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域旅游是当代中国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件,是当代中国旅游发展方向、推动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全新事业。《全域旅游: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客观、审慎地梳理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全过程,深入地分析和总结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推进实施的经验、模式和发展趋势,是我国第一部按照产业发展报告的体例来研究全域旅游的著作,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实践性和前瞻性。
《全域旅游: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分为总论、专题报告、地方探索、热点聚焦四个部分。总论部分对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背景和过程、意义和价值、发展态势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梳理。专题报告部分为全域旅游目的地创新、特色旅游休闲街区、互联网+旅游、特色小镇、厕所革命等全域旅游建设专项年度发展报告。地方探索部分重点研究了海南、宁夏、尤溪、厦门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地方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热点聚焦部分重点研究了全域旅游规划、管理、运营及资源、产品、人才等相关热点问题。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大趋势、大战略、大实践:全域旅游布局中国
全域旅游代表现代旅游发展方向
全域旅游大事记
第二篇 专题报告
2016年全域旅游目的地创新发展报告
2016年特色旅游休闲区发展报告
2016年“互联网+旅游”发展报告
2016年特色小镇发展报告
2016年厕所革命发展报告
2016年宁夏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报告
第三篇 区域探索
海南全域旅游“点线面”推进模式
宁夏全域旅游“四全”发展模式
尤溪全域旅游主客共融发展模式
浙江桐庐县全域旅游探索及启示
厦门全域旅游发展探索
福建省永泰县全域旅游发展新探——基于多元融合视野
福建建宁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探究
第四篇 热点聚焦
全域旅游规划的创新路径
全域旅游落地运营模式
市域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以厦门为例
省域全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以湖北为例
全域旅游背景下政府与市场关系优化研究-一以海南“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例
全域旅游投资热中的民资风险控制
全域旅游的休闲农业区发展模式研究——以台湾万恋休闲农业区为例
全域旅游视域下乡村旅游开发的新思路一以山东省微山县驩城镇为例
全域旅游视角下民族节庆活动的传承与创新——以福建宁德畲族为例
全域旅游与乡村文化资源利用——以厦门为例
全域旅游时代下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旅游体验研究——以峨眉山景区为例
全域旅游背景下观赏型主题公园经营困境与出路研究——以厦门园博苑为例
全域旅游视角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初探
森林旅游合作组织的互联网融资博弈与营销
对全域旅游的实质和示范区创建单位的理论考察
全域旅游视野下文化旅游产业与区域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研究
——以全域旅游示范区鹰潭市为例
全域旅游目的地营销与政府角色创新
附录
全域旅游大有可为
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
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休闲重大工程的通知
前言/序言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依靠消费引领、服务驱动的新特征,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作用持续增强。在综合研判我国旅游业发展阶段及态势的基础上,国家旅游局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重大战略和工作重点推进实施。2017年,全域旅游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全域旅游正式提升为国家战略。与此同时,业界也做出积极快速的响应,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域旅游规划实践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在此背景下,由全国首席旅游规划师联盟、厦门市社科联、厦门市社科院主办,教育部旅游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厦门理工学院承办的“中国(厦门)全域旅游发展高峰论坛”于2016年9月召开。高峰论坛充分融合旅游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等多方力量,搭建全域旅游的理论与实践沟通平台、交流场域及探讨阵地,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高峰论坛以“全域旅游发展创新与规划实践”为主题,代表们聚焦全域旅游发展创新的前沿理论与战略性规划设计实践问题,从全域旅游理念内涵、经典案例、规划实践、发展趋势等不同维度开展了积极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行业共识。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推进全域旅游的研究,我们组成了编委会,由魏成元教授牵头组织编写《全域旅游发展报告》。经过脚踏实地的实践调研和理论研究,终于形成了这份沉甸甸的研究成果——《全域旅游: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
按照产业发展报告的体例,全书分为总论、专题报告、区域探索、热点聚焦四个部分。总论部分对我国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和实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专题报告部分为全域旅游目的地创新、特色旅游休闲街区、互联网+旅游、特色小镇、厕所革命等全域旅游建设专项年度发展报告。区域探索部分选择和研究了海南、宁夏、尤溪、厦门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地方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热点聚焦部分重点研究了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规划创新、旅游运营落地、旅游投资风险控制、旅游管理体制变革、旅游资源开发与产品创新、传统旅游地转型、旅游人才培养等热点问题。
《全域旅游: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客观、审慎地梳理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全过程,深入地分析和总结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推进实施的经验、模式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创新性、实践性和前瞻性,势必能对我国全域旅游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值得广大全域旅游研究者、规划者、管理者以及关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相关人士学习和参考。
教育部旅游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马勇 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新模式、新业态与新路径》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旅游业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观光休闲,而是逐渐演化为涵盖文化、艺术、科技、商业等多元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在这一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引擎。本书《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新模式、新业态与新路径》旨在系统梳理当前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深入剖析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前瞻性地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政策制定者、行业从业者、研究学者以及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一份具有深度与广度的参考。 本书的撰写,汇聚了多位在文化、旅游、经济、社会学等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功底的专家学者,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打破传统行业壁垒,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将其有效融入旅游产业链条,从而催生出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新兴业态,构建起可持续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第一章: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与内涵界定 本章首先将深入剖析当前全球及中国文旅产业发展的大背景,包括宏观经济环境、社会消费结构变化、科技进步对旅游体验的重塑,以及国家政策导向对文旅融合的推动作用。我们将讨论,为何在当下,文旅融合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成为产业升级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接着,我们将对“文旅融合”这一概念进行精细的界定与辨析。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旅游往往侧重于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看”与“游”,而现代文旅融合则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文化艺术、地方特色民俗、甚至前沿科技在文化体验中的应用,并注重游客的深度参与和情感互动。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如文化资源的丰富性、旅游体验的沉浸感、产业的联动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等方面,来阐释文旅深度融合的丰富内涵。我们会区分“文旅结合”与“文旅融合”,强调后者所蕴含的深度互动、价值共创与体系化协同。 第二章:新模式的涌现:从单一到多元的价值创造 本章将聚焦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创新模式。我们将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进行阐述: IP驱动的文旅融合新模式: 深入分析如何将优质的文化IP(如文学、影视、动漫、游戏、传统工艺等)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我们将探讨IP的挖掘、孵化、授权、以及在旅游场景中的落地应用,例如主题公园、沉浸式演艺、文创产品开发、以及基于IP的旅游线路设计等。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现成功的IP如何成为引爆旅游热点、提升品牌价值的强大引擎。 科技赋能的沉浸式体验模式: 探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5G通信等前沿科技在文旅融合中的应用。我们将重点阐述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打造超越传统观光模式的沉浸式、互动式、个性化旅游体验,例如通过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利用AR技术提供导览讲解、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偏好进行个性化推荐等。这些技术的融合,不仅提升了旅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 “文化+”多元融合模式: 考察文化与农业、工业、商业、教育、健康、体育等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农业的“诗与远方”(休闲农业、农耕体验),工业的“文化基因”再造(工业遗址活化、工业旅游),商业的“文化内涵”植入(文创街区、主题商业空间),教育的“研学旅行”发展,健康的“养生文化”体验,以及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体育赛事旅游、户外运动基地)等等。这些跨界融合,打破了产业边界,拓展了文旅产业的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 区域协同与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分析如何通过区域间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构建区域性的文旅发展共同体。我们将讨论全域旅游理念下的空间规划、产品设计、市场推广以及管理体制的创新,强调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构建“处处是景、时时可游、人在景中”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第三章:新业态的崛起: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本章将聚焦于文旅融合背景下涌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新型旅游业态,它们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旅行方式和消费习惯。 沉浸式演艺与文旅综合体: 深入研究以实景演艺、剧场表演、沉浸式戏剧等为核心的文旅业态。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地域文化、历史故事、艺术形式巧妙结合,创造出让游客身临其境、情感共鸣的演出体验。同时,分析文旅综合体如何通过集聚演艺、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多种业态,打造一站式文化旅游目的地。 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与体验: 探讨以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体验、手工艺制作、民俗活动参与等为代表的体验式旅游。我们将分析如何将地方特色文化转化为可触碰、可带走、可参与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文化深度体验和个性化纪念的需求。 康养旅游与文化疗愈: 考察将传统养生文化、现代医疗保健与旅游相结合的康养旅游模式。我们将分析如何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特色养生技术,结合地域文化,提供身心疗愈、健康促进的旅游产品。 研学旅游与教育实践: 重点探讨以学习、实践、探索为核心的研学旅游。我们将分析如何将课堂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的旅游线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夜间经济与旅游新场景: 关注夜间旅游的发展,包括夜间演艺、夜间市集、夜间观光、夜间主题餐饮等。我们将分析如何激活城市夜间旅游资源,拓展旅游消费时空,丰富游客的夜间体验。 乡村旅游与在地文化深度挖掘: 探讨乡村旅游如何通过挖掘和活化在地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活方式,形成独特的吸引力。我们将分析民宿经济、田园综合体、乡村体验项目等新业态的发展。 第四章:新路径的探索:可持续发展与创新驱动 本章将着眼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未来的发展路径,强调可持续发展与创新驱动的核心理念。 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生态: 探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包括跨界复合型人才、创意设计人才、科技应用人才、运营管理人才等。我们将分析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行业生态。 政策引导与市场化机制协同: 论述政府在文旅融合中的角色,包括政策制定、规划引导、金融支持、市场监管等。同时,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激发企业活力。 数字经济与智慧文旅建设: 深入探讨数字经济在文旅产业中的作用,包括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大数据在游客服务与管理中的应用、虚拟旅游与现实旅游的结合等。我们将分析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和个性化水平。 绿色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 强调文旅融合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将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融入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等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文化效益的统一。 国际视野与全球化合作: 鼓励中国文旅产业在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积极输出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旅游市场竞争与合作。我们将分析如何提升中国文旅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拓展海外市场。 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 总结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核心在于持续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不断创新,驱动文旅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结语 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它关系到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本书的编写,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思考与讨论,汇聚更多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中国文旅产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我们坚信,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文旅产业必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亮丽名片,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