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点击进入湛庐文化旗舰店>>
每一个快乐的朋友,让你也快乐的概率大约增加9%。每一个不快乐的朋友,让你也快乐的概率减少7%。不仅仅是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会对你的快乐产生影响力。我们所做或所说的任何事情,都会在网络上泛起涟漪。本书作者提出:“三度影响力,社会网络的强连接原则。”这一观点开启了社会化网络研究的新篇章,成为继六度分隔理论后,社会网络研究领域具影响力的发现。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研究社会网络的知名专家,他们所做的“肥胖也可以传染”的研究与论断,曾经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作者尼古拉斯 克里斯塔基斯还在2009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具影响力100人”。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李晓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汪小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沈浩,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唐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知名IT评论人谢文,北京云基地首席顾问、云华时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郭昕,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海银资本合伙人、互联网研究专家王煜全倾情推荐。
本书是继《六度分隔》之后,社会科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作品。作者发现:相距三度之内是强连接,强连接可以引发行为;相聚超过三度是弱连接,弱连接只能传递信息。
本书讲述了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如对人类的情绪、亲密关系、健康、经济的运行和政治的影响等,并特别指出,三度影响力(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能影响到你)是社会化网络的强连接原则,决定着社会化网络的功能。
本书提出大量看似不可思议的,却又得到实践检验的观点:肥胖是可以传染的;婚姻可以延长人们的寿命;人们会仅仅因为别人自杀就决定自杀;大多数人的坚果过敏症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你所以为的自由恋爱其实是包办婚姻……
尼古拉斯 克里斯塔基斯(古乐朋)
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学教授,哈佛医学院保健政策系医学社会学教授,哈佛医学院医学系医学教授和主治医生。
TED大会演讲人,社会网络研究知名专家,因研究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与运转而享誉世界。2007年,他关于社交网络和肥胖症的研究引起了全世界医学界的关注。2009年,他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zui具影响力100人”之一。
詹姆斯 富勒
哲学博士,新型政治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哥分校副教授,任教于政治学系和无线与人口健康系统中心。专注于社会网络、行为经济学、政治参与和基因政治学的研究。
获得哈佛大学多项教学奖项,并因发现了“科伯起落”(Colbert bump)的第1个科学证据而为人们所熟知。科伯起落即指政治人物如果出现在戏剧脱口秀《科伯报告》节目中,其声望短期内会急剧上扬。
关心社会网络者的必读之作!无论是研究者还是爱好者。《大连接》告诉我们,社会网络不神秘但有学问,社会网络不仅是“网络”更是“社会”。有些书,读者需要下苦功之后才能感到升华;这本书,像小说,使人在轻松愉快之中得到滋养。
李晓明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网络因大而小。”人们的行为只能传播到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但如果有一天,社会网络的平均距离变成三度分隔,个体的行为将有可能影响整个网络!《大连接》中的观点看似惊悚却得到了实践的证实。希望了解社会网络如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行为的读者,即使不完全赞同书中的所有观点,也能从中受益。相信本书可以激发读者更深刻的思考,亦或是更深入的质疑,这些思维的火花或许会成为社会网络研究中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汪小帆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
在社会网络中,你可以把信息分享给与你相距六度的人,与他们分享生活情趣、流行时尚、工作感受;你可以对与你相距三度的人产生影响,让他们和你一起戒烟、减肥、健身。六度分隔是弱连接,只能传播信息;三度分隔是强连接,可以引发行为。你可以决定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但这种生活一定与和你连接在一起的那些人有关,你们也许素未谋面,但你们一定会通过社会网络的某种信息技术或手段相互影响。你在连接,也在被连接;人天生需要Connected,通过什么方式,期望得到什么结果,由你决定。
沈浩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即使是在真实的物理世界中,我们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影响了谁以及正在被谁影响。《大连接》基于网络行为交互,研究用户之间的影响力,提出三度影响力,堪与六度分隔理论媲美。用户连接的强弱和分隔距离的远近决定了用户间相互影响的方式和影响力的大小。无论你是资深研究员,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人,都能从该书中获益。
唐杰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
很少有人不承认社会对个人的心理、认知、行为和状态会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如何发生、怎样影响、影响多大,却没有什么人能说明白。《大连接》告诉我们,这种影响发生在相互连接的人之间,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关系传播,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实例介绍了社会网络中的连接关系造成的各种影响,小到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老病死,大到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个人,也不存在大而无当的“社会”,正是相互连接的个人网络,将个人与社会融为一体。弄清其中的道理,对各行业的人而言,都有帮助。
谢文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知名IT评论人
在企业商业模式转移的大潮中,企业、员工与客户的连接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纵向串联方式变成了横向并联方式。人们如何把握新连接方式,新的连接方式是否会改变企业领袖的影响力,管理者和员工怎样产生合力,员工和客户如何互动,这些都是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大连接》提出的三度影响力是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不论未来企业的形态如何变化,管人依然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企业信息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充分挖掘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力,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精神和物质回报。
郭昕
北京云基地首席顾问,云华时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大连接》讲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这种强连接,类似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世界模型。与弱连接一样,强连接也是一种连接关系,即点与点之间的扁平关系,不同于点与层(上级或下级)之间的分层关系。《大连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扁平化与金字塔组织在结构上的不同:一个灵活,一个机械;一个自组织,一个他组织。
姜奇平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
随着社会网络的普及,大家都逐渐熟悉了“通过六个中间人,你可以联系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六度分隔理论。但是在现实当中,可以和任何人建立连接的梦想恐怕很难实现。原因就在于,人们虽然是六度连接的,但只有三度影响,超过了三度,我们的影响力就会失去效力。所以,我们认识相距三度以内的人的概率大大高于相距三度以外的人,我们请求得到的帮助也往往仅限于三度之内。其实,“三度影响力”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心脏病、肥胖、幸福……都与三度影响力相关。更关键的是,这种三度影响是可以定量测量的。因此,三度影响力将成为未来社会化计算的重要理论基石,并在未来的社会网络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这一切,都是从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医生尼古拉斯 克里斯塔基斯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政治学副教授詹姆斯 富勒的合作研究开始的……
王煜全
海银资本合伙人,社会化媒体研究者
好也罢,不好也罢,我们是什么样的人都是由我们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大连接》所揭示的人的复杂、美好,甚至是消极表现,都是在其他地方无法看到的。21世纪,在互动方式层出不穷的社会世界里,《大连接》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丹 艾瑞里
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畅销书《怪诞行为学》作者
从健康和快乐,到时尚和金融市场,本书带我们畅游社会网络的世界。想弄清楚网络是怎么影响个人的生活的?人们彼此之间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两位作者告诉我们:“网络思维”是关键。
邓肯 瓦茨,
社会网络研究quan威,《六度分隔》作者
《大连接》是一本关于社会网络新科学的有趣的书。这两位国际知名的学者所关注的,是将我们彼此连接在一起的无形社会网络。他们把社会网络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娓娓道来,有趣又不失严谨。我们本以为,自己是命运的主人。可是,他们却说,我们不过是一个更大生物体神经系统上的一个个细胞而已。如果某个你几乎不认识的人读了《大连接》,这将会长久地改变你的生活。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亲自去读一下这本书吧,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
丹尼尔 吉尔伯特
畅销书《哈佛幸福课》作者
太了不起了,这是关于社会关系的“上帝视角”!不论是企业领袖,教师还是做父母的,都应该从这个角度看待他们的生命。
奇普 希思
畅销书《粘住》作者
《大连接》是十年的图书之一。作者分享了在社会网络方面获得的令人兴奋的创造性发现,以清晰又有趣的方式,解释了社会关系是怎么一回事儿,以及它是如何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书中包含大量故事和案例,是认识人类自身天性的必读之作。
埃德 迪纳
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的著名心理学教授,《改变人生的快乐实验》的作者
深入浅出,独具匠心。作者充分论证了社会网络的力量:没有哪件事、哪个人不受到社会网络的影响。
《商业周刊》
《大连接》所展示的独创性成果,激励并启发着我们,有时甚至会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纽约时报》
《大连接》是对人类群体进行的新研究,条理清晰,令人信服,趣味无穷。这些重要研究成果,为读者带来了愉快的阅读体验。
迈克尔 菲茨杰拉德
《波士顿环球报》
克里斯塔基斯和富勒告诉我们,无形的连接关系贯穿着整个社会。他们的研究成果意味着:社会传染就是在生成信息,因为,我们谁都离不开信息。由于每个人都可能牵涉其中,这就向人们提出挑战,要对宗教、哲学,甚至生命的意义等命题进行重新思考。
迪帕克 乔普拉
《旧金山纪事报》
社会网络无处不在而又神奇无比!为什么情绪状态更容易在朋友之间或同性的亲人之间传染?为什么与白人妇女结婚的男人在配偶去世后会承受更大的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伤害,而与黑人妇女结婚的男人却不会?两位作者循序渐进地指出了问题的根源:网络结构使然。同样,自主和自由意志、公共政策等,皆受制于网络结构。
迈克尔 邦德
《新科学家》
让个人选择观念见鬼去吧。通过寡居效应、疾病传播、选举等例子,克里斯塔基斯和富勒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广泛的连接关系,这些关系决定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谁。
《柯克斯评论》
《大连接》是对复杂现象的剖析,全面而又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它解读了人与人之间建立网络关系的重要性和运作机理。
《出版人周刊》
推荐序 大连接,大数据,大合作:网络因大而小
中文版序 尼古拉斯与詹姆斯访谈录
引言 我们镶嵌在巨大的社会网络上
人类连接在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上,我们的相互连接关系不仅仅是我们生命中与生俱来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永恒的力量。正像大脑能够做单个神经元所不能做的事情一样,社会网络能够做的事情,仅靠一个人是无法胜任的。
第一部分 社会网络的形成
第1章 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三度影响力,社会网络的强连接原则.
我们的连接关系,并不局限于我们认识的人。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可以启动链式反应,并最终连接到我们,就像遥远的波浪最终冲到我们的海岸一样。社会网络传播快乐、宽容和爱。社会网络影响着我们的选择、行为、思想、情绪,甚至是我们的希望。
KEY WORDS 水桶队列、电话树和军队组织 按钮网络 三度影响力
第二部分 社会网络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
第2章 你若微笑,世界将回报以微笑:社会网络如何影响人类的情绪.
每一个快乐的朋友,让你也快乐的概率大约增加 9%。每一个不快乐的朋友,让你也快乐的概率减少 7%。与口袋里大把大把的钞票相比,一个素未谋面的三度分隔的人会对你的快乐产生更大的影响。坚持那些产生快乐的行动,让更大的群体快速实现快乐的同步化。
KEY WORDS 同理心 群体性心因性疾病 普鲁斯特现象
第3章 爱不是动词和名词,而是一个连词:社会网络如何影响人类的亲密关系.
68%的人与配偶的相识,都是经由某个认识的人介绍的。而经由“自我介绍”而相识的比例仅为 32%。社会网络就是最有效率的“媒人”,尽管我们坚持认为,是自己在把握着自身的命运。
KEY WORDS 参照群体 对比效应与同化效应 同类婚 混杂 寡居效应
第4章 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胖子,你就会变胖:社会网络如何影响人类的健康
互为朋友的两个人,如果其中一个人发胖了,那么,另外一个人也将发胖的风险几乎是原来的三倍。你可能不认识你朋友的丈夫的同事,但是,他会让你变胖。同样,你姐姐的朋友的男朋友,也可能让你变瘦。但一切都是表象,真正流行的是态度。
KEY WORDS 集中化网络与集成化网络 维特效应
第5章 强连接引发行为,弱连接传递信息:社会网络如何影响经济的运行.
市场参与者寻求绕过麻烦的方法,跟一个人寻找不得性病的方法是类似的。重要的不仅仅是你跟谁睡在一起,而是这些人还跟哪些人睡在一起。个别人的理性行为可以导致整个社会的非理性行为,在社会网络的作用下,群体智慧能迅速引发愚蠢行为。
KEY WORDS 列维飞行 三度信息流 少数人权力效应
第6章 众口铄金胜过一言九鼎:社会网络如何影响社会的进步.
一个人的投票决定,会增加其他人也投票的可能性。众所周知,当你决定投票时,也增加了你的朋友、家人和同事投票的可能性。技术进步会改变人们在社会网络上的生活方式,并会对人们的自我控制方式与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KEY WORDS 极化 多米诺效应
第三部分 人类的现实行为对社会化网络发展的强化
第7章 利他与合作,“网络人”的天性:如何增强社会网络的持久性.
“我们镶嵌在社会网络上”,我们之所以希望形成连接关系,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基因在起作用。连接行为本身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必须与他人合作,判断他们的意图,影响他们或者被他们所影响。自利并不总是有利可图的,与那些只关心自己的人相比,乐意帮助他人的人,生存下来的可能性更大。
KEY WORDS 以牙还牙策略 经济人假设与网络人假设 社会智力假说 邓巴数
第8章 超连接,开启“第二人生”:如何增强社会网络的互动性.
新的社会现象因互动而生,它们通过充实和扩展个人的体验而超越了个人的体验,对于大家的共同利益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借助于网络,人类就可以收到“总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新的连接方式的出现,一定会增强我们的能量,让我们得到上天原本赋予我们的一切。
KEY WORDS 超连接 海神效应
结语 “一切的一”和“一的一切”
文明社会的核心在于,人们彼此之间要建立连接关系,这些连接关系将有助于抑制暴力,并成为舒适、和平和秩序的源泉。人们不再做孤独者,而是变成了超级合作者。我们的给予是维护网络的必需,慷慨将网络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而网络反过来又孕育了慷慨。
译者后记
大连接、大数据、大合作:网络因大而小
汪小帆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
很多读者都或多或少地知道“六度分隔”甚至“弱连接”,但是对“三度影响力”和“强连接”颇感陌生。我在给学生上网络科学导论课时经常会介绍一些本书中的例子,如快乐和肥胖的传播等。在我讲到快乐和微笑的传染时,学生们会伴着微笑的视频而微笑,这种微笑包含了他们对快乐可以传染这一观点的认同。但在我讲到肥胖症也会传染时,学生们虽然也会发出笑声,但笑声中总是包含些许怀疑和不可思议,因为他们无法想象三度影响力竟然能够在目前的社会网络中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正因如此,我非常期待本书中文版的面世,并且会推荐给学习网络科学的学子。事实上,所有希望了解社会网络如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行为的读者,即使并不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也都能够从书中受益。相信本书可以激发读者更深刻的思考,抑或是更深入的质疑,这些思维的火花或许会成为社会网络研究中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五十年前,米尔格拉姆关于“六度分隔”的小世界实验,以及格兰诺维特关于“弱连接的力量”的研究,只涉及对几百个人的抽样调查。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我们能够获得的数据规模越来越大,可以在以百万甚至是以亿计节点的量级上来研究社会网络。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11年年底,Facebook和米兰大学合作,针对7亿多Facebook用户之间的好友关系网络所做的研究。研究发现,两个用户之间的平均距离仅为4.74度。而且,从近年的演化趋势看,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增大和连接的不断增多,平均距离呈现减小趋势,正可谓“网络因大而小”。“更大的网络,更小的世界”对人类意味着什么?按照作者的三度影响力观点,我们的很多行为可以影响到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那就意味着如果有一天,Facebook这样的社会网络的平均距离接近3度的话,个体的行为就有可能影响整个网络了!
大数据有助于分析大连接。本书第6章以奥巴马2008年的总统大选为例,阐明了社会连接关系是解开投票谜团的关键:当你决定投票时,也增加了你的朋友、家人和同事投票的可能性。2012年,奥巴马在竞选中再次充分利用社会网络,并把投票动员作为一个重要策略。如何进行有效的投票动员?如何验证某种动员策略的有效性? 2012年9月,罗伯特·邦德(Robert M. Bond)等人在《自然》杂志上专文报道了2010年美国国会选举期间,推送给6100万Facebook 用户的政治动员信息的随机对照实验的结果。结果表明,该信息会直接影响数百万人的现实投票行为:如果你从Facebook上得知你的一些朋友已经投票的话,那么你也更有可能去投票。而且,该信息不仅影响接收信息的用户,还会影响用户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即投票的影响符合“三度影响力”。社会传递对现实投票的影响比信息本身产生的直接影响更大,而且几乎所有传递都是发生在具有强连接关系的亲密朋友之间的,这表明强连接对于社会网络中行为传播的重要性,即人与人之间的强连接会引发行为。
大连接促进大合作,大合作迎接大挑战。本书第7 章阐述了“连接关系,自古有之”,以及“连接带来合作的进化”。2012 年1 月26 日的《自然》杂志封面文章说明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可能存在一些共性的社会网络特征。文章研究了坦桑尼亚北部的哈扎人(Hadza)布须曼人,他们仍以狩猎采集为生,与现代社会几乎完全隔绝。但他们的社会网络仍具有一些与现代社会网络相同的结构特征,包括同类相聚和群体合作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网络化,科学研究的网络化趋势也愈加明显。2012 年10 月,亚当斯在《自然》杂志上以《大合作:研究网络的兴起》为题,阐述了科学研究的网络化趋势及其挑战。2004 年出现了作者人数大于1 000 的科研文章,2008 年则出现了作者人数大于3 000 的文章。跨国家、跨地区的合作也不断增加。
一方面,许多复杂的科技难题需要科研人员的协同攻关;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充分保护科研人员个体的自由探索与创新思维。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挑战。正如文章所说的:“协同大挑战很抓眼球,但每次每个学科最多只有三人可以获奖的诺贝尔奖同样魅力无穷!”
大连接、大数据、大合作一方面告诉我们需要更多地依赖群体智慧与力量,另一方面也表明个体作用可以通过网络放大进而影响到更多的人。本书作者在中文版序中曾引用圣雄甘地的话:“如果要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确实,我们期望一个什么样的网络社会,我们就要努力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我们镶嵌在巨大的社会网络上
人类连接在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上,我们的相互连接关系不仅仅是我们生命中与生俱来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永恒的力量。正像大脑能够做单个神经元所不能做的事情一样,社会网络能够做的事情,仅靠一个人是无法胜任的。
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连接的
在过去10 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尼古拉斯)都在苦苦地思索这些问题。开始时,我把关注点放在最简单的社会网络上:由两个人组成的二人组。我最初研究的二人组是夫妻。我曾经是一个医生,负责照顾身患绝症的病人,我注意到了爱人去世会对其配偶造成严重伤害。于是,我开始对“一个人患病怎样导致另一个人也患病”这个问题产生兴趣。我觉得,如果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连接的,那他们的健康状况也一定是相互连接的。如果妻子生病或去世了,她丈夫的死亡风险肯定会大增。最后,我意识到可供我研究的二人组有很多种,如两个兄弟姐妹、两个朋友或两个由后院栅栏连接在一起(而不是分开)的邻居。
但是,问题的真正核心并不是这些简单的二人组。众多的二人组能形成巨大的连接关系网络,延伸至很远的远方。一个男人的妻子有一个好朋友,这个好朋友有丈夫,好朋友的丈夫有一个同事,同事有一个弟弟,弟弟有一个朋友……这些连接关系就如同闪电,在整个人类社会范围内勾绘出错综复杂的图案。实际情况似乎还要更复杂些。在社会网络上,每从某个人处移开一步,与他人的连接关系的数量,以及连接关系的复杂性都将急剧增加。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开始阅读其他社会学家的著作,他们中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学者,也有20世纪70年代富有远见的社会学家。不过,他们研究的社会网络规模只有3~30人不等。但是,我感兴趣的社会网络规模则要有3 000人或者30 000人,甚至300万人。
我意识到,研究如此复杂的问题,要是能找个人一起进行,更容易出成果。此时,詹姆斯·富勒正在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研究社会网络。詹姆斯也在哈佛大学工作,尽管许多年来我与他就在同一个校园的两座毗邻的办公楼里,但彼此并不认识。2002年,我们通过加里·金(Gary King)的引见而相识。加里·金既是詹姆斯的同事,也是我的同事。换句话说,我们以“朋友的朋友”的身份开始了友谊之旅。加里觉得我们两个人在学术上可能会有共同兴趣,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人们都连接在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上
我与詹姆斯因社会网络而结缘,我们都想弄明白:社会网络是如何运转的?为什么会这样?它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好处的?
詹姆斯这些年一直都在研究人们的政治信仰的起源。他还在研究一个人解决社会或政治问题的努力是如何影响别人的?人们是怎样联合起来去完成仅靠自己无法完成的任务的?他还与我分享了本书讲述的另一个关键的内容:利他与善意,这两者都是社会网络成长和持久存在所必不可少的。
大连接洞察
CONNECTED
当我们开始思考“人们都连接在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上”这样一种观点时,我们认为社会影响不会止于我们所熟知的人。如果我们影响了我们的朋友,他们又影响了他们的朋友,那么,我们的行为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素未谋面的朋友。我们发现,如果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长胖了,你也会长胖;如果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戒烟了,你也会戒烟;如果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快乐了,你也会快乐。
我们终于意识到,社会网络的形成和运转也遵循着一些基本规则。我们的结论是,如果想要研究社会网络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必须先弄清楚它是怎样形成的。比如说,一个人不可能与所有的人都结交为朋友。人们在建立社会关系和结交朋友时,受到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地位、技术,甚至是基因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了解人的关键就是理解彼此之间的连接关系。因此,我们将关注点转移到连接关系上。
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不只是我们,在过去10 年间,很多其他领域的学者在数学和网络科学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当我们开始研究人的连接关系时,工程师正在研究电站网络,神经科学家正在研究神经元网络,基因科学家正在研究基因网络,物理学家也正在研究五花八门的网络。他们的网络可能很美妙,但我们的网络更有意思:更复杂也更重要。毕竟,我们的网络的所有节点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人能够做出决策,即便是被镶嵌在网络上并受到网络的影响,仍有可能让网络发生改变。一个由人组成的网络有着不同寻常的生命。
社会网络,人类超个体
不仅科学家对网络的潜在美和阐释力感兴趣,普通人也在思考这些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互联网进入家庭,每个人都开始思考:众多事物怎样才能相互连接在一起呢?人们开始聊起“网”,聊起“万维网”(World Wide Web),更不用说红极一时的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了。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和计算机一样,也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这些连接关系具有明显的社交意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几乎每个人都熟悉社交网站Facebook和Twitter。
随着对社会网络研究的更加深入,我们开始将它看作一种人类超个体,它也在不断成长和进化。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在社会网络上传播。这种超个体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而我们非常希望能够了解它的结构和功能。
只有将我们自己看成超个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才能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自己的行为、选择和感受。如果我们因镶嵌在社会网络上而受到影响,受到与我们的连接关系或远或近的那些人的影响,我们就不可避免地要失去一些自主决策力。当人们发现他们的邻居,甚至他们不认识的人,都能影响颇具道德意味和社会意义的行为和结果时,这种控制力的丧失就会激起人们特别强烈的反应。但是从好的方面看,借助社会网络,人们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本书的观点是,我们的相互连接关系不仅是生命中与生俱来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永恒的力量。正像大脑能够做单个神经元所不能做的事情一样,社会网络能够做的事情,仅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
KEY WORDS
人类超个体
人类超个体,是指一个由许多个体组成的有机体,它拥有个体身上并不具有的特性,而这种特性源于个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
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来,人们最关心的事情,例如人的生死贫富、行为公正不公正等,最终都归结为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之争。科学家、哲学家以及其他以研究社会为己任的人,大体上分为两个阵营:一些人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些人则认为社会力量(如良好公共教育的缺乏及政府腐败等)能决定命运。
但其实,在这场纷争中还存在第三个因素。通过将研究成果与在生活中的种种经历相结合,我们发现,我们的连接关系对我们有相当大的影响。通过将人们对个体的研究和对群体的研究相结合,我们发现社会网络能够对我们的众多感受给出合理的解释。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人与人的连接关系,以及这种连接关系是如何影响情绪、亲密关系、健康、政治、经济运行、生物进化和技术的。但最最重要的是,对于“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一问题,本书给出了很好的回答。要想知道自己是谁,唯有弄清彼此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习惯性好评!习惯性好评!
评分正好活动再收点想买的书
评分好
评分~~~~~~~~~~~~~
评分对技术了,以后网络的书籍。
评分速度快纸张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书不错,慢慢看
评分写的非常好,送货速度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