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从曾国藩传世的大量日记中挑选出三百余篇,分为“修身”“悟道”“读书”“国事”“家事”“写字”“品鉴”“梦境”八个大类,每大类前以一篇总评开始,对所选日记逐一加以评点。其特色是篇幅短小、笔调轻松,由表及里地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事例,让读者体会到曾国藩一生之人生智慧与政治智慧,同时感受到清朝末年政治的跌宕起伏风云变幻。既可让人益智敦品明事晓理,又可让人赏心悦目修身养性,是一部将文、史、哲冶于一炉的佳作。
唐浩明,1948年生,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张之洞》《杨度》等,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曾国藩》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张之洞》获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
程”入选作品奖、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杨度》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目录
修 身
检身之要与读书之法
戒烟
聪明日减,学业无成
研几功夫最要紧
静坐
诤友陈源兖
倭仁读过曾氏的日记
愿终身私淑孟子
力惩简慢
打破患得患失关
与友有隙反躬自省
言物行恒,诚身之道
相疑由于自矜
赞人言不由衷
为人好名可耻
再次戒烟
父亲的教导
以日记修身可获好评
最是静字功夫要紧
戒烟后的痛苦
徇外为人无益
修身三件事:谨言、修容、静坐
以冯树堂为镜
一日四省
在应酬游戏中过了一天
可爱的文学青年,可丑的名心大动
焚香静坐
感悟至静之境
至虚即至诚
作诗文须有真挚情感
惭愧令闻在外
涤旧生新
主动送日记请师友看
太在意别人的毁誉
朋友前来为祖母拜寿
为浪得虚誉羞愧
课程表
欲强行见朋友之妾
热爱批评立即改过
每日悠悠忽忽一事未作
精神易乏如五十岁人
天下事皆须沉潜为之
与人相处不诚
冯卓怀至情动人
当着朋友面大发脾气
志不立则心无定向
日记不能后补
旧病复发
视为空寂反而安定
同年团拜
冷淡亦不足取
目屡邪视可耻
与私欲血战一番
见年轻女人心思放荡
也有景况苦的官员
心病带来身病
在游荡中打发一天
畏友邵懿辰
鸡伏卵及猛火煮
杜诗韩文因知言养气而百世不朽
惭愧吴廷栋的敬重
处众人中有孤零之感
人定亦可胜天
不惧则骄
戏剧性地升官
家人一道随之升官
任性与好动
老氏有杀机
惭愧无德于民
为权位太尊名望太隆悚惧
身旁须有一伺短箴规之人
戒傲戒师心
艰苦得来而可久可大
居高位者多败于自是与恶闻正言
李鸿章说曾氏的短处在儒缓
作诗自嘲
不可以一事定身体之强弱
天性褊激
江西藩司有意掣肘
以忍浑二字痛加箴砭
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
高官巨职足以损智长傲
面对京察优叙的检讨
借请病假向朝廷表明态度
困境中的自勉
为打造银壶愧悔
满人高官中也有俭朴者
恐惧盛极而衰败
名心太切、俗见太重
在遗憾中告别人世
悟 道
世家之可贵者
领悟天地万物变化大道
对于“道”要做到真知笃信
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
孔子在平凡中显伟大
知命而心定
一篇情绪伤感的日记
古人胸次潇洒旷远毫无渣滓
一定之风格
天道三恶人道四知
以仁和礼管理军队
持之以恒
树人之道:知人善任、陶熔造就
天道恶好露
凉德三端:幸灾乐祸、不安命、好议论
君子三乐:读书、宏奖、勤劳而后憩息
人才靠教育与引导
吉地多无心得之
有才智者必思以自旌异于人
八本
居高位之道:不与、不终、不胜
创业垂统英雄与扶危救难英雄
求人治事之道
与李元度约法五章
自正其心以维风俗
古文之道:重峦复嶂又不杂乱无纪
以禹墨之勤俭兼老庄之静虚
不轻非笑人与不晏起等
州县之道与将领之道
委员之道与绅士之道
礼物全璧,只收小帽一顶
写字、养生与治世之道种种
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
许振祎的阅历有得之语
静中细思
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
养气工夫:清、慎、勤
于尽性知命若有所体会
十分权势只可用五分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
为保举太滥而忧虑
家败身败的原因
八德:勤、俭、刚、明、孝、信、谦、浑
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
常怀愧对之意
文学、事功与德行
圣哲胸怀
养生之道,视息眠食最为要紧
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读 书
读书有为己为人之分
读杜诗有矜气
义理、词章、经济、考据
思循吏与将帅之道
处约者难在军中济事
下学上达
经史百家简编
诸子多剽袭
读诗以读一二家为主
不赞成崇宋学抑汉学
文章全在行气
古文之八种美境
善言德行与善为辞令
古诗文中最可学的八个字
文章须有气势
为学之道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五言古诗有两种最高之境
国 事
皇家拜年
再次复出,扎老营于江西建昌府
初闻三河之败
回忆咸丰五年六年的苦况
清官罗遵殿
终于盼到了地方实权
咸丰帝去世与八大臣辅政
为政事突变为权位崇隆而恐惧
皇帝所赐物有可能遭太监掉包
朝廷颁赐的令旗王旗皆粗劣不堪
与幕僚商量辞谢事
以学造炮制船为下手功夫
中国能为洋人之智巧
皖南江南公开卖人肉
李鸿章杀降
萌长终山林之志
半夜得攻下南京之信
审讯李秀成
验洪秀全之尸
朝廷的封赏是公还是不公
修复江南贡院
曾老九奉旨开缺回家养病
赴皖鄂交界处作战事
甲子科江南乡试
恭亲王革职事
奉命充当捻战统帅
曾国荃参官文案
奉朝廷严责,心情郁抑
重回两江总督本任
施舍水灾难民
为李瀚章任湖督、刘崑任湘抚而喜慰
兄弟屡遭诘责
百姓皆面有饥色身无完衣
晋升体仁阁大学士
第一次面见同治帝与两宫太后
再次被召见
第三次被召见
礼仪性地去内阁与翰林院上班
看望塔齐布之母
看望穆彰阿后人
向同治皇帝拜年
陪侍同治帝宴请外藩
参与朝廷大宴
第四次陛见
拟州县官厅楹联
赴津前为二子写遗嘱
力辨外国无挖眼剖心事
对惩治地方官一事不忍
因马案重回江宁
第五次陛见
第六次陛见
最后一次陛见
为慈禧太后祝寿
有没有同治中兴
湖南哥老会系曾国荃旧部
家 事
教九弟读书
欧阳夫人家世
治家贵严
为儿子订婚庚
诫九弟及与三女订盟
次子曾纪鸿
大夫第规模壮丽
默念祖父的三不信
听从老九之劝移营
兄弟谈心
立非常之功而疑谤交集
喜得长孙
修建富厚堂用钱七千串
纪鸿出天花
面谕纪泽戒骄
纪泽长女许与李季荃之子
唯一的照片
写 字
写字须在三十岁前立定规模
字字一律与始终一律
颜柳之书被石工凿坏
守骏莫如跛
退回刘墉翁方纲的摹本
世间尤物不敢妄取
习字思与学不可偏废
含雄奇于淡远之中
习字的路径
点珠画玉体鹰势龙
七均师无声,五和常主淡
刚健婀娜缺一不可
每日临摹,常有长进
节与势
书法的阳德之美与阴德之美
着力与不着力
欲落不落欲行不行
观赏宋拓阁帖
内跌宕外拙直
龙戏鹰搏
楷取横势行取直势
强弩引满蓄而不发
欧虞褚李为书家不祧之祖
品 鉴
贵相与富相
鉴刘松山等四人
鉴王华国等四人
鉴陈品南等六人
鉴秦华祝等三人
鉴卢开甲等四人
鉴贺国秀等二人
鉴易开俊等二人
鉴杨鸣岐等三人
鉴萧庆高等五人
鉴沈宝成等三人
鉴王华云等四人
鉴丁长胜等三人
鉴萧浮泗、熊登武等三人
鉴张胜禄等三人
鉴周惠堂等六人
鉴胡松江等五人
鉴王春发等三人
鉴张光明
鉴贺湘洲
再鉴张光明等四人
鉴李升平,再鉴周玉堂、刘湘南
鉴黄万清,再鉴沈宝成
鉴陶日升、胡晖堂
鉴吴水梅、萧赏谦
鉴黄菊亮,再鉴彭琼英
鉴戴丰福,再鉴毛全升
鉴李佑厚、潘光前
鉴张恒彩等五人
相人十二字
鉴李祥和
贵相贤才相
相人口诀八句
梦 境
梦人得利
夜梦江忠源
夜梦父亲
梦见祖父与父亲
梦见叔父
夜梦孙铭恩
梦乘舟登山
梦父亲灵柩发引为桌凳所阻
三梦刘墉
梦竹木环绕之处
修圣贤之身,悟日用之道
学界有晚清四大著名日记的说法。这四部日记分别为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翁同龢的《翁文恭公日记》。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曾国藩的日记。
现存的曾氏日记,起自道光十九年正月初一日,终止于其去世的当天,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四年。或许是早期的曾氏恒心不够,因宦务繁杂而有所间隔,也或许是因迁徙而遗失、因战火而焚毁等缘故,三十四年的日记中有所缺失,流传至今的文字约一百三十万言。宣统元年,中国图书公司将其手稿印行。此手稿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被其第四代嫡孙宝荪、约农姐弟带到中国台湾,后来捐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六十年代中期,台湾学生书局以《曾文正公手写日记》为书名影印出版。
曾氏日记究竟因为什么缘故而受到后世的重视呢?笔者以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曾氏是一个对中国近代历史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民众,对其一生的行事都很有兴趣。他的亲笔日记,尤其是其咸丰八年六月再次出山之后逐日记录的日记,对研究他本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任何其他史料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曾氏出身于偏僻乡村的世代农家,后来成为扶危定倾的国家干臣。一百多年来,他是所有平民子弟的励志榜样,人们对他的成长史格外关注。曾氏的日记,尤其是早年在京师翰苑刻苦自励的那一段心路历程,堪称一切有志向有抱负的年轻人的最佳教科书。梁启超当年就是这样学曾氏的。他对人说:“近设日记,以曾文正之法,凡身过、口过、意过皆记之。”
曾氏的修身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自觉认真。他以圣贤为榜样,以慎独为准则,以血战之勇气,以截断后路之决心,从严要求,切实践行。常言说人非圣贤,但曾氏偏要以圣贤为目标,宣称“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他为何要如此为难自己?原来,曾氏采取的是取法上上的策略。古人认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若想得其上,便只有取法上上了。正因为目标定得甚高,所以尽管曾氏终其一生并未成为圣贤,但在道德自我完善这方面,古今政治家中罕有其匹。尤其于克己自律上,在一塌糊涂的晚清官场,他应属凤毛麟角。
第三,今人读曾国藩,更多地是看重他的人生智慧与处世谋虑。他的日记,恰恰记录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领悟。因为是私人的随手所录,曾氏的这些悟道过程,便会以最初始、最本色、最随意的状况保留下来,因而也便更具有真实性与借鉴性。
曾氏不是原创型的思想家,他也不是对理学有重大贡献的学问家,实事求是地说,曾氏只是一个将中国传统文化履行于人生事业中的经世致用者。他对道的思索与领悟,更多地体现在世俗庸常中。他信奉“绝大学问皆在家庭日用之中”的理学真谛。他勤于思考,善于归纳,将家庭日用间的绝大学问,通过自身的体验,以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真实亲切,晓畅易行。读他的日记,就如同听一位阅历丰富喜欢琢磨的智者在谈心。
第四,我们常说历史要细读,真正的历史之细,不存在于官方史册,更不存在于学者专著,而是散落在各种不经意的文字中,那里往往会透露出大风大浪初的细微涟漪、大变大故前的蛛丝马迹。曾氏的日记,偶尔会留下一些大历史里的小细节,故而显得弥足珍贵。比如同治元年正月初十日,曾氏在日记中说,朝廷颁发下来的代表王命的旗帜,居然偷窳得如同小儿玩具。朝廷再穷,也不会穷到连制作几面小王旗的银子都没有。这个细节所传达的信息是:爱新觉罗王朝气数已尽。
正因为曾氏的日记内涵丰厚、容量广博,“评点曾国藩”系列不能没有日记的评点。笔者从传世的曾氏日记中挑选出三百来篇,分为修身、悟道、读书、国事、家事、写字、品鉴、梦境八大类。为保持一天日记的完整性,所挑选的日记整篇照录,不再删节。原文之后的评点,仍旧像过去一样,尽笔者之所能,给读者提供一些帮助,以便对该篇日记有更好的理解。在每大类之前,笔者会有一篇总评,意在为读者充当引导。
当年,王闿运在宣统版曾氏日记的序言中说:“惜其记事简略,非同时人莫能知其厓涘。故闿运观之而了然,不能喻之人也。时历四纪,欲学裴松之以注辅志,则同时记录文字不备,无从搜求证明。此轮扁所以叹糟粕与!”连曾氏的好朋友一代宿学王闿运都感叹不能将曾氏日记喻之人,在曾氏去世一百四十年后,笔者以浅陋之学来评点其日记,自知离其厓涘相差甚远。好在有湘绮老人的感叹在前,想必读者会给予宽容。
癸巳冬月于长沙静远楼
在我看来,曾国藩是一个充满矛盾又极具魅力的人物。他的功业辉煌,却也伴随着争议;他的治军严谨,却也展现了人性的脆弱。然而,《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这本书,却像是一场细致入微的解剖,将曾国藩的内心世界一层层地剥开。唐浩明先生的评点,不仅仅是对文言的解释,更是对曾国藩思想深度的挖掘和对其人格的全面解读。我被日记中那些关于曾国藩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应对政治斗争的记录所深深吸引。他并非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政治家,而是一个在复杂环境中,努力寻求生存之道、并试图维护自身原则的人。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曾国藩内心世界的幽深之处,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挣扎、所承担的压力、以及他所拥有的智慧。通过日记,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人性化的曾国藩,他不再是历史书上那个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活”着的个体。
评分曾经,我对曾国藩的印象,更多是来自于教科书上那些宏大叙事和简略的评价。他似乎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历史符号,离我的现实生活甚远。然而,《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认知。这本书仿佛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曾国藩内心世界的大门。唐浩明先生的评点,不是简单的字句翻译,而是对曾国藩思想深度的挖掘和人格魅力的展现。我惊叹于曾国藩日记的坦诚,他毫不回避地记录下自己的失败、困惑、甚至是一些细微的情绪波动。这些真实的记录,在唐浩明先生的引导下,便成为了理解曾国藩内心世界的珍贵财富。我尤其关注那些曾国藩在“修身”方面进行的自我反思和实践,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背后,那份严苛的自我要求和不断的自我超越。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带领我深入体悟曾国藩的人生智慧,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也更加贴近我们每一个人的曾国藩。
评分读完《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最大的感受便是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我一直以来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大多是通过二手资料,甚至是经过加工和提炼的叙述。而日记,尤其是经过唐浩明先生这样学养深厚、洞察力敏锐的学者评点的日记,则提供了一个直接窥探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曾国藩在日记中,对于自己的缺点、失误,以及内心的挣扎,都有着非常坦诚的记录。这种坦诚,有时甚至显得有些“不完美”,比如他会记录自己内心的焦虑、对某些人或事的看法,甚至是一些细微的情绪波动。唐浩明先生的评点,恰恰是将这些“不完美”之处,升华为一种深刻的人格反思和智慧。他不仅仅是解释曾国藩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解读了曾国藩为什么会这么写,以及这些记录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曾国藩在写日记时的状态,他在试图梳理自己混乱的思绪,在试图与自己对话,在试图找到前进的方向。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曾国藩内心世界的幽深之处,让我对他的政治智慧、军事谋略,乃至他的人生哲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阅读体验,不是简单的知识获取,而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洗礼。
评分对于曾国藩,我一直抱有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态度。他的名字,在晚清的中国历史上,如同一个巨大的符号,承载着功业与争议。然而,在众多关于他的史料中,《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让我得以窥探他真实的面貌。唐浩明先生的评点,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说明,更像是一种深入的对话,他凭借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将曾国藩日记中那些晦涩的文言,转化为生动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我被日记中曾国藩对自身缺点的反思、对人生的迷茫、以及对责任的重压所深深打动。他并非一个无所不能的圣人,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不断与自我搏斗、不断寻求突破的凡人。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今,让我得以理解曾国藩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处境,以及他所做出的艰难抉择。通过日记,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曾国藩,他不再是历史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有着真实情感和深刻思想的个体。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略有研究的爱好者,我对曾国藩的评价一直处于一种“敬而不亲”的状态。总觉得他虽然功绩卓著,但作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核心人物,其历史评价总是伴随着争议。然而,《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详尽的“曾国藩个人流水账”,但结合唐浩明先生精辟的评点,却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深度。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曾国藩的日常起居、工作事务,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曾国藩在那个动荡年代,是如何在巨大的政治压力、军事困境和个人情感之间寻求平衡的。日记中那些关于“修身”、“齐家”、“治国”的点点滴滴,在唐浩明先生的解读下,变得极具启发性。我尤其关注那些曾国藩反思自身过错、总结经验教训的片段,这些都是他能够不断成长、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唐浩明先生的评点,不是简单的盖棺定论,而是展现了一种“动态的”历史人物分析,他带领读者去体会曾国藩的“不容易”,去理解他所处的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他作为一个人所承受的巨大精神负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曾国藩,他不再仅仅是那个“道德楷模”或“乱臣贼子”的标签化形象,而是一个在历史漩涡中努力求存、不断自我超越的凡人。
评分在阅读《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之前,我对曾国藩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历史课本和一些简略的传记中。这些资料,往往只勾勒出了他作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的轮廓,却未能深入探究他作为一个人,其内心世界的复杂与挣扎。这本书的出现,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曾国藩内心深处的大门。唐浩明先生的评点,不仅仅是对古文的翻译和注解,更是一种对曾国藩思想的深刻解读和对其人格的精准把握。我惊叹于曾国藩日记的坦诚,他毫不掩饰地记录下自己的失败、困惑、甚至是一些细微的情绪波动。这些真实的记录,在唐浩明先生的引导下,便成为了理解曾国藩内心世界的珍贵财富。我常常被日记中那些关于“修身”的片段所打动,曾国藩对自我道德的严苛要求,以及他对内心欲望的不断反省,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背后,那份坚韧不拔的自我锤炼。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带领我深入体悟曾国藩的人生智慧,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也更加贴近我们每一个人的曾国藩。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都有着一种既敬佩又有些疏离的复杂情感。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往往聚焦于他的功绩,或是争议,却很少能触及他作为一个人,其内心世界的细微之处。而《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如同为曾国藩的日记施加了一层精妙的滤镜,它不仅解释了文言的晦涩,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曾国藩在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思想和情感。我惊叹于曾国藩日记的坦诚,他毫不掩饰地记录下自己的失败、困惑、以及内心的挣扎。这些真实的记录,在唐浩明先生的引导下,便成为了解读曾国藩性格、智慧乃至其历史作用的关键。我常常被日记中那些关于“修身”的片段所打动,曾国藩对自我道德的严苛要求,以及他对内心欲望的不断反省,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背后,那份坚韧不拔的自我锤炼。唐浩明先生的评点,不仅仅是简单的注解,更是对曾国藩思想的一次深度挖掘和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立体、也更加人性化的曾国藩。
评分在我眼中,曾国藩一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却又难以捉摸的人物。他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仿佛刻印着无数的光辉与争议。然而,当我翻开《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我才仿佛看到了一个卸下 all the disguises 的曾国藩。唐浩明先生的评点,不是简单地翻译古文,而是以一种极其细腻和深刻的视角,去解读曾国藩日记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背后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我常常被日记中那些关于曾国藩如何与内心“恶魔”搏斗的片段所吸引。他并非天生的完人,而是一个时刻在与自己的惰性、私欲、以及外界的诱惑进行着殊死搏斗的凡人。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将这些个人的挣扎,升华到了对人生普遍困境的深刻洞察。通过日记,我看到了曾国藩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谨慎,在面对政治风波时的深沉,以及在遭遇挫折时的坚韧。这些细微之处,在唐浩明先生的笔下,变得熠熠生辉,让我对曾国藩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认识自我、如何面对人生的哲学指南。
评分我一直对曾国藩这位晚清重臣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从通史或者传记中看到的他,似乎总是隔着一层朦胧的面纱。直到我读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人物的鲜活。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并非简单的注释,更像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他以深厚的学养和对曾国藩的深刻理解,为我们解读了曾国藩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思考。日记本身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照出了曾国藩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凡人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内心波动。他会记录自己的失败,反思自己的过错,甚至表达自己的焦虑和不安。这些真实的记录,在唐浩明先生的评点下,变得极具价值。他能够捕捉到曾国藩文字中那些微妙的情绪变化,以及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通过日记,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曾国藩,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艰难前行的探索者。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着我深入了解曾国藩的思想世界,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能够与之产生共鸣的读者。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曾国藩这个人物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史书上寥寥几笔,或是正面的功勋卓著,或是负面的镇压起义,都显得过于单薄,无法勾勒出这个晚清名臣的真实轮廓。直到翻开《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我才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他内心的窗户。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并非简单的注解,更像是与曾国藩跨越时空的对话,他敏锐地捕捉到曾国藩文字背后的情绪波动、思想挣扎以及他对自我、对时局的深刻反思。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曾国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深沉的忧虑和对责任的重压所打动。他并非完人,也有彷徨、也有失落,甚至会有自责和自我怀疑。正是这些不加掩饰的真实,让这个历史人物变得鲜活立体,不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符号。日记本身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曾国藩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在巨大的压力下,不断地自我审视、自我革新、自我砥砺。唐浩明先生的评点,恰到好处地引导着读者去理解那些晦涩的文言,去体会那些难以言说的愁绪,去洞悉那些隐藏在字句深处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学。他不仅仅是在解释文字,更是在解读灵魂,让我仿佛能听到曾国藩在深夜灯下,面对宣纸,写下那些带有温度的文字时的呼吸声。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胜于任何单方面的叙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