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薪傳(修訂版述而作)(精)

中醫薪傳(修訂版述而作)(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義尚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
  • 中醫經典
  • 中醫教材
  • 中醫理論
  • 中醫臨床
  • 中醫古籍
  • 傳統醫學
  • 醫學
  • 養生
  • 中醫藥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14448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876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述而作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中醫薪傳”、“中醫經驗瑣談”和“師資迴憶錄”三大部分。“中醫薪傳”部分主要介紹中醫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共有六章;“中醫經驗瑣談”部分是張義尚先生在中醫藥學習與臨床實踐中的一些體會;“師資迴憶錄”部分是張先生對自己生平求學的介紹。

作者簡介

張義尚,彆名虛一,號悟通居士,瑩陽子;晚年號惜陰居士、知非子,1910年生於四川忠縣。因年幼體弱,練習武術,精通金傢拳、太極拳、形意拳等,早年就讀上海復旦大學經濟係。後長期任職於四川忠縣中醫院。在中醫、丹道領域有很大的影響。2001年逝世,享年91歲。有學者評價雲:“集國粹於一身,可謂國寶。其所知之廣,鑽研之深,為數百年來所罕見,當世蓋無堪與比肩者。”張義尚著述豐富,涉及丹道、佛教、武術、中醫等方麵,曾在海外齣版有《養生蠡測》《仙道漫談》等著作。

目錄

第一編 中醫薪傳
例 言/003
第一章 中國醫學簡要史/005
第二章 中醫之基本理論/014
  第一節 醫理溯源/014
  第二節 生理機轉/029
第三章 辨證論治/044
  第一節 病機總旨/044
  第二節 病候測識/048
  第三節 六經辨證法/055
  第四節 三焦辨證法/059
  第五節 病原抉擇/061
  第六節 八綱推演/067
  第七節 八法運用/079
第四章 四診要旨/104
  第一節 望診/104
  第二節 聞診/118
  第三節 問診/121
  第四節 切診/139
第五章 藥性捷訣/164
  第一節 中藥研究法/165
  第二節 中藥之基本知識/166
  第三節 常用要藥/181
  第四節 特效配閤/191
第六章 處方須知/194
  第一節 處方規律/195
  第二節 處方基礎/198

第二編 中醫經驗瑣談
寫在篇首/253
怎樣學習中醫/255
中醫簡史/257
孫思邈論大醫習業略疏/262
氣功養生與中醫/265
  我對氣功養生的看法/265
  我對氣功養生的體會/267
  什麼是氣功/267
四診八綱之我見/272
談談傷寒、溫病、經方、時方/273
中藥嚮何處去/275
肝炎治療的點滴體會/277
一例腎髒病的治療/279
一例膽囊結石的治療/282

第三編 師資迴憶錄
前 言/285
魯璠王師略傳/286
金傢功夫二三事/287
  金一望先師傳/287
  李少侯與麻貴廷傳/288
  萬師祖玉成略傳/290
  周師之德略傳/291
  尾 跋/293
楊式太極拳史略/296
  楊祿禪祖師與班侯、健侯史略/296
  楊澄甫太老師略傳/297
  李公雅軒老師略傳/299
  武匯川先生並其高足張玉、吳雲倬、武貴卿略傳/302
吳式太極諸名人傳略/304
形意八卦略曆/306
  附錄 武術軼聞二則/307
道功諸師傳略/309
內學諸師傳略/312
  附錄 圓光目擊記/316
醫藥術數諸師友傳略/319

後 序/323

前言/序言

序  言
張義敬

中國社會科學院鬍孚琛先生來電話,說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擬齣版其先師張義尚遺著,可否請我寫篇序,我高興地同意瞭。
義尚是我的大哥,生於1910年農曆三月二十七日,長我16歲。他從小缺奶,到瞭七八歲時,得瞭五心燒(肺結核),醫師對祖父說:“您的孫子,要長大瞭纔能算數呢!”這話卻被他自己聽見瞭。“纔幾歲,難道就要死瞭?”當時,還沒有有效的西藥,在我們鄉下,連西醫也還沒有。當他的私塾老師知道這事之後,就給他灌輸瞭一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以振作其精神;再告訴他,身體不好,通過堅持鍛煉,就能夠轉弱為強的道理。從此,他開始習武,先是爬竹竿、舉石鎖,繼之習外傢拳,再繼習金傢功夫,進入復旦大學後,就學楊式太極拳,一直堅持到晚年。
在我的印象中,大哥總是胖瘦適中、精力充沛、臉色紅潤、行步如飛的,凡與他同行,我總得加大腳步,纔不落後。在讀大學時,他跟銀道源先生學過道傢的內功,還跟王元吉先生學過“地理”,跟黃炳南先生學過易筋經……
1947年,大哥在成都參加過高考,錄取之後,就在南打金街掛牌行醫。當時,他也正寄居在錦江邊上李雅軒老師傢學太極拳。同時他在報上登廣告數月,尋訪道傢明人,找到瞭周明陽(一三)老師。到1948年下半年,將周一三老師迎到重慶北溫泉,藉居鄧少琴先生寓所,準備做一些周老師的南宗功夫,終因時局動蕩而未果。
1948年鞦,學校放寒假,大哥叫我去過年,初次見到瞭周一三老師。周老師瘦高,90多歲瞭,精神健旺,手上的靜脈血管突齣很高,好像要脫離手背而獨立。他清早要做一次拍打功夫,拍得很響,我住他樓下,都能聽見。有一次在江(嘉陵江)邊玩耍,他竟然從江水中拉齣一條斤多重的魚來。當時我年輕,認為他就是神仙。他有時一睡就兩三天,不吃飯,我們不放心,上樓去看他,他卻說:“不要打擾”。他還告訴我,在清朝,他當過四川鹽運使,從四川運食鹽到拉薩,他去過兩次,言下頗為自豪。他死在重慶中興路他的學生周戈安傢裏,時間大約是1951年,享年百歲左右。大哥跟他學瞭道傢南宗的人元丹法,後來寫成《東方絕學》。初稿我見過,既驚異於前人之想得齣,也慨嘆於大法之難於行,然而在學術上的價值,自當永存。
大哥就讀於上海復旦大學,讀瞭兩年。八一三上海抗戰爆發瞭,復旦遷到重慶北碚,他是在北碚畢業的。畢業之後,在鄧華民的蜀華實業公司當過會計主任,大約有四五年之久。此後大哥就終身以醫為業。
大哥每學一門技藝,都留有著作。我曾問他:“你的著作為什麼不聯係齣版呢?”他說:“我寫書是為瞭做學問,提高自己,也不願彆人把我的書稿改得麵目全非。”他的書多是蠅頭小楷、綫裝成冊,與古籍齣版社的綫裝書一樣精美,見者無不贊嘆。除瞭著作之外,他還抄錄、整理瞭大量佛道方麵的資料,估計近兩百本。可惜大多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被燒,空餘浩嘆而已。四川的夏天相當熱,他不睡午覺,午飯之後,拿一把大蒲扇,揮扇退熱片刻,就又開始工作瞭。
大哥十多歲時跟周之德老師學瞭幾年金傢功夫,到上海進入復旦之後,就改學太極拳瞭。但對於周老師,大哥依然極為關注,曾從上海寄三百銀元給他,使他重振傢業。在與人奮鬥其樂無窮的時代,大傢都窮,但每逢年節與生日,大哥總要給李雅軒老師寄錢、寄糧票,從不間斷。
從上述兩件事看來,與今日之學生相比,能如此尊師者,恐怕已為數不多瞭。
在我十多歲時,大哥教過我古文和金傢功夫。在他的引導下,我終於愛上瞭太極拳。大哥是我的第一位太極拳老師,後來的幾位老師,也是由於他的引薦。
這一生中,與大哥通信不斷,在思想、學識諸多方麵,受益良多。古人說長兄代父,義尚於我,足以當之。大哥於2000年年底辭世,享年91歲。
謹就我所知的一些情況,略述於此,謹代序言,或為讀其書而想知其人者所樂聞吧!

2010年4月
《杏林薪傳:醫道醫心》 捲首語: 韆年醫道,源遠流長。自神農嘗百草,扁鵲施妙手,華佗顯奇技,張仲景著《傷寒》,孫思邈倡“大醫精誠”,中醫的火種便得以薪傳,在中華大地上熠熠生輝。無數醫者,秉持仁心仁術,以精湛的醫技、博大的情懷,救死扶傷,傳承發展,書寫著一部部感人至深的杏林傳奇。本書,便是這樣一本關於中醫傳承、醫道醫心的史詩。 第一章:醫道溯源——韆年薪火不曾斷 本章將帶領讀者穿越時光的長河,迴溯中醫的源頭。我們將從遠古的醫藥萌芽講起,探索《黃帝內經》的哲學智慧與醫學體係的奠基,感受《神農本草經》的藥物寶庫,追溯《傷寒雜病論》的辨證論治精髓,領略《金匱要略》的臨床實用價值。不止於經典,我們還將深入探討曆代名醫大傢,如華佗的“麻沸散”與“五禽戲”,張仲景的“白虎湯”與“麻黃湯”的臨床應用,孫思邈的“大醫精誠”思想的深刻內涵,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對中藥學的集大成。通過對這些醫學先賢的生平事跡、學術思想及其對後世影響的詳述,展現中醫體係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的生命力,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醫學發展史畫捲。每一位先賢,都是一顆璀璨的星辰,點亮瞭醫學的夜空,他們的智慧與精神,匯聚成奔流不息的醫道長河。 第二章:醫術精絕——技藝傳承顯神功 中醫的魅力,不僅在於其深厚的理論體係,更在於其精湛的臨床技藝。本章將聚焦於中醫的各種治療手段,從“望聞問切”的四診閤參,到針灸、推拿、拔罐、颳痧等外治法,再到湯藥的配伍與煎製,乃至氣功導引的養生與療疾。我們將通過生動的案例和詳細的講解,展示這些技藝的獨特魅力與療效。例如,在針灸部分,我們會深入探討經絡學說的奧秘,介紹不同穴位的功效與主治,以及各種針刺手法(如補法、瀉法、提插撚轉等)的運用技巧。在方劑部分,我們將剖析經典名方的組方原則與配伍智慧,如“四物湯”的補血調經,“逍遙散”的疏肝解鬱,以及“六味地黃丸”的滋陰補腎等,並結閤現代臨床應用進行闡釋。更重要的是,本章將強調技藝傳承的重要性,通過講述老中醫如何言傳身教,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給年輕一代,以及年輕醫者如何繼承、發揚並創新這些寶貴的臨床經驗,確保中醫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 第三章:醫心仁懷——大醫精神永流傳 “醫者,仁心也。”本章將重點闡述中醫所蘊含的深刻人文精神和醫德醫風。我們將探討“大醫精誠”的內涵,解讀“濟世救人”、“救死扶傷”、“不畏艱險”、“不求名利”等醫者應有的品質。通過講述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湧現齣的醫者典範,如那些在戰亂年代奔赴前綫救治傷員的白衣天使,那些在瘟疫流行時期不顧個人安危,與病魔殊死搏鬥的醫者,以及那些默默無聞,卻以病人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基層醫生,來展現中醫“仁者愛人”的博大情懷。本章還將探討中醫的整體觀、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如何塑造瞭醫者的醫德,以及中醫“慎獨”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意義。我們將深入挖掘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讓讀者感受到中醫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崇高的職業道德和人生追求,激勵人們在追求醫術精進的同時,更要錘煉高尚的醫德,成為一名真正的大醫。 第四章:薪火相傳——創新發展煥新生 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醫的傳承與發展麵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本章將聚焦於中醫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實現創新發展。我們將探討中西醫結閤的探索與實踐,分析其優勢與局限,以及如何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服務於患者。我們將關注現代科學技術在中醫研究與應用中的作用,如基因技術、分子生物學、大數據等如何為中醫理論研究和新藥研發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本章還將介紹近年來中醫在治未病、養生保健、慢病管理等領域取得的顯著成效,以及中醫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我們將通過介紹一批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現代中醫人,他們如何結閤現代醫學知識,運用先進的科研手段,對傳統中醫理論進行再認識,對經典方劑進行優化,對中醫治療方法進行現代化改造,讓古老的中醫煥發齣勃勃生機,為人類健康事業做齣更大的貢獻。 第五章:杏林擷英——當代名醫風采錄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聚焦於當代活躍在中醫領域的一批傑齣人物。我們將通過訪談、傳記等形式,展現他們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科研成果以及人生感悟。他們或是在某個專科領域獨步天下,或是對中醫理論體係有獨到的建樹,或是將中醫的智慧融入到現代醫學的實踐中,成為連接古今、溝通中西的橋梁。通過他們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中醫傳承的生動實踐,感受到當代中醫人身上所閃耀的智慧與光芒。這些名醫,既是醫學的巨匠,也是精神的楷模,他們的奉獻與探索,為中醫事業的未來發展注入瞭源源不斷的動力。本書旨在通過這些鮮活的人物群像,讓讀者更直觀地瞭解當代中醫的整體風貌,感受中醫人纔隊伍的蓬勃發展。 結語: 《杏林薪傳:醫道醫心》不僅是一部中醫發展史的宏偉畫捲,更是一麯頌揚醫者仁心、傳承醫道精神的贊歌。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深情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中醫的世界,感受中醫的博大精深,體悟醫者的高尚情懷。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喚起更多人對中醫的關注與熱愛,激勵更多的有誌青年投身於中醫事業,讓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得以世代相傳,為人類的健康福祉貢獻中醫的力量。這不僅僅是關於醫學的書,更是關於生命、關於責任、關於大愛的書,它承載著韆年的智慧,也寄托著未來的希望。

用戶評價

評分

《中醫薪傳(修訂版述而作)(精)》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作者以一種極其深厚的學養和細膩的情感,為我們呈現瞭一個完整而鮮活的中醫圖景。我尤其欣賞它在敘述方式上的變化多端,有時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有時又如驚濤駭浪,激蕩人心。書中對中醫哲學思想的探討,我感覺非常深刻,它不僅僅局限於醫學本身,而是觸及到瞭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例如,書中對“天人閤一”理念的闡釋,以及如何將其應用於養生保健,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讓我明白,中醫的智慧,是建立在對自然界深刻理解的基礎上,並將其內化為對人體生命規律的認知。我注意到,作者在描繪曆代醫傢事跡時,總是不落俗套,而是從更深層次去挖掘他們的思想精髓和人格魅力。讀到那些醫者如何在挑戰中創新,在睏境中堅守的故事,我仿佛看到瞭中醫薪火相傳的生命力。這本書,讓我對中醫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學術,而是融入生活、貼近人心的智慧,是一種追求身心和諧的哲學。

評分

《中醫薪傳(修訂版述而作)(精)》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遠不止於知識的獲取。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中醫博大精深的內在世界。作者的文筆功力深厚,無論是對曆史人物的刻畫,還是對醫學理論的解析,都力求做到既準確又不失趣味。我注意到書中對於中醫思想的演變脈絡梳理得非常清晰,從最初的樸素認知,到後來的體係化發展,再到曆代醫傢的創新與完善,整個過程如同一幅壯麗的畫捲在我眼前徐徐展開。特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中醫“治未病”理念的闡述,以及對人體自身修復能力的強調,這與當下很多片麵追求速效療法的觀念形成瞭鮮明對比,引發瞭我很多關於健康與養生的思考。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中醫並非是什麼神秘莫測的學問,而是對人體生命規律深刻洞察的智慧結晶,是一種順應自然、調和陰陽的生活哲學。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內在的和諧與平衡,這或許纔是通往真正健康與長壽的鑰匙。

評分

初拿到《中醫薪傳(修訂版述而作)(精)》,我本以為會是本晦澀難懂的專業書籍,沒想到讀起來竟是如此引人入勝。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將那些沉澱瞭韆年的中醫智慧,用一種既嚴謹又充滿生活氣息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書中對於中醫理論的闡述,我感覺特彆接地氣,並沒有迴避那些看起來“玄乎”的概念,而是通過大量的曆史故事、名人軼事以及一些貼近日常生活的例子,將它們化繁為簡,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能理解其精髓。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醫傢精神的強調,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精進,更包括瞭醫者的品德、仁愛之心以及對生命的敬畏。讀到那些古代醫者,即使身處睏境,也依然堅守醫道,救死扶傷的故事,我內心深受觸動。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醫的“道”,而不僅僅是“術”。它讓我明白,真正的中醫,不僅是治病,更是治心,是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智慧。那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探求精神,以及對生命深厚的關懷,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

評分

讀完《中醫薪傳(修訂版述而作)(精)》,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而智慧的世界,與曆代名醫神交。作者的文字,像是一股清泉,滋養著我內心對中醫的渴求。書中對中醫理論的講解,我感覺十分精闢,沒有冗餘的辭藻,直擊核心。我特彆喜歡它處理那些復雜概念的方式,不是簡單地堆砌術語,而是通過巧妙的比喻和生動的故事,讓那些原本枯燥的知識變得鮮活起來。例如,書中關於“氣血津液”的描述,我感覺比我在學校課本上學到的要易於理解得多,因為它融入瞭更多對人體微妙變化的細膩觀察。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醫的“靈魂”所在。它不僅僅是一套診療技術,更是一種對生命本身的尊重和敬畏。作者通過對醫者仁心、醫德的反復強調,讓我深刻體會到,中醫的最高境界,在於“醫者,父母心”,在於將病人的痛苦視作自己的痛苦,並用盡畢生所學去解除。這種人文關懷的光輝,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讓我對這個古老的醫學體係肅然起敬。

評分

這本《中醫薪傳(修訂版述而作)(精)》我拿到手也有一段時間瞭,一直想好好寫寫讀後感,但總覺得詞不達意。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入門讀物,不如說是一次深入骨髓的精神洗禮。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且飽含情感的筆觸,為我們勾勒瞭中醫那源遠流長的曆史長河,以及其中閃耀的智者群星。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曆代名醫傳奇故事的描繪,不是簡單的生平介紹,而是深入到他們的思想、醫德,甚至是那些充滿智慧與人文關懷的處方背後。當我讀到張仲景如何體恤民情,孫思邈如何推崇“醫者,仁心”時,那種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並沒有枯燥地羅列理論,而是將那些深奧的中醫原理,巧妙地融入到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和比喻之中。例如,對於“陰陽五行”的解釋,作者並沒有用艱澀的術語,而是通過一些生活中的現象來類比,讓我這個中醫小白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精妙。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讓我對“中醫”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僅僅是治病救人的工具,更是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

評分

很好很滿意!

評分

好書,值得一讀,自成一傢之言。

評分

很好很滿意!

評分

傳統中醫的總結!很有參考價值!

評分

很好很滿意!

評分

很好很滿意!

評分

傳統中醫的總結!很有參考價值!

評分

很好很滿意!

評分

很好很滿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