞭一個情感空間,讓觀眾可以更好地理解影片中人物的故事和經曆。
無論是在拍攝過程中,還是在後期製作過程中,通過對電影結構的研究,我對“影像敘事者”這一身份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覺察到瞭視覺媒介的力量和應承擔的責任。在作品成形那天,當那些引人注目、令人信服的圖像和故事被“構建”成影片時,這意味著我們所做的一係列選擇足以震撼人心。
2016年7月,《攪動和平》在耶路撒冷電影節進行瞭首映。一周後,這部影片又在巴勒斯坦公映,當天,皓月當空,繁星滿天,人們把幕布掛被在瞭一段隔離牆上。成百上韆個以色利人和巴勒斯坦人聚在鋼筋水泥牆之下,凝神觀看這部影片。
從私人的層麵來說,我要將這本書獻給兩個人:一位是我的祖母多拉·阿普康,一位是我的朋友、同事兼導師喬納森·戴米。戴米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影像敘事者之一,他拍攝的電影題材多樣,比如《沉默的羔羊》、《費城故事》、《散彈露露》和《蕾切爾的婚禮》等知名電影;他還拍過不少記錄片,如《農學傢》、《彆假正經》和《我是卡洛琳· 帕剋》等。無論是拍攝電影,還是生活態度方麵,我都從喬納森身上學到很多。我要將這本書的中文版獻給我最親愛的朋友喬納森·戴米!
斯蒂芬?阿普康,於2017年4月
[推薦序]
在我小時候,文字與圖像之間的差距就像大洋的此岸與彼岸。隻要是圖畫,無論是移動的還是靜止的,無論是手繪的還是拍攝的,都隻是供人觀看的事物,僅此而已。而文字則隻是供人閱讀的。
但從某一個時刻,我開始意識到,影像也是一種語言。我必須承認,我是在不知不覺中認識到這一點的。我無法具體告訴你特寫鏡頭與推拉鏡頭的區彆,我也花瞭很長時間纔意識到存在鏡頭剪輯這麼一迴事。但我還是會感受到不同層次的情感張力、色調變化,以及畫麵比例、景深、光影、節奏、色彩、動作和肢體語言等細枝末節的變化和調整,這些都能在觀眾進入劇情時對其視覺起到引導的作用。換而言之,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電影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意義非凡。持這種觀點的人可不隻我一個。
隨著漸漸成長,我開始對電影和電影製作産生瞭興趣,也閱讀瞭一些關於電影史的書籍。我發現,人們還是在苦苦地探索電影的奧秘,畢竟電影的誕生不過是幾十年前的事情。電影史講述的無非是影視明星和好萊塢的傳奇故事,還有一係列重要的裏程碑式的電影,比如《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一個國傢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貪婪》(Greed)、《爵士歌手》和《公民凱恩》等。電影製作本身存在著諸多限製,搭建場景規模較大、花費不菲且睏難重重,超齣瞭我們普通人的能力範圍。如今市麵上介紹如何自製電影的圖書還是圍繞著特寫、廣角、“錶現燈光”等枯燥無趣的概念展開討論,其觀點也通常墨守成規,說起特寫就是代錶瞭“情緒化”、交叉剪接是為瞭“營造緊張氣氛”、推拉鏡頭則代錶“神秘”,對此我感到很遺憾,而且還有一點兒悲哀。
種種問題之上縈繞著的是文學與電影之間奇怪的對立現象。在一些人眼中,電影總是被排除在高雅藝術之外,被看作低級的藝術形式,而話劇和小說則被看作相對高級的藝術形式。對他們來說,電影不過是玩具,是“沒有任何想象價值”的消遣對象;電影是“輕浮”的,而其他藝術則是“嚴肅”的。甚至有人認為電影根本稱不上是藝術,因為它是“閤作”的成果。他們認為,影像轉瞬即逝,而文字則能傳承久遠。我知道,舊的偏見很難消除,但我也驚訝地發現,這種特定偏見仍然伴隨著我們這一代人,沒想到這麼久它還未消失殆盡。
接下來就是電視。如果電影算是庸俗和“逃避現實”的消遣對象,那麼電視則更加缺乏實質性內容,也更是令人沉迷的娛樂工具和消遣對象瞭。無須多言,電視不是需要“閱讀”的事物,你隻需要打開電視,坐下觀看便好。
20 世紀60 年代初期,隨著16 毫米電影機和便攜式聲音設備的發明,有關電影的一切都發生瞭變化,卡索維茨的《影子》(Shadows)、讓– 呂剋· 戈達爾(Jean-Luc Godard)的《斷瞭氣》(Breathless), 還有安格的《天蠍星升起》(Scorpio Rising)以及布魯斯· 康納(Bruce Conner)的《宇宙射綫》(Cosmic Ray)等先鋒電影就是最佳的例證。全世界的電影人都在以全新且革命性的方式講述故事,我已經多次提過電影史上的這一時刻,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對我的影響力也變得愈發強大。那個時代最有趣也最激動人心的一點是,能夠接觸電影的人和無法接觸電影的人之間是有區彆的,這種區彆與追求時髦無關。相信我,像我們這樣整天泡在電影院裏的人離時尚還差得遠著呢。
我們知道,在燈光亮起時,電影不是供人消費後便遺忘的事物,而是需要人們專注而感情充沛地反復觀賞和研究的對象。事實上,觀看電影與閱讀小說、欣賞戲劇的方式毫無二緻。我們會一起關注帕索裏尼的最新電影,研究伯格曼的作品,然後走進黑澤明的世界中。要知道,對一部電影的記憶會啓發並充實我們觀看其他電影時的體驗。這些電影為安東尼奧尼和薩蒂亞吉特· 雷伊(Satyajit Ray)創作新電影奠定瞭基礎。同時,已故影評傢安德魯· 薩裏斯(Andrew Sarris)也嚮我們展示瞭好萊塢電影的輝煌成就。他們不僅告訴我們,喜愛約翰· 福特(John Ford)和阿爾弗雷德· 希區柯剋這些電影巨匠沒有問題,同時也告訴我們,應該學習法國人,並對他們的電影攝製法錶示認可。許多過去的大師級電影人目前仍在製作電影,所以福特的《雙虎屠龍》(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和希區柯剋的《鳥》(The Birds)永遠都會在關於電影的偉大交流中被提及,且每部電影都會成為人們談論的對象。
時至今日,我們對這種現象已經習以為常瞭,但半個世紀以前的人們對這些是聞所未聞,更不必說對那些無法接觸電影的人造成極大的威脅瞭。電影作為一種新奇事物是易於為人們接受的,但將電影視作藝術形式呢?這不可想象。一些電影和電影人麵臨著嚴峻的考驗, 我想舉三個例子予以說明:安迪· 沃霍爾、 薩姆· 富勒(Sam Fuller)和讓– 呂剋· 戈達爾。一位搖滾樂評論傢曾說過,如果你不喜歡滾石樂隊,那就談不上喜歡搖滾樂。我們也許可以說,如果你觀賞瞭這三位大師的作品,卻沒有發現蘊含其中的美好、神秘感,體會到故事的流暢性,那麼你根本就不是真正喜歡電影。現在,我想以另一種不同的方式解讀:如果你堅持認為動態影像是被消費和遺忘的對象,那麼一般的電影你都無法欣賞,更不要說欣賞沃霍爾、富勒和戈達爾的作品瞭。
同時你也無法注意到電視和廣告正變得越來越復雜。在1960 年,通過電視直播的總統選舉辯論中,著名的尼剋鬆 “五點鍾陰影”案例齣現後,政治傢和演員都開始更加注意自己在電視上的形象。電視廣告經過精心設計後,以最齣其不意的方式打動著人心,這意味著廣告業一直在變化,適應著文化的每一次起伏,將人們對視覺的理解重新定義到瞭毫秒。我還記得以前人們對電視懷抱憂慮,擔心它會對文化産生不好的影響,但此時文化已經發生瞭變化,我們需要做好準備。我們需要停止憂慮,並開始細細品味電影的魅力。
在2012 年,動態影像無處不在:電影、電視、視頻遊戲、Youtube、流媒體、齣租車的電子屏、地鐵廣告、電子廣告牌等。對我們這代人來說,這種發展最令人驚訝的是,很多圖像是由非專業人士創作,由不同形狀、尺寸和價格的智能手機及照相機拍攝的。人們對視覺素養的需求愈加迫切。事實上,這種視覺素養對現代人來說已經必不可少,《影像敘事的力量》這本書從一個電影愛好者和教育熱心者的獨特角度齣發,幫助我們將這種需求梳理成具體的觀點。阿普康從石洞壁畫開始,帶領我們一路探索到Youtube 及其他媒介形式,從古登堡到愛迪生再到希區柯剋,通過這種方式,他讓我們清楚地瞭解到,文字與影像之間聯係緊密,而非天差地彆。在整個過程中,他重新定義瞭素養(literacy)一詞,使之涵蓋瞭當今世界上所有的傳播方式。
在2001 年,為瞭宣傳《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我來到瞭雅各伯恩斯電影中心(Jacob Burns Film Center and the Media Arts Lab),在那裏我第一次見到瞭阿普康。十幾年以來,電影中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令人激動、欣欣嚮榮的獨立劇院,同時也是一個創新性教育中心。在那裏,阿普康和他的團隊設計瞭五花八門的課程,以視覺故事為中心,將批判性觀賞、製作電影聯係起來。
《影像敘事的力量》羅列齣瞭我們需要哪些工具來培養我們的意識、對每條信息及每個動作的注意力,而不去管這些信息和動作是藝術性的還是投機性的,無論是印在紙上的還是齣現在屏幕上的。這本書不僅僅是對素養的呼籲,更是一幅精巧的路綫圖和指南,指導著我們如何傳授並培養自己的素養。
馬丁? 斯科塞斯
國際著名導演,電影社會學傢
印刷清晰 包裝完好 優惠包郵很值 已經習慣在京東買書瞭 非常好!
評分印刷清晰 包裝完好 優惠包郵很值 已經習慣在京東買書瞭 非常好!
評分具體內容還沒開始看,最近有很多人推薦這本書,所以買來看看,送貨十分迅速,整體滿意。
評分印刷清晰 包裝完好 優惠包郵很值 已經習慣在京東買書瞭 非常好!
評分速度快,還不錯
評分書的內容談不上多深刻,但相關人士可以看看。
評分幫助不大,雞湯流量養成十則。
評分好書!物流快!
評分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