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

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光雄,蔡清田 著
图书标签:
  • 核心素养
  • 课程发展
  • 课程设计
  • 教育理论
  • 教学改革
  • 素养导向
  • 课程评价
  • 教育创新
  • 新课程
  • 教学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41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97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88
字数:3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入选2017年中国教育报教师喜爱的100本书TOP10!

什么是“核心素养”?尽管我们对它的认识最初来自于西方的“21st century skills”、“ literacy ”、“key competence”等概念,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们挖掘出了“素养”背后除了“技术”、“能力”、“胜任力”之外的意涵——“品格”,也就是本书作者所说的“态度”。这就意味着,围绕那些西方课程概念建构开发的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国民核心素养的要求,我们应该设计、发展并实施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当然,随之而来的课程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在这一点上,台湾地区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一书的价值就在于其系统性、可操作性以及弹性。
  系统性方面,本书谋篇布局遵循了课程设计与发展的逻辑理路,从课程设计的原点出发,揭示课程结构、课程意义、课程研究的基础性作用,进而梳理、划分不同的课程设计理论取向与相应的课程设计模式、课程发展路径,以及课程评价的不同类型、模式和价值取向,最终指向课程的未来发展。
  可操作性方面,本书借助台湾地区、西方各国课程设计与发展的实例,说明课程研究、课程设计、课程选择、课程组织、课程统整、课程发展、课程实施、课程领导、课程评价等诸多环节如何进行,特别是各项标准、原则、要素、步骤、模式、配套措施与行动策略,无一不具有可操作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分析了不同政策背景和教育情境中的课程研发者、课程领导者、课程实施者面对的不同问题,给出了针对性的、中肯的建议。
  弹性方面,本书曾细致论述了不同理论取向和课程发展路径中教师的“自主性”,而这一点也是本书所追求的。在作者所描绘的课程的未来图景中,课程设计与发展中的众多参与者都有自己的角色与定位,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与价值。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与发展依赖这样的“自主性”和不同课程主体间的相互合作。而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并没有一定的成式,在设计、发展、实施与评价中都强调“情境”的重要性,并鼓励课程在发展中不断修改、更新,以适应变化的现实。弹性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核心素养”对课程的统整并不是强制的,这个概念具体化为课程目标、发展实施的过程虽然可以借助国家政策的强力推行、外部课程研发团队的帮助,但归根结底,发生在学校与课堂,依靠校长、教师乃至学生本身,我们期待的是一种更加柔性的、更具适当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内容简介

  《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共十章,旨在作为学校教师与课程研究发展人员进行课程发展与设计之参考,亦可作为关心教育改革人士进行课程研究与推动课程改革之参考。
  第一章“课程结构与课程意义”,首先指出“核心素养”对于课程改革的意义,进而指出课程结构及其意义,说明课程的丰富面貌,并进一步分析“课程即学科”、“课程即经验”、“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目标”、“课程即研究假设”等五种课程现象。
  第二章“课程设计与课程研究”,阐述“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与研究发展意涵,说明课程设计的意义,进而指出教育的三类研究、课程研究的意义、课程的三类研究、课程模式与理论以及透过课程研究,落实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理念。
  第三章“课程设计的意识形态”,说明课程的意识形态,进而指出精粹主义理论取向、经验主义理论取向、社会主义理论取向、科技主义理论取向与专业主义理论取向等课程意识形态。
  第四章“课程设计的模式”,说明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的课程设计,进而指出课程设计模式的多样化。
  第五章“课程选择”,说明课程选择的重要,进而指出课程选择的规准与课程选择的原则。
  第六章“课程组织与课程统整”,说明课程组织的规准,进而指出课程组织的要素、课程组织的原则、课程组织的类型与结构。
  第七章“课程发展”,说明课程发展的意义,进而指出课程发展的进路、教师教学本位的课程发展、国家政策本位的课程发展与行动研究本位的课程发展。
  第八章“课程实施与课程领导”,说明课程实施意义,指出课程实施与教师角色、课程实施的研究观点、课程实施的探究主题与配套措施及课程领导行动策略的相关议题。
  第九章“课程评价”,说明课程评价的基本概念,指出步骤与标准、评价的类型、评价的模式与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第十章“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迈向课程学的建立”,包括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以及课程研究的再研究———迈向课程学的建立。

作者简介

黄光雄 教授
台湾中正大学荣誉教授,历任新竹师专校长、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兼教育学院院长、中正大学教育学研究所教授兼教育学院院长。
黄光雄教授的研究兴趣集中在课程理论与教育思想领域,专长为课程与教学、西方教育思想史。著有《课程与教学》、《西洋教育思想史研究》、《蓝开斯特与导生学校运动》等专著,主编《教育概论》、《教育导论》、《教学理论》等书,并发表教育学术论文数十篇。

蔡清田 教授
台湾中正大学教授兼教育学院院长,曾任中正大学课程研究所所长与师资培育中心主任。多份学术期刊编辑与论文审查委员,学位论文与口试审查委员。
蔡清田教授在学术上以课程研究发展为主,专长行动研究、课程经营、课程改革与课程设计、核心素养。近年来主持“中小学课程相关之课程、教学、认知发展等学理基础与理论趋向”、“K-12一贯课程纲要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课程统整研究”、“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草案拟议研究”等整合型研究案。著有《素养:课程改革的DNA》、《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DNA:核心素养》、《国民核心素养:十二年国教课程改革的DNA》、《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等专著,并有丰富的译著和课程领域学术论文。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001推荐序
003自序
001第一章 课程结构与课程意义
003第一节 核心素养的意义
011第二节 课程结构与意义
028第三节 课程即学科
032第四节 课程即经验
034第五节 课程即计划
037第六节 课程即目标
041第七节 课程即研究假设
047第二章 课程设计与课程研究
049第一节 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与研究发展之意涵
055第二节 课程设计的意义
057第三节 教育的三类研究
059第四节 课程研究的意义
061第五节 课程的三种研究
068第六节 课程模式与理论
072第七节 透过课程研究,落实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理念
081第三章 课程设计理论取向的意识形态
083第一节 课程理论取向的意识形态
085第二节 精粹主义理论取向的课程设计意识形态
088第三节 经验主义理论取向的课程设计意识形态
091第四节 社会主义理论取向的课程设计意识形态
096第五节 科技主义理论取向的课程设计意识形态
101第六节 专业主义理论取向的课程设计意识形态
107第四章 课程设计的模式
109第一节 目标模式的课程设计
122第二节 过程模式的课程设计
131第三节 情境模式的课程设计
140第四节 课程设计模式多样化
143第五章 课程选择
145第一节 课程选择的重要
151第二节 课程选择的标准
159第三节 课程选择的原则
167第六章 课程组织与课程统整
169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标准
173第二节 课程组织的要素
177第三节 课程组织的原则
183第四节 课程组织的类型
188第五节 课程组织的结构
195第七章 课程发展
197第一节 课程发展的意义
199第二节 课程发展的路径
201第三节 教师教学本位的课程发展
206第四节 国家政策本位的课程发展
213第五节 行动研究本位的课程发展
221第八章 课程实施与课程领导
223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意义
227第二节 课程实施与教师角色
231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研究观点
237第四节 课程实施的探究主题
241第五节 课程实施的配套措施
262第六节 课程领导的行动策略
271第九章 课程评价
273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基本概念
281第二节 步骤与标准
290第三节 课程评价的类型
305第四节 课程评价的模式
313第五节 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317第十章 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迈向课程学的建立
319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40第二节 课程研究的再研究—─迈向课程学的建立
356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推荐序
世纪之交,世界各国纷纷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地推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各国改革的重点与热点因国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这些改革却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提高国民核心素养。不难理解,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意味着在人力资源强国这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蒙各国统治阶层青睐,“提高国民核心素养”这一议题不仅挑起了教育界的研究兴趣,还获得了国际组织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最近召开的9次大会中有5次涉足这一领域;14份主要报告和宣言中有8份聚焦这一主题;91份建议书中有29份讨论这一话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1992年以来发布的21份《教育概览:OECD指标》中有5份关注课程、教学、评价与核心素养。 据统计,国际最大型的教育研究资料库ERIC 以教育为主题的1 000 689篇学术论文中有730 694篇属于课程与教学领域(占总量的73.0%),其中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文章篇数为627 292(占教育类论文总量的62.6%,占课程与教学领域论文的85.8%)。 以“21st century skills”、“ literacy ”、“key competence”为关键词,分析2004—2013年10年间ERIC、ScienceDirect、PsycINFO、JSTORJournals、PsycArticles、Oxford Scholarship online、PsycCritiques以及NewsBank等数据库上发表的关于“核心素养”的政府报告和学术期刊论文后发现:2013年学术期刊论文总量(94 374篇)比2004年( 49 795篇)翻了一番,2013年政府年度报告总量( 4 450份)亦比2004年(2 285份)翻了一番。
值此核心素养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本人极力推荐台湾课程学者黄光雄教授和蔡清田教授的力作《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这是华人社会中系统地论述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的第一部著作。该书以核心素养为魂灵,以台湾地区的课程实例为血肉,从课程设计起笔,写罢课程发展再写课程的实施、领导和评价,最后展望课程的未来发展,为读者呈现了一卷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图景。紧扣前沿的话题,高瞻远瞩的立意,加之旁征博引的学理观点、完整清晰的篇章布局与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使得该书颇具可读性、引领性。既值得课程学术研究者收藏,又可用以课程专业的学习教材,还可作为一线教育者(校长、教师和课程研发人员)的实战指南。
十分有幸地,鄙人近年来一直参与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修订,目前正在从事“指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程发展”研究。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总翻阅此书,并常有所得。作为课程概念,核心素养的意义既在于作为课程的“大观念”(idea)统领课程发展,也在于作为目标范畴被转换(或具体化)为课程、教学与评价的目标。此书充分论证了核心素养是如何统领课程的,而对后者的论述有所欠缺。但这一过程对于实践者而言却相当重要:没有这样的转换,核心素养极有可能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十分期待两位课程大家在后续的研究中能够弥补此不足。
《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系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一书的简体字版本。为适应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符合大陆出版物的相关规定,本人经作者同意删除了一些内容,并对部分术语、外国人名、文献名等内容作了技术上的处理。在版权及繁简体转换过程中,本人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崔允漷
《面向未来的学习:革新课程与教学新范式》 内容梗概 《面向未来的学习:革新课程与教学新范式》并非一本探讨“核心素养”概念或其课程发展与设计的书籍。相反,它是一部聚焦于教育在飞速变化的全球化和技术化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一系列前瞻性解决方案的著作。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教育体系的症结所在,如知识碎片化、技能更新滞后、学生主体性缺失等,并以此为出发点,勾勒出一种全新的、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向未来需求的教育模式。 全书围绕“革新课程与教学新范式”这一核心主旨展开,共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篇章。 第一篇: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与挑战 本篇首先为读者描绘了当今世界面临的深刻变革。从全球化进程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颠覆性影响,到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再到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的紧迫性,本书详细阐述了这些宏观因素如何重塑我们对“知识”、“能力”以及“成功”的定义,从而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作者认为,旧有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协作精神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现有课程体系在内容更新速度、实践性、跨学科整合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此外,技术的发展并未完全转化为教育的有效手段,反而可能加剧教育的不公平。本书强调,认识并理解这些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是进行教育革新的前提。 第二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塑 本篇深入探讨了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即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作者认为,未来的教育必须将学习者置于核心位置,理解并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兴趣、潜能和学习风格。这意味着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引导和支持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 本书详细阐述了“建构主义”、“联结主义”等学习理论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并强调了“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游戏化学习”等教学策略的重要性。这些策略鼓励学习者通过实践、合作、反思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从而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深度理解和高阶思维能力。同时,本篇也关注学习者的情感、社会性发展,提出教育应关注“全人发展”,培养具有健康人格、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和公民意识的个体。 第三篇:颠覆性课程设计与开发 与传统课程设计不同,《颠覆性课程设计与开发》强调课程的动态性、适应性和情境性。本书认为,未来的课程不应是静态的、固定的文本,而是一个不断生长、与时俱进的生态系统。 本书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课程设计原则和方法。首先是“需求导向”原则,即课程设计应紧密对接社会发展需求、行业趋势和学习者未来发展所需。其次是“能力本位”原则,课程的重点应从知识的记忆转移到关键能力的培养,如解决问题、信息素养、沟通协作等。再次是“跨学科整合”原则,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在不同领域之间的迁移和应用,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模块化课程”、“个性化学习路径”、“基于成果的课程评价”等设计理念。模块化课程允许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灵活组合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路径则通过技术手段,为每个学习者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资源;基于成果的评价,关注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达成的能力和发展,而非仅仅依靠终结性考试。本书还鼓励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和更新,形成一种“共创”的课程文化。 第四篇:技术赋能的教学创新实践 本篇聚焦于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兴技术来革新教学实践。作者并非盲目推崇技术,而是强调技术应作为辅助和增强学习的工具,服务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本书介绍了多种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包括但不限于: 人工智能(AI)在个性化辅导和学习分析中的应用: AI可以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数据,识别其薄弱环节,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反馈,甚至实现一对一的智能辅导。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在沉浸式学习体验中的应用: VR/AR技术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探索历史场景、解剖人体结构、进行科学实验,极大地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效率。 在线学习平台和混合式学习模式: 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与线下互动教学相结合,形成更灵活、高效的学习模式。 大数据在教学决策中的应用: 通过对学习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教师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协作工具和在线社区在促进学习者互动的应用: 利用在线协作工具,支持学习者进行小组讨论、项目合作,构建学习社群,培养协作能力和共享精神。 本书强调,技术赋能的教学创新,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学习目标的达成,而非流于表面。 第五篇:面向未来的教师角色与专业发展 最后一个篇章探讨了在新的教育范式下,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相应的专业发展需求。作者认为,未来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促进者和研究者。 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能够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时代的变化,灵活地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他们需要成为优秀的学习引导者,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同时,教师也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素养,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育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本书还强调了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工具,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实践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此外,教师还需要具备协作精神,与其他教师、教育专家、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建立联系,共同推动教育的进步。 结语 《面向未来的学习:革新课程与教学新范式》是一部充满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它并非提供一个现成的、适用于所有情境的解决方案,而是引领读者进行深刻的思考,鼓励教育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变革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共同探索和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新图景。本书适合所有关心教育发展、希望为下一代提供更优质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以及广大家长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的视角非常独特,让我对“素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掌握,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综合能力。书中对“课程发展”的阐述,让我意识到课程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塑造。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把课程看作是一套固定的教学内容,却忽视了它在实际教学中的生命力。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设计”的论述,它不只是关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更是关于整个学习生态的设计。作者强调了学习环境、师生互动、评价机制等多个维度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读到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章节时,我深受启发。它不再是将学生视为孤立的学习者,而是强调通过同伴互助、协作学习来共同达成学习目标。这种理念的转变,对于打破传统的“一人独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作者从宏观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入到具体的课程设计策略,再到教学实践中的案例分析,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我发现书中的很多观点都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产生了共鸣,同时也为我提供了一些全新的思考角度。例如,在“评价的创新”方面,作者提出的“基于表现的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让我看到了如何摆脱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提升。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对教育的热忱和对学生成长的期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封写给教育工作者的情书,它鼓励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孩子们创造更美好的学习体验。书中那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也促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如何在课堂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书。它不仅拓宽了我的教育视野,更在实践层面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指导。我相信,对于任何一位关心教育、热爱教学的老师来说,这本书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他们在课程发展与设计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当我拿到它的时候,就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可能是一本能够带来实际操作指导的书籍。我对于“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一直很关注,但很多时候,在实际教学中落地它并不容易。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困惑。它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非常具体地探讨了如何将“素养”融入到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课程的理念确立到具体的设计实施,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课程设计”的章节,它不只是教你如何列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是强调了设计的“灵魂”所在。作者将课程设计比作一场“艺术创作”,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好的课程设计,是可以如此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书中给出的几个不同学科的课程设计案例,都让我眼前一亮,它们展示了如何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以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书中对“课程发展”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再是将课程视为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将其看作一个不断生长的“生命体”。这意味着课程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回应学生的需求,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优化和完善。作者提出的“螺旋式上升”的课程发展模式,让我对如何持续改进课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动态的、发展性的视角,对于我们摆脱陈旧的教学模式,保持教育的活力至关重要。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乏一种人文关怀的温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为作者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所折服。书中对于“评价”的讨论,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地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发展。这种对评价的重新定义,对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既感到醍醐灌顶,又感到充满力量的书。它不仅为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在实践层面给了我很多可行的建议。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今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重要参考。

评分

这本书真是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我一直对教育领域的发展很感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真正触及学生核心能力的教学方法。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蓝色,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我发现作者在探讨如何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落地,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课程的具体发展和设计过程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宏大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操作中会变得模糊不清。 书中对课程设计的逻辑梳理让我受益匪浅。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教学策略,而是从更深层次的教育哲学出发,层层递进地剖析课程的生命力是如何在教师的设计与学生的体验中孕育出来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境化学习”的论述,它不只是强调创设逼真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或类真实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书中得到了非常具象化的展现,读起来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操作的可行性。 更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作者在书中强调了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很多教育书籍会强调学生的能动性,这一点固然没错,但往往忽略了教师作为课程设计者的关键作用。这本书则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把教师从单纯的“执行者”提升到了“创造者”的高度,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的需求,灵活地调整和创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它们展示了不同学科、不同学龄段的教师是如何巧妙地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的,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信心。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作者提出的“课程发展”的概念,让我意识到课程并非一成不变的文本,而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生命体。如何让课程“活”起来,如何让它与学生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这是书中反复探讨的主题。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评价的变革”那一章节,它提出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方式,正是我们当前教育改革迫切需要的。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而是一个可以触及、可以实践的教育目标。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为我指明了课程发展和设计的方向。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驱动力,最终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价值的一本教育类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好奇,它似乎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教育视角和方法。当我开始阅读时,我发现作者确实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与具体的课程发展和设计紧密地联系起来。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对“素养”进行定义,而是通过对实际教学案例的深入剖析,来展现“素养”是如何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逐渐形成的。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课程发展”的论述所吸引。作者强调,课程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要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这种动态的、发展性的视角,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将课程看作是一份固定的教学计划,而应该将其视为一个不断生长和演进的“生命体”。书中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了课程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地被调整、优化和创新,这让我对课程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课程设计”方面,作者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理念和方法。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深度学习”的设计原则,它鼓励教师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解决复杂问题、进行创造性表达的教学活动。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关键能力。书中给出的设计范例,都非常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让我能够从中获得直接的启发。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者般的深度和洞察力,又充满了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人文关怀。作者在探讨一些教育理论时,常常会引用一些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例子,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逐渐领悟到教育的真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评价的改革”的章节,它提出的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正是我们当前教育所亟需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为我打开了关于“核心素养”和课程发展与设计的新视野,更在实践层面给了我很多可行的建议。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未来教育探索道路上的重要指南。

评分

当我翻开《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这本书时,我立即被它所传达出的那种深刻而又前瞻的教育理念所吸引。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审视了当前教育领域的核心挑战,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发展与设计的新路径。书中对于“素养”的定义,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更强调了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融合与发展。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呼应了当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课程发展”的论述,它突破了传统课程开发的静态模式,强调了课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生命体”。作者通过对大量教育实践的梳理和分析,展示了课程如何在与学生、教师、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不断生长和成熟。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认识到课程设计不应该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调整和创新。 在“课程设计”的部分,作者提出的“以学定教”的理念,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思考如何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书中关于“情境化设计”和“问题导向设计”的论述,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方法。通过这些设计,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从而真正地内化知识,形成能力。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一种智慧的幽默。作者在探讨一些复杂教育理论的同时,常常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教师的角色转变”的讨论,它鼓励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设计的者和研究者,而不是仅仅的知识的传授者。这种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幸福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极具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书籍。它不仅帮助我深刻理解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更在课程发展与设计方面给了我诸多启示。我相信,这本书将对所有致力于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教育工作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

货真价实,有助于学业进步!好评满满!

评分

素养是目前教育界最新的提法,本书观点明确,很有时代感

评分

核心素养

评分

不错不错~分析的比价透彻~

评分

很好的书,推荐相关专业的朋友去读,写点读书笔记

评分

很好的书,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书的质量很不错,…………

评分

好好学习,希望有所提高。

评分

很好的图书呢,观点新,思想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