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分五篇——科研基础知识篇、科研方法技能篇、科研实践应用篇、科研学习结合篇和科研素质培养篇;以科研方法为核心,结合科研工作实际,系统地阐述了科研基本概念、科研工作规程、典型科研方法、科学思维方式、基本科研技能、课题组及其管理以及科研素质培养,体现了“体系创新,篇章独立,研学结合,学以致用”的特色。
本书可作为综合院校、理工类和师范类院校研究生、本科生科研方法课程的教材,特别适合科研初学者学习和实践,也可作为教师、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管理干部的参考用书。
本书各章内容独立,读者可根据学习和工作需要进行选读或选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科研基础知识篇
第一章 科研与科研方法
第一节 科学与科学认识
第二节 科研特征与价值
第三节 科研方法及作用
第四节 本书结构和特色
第二章 科研过程与程序
第一节 科研基本过程概论
第二节 自然科学研究程序
第三节 社会科学研究程序
第四节 技术科学研究程序
第三章 问题分析与选题
第一节 问题的层次分析
第二节 课题来源和类型
第三节 选题原则与方式
第四节 科研信息及查新
第二篇 科研方法技能篇
第四章 科研方法及启示
第一节 科研方法层次
第二节 经典科研方法
第三节 现代科研方法
第四节 科研方法示例
第五章 科研思维及培养
第一节 科研思维概论
第二节 典型科研思维
第三节 创新思维培养
第四节 科研思维示例
第六章 论文撰写与发表
第一节 论文特点及类型
第二节 论文撰写的规范
第三节 投稿及发表规程
第四节 论文和论著示例
第七章 专利撰写与申请
第一节 发明创造概论
第二节 专利特征及类型
第三节 专利撰写与申请
第四节 典型专利示例
第三篇 科研实践应用篇
第八章 课题研究阶段论
第一节 课题及阶段划分
第二节 课题前期及特点
第三节 课题中期及特点
第四节 课题后期及特点
第九章 科研设计及应用
第一节 研究型设计及应用
第二节 实验型设计及应用
第三节 应用型设计及应用
第十章 科研机智与运筹
第一节 科研中的战略和战术
第二节 科研中的机智运筹
第三节 科研阻碍及其辨析
第十一章 学术会议及报告
第一节 会议类型与模式
第二节 报告准备与演讲
第三节 典型的会议示例
第四节 国际会议常用语
第四篇 科研学习结合篇
第十二章 研究性学习科研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特点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科研
第三节 经典科研示例
第十三章 课题组及其管理
第一节 课题组结构和特点
第二节 课题组职能及管理
第三节 科研关系及处理
第五篇 科研素质培养篇
第十四章 科研素质及培养
第一节 素质与素养
第二节 科学素养概论
第三节 科技创新素质
第四节 科研素质培养
第十五章 科研道德与规范
第一节 研究者类型及品格
第二节 科研中的道德规范
第三节 科研有效监控
第四节 科研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笔者获得的部分科研与教学奖励证书
前言/序言
《科研方法导论》自2009年3月第1版印刷以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一直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科研方法论”课程的教材使用,得到了诸多老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科研方法论”一词,是笔者于1996年为讲授科研方法课程而命名的,且与科学方法的概念有所不同。笔者定义的科研方法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科学问题、技术难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它注重解决科研过程实际问题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在多年的科研方法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向学界前辈和同行请教,从而使本书内容及一些观点逐渐被理解,也得到了很多关心和支持,笔者对此深表敬意和感谢!
笔者应科学出版社的邀请,根据课程建设和教材的实际需求并吸纳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现对《科研方法导论》进行修改再版。与第一版相比,本书在篇章设计、内容编排、材料选辑、典型示例等方面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调整,形成了五篇十五章的全新体系和结构,具体如下:
(1)将第一版的三篇增加为五篇,由十二章增加为十五章。增加的两篇为“科研学习结合篇”和“科研素质培养篇”,增加的章节主要围绕这两篇主题进行安排。
(2)根据体系结构调整以及“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和“科研选题”在科研工作中的基础性意义,将第三章“问题分析与选题”调整到第一篇。
(2)根据第三篇“科研实践应用篇”的需要,增加了“科研设计及应用”一章,并在“研究型设计及应用”和“实验型设计及应用”的基础上,增加了“应用型设计及应用”一节。
(4)基于体系结构调整的需要,将原书第十二章与新增加的“课题组及其管理”一章联合,共同组成第四篇“科研学习结合篇”。同时,对其篇章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5)基于体系结构调整的需要,将原书第十一章与新增加的“科研素质及培养”一章联合,共同组成第五篇“科研素质培养篇”。同时,对其篇章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6)为契合篇章主题,根据需要在第二、五、十、十二章中增补了笔者题记。
(7)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本书又推出了一些重点内容,如“问题表述与表征”、“科研借力与借势”,把握“科研关节点”、“科研能力交叉论”、“科研机制运筹六要素”、“参加学术会议五要点”,课题组建设“五项原则”、“本科生科研方略”、“科研三阶段训练法”,科技人员应具备的“四大创新素质”,要善待具有好奇心的“问题学生”等。
(8)本书的内容面向不同层面的读者,试图提供对科研方法学习的不同需求,并努力使各方(如专业科技人员、科技管理人员等)学习或参考后均能有所裨益。
(9)本书在第六章中,调整了论著示例;在第七章中,调整了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和实例;在第八章中,增加了课题组中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以及怎样融人课题组的一些方法和策略等内容。
(10)此外,本书还增加了附录,对参考文献进行了增补,对不当字句及表述进行了更正。
本书的修订和增补工作全部由笔者负责,其中的一些科研案例、论文论著、专利报告等,源于作者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2002AA3131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74181、10974100、10674075、60577018)、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20031110033)以及天津市自然科学重点基金(15JCZDJC39800、10JCZDJC24300)。在修改再版过程中,得到了科学出版社兰鹏编辑的大力支持,南开大学严铁毅副教授的全力协助,北京大学张严昕同学提供了重要资料并协助整理,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同学提供了有益的修改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限于笔者水平,书中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及读者批评指正。
科学素养的基石:提升个体研究能力与社会认知水平的指南 图书名称:《科学方法与批判性思维:当代社会中的实践路径》 图书简介: 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二十一世纪,个体辨识真伪、有效获取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衡量现代公民素养的核心标准。本书《科学方法与批判性思维:当代社会中的实践路径》,并非关注特定学科的知识积累,而是聚焦于支撑所有知识体系构建与有效决策制定的底层逻辑——科学思维框架与批判性分析技能。它旨在为广大学生、研究人员、专业技术工作者以及所有对清晰思考抱有热忱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套系统、可操作的思维工具箱。 本书的撰写摒弃了传统教材中过于繁复的哲学溯源或晦涩的逻辑学定义,而是采取了一种高度情境化和应用导向的叙事方式。我们深知,真正的科学精神并非实验室中的特定操作,而是渗透在日常决策、新闻解读乃至个人信念建构中的一种探究态度。 第一部分:重塑认知的基石——科学精神的当代阐释 本部分首先探讨了“科学”在当代语境下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成果展示,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求真过程。我们将深入剖析科学范式是如何形成、演变并自我修正的。重点在于揭示科学研究的核心要素: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可重复性(Replicability)以及同行评审(Peer Review)机制在维护知识纯洁性中的作用。 我们详细阐述了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辩证统一。归纳推理如何帮助我们从观察中建立初步假设,而演绎推理则如何在既定前提下进行逻辑推演,以检验这些假设的边界。本书通过大量真实案例——从早期医学实验的设计缺陷到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中的混淆变量(Confounding Variables)处理——来展示,仅仅“相信”一个结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理解其推导路径的强度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批判性思维的实战演练 批判性思维是科学方法的内在要求。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应用部分,它将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引入到对日常信息流的审视中。我们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系统性地解构复杂论述: 1. 识别核心论点与支撑证据: 区分事实(Facts)、观点(Opinions)与推断(Inferences)。 2. 评估证据的质量: 深入讨论了证据等级(Hierarchy of Evidence)的重要性。读者将学习如何区分一手数据、二手报告以及基于轶事的描述。特别关注了统计数据的误用——包括样本偏差(Sampling Bias)、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Correlation vs. Causation)的经典陷阱。 3. 识别逻辑谬误(Fallacies): 我们不仅列举了常见的稻草人谬误、诉诸权威、滑坡谬误等,更重要的是,展示了这些谬误如何在政治辩论、市场营销和社交媒体的传播中被巧妙地伪装和利用。 第三部分:实验设计的思维模式——从问题到解决方案 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构建和测试模型以解决未知。本部分将思维方式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我们强调问题定义的重要性,指出模糊的问题必然导致无效的解决方案。 随后,本书详细解析了假设检验的逻辑框架。这不仅适用于实验室,也适用于商业策略的制定和政策的评估。读者将学习如何构建零假设(Null Hypothesis)与备择假设,理解P值(Significance Level)的正确解释及其被滥用的风险。 此外,我们特别设立一章探讨复杂系统思维。当代世界面临的挑战往往是多因素交织的,单一因果解释难以奏效。本章引导读者采用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的初步视角,理解反馈回路、延迟效应(Time Lags)在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中的关键作用,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主义。 第四部分:数字时代的伦理与负责任的探究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兴起,科学方法也面临新的伦理考量。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当代实践中的关键议题: 1. 数据伦理与隐私保护: 在利用大规模数据进行模式识别时,如何确保研究的公平性与个体的权利不受侵犯? 2. 科学传播的责任: 面对“后真相”时代的挑战,研究人员和受众应如何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科学发现的公布与解读?如何有效抵制和澄清伪科学(Pseudoscience)的流行? 3. 跨学科交流的障碍与桥梁: 科学的进步日益依赖于不同学科间的对话。本书提供了工具,帮助拥有不同专业术语背景的人士,有效地进行概念对齐与有效沟通。 总结: 《科学方法与批判性思维:当代社会中的实践路径》是一本致力于提升读者心智清晰度的工具书。它不教授“做什么”,而着力于教授“如何思考”——如何以一种结构化、开放性、并不断自我校准的方式去面对我们周遭世界的复杂性。阅读本书,即是进行一次深度的心智重塑,为在任何领域做出明智决策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这本书是连接专业知识与普适智慧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