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工程(第3版)

空调工程(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翔 著
图书标签:
  • 空调工程
  • 暖通空调
  • 制冷技术
  • 通风系统
  • 建筑工程
  • 工程技术
  • HVAC
  • 空调设计
  • 制冷原理
  • 节能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1833
版次:3
商品编码:1221992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空调的基本原理、空调设备、空调系统及空调应用为主线,紧密围绕空调“工程”的知识内涵,系统介绍了湿空气的焓湿学基础,空调负荷计算与送风量的确定,空气处理及设备,空调系统,空调区的气流组织和空调风管系统,空调水系统,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与测试调整,空调系统的节能、检测与监控,空调工程应用实例。

目录


序二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 绪论1  学习要点1
1.1
空气调节技术的发展概况1
1.1.1 空气调节技术简史1
1.1.2 空气调节技术的发展趋势4
1.2 空气调节的定义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5
1.2.1 空气调节的定义5
1.2.2 空气调节与相关学科的关系6
1.3 空调系统的类型及组成6
1.3.1 空调系统的类型6
1.3.2 空气调节系统的组成7
1.4 空气调节的应用7
1.4.1 空气调节技术在工艺性空调方面的
应用7
1.4.2 空气调节技术在舒适性空调方面的
应用8
1.4.3 空气调节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8
思考题与习题8  参考文献8
第2章 湿空气的焓湿学基础9  学习要点9
2.1 湿空气的组成和状态参数9
2.1.1 湿空气的组成及物理性质9
2.1.2 湿空气的状态参数10
2.2 湿空气的焓湿图14
2.2.1 焓湿图的构成及绘制原理14
2.2.2 露点温度和湿球温度17
2.2.3 焓湿图的应用21
2.3 湿空气状态参数的计算方法25
2.4 其他类型的焓湿图27
2.4.1 SI单位制(h�玻�)焓湿图27
2.4.2 动态焓湿图30
思考题与习题30
参考文献31
第3章 空调负荷计算与送风量的
确定33
学习要点33
3.1 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33
3.1.1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33
3.1.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38
3.2 得热量与冷负荷的关系40
3.3 围护结构负荷计算方法42
3.3.1 稳态计算法43
3.3.2 采用积分变换求解围护结构负荷的
不稳定计算方法43
3.3.3 采用模拟分析软件计算法44
3.4 空调区冷负荷的计算44
3.4.1 冷负荷系数法计算冷负荷44
3.4.2 谐波反应法计算冷负荷56
3.4.3 空调总冷负荷的确定59
3.5 空调区热负荷的计算60
3.6 冷(热)负荷的简化算法�� 61
3.6.1 简约计算法61
3.6.2 估算法63
3.7 空调房间送风状态的确定及送风量的
计算66
3.7.1 空调房间送风状态的变化过程66
3.7.2 夏季送风状态的确定及送风量的
计算67
3.7.3 冬季送风状态的确定及送风量的
计算68
3.8 新风量的确定和风量平衡69
3.8.1 单个房间空调系统最小新风量的
确定71
3.8.2 多房间空调系统最小新风量的
确定73
3.8.3 全年新风量变化时空调系统风量
平衡关系75
思考题与习题75
Ⅻ 空调工程 第3版
参考文献76
第4章 空气处理及设备77
学习要点77
4.1 空气热湿处理原理77
4.1.1 直接接触式热湿处理原理78
4.1.2 间接接触式(表面式)热湿处理
原理78
4.2 空气净化处理原理79
4.2.1 除尘式净化处理原理79
4.2.2 除气式净化处理原理81
4.3 空气的热湿处理过程87
4.3.1 喷水室的处理过程87
4.3.2 表面式换热器的处理过程90
4.3.3 空气加湿器的处理过程91
4.3.4 吸湿剂的处理过程92
4.3.5 空气蒸发冷却器的处理过程92
4.3.6 空气处理的各种途径93
4.4 空气热湿处理设备95
4.4.1 空气热湿处理设备的类型95
4.4.2 喷水室95
4.4.3 表面式换热器102
4.4.4 空气加湿器106
4.4.5 除湿机114
4.4.6 空气蒸发冷却器121
4.4.7 空调排风热回收装置131
4.5 空气的净化处理设备136
4.5.1 空气净化处理设备的类型136
4.5.2 除尘式空气净化处理设备136
4.5.3 除气式空气净化处理设备�� 144
思考题与习题148
参考文献149
第5章 空调系统(1) 150
学习要点150
5.1 空调系统的分类150
5.2 全空气系统152
5.2.1 一次回风式系统153
5.2.2 二次回风式系统163
5.2.3 直流式系统169
5.2.4 全空气系统的划分原则和
分区处理173
5.2.5 全空气系统设计中的几个问题176
5.2.6 全空气系统的空气处理机组179
5.3 水—空气系统(风机盘管加新风
空调系统) 192
5.4 分散式系统204
5.4.1 分散式系统的分类204
5.4.2 常用的局部空调机组205
5.4.3 单元式空调机206
5.4.4 空调机组的性能和应用208
思考题与习题209
参考文献210
第6章 空调系统

前言/序言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空调工程》第2版自2013年出版以来,多次印刷,发行近2万册,已成为国内许多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空气调节”或“空调工程”课程主选教材,同时也成为设计院所、一线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管理从业人员的工具书。总结几年来高校使用情况和社会各界读者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以及相关规范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对第2版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本勒�错误。本书更正了第2版在使用中发现的一些编写和印刷错误,其中一些错误是读者发现并反馈给我们的,在此谨致谢意!
  2�备�新内容。本书更新了第2版中的一些落后内容,如用最新颁布的《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GB50155—2015)相关规定替换了第2版中所采用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GB50155—1992)的相关规定。更新后“空气调节”定义在原来“四度”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空气压力梯度”的要求。更新的标准、规范条文涉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14650189—2015)、《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第2部分:户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GB/T18430��2—2016)、《水(地)源热泵机组》(GB/T19409—201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等十余部,内容涉及相关术语、过滤器选配、空调系统划分原则、单元式机组能效比规定等。PPT电子课件中的相关内容也相应做了更新。
  3�泵魅纺勘辍N�了便于高校任课教师教学和读者自学,第3版在每章前增加了本章的学习要点,其中含重点和难点,使读者能尽快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方向。
  4�北敬涡薅┗乖黾恿烁髡驴魏笏伎继庥胂疤獾牟慰即鸢负拖晗附馓獠街枰约拔靼补こ檀笱А翱盏鞴こ獭笨纬汤�年本科考试试题和参考答案,对于读者掌握空调工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一定帮助。这些资源的使用方式参见封四的说明。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进学生对暖通空调前辈和专家的了解,本书还增加了暖通空调专家简介,通过手机扫描书上的二维码,便可获得暖通空调专家的简介和对本书的评价。
  第3版的编写团队仍由第2版的各位老师组成。尤其感谢屈元和孙铁柱两位老师,在本次修订中做了大量工作,为本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2015级研究生褚俊杰整理了对本书编写给予关怀和帮助的部分暖通专家简介,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第4章和第6章中有关蒸发冷却空调技术内容的编写还得到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藏区、西北及高原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采暖空调新技术”(2016YFC0700404)中课题四“蒸发冷却空调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2016YFC0700404)和课题七“西部炎热干燥地Ⅵ空调工程第3版区蒸发冷却与其他空调技术结合研究”(2016YFC0700407)的支撑和帮助,借此机会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的学识和经验有限,本书在修订后仍难免会有差错,敬请读者谅解,并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17年6月暖通专家王天富简介暖通专家朱颖心简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空调工程》第1版自2006年4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以来,先后印刷了9次,发行20000余册。7年多来,全国许多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读者来信来电,对该教材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很多修改、完善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总结7年来第1版的使用情况,并结合读者的反馈意见,以及相关规范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对第1版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本�简章节。第1版教材共有14章,篇幅较多,不太适合有些院校现有的教学计划学时。
  第2版精简为11章:将第1版教材的“第4章空调基本原理及处理过程”与“第5章空气热湿处理及净化处理设备”合并为一章“第4章空气处理及设备”;考虑到第1版“第10章空调冷热源的选择”的内容在“空调冷热源工程”课程中已有专门讲授,本书不再赘述;将第1版的“第11章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与“第12章空调系统的测试调整与运行管理”合并为一章,即“第9章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与测试调整”。
  2�本勒�错误。本书更正了第1版教材在使用中发现的一些编写和印刷错误(有不少错误是兄弟院校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在此谨致谢意)。
  3�备�新内容。本书更新了第1版教材中的一些落后内容,如用最新颁布的《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相关规定替换了第1版教材中所采用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的相关规定,重新对空调系统进行了分类;同时还删除了一些不确切和不常用的内容,如“空调区的换气次数”“典型空调系统的特征和适应性比较”“诱导器空调系统”等;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如“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各种空气过滤器的性能”“空气净化装置对常见空气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常用变风量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分类和适用范围”“空调水系统的分类”“一级泵系统适用范围、设备配置和运行方式”等;并对相关章节的习题也做了适当修订与调整。本书配有新制作的PPT电子课件。
  第2版的编写团队仍由第1版的各位老师组成,并在此基础上,增添了西安工程大学屈元、孙铁柱两位老师。同时也感谢西安工程大学颜苏芊老师和中原工学院范晓伟教授为本书部分章节修订所提供的资料。本书现有PPT电子课件,可从机械工业出版社获取。
  由于编者的学识和经验有限,本书在修订后仍难免会有差错,敬请读者谅解,并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13年6月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暖通空调事业和其他事业一样,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装备有完善的暖通空调设施的现代工(农)业建筑、现代公共建筑和各类高层民用建筑,像雨后春笋般在祖国大地上拔地而起。特别是10余年来,国内外在暖通空调领域涌现出大量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系统,作为全国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空气调节课程,理应有一本能较全面反映当前空气调节技术的新教材。同时,也为全国暖通空调界同仁提供一本实用的参考书。
  受机械工业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建筑类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委托,我们在广泛吸收国内外现有《空气调节》教材精髓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提出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普通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特点,编写了机械工业出版社“21世纪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列规划教材”之一———《空调工程》。
  本书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在体系上以空气热湿处理和调节为主体,并加强了空气净化处理的内容。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充分体现空调“工程”的知识内涵,以空调的基本原理�仭�空调设备�仭�空调系统�仭�空调应用为主线,力求使本教材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痹诩际跎咸逑忠桓觥靶隆弊帧7从彻�内外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广为采用的新理论、新设备、新系统以及科研教学成果,剔除一些过时的内容(如国家现行规范和标准中已明确不提倡的做法等),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与经过修改后的国家现行设计规范和施工安装规范及设计标准,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等法规同步,同时力求与全国勘察设计注册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接轨。还特别注意采用行业标准术语,更正了一些不规范的表述和用语。引用了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与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集》,以及参考正在组织修订中的《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修订版)中的有关内容,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2�痹谀谌萆咸逑至艘桓觥坝谩弊帧6钥掌�调节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讲深讲透,做到深入浅出。
  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训,有目的地选择了设计、施工安装规范、标准、技术措施以及设计指南等工程设计应用方面的内容,为学生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必要的知识,使学生在学完本书后,借助于设计工具书能够独立完成小型民用或工业建筑空调工程的设计。同时,由于本书是系列教材之一,编写时注意与相关教材内容的衔接,对已在其他教材中详细讲述的内容,本书不再赘述,把篇幅主要放在本书的重点章节上,如将空调系统分为两部分,第6章空调系统(1)主要介绍空调的三大基本系统,而第7章空调系统(2)则介绍一些最新的空调系统。
  3�痹谛问缴咸逑忠桓觥氨恪弊帧T谀谌莸谋嗯潘承蛏献⒅夭愦危�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凡是空调基本理论中的重要计算,都提供一定数量的例题或系统综合性例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在各章之后,都编有思考题与习题及参考文献,便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考虑到使用本书的学校在学时的安排上不尽相同,因此,在某些章节上加注※号,表示第1版前言Ⅸ选学和自学部分,便于任课老师和学生选择。本书的课时安排建议为60~80学时,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取舍。
  与以往的同类书相比,本书的主要更新内容在于:
  1�奔忧苛耸�空气的焓湿学基础部分的内容。对湿空气的状态参数进行了系统的归纳,给出了露点温度和湿球温度的多种确定方法。将传统焓湿图与欧美焓湿图进行对比分析,增加了动态焓湿图。
  2�痹诳盏鞲汉杉扑阌胨头缌康娜范ㄕ陆谥校�室内气象参数采用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室外气象参数采用了《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集》的有关最新数据。介绍了负荷的简化算法(简约计算法和估算法),给出了空调区计算冷负荷、空调建筑计算冷负荷、空调系统计算冷负荷及空调冷源计算冷负荷的确切定义。新风量的确定也引用了最新颁布实施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有关新风量的规定,以及美国采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关于新风量的最新计算公式。
  3�苯�空调原理与设备分为不同章节进行介绍。空调原理部分加强了净化处理原理的内容,将净化处理分为除尘式和除气式两种类型加以分析。同时,对各种空气处理过程的焓湿图分析进行了系统综合的介绍。空调设备部分增加了空气蒸发冷却器和空调排风热回收装置等空气热湿处理设备及驻极体静电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光催化过滤器及空气净化器等空气净化处理设备,并配有大量设备的实物照片。
  4�苯�空调系统分为两大部分进行介绍。空调系统(1)主要介绍集中式、半集中式和分散式三大基本空调系统。增加了直流式空调系统和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并详细介绍了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整体式空气处理机组和单元式空调机等设备。空调系统(2)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型空调系统,如变风量空调系统、空气—水辐射板空调系统、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户式集中空调系统、热泵空调系统、蓄冷(热)空调系统、低温送风空调系统、净化空调系统及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5�笨盏髑�的气流组织和空调风管系统章节中,依据美国ASHRAE2003年出版的《下部送风设计指南》一书给出了空调区气流分布的分类方式。更侧重于空调区气流组织及送风系统常用的设计方法、设计参数以及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的介绍。
  6�笨盏魉�系统章节中,紧密围绕空调水系统的特点,从工程设计应用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冷(热)水系统、冷却水系统和冷凝水系统的设计方法、设计参数以及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注意与采暖水系统做法的区别。
  7�痹黾恿丝盏鞴こ逃τ檬道�。列举了高层建筑、大空间民用建筑、商业建筑、娱乐设施、工业建筑、净化空调等空调工程实例,将原理、设备、系统和工程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
  全书共分14章。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西安工程大学黄翔、狄育慧、吴志湘,平顶山工学院周恒涛,西安交通大学王沣浩,中原工学院范晓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怡、赵蕾,长安大学郑爱平。第1章由黄翔编写;第2章由周恒涛、黄翔编写;第3章由王沣浩、黄翔、周恒涛编写;第4章由范晓伟、黄翔编写;第5章由黄翔编写;第6章由黄翔、王怡编写;第7章由黄翔编写;第8章由黄翔、王怡编写;第9章由黄翔、狄育慧编写;第10章由郑爱平编写;第11章由赵蕾编写;第12章由狄育慧编写;第13章由范晓伟、王沣浩编写;第14章由吴志湘编写。
  全书由黄翔统稿。
  本书由长安大学王天富教授和清华大学朱颖心教授主审。在整个编写过程中,王天富教授对本书的编写体系、框架及具体内容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并对全书进行了详细的审阅。王天富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给编者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同时,他渊博的学识使编者受Ⅹ空调工程第3版益匪浅。王老师对本书的关怀和对编者的悉心指导已远远超出主审的职责范围。朱颖心教授在来去奔波的旅途中挤出时间用心审阅本书,并更正了一些不适之处,提出了许多改进的建议,对编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谨此向两位主审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济大学范存养教授在百忙中对本书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同时为本书作序,对编者们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本书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我国暖通空调界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吴元炜教授、彦启森教授、陆耀庆教授级高工、李志浩教授、陈在康教授、张永铨教授、李娥飞设计大师、孙延勋教授级高工、江亿院士、殷平教授、马最良教授、李强民教授、龙惟定教授等的关怀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教材、专著、规范、标准、措施、科技书籍、论文及国内外有关文献,引用了许多相关的资料、图表、例题和习题,同时也汇集了编者多年来教学和科研成果,尤其是及时汲取了正在组织修订的《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修订版)中的部分资料。该手册的主编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陆耀庆教授级高工、编者南京工业大学李志浩教授、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孙延勋教授级高工、同济大学李强民教授、天津大学张永铨教授、长安大学王天富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张子慧教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马伟骏教授级高工、叶大法教授级高工和杨国荣教授级高工、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李向东高工、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周敏高工、小天鹅中央空调公司蒋立军高工、宏力空调设备公司葛健民高工等无私地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在此,谨向他们及有关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特向编写组成员成功的合作表示祝贺,同时向大家表示感谢。特别要感谢西安工程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2003级硕士研究生张伟峰、赵丽宁和范影等同学,他们为本书做了大量的文字处理、绘制图表、整理等工作,使得本书能够如期完成。2005级硕士研究生周彤宇同学协助制作了本书的“电子课件”,为讲授本课程的教师提供了方便。
  最后,对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编写的人士表示真挚的谢意!尤其是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及本书的责任编辑刘涛同志,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对编者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在本书完稿之际,编者的心情既感到欣慰又感到忐忑不安。欣慰的是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该书终于可以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忐忑不安的是由于编者的学识和经验有限,加之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涉及的面广且内容较深,教材编写的难度较大。因此,书中难免存在一些错误、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反馈给编者,以便使本书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完善,编者将不胜感激!
  编者2005年11月

《现代建筑环境控制系统:原理、设计与实践》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现代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核心原理、设计方法与实际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居住、工作环境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效、节能、环保的建筑环境控制系统已成为衡量现代建筑品质的重要标准。本书紧密围绕这一核心需求,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从系统构成到集成应用,为读者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建筑环境控制基础理论 本部分着重阐述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室内热湿环境的形成与控制: 深入分析建筑物的得热与散热机理,包括太阳辐射得热、内问热源(人员、照明、设备)得热、以及通过围护结构的热传导。同时,探讨室内湿度的来源(人员散湿、建筑材料吸湿、室外湿空气渗透)及其对人体舒适度和建筑材料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热湿负荷的计算方法,为后续的系统设计奠定基础。 空气动力学在建筑中的应用: 讲解空气的流动特性、压力分布以及在建筑内部和外部的运动规律。重点阐述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的原理,以及气流组织对室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和噪声的影响。理解这些基本原理有助于优化系统设计,实现高效的空气交换和舒适的室内环境。 热力学与传热学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回顾热力学基本定律,特别是制冷循环的原理,包括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四个基本过程。深入分析蒸气压缩式制冷、吸收式制冷等不同制冷方式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同时,讲解热传导、对流、辐射等传热机制,以及它们在换热器、管道保温等方面的应用,为热工参数的计算和系统能效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声学原理与建筑声环境控制: 探讨声波的传播特性,分析建筑内部噪声的来源,包括设备噪声、气流噪声、结构传播噪声等。介绍隔声、吸声、消声等降噪措施,以及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和接收端控制的策略。理解声学原理对于设计低噪声、高品质的建筑环境至关重要。 人类生理与心理对环境的要求: 详细研究人体对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噪声等环境参数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感受。介绍国家及国际相关标准中关于室内环境质量的建议值和限值,如PMV(预测平均不适度)、PPD(预测不满意度)等评价指标。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人体舒适度作为系统设计的首要考量。 第二部分:建筑环境控制系统设计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设计方法和流程。 负荷计算与系统选型: 介绍详细的建筑热湿负荷计算方法,包括分室计算、分时段计算以及考虑不同工况(夏季、冬季、过渡季)的计算。在此基础上,指导读者根据建筑功能、使用要求、经济性、节能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空调系统形式,如全空气系统、水系统(冷热水机组、风机盘管、空气水机组)、VRF(变制冷剂流量)系统、地源热泵系统、水源热泵系统等。 空气处理与输配系统设计: 详细阐述空气处理机组(AHU)的设计,包括其组成部件(风机、盘管、过滤器、加湿器、除湿器、回风阀等)的功能与选型。深入讲解风管系统的设计,包括风管尺寸的确定(静压法、等速法)、风管布置、风口选择与布置,以及减少风阻和噪声的技巧。 冷热水输配系统设计: 介绍冷水机组(Chiller)的选型与布置,包括离心式、螺杆式、吸收式等不同类型机组的特点。详细讲解冷热水管道系统的设计,包括管道尺寸的计算、泵的选型、管道的走向与保温、以及水力平衡的实现。 末端设备设计与选型: 针对不同的房间和区域,介绍各种末端设备的选型与设计,如风机盘管(FCU)、空气水机组、明装/暗装风机盘管、组合式空调机组、辐射板、地板采暖等。重点分析不同末端设备的送风方式、水温控制、噪声特性以及与空间的匹配度。 新风系统与排风系统设计: 阐述新风引入量对室内空气质量和能耗的影响,介绍不同类型的新风系统(全热交换新风、显热交换新风)及其节能优势。讲解排风系统的设计,包括排风量的确定、排风口布置以及与新风系统的配合,确保室内空气的有效置换。 除湿与加湿系统设计: 针对不同湿度需求,讲解独立除湿/加湿系统的设计,以及在空调系统中如何实现精确的温湿度控制。 第三部分:建筑环境控制系统集成与控制 本部分关注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与集成化。 自动化控制原理与传感器技术: 深入讲解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先进的自动控制理论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介绍各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CO2传感器、风速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选型与安装要点。 楼宇自控(BAS)系统: 详细介绍楼宇自控系统的构成、功能和工作流程,包括数据采集、信号处理、逻辑控制、数据存储与显示等。讲解BAS系统如何实现对空调、照明、安防等子系统的集中监控和管理。 变频技术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阐述变频技术在风机、水泵、压缩机等设备中的应用原理,以及变频调速控制如何实现节能降耗和精确控制。 系统集成与协同优化: 探讨如何将空调系统与照明系统、遮阳系统、通风系统等进行集成,实现多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最大化节能效果和舒适度。例如,通过智能照明控制,根据室内自然光情况自动调节灯光亮度,减少人工照明的能耗。 能量管理与优化: 介绍建筑能耗监测与分析方法,以及通过能源管理系统(EMS)对空调系统进行运行优化,实现能源的精细化管理和效益最大化。 第四部分: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节能与绿色设计 本部分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环境控制系统中的体现。 节能设计策略: 介绍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保温、隔热、气密性)、自然通风利用、被动式太阳能利用等与空调系统相辅相成的节能策略。 绿色制冷剂与环保技术: 探讨当前和未来环保制冷剂的发展趋势,如R134a、R410A、R290(丙烷)等,并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介绍绿色制冷技术,如磁悬浮离心机组、涡旋式制冷机组等。 可再生能源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重点介绍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空调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分析其系统构成、运行原理、节能效益和适用性。 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能效评估与认证: 介绍国内外常用的建筑能效评估体系和认证标准,如LEED、WELL、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和运行优化来提升建筑的能效水平。 智能建筑与物联网(IoT)在环境控制中的应用: 探讨物联网技术如何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用户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远程控制室内环境,系统能够根据用户习惯和天气变化自动调节,实现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环境控制。 第五部分: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维护与故障诊断 系统运行维护: 强调定期维护对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和节能降耗的重要性,包括设备清洁、过滤器更换、管路检查、控制系统校准等。 常见故障与诊断: 针对各种类型的空调系统,列举常见的运行故障,并提供详细的故障现象、可能原因及排除方法,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 性能测试与评估: 介绍对已建成的空调系统进行性能测试的方法,包括风量、压力、温度、能耗等参数的检测,以便对系统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和优化。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从事建筑设计、暖通空调工程、楼宇自控、建筑设备管理等领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设计人员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同时也适合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对现代建筑环境控制技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案例。 体系完整性: 涵盖了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各个环节,从基础原理到前沿技术。 先进性与前瞻性: 关注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如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等。 实用性强: 提供详细的设计计算方法、设备选型指南和故障排除技巧。 图文并茂: 大量图表、示意图和实例,便于理解和掌握。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入理解现代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管理,掌握创建舒适、健康、节能、绿色的建筑室内环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空调设备销售工程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向客户介绍不同品牌的空调产品,并根据客户的需求推荐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客户对于空调的选型、安装以及长期使用都会有很多疑问,他们需要的不只是简单的产品介绍,而是更专业的、更深入的讲解。我希望《空调工程(第3版)》这本书能为我提供更全面的技术知识,让我能够更自信、更专业地回答客户的各种问题。比如,书中对不同类型的空调设备(如VRV系统、冷水机组、家用分体机等)的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的详细介绍,以及相关的技术参数解读,都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并将其转化为客户能理解的价值。同时,书中关于空调能效标准、节能技术以及噪声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也能帮助我更好地向客户传达产品的优势。

评分

在我个人的装修过程中,我对家里的空调系统格外上心。毕竟,夏天能否凉快,冬天能否温暖,直接影响到生活的品质。我之前也找过一些装修师傅,但他们的解释总是比较笼统,让我觉得不够专业。这次我特意买了这本《空调工程(第3版)》,希望能够自己多了解一些关于家用空调安装和维护的基础知识。我比较关注书中关于家庭空调系统设计、管路安装规范、制冷剂的安全性以及日常的清洁保养等内容。我希望能弄清楚,什么样的安装方式最有利于空调的制冷制热效果,以及如何避免一些常见的安装弊病,比如排水不畅、漏氟等。同时,我也想了解一些关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家庭户型和需求的空调型号,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空调,达到节能又舒适的效果。

评分

作为一个在物业管理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老兵,我对楼宇的制冷供热系统再熟悉不过了。在我看来,一个稳定高效的空调系统,不仅是提升居住舒适度的关键,更是降低运营成本、保障设备安全的重要环节。我经常需要协调维修团队处理各种空调故障,从简单的漏水、异味,到复杂的制冷剂泄漏、压缩机损坏,都需要对整个系统有深入的理解。我希望《空调工程(第3版)》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空调系统日常维护、故障诊断和排除的实用指南。比如,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检查来预判潜在的故障,以及在遇到复杂问题时,能够提供系统性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制冷剂回收、环保处理以及能效提升方面的建议,这些对于我们物业管理公司来说,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社会责任。

评分

这本《空调工程(第3版)》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一抹淡蓝色,让人联想到清凉舒爽的空气,封面上的字体选择也比较稳重,一看就知道是技术类的专业书籍。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纸张的质感不错,不是那种很薄的道林纸,拿在手里挺有分量的,翻阅起来也不会轻易损坏。我是一个刚入行的空调安装技术员,平时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技术难题,比如一些复杂管路的连接、制冷剂的充注量计算,还有就是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空调在安装调试时的细微差异。我之前也看过一些零散的资料,但总觉得不够系统,不够权威。听说这本书评价不错,内容很扎实,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理论指导,让我在工作中少走弯路,提高安装效率和质量。特别是关于中央空调系统设计和施工的章节,我对这块内容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学到更多关于风管设计、水系统平衡、末端设备选型等方面的知识,这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

评分

我是一名高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目前正在进行毕业设计,主题就是关于建筑节能和暖通空调系统优化。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我偶然看到了《空调工程(第3版)》这本书,尽管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目录和一些零星的介绍中,我能够感受到它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一本优秀的教材不仅要讲解基础理论,更要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变频技术、热泵技术以及智能化控制系统在空调工程中的应用,这些都是当前暖通空调领域的前沿技术,也是我毕业设计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清晰的逻辑梳理,以及一些前沿技术的介绍,帮助我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我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如果有相关的工程实例分析,那就更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