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简史 西域三十六国的故事通史夹缝中的历史书籍

西域简史 西域三十六国的故事通史夹缝中的历史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西域
  • 历史
  • 西域三十六国
  • 通史
  • 古代文明
  • 丝绸之路
  • 中亚
  • 边疆史地
  • 民族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春风化雨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1
ISBN:1
商品编码:26293917363
开本:16开

具体描述



1、探寻丝绸之路的源头,揭开西域古国的神秘面纱。西域爱好者不可错过的重要历史著作。

2、《西域简史》与世界简史、人类简史一样好看,读者交口称赞的另一部历史著作,新锐历史研究者萧绰倾力打造。

3、西域为汉代以来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特指汉、唐两代所管辖的今新疆大部分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中西的走廊。

西域从汉武帝刘彻时起属于汉朝,初有三十六国。这些古国有着迷离传奇的历史:曾经兴盛的楼兰文明,又谜一样地悄然消逝;汉朝、匈奴和西域诸国的世代恩仇,惊心动魄;张赛、班经营西域的丰功伟绩,令人景仰……这里有着丰富的物产,有闻名于世的汗血宝马,有汉代才传播到中原的葡萄、石榴……

《西域简史》以通俗生动的笔墨,梳理西域三十六国的前生后世,讲述一段扑朔迷离的西域往事。

 


     西域为汉代以来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特指汉、唐两代所管辖的今新疆大部分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中西的走廊。

西域从汉武帝刘彻时起属于汉朝,初有三十六国。这些古国有着迷离传奇的历史:曾经兴盛的楼兰文明,又谜一样地悄然消逝;汉朝、匈奴和西域诸国的世代恩仇,惊心动魄;张赛、班经营西域的丰功伟绩,令人景仰……这里有着丰富的物产,有闻名于世的汗血宝马,有汉代才传播到中原的葡萄、石榴……

《西域简史》以通俗生动的笔墨,梳理西域三十六国的前生后世,讲述一段扑朔迷离的西域往事。


   萧绰,本名严国仁,男,1972年生,四川人,现居新疆。通俗文学作者,出版过《亡灵》(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古井冤魂》(广播出版社,2014年),曾为《故事会》《今古传奇故事》等刊物职业撰稿人。


章 西域三十六国之前…………………………… 001

中华神系的西域组成……………………………………………… 003

新疆考古奇异现象………………………………………………… 006

中西方人种的分界线……………………………………………… 012

巨人时代:人类的未知文明史…………………………………… 019

玉石之路…………………………………………………………… 028

原丝绸之路……………………………………………………… 030

塞种人由三部分组成……………………………………………… 033

羌人是炎黄后代…………………………………………………… 035

月氏人是历史记载中个西迁的民族………………………… 037

乌孙人的来历……………………………………………………… 042

匈奴是丝绸之路开辟前西域的统治者…………………………… 044

西域有很多神秘的人种…………………………………………… 048

张骞发现了新大陆………………………………………………… 049

西汉和匈奴的战争………………………………………………… 052

西域三十六国概念确定…………………………………………… 058

西域三十六国政治、地缘因素初探……………………………… 060

几点常见错误的正……………………………………………… 064

丝绸之路和三十六国的关系……………………………………… 066

第二章 三十六国本传………………………………… 071

车师前国………………………………………………………… 073

车师后国…………………………………………………………… 076

车师都尉国………………………………………………………… 077

车师后城长国……………………………………………………… 079

蒲类国……………………………………………………………… 082

蒲类后国…………………………………………………………… 083

婼羌………………………………………………………………… 085

鄯善和楼兰………………………………………………………… 087

且末国……………………………………………………………… 093

小宛国……………………………………………………………… 094

精国……………………………………………………………… 095

戎卢国……………………………………………………………… 099

扜弥国……………………………………………………………… 101

于阗国…………………………………………………………… 105

渠勒国……………………………………………………………… 117

皮山国……………………………………………………………… 119

西夜子合…………………………………………………………… 119

蒲犁国……………………………………………………………… 121

莎车国……………………………………………………………… 123

捐毒国……………………………………………………………… 125

无雷国……………………………………………………………… 126

依耐国……………………………………………………………… 128

桃槐国……………………………………………………………… 129

休循国……………………………………………………………… 131

乌秅国……………………………………………………………… 133

山国………………………………………………………………… 134

焉耆国……………………………………………………………… 136

危须国……………………………………………………………… 139

尉犁国……………………………………………………………… 141

渠梨国……………………………………………………………… 143

乌垒国……………………………………………………………… 144

龟兹国……………………………………………………………… 146

姑墨国……………………………………………………………… 150

温宿国……………………………………………………………… 152

尉头国……………………………………………………………… 153

疏勒国……………………………………………………………… 154

第三章 域外诸国……………………………………… 159

乌孙………………………………………………………………… 161

大宛………………………………………………………………… 169

罽宾………………………………………………………………… 172

乌弋山离国………………………………………………………… 175

安息………………………………………………………………… 177

大月氏国…………………………………………………………… 181

康居………………………………………………………………… 182

第四章 两汉时期的西域三十六国风云录…………… 185

傅介子立功异域…………………………………………………… 187

常惠从北海到西域………………………………………………… 188

公主出关,夫人持节……………………………………………… 190

郑吉是西域内属的标志人物……………………………………… 196

甘延寿和陈汤……………………………………………………… 197

西域三十六国都怀念段会宗……………………………………… 204

匈奴溃败…………………………………………………………… 207

班经营西域三十年……………………………………………… 211

班勇失意…………………………………………………………… 222

梁慬是东汉在西域的唱………………………………………… 225

尘封西域三十六国………………………………………………… 227

 

丝绸之路和三十六国的关系

 

西域三十六国纳入汉朝的管辖,和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同一时间的事情,也可以说是同一件事情。

前面已经讲到,缫丝技术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在那之后,丝绸逐渐成为中原地区高贵人士的衣着原料。随着原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一直流转销往了欧洲罗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段沿途各站那些贩运东方货物的商人都口不提这些丝绸究竟来自何处,罗马人以为它们产自安息,直到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左右,罗马人占领了叙利亚,才知道这种产品是由一个遥远的民族所制造,他们称其为“赛里斯国”,即希腊语的丝国。当时罗马正处于全盛时代,上流社会阶层的财富多得连它的主人们都不知道如何用来花费了,在一种挥霍成风和追求享受的气氛中,丝绸很快风靡罗马社会,成为广受追捧的纺织物。丝绸之路开通以后,通过安息人的转运,丝绸源源不断地输入了罗马,换走了大量的黄金。

在丝绸之路东段,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也十分活跃,张骞通西域后,汉朝政府便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宛军马,使节们还带回了养马用的苜蓿种子,此后,输入中原的还有葡萄、胡椒、象牙、琉璃,各种香料,毛毯等,伴随着物质贸易的发展,西域各国的技术、文化艺术及宗教也逐步传入,西域音乐、乐器、歌舞,以及金银器制作,佛像雕刻等,逐步影响到中原文化。而影响重要的是佛教的传入,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张骞二次出使西域之前,汉武帝根据张骞的情报,多次派出使节从四川出发前往云南,企图从南方打通通向缅甸,经印度到达大夏等地的通道,但都无功而返。这条南方丝绸之路应是民间贸易自发形成的,而且应有多条路线,但以当时的民族及分布情况看,这条商路仍然是分段拼接形成的,巴蜀丝绸在这条商路上,应是逐段逐段由沿途不同民族的商人进行转运,接力赛一般地辗转贩卖到南亚和西亚,后到达地中海地区。这条南方丝路直到现在仍是各国丝路文明研究者的探索对象,由于史料及出土文物的匮乏,至今仍未有清晰的历史面目。

丝绸之路在很长时间里是沟通这个星球的重要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中,西域三十六国所在区域是为波澜壮阔的。

丝绸之路的开通是渐次完成的。张骞出使西域是在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途中被匈奴囚禁了10年,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从西域回到长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这时候已经过去了67年了,这段时间,就是丝绸之路两条道的开通时间。

张骞次出使西域,去的时候走的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面,回来走的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面,这两条路他走过,而这两条路基本就是汉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但这并不代表丝绸之路就畅通无阻了。相反,经过了汉朝政府的一系列努力,才先打通了丝绸之路南道,后来随着匈奴日逐主动投奔汉朝,丝绸之路北道才得以畅通,汉代丝绸之路正式形成。而这时候,汉朝的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被封为西域都护,“护鄯善以西使者”是一个官名,保护鄯善国以西,其实就是汉朝时候的丝绸之路南道;都护的意思是南北两条道路都加以保护。这时候西域才正式纳入汉朝版图,而郑吉以及他率领的汉朝军队保护下的,除了丝绸之路南北两道,还有两条道路上或者两条道路附近的属于西域的三十六个,也就是西域三十六国。

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一直通到罗马,以及印度洋地区。以长安为起点,在玉门关附近分岔,北道经过楼兰、龟兹、疏勒等国,从的克孜勒苏向西,经过西亚的叙利亚、土耳其,到达意大利,从这里辐射北非和整个欧洲。南道通过若羌、精、于阗向西,到达莎车之后折向南,从帕米尔高原、悬度到达罽宾、天竺,也就是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方,和岛国斯里兰卡遥望。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斯里兰卡是其中一个重要站点,所以,斯里兰卡、孟加拉湾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之处。

因此,三十六国是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一片地方,也可以说这里是丝绸之路重要的一段。因为在阳关以东,汉朝在张骞尚未回到长安的时候就对匈奴展开了攻势,从而打通了从长安到河西走廊的道路,之后虽有反复,但大多数时间,这条路被汉朝牢牢控制着。而阳关以西,匈奴势力不愿意退出,匈奴利用三十六国和汉朝形成拉锯战,不时有三十六国中的某些屈服于匈奴的淫威,协助匈奴截汉朝政府派出的使者,抢掠来往客商的钱物。于是,汉朝派出了专门人员和军队维护丝绸之路的秩序,使得丝绸之路西域段保持畅通。但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就算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三十六国中还经常有反叛者,阻断丝绸之路。所以,汉朝境内的丝绸之路中,西域段是为凶险的。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三十六国的安宁密不可分。

丝绸之路过了三十六国区域,就不再是汉朝管辖的地盘。在这些路段上,也经常会有战争等因素影响丝绸之路的畅通,但是总体来说,丝绸之路在一直运行下去。

 


《丝路回响:千年风云与文明交汇》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它不仅是商贾往来的通道,更是文明碰撞与融合的熔炉。本书《丝路回响:千年风云与文明交汇》将带您穿越时空的迷雾,深入探寻在这条传奇道路沿线,那些曾经繁盛又逐渐消逝的古国,它们的故事,它们留下的印记,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面貌。 本书并非对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一地域的简单罗列,而是力求展现丝绸之路沿线,从早期游牧民族的迁徙与扩张,到统一王朝的建立与更迭,再到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漫长过程。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或许被忽略,却在丝路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群体与事件。 第一篇:源起与雏形——文明的种子在东方播撒 在长城内外,黄河与西域的广袤土地上,古老的文明正孕育着勃勃生机。本书将从考古发现、神话传说以及零星的史料中,勾勒出早期丝绸之路的模糊轮廓。我们追溯那些影响深远的古老文化,例如,在中原地区,早期诸侯国的兴衰,它们与周边民族的互动,以及早期青铜文明、铁器文明的萌芽,这些都为日后大规模的丝路交流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 在更远的西方,希腊化时期帝国的影响力逐渐东扩,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虽然短暂,却在文化与艺术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其影响甚至辐射到了更远的东方。本书将探讨这些早期文明之间的零星接触,虽然尚未形成系统性的贸易网络,但却播下了未来大规模文化交流的种子。我们还会关注一些区域性的政治实体,它们在各自的地域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与其他文明开始了初步的接触与碰撞。 第二篇:繁盛与辉煌——丝路上的帝国交织与文明之歌 当汉王朝的使者张骞踏上西行之路,一条真正的丝绸之路便展现在世人面前。本书将深入描绘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最初的军事对抗、政治联盟,到最终形成互通有无的贸易局面。我们将详细解读汉朝如何通过“通西域”政策,将中原的丝绸、漆器、工艺品等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方,同时也引入了西域的良马、葡萄、苜蓿等珍贵物产。 本书将重点梳理西汉至东汉时期,那些在丝路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西域各国,例如,它们各自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以及与中原王朝的互动模式。我们不仅仅局限于列举国名,更会深入探究这些国家的内部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民族构成以及它们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 在同一时期,中亚地区的贵霜帝国,其崛起与扩张不仅深刻影响了印度次大陆,也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本书将探讨贵霜帝国如何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以及佛教如何通过它传播到中国,并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同时,帕提亚帝国、萨珊波斯等强国的兴衰,它们在丝绸之路上的角色,以及它们与罗马帝国、中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都将是本书浓墨重彩的篇章。我们将展现这些古老帝国如何在这条贸易大动脉上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它们如何在这条大动脉上留下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印记。 第三篇:跌宕与变迁——游牧民族的崛起与佛教的传播 本书将重点关注在汉唐之间,以及之后的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在丝绸之路上的关键作用。从匈奴、鲜卑、突厥到蒙古,这些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时而是丝路的守护者,时而是破坏者,他们的迁徙与扩张,深刻地改变了丝路沿线的政治格局和文化面貌。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些游牧民族的社会组织、军事力量、以及他们如何与农耕文明进行互动,并从中吸取养分,最终融入到丝路文明的多元光谱之中。 同时,本书还将深入探讨佛教在丝绸之路上传播的辉煌历程。从最初的西行,到在西域诸国的兴盛,再到传入中原,最终演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体系,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与辉煌。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为佛教传播做出杰出贡献的高僧大德,以及那些在丝路沿线留下的无数佛教遗迹,例如,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这些艺术瑰宝不仅是佛教传播的见证,更是东西方艺术融合的典范。 我们将不仅仅关注佛教,还将提及景教、摩尼教、祆教等其他宗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影响,展现丝绸之路作为宗教传播与交流的广阔平台。 第四篇:交流与融合——文明的交响曲在丝路奏响 丝绸之路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物质的交换,更在于文明的深度碰撞与融合。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在丝路沿线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例如,在中原地区,胡服、胡乐、胡舞的流行,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借鉴。在西域地区,各种文明元素在这里交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本书将详细分析丝绸之路在语言、艺术、科技、思想等方面的传播与影响。我们将探讨来自西方的天文、历法、医学知识如何传入中原,又如何在中原得到了发展和创新。同时,中原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技术,也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本书还将关注那些在丝路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城市,例如,长安、洛阳、撒马尔罕、布哈拉、君士坦丁堡等,它们如何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以及它们在历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结语:跨越时空的回响 《丝路回响:千年风云与文明交汇》希望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历史的深入挖掘与解读,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古代世界。本书力求从宏观的历史视角出发,又关注微观的历史细节,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鲜活。我们相信,对丝绸之路的回顾,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启迪。这条古老的道路所承载的交流、互鉴、包容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着我们继续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互利的命运共同体。 本书的写作风格将力求严谨而生动,既有史学研究的深度,又不失文学叙事的魅力,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次穿越历史的精彩旅程,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去聆听那跨越时空的文明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西域简史:西域三十六国的故事(通史夹缝中的历史)》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一直对丝绸之路上的古国心生向往,但市面上相关书籍大多过于学术化,或是过于浅显。而这本书,却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将“夹缝中的历史”展现得活灵活套。作者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将每一个“国”都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故事。我尤其喜欢他对历史细节的捕捉。例如,在描述某个小国如何因为控制了某条贸易路线而一度兴盛,又因为战争的破坏而迅速衰落时,作者能够通过对当时贸易品、行商的描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种经济命脉的起伏。这种从微观视角切入,展现宏大历史变迁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书中对“三十六国”的定位,也并非是僵化的政治实体,而是更侧重于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所产生的文化影响。作者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时,也展现出极高的洞察力。他能够清晰地描绘出,小国如何在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如何在不同大国的夹缝中周旋,有时甚至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缓冲或连接作用。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古老城池的钟声,感受到丝绸之路上的驼队,以及不同文化在此地交织碰撞的生机。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多元性,看到了那些不被主流史书所大书特书的角落,同样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评分

《西域简史:西域三十六国的故事(通史夹缝中的历史)》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独特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古老而神秘的西域世界。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避开了枯燥的历史年表和政治事件的堆砌,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故事”本身,将“三十六国”的兴衰变迁,描绘得如同波澜壮阔的画卷。我尤其赞赏他对“夹缝中的历史”的深度挖掘。他并非试图去构建一个完美的、覆盖一切的宏大叙事,而是善于从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从那些零散的史料中,挖掘出鲜活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例如,在描述某个曾经辉煌但又迅速衰落的小国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归咎于外部因素,而是通过对国家内部治理、经济结构,甚至是社会风气的细致描绘,让我们看到了其衰败的内在逻辑。这种写法,让历史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现实的关照。书中对于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佛教、希腊化艺术、中原文化等如何在西域交织碰撞,又如何孕育出独特的文明形态,这一切都被作者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看到集市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感受到不同文明在此地交融与碰撞的生机勃勃。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多元性,看到了那些不被主流史书所记载的角落,同样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评分

第一次接触《西域简史:西域三十六国的故事(通史夹缝中的历史)》这本书,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朋友推荐的。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硬核的历史著作,可能会比较晦涩难懂,但读起来后,我却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去探索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国度。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善于捕捉历史的细节,用生动的语言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特别喜欢他对“三十六国”的解读,他没有把它们仅仅看作是地理名词,而是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故事。例如,关于焉耆国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的“中转站”角色,作者就详细描写了商旅如何在此地休憩、交易,以及不同文化如何在此地交融碰撞。书中对一些小国如沮渠、伊犁等国的描述,虽然篇幅不长,却让我对它们有了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了它们在历史洪流中的独特地位和命运。作者对于“夹缝中的历史”的处理,更是独具匠心。他能够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史料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展现出这些国家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甚至闪耀的历史智慧。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西域,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区域,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明中心,一个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熔炉。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看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生动图景。

评分

读完《西域简史:西域三十六国的故事(通史夹缝中的历史)》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并非那种堆砌史料、佶屈聱牙的学术专著,也不是流于表面的游记散文,而是以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将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西域三十六国”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成一条引人入胜的时间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夹缝中的历史”这一主题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他没有止步于对王国兴衰的简单叙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国家在地缘政治、文化交流、经济贸易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在丝绸之路这条伟大的动脉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连接者”和“碰撞者”的角色。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某个小国因为盐矿的发现而一夜暴富,又因为过度开采而走向衰败;又比如某个国王为了维系与大国的贸易,不惜远嫁公主,牺牲国家利益,这些故事虽然具体,却能引发读者对于历史规律、人性欲望以及命运沉浮的深层思考。作者并非高高在上的历史学家,而是像一位娓娓道来的说书人,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将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国度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亲眼见证了楼兰的繁华与衰落,看到了龟兹的乐舞与佛塔,感受到了疏勒的铁骑与商队。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历史书籍难以企whl提供的。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看似渺小的角落,也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西域的简史,更是关于人类文明在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前行的生动写照。

评分

我之所以被《西域简史:西域三十六国的故事(通史夹缝中的历史)》这本书深深吸引,很大程度上源于作者独特的叙事角度和对“夹缝中的历史”的深刻挖掘。他并没有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高屋建瓴的西域通史,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细腻、更具人情味的路径,将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略显边缘化的“三十六国”的故事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他在处理国家兴衰时的那种“见微知著”的笔法。例如,在讲述某个小国因水源枯竭而逐渐衰败时,他没有进行大篇幅的政治分析,而是通过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细致描绘,以及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捕捉,就足以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无声的、缓慢的灭亡。这种写法,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温度和生命力。书中对于不同国家之间互动关系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西域。他不仅仅关注大国之间的博弈,更关注那些小国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在强大的邻国影响下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甚至在某些时刻,还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总是由少数伟人谱写,更多的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选择和努力,以及国家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智慧所共同塑造。它是一本读起来轻松有趣,但又能引发深刻思考的书,它让我对西域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夹缝中的历史”这一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西域简史:西域三十六国的故事(通史夹缝中的历史)》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读物,不如说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得以窥见那个曾经辉煌却又充满传奇的古代西域。我一直对丝绸之路上的故事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那个时代最原始的想象。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避开了枯燥的年代考证和政治军事的宏大描写,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故事”上。每个国家,甚至是一个被史书短暂提及的人物,在他笔下都变得鲜活立体。我非常喜欢他对于“三十六国”的解读,他并没有将它们看作是孤立的个体,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联系,揭示出一种复杂的互动网络。比如,关于楼兰王国如何在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摇摆不定,以及最终因此走向覆灭的描写,就充满了戏剧张力。作者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展现了当时的权谋斗争、利益交换,以及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此外,书中对西域各国文化交融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佛教如何从印度传入,并在当地扎根生长,又如何影响了当地的艺术、建筑和生活方式。这些文化元素的碰撞与融合,构成了西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作者则用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将这一切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那些不被主流史书所大书特书,却同样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夹缝中的故事”。它教会我,历史并非只有帝王将相和战争征伐,更多的是关于文明的传播、贸易的往来、人性的选择,以及在漫长岁月中,普通人的生活轨迹。

评分

读完《西域简史:西域三十六国的故事(通史夹缝中的历史)》,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并非只有波澜壮阔的史诗,同样也存在于那些被忽略的角落,被遗忘的国度。作者以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将那些“夹缝中的历史”一一呈现。他并没有采用传统的通史叙述模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故事性的写法,将“三十六国”的故事串联起来。我非常欣赏他对每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印记的捕捉。例如,在描绘楼兰古国时,作者不仅仅提及了它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更深入到了其独特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最终的神秘消失,这一切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想象空间。书中关于各个国家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的描述,也让我对这条古代贸易大动脉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桥梁。作者在分析国家间的关系时,也展现出一种深厚的历史功底。他能够清晰地揭示出,这些小国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如何在不同大国之间寻求平衡,以及在某些关键时刻,它们所做出的选择如何影响了整个区域的历史走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看到了那些不被大众所熟知的角落,同样蕴含着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智慧。它是一本真正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书,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评分

《西域简史:西域三十六国的故事(通史夹缝中的历史)》这本书,如同一坛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西域三十六国的故事。我一直对那段历史充满向往,但苦于缺乏合适的入门读物,直到遇见这本书。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接地气,他没有使用大量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遥远的古国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他对“夹缝中的历史”的挖掘。他并非一味追求宏大叙事,而是善于从历史的细节中发现闪光点,展现那些不被主流史书所关注,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和人物。比如,他对车师国在地理位置上的战略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在汉代与匈奴之间周旋的描写,就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书中对各个国家在文化、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发展都有所涉及,展现了西域多元文化的魅力。我从中了解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以及战争冲突,这些都共同塑造了西域的历史面貌。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亲身感受着丝绸之路上的繁华与沧桑。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丰富性,看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夹缝中的故事”同样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对古老文明的深度探索。

评分

初读《西域简史:西域三十六国的故事(通史夹缝中的历史)》,我本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历史学术著作,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文风轻松而又不失严谨,他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将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西域三十六国”的故事,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赞赏他对“夹缝中的历史”的理解和呈现。他并没有刻意去填补史书的空白,而是善于从那些只言片语中,挖掘出历史的脉络和人物的命运。例如,对于一些小国,比如葱岭以北的某些游牧民族政权,作者就能通过对他们与周边大国的关系,或是对丝绸之路上某个小城的控制权变化,来展现他们的存在及其历史意义。这种写法,让历史的呈现方式更加立体和真实,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缺席”的角落,同样有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书中对各国文化交流的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佛教、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等不同宗教如何在西域传播,又如何相互影响,这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张力和融合力量,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次关于文明碰撞与融合的深刻探索,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看到了不同文明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演进的生动图景。

评分

《西域简史:西域三十六国的故事(通史夹缝中的历史)》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西域的神秘之门,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的叙述方式独树一帜,他巧妙地避开了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三十六国”的解读,他并没有将它们仅仅视为地理名词,而是赋予了它们生命、故事和情感。例如,书中对龟兹国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乐舞的繁荣,更深入到其在佛教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独特的美学追求。作者对于“夹缝中的历史”的把握,更是恰到好处。他能够从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中,勾勒出某个国家的轮廓,展现其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状态。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古代商旅在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看到佛塔在夕阳下的金光,感受到不同文明在此地交融碰撞的生机勃勃。作者的文字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他能够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某个国家的地理风貌,或是某个历史事件的场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西域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丰富性,看到了那些不被大书特书的角落,同样蕴藏着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意义。它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通史夹缝中的历史”,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种可能,另一种表达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