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舒蕪那代人的纔學與際遇
一個文化世傢的生活、傢教與治學
《人生實難》是作傢方竹的首部個人文集,她用細膩的視角寫生活中的悲喜,評判父輩知識分子的情感與得失,如《思想改造的曆史迴顧》《聶鉗弩與周穎》等篇;對親人長輩的追憶,展示瞭當代桐城方傢傢學情況和知識譜係,如《姑姑》《勺園》等篇目,集中體現瞭桐城方傢的治學之謹、文章之美和傢教之嚴,這是傢風和中國鄉愁的典型樣本;也有對生活的感悟,讀起來饒有趣味,如《小時工》《一個梨》等篇目;還有對文學的賞析,如《讀<紅樓說夢>》等篇。方竹的文字,簡單而不乏味,自然而不瑣碎。
方 竹
社會足跡:
小學,中學,乾校,工廠, 公司,在體製外自生自滅。
知識足跡:
兒童文學,神話傳說,世界名著,貪戀過一陣書法,沒堅持,古典文學,詩詞歌賦,思想哲學,神奇的天文宇宙。
思想足跡:
以前沒思想,現在有一點思想瞭。
人生感悟:
生活中發生的真實的事,比虛構的小說還要離奇。
平生一大遺憾是從小無私塾可讀,中國傳統私塾教育(專指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僅限於文化修養,非指儒傢思想)。能開啓孩童心智,塑造優雅氣質,使人在文學上誌存高遠,事關一個人的終身,實在功莫大焉!
前言……1
一個知識分子在政治大潮中的宿命……3
舒蕪:不幸的思想者……23
黑屋 聚會……40
門廳裏的桌子……52
日月如梭……57
父親說紅樓……65
父親為我念書……78
思緒……80
我的爺爺奶奶……84
娓娓道來的往事……88
勺園與方瑋德……98
廣州姑姑……107
美國錶姑……116
思想改造的曆史迴顧……131
乾校軼事……142
聶紺弩與周穎……150
寂寞……160
沉靜的聲音……171
鄰居的悼念……174
小時工……177
一個梨……183
艱難的鋼琴聲……187
讀《初戀》……190
四季草……194
外星人……200
五月的夢
這本書中每篇文章都是獨立的。
天下文字如大海,你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文字就會流入你的港灣。
我是舒蕪的女兒,對建國初的反鬍風運動也發錶瞭一點看法,據我瞭解的曆史事實,看大量文章,聽當年人敘述,包括辱罵派們的文章也承認,解放初的人們,是理想主義的。經過抗日,反獨裁爭民主,他們把希望寄托在新政權上,那時的緊跟,是和理想、信仰而非功名利祿掛鈎。對自己及朋友都嚴格要求,希望和朋友共同前進,這種單純的執著,竟變成齣賣、叛徒;鬍風的信明明是被取走,非說是上交,真是無語問蒼天!
麵對那段曆史,應客觀細緻分析,不能簡單以當今世俗之心去評判理想高於一切的當年的人和事,那樣得齣的結論,都是偏激甚至等而下之的功名利祿的揣測,缺乏善意公正的理解。
另外,經過幾十年政治運動,爸爸早今非昔比,當年信仰,不代錶後來還信仰。到幾年後的一九五七年,爸爸已意識到很多問題,從無條件信仰到提意見、批評,因言獲罪成為右派。無視他後來的思想轉變、覺悟,一味抓當年不放,甚至將反思後的思想轉變說成“搖晃的人生”“反復的路”。
什麼叫搖晃?
什麼叫反復?
原來沒認清後來認清瞭,就叫搖晃?就叫反復?
“舒蕪沒得到他想得到的東西。”
舒蕪想得到什麼?
解放初,為瞭舒蕪不去北京,廣西省以三個職位挽留——省文委秘書長或省齣版社社長,或省文聯主席,都是正職。想得功名,早得到瞭,但舒蕪都放棄瞭,隻想做文字工作,當一介書生,他到北京做瞭編輯,他想得到什麼?
荒謬,可笑!
寫完大背景,我還寫瞭些爸爸的日常生活。爸爸是活生生的人,多元,包容,風趣,這些渾然一體,形成爸爸厚重通達的氣息,我太熟悉這氣息瞭。
除瞭是舒蕪的女兒,我還是方傢的後代,也會寫寫方傢的親人。方傢有纔華的人很多,我寫的伯伯、姑姑,都喜詩詞歌賦,都是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均纔貌雙全。大伯方瑋德還是文學史上的人物,新月派後起之秀,不幸二十七歲病故,他去世六七十年瞭,親人們還對他念念不忘,爸爸內斂含蓄,對任何人似從未用過“親愛”二字,唯在《白色的飄揚》一文裏,稱呼“親愛的大哥”,對這位英年早逝的大哥錶露瞭無可如何的大悲痛!
我寫下凝結大伯伯風神氣度的人生片段,(聽姑姑敘述)也是盡量將人性之美留給後人。(哪怕點滴,也彌足珍貴。)
除瞭是方傢的後代,我還是我自己,就有瞭《四季草》《五月的夢》《寂寞》《小時工》《外星人》等,其中的《四季草》《五月的夢》,被爸爸笑稱為新風花雪月,他看完《寂寞》,笑說:“嗯,比較空靈。”
這本書還有一篇文章叫《思緒》,寫它時,我進入另一世界,那一世界,漂浮的都是無傢可歸的悲戚的靈魂。
2017年5月31日
這是一部需要慢品、細嚼的作品,急躁的讀者或許難以領略其全貌。對我而言,它更像是一麵映照自身的鏡子。書中描繪的那些關於抉擇、關於失去、關於自我和解的主題,無一不引發瞭我強烈的共鳴。作者沒有提供廉價的答案或心靈雞湯,而是將最尖銳的問題赤裸裸地擺在麵前,迫使讀者直麵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與渴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情感爆發時的剋製與精準,沒有誇張的辭藻堆砌,隻是用最樸素的語言,道齣瞭最深沉的痛楚或最熾熱的愛意,那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張力,極具穿透力。閤上書的那一刻,窗外的景色似乎都變得不同瞭,仿佛我的視角被這本書拔高瞭一個層次,看到瞭日常生活中被忽略掉的諸多紋理。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精神洗禮。
評分拿到書的那一刻,我就被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略帶粗糲質感的紙張,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故事中所蘊含的滄桑感。閱讀體驗可以用“酣暢淋灕”來形容,但這種酣暢並非來自於輕鬆愉快的閱讀,而是源於作者在情節布局上的精妙布局和對懸念的精準拿捏。每一次以為故事即將導嚮一個明確的結局時,作者總能輕描淡寫地拋齣一個新的變量,將故事推嚮一個更深、更意想不到的維度。這種層層剝開、不斷反轉的結構,讓我的閱讀心跳始終保持在一個較高的頻率上。書中對於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刻畫尤其動人,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隻有卑微而堅韌的生存意誌,作者用一種近乎悲憫的目光,記錄瞭他們的歡笑與淚水,那些平凡中的偉大,比帝王將相的故事更觸動人心,更具有直擊靈魂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處理得異常巧妙,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通過不同時間綫、不同人物視角的交錯閃迴,像拼圖一樣,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主動參與到故事的構建中去。起初,這種跳躍感讓人有些許不適,需要集中十二分的注意力去梳理人物關係和時間綫索,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便會發現其中的奧妙——正是這種看似混亂的碎片,共同拼湊齣瞭一個宏大而立體的世界觀。作者對於細節的執著近乎偏執,無論是曆史背景的考據,還是專業知識的運用,都顯示齣其深厚的學養。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查閱一些背景資料,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優秀的作品往往是建立在紮實的基礎之上的。它不僅提供瞭故事,更提供瞭一種深入瞭解特定領域知識的契機,收獲遠超預期。
評分坦率地說,我通常對這種篇幅浩瀚的作品抱有一種敬畏甚至抗拒的態度,總擔心會陷入冗長乏味的泥沼。然而,這部作品卻以一種近乎魔術般的方式,將我牢牢吸附在瞭書頁之間。作者的語言風格頗具匠心,他善於運用古典的凝練與現代的白描相結閤,創造齣一種既有厚重曆史感又不失時代氣息的獨特語境。特彆是對環境和場景的描摹,簡直達到瞭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無論是北地蒼茫的雪原,還是繁華都市裏燈紅酒綠的角落,那些文字構建的畫麵感都極其強烈,甚至能讓人聞到空氣中的味道,感受到溫度的變化。書中穿插的一些哲學思辨,並非生硬的理論灌輸,而是自然地融入情節脈絡之中,如同潺潺溪流,潤物無聲地引導讀者去思考那些終極命題,這纔是真正高明的寫作技巧。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文學錶達邊界的認知。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籍,初捧在手,便覺其分量非同一般,仿佛承載瞭韆鈞之思。扉頁上的引言寥寥數語,卻似一把鑰匙,瞬間打開瞭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被捲入瞭一個宏大敘事的漩渦,作者以其細膩入微的筆觸,勾勒齣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他們或在時代的洪流中掙紮求生,或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徘徊抉擇,每一個細小的動作,每一次內心的波動,都被捕捉得淋灕盡緻。最讓我震撼的是作者對復雜人性的深刻洞察,他沒有簡單地將角色劃分為善惡兩極,而是展現瞭人性中那種微妙的灰色地帶,那種在理想與現實、道德與欲望之間的艱難權衡。讀完一個章節,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點上一支煙,讓思緒在字裏行間遊走,消化那些沉甸甸的感悟。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時而如暴風驟雨般緊湊激烈,時而又似清晨薄霧般悠遠寜靜,這種節奏的把控,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讓人欲罷不能。
評分很好!
評分很好!
評分好的
評分好的
評分好的
評分好的
評分很好!
評分很好!
評分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