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丛书 :香典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丛书 :香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嘉胄,[宋] 洪刍,陈敬,撰 著,陈云轶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物质文化
  • 香文化
  • 民俗
  • 礼仪
  • 香道
  • 传统文化
  • 文化史
  • 历史文化
  • 风俗习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重庆出版集团
ISBN:97872291239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53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本《香典》集合了古代的《香乘》《香谱》《陈氏香谱》这三本经典香书于一体,其创意标新立异。

这本《香典》涵盖了历代用香史料、用香方法、以及各种合香配方,同时包括用香事项,并分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等四大类别,在内容上包罗万象。

这本《香典》在对原文进行完整翻译的基础上,配有大量生动优美的插图,使读者在读香识香的同时,拥有唯美的视觉享受。


内容简介

《香典》,集传世香书《香乘》《香谱》《陈氏香谱》于一体,从香料种类、产地考证、逸闻趣事说起,分别阐述著名香品的特性、提取方法、配置香方、焚熏之法;香炉、薰球、香囊、香盒、香盘等香器;与香有关的史料故事、逸事奇闻;历代文人墨客的咏香诗文。编者另补入香料真假鉴别、收藏,焚香礼仪等专题知识,全面反映我国古代香文化面貌。


作者简介

周嘉胄,扬州人,明朝收藏家。约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人,擅长装裱等工艺,其《香乘》一书集中国香学文化之大成。崇祯辛巳刊成。另著有《装潢志》。

洪刍,字驹父,北宋进士,黄庭坚的外甥。极富文采,著述颇丰。

陈敬,字子中,北宋末年西京河南府(洛阳)人。


译者简介:

陈云轶,译注家,其代表作品为《云林石谱》。


目录

|香乘|

原 序 / 2

自 序 / 3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 / 4

卷一 .香品(随品附事实) …………………………(5)

沉香 / 5 沉香之属 / 12 沉香事实/14 檀香/24

檀香事实 / 27 熏陆香 / 30 鸡舌香 / 32 安息香 / 35

安息香事实 / 35 诸香六品 / 37 郁金香 / 37

龙脑香 / 39 龙脑香事实 / 41 麝香 / 45 麝香事实 / 47

别类麝香三品 / 49 降真香 / 50 木香 / 50 苏合香 / 53

苏合香事实 / 55 诸香十二品 / 55 草本香草 / 57

龙涎香 / 72 龙涎香事实 / 74 甲香 / 74

酴醿香露(蔷薇露)/ 75 蔷薇露事实 / 75

诸香十六品 / 78

附辑:沉香的品级与分类 / 10 沉香的妙用 / 16

祭祀香 / 19 香之形 / 20

檀香木的鉴别及分类 / 26 妙用檀香 / 28

道教上香 / 56


卷二 .佛藏诸香 …………………………………… (85)

释香 / 85 信众事实 / 91 作法事实 / 93

附辑:旃檀佛像 / 86 三尊佛像 / 88 引路菩萨 / 89

观音菩萨 / 91 神传二十四香谱 / 92 佛教上香 / 94

莲花手菩萨像 / 97

附:佛教香经 / 98

佛教诸经 / 98 涂香、烧香、浴香 / 105

佛国香器 / 113 香炉及香印修持之法 / 114

香积国 / 115 与香有关的圆通法门 / 120

成就鼻根神通的法门 / 121 鼻根忏悔之法 / 125

附辑:阿难像 / 99 燃灯佛授记释迦图 / 102

供香的真言与手印 / 107

金刚界法中的真言与手印 / 109 香象菩萨 / 110

普贤菩萨 / 112 佛教中的香器 / 118

佛教中关于香的词汇 / 126


卷三 .宫掖诸香 ……………………………………(129)

春秋至汉魏宫掖诸香 / 129 隋唐宫廷诸香 / 131

五代宋元明香事 / 134

附辑:焚香之雅—隔火熏香图 / 130 贵妃晓妆图 / 134

贵妃出浴香事图 / 135 画中果香 / 138


卷四 .香异 …………………………………………(140)

先秦异香 / 140 返魂香 / 140 武帝弄香 / 142

西国献香 / 143 汉晋香事 / 145 唐宋元明香事 / 147

附辑:香室图示 / 144


卷五 .香事分类 ……………………………………(150)

天文香 / 150 地理香 / 150 人文香 / 152 草木香 / 153

鸟兽香 / 168 宫室香 / 169 身体香 / 174 饮食香 / 176

器具香 /183 香囊、烧香器 / 186

附辑:涂敷香 / 175 茗之香 / 178 调味香 / 181

器具香 / 185 香囊图示 / 187 诸香囊图示 / 188


卷六 .香事别录 ……………………………………(191)

别录 / 191 焚香十则 / 198 附加 / 199 异国香 / 202

境内香 / 205 香辩 / 205 高贵香 / 206 养疗香 / 210

因果香 / 210 冢墓香 / 211

附辑:伯牙鼓琴图 / 194 炉瓶三事 / 201


卷七 .香绪余 ………………………………………(212)

香字义三十二字 / 212 香花 / 212 香草名释 / 213

修制诸香 / 215 用香 / 220 修制器材 / 224 香炉 / 224

附辑:制香方法 / 217

隔火熏香的诸香具与流程图示 / 221

香炉的诸纹饰与形制 / 226 历代香炉图示 / 234


……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丛书 :香典》:
  中华香文化,浩如烟海,珍若珠玑。它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香品的配制、使用及品鉴逐渐形成的一系列技法、习惯、制度与观念,既凝聚了华夏先民的生活经验与智慧,也散发出东方文化所特有的瑰丽异彩。中国是一个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与馨香的民族。香文化渗透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在精神气质、美学鉴赏、理想胸襟、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上的独特神韵。光阴荏苒,时空变幻,中华香文化在今世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示出奇幻而华美的文化魅力。
  中华香文化,渊源甚早,如北宋丁谓《天香传》所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殷商甲骨文中,既有关于先民“手执燃木”施行“祡(柴)祭”的记载,也有艾爇及酿制郁鬯(香酒)的记载。由此可知,中国的香文化自萌芽时代开始,就兼具了神圣祭祀与庸常生活的双重意义。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祭祀用香沿袭了远古传统,以燃烧香蒿,燔柴祭天,供奉香酒、谷物为主;生活用香所涉范畴有扩大趋势,佩戴香囊、兰汤沐浴之习已成为日常礼仪的一部分,香品被广泛用于辟邪、除秽、驱虫、
  疗疾等诸多领域。《诗经》中关于“采艾”“采萧”的记载,以及屈原《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等诗句,皆展现了当时香品采制与使用的新风尚。
  秦汉时期,华夏一统,香文化得到了更为广博的发展
  空间。汉人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随之开通,沉香、青木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域外香料得以陆续输入中原,大大丰富了中华香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中国香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期随之而来。与道家、儒家、医家养生养性理念紧密融合的熏香之习在王室贵族中渐渐流传开来;香炉、熏笼等用具也开始普及使用,著名的“博山炉”即产生于此时;熏香、佩香、浴香已成为宫中寻常之事,用香也成为宫廷仪制的一部分,《汉官仪》中就有关于尚书郎奏事对答须“口含鸡舌香”的记载。
  时至魏晋,香品鉴赏渐成风气。当时,香料是极其珍异的奢侈之物,用香、品香是贵族权门极为豪奢的享受。曹操生前修书给诸葛亮,“寄赠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临终前,又将名贵香品遗赠诸位夫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分香卖履”。东晋南北朝时流行熏香,士族子弟莫不熏衣傅粉,貌神仙。随着香料品类的日趋繁多,合香(以多种香料配制而成的香品)普遍使用,并出现了范晔《和香方》等多部香方专书。香料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医疗领域,当时的名医葛洪、陶弘景等人皆曾以香料入药疗疾。这一时期,贵族对名贵香品的需求、道教的蓬勃发展及佛教的兴起,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用香风气的盛行,促进了域外香料的传入。
  隋唐时,国力强盛、民力富庶,为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社会基础。香品用量远逾前代,不仅广泛用于佩戴、含服、熏烧,更出现了用香涂刷墙面、构建楼阁等奢侈之举。彼时,用香、品香之习渐从宫廷王公贵族阶层传入民间。随着香文化的普及与发展,用香仪制日趋完备,成为宫廷、政务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香具也越发精美,材质多以瓷器为主;香品更是日渐丰富,香类划分也日益
  精细。
  宋代是中国香文化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该时期造船技术发达,海上贸易繁盛,政府设立了专管海上贸易的市舶司,对香料贸易执行专卖制度,香料进出口量占对外贸易额的首位,甚至出现了专事海外香料运输贸易的“香舶”。宋代文人阶层普遍盛行焚香用香、搜集香方、合制香品、品鉴香类,并常互赠名香、应和酬唱,引为雅事。
  宋真宗宠臣丁谓一度官居宰相,曾亲撰《天香传》一文;大文豪苏轼亦曾亲自合制“印香”;诗人黄庭坚甚至自称“香癖”,《香谱》作者洪刍便是其外甥。宋元时期是香文化从贵族走向民间、从书阁走向市井的重要阶段,印香、香墨、香茶及添有香料的各种食品开始进入市井生活
  和百姓人家。
  明清两朝,则是中华传统香文化的普及期。当时的制香技术、香具工艺及香品类型,较之前代有了长足发展:线香、棒香、塔香得以普遍使用;明代“宣德炉”以用料考究、工艺精湛、形态精美而著称香史。民间用香风气也更为繁盛,人们妆饰香膏,佩戴香囊,雅室熏香,沏饮香茶,沐浴香汤,调服香药。不知不觉,香已然浸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各种形式融入到古代中国人优雅而极
  富情趣的日常生活之中。
  泱泱大国,天香一脉,历代传承,日趋繁富。香文化发展史上的每个时段,都有它独特的意义与成就。香事虽小,却大有可观。我国古代各类典籍,多有涉及香的:宋代李昉等编修的《太平御览》辑有“香部”三卷,专论香料及典故;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搜集香药名目达百种之多。香文化的盛行也衍生出一批专著,如洪刍《香谱》、范成大《桂海香志》、叶廷珪《名香谱》、沈立之《香谱》、武冈《公库香谱》、张子敬《续香谱》、陈敬《陈氏香谱》等。若论其中翘楚,首推明人周嘉胄之《香
  乘》,该书穷搜遍辑、包罗广阔,可谓集明代以前历代香谱之大成,以至“谈香事者必以是书称首焉”。 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欲一窥中华香文化之门径,《香乘》可算得上是一本极为实用的参考书。
  ……

前言/序言

序言


中华香文化,浩如烟海,珍若珠玑。它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香品的配制、使用及品鉴逐渐形成的一系列技法、习惯、制度与观念,既凝聚了华夏先民的生活经验与智慧,也散发出东方文化所特有的瑰丽异彩。中国是一个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与馨香的民族。香文化渗透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在精神气质、美学鉴赏、理想胸襟、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上的独特神韵。光阴荏苒,时空变幻,中华香文化在今世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示出奇幻而华美的文化魅力。

中华香文化,渊源甚早,如北宋丁谓《天香传》所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殷商甲骨文中,既有关于先民“手执燃木”施行“祡(柴)祭”的记载,也有艾爇及酿制郁鬯(香酒)的记载。由此可知,中国的香文化自萌芽时代开始,就兼具了神圣祭祀与庸常生活的双重意义。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祭祀用香沿袭了远古传统,以燃烧香蒿,燔柴祭天,供奉香酒、谷物为主;生活用香所涉范畴有扩大趋势,佩戴香囊、兰汤沐浴之习已成为日常礼仪的一部分,香品被广泛用于辟邪、除秽、驱虫、疗疾等诸多领域。《诗经》中关于“采艾”“采萧”的记载,以及屈原《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等诗句,皆展现了当时香品采制与使用的新风尚。

秦汉时期,华夏一统,香文化得到了更为广博的发展空间。汉人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随之开通,沉香、青木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域外香料得以陆续输入中原,大大丰富了中华香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中国香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期随之而来。与道家、儒家、医家养生养性理念紧密融合的熏香之习在王室贵族中渐渐流传开来;香炉、熏笼等用具也开始普及使用,著名的“博山炉”即产生于此时;熏香、佩香、浴香已成为宫中寻常之事,用香也成为宫廷仪制的一部分,《汉官仪》中就有关于尚书郎奏事对答须“口含鸡舌香”的记载。

时至魏晋,香品鉴赏渐成风气。当时,香料是极其珍异的奢侈之物,用香、品香是贵族权门极为豪奢的享受。曹操生前修书给诸葛亮,“寄赠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临终前,又将名贵香品遗赠诸位夫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分香卖履”。东晋南北朝时流行熏香,士族子弟莫不熏衣傅粉,貌神仙。随着香料品类的日趋繁多,合香(以多种香料配制而成的香品)普遍使用,并出现了范晔《和香方》等多部香方专书。香料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医疗领域,当时的名医葛洪、陶弘景等人皆曾以香料入药疗疾。这一时期,贵族对名贵香品的需求、道教的蓬勃发展及佛教的兴起,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用香风气的盛行,促进了域外香料的传入。

隋唐时,国力强盛、民力富庶,为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社会基础。香品用量远逾前代,不仅广泛用于佩戴、含服、熏烧,更出现了用香涂刷墙面、构建楼阁等奢侈之举。彼时,用香、品香之习渐从宫廷王公贵族阶层传入民间。随着香文化的普及与发展,用香仪制日趋完备,成为宫廷、政务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香具也越发精美,材质多以瓷器为主;香品更是日渐丰富,香类划分也日益精细。

宋代是中国香文化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该时期造船技术发达,海上贸易繁盛,政府设立了专管海上贸易的市舶司,对香料贸易执行专卖制度,香料进出口量占对外贸易额的首位,甚至出现了专事海外香料运输贸易的“香舶”。宋代文人阶层普遍盛行焚香用香、搜集香方、合制香品、品鉴香类,并常互赠名香、应和酬唱,引为雅事。

宋真宗宠臣丁谓一度官居宰相,曾亲撰《天香传》一文;大文豪苏轼亦曾亲自合制“印香”;诗人黄庭坚甚至自称“香癖”,《香谱》作者洪刍便是其外甥。宋元时期是香文化从贵族走向民间、从书阁走向市井的重要阶段,印香、香墨、香茶及添有香料的各种食品开始进入市井生活和百姓人家。

明清两朝,则是中华传统香文化的普及期。当时的制香技术、香具工艺及香品类型,较之前代有了长足发展:线香、棒香、塔香得以普遍使用;明代“宣德炉”以用料考究、工艺精湛、形态精美而著称香史。民间用香风气也更为繁盛,人们妆饰香膏,佩戴香囊,雅室熏香,沏饮香茶,沐浴香汤,调服香药。不知不觉,香已然浸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各种形式融入到古代中国人优雅而极富情趣的日常生活之中。

泱泱大国,天香一脉,历代传承,日趋繁富。香文化发展史上的每个时段,都有它独特的意义与成就。香事虽小,却大有可观。我国古代各类典籍,多有涉及香的:宋代李昉等编修的《太平御览》辑有“香部”三卷,专论香料及典故;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搜集香药名目达百种之多。香文化的盛行也衍生出一批专著,如洪刍《香谱》、范成大《桂海香志》、叶廷珪《名香谱》、沈立之《香谱》、武冈《公库香谱》、张子敬《续香谱》、陈敬《陈氏香谱》等。若论其中翘楚,首推明人周嘉胄之《香乘》,该书穷搜遍辑、包罗广阔,可谓集明代以前历代香谱之大成,以至“谈香事者必以是书称首焉”。 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欲一窥中华香文化之门径,《香乘》可算得上是一本极为实用的参考书。

一、知人识文——周嘉胄与《香乘》

周嘉胄,淮海(今江苏扬州)人,字江左,斋名鼎足斋,出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卒年约在清顺治十五年至十八年(1658—1661年)间,顺治年间寓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曾与胡节轩、盛茂开并称“金陵三老”。嘉胄工于行书,长于书画鉴赏,与当时知名书画赏鉴家及装裱师素有交往今存王宠书《千字文》,钤有其“周嘉胄印”、“鼎足斋书画记”等鉴藏印;朱熹行草书札卷上,亦钤有“周嘉胄印”藏印。其传世作品,除《香乘》外,有《装潢志》一卷,是中国最早最全面系统地论述书画装裱的专著,书中有关书画装裱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技法等,对于今世之书画装裱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与指导意义。

周嘉胄其人,生平事迹鲜有记载。扬州城香风缭绕千年,明代尤盛,嘉胄浸淫其中,自有领悟,今据其《香乘》自序,可推知一二:

余好睡嗜香,性习成癖,有生之年,乐在兹,遁世之情弥笃。每谓霜里佩黄金者,不贵于枕上黑甜;马首拥红尘者,不乐于炉中碧篆。

作者有此嗜香之癖、遁世之情,方能费三十年光阴,将香之掌故穷搜遍辑,著成《香乘》。

“乘”者,春秋时晋国史书名。《孟子.离娄下》曰:“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后因以为一般史书的通称。标名《香乘》,即指记载香名、香品、香类、香事诸门类的专业书籍。是书初纂于万历戊午年(1618年),只写到十三卷,请李维桢为之作序。后作者因病对文稿的编撰粗疏简略,参洪、颜、沈、叶四氏香谱,历二十四年续辑成书,于崇祯辛巳年(1641年)刊成,收集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前有关资料共二十八卷,凡香之名品、故实及赏鉴修合诸法,莫不详考备载。莫怪李维桢序言赞它“囊括古今殆尽矣”。

二、香典大成——《香乘》特点与价值

《香乘》原二十八卷,合九万三千余字,有:香品五卷,佛藏诸香一卷,宫掖香一卷,香异一卷,香事分类二卷,香事别录二卷,香绪余一卷,香炉一卷,法和众妙香四卷,凝合花香一卷,熏佩、涂傅之香共一卷,香属一卷,印篆香方一卷,印篆香图一卷,晦斋香谱一卷,墨娥小录香谱一卷,猎香新谱一卷,香诗、香文各一卷(现将此二卷集为“咏香诗文”)。其书赏鉴诸法、旁征博引、体例严谨、采摭繁富,确系历代涉香典籍中的集大成者。

《香乘》一书的集大成意义,首先体现在“广”字上。南宋以来,洪刍、叶廷珪所撰诸家《香谱》,或传或不传,然其传世者多篇帙寥寥。周嘉胄殚近三十年之力,方成此编。自有香谱类专书以来,仅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香严三昧》十卷,篇帙称富。周氏《香乘》,篇幅乃其三倍之多。故历来凡记香事的专书,若论搜罗之广、篇幅之巨,则莫过于此书。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香论著作,凡香之名品诸如合香、清道引路香、黎仙香等,香之调制、鉴赏,咏香诗句、文章以及与香有关的逸事趣闻等,无不一一载录。所引材料,亦多有出处可循,堪补亡佚史籍之缺。同时,《香乘》对唐、五代、宋等朝饮食、装饰等情况亦有所涉及,尤其是关于用香料配制的食品(如香饼等)的记载,对于饮食民俗以及烹饪技法的研究均有一定价值。《四库全书提要》赞它:“凡香之品名、故实以及修合赏鉴诸法,无不博引,一一具有始末。而编次亦颇有条理。读香事者固莫详备于斯矣。”从香文

化资料载录的广博角度来说,即使在今世,《香乘》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香乘》一书的集大成意义,也体现在“精”字上。书中编入与香料有关的史、录、谱、记、卷、志等文献,资料极其翔实:既有综合性的罗列,又有重点突出的内容;既旁征博引,又具有始末,标注出处。作为一部专业性较强的类谱,《香乘》对香品的介绍精确可靠,或举用佛界香名,或列出应用之香事并注明出处。如:沉香一则,引入考证十九条;生沉香之事,援引达三十条,并将生沉香种种异名解析详尽。至于所录香方,不仅载录广博,且记载精准,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直至今天仍然有其指导意义。同时,《香乘》一书虽为辑录之作,却凝聚了作者长期积累的用香、制香、储香、品香经验。

《香乘》在编录古方的同时,辅以作者个人自身经验,对香方用料、剂量及合香技法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由此可见,不论是香品的记载还是香方的载入,作者皆本着严谨、精细的著录态度,既追求考据的精准,也追求载录的精确,方著成《香乘》这部中国古代香文化史上的扛鼎之作。

《香乘》一书的集大成意义,还体现在“新”字上。《香乘》不仅载录历代涉香资料,且注意搜集当时最新的香业动态。其“墨娥小录香谱”一卷中,载有“取百花香水法”(直接用水蒸气蒸馏花之法),翔实具体地记载了我国在公元16世纪之前已认识并掌握蒸馏技术的具体情况。卷二十六收录“猎香新谱”,详细载录当时最新的香方应用情况。明代,自海外输入的香料已有膏香、油质、水、露等天然香料的提取物。因此,一些原有的传统产品所用香料,也尝试直接用膏、油、水、露等新剂型取代,随之也带来了合香工艺的更新。对此,《香乘》卷二十五俱有载录,如:直接将苏合香油、榄(香)油、玫瑰露等原料加入复合香方之中,并在加工过程中采用隔水加热、浸泡提取有效成分和色素的工艺,以及用纱袋装盛香料浸泡以提取油溶性香成分制成油质加香产品(如头油)等技法。这里记载的膏、油、水、露的直接应用以及溶剂的热法提取芳香成分等工艺,实可视为现代香料工业的先驱。可见,《香乘》及时反映了当时合香行业的最新动态,其求新求变的著录精神、敏锐洞察的专业视角,着实令后人钦佩。

古今学人,皆以为《香乘》一书乃集历代香谱大成的上乘之作,在我国香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首屈一指的地位,是全面反映我国古代香文化的代表性作品。《香乘》既为我们留下中华传统香文化的宝贵财富,也为香文化在当代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直至今日,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三、香韵绵长——《香乘》版本流传与影响

一直以来,《香乘》被视为中华香文化的精粹之作,为文人雅士所青睐和推崇。然而,它却并未像作者周嘉胄的另一部著作《装潢志》那样广泛流传。它虽被收录于《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笔记小说大观》等丛书之中,其单行本却传世极少。今传世单行本,可分为刻本与钞本两大系统。其刻本有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周嘉胄自刻本与清康熙元年(1662年)周亮节重修本两种,皆为二十八卷。明崇祯十四年自刻本,周嘉胄辑,为九行十七字,小字双行,白口,四周单边,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处有藏。2004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出著名藏家曹大铁所藏《香乘》二十八卷,亦系明崇祯十四年自刻本,四册合订一厚册,竹纸,九行十七字,有明万历戊午年李维桢序,钤有“惠栋之印”“定宇”“红豆斋攷藏”“曹大铁收藏记”等印,成交价达22000元人民币。《香乘》钞本则极为罕见,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有一部,版面秀雅,字迹清丽,品相亦属上乘。

近世以来,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三编》等收录《香乘》,皆以明崇祯年间刻本为底本,采取影印形式,以飨读者求知之心。此举虽能保持古籍原貌,却不甚利于广大读者品读、识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推出的《生活与博物丛书》之“器物珍玩编”收录了《香乘》,其整理标点、简体横排的形式,颇受读者欢迎,但为体例所限,未能对相关术语予以笺释或说明,也让爱香之人深感遗憾。有鉴于此,本书以常见《四库全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为底本,参照他本,细心比较,择善而从,以今译形式展示此书全貌,意在使广大读者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香文化的精髓,也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书中还收录了《香谱》《陈氏香谱》的全文译本,以便有心的读者参照比对、互相印证,以全面了解中国古代香文化,从中体悟出《香乘》一书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更好地把握古代香文化发展的脉络与精神。相信这对于读者艺术视野的扩展,亦不无裨益。

古籍今译,自古以“信、达、雅”为旨归,《香乘》的译注也遵循这一理念,但仍难免存在谬误与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4月于珞珈山问香阁



用户评价

评分

图书买的超值,折上还能用卷,很不错!

评分

很好,包装无损,送到很快,很满意

评分

618京东活动日后的继续优惠 继续囤书中 马上读起来 呵呵

评分

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

评分

最近造了不少 送达也快 现在基本就在京东买课本了?

评分

很好的书,对了解香很有帮助,读来很轻松,喜欢,推荐!

评分

主要讲香料种类和调香的。

评分

最近造了不少 送达也快 现在基本就在京东买课本了?

评分

最近造了不少 送达也快 现在基本就在京东买课本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