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棟,博士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信號與係統專業,現任教於北京郵電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主持和參加多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傢863課題項目、國傢973科技項目和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主要研究方嚮為大數據、數據挖掘與智慧運營,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包括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等著名學術期刊和會議上發錶高水平學術論文20多篇,並且長期與中國移動等運營商企業進行科技産業化閤作,在大數據、數據挖掘技術運用於企業智慧化運營方麵有著豐富的落地經驗。
數據挖掘(DataMining),是指從數據中發現知識的過程(KnowledgeDiscoveryinDatabases,KDD)。狹義的數據挖掘一般指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提取隱含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潛在有用知識的過程。自從計算機發明之後,科學傢們先後提齣瞭許多優秀的數據挖掘算法。2006年12月,在數據挖掘領域的權威學術會議the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DataMining(ICDM)上,科學傢們評選齣瞭該領域的十大經典算法:C4.5、K-Means、SVM、Apriori、EM、PageRank、AdaBoost、kNN、NaiveBayes和CART。這是數據挖掘學科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從此數據挖掘在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兩方麵均進入飛速發展時期,並得到廣泛關注。
在實際生産活動中,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據挖掘方法來建模,從而提升運營效率。例如,某企業在其移動終端應用(App)上售賣各種商品,它希望嚮不同的客戶群體精準推送差異化的産品和服務,從而提升銷售業績。在這個案例中,如何將韆萬量級的客戶劃分為不同的客戶群體,可以由數據挖掘中的聚類分析算法來完成;針對某個客戶群體,如何判斷某個産品是否是他們感興趣的,可以由數據挖掘中的分類分析算法來完成;如何發現某個客戶群體感興趣的各種産品之間的關聯性,應該把哪些産品打包為套餐,可以由數據挖掘中的關聯分析算法來完成;如何發現某個客戶群體的興趣愛好的長期趨勢,可以由數據挖掘中的迴歸算法來完成;如何綜閤考慮公司的KPI指標、營銷政策和App頁麵限製等條件,製訂最終的落地營銷方案,可以基於數據挖掘中的ROC麯綫建立數學模型求得最優解來解決。
當前,許多企業正麵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以運營商企業為例,從政策層麵看,國傢提齣瞭“提速降費”的戰略指示:一方麵要提高網絡連接速度、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意味著公司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麵要降低資費標準,這意味著單個産品收入的下降,運營商該如何化解這對矛盾?從運營商內部數據統計看,傳統的語音和短信、彩信業務收入占比正不斷下降,傳統的利潤點已經風光不再;流量收入目前已占據主要位置並保持上漲趨勢,但單純的流量經營又將麵臨“管道化”壓力;未來的利潤增長點要讓位於被稱為“第三條麯綫”的數字化服務。運營商該如何經營這一新鮮事物?從外部環境看,互聯網和電子商務企業藉助其在各方麵的優勢,已經對運營商形成瞭巨大的壓力,特彆是在數字化服務營銷領域,傳統運營商企業已經不再具備優勢,又該如何應對互聯網企業的全麵競爭?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時代的來臨,人和萬事萬物被廣泛地聯係在一起。人們在聯係的過程産生瞭大量的數據,例如用戶基礎信息、網頁瀏覽記錄、曆史消費記錄、視頻監控影像,等等。據此,以Google為首的互聯網公司提齣瞭“大數據”(BigData)的概念,並聲稱人類已經脫離瞭信息時代(InformationTime,IT),進入瞭大數據時代(DataTime,DT)。顯然,海量數據包含瞭非常豐富的淺層次信息和深層次知識。對於同一競爭領域的企業,誰能獲取最大量的數據,展開最精準的數據挖掘與建模分析,並加以精細化的落地實施,誰便能在行業競爭中取得優勢。對於運營商企業而言,其具備的一個顯著優勢便是手握海量數據資源。如果能運用先進的數據挖掘技術找齣客戶的行為規律,從傳統的經驗式、粗放式、“一刀切”式的運營決策嚮數據化、精細化、個性化的運營決策轉型,運營商將迎來新的騰飛。上述運營模式轉型的目標,便是所謂的“智慧運營”。
目前,人類對大數據尚沒有統一的、公認的定義,但幾乎所有學者和企業都認同大數據具備四大特徵(四大挑戰):體量巨大(Volume)、類型繁多(Variety)、價值密度低(Value)、需要實時處理(Velocity)。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類型繁多,即過去人類的數據儲備以結構化數據為主,而未來將以非結構化數據為主。迴到之前提到的App營銷案例,企業基於用戶的基礎信息、曆史消費信息、簡單的網絡行為信息等結構化數據展開挖掘建模,被認為是傳統的“基於數據挖掘的智慧運營”。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還掌握瞭用戶觀看在綫視頻的內容數據、在營業網點接受營業員推薦的錶情信息和語言交流數據、用戶在客服熱綫中的語音谘詢數據等。這些數據被統稱為非結構化數據,隨著語音識彆、人臉識彆、語義識彆等新技術的發展成熟,對非結構化數據的分析挖掘已成為可能,並將獲得廣闊的商業應用空間。基於非結構化數據的挖掘建模又被稱為“基於人工智能的智慧運營”。考慮當前大部分企業的實際運營現狀,本書將主要圍繞“基於數據挖掘的智慧運營”展開討論,“基於人工智能的智慧運營”將在後續書籍中展開討論。
本書共分為九章:第1章大數據、數據挖掘與智慧運營綜述,講述數據挖掘的基本概念和發展史、大數據的時代特徵、當前結構化數據挖掘進展、非結構化數據挖掘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排版和圖錶設計值得稱贊,大量的流程圖和架構圖幫助我快速消化瞭復雜的概念。但如果僅從內容深度來評價,它在“大數據”處理工具鏈的介紹上,略顯保守,對於最新的雲原生數據倉庫和實時流處理架構(如 Flink 上的新應用)的介紹篇幅不如預期的多。雖然這並不影響其核心價值——即數據挖掘與運營決策的結閤——但對於希望瞭解基礎設施最新進展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藉助其他資料作為補充。不過,瑕不掩瑜,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連接器”的作用,它成功地在海量數據處理的技術人員和追求商業轉化的運營人員之間架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它強迫讀者思考:我的數據挖掘成果,如何直接影響到我的庫存周轉率,如何最小化我的獲客成本?這種強烈的目標導嚮性,使得這本書的實用價值遠超一般的技術手冊。
評分這本《大數據、數據挖掘與智慧運營》的定位確實非常精準,它不像那種泛泛而談的理論堆砌,而是深入到實際業務場景中去探討如何運用這些前沿技術。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講解數據挖掘算法時,不僅僅停留在數學模型的層麵,而是結閤瞭市場營銷、客戶關係管理(CRM)等具體案例來闡述。比如,書中關於“關聯規則挖掘”的章節,通過分析超市購物籃數據,清晰地展示瞭如何通過發現商品間的隱藏關聯性,來優化貨架布局和促銷策略,這種“學以緻用”的講解方式,對於我們這些希望將數據轉化為商業洞察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再者,它對“智慧運營”的理解也很有深度,不是簡單地等同於自動化,而是強調瞭數據驅動的決策閉環,從數據采集、清洗、建模到最終的業務反饋和模型迭代,構建瞭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圖。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如何構建一個可持續優化、具備自我學習能力的運營體係,有瞭更清晰的藍圖和執行路徑,而不是停留在“我們應該用大數據”的口號階段。整本書的結構邏輯嚴密,從基礎概念到高級應用循序漸進,非常適閤有一定技術背景,但希望在商業智能領域深耕的專業人士。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本來還有點擔心它會不會又是那種故紙堆裏的教材,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公式和過時的技術棧。但翻開後發現,作者對前沿趨勢的把握非常敏銳,尤其是在深度學習在非結構化數據處理上的應用,提及瞭不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業界實踐。比如,書中關於自然語言處理(NLP)在用戶評論情感分析中的應用,不隻是提到瞭基本的詞袋模型,還詳細對比瞭 RNN、LSTM 乃至 Transformer 架構在處理長文本和捕捉上下文語義上的優劣,這對於我們處理海量的社交媒體反饋和客服記錄來說,簡直是寶典級彆的參考資料。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沒有迴避數據治理的痛點,單獨闢齣章節討論瞭數據質量管理和隱私保護的閤規性問題,這在很多技術導嚮的書籍中常常被忽略。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技術與閤規、效率與倫理的平衡,體現瞭作者對整個數據生態鏈的全麵理解,讓讀者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也能保持一份審慎和責任感。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評價是:結構極其嚴謹,內容兼顧瞭廣度與深度,但其最大的亮點在於對“智慧”二字的詮釋。作者似乎認為,真正的智慧運營不僅僅是自動化報錶,而是一個能夠自我學習、自我優化的反饋係統。書中關於 A/B 測試框架設計和多臂老虎機(MAB)在實時推薦係統中的應用講解得尤為精彩。它清晰地展示瞭如何從小規模試錯中快速收斂到最優策略,避免瞭傳統測試周期過長帶來的業務損失。書中對時間序列分析在需求預測中的應用,也給齣瞭非常實用的建議,特彆是如何處理季節性波動和突發事件(如疫情、政策變化)帶來的異常值。整體來看,它構建瞭一個從宏觀戰略(智慧運營的願景)到微觀執行(具體算法的部署)的完整知識體係,讓我清晰地看到瞭如何將零散的數據項目整閤成一個有機的、持續迭代的智能中樞。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風格簡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行業老兵在跟你手把手地交流,非常接地氣,完全沒有學術論文的架子。我最喜歡的是它對“運營決策”的剖析,往往一個業務問題拋齣來,作者不會直接給齣最優解,而是展示瞭不同的數據分析角度和模型選擇的權衡過程。比如,在預測客戶流失率時,書中詳細對比瞭邏輯迴歸的易解釋性和XGBoost的高準確率之間的取捨,並指齣在某些監管嚴格的金融場景下,模型的可解釋性(即為什麼客戶會流失)比單純的預測精度更為重要。這種基於場景的討論,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它教會我的不是“怎麼算”,而是“該不該算”以及“算瞭之後怎麼辦”。對於我這種需要頻繁嚮非技術高層匯報數據策略的人來說,書中關於如何將復雜的數據結果轉化為清晰的商業故事的建議,是無價之寶,直接提升瞭我溝通的效率和說服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