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 [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 [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仝川 编
图书标签:
  • 环境科学
  • 环境
  • 生态学
  • 可持续发展
  • 污染
  • 资源
  • 环境保护
  • 地球科学
  • 科学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9992
版次:2
商品编码:122280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师范类地理系列教材
外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4
字数:45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首先介绍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大气、水和土壤等主要环境要素的污染特征与规律,介绍了固体废物污染与处置以及物理环境污染与防治;其次,论述了环境管理的理论框架和新管理手段,介绍了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的基本理论与主要技术;后,探讨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以及人类应对环境问题挑战所做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与思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 1
第二节 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 6
第三节 环境科学进展与展望 / 8
第四节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 10
第二章 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 12
第一节 大气环境污染概述 / 12
第二节 主要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 / 15
第三节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 / 24
第四节 大气污染的危害 / 34
第五节 大气污染的防治 / 42
第三章 水体污染与防治 48
第一节 水资源与水质指标 / 48
第二节 水体污染概述 / 52
第三节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转化 / 60
第四节 水体污染防治 / 71
第四章 土壤污染与防治 78
第一节 土壤污染概述 / 78
第二节 土壤重金属污染 / 81
第三节 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89
第五章 固体废物污染与处置 96
第一节 固体废物污染概述 / 96
第二节 固体废物污染危害与管理 / 98
第三节 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 / 101
第六章 物理环境污染与防治 116
第一节 噪声污染与防治 / 116
第二节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 125
第三节 热污染与防治 / 129
第七章 环境监测 133
第一节 环境监测概述 / 133
第二节 主要环境要素污染监测技术 / 135
第八章 环境评价 146
第一节 环境评价概述 / 146
第二节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147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 / 156
第九章 环境管理 164
第一节 环境管理概述 / 164
第二节 环境立法与环境标准 / 166
第三节 环境规划 / 170
第四节 现代环境管理途径 / 178
第五节 中国环境管理与实践 / 186
第十章 全球环境变化 191
第一节 全球环境问题概述 / 191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 / 195
第三节 臭氧层耗损 / 200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锐减 / 204
第十一章 可持续发展 209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概述 / 209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 210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 213

前言/序言

  环境与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挑战。环境科学发展到今天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环境科学在日益发展壮大,其对于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诸多局部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授对于提高广大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十分重要。

  环境科学自诞生时,就从其他的传统学科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不断地发展着自身,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考和新成果不断涌现。一个综合性、交叉性,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具有跨学科特点的环境科学学科体系正在逐渐形成,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针对环境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的巨大需求,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水平的一线教师编写既介绍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又反映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的《环境科学概论》教材是加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师范类院校环境科学学科建设和培养高素质师范类人才的必然要求。

  本书在章节设计和内容编写上遵循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既介绍基础,也探讨新概念与新知识;既介绍理论,也论述技术和方法的基本原则。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总体轮廓,包括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分科、发展与特点,重点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关键知识点,提高学生自身的环境理论素养和环境保护基本能力,拓展学生的环境科学视野,调动学生对于环境科学的兴趣以及对环境保护事业的热爱。

  本书2010年出版第一版,2017年出版第二版。考虑到关于大气细颗粒物及雾霾污染的影响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对第二章的内容进行更新与完善。此外,考虑到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性,对第十章的内容也进行了适当的补充。

  本书编写分工如下:前言,仝川;第一章,仝川、刘成武;第二章,朱俊、仝川、林啸;第三章,刘成武;第四章,谭长银、万大娟;第五章,赵从举;第六章,何太蓉、赵从举;第七章,赵伟;第八章,万大娟、谭长银;第九章,仝川、魏智勇;第十章,赵从举;第十一章,魏智勇。全书由仝川统稿。

  科学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紧迫,对于本书中出现的不足和缺陷,希望使用教材的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生态足迹:地球承载力的测量与思考》 作者: [此处可以填写一个虚构的作者姓名,例如:张晓明、李华] 出版社: [此处可以填写一个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绿洲文化出版社、大地译丛] 出版日期: [此处可以填写一个虚构的出版日期,例如:2023年10月] 书籍简介: 我们的星球,广袤而生机勃勃,支撑着无数生命的存在。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我们对地球资源的索取日益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愈发深远。当我们惊叹于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享受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是否曾停下脚步,认真审视过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究竟还能承受多少?《生态足迹:地球承载力的测量与思考》一书,正是为了回应这个时代最核心的追问而诞生。它并非是一部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一次面向未来的集体反思,一次对人类活动与地球生命系统之间复杂关系的细致梳理。 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探索“生态足迹”奥秘的旅程。生态足迹,这个概念虽然已为不少关注环保的读者所熟知,但其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测量方法以及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却值得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本书将以详尽而易懂的方式,阐释生态足迹的核心理念:即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生产性生物再生资源的平均需求。它包括我们消耗的食物、纤维、木材、能源,以及吸收废弃物(尤其是二氧化碳)所占用的土地面积。通过将人类的需求与地球的再生能力进行量化对比,生态足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当前人类活动的规模与地球的承载能力之间的差距。 第一部分: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石与计算模型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深入剖析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础。我们将追溯这一概念的起源,理解其是如何从对环境问题的零散观察,逐步演变成一种科学而全面的衡量工具。我们将详细介绍生态足迹的构成要素,包括耕地足迹、牧场足迹、渔业足迹、森林足迹、碳足迹以及建筑用地足迹。对于每一个组成部分,我们都将展开详细的论述,解释其代表的资源类型、消耗方式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 例如,在“耕地足迹”的章节中,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食物的生产环节,还会探讨种子生产、肥料使用、农药灌溉、土地退化以及食物加工和运输等全过程所占用的土地资源。对于“碳足迹”,我们将深入解析其与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土地利用变化(如森林砍伐)等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阐述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造成的连锁反应。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详细介绍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我们将披露其背后的科学模型,例如使用“当量因子”和“面积当量”等概念,将不同类型的土地和水域转化为统一的衡量单位——“全球公顷”。这将帮助读者理解,为何不同地区的土地生产力会影响其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以及为何全球平均的生产力被用作统一的参照标准。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计算个人、家庭、城市乃至国家层面的生态足迹,让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读者将有机会了解到,究竟是哪些日常行为(如出行方式、饮食习惯、能源消耗、购物选择)在不经意间为我们积累了庞大的生态足迹。 第二部分:全球生态足迹的现状与区域差异 在掌握了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之后,本书将视角转向全球层面,审视当前人类活动的生态足迹状况。我们将呈现最新的全球生态足迹数据,并与地球的生物承载力(biocapacity)进行对比,清晰地揭示“生态赤字”——即人类需求的资源量超过了地球的再生能力。这一部分将提供大量翔实的数据和图表,展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态足迹如何持续攀升,以及这一趋势对全球环境造成的严峻挑战。 本书将重点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差异。我们将探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上的显著区别。例如,高收入国家普遍拥有较高的生态足迹,这与其发达的工业体系、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以及对进口资源的依赖息息相关。而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人均生态足迹相对较低,但其人口基数庞大,对生物承载力构成巨大的压力,并且往往在应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通过对不同区域生态足迹的深入剖析,本书将揭示资源分配不均、环境责任不对等的深层原因。我们将探讨全球贸易体系、国际分工以及历史因素如何在塑造不同区域生态足迹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环境的不平等。例如,一些国家可能通过进口消耗其他国家的生物承载力,从而在本地呈现出较低的生态足迹,但这并不能真正缓解全球的资源压力。 第三部分:生态足迹的意义与未来展望 《生态足迹:地球承载力的测量与思考》并非仅仅止步于对现状的描绘和对问题的揭示,它更将引领读者思考生态足迹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并积极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生态足迹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一个环境指标,更是对我们现有发展模式的根本性拷问。我们将讨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长期超出其生物承载力时,可能引发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后果,包括资源短缺、环境退化、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社会冲突以及移民潮等。 本书将着重强调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决策工具的重要性。它能够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科学的依据,帮助制定更有效的环境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并引导公众形成更负责任的消费和生活习惯。我们将通过成功的案例研究,展示如何运用生态足迹的理念,推动城市规划、能源转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变革。 最后,本书将以充满希望的笔触,展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引导、教育普及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共同迈向“生态平衡”的境界,即人类的生态足迹能够与地球的生物承载力相匹配。这并非意味着放弃发展,而是追求一种更智慧、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我们将鼓励读者认识到,每一个个体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可能汇聚成巨大的力量,共同守护我们唯一的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地球。 《生态足迹:地球承载力的测量与思考》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一次对我们与地球关系的重新定义。它邀请每一位读者,从“我”开始,去理解“我们”与这个星球的关系,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去创造一个真正可持续的未来。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意识的觉醒,一种行动的召唤。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会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起来却充满了惊喜。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现实主义视角,它并没有回避环境问题带来的严峻挑战,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将各种环境风险摆在我们面前。从全球变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到各种工业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再到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不可持续性,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然而,这并非一本悲观的书,恰恰相反,它在指出问题之后,更着力于探讨解决方案。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生态修复”和“绿色科技”的章节,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智慧和创造力。书中列举了许多成功的案例,比如曾经被污染的河流如今重现生机,又比如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伟大进程。这些故事充满了力量,让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是可以扭转局面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逻辑清晰,过渡自然,即使是初次接触环境科学的读者,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核心概念。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份关于我们如何与地球和谐共存的行动指南。

评分

从一个完全非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这本书非常成功地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变得触手可及。它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偶尔出现,作者也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或者清晰的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我很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科学原理融入其中。比如,在讲解气候变化时,作者引用了极地冰川融化的场景,让我仿佛看到了企鹅无家可归的画面,这种情感的连接,比单纯的科学数据更能打动人心。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对环境影响的分析,让我认识到环境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比如,贫困地区更容易受到环境恶化的影响,而发达国家的高消费模式又加剧了环境压力。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我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也相当有启发性,它不仅指出了潜在的风险,更提供了应对这些风险的策略,让我对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语言流畅,行文生动,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博学的朋友娓娓道来。

评分

这本《环境科学概论》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并非那种一板一眼、照本宣科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一步步探索这个错综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环境科学世界。作者巧妙地将宏观的地球系统与微观的生物圈联系起来,让我明白了每一片叶子、每一滴水的存在都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息息相关。书中对于不同环境问题的剖析,比如水资源短缺的根源,土壤退化的成因,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连锁反应,都做得非常深入且富有逻辑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不同科学分支的整合,它并没有将环境科学孤立起来,而是清晰地展示了它与地理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甚至社会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全面的科学图景。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出的理论和观点是否与我身边观察到的现象相符,这种主动的思考和联系,极大地加深了我对内容的理解。作者在梳理复杂科学知识的同时,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性的发展脉络,让我们了解环境科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演变至今的,这对于理解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方向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拓展视野、激发思考,并且充满智慧的书。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开始探索环境科学领域的新人,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宝贵的入门指引。它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为我构建了一个扎实的基础知识框架。书中对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学科发展历程的介绍,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清晰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阐述,它让我们认识到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看不见的价值,比如净化空气、水源,以及调节气候等等,这让我更加珍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书中在介绍各个环境子领域时,都力求做到全面而深入,从大气污染到水体污染,从土壤保护到生物多样性保护,每一个主题都得到了充分的讨论。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环境伦理和环境政策等议题,这让我意识到环境科学不仅仅关乎科学技术,更关乎我们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作者在写作时,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将抽象的科学原理具象化,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了解环境科学基本知识,并希望对我们共同的家园负起责任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一扇新窗户!之前对“环境”这个词的理解局限于空气污染和垃圾分类,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远超我的想象。书中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和理论,而是用生动形象的案例,比如亚马逊雨林的消失如何影响全球气候,又比如海洋塑料垃圾如何扼杀海洋生物,这些故事让我感同身受,仿佛置身其中,深刻体会到人类行为对地球造成的深远影响。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不仅仅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更重要的是,它详细阐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和方法。从社区层面的环保行动,到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再到全球性的合作倡议,书中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让我看到了希望,也激发了我参与到环保事业中的热情。尤其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章节,让我重新思考了消费主义的本质,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环保的选择。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而且图文并茂,大量的精美图片和清晰的图表,让原本可能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生动。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关心地球、关心我们未来的人们,它会让你对“环境”二字有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激发你行动的勇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