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广大民众的海洋意识不断增强,对国家海洋权益日益关注,特别是美国、日本及一些周边国家对我国的海上威胁、海疆蚕食日益严重,党中央、中央军委高度重视人民海军的发展建设,为保护海洋权益,维护海疆安全不断提升实战能力,辽宁号航母列编,一系列主战舰艇下水,令人瞩目。历史是面镜子。回顾近代海军发展的历史,也能为当前人民海军的建立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姜鸣先生《中国近代海军编年史志》(1860—1911)系统搜集有关近代海军创立发展的中外史料,以大事编年的形式将其逐条列出,这是迄今有关我国近代海军全面的史料汇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海军史是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是近年来的重要热点。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海洋史、海军史的研究必将日益深入,广泛展开。姜鸣先生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海军史的研究,成果丰硕、质量颇佳。本书的写作历时多年,广搜博引,几经推敲增删,是一部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传之后世的典范之作。本书的出版,除了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外,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海军史的学术研究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近代海军史事编年(1860—1911)》以编年体形式,从第一手原始史料入手,详细记录近代以来中国面临西方海上入侵所开展的加强海防建设,创立海军的历史过程。既包括“阿思本舰队”事件、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购买舰船、创建造船工业、兴办新式军事教育及海外留学、建设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海军舰队、开辟旅顺口、威海海军基地、开展各种军事训练和对外访问的细节,也包括统治者内部围绕海防和海军建设所开展的讨论、经费筹措,以及醇亲王、李鸿章主持的几次大型检阅活动,更详细记录了日本侵台、朝鲜的历次政变所引发的中国对台湾、朝鲜用兵,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中的海军行动。
本书记述从1860年开始,以年月为轴线,系事于日,所系之事不论巨细,皆与海军发展史进程有密切关联,将海军建设置于中国近代社会变化和政局嬗递变迁之中,从而全景式地展现出中国军事现代化与中国政治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现统治阶层对于海防、海军和军队现代化战略思考和具体实施,展现近代中国在几次对外海军作战过程中的详细过程,梳理出晚清海军发展失败的内在原因和20世纪初年重兴海军的曲折脉络,与作者另一部近代海军史著作《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史兴衰史》配套,构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
本书1994年首次出版,在随后的二十年里,作者继续收集资料,予以增补,全书新增篇幅一倍以上。尤其注重研究和吸收近年来新出版的《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光绪朝朱批奏折》《李鸿章全集》等文献中所披露的新资料,独jia使用了新近由张佩纶后人捐赠给上海图书馆的《李鸿章张佩纶函札》《张佩纶李鸿藻函札》等未刊信函,以及同时代其他日记、年谱、回忆录、清人文集等等,整合吸收了海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使得全书内容更为丰富翔实。共计收入3100多天(约占50年的1/6)4千多条史事;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珍贵图片共计160余幅;附录清季各舰队、船政所有的二三百只新式舰只一览表,据新见档案史料,全面补充、更新技术参数;重新绘制20余幅舰只舰体线式图。编制出2100余条 中外人名索引和450余条舰船索引。从军事史的视角来看,对专业研究者乃至广大军迷来说,都提供了新鲜而丰富的参考资料。
序一
序二
前言
咸丰十年庚申(1860)
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 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曾国藩提出师夷智造船炮为永久之利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
赫德创议购置外国火轮船 辛酉政变 清廷命速雇轮船
同治元年壬戌(1862)
筹划购船经费 议定在英购船 李鸿章率淮军乘轮船赴沪 聘用阿思本 确定三角黄色龙旗为国旗 “李泰国-阿思本合同”
同治二年癸亥(1863)
容闳与曾国藩议设机器局 曾国荃拒用李-阿舰队进攻金陵 阿思本要挟总署 总署要求撤回轮船 改赫德任总税务司
同治三年甲子(1864)
湘军攻陷天京 遣返出售李-阿舰队舰船 李鸿章建议设厂造船
同治四年乙丑(1865)
李鸿章创建江南制造总局 湘军水营改为长江水师
同治五年丙寅(1866)
“黄鹄”试航 左宗棠筹建福州船政 奕訢奏设天津机器局 沈葆桢总理船政 日意格任船政洋监督 船政学堂开学
同治六年丁卯(1867)
日意格回法购买机器、雇募工匠 李-阿舰队案结清 沈葆桢释服视事 沈葆桢劾吴棠掣肘 船政第一座船台竣工 丁日昌倡设三洋水师
同治七年戊辰(1868)
沈葆桢奏船厂开工日期及规划 江南制造局“恬吉”下水
同治八年己巳(1869)
制造局“操江”竣工、“测海”下水 船政“万年清”、“湄云”下水
同治九年庚午(1870)
船政“福星”下水,改练船 “伏波”下水 天津教案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 李成谋任轮船统领 吴大廷综理江南轮船操练局 沈葆桢丁忧 制造局“威靖”竣工
同治十年辛未(1871)
《轮船出洋训练章程》及《轮船营规》 船政“安澜”、“镇海”先后下水 琉球船民事件 宋晋请停造船,以省糜费 《防海新论》出版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曾国藩临终反对裁撤船局 命各地分拨闽局轮船 船政“扬武”、“飞云”、“靖远”、“振威”、“济安”先后下水 左宗棠、李鸿章反对裁停船局 制造局“镇安”竣工 创办轮船招商局 更换三角龙旗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
罗大春统领轮船事务 沈葆桢请免轮船官兵练习弓箭 “建威”练习舰出洋巡历 船政“永保”、“海镜”、“琛航”先后下水 船政聘用洋员到期解散 制造局“驭远”下水 奖励赏日意格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
日本侵略台湾 沈葆桢率舰赴台交涉 船政“大雅”下水 设广州机器局 准船政续造军舰 中日签订《北京专条》 第一次海防大筹议 金登干推荐英国炮艇
......
我和姜鸣是2002年认识的,那时读了他的著作《龙旗飘扬的舰队》,看了他发表在《舰船知识》等杂志上的诸多文章,深深为之感动。他不是军人,却有军人的情怀;他任职企业,却醉心于史海;他人在上海滩,却眼放各大洋。……不成想后来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成了相知相惜的好兄弟,更因为有着热爱海军、建设海军的共同理想而成了“好战友”。无论我在青岛、天津还是北京工作,我们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只要有机会,都会相互看望,言欢长谈。当读到各自喜爱的好书时,我们还会相互推荐,甚至专门寄去。就是从他那里,从他的这部书中,我了解了中国近代海军曲折发展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李鹏程(东海舰队参谋长、海军少将)
三十多年前,我刚开始进行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的时候,首先是从收集整理和编纂史料长编入手的。这种以时间为纵轴,以年、月、日为脉络的资料整理方式,清晰地展现出每一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事件,对于史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而通过对资料长编整理所形成的史事日志,其实就是一种编年体的史学文本,它不需要作者更多地抒发评论,却再现了事件发展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1994 年底,三联书店出版了我的《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在后来的二十年里,我继续对《日志》进行修订和扩充,尤其注重研究和吸收近年来新出版的《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光绪朝朱批奏折》《李鸿章全集》等文献中所披露的新资料,独家使用了新近由张佩纶后人捐赠给上海图书馆的《李鸿章张佩纶函札》《张佩纶李鸿藻函札》等未刊信函,以及同时代其他人的日记、年谱、文集等等,吸收整合了近20 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使得全书内容更为丰富翔实。积累至今,新增篇幅达到一半以上。三联书店再次予以付梓,并商定,易名《中国近代海军史事编年》。
我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跋中曾经说过,历史学家犹如一个赶海者,不停地在收集并努力复原散落在海滩上的破碎镜子。复原的过程,充满辛苦艰难,也时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相比上一个版本,本书对于整个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历程,记载得更为丰富和完整,读者从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中国走向军事现代化的过程,是何等的艰难与不易。先行者的谋划、统筹,体制内的掣肘、龃龉,国门外的竞争、征伐,这一切的曲折波澜,融汇在晚清五十多年的一天天记事中,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细节:自办工厂、国际采购、新式教育、海外留学、新式军队、军港要塞,在这些过程中谋划、探索、战争、失败;交织着悲壮、惨烈、阴谋和背叛。细细读来,可以对近代中国人发展海上防卫力量的过程有一清晰了解;掩卷思考,更是收益良多。以往古人评论《春秋》,或曰“述而不作”,或曰“微言大义”,其实,编年体史学著作,恰是能够体现出这样两种特点。
在写作这篇“前言”的时候,我又重读了1994年版的“跋”,感慨着岁月的流逝。当年的伙伴,皮明勇少校、张炜中校如今都已成为将军,我和朋友们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除了进行历史研究之外,更都参加了国家的振兴和发展。在此,我向多年来一直关心、帮助和支持我的师长、朋友、同事、亲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感谢陈悦,他为本书的修订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资料。我们常常在半夜作深入的交谈。感谢刘烜赫,本书所附的军舰舰图,是他和海军史研究会同好最新的研究成果。而新的舰图,也使我回忆起已故的赵幼雄先生当年为1994年版绘制舰图的种种往事。书中保留了一幅赵幼雄绘制的“操江”轮,以此纪念这位已故的前辈老友。感谢孙建军、张黎源、马幼垣、徐家宁等先生在本书修订中给予的帮助。感谢章骞,他为本书的一些外军舰名考订提出了建议。感谢吴慧剑、刘震为修饰图片和重绘地图所做的工作。本书1994年版的序,为钱钢兄所写。新版的序,是东海舰队参谋长李鹏程海军少将所赐。他们都为中国军队的发展做出过贡献。还要特别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朋友们 ,他们提出许多专业的意见,给我很大的帮助。
去年,是甲午战争120 周年,中国海军和学术界进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和学术研讨。今年为《马关条约》签订120 周年,而120 年前的今天,正是李鸿章马关议和遇刺的日子,那时中国的前景曾是多么的灰暗。如今,经过无数志士仁人的奋斗,中国综合国力获得巨大发展,国际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中国的海军正在走向世界。在过去的几天里,中国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接纳了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多国加入的申请,美国劝阻盟国抵制亚投行的行动完全失败,这是值得载入历史的重要事件。往前看去,道路依然充满艰难险阻,有无数新的挑战正在等待我们。以史为鉴,“勿忘甲午”,中国一定要加快建设强大的国家海上力量。
姜 鸣
2015 年3 月24 日晨2 时于上海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看,这部作品无疑是填补了某个领域研究空白的力作。它对档案文献的引用达到了令人赞叹的程度,许多细节的呈现,即便是老一辈的史学家可能也需要耗费数年才能搜集整理出来。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涉及跨国采购和外交斡旋的部分时,其信息来源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展示了中国方面的努力,更平衡地展现了英、德、法等国在对华军售中的商业考量和政治算计,使得对“中外关系史”的理解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本书的注释系统也做得极其完善,每一处关键数据的出处都清晰可溯,这对于后续研究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扎实、多维度的基石,去重新审视那个被动挨打的年代里,中国精英阶层在现代化道路上进行的最为重要的一次尝试。
评分这部汇集了大量一手资料的宏篇巨制,无疑是史学界的一份厚礼。从装帧设计到内页排版,都透着一股沉稳厚重的历史感,让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考据上的严谨与用心。书中对于特定历史节点的叙述,尤其是在描述洋务运动期间,那些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决策过程时,笔触尤为细腻。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清廷内部不同派系对海防建设的不同考量,以及这种内部博弈如何直接影响了舰队的实际采购、人员的选拔和技术的引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目睹了北洋、南洋水师从诞生到壮大的每一个关键瞬间,体会到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阴影下,中国近代海军先驱们所背负的沉重使命与他们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尤其对几次海战前夕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失误分析得鞭辟入里,让人读后深思,历史的教训何其惨痛。
评分对于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虽然略高,但一旦沉浸其中,其吸引力是难以抗拒的。它的结构清晰,时间线索明确,即便是对军事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着作者的脉络,清晰地把握住不同历史时期的海军发展重点——从最初的“吉尔鼎”到后来的“镇远”、“定远”等铁甲巨舰的引入,再到最终的沉寂。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章节切换时所使用的过渡段落,它们往往能将前一段的微观细节,迅速拔高到时代命运的高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历史纵深感。它成功地将原本可能晦涩的军事装备史、人事变动史,转化成了一部关于国家意志、技术困境与民族梦想交织的史诗。读完此书,我对那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海军部分,有了更加立体和立体的认知,这是任何碎片化的资料都无法比拟的完整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出色,它并非枯燥的年表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鲜活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写那些著名海军将领和技术专家时所采用的传记式手法。通过挖掘他们早年的留学经历、技术学习过程,乃至个人性格对决策的影响,使得这些历史人物不再是模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参与者。比如,对于某位总兵在筹建船厂过程中如何克服物资短缺和地方官僚掣肘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船坚炮利”背后,是多么艰难的资源整合与人力调配。读完关于某次重要海试失败的章节,那种夹杂着愤懑与无奈的情绪,透过字里行间清晰地扑面而来,让人对那个“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背后的艰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绝非简单的记录,而是一部充满情感张力的历史画卷。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它没有急于给出盖棺论定的结论,而是将所有的史料铺陈开来,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其中的复杂性与多义性。在描述甲午战争前夕,朝廷内部关于“储款用于海军还是用于其他开支”的争论时,作者只是冷静地呈现了各方论据及其背后的利益驱动,高下立判,但又不失客观。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于技术引进与人才培养脱节现象的剖析。很多昂贵的西方舰船引进后,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维护体系和足够训练有素的本土工程师,其效能往往大打折扣,这种“买椟还珠”的悲剧性,被作者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触,揭示了近代化过程中遇到的深层结构性障碍。这使得全书的批判性视野远超一般纪实文学,更具警示意义。
评分书的质量杠杠滴,内容丰富。蛮厚的一大本,量足哈。
评分活动图书,好书推荐,值得一看。
评分精装本。好书
评分真正的心血之作,现在需要这样的治学精神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从没想到此书竟然这么厚
评分海军史是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是近年来的重要热点。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海洋史、海军史的研究必将日益深入,广泛展开。姜鸣先生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海军史的研究,成果丰硕、质量颇佳。本书的写作历时多年,广搜博引,几经推敲增删,是一部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传之后世的典范之作。本书的出版,除了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外,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海军史的学术研究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评分书稿质量还行,东西不错,送货快,非常好。
评分中国近代海军编年史志(1860—1911),装帧精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