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卫生部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和审定的,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伤科学(供中医专业用)》计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推拿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三十二门。
廖品正,女,四川省成都市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4.8赤膜下垂血翳包晴
赤膜下垂足指赤脉密布似膜,渐从白睛上方贯向黑睛之症。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垂帘翳。若病情严重,赤膜从四周漫掩整个黑睛,则称为血翳包睛。见于《银海精微》。多为椒疮所致。因二证是一种病的不同阶段,故合并论述。与西医学的沙眼性角膜血管翳相当。至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血翳包睛,不属本节讨论的范围。
【病因病机】 因患椒疮,肺肝风热壅盛,致成赤膜下垂;若心火内炽,肝热亢盛,血分瘀热,气血壅阻,则赤脉丛生,形成血翳包睛。
【临床表现】
赤膜下垂:病初起,黑睛上缘出现灰白色菲薄翳膜,且赤脉密集牵绊,下垂至黑睛,与未波及之黑睛呈明显的分界线(彩图19)。赤脉尽头处,常有细小星翳,每见羞明流泪,痛痒兼作,视力下降,翻转胞睑,可见椒疮累累成片。
血翳包睛:赤膜渐次变大增厚,且有赤脉从鼻侧、颞侧及下方漫入黑睛,纵横满布,而形成血翳(彩图20)。自觉灼痒涩痛,羞明流泪,头痛视昏。若血翳积厚如肉,布满黑睛,则视力受到严重障碍,难辨人物。
赤膜下垂需与垂帘障相鉴别。
《证治准绳·七窍门》谓:。垂廉障证,生于风轮,从上边而下,不论厚薄,但在外色白者方是。若红赤乃变证,非本病也。”可见翳膜颜色之红与白,赤脉之多与无,为鉴别二症之要点。
【辨证论治】 辨证以局部症状为主。初起只见一片赤膜薄薄垂下者,病情尚轻,其中赤脉细小,色微赤,头目不痛者,病缓少变。若赤脉粗大,翳膜肥厚,血翳堆满黑睛者,病情严重,往往不易消退或难以全部消退。治宜内外结合,内治以清热疏风,凉血化瘀为主;外治重在磨障退翳,并结合刺洗泄热消瘀。
1.内治
(1)肺肝风热,血热壅滞
[症状] 赤膜下垂,赤脉尽头星翳丛生,怕热羞明,沙涩刺痒,头目疼痛,舌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 因椒疮病情增剧,风热由肺及肝,故赤膜从白睛贯入黑睛,赤脉尽头星翳丛生。因风热壅盛,气血瘀滞,故见热痒、涩痛、羞明等症。舌红苔黄,脉数为热甚的表现。
评价七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堪称业界良心。清晰的目录结构,合理的章节划分,每一页的字体大小、行距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书中的插图精美绝伦,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我尤其喜欢那些写实风格的解剖图,每一层组织,每一根血管都描绘得清晰可见,让我能够直观地了解眼球的微观世界。而那些辨证施治的图例,则用简洁的图示,将复杂的证型和方药清晰地呈现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理解效率。书后附带的索引也非常实用,当我需要查找某个特定内容时,可以快速定位,节省了不少宝贵的时间。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学术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值得所有对中医眼科学感兴趣的人士珍藏。
评分评价八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眼科疾病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视界”的哲学探讨。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形神合一”的理念,认为眼睛的健康不仅仅是局部的生理功能,更是全身气血津液平衡的体现。我从中看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治疗思想,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眼睛本身的问题,更是如何通过调理身体,让眼睛恢复其应有的功能。书中关于“肝主疏泄,目得血而能视”的论述,让我深刻理解了肝脏功能的重要性。我还对书中关于“目为五脏之镜”的说法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眼睛的异常,往往是身体其他脏腑出现问题的信号。这种整体观的视角,让我对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关注单一的症状,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评分评价六 作为一名非医学专业背景的读者,我一直对中医眼科学感到既好奇又畏惧。然而,《中医眼科学》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其友好的方式,引导我这个“门外汉”逐步走进中医眼科的殿堂。书中并没有过于专业的术语堆砌,而是大量运用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神光”的描述,作者将其比作眼睛的“生命之光”,阐述了它与人体精气神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领略到中医对眼睛的独特理解。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中医养生的智慧,例如关于“五轮”与脏腑对应关系的讲解,以及如何通过饮食、作息来调理眼部健康,这些内容都非常实用,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轻松地运用。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中医眼科高不可攀,反而对它充满了亲近感和学习的兴趣。
评分评价十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医学知识的传播。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明辨是非”、“洞察秋毫”的深刻寓意。书中对于“目能视”的阐述,不仅仅停留在生理层面,更是将其与人的精神、思想、认知紧密联系。作者巧妙地运用诗词、典故,将中医的辨证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融为一体。我从中看到了中医并非是冰冷的科学,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艺术。每当我阅读书中关于某个眼疾的论述时,总能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诗句,例如“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用来形容某个眼部健康的理想状态;或者“风吹草动,草木皆兵”,来比喻某些眼部不适的敏感性。这种跨领域的融合,让阅读过程充满乐趣,也让我对中医眼科学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奇妙的视觉盛宴,我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就被那精美的插画深深吸引了。要知道,我一向对那些枯燥乏味的医学典籍敬而远之,总是觉得它们离我太遥远,太难理解。可《中医眼科学》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印象,它以一种极其生动、形象的方式,将那些原本抽象的中医理论具象化。每一幅图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从眼部组织的精微结构,到各种眼疾的发生机理,再到辨证施治的每一个细节,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准的色彩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望诊”的插图,那五颜六色的眼白、瞳孔的细微变化,甚至是眼睑的轻微浮肿,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眼前就站着一位位患者,我能清晰地看到疾病在他们眼中的痕迹。作者在配图上可谓是煞费苦心,每一张图都与其对应的文字内容完美契合,甚至在很多地方,图画比文字更能直观地传达信息,让我这个医学小白也能快速领悟其中的奥妙。
评分评价二 我最近经常感到眼睛干涩、视物模糊,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用眼过度,建议我调整作息,多看看书。正好朋友推荐了这本《中医眼科学》,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下来。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眼科的方方面面,从眼部的基本解剖生理,到各种常见眼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都讲解得非常详细。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肝开窍于目”的章节,书中详细阐述了肝脏功能与眼睛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这让我对一直以来的一些模糊认知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我一直觉得眼睛的问题,很多时候都与身体内部的状况有关,这本书恰恰印证了我的想法,并且从中医的角度给出了系统性的解释。书中列举了许多经典的眼科方剂,并对其配伍、功效做了深入的剖析,虽然我不是学医的,但读起来也觉得受益匪浅。我尝试按照书中的一些养眼方法,比如按摩眼周穴位,或者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一些食疗方,感觉眼睛确实没有之前那么疲劳了。
评分评价九 我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各种中医典籍。这本《中医眼科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不仅内容详实,而且在论述上非常有条理,深入浅出。书中对于眼部疾病的分类非常细致,从内因、外因、虚实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各种眼疾的发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辨证论治”的强调,作者不仅列出了常见的证型,还详细阐述了每种证型的病因、病机、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选择。对于一些疑难杂症,书中也提供了不少经典的治疗经验和验方,这些内容对于临床实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中医眼科课堂,每一页都充满了宝贵的知识。
评分评价五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不失温婉的文学色彩。作者在专业术语的使用上非常精准,但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晦涩难懂,而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解释,将复杂的医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那些运用比喻和类比的段落,比如将眼球比作“一盏精密的灯”,将各种眼疾的发生比作“河流的堵塞或溢出”,这些生动的描述,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病理过程。同时,书中也穿插了一些古代医家的趣闻轶事,以及对一些经典医案的赏析,这些内容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医文化的魅力。我时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被书中的文字所打动,感受到作者对医学的热爱和对患者的关怀。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评分评价三 这本书的逻辑结构清晰得令人赞叹,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着读者走进中医眼科的世界。它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堆术语和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眼部构造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疾病的辨证论治。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非常自然,上一章节的知识点往往是下一章节的基础,这种层层递进的学习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丝毫不会感到迷茫或混乱。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辨证论治”的强调,它不仅仅是列出疾病名称和治疗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读者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全面地分析病情,找出病根,然后才能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这一点对于我理解中医的精髓至关重要,它让我明白中医的治疗并非是简单的对症下药,而是从整体出发,调理身体的平衡。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也非常有启发性,通过这些真实的病例,我能更直观地看到书本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实践的,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
评分评价四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一直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充满好奇。偶然间,我发现了这本《中医眼科学》,便毫不犹豫地购入。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籍,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文化宝藏。它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眼科医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看到了中医“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核心理论在眼科领域的具体体现。例如,书中对“风、火、湿、痰、瘀”等致病因素的论述,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眼部健康,都让我对中医的辨证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喜欢书中对于“神光”、“瞳神”、“精明”等概念的解释,这些富有诗意的词汇背后,蕴含着古人对眼睛的深刻洞察。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穿越时空,与古时的医者进行对话,感受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评分原版经典教材,比现在的新编教材强的多
评分内容经得住考验
评分印刷质量很好!价格实惠,发货速度也快!
评分京东购物方便快捷是个好选择
评分很好很开质量很好!
评分书的内容挺全,纸张一般,字体也有点小,字迹不太清,非正版也可以了。最后说一点价格有点贵。
评分帮别人买的很不错的一本书,物流很快,字迹潦草,正版!
评分很好!非常不错,第二版
评分想了解一下,用心看看,家里老人说这本书比较好,让我先基础了解,后面再好好学习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