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谈做人,胡适的“鸡汤”刷爆朋友圈
人生就算是做梦,也要做一个像样子的梦。
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
★谈读书,胡适的读书、治学方法备受推崇
读书的习惯可分为三点:一是勤,二是慎,三是谦。
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胡适
★受众超广,学生、文艺青年、普通读者都能开卷有益
读书与做人,起码有一样要擅长。
学生学读书,普通读者学做人。
*就是看了本书,既会读书,又会做人。
★精装小开本,轻巧便携
精装典藏版,带来更有质感的阅读体验;便携小开本,随时随地领悟做人学问。
内容简介
《胡适谈读书与做人》精选著名学者胡适论读书与论人生的24篇文章。选录文章时,秉着循序渐进、兼收并蓄的原则,内容读起来一脉相承,蕴藏万千。
《胡适谈读书与做人》分为“谈读书”与“谈做人”两部分。“谈读书”从读书的原因讲起,再论读书的方法、习惯、乐趣,并夹以文学评论、文学创新倡议;“谈做人”先总论人生,进而谈论容忍与自由,修养与哲学,指导人们更好的理解人生。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著名学者,安徽绩溪人。历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文选》《胡适谈读书与做人》等。
精彩书评
适之先生以青年暴得大名,誉满士林。我觉得,他一生处在一个矛盾中,一个怪圈中:一方面是学术研究,一方面是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他一生忙忙碌碌,倥偬奔波,作为一个“过河卒子”,勇往直前。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意识到身陷怪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认为,这个怪圈确实存在,而且十分严重。——季羡林
我个人认为,与胡适同一阶层,或更高阶层的中国文化巨人,不超过一百人。而在这一百位巨人中,适之先生是zui近和zui后的一位,却不是*的一位。 ——唐德刚
目录
目录
谈读书
为什么读书 / 2
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 / 13
读书 / 15
找书的快乐 / 28
研究国故的方法 / 37
谈谈《诗经》 / 43
论短篇小说 / 59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 79
文学改良刍议 / 103
谈做人
人生问题 / 122
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 / 127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 135
容忍与自由 / 14
略谈人生观 / 153
人生有何意义 / 158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 160
科学的人生观 / 169
大宇宙中谈博爱 / 177
哲学与人生 / 181
新生活——为《新生活》杂志第一期做的 / 188
差不多先生传 / 191
少年中国之精神 / 194
信心与反省 / 201
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 / 212
精彩书摘
为什么读书
胡适
青年会叫我在未离南方赴北方之前在这里谈谈,我很高兴,题目是“为什么读书”。现在读书运动大会 开始,青年会拣定了三个演讲题目。我看第二个题目“怎样读书”很有兴味,第三个题目“读什么书” 更有兴味,第一个题目无法讲,为什么要读书,连小孩子都知道,讲起来很难为情,而且也讲不好。所以我今天讲这个题目,不免要侵犯其余两个题目的范围,不过我仍旧要为其余两位演讲的人留一些余地。现在我就把这个题目来试一下看。我从前也有过一次关于读书的演讲,后来我把那篇演讲录略事修改,编入三集文存里面,那篇文章题目叫作《读书》 ,其内容性质较近于第二题目,诸位可以拿来参考。今天我就来试试“为什么读书”这个题目。
从前有一位大哲学家 做了一篇《读书乐》,说到读书的好处,他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意思就是说,读了书可以做大官,获厚禄,可以不至于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轻的漂亮太太(台下哄笑)。诸位听了笑起来,足见诸位对于这位哲学家所说的话不十分满意,现在我就讲所以要读书的别的原因。
为什么要读书?有三点可以讲: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我一踏进青年会的大门,就看见许多关于读书的标语。为什么读书?大概诸位看了这些标语就都已知道了,现在我就把以上三点更详细地说一说。
第一,因为书是代表人类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知识的遗产,我们接受了这遗产,以此为基础,可以继续发扬光大,更在这基础之上,建立更高深更伟大的知识。人类之所以与别的动物不同,就是因为人有语言文字,可以把知识传给别人,又传至后人,再加以印刷术的发明,许多书报便印了出来。人的脑很大,与猴不同,人能造出语言,后来更进一步而有文字,又能刻木刻字,所以人最大的贡献就是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使后人可以节省许多脑力。非洲野蛮人在山野中遇见鹿,他们就画了一个人和一只鹿以代信,给后面的人叫他们勿追。但是把知识和经验遗给儿孙有什么用处呢?这是有用处的,因为这是前人很好的教训。现在学校里各种教科,如物理、化学、历史等等,都是根据几千年来进步的知识编纂成书的,一年,两年,或者三年,教完一科。自小学、中学,而至大学毕业,这十六年中所受的教育,都是代表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得来的知识学问和经验。所谓进化,就是叫人节省劳力,蜜蜂虽能筑巢,能发明,但传下来就只有这一点知识,没有继续去改革改良,以应付环境,没有做格外进一步的工作。人呢,达不到目的,就再去求进步,而以前人的智识学问和经验做参考。如果每样东西,要个个人从头学起,而不去利用过去的知识,那不是太麻烦了吗?所以人有了这知识的遗产,就可以自己去成家立业,就可以缩短工作,使有余力做别的事。
第二点稍复杂,就是为读书而读书。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好比戴了眼镜,小的可以放大,模糊的可以看得清楚,远的可以变为近。读书也要戴眼镜。眼镜越好,读书的了解力也越大。王安石曾对曾子固说:“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所以他对于本草、内经、小说,无所不读,这样对于经才可以明白一些。王安石说:“致其知而后读。”
请你们注意,他不说读书以致知,却说,先致知而后读书。读书固然可以扩充知识,但知识越扩充了,读书的能力也越大,这便是“为读书而读书”的意义。
试举《诗经》做一个例子。从前的学者把《诗经》看作“美”“刺”的圣书,越讲越不通。现在的人应该多预备几副好眼镜,人类学的眼镜,考古学的眼镜,文法学的眼镜,文学的眼镜。眼镜越多越好,越精越好。例如“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我们若知道比较民俗学,便可以知道打了野兽送到女子家去求婚,是平常的事。又如“钟鼓乐之,琴瑟友之”,也不必说什么文王太姒,只可看作少年男子在女子的门口或窗下奏乐唱和,这也是很平常的事。再从文法方面来观察,像《诗经》里“之子于归”“黄鸟于飞”“凤凰于飞”的“于”字 ,此外,《诗经》里又有几百个的“维”字,还有许多“助词”“语词”,这些都是有作用而无意义的虚字,但以前的人却从未注意及此。这些字若不明白,《诗经》便不能懂。再说在《墨子》一书里,有点光学、力学,又有点经济学。但你要懂得光学,才能懂得《墨子》所说的光;你要懂得各种知识,才能懂得《墨子》里一些最难懂的文句。总之,读书是为了要读书,多读书更可以读书。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读书,怕读难书。越难读的书我们越要征服它们,把它们作为我们的奴隶或向导,我们才能够打倒难书,这才是我们的“读书乐”。若是我们有了基本的科学知识,那么,我们在读书时便能左右逢源。我再说一遍,读书的目的在于读书,要读书越多才可以读书越多。
第三点,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应付环境,供给思想材料。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思想可分作五步。思想的起源是大的疑问。吃饭拉屎不用想,但逢着三叉路口、十字街头那样的环境,就发生困难了。走东或走西,这样做或是那样做,有了困难,才有思想。第二步要把问题弄清,究竟困难在哪一点上。第三步才想到如何解决,这一步,俗话叫作出主意。但主意太多,都采用也不行,必须要挑选。但主意太少,或者竟全无主意,那就更没有办法了。第四步就是要选择一个假定的解决方法。要想到这一个方法能不能解决,若不能,那么,就换一个;若能,就行了。这好比开锁,这一个钥匙开不开,就换一个;假定是可以开的,那么,问题就解决了。第五步就是证实。凡是有条理的思想都要经过这五步,或是逃不了这五个阶段。科学家要解决问题,侦探要侦探案件,多经过这五步。
这五步之中,第三步是最重要的关键。问题当前,全靠有主意(Ideas)。主意从哪儿来呢?从学问经验中来。没有知识的人,见了问题,两眼白瞪瞪,抓耳挠腮,一个主意都不来。学问丰富的人,见着困难问题,东一个主意,西一个主意,挤上来,涌上来,请求你录用。读书是过去知识学问经验的记录,而知识学问经验就是要用在这时候,所谓养军千日,用在一朝。否则,学问一些都没有,遇到困难就要糊涂起来。例如达尔文把生物变迁现象研究了几十年,却想不出一个原则去整统他的材料。后来无意中看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说人口是按照几何学级数一倍一倍地增加,粮食是按照数学级数增加,达尔文研究了这原则,忽然触机,就把这原则应用到生物学上去,创了物竞天择的学说。读了经济学的书,可以得着一个解决生物学上的困难问题,这便是读书的功用。古人说:“开卷有益”,正是此意。读书不是单为文凭功名,只因为书中可以供给学问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可以帮助我们思想。又譬如从前的人以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后来天文学家科白尼 却主张太阳是世界的中心,绕着地球而行。据罗素说,科白尼所以这样地解说,是因为希腊人已经讲过这句话;假使希腊没有这句话,恐怕更不容易有人敢说这句话吧。这也是读书的好处。有一家书店印了一部旧小说叫作《醒世姻缘》,要我作序。这部书是西周生所著的,印好在我家藏了六年,我还不曾考出西周生是谁。这部小说讲到婚姻问题,其内容是这样:有个好老婆,不知何故,后来忽然变坏,作者没有提及解决方法,也没有想到可以离婚,只说是前世作孽,因为在前世男虐待女,女就投生换样子,压迫者变为被压迫者。这种前世作孽,起先相爱,后来忽变的故事,我仿佛什么地方看见过。后来忽然想起《聊斋》一书中有一篇和这相类似的笔记,也是说到一个女子,起先怎样爱着她的丈夫,后来怎样变为凶太太,便想到这部小说大约是蒲留仙或是蒲留仙的朋友做的。去年我看到一本杂记,也说是蒲留仙做的,不过没有多大证据。今年我在北京,才找到了证据。这一件事可以解释刚才我所说的第二点,就是读书可以帮助读书,同时也可以解释第三点,就是读书可以供给出主意的来源。当初若是没有主意,到了逢着困难时便要手足无措,所以读书可以解决问题,就是军事、政治、财政、思想等问题,也都可以解决,这就是读书的用处。
前言/序言
智慧的火炬,人生的 compass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总有一些思想如醇厚的美酒,沉淀着岁月的芬芳。他们以文字为舟,穿越时空,将生命中最深刻的洞见、最宝贵的经验,凝练成一盏盏智慧的火炬,照亮我们探索知识的道路,更启迪我们如何在这纷繁世界中安顿身心,活出生命的价值。 当我们谈论阅读,我们谈论的绝不仅仅是字里行间的信息传递,更是一种与古今智者对话的契机,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阅读,是打开世界之窗的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遥远国度的风土人情,那些曾经辉煌又消逝的文明遗迹,那些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艰难求索。它拓展我们的视野,打破认知的藩篱,让我们不再局限于眼前的苟且,而是能够以更宏大的视角审视自身与世界。 然而,阅读的意义远不止于此。真正的阅读,是一种参与,一种互动,一种创造。它要求我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更是要主动地思考,要将书中的智慧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要在脑海中激荡出新的火花。一本好书,能够像一位良师益友,在我们困惑时给予指引,在我们迷茫时点醒迷津,在我们懈怠时给予鞭策。它教会我们如何分辨真伪,如何独立判断,如何在信息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阅读,也是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生哲学,不同的人生经验。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成功中汲取力量,从他们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我们可以学习如何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掘自己的潜能。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念,升华自己的品格,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完整、更加有深度的人。 同时,阅读也是一种连接。它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连接了不同地域的人们,连接了不同思想的流派。每一次翻开书页,我们都可能与一位伟大的灵魂相遇,与他的思想产生共鸣。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让我们感受到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宏大叙事的一部分。 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更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所裹挟,被浅薄的娱乐所吸引。快餐式的阅读,使得我们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也让我们越来越难以沉下心来,去品味那些真正有分量的作品。我们习惯于浏览,习惯于点赞,却鲜少有耐心去精读一本经典,去消化一门学问。这种浮躁的心态,不仅阻碍了我们获取真正的知识,更让我们错失了与智慧深刻连接的机会。 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重新审视阅读的意义,找回那些沉静下来的时光,去拥抱那些能够滋养我们心灵的书籍。我们应该学会甄别,学会选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书籍,并将阅读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让它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当我们谈论做人,我们谈论的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一种人生的艺术。做人,是我们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的诀窍,更是我们安顿内心,获得幸福的基石。它关乎我们的品德,关乎我们的情操,关乎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应对生活的挑战。 “做人”二字,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无穷的智慧与学问。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能够通过几本书本就能完全掌握的。它需要我们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地去体会,去学习,去感悟。它需要我们具备一种谦逊的态度,一种包容的心怀,一种正直的品格。 一个真正懂得“做人”的人,懂得尊重他人,懂得换位思考,懂得体谅他人的不易。他们不会轻易地评价别人,更不会随意地伤害别人。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回馈,懂得用自己的力量去温暖他人,去帮助他人。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相互成就,是共同成长的。 同时,“做人”也意味着要懂得自律,要对自己负责。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抵制诱惑,坚持自己的原则。他们明白,短暂的享乐,往往会付出长久的代价;而长期的坚持,则会带来丰厚的回报。他们懂得,真正的强大,不是来自于控制别人,而是来自于控制自己。 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诱惑。有人为了追求名利,不惜损害自己的品德;有人为了获得关注,而失去了自我。在这种环境下,坚守自己的底线,保持内心的纯净,就显得尤为重要。 “做人”的智慧,也体现在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如何与家人相处?如何与朋友相交?如何在工作中与同事合作?这些都需要我们运用智慧和情商去处理。我们需要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学会解决冲突。我们需要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用心去经营的,而不是一味地索取。 更深层次地说,“做人”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我们应该过上怎样一种生活?这些终极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做人”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有些人毕其一生,都在追求物质的富足,却忽略了内心的充实;有些人追求短暂的荣耀,却 forgotten 了内心的平静。 真正懂得“做人”的人,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中,为自己留下一片宁静的空间,去思考,去反省,去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他们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得到了多少,而在于付出了多少;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 “做人”的智慧,并非是冷漠无情,也不是圆滑世故。它是一种温暖而坚定,是一种圆融而通透。它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善良,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它让我们在经历风雨后,依然能够昂首挺胸,坦然面对。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追逐潮流,而应该坚守那些永恒的价值,如真诚、善良、正直、责任。这些品质,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能够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 阅读与做人,看似是两个独立的议题,实则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的阅读,能够为我们的人生提供智慧的养分,让我们在做人的道路上,更加明智,更加从容。而好的做人,则能够让我们在阅读中,获得更深刻的体悟,将书中的智慧内化为自身的品格与力量。 当我们拥有了广博的知识,却不懂得如何待人接物,那么这些知识就如同空中楼阁,缺乏根基。当我们拥有了高尚的品德,却缺乏求知的热情,那么我们的视野就会受限,成长就会停滞。只有将阅读的智慧与做人的艺术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出生命的精彩,成为一个既有学识又有品德,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关怀他人,既能在人群中闪耀又能独处时安宁的完整个体。 这是一种持续的探索,一种终生的修行。它让我们在每一次翻开书页的时刻,都在为更好的“做人”积蓄力量;也让我们在每一次与人交往的时刻,都在检验和升华我们从阅读中获得的智慧。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一场通往更深刻的理解,更充实的人生,更美好的自我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