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勇教授评价袁了凡的《了凡四训》:
"因为是写给后代,就格外诚恳,拼着一切法子想把自己毕生的经验教训、一切的人生感悟教给孩子,希望他们过上好的生活。"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留给子孙的家训,以毕生学识、经历与感悟为根基,谆谆讲授"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理。行善事、得善果--以入世心劝人向善、谋求磊落的生活,堪为一部历久弥新的生活方式手册。
曾国藩读后,感念书中"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之言,为自己改号"涤生",并且要求曾氏子侄必读此书;胡适奉此书为研究中国中古思想史的重要代表作;"民国四大高僧"中的印光、弘一师徒提倡诵读;日本阳明学家安冈正笃认为本书是"人生所能动的伟大学问",建议天皇及首相视之为"治国宝典";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自称从本书中得到人生顿悟。
袁了凡(1533-1606)
初名表,后改名黄,初号学海,后改了凡。明代思想家,著作涉及农业、历法、军事、音乐、几何、佛学等诸多领域。
译者
费勇,著名学者、作家,1965年生于浙江,15岁考入高校,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昊达文化创始人、昊达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长、唐宁书店联合创始人,并兼任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作品有《不焦虑的活法:金刚经修心课》等修心课系列,《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等生活方式相关著作,在大陆、台湾、韩国出版,连续多年入选凤凰网好书榜等多种榜单。
"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
--印光法师
"有一本书要看300遍以上,那就是《了凡四训》……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我非常爱好这本书,常常读诵,也讲过不少遍。"
--净空法师
"我是严格按照《了凡四训》《菜根谭》以及佛教的六波罗蜜进行修行和从事商业管理的。"
--稻盛和夫
"以改造命运的精神,创造自己的幸福,以及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光明前途。"
--香港中华道德学会
译序
译文:
立命之学
改过之法
积善之方
谦德之效
原文:
立命之学
改过之法
积善之方
谦德之效
孩子,还没有人算过你的命,不知道怎么样?但是,不论怎么样,当你飞黄腾达的时候,要保持谦卑,要常作落寞之想;即使一帆风顺的时候,也要多多想到艰难险阻;即使丰衣足食的时候,也要想到忍饥挨饿;即使人家对自己很好,也要想想自己有什么值得人家善待的;即使家道兴隆的时候,也要居安思危;即使已经很有学问了,还是要看到更有学问的人,要意识到自己的学问其实远远不够。
孩子,从远的方面讲,要想着如何弘扬祖先的美好德行;近的方面,要想着如何妥善弥补父母的过失。对上,要多想想如何报效国家;对下,要多想想如何造福家庭;对外,要多想想如何急人之难;对内,要多想想如何防止自己心生邪念做坏事。
孩子,一定要天天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天天把自己的过失改正。一天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就会心安理得地一直错下去;一日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一天没有什么进步。天下聪明俊秀的人不少,有的却不能勤勉修行德性、拓宽学问,为什么呢?只因"因循"两字,耽搁一生。[译者注:因循就是守着世俗之见,按照社会的惯性得过且过,对于人生没有更高的追求。]
……
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并不发怒,即使是关于自己的谣言、毁谤满天飞,也只觉得是火在空中燃烧,再大的火也一定会熄灭。听到别人毁谤自己,就大发脾气,费了很大的劲很多的心思去辩解、去澄清,其实是春蚕吐丝,作茧自缚,自寻烦恼。愤怒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至于其他的种种过错,也都应该好好想一想道理在哪里。道理想明白了,自然就会去改正,而且是彻底改正。
什么叫从心性层面或说是从心灵深处去改?不管什么过错,其实都是由心而来。如果我的心不起妄念,怎么会犯错误呢?我们不必对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等种种不当行为一个一个去分析,去寻求戒除每一个行为的方法,而是一心培植良善的心念,一心去做善良的事情,每时每刻显现的都是正念,那么,邪恶的、不当的念头就不会来找你。好像太阳高高挂在天上,那些鬼鬼祟祟的东西就全部消失了。这是专注于正念的精要。过失都来自于内心,因而要从心灵上下功夫,如同斩断毒树,应直接砍掉它的根,而非剪掉它的枝条和叶子,因为那样并不解决问题。
一
我有一个朋友,名牌大学毕业,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经商。经过原始积累,到90年代,富了,但,好像变得比以前更不安了。每年要花十几万请风水师啊命理师啊,帮他摆布家具,还要放生、拜神,诸如此类,说是可以趋吉避凶。我忍不住批评了他的做法,并用事例说明很多的风水师、命理师不过是深谙人性弱点的骗子。朋友笑笑,说他其实也不完全信,不过是买一个心安。
我这位朋友,不过是无数普通中国人中的一员。千百年来,中国人最关心的人生问题,是这样两个切身的功利问题:一个是如何保平安,一个是如何获得功名利禄。但耐人寻味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既不会深入到生死、真理这样的终极层面,也不会深入到制度、道德等社会层面,而是把它们看作个人问题,是需要自己找到解决方法的问题。
而大多数人找到的方法就是归在神、佛、仙、命理、风水等名下最简单的形式主义的方式。而且非常功利,画个符,就要马上驱邪;念个咒,股票就要立刻上涨。抄了一遍心经,恨不得癌细胞即刻消失。如果达不到自己的期待,就是不灵。中国人经常说的,是这个庙或这个命理师,灵不灵。灵还是不灵,是很多中国人选择信仰的一个标准。不幸,这个灵还是不灵,又非常主观。所以,所谓的灵,往往不过是皇帝的新衣,自欺欺人。
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1583年到达中国肇庆,一直到1610年在北京去世。他在《中国札记》这本书里谈到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说最令他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中国人信风水,"一本黄历上写着每个日子适合做什么","非常荒唐,而这群骗子居然能够骗到皇帝和平民"。在他看来,这些看风水算卦的骗子是中国的大害虫。
利玛窦犀利地指出了中国人信仰体系里最低的一个层面:总是想着要通过命理风水、求神拜佛之类达成趋吉避凶的目的,甚至改变自己的命运。直到21世纪的今天,这种极其功利的近乎巫术崇拜的迷信,仍然是一个广泛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官员、平民、富豪、穷人当中。但是,如果观照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简单地说中国人只有迷信,也并不公允。
《了凡四训》显示了中国人信仰体系里的另一个层面:透过自我修行创建良好的生活。这本书的作者袁了凡生于1533年,逝于1606年,和利玛窦生活在大明王朝的同一个时期,但彼此大约并不知晓,利玛窦一定没有读过《了凡四训》。如果读到了,也许对于中国人的信仰会有更全面的认知。在中国,固然有人迷信,但也有不少通达的人对于人生有独到的思考。《了凡四训》的价值,正在于把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与命理风水相融汇,超越了迷信的层面,变成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生活哲学。
二
《了凡四训》回答的,正是中国人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如何保平安?如何获取功名利禄?或者更简单地合并成一个问题: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袁了凡在《了凡四训》里首先试图矫正中国人两个普遍的习惯:一是习惯于"命中注定""听天由命";二是当对命运有所不满的时候,习惯于向外求,向命理求,向风水求,向神灵求。
袁了凡说他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位孔先生,把他的命运算得清清楚楚,而且在多年里逐一应验。袁了凡因此心如止水,觉得命运既然已经天注定,那何必再努力什么呢。直到有一天,偶然遇到云谷禅师,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云谷禅师向袁了凡讲了一个道理:"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人的命运好坏,离不开人的心,假如从心的层面上找寻,没有不感应的,求不求在于自身。不只是道德仁义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贵其实也是如此。我们既可以向内求道德仁义,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功名富贵,内外都有所得,这才是正确的追求。"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改变命运呢?云谷禅师说:"要种植新的种子,让它发芽、开花、结出新的果实。从现在开始,你要不断扩大充实自我的德性,坚持不懈地做好事,而且是默默做好事,积累阴德。这些自己所造的福德,哪有享受不到的道理?"
云谷禅师又拿出一本功过簿给袁了凡,让他每天有所反省,把自己做的好事坏事都记录下来。最后,他教袁了凡念"准提咒",说如果念到烂熟于心的地步,就会有强大的感应。
于是,袁了凡按照云谷禅师的说法,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没过多久,他的命运就发生了变化。这本《了凡四训》,是他写给自己儿子的。在这本书里,袁了凡通过自身经历,讲述了命运可以透过修行改变,透过什么修行改变呢?透过持续不断地做好事来改变。
持续不断地做好事,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说法在理论上并没有多大的创意,我们在佛教、儒家、基督教的典籍里,很容易找到类似说法。但是放在中国社会,袁了凡彰显了特别的价值,价值在于他把这个说法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在世俗生活层面,袁了凡是了不起的,因为他矫正了中国人日常生活里普遍存在的对命理风水的迷信,倡导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自己命运自己掌握的人生态度。
当人们普遍地向神佛、风水寻求帮助的时候,袁了凡极力向人们证明,真正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是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如果我们想要财富,想要名望,那就修炼成与财富名望相匹配的心态、思想、品德和能力。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真正保佑我们,除了我们自己的所想所为。平安,源于内心。
三
袁了凡根据云谷禅师的开示,过上了修行的人生。首先是改过,就是矫正自己的行为,有所不为。其次是行善,就是不断地做好事。他分辨何为善何为恶,又细细列了十种善事。最后,讲了保持谦虚的重要性。
《了凡四训》是一部家训,一位父亲写给儿子以及子孙后代的人生教科书。写给子孙后代,无非是希望把自己最有价值的人生心得、经验告诉他们,帮助他们少走弯路,顺顺利利地把家族一代代传承下去。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最能从家训里看出。
有名的家训比如南北朝时候的《颜氏家训》,近代的有曾国藩的家书。家训中的道理不像《庄子》《论语》之类偏于形而上的思辨,而是实实在在的处世之道,是一些实际的人生道理。又因是写给自己的子孙,希望他们有所获益,所以迷信层面的、怪力乱神的也很少,而是一些对普通人有帮助的方法论。
也因为是写给后代,就格外诚恳,拼着一切法子想把自己毕生的经验教训、一切的人生感悟教给孩子,希望他们过上好的生活。《了凡四训》在中国家训中的价值显得很突出,是因为他提倡的活法,在当时显得很励志。同时,他并不讳言追求富贵,而追求富贵的方法,不是厚黑学,不是权谋或神神鬼鬼,而是清净自己的心性以及在行动上持续不断地行善。这些,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有正面的意义。
从佛学或老子、庄子的角度看,《了凡四训》显然不够究竟,也包含着有所求和无所求的深刻悖论。另外,就像中国所有的家训一样,把对安全感的追求,完全寄望于个人的心态、行为,却没有终极与制度层面的思考,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的缺憾。但不论怎样,作为一本生活方式的手册,这本书仍然值得一读,值得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加以运用,是一本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好的书。
袁了凡践行对善的信仰,心安理得地度过了一生。他原本号学海,为什么后来改叫了凡,《了凡四训》里有提到,读完你就明白了。袁先生不是什么大文豪,也不是什么大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只不过相较普通公务员,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他广泛涉猎哲学、天文、农学、水利等方面的知识,写了二十多部书。这些在古代中国,都算不上什么有利仕途的领域,所以,他的官不会当得太大,他的名望也不会很大。他做过宝坻县的县令,还做过军事官员出征朝鲜,当时的朝鲜正在遭受日本的侵略。
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就是在自己家乡嘉善,读书、写书、教育子女,其著作中最有名的就是这本《了凡四训》,竟成传世之作。
四
回到我前面提过的那个朋友。2012年开始,突然不再请风水师了,而是每年拿出二十万捐给慈善机构。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些年来,以他自己的观察,单纯地相信某一个行为比如念佛、念咒语就能保佑自己是非常片面的。这样做的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得到什么保佑,该进监狱的不会因为念了佛就不进监狱。
上天是公正的,不是看你拜不拜,而是看你实际做了什么。最后,每个人都要为他自己的行为买单。钱是买不来神灵的保佑的,我们只能在自己的心念和行为里找到安心的路。所以,要修心。这是他几十年人生的最大体会。他说,他的改变还因为一本书,就是这本《了凡四训》。他又加了一句:
这本书里讲只要做好事就能求子得子,求富贵得富贵,他并不是很认同。如果做好事还要执着于求子求富贵,那么做好事会很累。
最好是,只做好事,莫问前程,心安就好。
费勇
2017年2月14日
于广州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真正的智慧,往往是朴素到令人忽略的。这本书中很多道理,比如“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要轻易许诺”、“保持谦逊”等等,我们似乎从小就听过,但真正能做到并长期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严谨的内在逻辑体系,将这些零散的道理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行为准则。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人“做好事”的书,更是一本教人“如何有效管理自己人生”的操作手册。比如,它对“学习”的定义,就远超出了书本知识的范畴,更包含了对环境、对人性的学习。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自洽的框架去容纳和解释发生的一切。它就像是给我的思维安装了一个更高效的处理器,让我能更迅速、更准确地判断自己下一步行动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没抱太大期望,毕竟市面上讲“修身养性”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是老生常谈,换汤不换药。但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古典韵味和作者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不像那种冷冰冰的理论说教,更像是一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长者,坐在你身边,用最朴实的语言,分享他人生中那些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和感悟。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命运”与“人为”的探讨。作者并没有一味鼓吹“人力可以胜天”的激昂口号,而是非常细腻地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既定轨迹时的挣扎与抉择。那种对自我局限性的清醒认识,以及在清醒认知基础上做出的微小、却坚韧的改变,读起来让人感到既真实又鼓舞人心。尤其是他对日常起居、待人接物的细致观察,很多都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忽略的细节,但回想起来,确实是造成我人际关系或工作效率差异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什么惊天动地的秘诀,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底层逻辑,用以审视我们自身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
评分我最近的状态可以说是处在一种迷茫和浮躁的交界点上,总觉得事情多、心不静,效率低下,看着别人似乎都在稳步前进,自己却像在原地打转。偶然间,同事推荐了这本书,我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去读的。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适合我这种“急性子”,它没有冗长复杂的哲学思辨,而是直接切入问题的核心——我们如何才能活得更像我们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噪音所裹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择友”和“守信”的论述。它不是空泛地要求我们成为“好人”,而是清晰地阐释了维护良好声誉和圈子的重要性,这背后牵扯到的是时间管理、精力分配乃至长期目标达成的能力。读完之后,我没有立刻去进行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而是做了一个非常实际的调整:清理了几个耗费我大量时间却毫无产出的社交活动,并且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对许下的承诺做到“说到做到,绝不含糊”。这种由内而外的梳理和修正,让我久违地感受到了“掌控感”,仿佛迷雾散去了一些,脚下的路也踏实了许多。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敬畏心,但又常常觉得那些古籍晦涩难懂的读者。这本书的翻译(或者说解读)非常巧妙,它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和古朴的语感,但同时用现代人的思维框架进行了解构,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教诲变得触手可及。我最受触动的是其中关于“行善积德”的部分,它并没有把它描绘成一种道德绑架,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高明的“长期投资”。作者的逻辑是,当你持续地向世界输出正向的能量时,宇宙(或者说社会环境)最终会以一种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馈给你。这对我这个习惯于追求“即时反馈”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观念冲击。它教导我,有些回报是需要时间沉淀的,我们需要的不是急功近利,而是持之以恒的、不求回报的“播种”。这种观念上的重塑,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要来得珍贵。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那些不需要名声回报的助人机会,感觉心境也随之开阔了许多。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反差性”。一方面,它讲述的是非常严肃的、关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讨;但另一方面,它所使用的语言和举例却是如此的贴近生活,甚至带着一丝幽默感。我记得书中提到如何对待失败和挫折,它没有让我去“坚强地站起来”,而是建议我“先承认自己的确搞砸了,然后冷静地分析,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种允许人有脆弱性、鼓励人诚实面对自身不足的态度,让我感到无比放松。很多励志书籍总把人塑造成一个永不犯错的超人,反而让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它告诉你,跌倒是生活的一部分,关键在于你如何用最小的代价,从中汲取最大的经验教训,并快速地进行下一轮的迭代。这种务实到近乎冷酷的自我审视,对我提升工作中的复盘效率,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评分工作的卖家客服、仓管、老板。于是我写下了一小段话,
评分一本劝人一心向善积德行善的好书,按书中之法去生活,将会得福报的效应。
评分粗略读了一下,文章有一种淡泊平和的泉水般的质感。有些迷信,但整体却未被其拘束,透出乐观,慈悲,谦下的精神品格。另,这本书有译文有原文,字数较少,书也小,薄,不过包装不错。
评分印刷质量不错,书皮是硬包装,应该是正品。内容是现代文,不知道原文什么样的?
评分一如既往的又快又好 物流强 京东强
评分看了序,中国人几千年来被不知道是谁“发明”的黄历玩得团团转,还那么相信——好有智慧的感觉
评分还不错。。。。蛮好。。。。。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包装完好送的快,印刷不错,手感也挺好,内容也挺好
评分书质还行,就是太贵了。大概的翻了下,很多思想还是值得学习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