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麻醉在国内属于新兴技术,近两年各大医院已逐步开展相关工作,但图书出版滞后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推广图书不多,相关医师特别是住院医师亟需一本指导手册来加强专业知识,提高操作技能。《超声引导区域麻醉》一书侧重讲解局域麻醉和进针技术,对于周围神经置管和急性疼痛管理都适用。本书内容短小精悍,对于从事超声引导麻醉的医师特别是初级医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价值。
超声技术使麻醉科医师能够更加准确地实施局域麻醉。随着局部可视解剖的发展以及对细针路径的监测,超声引导技术使患者更加安全,使手术操作更加快速有效。本书详细讲解了超声引导局域麻醉技术的操作步骤,以及操作要点和术中注意事项。本书前面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超声引导局域麻醉技术的原理,有助于读者理解后续章节的内容。后面三部分内容包括神经阻滞,上肢、下肢、躯干和脊柱阻滞。各部分神经阻滞内容讲解详细,包括引言、解剖、临床应用、技术、替代技术、并发症和技术点拨。本书内容、深入,对开始从事超声引导麻醉的医师非常有帮助,对相关科室的医师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斯图尔特?A?格雷特,杜克大学医学中心麻醉学教授。
大卫?B?奥勇主编,华盛顿西雅图弗吉尼亚梅森医学中心麻醉医师。
郭瑞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肌骨超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腹部超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康复医学肌骨超声协作组组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常委、《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超声医学(电子版)》杂志编委。
第1章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基本原理1��
基础超声物理学及超声设备设置1��
如何显示神经和穿刺针4��
常见误操作和伪像8��
患者的体位10��
设备和准备工作12��
超声引导取得成功的关键13��
神经周围置管原则16��
第2章上肢超声引导区域麻醉19��
肌间沟神经阻滞21��
锁骨上神经阻滞25��
锁骨下神经阻滞37��
腋神经阻滞42��
肘及前臂神经阻滞49��
第3章下肢超声引导区域麻醉57��
股神经阻滞59��
隐神经阻滞64��
闭孔神经阻滞69��
后腰丛神经阻滞(腰大肌间阻滞)74��
后坐骨神经阻滞78��
前坐骨神经阻滞83��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88��
第4章躯干及脊柱超声引导区域麻醉95��
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95��
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101��
腹直肌鞘神经阻滞105��
肋间神经阻滞107��
椎旁神经阻滞111��
椎管内麻醉与镇痛117��
推荐阅读125��
索引127��
前言
本书建立在局部麻醉临床和教学实践基础上,在探索超声引导局麻的道路上,我们曾经经历过一些错误,我们希望能够籍由此书节省读者在局部麻醉实施上的时间和精力。
本书与其他类似著作不同之处在于循序渐进互相比较,分条列举并有条理的组织起来。单独的神经阻滞有许多方法能够使用,我们介绍的是经过多数临床实践和教学验证过的一些简单方法,以期读者能够顺利实施。
神经阻滞具体相关内容在本书第二章(上肢),第三章(下肢)与第四章(躯干与脊椎),但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花时间先阅读第一章,此章节介绍的是如何做好超声引导局麻而不是如何操作。
本书包含已经发表过的有关大体解剖学、物理学、药学以及神经生理学的相关参考文献,由于这些参考文献目前在网上容易查找,因此我们没有在每一章节最后一一列举。这部分的研究日新月异,不断进展,此书可用于日常临床指导,但不可用于学习解剖。医学生通过学习解剖能够更好的掌握超声引导下局部麻醉的技能。
感谢家庭和同事在本书著作期间的耐心和帮助,感谢参与者的热心和友好,最后感谢来自美国和苏格兰的老师们的悉心指导,谢谢!
StuartGrant
DavidAuyong
说实话,我起初对这本书抱有很高的期待,但实际阅读下来,它带来的惊喜远超我的想象。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叙述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操作步骤介绍,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一个操作背后的生理病理机制,以及超声影像学在其中的诊断和引导作用。我了解到,原来不仅仅是看清楚解剖结构,更重要的是理解声像图的动态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变化来预测和规避潜在的风险。书中对不同区域麻醉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处理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且结合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这让我在阅读时倍感安心和信服。每一次阅读,我都能发现新的知识点,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且富有条理,没有丝毫的冗余,每个字都充满了信息量。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一步步走进超声引导区域麻醉的精髓。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是一部集理论、实践与思考于一体的百科全书,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实战性”真是太强了!它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书,而是真正站在临床第一线,为麻醉医生量身打造的实用指南。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不同区域麻醉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一一分解,并且在每个环节都强调了超声引导的重要性。比如,在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时,它会详细描述如何找到神经束,如何识别周围的血管和重要结构,以及如何通过超声影像来判断穿刺针的准确位置。书中的一些“小技巧”和“经验之谈”,对于我们这些还在摸索阶段的医生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关于如何避免损伤血管的小窍门,让我茅塞顿开,解决了我在实践中一直困扰的一个难题。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不拐弯抹角,直击要点,非常适合忙碌的临床医生阅读。我感觉就像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教我,让我能够更快地掌握超声引导区域麻醉的技术,提高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评分这本关于超声引导区域麻醉的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一次思维模式的转变。我之前一直认为区域麻醉是一门经验性的学科,很多时候依赖于解剖标志和医生的手感。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超声引导技术是将区域麻醉推向一个更加精准、更加安全、更加可控的新时代。书中对超声物理学原理的阐述虽然不深奥,但足以让我理解为何在不同的组织界面会产生不同的回声,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回声来“看”到那些肉眼看不到的神经和血管。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失败”病例的分析,它不是简单地将错误归咎于操作失误,而是深入探讨了导致失败的深层原因,包括对解剖结构的理解不足,对超声影像的误读,以及对患者个体差异的忽视。这种反思性的学习方式,让我对每一次操作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促使我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技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区域麻醉不再仅仅是“打一针”,而是一门需要精准解剖学、生理学、影像学和临床判断力高度融合的艺术。
评分我一直对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充满好奇,而超声引导区域麻醉无疑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重要技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导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教科书。作者非常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大量的病例分析和图文并茂的讲解,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重要性。书中关于超声扫查技巧的描述非常具体,甚至细致到探头角度的微小调整会带来怎样的影像变化,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变化来判断操作的精准度。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如何解读”超声影像的部分,它不仅仅是识别结构,更是理解声波的物理特性以及它们如何与组织相互作用,从而在屏幕上形成我们看到的图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不仅仅是“做什么”,更是“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这种深度的思考和精细的讲解,让我觉得自己在临床操作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从一个“知道怎么做”的执行者,变成了一个“理解为什么”的思考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当我打开它的时候,就被那些高清、栩栩如生的图像深深吸引了。它们不仅仅是插图,更像是亲身置身于手术室,看着专家们熟练地操作。每一幅图像都标注得非常清晰,不仅指出了关键的解剖结构,还生动地展示了超声探头的摆放角度、穿刺路径以及神经束的形态。我特别喜欢那些放大细节的图片,能够让我更清楚地看到微小的血管和神经,这对于理解麻醉的精细操作至关重要。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文字和图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会显得拥挤或杂乱。我花了很多时间反复研读这些图像,感觉自己仿佛接受了一次沉浸式的超声引导培训。对于我这样一个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反复回顾和确认解剖知识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图像质量和清晰度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仅是学习的工具,更是一种美的享受,让我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一丝愉悦。我毫不犹豫地把它列为我最喜欢的医学书籍之一,强烈推荐给所有需要深入理解超声引导技术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