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林教授长期从事古代文史的整理与研究,尤其在六朝文学和历史研究上具有较深的造诣,发表过多篇具有重要价值的辨正和研究文章,出版了多部有影响力的专著。其于江淹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了《江淹年谱》。现积历年考辨研究之功,成就《江文通集校注》一稿,将江淹全部作品作以全面而深入的校勘笺释,显示出他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底以及对史料的谙熟和融会贯通能力。此书以《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江文通集》为底本,以明汪士贤校勘《江文通集》本、明万历二十六年刊刻胡之骥注本、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清乾隆二十四年梁宾刻本为校本,并吸取冯舒据元钞本所作校记,又参校多种总集、类书,为学界提供了一个较为严谨的江淹集文本。与先前的成果相比,此书在校勘方面更为精湛,在笺释上更为深入准确,解决了此前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底本共十卷,前有序、凡例,并录《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四库全书总目江文通集提要》,卷一、卷二为赋,卷三、卷四为诗,其余六卷为文。另有补遗部分,收录有《伤爱子赋》、《井赋》、《征怨》、《咏美人春游》、《佚诗》、《凤皇衔书伎歌辞》、《藉田歌辞二章》、《荐豆呈毛血歌辞》、《奏宣列之乐歌舞》、《遂古篇》、《铜剑篇》、《无为论》,正文后除附录有「主要参考书目」外,另附《梁书?江淹传》、《南史?江淹传》及“历代诸家评论”、作者自撰《江淹评传》,以备读者作知人论世之参考。
丁福林,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文选》学会理事,《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重新修订工程修纂委员会委员,《宋书》修订主持人。著有《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宋书校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鲍照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江淹年谱》(江苏古籍出版社2007年)、《鲍照研究》(凤凰出版社2009年)、《南齐书校议》(中华书局2010年)、《鲍照集校注》(中华书局2012年)。其中《宋书校议》、《南齐书校议》、《鲍照集校注》皆为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经费资助项目。
江淹評傳(代前言)一
凡例一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江醴陵集
題辭一
四庫全書總目·江文通集提要二
卷一一
恨賦一
附: 李白《擬恨賦》二二
去故鄉賦二三
倡婦自悲賦并序三六
哀千里賦四七
青苔賦并序五七
石劫賦并序六九
水上神女賦七五
泣賦九四
待罪江南思北歸賦一〇一
别賦一二〇
蓮華賦并序一四八
丹沙可學賦并序一六一
靈丘竹賦一八〇卷二一八九
赤虹賦并序一八九
四時賦二〇三
金燈草賦二一〇
横吹賦并序二一六
扇上綵畫賦二三〇
傷友人賦并序二三七
麗色賦二五四
翡翠賦二七九
江上之山賦二八八
燈賦二九七
知己賦并序三〇七
空青賦三二六
學梁王兔園賦并序三三七卷三三五五
侍始安王石頭三五五
從征虜始安王道中三五九
貽袁常侍三六四
就謝主簿宿三七〇
銅爵妓三七三
學魏文帝三七六
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三七九
望荆山三九一
步桐臺四〇〇
從建平王遊紀南城四〇五
秋至懷歸四一二
古意報袁功曹四一六
渡西塞望江上諸山四二一
劉僕射東山集四二六
寄丘三公四三〇
陸東海譙山集四三四
燈夜和殷長史四四〇
贈煉丹法和殷長史四四四
感春冰遥和謝中書二首四四八
無錫縣歷山集四五四
無錫舅相送銜啼别四六二
吴中禮石佛四六五
赤亭渚四七一
渡泉嶠出諸山之頂四七五
遷陽亭四八〇
採石上菖蒲四八五
遊黄蘗山四九一
還故國四九八
傷内弟劉常侍五〇七
從蕭驃騎新亭壘五一二
效阮公詩十五首五一八
清思詩五首五六六卷四五八五
惜晚春應劉秘書五八五
卧疾怨别劉長史五九一
應劉豫章别五九八
秋夕納涼奉和刑獄舅六〇三
採菱六〇八
郊外望秋答殷博士六一三
冬盡難離和丘長史六一九
外兵舅夜集六二五
當春四韻同□左丞六二八
池上酬劉記室六三一
雜體三十首并序六三六
古離别六四九
李都尉從軍陵少卿六五六
班婕妤詠扇六六一
魏文帝遊宴丕子桓六六六
陳思王贈友植子建六七三
劉文學感遇楨公幹六八二
王侍中懷德粲仲宣六八八
嵇中散言志康叔夜六九八
阮步兵詠懷籍嗣宗七〇九
張司空離情華茂先七一五
潘黄門述哀岳安仁七二二
陸平原羇宦機士衡七三三
左記室詠史思太沖七四四
張黄門苦雨協景陽七五五
劉太尉傷亂琨越石七六二
盧侍郎感交諶子諒七七二
郭弘農遊仙璞景純七八二
孫廷尉雜述楚子荆七九二
許徵君自敘詢玄度八〇二
殷東陽興矚仲文八〇九
謝僕射遊覽混叔原八一六
附: 謝混《游西池》八二四
陶徵君田居潛淵明八二四
謝臨川遊山靈運八三三
顔特進侍宴延年延之八四五
謝法曹贈别惠連八五六
王徵君養疾微八六八
袁太尉從駕淑陽源八七四
謝光禄郊遊莊希逸八八二
鮑參軍戎行昭明遠八八九
附: 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八九八
休上人怨别惠休湯氏八九九
悼室人十首九〇七卷五九三五
袁友人傳九三五
報袁叔明書九四〇
與交友論隱書九五五
奏記詣南徐州新安王九六七
到主簿日事詣右軍建平王九七三
被黜爲吴興令辭牋詣建平王九八〇
詣建平王上書九九二
到功曹參軍牋詣驃騎竟陵公一〇一三
拜正員外郎表一〇二四
拜中書郎表一〇三一卷六一〇四三
始安王拜征虜將軍丹陽尹章一〇四三
始安王拜征虜將軍南兖州
刺史章一〇四七
建平王讓右將軍荆州刺史表一〇五一
建平王拜右將軍荆州刺史章一〇六三
建平王散五刑教一〇六八
建平王謝賜石硯等啓一〇七三
建平王謝玉環刀等啓一〇七六
建平王慶明帝疾和禮上表一〇七九
建平王慶安城王拜封表一〇八五
建平王聘隱逸教一〇八八
建平王慶改號啓一〇九五
建平王慶少帝登祚章一〇九九
建平王慶王太后正位章一一〇六
建平王慶江皇后正位章一一一二
建平王太妃周氏行狀一一一八
建平王讓鎮南徐州刺史啓一一三三
建平王之南徐州刺史辭闕表一一四一卷七一一四五
勑爲朝賢答劉休範書一一四五
尚書符起都官軍局符蘭臺一一六七
慰勞雍州文一一八四
蕭驃騎讓封第二表一一九二
第三表一二〇六
蕭領軍讓司空并敦勸啓一二一七
蕭領軍拜侍中刺史章一二二八
蕭驃騎録尚書事到省表一二三五
蕭驃騎謝甲仗入殿表一二四二
蕭驃騎讓豫司二州表一二四九
蕭驃騎發徐州三五教一二五六
蕭驃騎上頓表一二六二
蕭驃騎築新亭壘埋枯骸教一二六九
蕭驃騎謝被侍中慰勞表一二七二
蕭驃騎慶平賊表一二七八
蕭驃騎解嚴輸黄鉞表一二八一
蕭驃騎讓太尉增封第二表一二八五
蕭驃騎讓太尉增封第三表一二九六
蕭驃騎讓油幢表一三〇三卷八一三〇九
蕭太尉上便宜表一三〇九
讓太傅揚州牧表一三二七
蕭重讓揚州表一三三八
後讓太傅揚州牧表一三五二
蕭被侍中敦勸表一三六三
蕭被尚書敦勸重讓表一三七四
蕭讓劍履殊禮表一三八二
蕭拜太尉揚州牧表一三八九
蕭太尉子姪爲領軍江州兖州
豫州淮南黄門謝啓一三九八
蕭太傅謝追贈父祖表一四〇五
蕭太傅東耕教一四一〇
蕭太傅辭輿駕親幸表一四一三
蕭讓前部羽葆鼓吹表一四一七
謝開府辟召表一四二三
蕭上銅鐘芝草衆瑞表一四二八卷九一四三七
蕭讓太傅相國齊公十郡
九錫表一四三七
第二表一四四五
被百僚敦勸受表一四五五
蕭拜相國齊公十郡九錫章一四六三
蕭相國讓進爵爲王第二表一四六九
蕭相國拜齊王表一四七九
齊王謝冕旒諸法物表一四八五
齊王讓禪表一四九〇
遣大使巡詔一四九九
賜赦交州詔一五〇四
斷募士詔一五〇八
封江冠軍等詔一五一一
大赦詔一五一四
北伐詔一五一六
王僕射爲左僕射詔一五二五
王撫軍爲安東吴興詔一五二七
曲赦丹陽等四郡詔一五二九
王僕射領太子詹事詔一五三三
何詹事爲吏部尚書詔一五三六
王侍中爲南蠻校尉詔一五三八
王光禄爲征南湘州詔一五四〇
柳僕射爲南兖州詔一五四三
王僕射加兵詔一五四六
立學詔一五四八
王鎮南爲中書令右光禄詔一五五二
張令爲太常領國子祭酒詔一五五四
蕭冠軍進號征虜詔一五五七
褚侍中爲征北長史詔一五六〇卷十一五六三
齊太祖高皇帝誄一五六三
宋故尚書左丞孫緬墓誌文一六一三
宋故安成王右常侍劉喬
墓誌文一六一七
宋故銀青光禄大夫孫夐
墓誌文一六二一
齊故御史中丞孫詵墓誌文一六二四
齊故司徒右長史檀超墓誌文一六二七
蕭驃騎祭石頭戰亡文一六三〇
蕭太傅東耕呪文一六三三
草木頌十五首并序一六三八
金荆一六四二
相思一六四四
豫章一六四五
栟櫚一六四七
杉一六四八
檉一六五〇
楊梅一六五一
山桃一六五三
山中石榴一六五四
木蓮一六五六
石上菖蒲一六五八
黄連一六五九
署預一六六〇
杜若一六六二
藿香一六六四
雲山讚四首并序一六六六
王太子一六六六
陰長生一六六八
白雲一六七〇
秦女一六七二
雜三言五首并序一六七四
搆象臺一六七六
訪道經一六八〇
鏡論語一六八四
悦曲池一六九一
愛遠山一六九四
應謝主簿騷體一六九八
劉僕射東山集學騷一七〇二
山中楚辭五首一七〇五
自序一七一七補遺一七三五
傷愛子賦有序一七三五
井賦一七四七
征怨一七四九
詠美人春遊一七五〇
佚詩一七五二
鳳皇銜書伎歌辭一七五三
藉田歌辭二章一七五六
祀先農迎送神升歌一七五七
饗神歌辭一七五八
牲出入歌一七五九
薦豆呈毛血歌辭一七六一
奏宣列之樂歌舞一七六三
遂古篇并序一七六五
銅劍讚有序一七八五
無爲論一八〇〇附録一梁書·江淹傳一八一五
附録二南史·江淹傳一八一九
附録三主要參考書目一八二三
附録四歷代諸家評論一八三五後記一八五七
目録目録
江淹評傳(代前言)一
凡例一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江醴陵集
題辭一
四庫全書總目·江文通集提要二
卷一一
恨賦一
附: 李白《擬恨賦》二二
去故鄉賦二三
倡婦自悲賦并序三六
哀千里賦四七
青苔賦并序五七
石劫賦并序六九
水上神女賦七五
泣賦九四
待罪江南思北歸賦一〇一
别賦一二〇
蓮華賦并序一四八
丹沙可學賦并序一六一
靈丘竹賦一八〇卷二一八九
赤虹賦并序一八九
四時賦二〇三
金燈草賦二一〇
横吹賦并序二一六
扇上綵畫賦二三〇
傷友人賦并序二三七
麗色賦二五四
翡翠賦二七九
江上之山賦二八八
燈賦二九七
知己賦并序三〇七
空青賦三二六
學梁王兔園賦并序三三七卷三三五五
侍始安王石頭三五五
從征虜始安王道中三五九
貽袁常侍三六四
就謝主簿宿三七〇
銅爵妓三七三
學魏文帝三七六
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三七九
望荆山三九一
步桐臺四〇〇
從建平王遊紀南城四〇五
秋至懷歸四一二
古意報袁功曹四一六
渡西塞望江上諸山四二一
劉僕射東山集四二六
寄丘三公四三〇
陸東海譙山集四三四
燈夜和殷長史四四〇
贈煉丹法和殷長史四四四
感春冰遥和謝中書二首四四八
無錫縣歷山集四五四
無錫舅相送銜啼别四六二
吴中禮石佛四六五
赤亭渚四七一
渡泉嶠出諸山之頂四七五
遷陽亭四八〇
採石上菖蒲四八五
遊黄蘗山四九一
還故國四九八
傷内弟劉常侍五〇七
從蕭驃騎新亭壘五一二
效阮公詩十五首五一八
清思詩五首五六六卷四五八五
惜晚春應劉秘書五八五
卧疾怨别劉長史五九一
應劉豫章别五九八
秋夕納涼奉和刑獄舅六〇三
採菱六〇八
郊外望秋答殷博士六一三
冬盡難離和丘長史六一九
外兵舅夜集六二五
當春四韻同□左丞六二八
池上酬劉記室六三一
雜體三十首并序六三六
古離别六四九
李都尉從軍陵少卿六五六
班婕妤詠扇六六一
魏文帝遊宴丕子桓六六六
陳思王贈友植子建六七三
劉文學感遇楨公幹六八二
王侍中懷德粲仲宣六八八
嵇中散言志康叔夜六九八
阮步兵詠懷籍嗣宗七〇九
張司空離情華茂先七一五
潘黄門述哀岳安仁七二二
陸平原羇宦機士衡七三三
左記室詠史思太沖七四四
張黄門苦雨協景陽七五五
劉太尉傷亂琨越石七六二
盧侍郎感交諶子諒七七二
郭弘農遊仙璞景純七八二
孫廷尉雜述楚子荆七九二
許徵君自敘詢玄度八〇二
殷東陽興矚仲文八〇九
謝僕射遊覽混叔原八一六
附: 謝混《游西池》八二四
陶徵君田居潛淵明八二四
謝臨川遊山靈運八三三
顔特進侍宴延年延之八四五
謝法曹贈别惠連八五六
王徵君養疾微八六八
袁太尉從駕淑陽源八七四
謝光禄郊遊莊希逸八八二
鮑參軍戎行昭明遠八八九
附: 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八九八
休上人怨别惠休湯氏八九九
悼室人十首九〇七卷五九三五
袁友人傳九三五
報袁叔明書九四〇
與交友論隱書九五五
奏記詣南徐州新安王九六七
到主簿日事詣右軍建平王九七三
被黜爲吴興令辭牋詣建平王九八〇
詣建平王上書九九二
到功曹參軍牋詣驃騎竟陵公一〇一三
拜正員外郎表一〇二四
拜中書郎表一〇三一卷六一〇四三
始安王拜征虜將軍丹陽尹章一〇四三
始安王拜征虜將軍南兖州
刺史章一〇四七
建平王讓右將軍荆州刺史表一〇五一
建平王拜右將軍荆州刺史章一〇六三
建平王散五刑教一〇六八
建平王謝賜石硯等啓一〇七三
建平王謝玉環刀等啓一〇七六
建平王慶明帝疾和禮上表一〇七九
建平王慶安城王拜封表一〇八五
建平王聘隱逸教一〇八八
建平王慶改號啓一〇九五
建平王慶少帝登祚章一〇九九
建平王慶王太后正位章一一〇六
建平王慶江皇后正位章一一一二
建平王太妃周氏行狀一一一八
建平王讓鎮南徐州刺史啓一一三三
建平王之南徐州刺史辭闕表一一四一卷七一一四五
勑爲朝賢答劉休範書一一四五
尚書符起都官軍局符蘭臺一一六七
慰勞雍州文一一八四
蕭驃騎讓封第二表一一九二
第三表一二〇六
蕭領軍讓司空并敦勸啓一二一七
蕭領軍拜侍中刺史章一二二八
蕭驃騎録尚書事到省表一二三五
蕭驃騎謝甲仗入殿表一二四二
蕭驃騎讓豫司二州表一二四九
蕭驃騎發徐州三五教一二五六
蕭驃騎上頓表一二六二
蕭驃騎築新亭壘埋枯骸教一二六九
蕭驃騎謝被侍中慰勞表一二七二
蕭驃騎慶平賊表一二七八
蕭驃騎解嚴輸黄鉞表一二八一
蕭驃騎讓太尉增封第二表一二八五
蕭驃騎讓太尉增封第三表一二九六
蕭驃騎讓油幢表一三〇三卷八一三〇九
蕭太尉上便宜表一三〇九
讓太傅揚州牧表一三二七
蕭重讓揚州表一三三八
後讓太傅揚州牧表一三五二
蕭被侍中敦勸表一三六三
蕭被尚書敦勸重讓表一三七四
蕭讓劍履殊禮表一三八二
蕭拜太尉揚州牧表一三八九
蕭太尉子姪爲領軍江州兖州
豫州淮南黄門謝啓一三九八
蕭太傅謝追贈父祖表一四〇五
蕭太傅東耕教一四一〇
蕭太傅辭輿駕親幸表一四一三
蕭讓前部羽葆鼓吹表一四一七
謝開府辟召表一四二三
蕭上銅鐘芝草衆瑞表一四二八卷九一四三七
蕭讓太傅相國齊公十郡
九錫表一四三七
第二表一四四五
被百僚敦勸受表一四五五
蕭拜相國齊公十郡九錫章一四六三
蕭相國讓進爵爲王第二表一四六九
蕭相國拜齊王表一四七九
齊王謝冕旒諸法物表一四八五
齊王讓禪表一四九〇
遣大使巡詔一四九九
賜赦交州詔一五〇四
斷募士詔一五〇八
封江冠軍等詔一五一一
大赦詔一五一四
北伐詔一五一六
王僕射爲左僕射詔一五二五
王撫軍爲安東吴興詔一五二七
曲赦丹陽等四郡詔一五二九
王僕射領太子詹事詔一五三三
何詹事爲吏部尚書詔一五三六
王侍中爲南蠻校尉詔一五三八
王光禄爲征南湘州詔一五四〇
柳僕射爲南兖州詔一五四三
王僕射加兵詔一五四六
立學詔一五四八
王鎮南爲中書令右光禄詔一五五二
張令爲太常領國子祭酒詔一五五四
蕭冠軍進號征虜詔一五五七
褚侍中爲征北長史詔一五六〇卷十一五六三
齊太祖高皇帝誄一五六三
宋故尚書左丞孫緬墓誌文一六一三
宋故安成王右常侍劉喬
墓誌文一六一七
宋故銀青光禄大夫孫夐
墓誌文一六二一
齊故御史中丞孫詵墓誌文一六二四
齊故司徒右長史檀超墓誌文一六二七
蕭驃騎祭石頭戰亡文一六三〇
蕭太傅東耕呪文一六三三
草木頌十五首并序一六三八
金荆一六四二
相思一六四四
豫章一六四五
栟櫚一六四七
杉一六四八
檉一六五〇
楊梅一六五一
山桃一六五三
山中石榴一六五四
木蓮一六五六
石上菖蒲一六五八
黄連一六五九
署預一六六〇
杜若一六六二
藿香一六六四
雲山讚四首并序一六六六
王太子一六六六
陰長生一六六八
白雲一六七〇
秦女一六七二
雜三言五首并序一六七四
搆象臺一六七六
訪道經一六八〇
鏡論語一六八四
悦曲池一六九一
愛遠山一六九四
應謝主簿騷體一六九八
劉僕射東山集學騷一七〇二
山中楚辭五首一七〇五
自序一七一七補遺一七三五
傷愛子賦有序一七三五
井賦一七四七
征怨一七四九
詠美人春遊一七五〇
佚詩一七五二
鳳皇銜書伎歌辭一七五三
藉田歌辭二章一七五六
祀先農迎送神升歌一七五七
饗神歌辭一七五八
牲出入歌一七五九
薦豆呈毛血歌辭一七六一
奏宣列之樂歌舞一七六三
遂古篇并序一七六五
銅劍讚有序一七八五
無爲論一八〇〇附録一梁書·江淹傳一八一五
附録二南史·江淹傳一八一九
附録三主要參考書目一八二三
附録四歷代諸家評論一八三五後記一八五七
江淹評傳(代前言)
一、 貧賤坎坷的青少年時代
江淹字文通,生於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四四四),卒于梁武帝天監四年(五〇五),歷仕宋、齊、梁三朝,爲南朝最爲著名的文學家之一。《梁書》卷十四《江淹傳》、《南史》卷五十九《江淹傳》以及江淹的《自序》皆説他是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但是根據《元和姓纂》的記載,濟陽江氏早先族居於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其後始‘因居考城爲著姓’。《晉書》卷五十六《江統傳》及卷八十三《江逌傳》即記江統及其侄江逌爲陳留圉人。濟陽江氏自江統而後始貴顯,自此以後,濟陽考城即成了江氏的郡望。故江統之前史料稱江氏籍貫時云‘陳留圉’,而江統之後則多稱‘濟陽考城’。據《晉書·江統傳》及《魏書》卷七十一《江悦傳》所載,江統於永嘉四年(三一〇)西晉末的永嘉之亂中因避難而奔于成皋(今河南滎陽),隨後又南徙渡江而居於江南。又由《宋書·州郡志》所記以及江淹詩文中所透露出來的訊息,濟陽江氏南徙渡江之後乃族居於當時南徐州之京口,即今江蘇鎮江,所以江淹乃是事實上的江蘇鎮江人,現存的宋《嘉定鎮江志》及元《至順鎮江志》在‘僑寓’類明確記載江淹爲鎮江人,也很好地説明了這一點。
濟陽江氏雖然是當時著名的大族,但江淹的一支卻并不貴顯,不過江淹的祖父江耽及父親江康之仍然做過縣令這樣的官職。江淹的母親祖籍在平原高唐(今山東高唐),是梁代著名學者劉昭的姑母。平原劉氏也是從北方流亡至江南的士族,南渡後族居之地大約在今江蘇無錫一帶。劉昭的祖父與父親官職也不高,地位與江淹的家庭大致相當。從以上情況來看,江淹的家庭在當時應該是一般的中下層士族。
江淹的《自序》説他六歲即能屬詩,可見他早年曾受過良好的教育,家境應該還是不錯的。但是由於他的父親江康之在他十三歲的時候即去世,從此他的家道逐漸衰落,漸趨貧窮。《梁書》江淹本傳説他‘少孤貧’,應該正是從他父親死後開始的。陳何之元所撰《梁典》及《南史》江淹本傳也都説他年十三,孤貧,常采薪以養母。因此早年江淹的生活應該是相當艱苦的,而這一段生活對他的成長以及堅韌性格的形成又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江淹早年勤奮好學,《文選》卷十六江淹《恨賦》李善注引劉璠《梁典》説他‘及長,愛奇尚異,自以孤賤,厲志篤學’,他的《自序》自稱:‘長遂博覽羣書,不事章句之學,頗留精于文章。所誦詠者,蓋二十萬言。而愛奇尚異,深沉有遠識。’從他二十歲左右所創作的詩歌來看,這些話應該是可信的。由於他的博學和早年所顯示出來的創作天賦,他很快引起了一些士大夫的注意并得到他們的賞識,其中對他幫助最大的就是當時的著名文士檀超。《南史》江淹本傳説他‘早爲高平檀超所知,常升以上席,甚加禮焉’。檀超字悦祖,高平金鄉人,他的事蹟,見載於《南齊書》卷五十二《文學傳》,説他‘好文學,放誕任氣’,又説:‘超嗜酒,好言詠,舉止和靡,自比晉郗超,爲“高平二超”。謂人曰:“猶覺我爲優也。”’郗超字景興,一字嘉賓,與檀超同爲高平金鄉人。郗超是東晉時期的著名人物,在當時與東晉名將謝玄并稱。《晉書》卷六十七《郗鑒傳附郗超傳》説他‘少卓犖不羈,有曠世之度,交遊士林,每有勝拔,善談論,義理精微’。檀超以郗超自比,并以爲自己更要優於郗超,可見他自視甚高。《南齊書》檀超本傳曾記載了一則佚事,説檀超早年‘嘗與别駕蕭惠開共事,不爲之下。謂惠開曰:“我與卿俱起一老姥,何足相誇?”’檀超所説的‘老姥’,即宋高祖劉裕之母孝懿蕭皇后,蕭惠開爲其侄孫,乃當時的著名貴戚。檀超與蕭惠開共事而不爲之下,更顯示出他狂傲張揚的個性。檀超在年齡上大於江淹許多,江淹青少年時期,檀超久已成名,爲當世所重。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卻不僅禮待江淹,而且‘常升以上席’,這當然會使江淹名聲大振。以他孤苦貧寒的出身,在二十歲左右的青年時期即能出入諸王王府,檀超的獎掖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四六三),年方二十歲的江淹即踏上仕途,由南徐州京口來到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爲當時的始安王劉子真和建平王劉景素等講授‘五經’,成了他們的發蒙教師。當時始安王子真年僅七歲,建平王景素年十二歲。子真爲孝武帝劉駿之子,景素則是孝武帝最爲信任的弟弟建平王劉宏之嫡子,這時劉宏已死,所以景素繼承了王位。同年冬,江淹又被正式任命爲南徐州刺史新安王劉子鸞的從事,不久又轉爲奉朝請之職。新安王子鸞爲孝武帝第八子,且爲孝武帝寵妃殷氏所生,因此愛冠諸子。子鸞是時年僅八歲而被任爲南徐州刺史,只是虚職,并未到京口任所而留在京都建康。所以,江淹在子鸞幕府期間仍然居於京都并周旋于諸王之間。
作爲一個出身并不高貴的中下層士族,在當時頗重門第的時代,江淹能在二十歲就成爲諸王的塾師并得以担任孝武帝寵子的從事,乃是非常幸運并且難得的事情。此時的江淹,可以説是志得意滿。如果照此發展下去,江淹的前途將會是一片光明。然而就在江淹二十一歲的大明八年(四六四),形勢卻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這年的閏五月,宋孝武帝病死,繼任的是他的長子劉子業,因爲子業後來被其叔宋明帝所廢,所以史稱前廢帝。子業是孝武帝王皇后所生,由於孝武帝寵愛殷妃及新安王子鸞,所以子業即帝位之前就心存不滿,對子鸞懷恨在心。加之子業爲人心胸狹窄,剛戾兇狠,在他即位後僅兩個月,就免去了子鸞的司徒之職,讓子鸞前往南徐州就任,次年的九月,子鸞即被子業賜死。在這種情況下,江淹乃進入了始安王子真幕府,成了子真幕府中重要一員。當時子真的職務是征虜將軍、南彭城太守,領石頭戍事。幾個月後,子真又先後改任丹陽尹及南兖州刺史之職,前廢帝景和元年,江淹於是又隨子真到了南兖州的治所廣陵(今江蘇揚州)。在子真幕府期間,子真上給朝廷的章、表等大多出自江淹之手。
很不错,活动买的,送货很快
评分很好!很有价值!领券入手!!!!!
评分质量不错,价格合理。信赖京东。
评分晚上买的,第二天就到了~
评分江文通集校注(平)(套装全四册)
评分很好!很有价值!领券入手!!!!!
评分上古的《江文通集校注》注释详尽,超过中华版。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给哈哈哈哈
评分s路。直角转弯出来。车盖离边上黄线一拳头,右打死。进入s线。回正。金头对右黄线。左打一圈。对左黄线,回正。雨刮器对黄线,右打一圈。车头一半在外一半在内就不动方向。车身正,回正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