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轻,也不需要急于摆脱他者眼光的自负,而是可以带着建基于悠远历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体认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
于是,我们更需要中国史学家探求历史的真实,亲切自然地呈现史学成果,来满足大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中国史领域新一代领军学者怀着敬意与温情,重建中国历史进程,呈现了这套中国通史读本。我们这些21世纪的中国人,正需要这样一套扎实亲切、兼收并蓄的通史,来了解自己身上承载的家国历史。
【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的诚意力作】
“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融会吸收国内外已有的诸多研究成果,反映迄今为止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向社会大众提供关于中国史的和正确的知识是“新编中国史”首先追求的目标。
【传统中国史学学风与现代世界眼光相结合】
“新编中国史”各卷著者均为中国史领域的领军学者。这一批中国历史学人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封闭与开放,他们的学术训练扎根于中国传统史学,又吸收了欧美史学的问题意识。传统史学的史料工夫,使他们的研究细密扎实,文字沉静内敛,句句以史为据;欧洲史学的学风、方法和论点,则让他们不拘泥于特定史观,具备世界眼光。二者结合,为我们呈现出一套严谨扎实而有新思创见的中国通史。
【用学界共识构建框架,融入学人观点以启发新知】
作为面向大众的通史著作,“新编中国史”建基于学界通识,凸显学术整体走向,尝试为读者提供认识中国的基本框架。同时,各卷著者亦在书中融入相对独立的学术观点和前沿视角,以期与读者一同读史知新。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立足于传世文献与文物资料,展现帝国成立之初曲折的历史走势与雄大的文化气象,同时突出中国文化少年时代的生活情状和精神风貌,以及秦汉百姓意识、情感、生活节奏的转变。
【展现中国历史的宏大与精微,呈现中华文明的全景画卷】
朝代更迭,政治兴衰,这是历史的大走向;日用常行、思想情感,这是历史的动人细节。“新编中国史”各卷作者既留意中国传统王朝社会的周流演变,通过各个朝代的政治发展把握宏大的历史脉络,又不忘关注衣食住行、民间礼俗、精神气象等历史的细微之处,展现出一幅中国历史鲜活的全景图。
【一套面向社会大众、雅俗共赏、人人爱读的通史著述】
“新编中国史”意在为大众提供、有据的历史知识,因而行文严谨却不刻板,文字晓畅,娓娓道来。丛书还特别设计了“人物小传”“历史术语解说”等栏目,对于一般读者也有辅助之功。无论是希望建立历史认知的年少者,想更深洞察历史的年壮者,还是愿意温故知新的年长者,这套通史都能有所助益。
【两岸合作,历时10年,精心打造21世纪中国史新典范】
“新编中国史”由台湾三民书局组稿,从成稿刊行,到修订编校,直至中信出版社大陆版问世,历时10年有余,凝结两岸学人、出版人心血,代表两岸文化交流成果。两岸面向未来,共同书写历史,竭力打造属于21世纪中国人的国史新典范。
【设计精美,制作考究,典藏之选】
“新编中国史”全套以精装呈现,装帧设计精美考究,各卷封面中融入了不同时代的精神气象,体现传统中国的美学底蕴,相当适合个人和家庭典藏。
经过先秦时期漫长的积淀,中国历史进入秦汉时期。从秦始皇实现统一至曹丕代汉,这近四个半世纪的文明进程中,显著的历史标记是帝国的成立和汉文化的繁荣。秦汉人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主要舞台,进行了生动的历史表演。这一时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深刻影响着中国此后两千年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历史演进的方向。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所关切的,正是这一时期突出的历史进步和辉煌的时代精神。全书以传世文献记载为基础,结合考古文物资料,叙说了帝王将相们政治军事的成败得失,也展现了基层社会普通民众的生产与生活。通过秦汉英雄、名士、农人、工匠的事迹,或可体验中国文化少年时代质朴刚健的社会精神。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全书六篇,描绘出秦汉曲折的历史走势和雄大的文化气象。前四篇分别描述秦史、西汉史、新莽史、东汉史的大致趋势。第五篇讨论秦汉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文化创造,兼及妇女地位与儿童生活。第六篇以“秦汉历史的转变”为主题,涉及儒风的流布与正统意识形态秩序的形成、人口流动和文化交融、社会生活的节奏、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东移。读者通过作者的叙述,既可把握基本历史脉络,又可体会帝制奠基时代的社会文化面貌。
自 序
前 言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序 章 秦汉历史舞台的背景
章 秦的统一
第二章 秦政的风格
第三章 千古一帝
第四章 大泽乡暴动
第五章 楚汉春秋
第六章 汉并天下
第七章 文景无为而治
第八章 汉武帝与汉武帝时代
第九章 昭宣中兴
第十章 元成哀平时代
第十一章 从“居摄 ”到“始建国 ”
第十二章 新政的试验
第十三章 新莽王朝的覆灭
第十四章 刘秀的帝业
第十五章 经学普及的时代
第十六章 田庄生产与豪族经济
第十七章 东汉政治
第十八章 东汉边疆与民族问题
第十九章 东汉晚期政治危局与黄巾之乱
第二十章 秦汉人的物质生活
第二十一章 秦汉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十二章 秦汉人的文化创造
第二十三章 秦汉妇女的地位
第二十四章 秦汉儿童的生活
第二十五章 儒风的流布与正统意识形态秩序的形成
第二十六章 人口流动和文化交融
第二十七章 秦汉社会生活的节奏
第二十八章 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东移
附 录
大事年表
参考书目
注 释
王子今,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西北大学考古、中国古代史毕业。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陕西理工大学汉江学者。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已出版《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古史性别研究丛稿》《秦汉社会史论考》《秦汉时期环境研究》《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秦汉称谓研究》《秦汉交通考古》《秦汉名物考》《汉简河西社会史料研究》等学术专著4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
章
秦的统一
战国时期,社会期求统一的意愿已经在不同学派发表的文化论说中有所表现。儒学学者早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其他不同学派的学者也分别就“大一统”有论说发表。“大一统”理想的提出,是以华夏文明的突出进步和我们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初步形成作为历史基础的。对于“大一统”实现的方式,《孟子?梁惠王上》中记录了孟子的观点。对于天下怎样才能安定这一问题,孟子回答说:“定于一。”当对方问道谁能够实现统一时,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说,不好杀人的国君能够统一天下。另外,孟子还强调说:“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仁人无敌于天下。”王道的核心,就是以“德”统一天下。然而成为历史事实的统一,是通过战争手段实现的。
公元前221 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专制帝国。
节 从霸业到帝业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九月,秦国上将军白起率军在规模空前的长平战役中获得全歼赵军主力四十余万人的决定性胜利,确定了秦国军事实力已经无敌于天下的强权地位。
回顾春秋战国时期列强竞胜的历史,对历史影响比较大的国家,多位于文明程度处于后起地位的中原周边地区,它们的迅速崛起,对具有悠久的文明传统的“中国”即黄河中游地区,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就是《荀子?王霸》中所说的“ 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句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就是说,“五霸”虽然都崛起在文明进程原本相对落后的“僻陋”地方,却能够以新兴的文化强势影响天下,震动中原。
“ 五霸”所指,说法不一,如果按照《白虎通?号》中的说法,即“ 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也”,也就是除去“ 越句践”,加上“ 秦穆公”,仍然可以说是“ 僻陋之国,威动天下”,“ 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
在战国晚期,“七雄”之中以齐、楚、赵、秦强。到了公元前3 世纪的后期,秦国的军威已经势不可当。
就在长平之战取胜几个月之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正月,秦国一位新的王族成员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出生在邯郸城中为质于赵的秦昭襄王之孙异人的居宅。因为母亲是赵国豪家之女,又出生于正月,于是又姓赵氏,名为政。长平之战后,异人因阳翟巨商吕不韦的精心安排回到秦国,衣楚服而拜见原为楚女的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大悦,令异人更名为“楚”,又名“子楚”。嬴政和他的母亲后来也辗转回到咸阳。
从嬴政复杂的身世渊源看,他与赵国和楚国各有近缘。这或许也是在统一战争中,他曾经在秦军占领赵国和楚国的地区之后即亲临其地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251 年,秦昭襄王在他执政的第五十六年逝世。他的儿子嬴柱继立,是为秦孝文王,时年五十三岁。华阳夫人被立为王后,子楚被立为太子。
秦孝文王在位仅仅一年就死去,时年三十二岁的子楚继立,是为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即位的第二年,吕不韦以“定国立君”之功,被封为文信侯,任为丞相,食邑有蓝田之地十二县。秦庄襄王在他继位后的第三年去世,太子嬴政立,年十三岁,时为公元前246 年。
当时,秦国的国土在关中之外,已经据有了巴、蜀、汉中,并且越过宛(今河南南阳)而据有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北),设置了南郡;北方则兼并了上郡(郡治在今陕西榆林南)以东地方,设置了河东郡(郡治在今山西夏县)、太原郡(郡治在今山西太原西南)、上党郡(郡治在今山西长子);东方又将国境推进到荥阳(今河南荥阳),灭掉了西周和东周两个政权,置三川郡(郡治在今河南洛阳)。也就是说,如果以太行山、白河、汉江下游一线贯通南北,这条线以西的辽阔地域,都已经成为秦国的疆土。应当看到,当时这一界线虽然大体上两分天下,而西部地区却实际已经占据了能够威慑并进取东部地区的优势。后来刘邦战胜项羽,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都同样是据这一界线以西地方,举军东进,取得成功的。
少年嬴政登上王位,国事都决于吕不韦,尊称其为“仲父”。秦王嬴政二十二岁,依秦国旧制,往雍城行加冠礼,带剑,开始亲自主持国政。他相继铲除吕不韦等贵族势力,实现了王权独尊。
第二节 蕲年宫的血光
秦王嬴政年少时,委国事于大臣。当时权倾朝野的重臣是丞相吕不韦。
据说与太后关系暧昧的吕不韦,在实际上掌持着秦国的军政大权。太后的另一位嬖臣嫪毐也曾经取得专权处理朝政的地位。
秦重女权。秦国政治史上多次发生太后把握朝政的情形。这种政治异常往往又与道德异常相伴随,即太后专权时每有后宫秽行的传闻。
秦王政九年(前238),嫪毐因为秽乱宫闱的行为终于败露,在嬴政往雍(今陕西凤翔)行郊礼时发动兵变,以窃取的秦王玺和太后玺调动卫戍部队及附近地方军进攻蕲年宫。
雍,作为秦国故都,历经从秦德公至秦孝公二十代的辛苦经营,已经被建设成为一处具有正统象征的政治文化圣地。这里集中了许多处秦国故宫,也是秦人宗庙的所在地。对雍地的军事控制,有可能影响秦国政治的全局。
嬴政及时察觉了嫪毐兵变的阴谋,抢先发军平定变乱,追斩嫪毐,又在咸阳一举整肃了嫪毐集团成员数百人。
蕲年宫之变,是秦国历史上规模较大且直接震动王族上层的一次罕见的内部动乱。嬴政果断的处置方式,显示出他非同寻常的政治才具。
嬴政因嫪毐政变之事涉及吕不韦,不久就宣布免去其丞相之职。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又迫使吕不韦自杀。嬴政把握了国家权力。
《新思文库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历史研究的魅力。作者不仅仅是一个史料的搬运工,更是一个历史的解读者。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提炼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逻辑。在书中,我看到了秦国从一个弱小的诸侯国,如何凭借其独特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改革决心,一步步崛起,最终吞并六合。其中,对秦国军事力量的描写尤为精彩,作者详细分析了秦军的作战方式、装备优势以及其在战场上的统治力,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同时,本书也让我对“大一统”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兼并战争和政治博弈。作者在梳理秦朝建立过程的同时,也穿插了对六国命运的描绘,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浪潮面前,个人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书中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十分客观,既肯定了他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也指出了其统治的局限性。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新思文库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必然性”有了更深的思考。作者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兼并战争的梳理,清晰地展现了一个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在这个大趋势下,秦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并非偶然。书中对秦国长期以来“耕战”国策的坚持,以及其对军事人才的重视,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秦始皇塑造成一个神话般的人物,而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压力。他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无论是对是错,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环境息息相关。书中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例如焚书坑儒,也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虽然这一行为在后世受到强烈的谴责,但作者也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避免分裂。这种多角度的解读,让我能够跳出简单的道德评判,去理解历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逻辑。阅读这本书,就像在观看一部宏大的历史电影,画面感十足,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
评分《新思文库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更在于其对历史进程背后逻辑的深度剖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秦汉历史的开端视为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春秋战国长期的兼并战争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之下。书中详细阐述了为何是秦国,而不是其他更强大的诸侯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这里面既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又有统治者锐意的革新,特别是商鞅变法,简直是秦国崛起的“发动机”。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细致地描绘了商鞅如何通过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打破旧的贵族体制,建立起以耕战为核心的国家机器。这包括废除井田制、推行郡县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等,这些措施的执行,无疑极大地激发了秦国的生产力和军事实力。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将这些相对枯燥的制度变革,描写得如此生动有趣,仿佛能感受到变法过程中激烈的思想碰撞和权力的角逐。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法家思想在秦国社会中的作用,以及这种思想如何塑造了秦国的政治文化和统治方式。虽然秦朝的严苛统治在后世备受诟病,但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强大的执行力和高度的集权,才使得统一成为可能。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制度、文化、战略以及领导者意志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评分《新思文库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统一”的意义和代价。作者并没有将秦朝的建立简单地描绘成一场简单的征服,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动因和社会变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秦国能够最终统一六国的多重因素的分析,包括其地理优势、军事实力、政治制度的先进性以及领导者的雄才大略。作者对商鞅变法的细致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通过彻底的自我革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耕战政策的推行,到法家思想的深入人心,秦国一步步打造出了一台高效的战争机器。同时,本书也并未回避秦朝统治的残酷性。对百姓沉重的徭役,对思想的压制,这些都使得秦朝的统一显得来之不易,也为后来的动荡埋下了隐患。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沉稳,但又不失力量,他能够将大量的史料融入到流畅的叙事中,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体会到人物的悲欢离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的进程并非是线性的,而是在不断的斗争和妥协中前进的。
评分初次捧读《新思文库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就被其厚重的历史感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所吸引。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溯至那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最为深远的时代——秦汉。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秦朝如何一步步崛起,最终完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对商鞅变法及其深远影响的论述。作者详细分析了变法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如何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废除奴隶制到奖励军功,再到建立郡县制,每一步改革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同时,书中对秦始皇的塑造也颇具匠心。他不再是一个脸谱化的暴君,而是一个雄才大略、但也背负着沉重历史使命的复杂个体。作者通过描绘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决策和行动,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帝王的雄心与魄力。尽管秦朝的统治严苛,但不可否认,它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和稳定。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帝国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孕育、诞生,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
评分我一直对秦汉这段历史充满好奇,而《新思文库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的大门。作者以一种极为流畅且富有感染力的文笔,勾勒出了秦朝建立帝国的波澜壮阔的历程。书中对商鞅变法的详细剖析,让我深刻理解了制度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性。从废除旧的贵族特权,到建立以军功为基础的社会体系,每一步都充满了革命性的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秦始皇的刻画,他不再是那个单一维度的暴君形象,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所具备的远见卓识和雷霆手段。对度量衡、文字、货币的统一,这些看似细微的改革,却为日后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本书也毫不回避地揭示了秦朝短暂而辉煌的背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例如繁重的徭役和严酷的刑罚,这些都为秦朝的速亡埋下了伏笔。阅读这本书,让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之旅,对中国历史的开端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读完《新思文库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洪流之中,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而制度和时代的选择又是多么的强大。秦国的崛起,与其说是某一个伟大君主的单枪匹马的功绩,不如说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整个国家机器被高效运转起来的必然结果。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细节,展现了秦国从一个边陲小国,如何通过长期的耕战战略,一点点积累实力,最终以摧枯拉朽之势吞并六国。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关于秦国军事实力的描述,从士兵的装备、训练,到将领的战术、谋略,都细致入微。例如,对秦军“虎狼之师”的称号的由来,以及他们如何在战场上以数量和效率碾压对手,都写得极为精彩。同时,本书也让我深刻理解了“统一”的代价。秦始皇的宏图伟志,需要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书中对于秦朝徭役的描写,例如修建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等,虽然彰显了秦朝强大的组织能力,但也无疑给普通民众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作者在歌颂统一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其统治的残酷性。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秦朝的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问题,而是理解一个时代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评分这本书《新思文库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走向,往往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秦朝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社会变革、制度创新和军事扩张共同作用的产物。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梳理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竞争态势,以及秦国如何凭借其独特的“耕战”国策,不断积累实力,最终脱颖而出。我尤其赞赏作者对商鞅变法深入细致的分析,他不仅仅罗列了变法的条目,更揭示了这些改革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社会结构,激发了生产力和军事活力。同时,书中对秦始皇的描绘也十分立体,他既有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也有其统治的局限性。对文字、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以及郡县制的推行,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其宏大的抱负和对集权的追求。然而,严酷的法律和繁重的徭役,也成为了秦朝短命的直接原因。作者在叙述时,并没有过多的主观评判,而是力求客观地呈现历史的面貌,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阅读此书,仿佛是在观看一部精心制作的历史纪录片,画面感强,引人深思。
评分初读《新思文库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时,我仿佛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亲历了从分崩离析到统一强盛的千年巨变。这本书以一种极为细腻和生动的笔触,为我勾勒出了秦朝如何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诸侯国,一步步崛起,最终席卷六合,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壮丽画卷。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深入挖掘了秦国崛起背后的深层原因,从商鞅变法所带来的制度革新,到法家思想如何深入人心,再到军事上的锐意进取和战略上的高瞻远瞩,每一个环节都剖析得入木三分。我尤其被书中对秦始皇其人其事的描绘所吸引,不再是脸谱化的暴君形象,而是展现了一个有着雄才大略、但也背负着历史局限性的复杂个体。他对文字、度量衡、车轨的统一,对郡县制的推行,以及修建长城、阿房宫等工程,无不体现着其宏大的抱负和对集权的极致追求。然而,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秦朝短暂存续的根本原因,即其严苛的法律、沉重的徭役以及对民心向背的忽视,这些都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埋下了导火索。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战鼓擂动,看到秦军铁骑横扫六合的壮阔场面,也能感受到被压迫民众的喘息与反抗。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权力、制度、改革与人性的深刻反思,它让我对“帝国”的成立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新思文库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如何建立和维持一个庞大帝国”的绝佳案例分析。作者没有止步于对秦朝建立过程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帝国成立后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为应对这些挑战所采取的措施。书中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构建,例如郡县制的推广和对地方势力的压制,让我看到了早期中央集权国家的雏形。对文字、度量衡、货币的统一,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改革,实则是在为整个帝国的稳定运行奠定基础,极大地降低了沟通和交易的成本,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此外,书中还涉及了秦朝对外关系的策略,例如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这些军事行动不仅巩固了帝国的疆域,也为后来的汉朝打下了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的严谨态度,他会引用大量的史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又不会让这些史料显得枯燥乏味,而是通过精妙的叙述,将其融入到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一个庞大的帝国机器是如何被一点点地组装起来,然后又如何在内部的张力中摇摇欲坠。本书让我认识到,一个帝国的成立,只是一个开始,而如何将其维系下去,则是一项更加艰巨的任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