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承办的大学生旅游项目设计赛事。大赛以“红色导向,传承基因,不忘初心,面向未来”为宗旨,参赛范围广、参赛院校多、参赛队伍数量大,是教育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品项目之一。
自2004年中央号召开展红色旅游以来,各地高度重视,社会积极参与,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制定下发了《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红色旅游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主要措施。同时,红色旅游资源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堂和生动教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路径创新生动有效的探索。有鉴于此,大赛得以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具体情况如下:
2011年,首届大赛以建党90周年“中华魂·革命情·红色行”为主题,在北京举办。大赛挑选了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与中国革命历史相关的50个红色景区进行线路设计,共有参赛队伍28组,参赛选手140名,选手全部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2年,第二届大赛以喜迎十八大为主线,以“忆红色岁月,享魅力今朝”为主题,在北京举办。大赛分为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华夏民族的战争风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个板块,共有参赛队伍46组,230名队员,来自6所高校。
2013年,第三届大赛结合中国梦,以“美丽中国”为主题,在北京举办。大赛按地域分为华北及东北地区,西北及西南地区,华中、华东及华南地区等板块,参赛者设计的旅游线路要求将“城镇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参赛队伍达到75组,375名队员,来自11所高校。
2014年,第四届大赛把握时代关键词,以“改革”为主线,以“传承鼎新·追梦之旅”为主题,在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举办,共有来自全国43所高校的149支队伍报名参赛。
2015年,第五届大赛以“铭记历史·面向未来”为主题,向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共有来自全国51所高校的142支队伍报名参赛。
2016年,第六届大赛以“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首次增加了考察采风环节,在重温革命精神的基础上完善、丰富参赛团队的作品;同时决赛采取“N+1”模式,即原创红色旅游创意设计案加举办地红色旅游产品(线路)创意设计案,突出创新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实打实为举办地的旅游发展助力。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8所高校、160支参赛队的700余名选手报名参赛,涵盖全国22个省、直辖市共56个城市。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同走多元路,江山无限竞风光
案例1“宿源寻红”红色旅游项目策划书
案例2 “i长征”——专属你的红旅定制
第二部分 共作文化诗,不改初心展风华
案例1 启·承
——开启高三征程传承长征精神
案例2 福建长汀红色旅游目的地策划
案例3 通·中国道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红军街旅游业态策划
第三部分 齐奏创新曲,点点意趣领风骚
案例1 江西弋阳红色旅游策划方案
案例2 追寻长征漫道细品甘孜旖旎
前言/序言
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承办的大学生旅游项目设计赛事。大赛以“红色导向,传承基因,不忘初心,面向未来”为宗旨,参赛范围广、参赛院校多、参赛队伍数量大,是教育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品项目之一。
自2004年中央号召开展红色旅游以来,各地高度重视,社会积极参与,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制定下发了《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红色旅游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主要措施。同时,红色旅游资源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堂和生动教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路径创新生动有效的探索。有鉴于此,大赛得以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具体情况如下:
2011年,首届大赛以建党90周年“中华魂·革命情·红色行”为主题,在北京举办。大赛挑选了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与中国革命历史相关的50个红色景区进行线路设计,共有参赛队伍28组,参赛选手140名,选手全部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2年,第二届大赛以喜迎十八大为主线,以“忆红色岁月,享魅力今朝”为主题,在北京举办。大赛分为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华夏民族的战争风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个板块,共有参赛队伍46组,230名队员,来自6所高校。
2013年,第三届大赛结合中国梦,以“美丽中国”为主题,在北京举办。大赛按地域分为华北及东北地区,西北及西南地区,华中、华东及华南地区等板块,参赛者设计的旅游线路要求将“城镇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参赛队伍达到75组,375名队员,来自11所高校。
2014年,第四届大赛把握时代关键词,以“改革”为主线,以“传承鼎新·追梦之旅”为主题,在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举办,共有来自全国43所高校的149支队伍报名参赛。
2015年,第五届大赛以“铭记历史·面向未来”为主题,向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共有来自全国51所高校的142支队伍报名参赛。
2016年,第六届大赛以“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首次增加了考察采风环节,在重温革命精神的基础上完善、丰富参赛团队的作品;同时决赛采取“N+1”模式,即原创红色旅游创意设计案加举办地红色旅游产品(线路)创意设计案,突出创新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实打实为举办地的旅游发展助力。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8所高校、160支参赛队的700余名选手报名参赛,涵盖全国22个省、直辖市共56个城市。
往届大赛得到了教育部、国家旅游局、全国红色旅游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旅游协会以及各地、各高校、各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网易新闻、北青网、京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北京卫视、中国教育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旅游报等百余家媒体全程直播和跟踪报道,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连续六年为大赛提供相关赞助支持,大赛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校品牌性活动。大赛强调对红色旅游发展的推动效果、对老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对旅游精准扶贫的影响力度,通过项目征集、方案展示、成果应用,为创新旅游理念、开发旅游产品、推广旅游宣传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提升了各举办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从落细落小、入脑入心、濡养默化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了针对性强、感受性高和呈现性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因此,一直以来大赛作品成果丰富,教育实效喜人,有鉴于此,特尝试整理出版部分作品,以资切磋。
此次整理出版的作品合集,均是2016年入围大赛决赛的优秀作品。成果涉及领域广泛、包含内容丰富,可谓同走多元路、共作文化诗、齐奏创新曲。因此,本书无论是从信息涵盖量上还是视野开拓度上均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该书发行之际,再次向作者们及其指导教师、支持单位表示衷心的祝贺!
《薪火相传:革命岁月的精神烙印》 序言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总有一些不灭的星辰,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征程中,有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它镌刻着不屈的意志,熔铸着伟大的精神,它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革命年代。那些浴血奋战的先辈们,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为我们铺就了通往光明的大道。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早已深深地烙印在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薪火相传:革命岁月的精神烙印》正是这样一本,试图走进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去触摸那份滚烫的情感,去体悟那份无畏的牺牲,去传承那份不朽的精神。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梳理,更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我们将穿越时空的迷雾,走近那些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展现出非凡勇气和坚定信念的革命者。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出身,没有惊人的才华,但他们拥有着一颗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赤诚之心。他们的故事,散落在星星点点的历史尘埃中,但它们共同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第一章:黎明前的黑暗——革命的星星之火 在本书的第一章,我们将一同回望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帝国主义的铁蹄肆虐,封建统治的压迫沉重,无数中华儿女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然而,就在这看似绝望的黑暗中,革命的火种悄然点燃。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历史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会尝试去描绘出当时社会真实的图景:旧中国的贫穷与落后,人民的苦难与抗争,以及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股股暗流涌动的变革力量。 我们将深入探讨早期共产主义思想是如何在中国传播,以及那些怀揣救国救民理想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探索救亡图存道路上,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这一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充满了迷茫和探索。我们将会还原那些秘密的集会,那些简陋的印刷所,那些冒着生命危险传播进步思想的党员。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那些星星之火如何才能燎原。在面对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环境时,革命者是如何克服恐惧,如何坚定信念,如何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我们会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出那个时代特有的革命精神的萌芽。例如,早期工人运动的罢工,农民起义的呐喊,这些都是革命力量积蓄和爆发的生动例证。我们将力求还原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挣扎与抉择,以及他们在面对道义与生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所展现出的可贵品质。 第二章:战火中的熔炉——淬炼坚韧的意志 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必然伴随着枪林弹雨和血肉横飞。《薪火相传:革命岁月的精神烙印》的第二章,将带领读者走进战火纷飞的年代,去感受那份惊心动魄的斗争。我们不会回避战争的残酷,而是要通过对战争的真实描绘,去彰显革命者在极端困境中,如何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坚韧和顽强。 这一章将聚焦那些著名的战役,但我们描写的重点不在于战术的细节,而在于战争背后的人文精神。我们将描绘那些为了掩护战友而英勇牺牲的战士,那些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仍然坚持战斗的队伍,那些在失败面前毫不气馁,重新集结力量的领导者。我们会通过采访和史料的梳理,去还原那些感人至深的瞬间:寒风刺骨的夜晚,战士们挤在一起取暖,分享仅有的食物;炮火连天的战场,指挥员冷静地发出命令,鼓舞士气;艰苦卓绝的行军,士兵们拖着疲惫的身体,但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 我们还会探讨在战争的淬炼中,革命者是如何形成坚不可摧的意志。这种意志,既是对敌人毫不畏惧的英勇,也是对自己信念的执着追求。它是在无数次失败与挫折中愈发坚定的,是在生死考验面前愈发闪耀的。我们将分析革命者是如何在战火的熔炉中,将个人融入集体,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从而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 第三章:信念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 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那就是坚定的信念。《薪火相传:革命岁月的精神烙印》的第三章,将深入剖析这种信念的来源、表现以及它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信念,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口号,它体现在革命者的一言一行之中。我们会通过讲述革命先辈的亲身经历,来展现他们是如何在面对诱惑、压力甚至死亡时,依然能够坚守初心,矢志不渝。例如,那些在严刑拷打下宁死不屈的革命者,他们内心深处的力量是什么?那些在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党员,他们的精神支柱在哪里? 这一章将重点探讨革命者所信奉的“主义”。它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理论,更是他们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蓝图。这种信念,让他们敢于挑战一切不合理的旧秩序,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将从一些鲜活的例子中,去体会革命者是如何将抽象的理想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如何为了心中的信念,不惜付出一切。 此外,我们还会探讨在艰难的革命岁月中,信念是如何成为凝聚人心、团结队伍的强大力量。正是因为有着共同的信念,革命者才能克服地域、民族、阶层等方面的差异,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朝着革命的目标前进。这种信念的力量,是任何物质武器都无法比拟的。 第四章:血脉的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回响 革命的火焰终将熄灭,但革命的精神却永不磨灭。在《薪火相传:革命岁月的精神烙印》的第四章,我们将把目光投向当下,探讨革命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色基因”,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回顾,而是要深入思考,如何将革命精神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将通过采访当代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去展现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革命精神的传承。或许是科研人员在攻克科技难题时表现出的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或许是基层工作者在为人民服务时展现出的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或许是创业者在面对市场挑战时展现出的敢闯敢拼、永不言败的精神。 这一章将强调,传承红色基因,并非是简单的复制历史,而是要理解革命精神的内涵,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当下的实践。我们将分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如何在新时代做出新的贡献。 我们还会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精神。这包括教育、文化、艺术等多个层面。本书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革命精神真正融入到当代社会,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前进的强大动力,让“红色基因”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中,继续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结语 《薪火相传:革命岁月的精神烙印》,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读者深刻地理解,革命精神并非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触手可及的力量。它存在于那些为理想奋斗的背影中,存在于那些无私奉献的行动中,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 革命先辈们的故事,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在新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牢记历史,传承精神,将那份坚韧不拔的意志,那份矢志不渝的信念,那份无私奉献的品格,融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之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 本书的愿望,是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跨越时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