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典籍考

针灸典籍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龙祥 著
图书标签:
  • 针灸学
  • 中医
  • 典籍
  • 历史
  • 考证
  • 中医学史
  • 传统医学
  • 医学古籍
  • 针灸文献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899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470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5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针灸医籍研究之工具书。66种针灸医籍逐一比对鉴定,335幅插图清晰展示。厘版本流传,解鉴定疑难。

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汉有刘向之“别录”,清有纪昀之“提要”,今仿其制“乃成针灸典籍考”。


书目选择和版本鉴定一直是针灸医籍研究*薄弱的两个环节。我们历经十余年系统考察传世针灸医籍,力求厘清每一部书与前代及同时代相关书之间纵横交错的联系,及该书对后世相关书的影响,确立其在整个针灸学术史上的位置,以便对该书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更准确的评价,揭示书籍的深层内涵。——黄龙祥


内容简介

《针灸典籍考》一书由黄龙祥教授撰著,本书收入60余种历代针灸古籍。黄龙祥教授在系统研读了现存数百种针灸古籍的基础上,对入选古籍除了传统目录学包含的书名、作者、版本内容的介绍外,还特别注重对原书体例、基本构成、采用文献特点、学术价值及其失误的考察,是其数十年来研究针灸文献的*新成果。本书可为现阶段以及未来针灸医籍整理选目、选本提供学术支撑,起到工具书的作用,同时也为读者学习和研究针灸典籍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黄龙祥,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重点研究室针灸理论与方法学研究室主任;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中医针灸文献研究;中医学术史研究;针灸理论研究。对于针灸经典著作的版本鉴定、源流考察及学术影响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针灸名著集成》、《针灸腧穴通考》等学术专著;在针灸学术史研究方面,对研究方法、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写出针灸学术史专著《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并先后已出版了繁体字版、韩文版。《中国针灸史图鉴》一书先后出版了日文版和英文版。其代表作《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黄龙祥看针灸》《中国针灸史图鉴》《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中国针灸四大通鉴》《针灸腧穴通考》等,曾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华出版物(图书)贡献奖、“三个一百”科技原创图书奖,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翻译成英文、韩文、日文出版,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概论:针灸古籍研究的基本问题及解题思路

一、基本问题与薄弱环节

(一)考察源流

(二)考察构成

(三)考察体例

二、古人失误——以宋代校正医书局为例

(一)重新编次

(二)删改原文

(三)增补文字

(四)误校误注

三、今人失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古籍整理失误举例

(一)书目编纂

(二)医书影印

(三)医书排印

四、解题思路——以两部《针灸集成》为例

案例一:《针灸集成》——走活一盘棋的一颗棋子

案例二:《勉学堂针灸集成》——胜似悬疑大片的案例

附:中医古籍版本鉴定常见问题例说

(一)据序文误定刊刻年代例

(二)据刻书牌记定刊刻年代的常见失误

(三)重修本、递修本误作原刊本例

(四)重刻本误作原刊本例

(五)残本误作足本例

(六)丛书零种因欠总序而误定版本例

(七)坊刻本托名例

(八)影印本鉴定

第一篇扁鹊医籍考

一、扁鹊脉书

(一)从扁鹊《脉法》到王叔和《脉经》

(二)谢士泰《删繁方》

(三)孙思邈《千金翼方》

(四)《素问》《灵枢》

(五)《难经》

二、扁鹊针方明堂

第二篇出土简帛经脉文献考

一、书名及年代

二、传本源流

(一)《足臂十一脉》与《阴阳十一脉》的关系

(二)三种《阴阳十一脉》传本异文分析

三、内容及构成

四、经脉命名

五、经脉循行

六、经脉病候

七、诊脉法

八、马王堆帛书经脉文献对“脉”的认识

九、脉与脏腑的关系

第三篇《黄帝明堂经》考

一、书名及成书年代

二、《黄帝明堂经》的原形

三、《黄帝明堂经》传本

(一)《针灸甲乙经》传本

(二)杨上善注本《黄帝内经明堂》

(三)敦煌本

(四)甄权修订本

(五)王冰引用《黄帝中诰孔穴图经》

(六)其他传本

四、不同传本《黄帝明堂经》异文举例

五、《黄帝明堂经》采用文献特点

(一)针灸方中的“经脉穴”多归入相应腧穴中

(二)多个“经脉穴”针灸方,只改其中一穴

(三)多穴针灸方主治的处理

六、《黄帝明堂经》学术价值

七、《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失误

(一)多穴针灸方主治的处理失误

(二)错会原文献之义

(三)腧穴鉴别错误

第四篇《黄帝虾蟆经》考

第五篇《针灸甲乙经》考

一、编者与成书年代

二、版本

(一)北宋刊本

(二)明万历吴勉学刊《医学六经》本

(三)《医统正脉》本及其影印本

(四)明蓝格抄本

(五)所谓“嘉靖刊本”

(六)所谓“抄正统本”

三、基本构成

(一)所谓大字注文及释文

(二)林亿等注文

(三)“一本作”等校语非尽引自别本《甲乙经》

(四)“序例”及其他体例

四、《针灸甲乙经》“三部”与《黄帝内经》及《黄帝明堂经》

佚文的比较

(一)见于《针灸甲乙经》而不见于《素问》《灵枢》例

(二)条文次序不同例

(三)与现存《黄帝明堂经》残卷及其佚文的差异

五、引录《针灸甲乙经》诸书

(一)《小品方》

(二)《千金要方》

(三)《外台秘要方》

(四)《素问》注

(五)《太平圣惠方》

(六)《圣济总录》

(七)《医学纲目》

六、失误类析

(一)皇甫谧编集失误例

(二)林亿校注失误例

第六篇敦煌卷子《佚名灸方》考

一、书名及成书年代

二、敦煌本与《千金翼方》传本异同

三、基本构成

四、学术价值及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

第七篇敦煌卷子《新集备急灸经》考

第八篇《千金要方?针灸》考

一、版本

二、体例

三、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

第九篇《千金翼方?针灸》考

一、版本

二、基本内容与构成

三、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

第十篇《外台秘要方?明堂》考

一、版本

二、基本构成

三、基本内容

四、采用文献及引文方式

(一)《针灸甲乙经》

(二)其他传本《明堂经》

(三)甄权针书

(四)《千金要方》

(五)杨玄操针灸书

五、体例

六、学术特点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

(一)以经统穴

(二)不录刺法

(三)增补别穴

七、失误类析

(一)误录《千金要方》之文

(二)误录《内经》之文

(三)同名穴辨别失误例

(四)脱文

(五)重复

第十一篇《医心方》针灸卷考

一、版本

二、构成

三、基本内容

四、学术价值

第十二篇《太平圣惠方》针灸卷考

一、成书年代与编者

二、书名与题解

三、版本

(一)一卷本《黄帝明堂灸经》

(二)三卷本《新刊黄帝明堂灸经》

(三)七卷本《铜人针灸经》

四、基本内容

五、体例

(一)《太平圣惠方?针经》卷九十九体例

(二)《太平圣惠方?明堂》卷一百体例

六、引用文献

(一)卷九十九《针经》部分

(二)卷一百《明堂》部分

七、《太平圣惠方》若干腧穴的考辨

(一)“清冷渊”与“青灵”

(二)胸部“巨骨”与肩部“巨骨”

(三)“上昆仑”“下昆仑”“内昆仑”“外昆仑”与“昆仑”

(四)“明堂”与“上星”

(五)“接脊”“脊中”与“悬枢”

(六)“前关”“太阳”与“瞳子髎”

(七)“阳跷”与“阴跷”

(八)腹部肾经穴横寸

八、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

九、失误类析

(一)腧穴内容相混

(二)腧穴重出

第十三篇《素问亡篇?刺法论》考

一、作者与成书年代

二、版本

三、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

(一)针法补泻兼取《灵枢》《素问》之法

(二)补泻注重配穴

(三)补泻不同用针各异

(四)倡用温针、弹针法

(五)强调针刺时机,注重针后调摄

第十四篇《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

一、作者与书名

二、卷数及版本

(一)原刊三卷本

(二)宋天圣石刻

(三)明代石刻及刊本

(四)金大定五卷补注本

(五)清宣统影元刻本

三、基本内容

四、《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前后差异

(一)腧穴排列顺序不一例

(二)经脉顺序不同例

(三)腧穴归经及脉气所发不同例

(四)经脉名不一例

(五)穴名不一例

(六)腧穴部位不同例

五、基本构成

(一)正文

(二)注文

(三)附文

(四)附图

六、体例

七、引用文献

(一)《外台秘要方》

(二)《太平圣惠方?针经》

(三)《灵枢经》

(四)《甲乙经》

(五)《素问》及王冰注文

(六)《千金要方》

(七)《太平圣惠方?明堂》

(八)甄权《针经钞》

八、采用文献的特点

(一)直录

(二)翻译

(三)综合诸家,择善而从

(四)改编

九、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

(一)腧穴归经

(二)经脉图

(三)统一取穴法,修订骨度法

(四)统一字词

(五)增补新穴、增加腧穴主治症

(六)对前代文献的修改

(七)传统“明堂图”的重大发展——创建针灸铜人

十、失误类析

(一)沿袭前人之误

(二)王惟一编辑失误例

十一、“天圣铜人”考

(一)“正统铜人”的流传

(二)“正统铜人”的鉴定

(三)新的难题与突破

第十五篇《存真环中图》考

一、作者与书名

二、成书与刊刻年代

三、引用文献

四、学术特点与学术价值

第十六篇《圣济总录?针灸门》考

一、成书年代

二、版本

(一)金刊本

(二)元大德重印本

(三)清刊本

(四)日本文化十三年木活字本

三、内容与体例

(一)腧穴部分

(二)针灸方

(三)禁忌与救针法

四、引用文献

(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二)《千金要方》

(三)《素问》

(四)《针灸甲乙经》

(五)《崔丞相灸劳法》

(六)佚名《灸经》

五、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

第十七篇《伤寒百问经络图》考

一、作者

二、版本与传本

三、经络图的演变

第十八篇《针灸资生经》考

一、作者与成书年代

二、版本

(一)初刊本

(二)宋嘉定徐氏刻本

(三)宋绍定赵氏刻本

(四)元大德国氏刻本

(五)元天历广勤书堂印本

(六)明正统广勤书堂新刊本

(七)日本宽文九年(1669)刊本

(八)四库全书本

三、基本内容

四、基本构成

(一)正文

(二)原注

(三)补注

(四)目录

五、体例

六、引用文献

(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二)《太平圣惠方》

(三)《素问》

(四)《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五)《全生指迷方》《苏沈良方》《集效方》

七、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

(一)腧穴主治编辑方式的变革

(二)腧穴定位

(三)对于人神禁忌及禁穴的态度

(四)取穴注重“压痛点”

八、失误类析

(一)引文出处失误例

(二)小字注参见篇名与实际不符例

(三)妄改原文例

(四)体例

(五)穴名错误

第十九篇《西方子明堂灸经》考

一、编者与成书年代

二、版本

三、基本内容与构成

四、体例

(一)穴名

(二)腧穴部位

(三)主治病症

(四)灸疗壮数及灸疗法

(五)禁灸穴的处理

(六)引用文献

五、引用文献及引录方式

(一)《千金要方》

(二)《太平圣惠方》

(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四)《素问》及王冰注文

六、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

七、失误类析

(一)由穴名混淆导致的错误

(二)灸法项的错误

(三)不明《千金要方》体例造成的失误

第二十篇《备急灸法》考

一、《备急灸法》

二、《骑竹马灸法》

三、《竹阁经验备急药方》

第二十一篇《灸膏肓腧穴法》考

第二十二篇《子午流注针经》考

一、编者与成书年代

二、书名与版本

三、基本内容与构成

四、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

第二十三篇《针经指南》考

一、作者

二、版本

(一)元刊本

(二)天一阁藏本

(三)明宣德七年广勤书堂新刊本

(四)明成化八年本

(五)明成化九年本

三、基本内容与构成

四、不同传本窦氏针书的异同

第二十四篇《洁古云岐针法》《窦太师针法》考

一、成书年代与编者

二、书名

三、版本

四、内容

(一)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二)经络取原法

(三)接经法

(四)伤寒热病刺灸法

第二十五篇《针经摘英集》考

(一)九针式

(二)折量取腧穴法

(三)补泻法

(四)用针呼吸法

(五)治病直刺诀

第二十六篇《针灸玉龙经》考

一、编者与版本

二、基本内容与构成

三、“玉龙歌”的学术渊源

第二十七篇《盘石金直刺秘传》考

一、书名、作者与年代

二、版本、传本与构成

(一)版本

(二)传本

三、内容与价值

第二十八篇《窦太师针经》考

一、书名、作者与年代

二、版本、传本与构成

(一)版本

(二)传本

(三)基本构成

三、内容与价值

第二十九篇《针灸集成》考

一、书名、作者与年代

二、版本、传本与构成

(一)版本

(二)传本

(三)基本构成

三、内容与价值

第三十篇《十四经发挥》考

一、作者

二、成书年代与刊刻年代

三、版本

四、基本内容与构成

(一)正文

(二)十四经穴歌

(三)注文

(四)骨度图

五、体例

六、引用文献

七、学术特点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

八、失误类析

第三十一篇《痈疽神秘灸经》考

一、作者、注者及成书年代

二、版本源流

三、学术特点

第三十二篇《医经小学?针灸卷》考

一、作者与成书年代

二、版本

三、基本内容与构成

四、引用文献

(一)《针经》

(二)《医学发明》

五、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

第三十三篇《重编医经小学》考

一、版本源流

二、年代与作者

三、引用文献与学术影响

四、反思

第三十四篇《普济方?针灸门》考

一、作者

二、版本与卷数

(一)明永乐刊本

(二)明抄本

(三)《四库全书》抄本

(四)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三、基本内容

(一)针灸理论

(二)腧穴

(三)针灸治疗

四、体例

五、引用文献

(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铜人针灸经》

(二)《明堂经》

(三)《针灸四书》

(四)《针经节要》《针经摘英集》《洁古云岐针法》

(五)《外台秘要方?明堂》

(六)其他医书针灸篇

六、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

七、失误类析

(一)篇名与内容不合例

(二)图、文不符例

(三)编排失当例

(四)引用书名不当例

第三十五篇《神应经》考

一、版本

二、基本构成

三、学术价值

第三十六篇《琼瑶神书》考

一、作者及成书年代

二、版本

三、基本构成

第三十七篇《琼瑶发明神书》考

第三十八篇《奇效良方?针灸门》考

一、版本

二、基本内容与学术价值

第三十九篇《针灸大全》考

一、书名与卷数

二、成书年代

三、版本

四、基本内容

第四十篇《针灸捷径》考

一、版本

二、基本内容与引用文献

三、成书年代与编者

四、体例

五、 失误类析

六、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

【补记】

第四十一篇《针灸集书》考

一、书名与成书年代

二、版本

(一)明刊本

(二)日本抄本

三、基本内容

四、引用文献

(一)《针灸资生经》

(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三)《素问要旨论》《圣济总录》《内外二景图》

(四)《小易赋》

第四十二篇《针灸问对》考

一、作者

二、书名与卷数

三、版本与成书年代

四、基本内容及体例

五、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

六、失误类析

第四十三篇《针灸节要聚英》考

一、作者与成书年代

二、卷数与版本

(一)明嘉靖丁酉陶师文刻本

(二)正德本

(三)日本刻本

(四)排印本

三、基本内容

四、基本构成

(一)注文

(二)附图

五、引用文献考

(一)《十四经发挥》

(二)《针灸资生经》

(三)《针经节要》《针经摘英集》《洁古云岐针法》

(四)《脾胃论》

(五)《伤寒治例》《杂病治例》《玉机微义》

(六)《神应经》

六、引用文献的特点

七、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

八、失误类析

(一)同名穴辨析失误

(二)穴名识别错误

(三)脱文

(四)误解原文之义

(五)断句错误

(六)引文失误

第四十四篇《医学入门》考

一、版本

二、引用文献

三、学术特点及其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第四十五篇《徐氏针灸全书》《铜人针灸全书》考

一、书名

二、著者与编者

三、版本与年代

四、内容

五、学术价值

第四十六篇《杨敬斋针灸全书》考

一、内容与引用文献

二、版本与年代

三、编者

四、学术价值

第四十七篇《针灸大成》考

一、作者

二、版本

(一)明万历赵文炳刻本

(二)明万历刻清顺治李月桂重修本

(三)明万历刻清顺治、康熙递修本

(四)清康熙李月桂重刻本

(五)清乾隆章廷珪刻本

(六)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七)岳麓书社影印本

三、基本内容

四、基本构成

五、体例

六、引用文献考

(一)《玄机秘要》

(二)《针灸节要聚英》

(三)《神应经》

(四)《古今医统》

(五)《难经》

(六)《医经小学》

(七)《小儿按摩经》

(八)《乾坤生意》

(九)《针灸集成》

(十)《奇效良方》

七、采用文献的特点

(一)大量采用间接文献

(二)引文多有改编

八、失误类析

(一)腧穴错误例

(二)编排、分类失误例

九、学术特点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

附:《铜人明堂图》考

第四十八篇《奇经八脉考》考

一、版本

二、引用文献及引文方式

三、考穴依据

四、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

第四十九篇《三才图会?身体图会》考

一、编者与成书年代

二、版本

三、基本内容及学术特点

第五十篇《东医宝鉴?针灸篇》考

一、版本

二、引用文献

三、基本内容与学术特点

第五十一篇《针方六集》考

一、作者

二、版本

三、基本内容

四、引用文献

(一)《针灸甲乙经》

(二)窦氏针灸书

第五十二篇《类经图翼?针灸卷》考

一、版本

二、基本内容

三、引用文献

(一)《神农经》

(二)《捷径》

(三)《乾坤生意》

(四)《捷法》






精彩书摘

在系统研究了古今中医古籍整理,特别是政府主持的古籍整理规划的成效之后,笔者发现古籍整理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传承经典,也能毁损古籍。如果对古籍整理的负面作用认识不足,相关的基础工作和研究水平跟不上,那么我们很可能就会抱着保护古籍的美好愿望在不知不觉中亲手断送了那些历经坎坷传承下来的珍贵古籍,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下面让我们通过两个实例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一问题。

例之一,《针灸六赋》,中医书目均著录为“明抄本”,收藏此书的馆藏卡片更注明“附1557年”。1988 年被选入《中医珍本丛书》影印出版。而据笔者考察,此书尽抄自清代重刊本《针灸大成》,故其抄写年代不能早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不论从学术价值还是文献价值衡量,都不能称作“珍本”。

这样的失误还不至于造成灾难性的损失,而由于现行中医古籍目录学研究方法的限制所导致的对同名异书误断,常常会对针灸学术研究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例如《重编医经小学》,乃日本吉田宗恂编撰,成书于1590~1610年间。而中医古籍目录皆将其作为明初刘纯《医经小学》的一种版本著录,甚至连国家图书馆也将此书的著者题作“刘纯”。1963年《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将所有出自《重编医经小学》的经外奇穴均标为出自刘纯的“《医经小学》”,从而使得所引用文献人为地提前了200多年。半个多世纪以来,所有的针灸工具书、所有的针灸教材、所有涉及经外奇穴的论文论著,毫无例外地皆受此误导,至今仍蒙在鼓里,毫不察觉。

例之二,清代《针灸易学》,是20世纪80年代卫生部《中医古籍整理规划》的整理书目之一。因中医书目著录有嘉庆三年李守先自刻本,故整理者便选此本作底本,以“道光本”作校本。而据笔者考察,所谓“自刻本”实际是据“道光本”的重刻本,书商撤去许天锡道光二十七年序而伪充初刻本。

如果说这样的失误还只是毁掉一本书的话,那么对于针灸名著《针灸聚英》整理所出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错误则波及甚远。该书的排印本是“以日本正保二年(1645)翻刻本为底本,参校嘉靖丁酉年(1537)刻本”(见该书“出版说明”。不知出于何种考虑,该书重印时,撤去了这篇“出版说明”)。更令人不解的是,经笔者仔细对照发现此排印本文字既不同于“正保本”,也不同于“嘉靖本”,与其他任何一版本均不同。其改动、增补之处并不局限于个别字词,有的篇章中将篇名、正文、原按语均做了相应的改写,在相当程度上已失去了原书旧貌。由于《针灸聚英》对明以后的针灸书影响很大,而一般人又很难见到原本,于是今人校点明以后的针灸书,又均选用此排印本作他校本,做了大量的校改,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后遗症。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实例仅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古医籍整理失误的冰山一角,更多更大的错误详见下文“古人失误——以宋代校正医书局为例”“今人失误——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籍整理失误举例”及附篇“中医古籍版本鉴定常见问题例说”。如果针灸古籍的整理都照这样的话,用不了多少回合,那些历尽磨难保存下来的针灸古籍即使不“面目全非”,也必定是“伤痕累累”,不论我们的主观愿望是多么美好,也不论我们投入了多少经费、精力和热情。要想少犯错误,不犯大错或低级错误,首先我们应当清楚为什么古医籍研究中出一个错误是如此得容易,而纠正一个错误却是那样得难?针灸古籍研究的基本问题有哪些?我们的薄弱环节在哪些方面?


前言/序言


针灸医籍研究的水平主要取决于书目选择与版本鉴定。由于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书目选择和版本鉴定一直是针灸医籍研究最薄弱的两个环节。为编撰大型针灸丛书《针灸古典聚珍》和针灸学术史专著《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笔者历经十余年系统考察了传世针灸医籍,从中选取了在针灸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或特殊意义的针灸医籍60多种,接着又往返于国内外各大图书馆对所选书目逐一比对鉴定,在厘清版本源流的基础上,确定现存最佳版本。

全书收录清以前(包括清代)针灸医籍66种,共计90多万字(包括插图335幅)。

本书的主要特点和创新有三。其一,书籍信息揭示的广度与深度。除了注重考察作者、书名、年代、版本、基本构成、编纂体例等书籍的外部特征外,本书更着力于考察其学术源流、学术价值,以及编纂失误等学术内涵。基本理念是:将每一书置于整个针灸学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其学术源流;在证据的辨析与采用上,不仅依据传世的古医籍,还结合有关针灸文物的考察(如针灸铜人、铜人图、明堂图在源流考察上不可替代的价值),以保证研究结论的严谨和可靠。力求厘清每一部书与前代及同时代相关书之间纵横交错的联系,以及该书对后世相关书的影响,以确立其在整个针灸学术史上的位置,以便对该书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更准确的评价。从而使得《针灸典籍考》不仅可为现阶段以及未来整理针灸医籍选目、选本提供学术支撑,起到工具书的作用;同时也为学习和研究针灸典籍指点门径,赋予其针灸医籍精品“导读”的功用。其二,书目选择的代表性。书目的确定基于对传世针灸医籍的系统研读,和对针灸学术史的深入研究,具有令人信服的说服力。所选书目,除了传世的针灸经典外,还有近年出土的文献,以及笔者新发现和鉴定的失传针灸典籍4种;版本类型包括刻本、抄本、辑本和出土简、帛、卷子本。其三,版本考察的严谨性。对收录的每一种书的版本鉴定都亲自实地考察,厘清传本、版本源流,解决了不少以往针灸医籍版本鉴定的疑难问题,并澄清了版本鉴定中的错误。

黄龙祥

2015年6月



《针灸典籍考》:一部博大精深的针灸学术史与文献学巨著 序言: 针灸,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历经数千年的洗礼与传承,早已成为世界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理论体系的构建、临床技法的精进,无不凝聚着历代医家无数心血与智慧。而要深入理解针灸的脉络,追溯其源头活水,则离不开对历代针灸典籍的深入研究与考证。 《针灸典籍考》正是这样一部旨在梳理、辨析、评价历代针灸文献的学术巨著。它并非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书目,而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厚的文献功底,对散布于浩瀚史海中的针灸经典进行一次系统性的爬梳与审视。本书的诞生,旨在为针灸学子、研究者以及一切对中国传统医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针灸学术发展历程的窗口,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亲历针灸智慧的演变与升华。 第一章:先秦时期——针灸萌芽的时代 早在文字尚未完全成熟的远古时期,先民们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便已初步发现了通过外力刺激身体特定部位可以缓解病痛的规律。虽然这一时期的记载零散且难以考证,但《尚书·汤征》中“药石弗治,乃疾疢,发于百节”,以及《左传》中提及的“疾”,都为我们窥见针灸早期形态提供了可能的线索。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医学思想的初步形成,关于“砭石”等治疗手段的记载逐渐增多。《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针灸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其中,《灵枢》篇详细阐述了经络学说、俞穴定位、针刺手法、禁忌等内容,奠定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框架。《素问》篇则从脏腑、病因、病机等角度,论述了针灸在治疗各类疾病中的应用。这两部经典,如同茫茫黑夜中的灯塔,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针灸典籍考》在本章中,将对《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各篇的学术价值、历代对其的解读与争议,以及先秦时期其他可能与针灸相关的零散文献进行详细的梳理与辨析。我们将探讨《内经》中关于经络循行、穴位归经的早期认识,分析其与当时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紧密联系,并考察后世医家如何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完善针灸理论。 第二章:秦汉时期——针灸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实践的丰富 秦汉时期,中国医学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针灸学也不例外。《难经》的出现,是这一时期针灸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难经》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对经络、俞穴、脏腑等概念进行了更为精细的阐释,并提出了“八十一难”等独到的见解,对后世针灸理论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期,出现了如淳于意、华佗等杰出的医学家,他们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直接以针灸为主题的独立著作可能不多,但许多医家在他们的著作或传闻中,都体现了针灸在治疗外伤、麻痹等疾病方面的显著疗效。例如,华佗的“麻沸散”与针灸相结合的麻醉手术,便是医学史上的创举,充分展示了针灸在复杂治疗中的潜力。 《针灸典籍考》在这一章中,将着重分析《难经》的核心观点,如“五脏所生”、“六腑所主”等,并探讨其与《内经》理论的异同。我们将考察秦汉时期其他重要的医学文献,如《伤寒杂病论》(虽然以伤寒为主,但其中蕴含的辨证论治思想对针灸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以及考古发现中可能涉及的针灸器具和治疗实践。同时,本书也将梳理秦汉时期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分析他们对针灸学的贡献,并考察当时针灸在民间和宫廷的传播情况。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针灸理论的注解与汇编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医学研究并未停滞。这一时期,学者们开始对前代经典进行深入的注解与汇编,对针灸理论的理解更为深刻。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这一时期针灸学最重要的代表作。该书集前代针灸学之大成,系统地整理了经络、俞穴、病证、治法等内容,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阐述。其科学的体例和严谨的内容,使其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文献,对针灸学的标准化和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灸甲乙经》不仅是对前人知识的总结,也包含了皇甫谧本人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见解。书中对特定穴位的功用、主治的阐述,以及对针刺手法的强调,都体现了作者的独到之处。 《针灸典籍考》在本章中,将对《针灸甲乙经》的成书过程、其学术地位、以及历代学者对其的评价进行详尽的考证。我们将深入分析《甲乙经》的经络分寸、俞穴主治体系,并考察其与《内经》、《难经》等经典的关系。此外,本书还将搜集和整理这一时期其他可能存在的针灸文献片段或学术论述,如孙思邈《千金方》中关于针灸的论述,并分析其对针灸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影响。我们将重点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学在理论上的深化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这一时期针灸学如何为后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隋唐时期——针灸的官方化与国际化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医学事业也达到了新的高峰。针灸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官方的高度重视,并开始走向国际。唐朝设立了“太医署”,其中设有“针博士”、“针助教”等职位,标志着针灸教学的制度化。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千金方》中收录了大量的针灸处方和治验,详细介绍了各种病症的针灸疗法。《千金翼方》则在《千金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针灸的内容,并加入了对穴位解剖、针刺深度等更为精细的描述。 与此同时,新罗(今朝鲜半岛)的医僧惠温等人将针灸学传入新罗,并对其进行发展,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新罗针灸学,并通过新罗进一步传播到日本。日本的《医心方》等著作中,也大量引用了唐代的针灸学说。 《针灸典籍考》在此章中,将深入探究《千金方》、《千金翼方》的文献价值,分析其在针灸理论、临床应用、以及药物结合等方面的创新。我们将考察唐代官方对针灸的制度化措施,如太医署的设置及其在针灸教育和管理中的作用。同时,本书还将重点关注针灸学在隋唐时期的国际传播,考证其在中日韩等国的传播路径、接受情况以及本土化发展。我们将分析唐代医家在针灸理论上的继承与发展,并考察其在当时社会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宋元时期——针灸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学术争鸣 宋元时期,针灸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宋代政府组织编纂了《太平圣惠方》等大型医学丛书,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针灸内容。针灸学名家如王惟一,编纂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该书以精美的图文结合,详细阐述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俞穴的定位及其主治,并附有写实的铜人模型图,对针灸教学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代,针灸学在继承前代理论的基础上,迎来了新的发展。滑寿的《十四经发挥》是元代针灸学的代表作,该书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俞穴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并对一些俞穴的名称、主治进行了重新阐释,对后世针灸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元代还出现了许多关于针灸的医学著作,如杨介的《针方辨疑》等,反映了当时针灸学术的活跃。 《针灸典籍考》在这一章节中,将详细考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编纂过程及其在针灸普及和标准化方面的贡献。我们将深入分析《十四经发挥》的核心观点,如对经络循行和俞穴主治的精细化阐释,以及其对后世针灸理论的影响。此外,本书还将搜集和整理宋元时期其他重要的针灸文献,如《太平圣惠方》中的针灸篇章,并分析其学术价值。我们将探讨宋元时期针灸学术的争鸣与发展,以及针灸在当时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第六章:明清时期——针灸的普及与多样化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印刷术的普及,针灸典籍大量涌现,针灸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重要的针灸著作,如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该书汇集了历代针灸学的精华,并结合作者本人的临床经验,对针灸理论、俞穴、治法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实用的内容,使其成为民间针灸爱好者和从业者的重要参考书。《神灸经》等著作则侧重于灸法的研究与应用,体现了明清时期针灸学在不同分支上的发展。 同时,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针灸学也受到了一些西方医学思想的影响,并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研究视角。一些医家在针灸治疗疑难杂症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针灸典籍考》在本章中,将重点分析《针灸大成》的文献价值,考察其在整理、总结、创新方面的贡献。我们将深入研究明清时期其他重要的针灸著作,如《神灸经》等,分析其在特定疗法上的贡献。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明清时期针灸学的社会传播,如针灸在民间诊所、家庭教育中的普及情况。我们将探讨明清时期针灸学术的多样化发展,以及针灸在当时社会医疗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七章:近代以来——针灸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国传统医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针灸学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深厚的理论基础,顽强地生存并发展着。一批有识之士,如丁甘仁、承淡安等,积极倡导中医的现代化,并推动针灸学的研究和教育。他们创办了中医学校,编写了新的针灸教材,并将针灸学与解剖学、生理学等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推动了针灸的科学化。 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学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大力扶持中医事业,成立了专门的针灸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的针灸临床和基础研究。针灸治疗的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不断提高,并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医学界关注的热点。 《针灸典籍考》在这一章中,将梳理近代以来针灸学发展的重要文献,包括早期中医教育家编写的针灸教材、新中国成立后针灸研究的重要成果、以及国际上关于针灸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我们将分析近代以来针灸学在理论、技术、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考察针灸学如何与现代医学融合,并探讨其在国际医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将重点关注针灸学在现代科学语境下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情况。 结论: 《针灸典籍考》通过对历代针灸典籍的系统梳理与深入考证,不仅呈现了针灸学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智慧与不竭的生命力。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权威、深入的针灸学术史研究范本,帮助读者理解针灸的过去、把握针灸的现在、并展望针灸的未来。希望通过本书的解读,能让更多人认识到针灸的价值,传承中华民族的宝贵医学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造福全人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看起来厚重的著作,实则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万物朴素而深刻的理解。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其中对各种植物药材的详尽介绍,不仅仅是它们的药效,更包含了它们生长环境、采集时节,乃至在民间流传的各种趣闻轶事。阅读这些内容,我仿佛置身于一片生机勃勃的山林,亲手触摸那些带着露珠的叶片,闻着泥土和草木混合的清新气息。作者笔下的文字,不仅仅是科学的罗列,更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我尤其为书中提到的一些古老的民间验方感到惊叹,它们或许不及现代医学的精密,但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却为无数人带来了健康和希望。这种朴素的智慧,以及代代相传的生命经验,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打动人心。我常常在想,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这些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气息。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其中对古人精神世界的探讨,那些关于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以及人生追求的描绘,让我得以窥见古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有时候,我会在阅读中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想象古人是如何在那个时代思考这些深刻的人生议题的。这种思考的过程,不仅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我发现,虽然时代在变迁,但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似乎从来没有改变过。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慰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哲学著作。

评分

阅读这本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得以从更广阔的维度去理解历史和文化。书中对于一些古代典籍的解读,虽然不是我熟悉的领域,但作者的论述却非常清晰易懂,并且充满了逻辑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文献考证和版本比较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了知识的传承和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复杂。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于细节的执着追求,让我深受启发。我也因此对那些默默付出的学术前辈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是他们的辛勤研究,才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知识财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不仅仅是接受信息,更重要的是理解知识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以及其中的艰辛和不易。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在经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深深吸引,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得以窥见古人的日常起居、衣食住行,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创造力。书中的一些关于建筑和工艺的描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文字没有配图,但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仿佛能看到一座座巍峨的宫殿拔地而起,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在炉火中诞生,它们都凝聚着无数匠人的心血和智慧。这种对于物质文明的细致刻画,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独有的魅力,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并没有将这些技术描述得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语调,娓娓道来,仿佛是一位老者在向你讲述他年轻时的故事。这种亲切感,让我更容易进入书中的世界,也更容易被其中的内容所打动。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古籍,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深奥,但翻阅起来却别有一番风味。书中的文字虽然古老,但却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韵律,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于一些古代器物的描述,那些细致入微的刻画,让我得以在脑海中勾勒出它们曾经的模样。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出如此精美的物件,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更是那个时代文化和艺术的载体。有时候,我会放慢阅读的速度,反复品味每一个词句,试图去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读书,更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已经远去的灵魂进行交流。这种感觉非常奇妙,也让我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每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物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值得探索的精彩历史。

评分

黄龙祥老师的书,一定要买。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本书可为现阶段以及未来针灸医籍整理选目、选本提供学术支撑,起到工具书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终于盼到的!期待看看……针灸最好的文献工具书了!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可惜针灸腧穴通考已经脱销了。

评分

好书,精装,高端大气上档次,100入手,很便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