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海軍編年史誌(1860—1911)

中國近代海軍編年史誌(1860—191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薑鳴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海軍史
  • 軍事史
  • 編年史
  • 清史
  • 海軍發展
  • 軍事變革
  • 史誌
  • 近代化
  • 甲午戰爭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486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3434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49
字數:48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近年來,隨著我國廣大民眾的海洋意識不斷增強,對國傢海洋權益日益關注,特彆是美國、日本及一些周邊國傢對我國的海上威脅、海疆蠶食日益嚴重,黨中央、中央軍委高度重視人民海軍的發展建設,為保護海洋權益,維護海疆安全不斷提升實戰能力,遼寜號航母列編,一係列主戰艦艇下水,令人矚目。曆史是麵鏡子。迴顧近代海軍發展的曆史,也能為當前人民海軍的建立提供有益的藉鑒和啓示。

薑鳴先生《中國近代海軍編年史誌》(1860—1911)係統搜集有關近代海軍創立發展的中外史料,以大事編年的形式將其逐條列齣,這是迄今有關我國近代海軍全麵的史料匯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海軍史是中國史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中國近代海軍史研究是近年來的重要熱點。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和海洋事業的不斷發展,海洋史、海軍史的研究必將日益深入,廣泛展開。薑鳴先生長期從事中國近代海軍史的研究,成果豐碩、質量頗佳。本書的寫作曆時多年,廣搜博引,幾經推敲增刪,是一部能夠經得起曆史考驗、傳之後世的典範之作。本書的齣版,除瞭會産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外,對進一步推動我國海軍史的學術研究也將起到積極作用。

內容簡介

  

《中國近代海軍史事編年(1860—1911)》以編年體形式,從第一手原始史料入手,詳細記錄近代以來中國麵臨西方海上入侵所開展的加強海防建設,創立海軍的曆史過程。既包括“阿思本艦隊”事件、清政府在洋務運動中購買艦船、創建造船工業、興辦新式軍事教育及海外留學、建設北洋、南洋、福建、廣東海軍艦隊、開闢旅順口、威海海軍基地、開展各種軍事訓練和對外訪問的細節,也包括統治者內部圍繞海防和海軍建設所開展的討論、經費籌措,以及醇親王、李鴻章主持的幾次大型檢閱活動,更詳細記錄瞭日本侵颱、朝鮮的曆次政變所引發的中國對颱灣、朝鮮用兵,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辛亥革命中的海軍行動。

本書記述從1860年開始,以年月為軸綫,係事於日,所係之事不論巨細,皆與海軍發展史進程有密切關聯,將海軍建設置於中國近代社會變化和政局嬗遞變遷之中,從而全景式地展現齣中國軍事現代化與中國政治變遷和社會發展的關係,展現統治階層對於海防、海軍和軍隊現代化戰略思考和具體實施,展現近代中國在幾次對外海軍作戰過程中的詳細過程,梳理齣晚清海軍發展失敗的內在原因和20世紀初年重興海軍的麯摺脈絡,與作者另一部近代海軍史著作《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史興衰史》配套,構成一個完整的研究體係。

本書1994年首次齣版,在隨後的二十年裏,作者繼續收集資料,予以增補,全書新增篇幅一倍以上。尤其注重研究和吸收近年來新齣版的《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光緒朝硃批奏摺》《李鴻章全集》等文獻中所披露的新資料,獨jia使用瞭新近由張佩綸後人捐贈給上海圖書館的《李鴻章張佩綸函劄》《張佩綸李鴻藻函劄》等未刊信函,以及同時代其他日記、年譜、迴憶錄、清人文集等等,整閤吸收瞭海內外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使得全書內容更為豐富翔實。共計收入3100多天(約占50年的1/6)4韆多條史事;具有較高史料價值的珍貴圖片共計160餘幅;附錄清季各艦隊、船政所有的二三百隻新式艦隻一覽錶,據新見檔案史料,全麵補充、更新技術參數;重新繪製20餘幅艦隻艦體綫式圖。編製齣2100餘條 中外人名索引和450餘條艦船索引。從軍事史的視角來看,對專業研究者乃至廣大軍迷來說,都提供瞭新鮮而豐富的參考資料。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鹹豐十年庚申(1860)

中英、中法簽訂《北京條約》 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曾國藩提齣師夷智造船炮為永久之利

鹹豐十一年辛酉(1861)

赫德創議購置外國火輪船 辛酉政變 清廷命速雇輪船

同治元年壬戌(1862)

籌劃購船經費 議定在英購船 李鴻章率淮軍乘輪船赴滬 聘用阿思本 確定三角黃色龍旗為國旗 “李泰國-阿思本閤同”

同治二年癸亥(1863)

容閎與曾國藩議設機器局 曾國荃拒用李-阿艦隊進攻金陵 阿思本要挾總署 總署要求撤迴輪船 改赫德任總稅務司

同治三年甲子(1864)

湘軍攻陷天京 遣返齣售李-阿艦隊艦船 李鴻章建議設廠造船

同治四年乙醜(1865)

李鴻章創建江南製造總局 湘軍水營改為長江水師

同治五年丙寅(1866)

“黃鵠”試航 左宗棠籌建福州船政 奕訢奏設天津機器局 瀋葆楨總理船政 日意格任船政洋監督 船政學堂開學

同治六年丁卯(1867)

日意格迴法購買機器、雇募工匠 李-阿艦隊案結清 瀋葆楨釋服視事 瀋葆楨劾吳棠掣肘 船政第一座船颱竣工 丁日昌倡設三洋水師

同治七年戊辰(1868)

瀋葆楨奏船廠開工日期及規劃 江南製造局“恬吉”下水

同治八年己巳(1869)

製造局“操江”竣工、“測海”下水 船政“萬年清”、“湄雲”下水

同治九年庚午(1870)

船政“福星”下水,改練船 “伏波”下水 天津教案 李鴻章任直隸總督 李成謀任輪船統領 吳大廷綜理江南輪船操練局 瀋葆楨丁憂 製造局“威靖”竣工

同治十年辛未(1871)

《輪船齣洋訓練章程》及《輪船營規》 船政“安瀾”、“鎮海”先後下水 琉球船民事件 宋晉請停造船,以省糜費 《防海新論》齣版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曾國藩臨終反對裁撤船局 命各地分撥閩局輪船 船政“揚武”、“飛雲”、“靖遠”、“振威”、“濟安”先後下水 左宗棠、李鴻章反對裁停船局 製造局“鎮安”竣工 創辦輪船招商局 更換三角龍旗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

羅大春統領輪船事務 瀋葆楨請免輪船官兵練習弓箭 “建威”練習艦齣洋巡曆 船政“永保”、“海鏡”、“琛航”先後下水 船政聘用洋員到期解散 製造局“馭遠”下水 奬勵賞日意格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

日本侵略颱灣 瀋葆楨率艦赴颱交涉 船政“大雅”下水 設廣州機器局 準船政續造軍艦 中日簽訂《北京專條》 第一次海防大籌議 金登乾推薦英國炮艇


......

精彩書摘

我和薑鳴是2002年認識的,那時讀瞭他的著作《龍旗飄揚的艦隊》,看瞭他發錶在《艦船知識》等雜誌上的諸多文章,深深為之感動。他不是軍人,卻有軍人的情懷;他任職企業,卻醉心於史海;他人在上海灘,卻眼放各大洋。……不成想後來我們成瞭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成瞭相知相惜的好兄弟,更因為有著熱愛海軍、建設海軍的共同理想而成瞭“好戰友”。無論我在青島、天津還是北京工作,我們始終保持著密切聯係,隻要有機會,都會相互看望,言歡長談。當讀到各自喜愛的好書時,我們還會相互推薦,甚至專門寄去。就是從他那裏,從他的這部書中,我瞭解瞭中國近代海軍麯摺發展的許多鮮為人知的曆史往事……

李鵬程(東海艦隊參謀長、海軍少將)

前言/序言

三十多年前,我剛開始進行中國近代海軍史研究的時候,首先是從收集整理和編纂史料長編入手的。這種以時間為縱軸,以年、月、日為脈絡的資料整理方式,清晰地展現齣每一曆史時期所發生的事件,對於史學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基礎工作。而通過對資料長編整理所形成的史事日誌,其實就是一種編年體的史學文本,它不需要作者更多地抒發評論,卻再現瞭事件發展的過程和因果關係。

1994 年底,三聯書店齣版瞭我的《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日誌》。在後來的二十年裏,我繼續對《日誌》進行修訂和擴充,尤其注重研究和吸收近年來新齣版的《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光緒朝硃批奏摺》《李鴻章全集》等文獻中所披露的新資料,獨傢使用瞭新近由張佩綸後人捐贈給上海圖書館的《李鴻章張佩綸函劄》《張佩綸李鴻藻函劄》等未刊信函,以及同時代其他人的日記、年譜、文集等等,吸收整閤瞭近20 年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使得全書內容更為豐富翔實。積纍至今,新增篇幅達到一半以上。三聯書店再次予以付梓,並商定,易名《中國近代海軍史事編年》。

我在《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日誌》跋中曾經說過,曆史學傢猶如一個趕海者,不停地在收集並努力復原散落在海灘上的破碎鏡子。復原的過程,充滿辛苦艱難,也時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相比上一個版本,本書對於整個中國近代海軍發展的曆程,記載得更為豐富和完整,讀者從中可以深切地體會到中國走嚮軍事現代化的過程,是何等的艱難與不易。先行者的謀劃、統籌,體製內的掣肘、齟齬,國門外的競爭、徵伐,這一切的麯摺波瀾,融匯在晚清五十多年的一天天記事中,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具體的細節:自辦工廠、國際采購、新式教育、海外留學、新式軍隊、軍港要塞,在這些過程中謀劃、探索、戰爭、失敗;交織著悲壯、慘烈、陰謀和背叛。細細讀來,可以對近代中國人發展海上防衛力量的過程有一清晰瞭解;掩捲思考,更是收益良多。以往古人評論《春鞦》,或曰“述而不作”,或曰“微言大義”,其實,編年體史學著作,恰是能夠體現齣這樣兩種特點。

在寫作這篇“前言”的時候,我又重讀瞭1994年版的“跋”,感慨著歲月的流逝。當年的夥伴,皮明勇少校、張煒中校如今都已成為將軍,我和朋友們在過去的二十年裏,除瞭進行曆史研究之外,更都參加瞭國傢的振興和發展。在此,我嚮多年來一直關心、幫助和支持我的師長、朋友、同事、親人錶示衷心的感謝。尤其感謝陳悅,他為本書的修訂提供瞭許多寶貴的意見和資料。我們常常在半夜作深入的交談。感謝劉烜赫,本書所附的軍艦艦圖,是他和海軍史研究會同好最新的研究成果。而新的艦圖,也使我迴憶起已故的趙幼雄先生當年為1994年版繪製艦圖的種種往事。書中保留瞭一幅趙幼雄繪製的“操江”輪,以此紀念這位已故的前輩老友。感謝孫建軍、張黎源、馬幼垣、徐傢寜等先生在本書修訂中給予的幫助。感謝章騫,他為本書的一些外軍艦名考訂提齣瞭建議。感謝吳慧劍、劉震為修飾圖片和重繪地圖所做的工作。本書1994年版的序,為錢鋼兄所寫。新版的序,是東海艦隊參謀長李鵬程海軍少將所賜。他們都為中國軍隊的發展做齣過貢獻。還要特彆感謝三聯書店的編輯朋友們 ,他們提齣許多專業的意見,給我很大的幫助。

去年,是甲午戰爭120 周年,中國海軍和學術界進行瞭隆重的紀念儀式和學術研討。今年為《馬關條約》簽訂120 周年,而120 年前的今天,正是李鴻章馬關議和遇刺的日子,那時中國的前景曾是多麼的灰暗。如今,經過無數誌士仁人的奮鬥,中國綜閤國力獲得巨大發展,國際地位得到極大的提高,中國的海軍正在走嚮世界。在過去的幾天裏,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接納瞭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多國加入的申請,美國勸阻盟國抵製亞投行的行動完全失敗,這是值得載入曆史的重要事件。往前看去,道路依然充滿艱難險阻,有無數新的挑戰正在等待我們。以史為鑒,“勿忘甲午”,中國一定要加快建設強大的國傢海上力量。

薑 鳴
2015 年3 月24 日晨2 時於上海



《中國近代海軍編年史誌(1860—1911)》 序言 縱觀中國曆史長河,海洋作為天然屏障與通商要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長久以來,陸權思維 dominant,海洋意識相對淡薄,使得中國在麵對西方列強日益增長的海上力量時,顯得尤為被動。本書《中國近代海軍編年史誌(1860—1911)》正是聚焦於這一關鍵的曆史時期,深入剖析中國如何從一個幾乎沒有近代海軍的國傢,逐步摸索、構建、發展直至最終走嚮覆滅的麯摺曆程。這五十一載風雨兼程,是中國近代海軍從無到有、由弱轉強、再至衰敗的完整縮影,也是中華民族在屈辱與抗爭中尋求自強的一段悲壯史詩。 引言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硝煙尚未散盡,英法聯軍的炮火不僅摧毀瞭圓明園,更以一種殘酷的方式嚮沉睡的東方古國展示瞭西方海軍的強大威力。彼時,中國依舊依賴傳統水師,其裝備、戰術、組織均已落後於時代,麵對近代化海軍的衝擊,幾乎不堪一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建立一支強大海軍的緊迫性與必要性。本書所涵蓋的1860年至1911年,恰恰是中國近代海軍從萌芽、成長、輝煌到衰落的完整周期。這一時期,曆經洋務運動的推動,一係列海軍學堂的興辦,一批批艦船的購建與自造,乃至甲午戰爭的慘敗與庚子國變的影響,直至清王朝的覆滅,中國近代海軍的命運,與整個國傢的命運緊密相連,跌宕起伏,發人深省。 第一章:海軍意識的覺醒與早期探索(1860—1874) 1860年《北京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近代史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前所未有的屈辱與開放,使得一部分清廷官員和士大夫開始反思積貧積弱的根源。對西方先進軍事技術的認知,尤其是海軍力量的認識,逐漸從零星的觀察轉變為係統性的思考。 觸動與反思: 兩次鴉片戰爭的慘敗,特彆是海戰的失利,讓曾國藩、李鴻章等大員深切體會到“造船不如人,則製海之權,終操之他人之手”的道理。他們開始意識到,僅僅依靠陸軍的改革,不足以抵禦外患,海防的建設迫在眉睫。 “船政”概念的萌生: 洋務運動的先行者們,在興辦軍事工業的同時,也將目光投嚮瞭海軍的建設。早期的“船政”,如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的建立,雖然初期主要目標是生産陸軍武器,但它們為日後海軍的艦船製造和技術人纔的培養奠定瞭基礎。福州船政局更是中國近代海軍建設的搖籃,它不僅是 shipyards,更是海軍的“黃埔軍校”,培養瞭大批海軍將領和技術骨乾。 初步的規劃與構想: 在這一時期,雖然還沒有形成係統性的海軍建設方案,但已經有官員開始奏請設立海軍衙門,或建議加強沿海口岸的炮颱建設,並輔以少量軍艦。這些初步的構想,為後來的海軍體製建立提供瞭理論依據和實踐起點。 第二章:海軍建設的起步與製度的建立(1875—1884) 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自強”成為口號,海軍建設也逐漸從概念走嚮實際。這一時期,是中國近代海軍正式“起步”的關鍵階段,一係列重要的機構、學堂和軍事力量開始建立。 北洋水師的籌建: 在李鴻章的力主下,以“北洋”為旗幟的海軍力量開始大規模籌建。李鴻章深知,要與西方列強爭奪製海權,必須建立一支規模龐大、裝備精良的艦隊。他從國外購進瞭大量先進的軍艦,如“定遠”、“鎮遠”等鐵甲艦,這些艦船的引進,極大地提升瞭中國海軍的現代化水平。 海軍學堂的創辦: 技術的引進離不開人纔的培養。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等海軍院校的成立,標誌著中國海軍開始擁有自主培養海軍人纔的能力。這些學堂不僅教授西方先進的海軍知識和技能,還培養瞭林泰曾、薩鎮冰、劉步蟾等一批後來在中國近代海軍史上留下重要印記的人物。 海軍體製的初步形成: 在這一時期,雖然還沒有設立專門的海軍部,但北洋、南洋、福建等海軍力量已經開始分區域地形成,並初步有瞭海防的規劃。然而,這種分而治之的體製,也埋下瞭日後協同作戰的隱患。 “海疆”意識的增長: 隨著海軍的建設,對“海疆”重要性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一些官員開始意識到,海洋不僅僅是疆土的延伸,更是國傢經濟命脈和國際地位的保障。 第三章:北洋水師的輝煌與甲午海戰的覆滅(1885—1894) 1885年,在福州船政學堂的畢業生們逐漸成熟,以及一批批先進艦船的加入後,中國海軍力量迎來瞭第一個“黃金時代”。北洋水師以其強大的陣容,一度成為東亞地區一支不可忽視的海上力量。 北洋水師的巔峰: 擁有“定遠”、“鎮遠”等巨艦的北洋水師,在亞洲範圍內堪稱一流。它不僅承擔著海防的任務,還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瞭清廷展示國威的工具。海軍將領們也開始學習西方海軍的操練和戰術,試圖將這支新式軍隊打造成一支現代化勁旅。 國際舞颱上的嶄露頭角: 在一些國際事件中,如朝鮮問題,北洋水師也曾短暫地扮演過重要角色。這使得一部分人對中國海軍的未來充滿瞭樂觀的預期。 甲午海戰的陰影: 然而,在這看似輝煌的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危機。腐敗的體製、軍費的不足、裝備的陳舊以及戰略思想的落後,都為日後的失敗埋下瞭伏筆。1894年,甲午海戰爆發,雖然北洋水師的部分將士英勇作戰,但由於整體的指揮失誤、技術劣勢以及戰略上的被動,最終全軍覆沒。 民族屈辱的烙印: 甲午海戰的慘敗,不僅僅是一場軍事的失敗,更是民族的巨大屈辱。它徹底打破瞭中國人對“自強”的幻想,也深刻地暴露瞭清廷腐朽統治的本質。這場戰役,成為近代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摺點,也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發展史上的一個巨大傷痛。 第四章:重建與轉型中的睏境(1895—1900) 甲午海戰的覆滅,使中國近代海軍一度陷入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麵。然而,民族危機感日益加深,也促使一部分有識之士在痛定思痛之後,繼續嘗試重建海軍。 海軍的重組與調整: 戰後,清廷被迫開始重組海軍。雖然原有的北洋水師不復存在,但新的海軍力量,如以“海容”、“海籌”、“海琛”等德國製造的巡洋艦為骨乾的“海容艦隊”,以及南洋水師等,仍在維持著。海軍的建製和人員的調配,都在經曆艱難的調整。 引進新式艦船的嘗試: 盡管國力衰弱,但清廷仍然在不斷嘗試從西方購買新的艦船,以期在海防上有所作為。德國、英國、日本等國成為瞭主要的艦船來源地。 庚子國變的衝擊: 1900年的庚子國變,八國聯軍侵華,使得中國海軍的力量再次遭受重創。許多港口設施被毀,艦船被繳獲或擊沉,海軍的建設進程再一次被嚴重打斷。 第五章:晚清海軍的徘徊與終結(1901—1911) 進入20世紀,清廷雖然在內憂外患中搖搖欲墜,但海軍建設的努力並未完全停止。這一時期,海軍的建設呈現齣一種徘徊不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復雜局麵。 改革與革新的呼聲: 隨著新政的推行,部分官員開始認識到海軍建設的重要性,並提齣瞭一些改革建議。例如,設立海軍部,統一全國海軍的指揮和管理;加強海軍學校的建設,培養更多具有現代軍事素養的海軍人纔;加大對海軍經費的投入,以購置新式艦船和裝備。 海軍力量的細分與發展: 盡管整體實力不如人意,但在此期間,中國海軍的力量也開始齣現細分和發展。例如,一些艦艇被用於巡邏、緝私等任務,而另一些則被寄予保傢衛國的厚望。 新式海軍的睏境: 然而,由於清廷的統治日益腐朽,財政枯竭,以及列強在華的勢力滲透,中國海軍的建設始終無法擺脫睏境。海軍的建設計劃常常因經費問題而中斷,艦船的更新換代緩慢,海軍官兵的待遇也得不到保障。 辛亥革命的到來: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的統治轟然倒塌。中國近代海軍,作為晚清政府的一部分,也隨之進入瞭其曆史的終結階段。雖然辛亥革命後,一些海軍將領和官兵加入瞭革命的行列,為新中國的海軍建設留下瞭火種,但1860年至1911年間,那個充滿麯摺與奮鬥的近代海軍,也畫上瞭句號。 結論 《中國近代海軍編年史誌(1860—1911)》所記錄的這段曆史,是中國在近代化進程中,對海洋力量認識的麯摺曆程。從對西方海軍力量的恐懼與模仿,到試圖建立一支足以自保的海軍,再到甲午海戰的慘敗所帶來的深刻反思,直至晚清政府最終的覆滅,這段曆史充滿瞭教訓與啓示。這五十一載,中國近代海軍如同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在風雨飄搖中摸索前行,經曆瞭從零開始的艱辛,一度的輝煌,以及最終的沒落。本書試圖以史料為依據,以時間為綫索,詳細梳理這一時期的海軍發展脈絡,展現中國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際,為守護海疆、富國強兵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努力,以及在那段充滿屈辱與抗爭的歲月中,所付齣的沉痛代價。這不僅是一部海軍史,更是一部中華民族近代覺醒與求索的縮影,值得我們深思與銘記。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普通曆史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雖然略高,但一旦沉浸其中,其吸引力是難以抗拒的。它的結構清晰,時間綫索明確,即便是對軍事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順著作者的脈絡,清晰地把握住不同曆史時期的海軍發展重點——從最初的“吉爾鼎”到後來的“鎮遠”、“定遠”等鐵甲巨艦的引入,再到最終的沉寂。我尤其喜歡作者在章節切換時所使用的過渡段落,它們往往能將前一段的微觀細節,迅速拔高到時代命運的高度,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一種曆史縱深感。它成功地將原本可能晦澀的軍事裝備史、人事變動史,轉化成瞭一部關於國傢意誌、技術睏境與民族夢想交織的史詩。讀完此書,我對那個“韆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海軍部分,有瞭更加立體和立體的認知,這是任何碎片化的資料都無法比擬的完整體驗。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與曆史的深度對話。它沒有急於給齣蓋棺論定的結論,而是將所有的史料鋪陳開來,讓讀者自己去品味其中的復雜性與多義性。在描述甲午戰爭前夕,朝廷內部關於“儲款用於海軍還是用於其他開支”的爭論時,作者隻是冷靜地呈現瞭各方論據及其背後的利益驅動,高下立判,但又不失客觀。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對於技術引進與人纔培養脫節現象的剖析。很多昂貴的西方艦船引進後,由於缺乏長期有效的維護體係和足夠訓練有素的本土工程師,其效能往往大打摺扣,這種“買櫝還珠”的悲劇性,被作者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觸,揭示瞭近代化過程中遇到的深層結構性障礙。這使得全書的批判性視野遠超一般紀實文學,更具警示意義。

評分

從學術價值的角度看,這部作品無疑是填補瞭某個領域研究空白的力作。它對檔案文獻的引用達到瞭令人贊嘆的程度,許多細節的呈現,即便是老一輩的史學傢可能也需要耗費數年纔能搜集整理齣來。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涉及跨國采購和外交斡鏇的部分時,其信息來源的廣度和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僅展示瞭中國方麵的努力,更平衡地展現瞭英、德、法等國在對華軍售中的商業考量和政治算計,使得對“中外關係史”的理解也得到瞭極大的拓展。這本書的注釋係統也做得極其完善,每一處關鍵數據的齣處都清晰可溯,這對於後續研究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紮實、多維度的基石,去重新審視那個被動挨打的年代裏,中國精英階層在現代化道路上進行的最為重要的一次嘗試。

評分

這部匯集瞭大量一手資料的宏篇巨製,無疑是史學界的一份厚禮。從裝幀設計到內頁排版,都透著一股沉穩厚重的曆史感,讓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考據上的嚴謹與用心。書中對於特定曆史節點的敘述,尤其是在描述洋務運動期間,那些充滿矛盾與掙紮的決策過程時,筆觸尤為細膩。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清廷內部不同派係對海防建設的不同考量,以及這種內部博弈如何直接影響瞭艦隊的實際采購、人員的選拔和技術的引進。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親眼目睹瞭北洋、南洋水師從誕生到壯大的每一個關鍵瞬間,體會到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陰影下,中國近代海軍先驅們所背負的沉重使命與他們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尤其對幾次海戰前夕的戰略部署和戰術失誤分析得鞭闢入裏,讓人讀後深思,曆史的教訓何其慘痛。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齣色,它並非枯燥的年錶堆砌,而是巧妙地將宏大的時代背景與鮮活的個體命運交織在一起。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寫那些著名海軍將領和技術專傢時所采用的傳記式手法。通過挖掘他們早年的留學經曆、技術學習過程,乃至個人性格對決策的影響,使得這些曆史人物不再是模糊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參與者。比如,對於某位總兵在籌建船廠過程中如何剋服物資短缺和地方官僚掣肘的描寫,生動地展現瞭那個時代“船堅炮利”背後,是多麼艱難的資源整閤與人力調配。讀完關於某次重要海試失敗的章節,那種夾雜著憤懣與無奈的情緒,透過字裏行間清晰地撲麵而來,讓人對那個“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口號背後的艱辛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絕非簡單的記錄,而是一部充滿情感張力的曆史畫捲。

評分

很好。快遞速度很快!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

評分

書的質量杠杠滴,內容豐富。蠻厚的一大本,量足哈。

評分

絕對正版

評分

孩子忽然想看這些書就買瞭。。。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

評分

活動圖書,好書推薦,值得一看。

評分

快遞給力,速度快

評分

不錯的東東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