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以象释医》谨遵自然规律,一切从对自然的观察出发,不仅为中医针灸理论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论据,而且以形象代替抽象,以简单探知深奥,使复杂的中医理论更加浅显易懂,以利于学习者更好地领会其内涵,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我们在书中不仅对中医针灸基础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而且对传统中医理论中的某些内容大胆提出了质疑和新的见解。我们用了十三年时间、花费大量精力著书立说,不为标新立异,只为抛砖引玉,引发同道们对中医理论和针灸理论研究的重视与探讨,以弘扬祖国医学,更好造福人类。这就是我们提笔著书的目的。
作者简介
曹奛,男,1957年出生小学、中学时代“历经坎坷”高中毕业成为下乡“知青”务农1978年两人各自从不同的地方考入河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进入同一班级学习。在校期间属于“后进学生”。如:不爱当干部,不爱受约束,喜欢我行我素,爱看课本之外的“杂书”,学习不够刻苦,不太重视考试。文艺骨干,不爱体育;严肃认真不足,幽默活泼有余。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安阳某乡镇医院,从事临床工作。1985年底调回学校。正如阴阳变化之道,既对立又统一,不同性格,相互吸引,“瑕”不掩瑜,彼此欣赏。1984年,双方“合二为一”,互根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相互影响,阴阳消长转化,各自从多方面渐向对方靠近。性格的转变:由严肃认真不足,幽默活泼有余,渐渐变得“沉默寡言”。工作的转变:2000年由行政管理兼业务的“双肩挑”人员,主动辞职,要求转为专门从事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的专职教师。30多年来,二人互敬互谅,互帮互学,生活幸福,事业顺利。其共同的爱好就是——越来越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中医针灸事业。经过多年思考、酝酿,2002年决定再度“合二为一”,共同编著《以象释医》一书。虽然在此之前,二人也曾合作参编过几本书籍,发表过多篇针灸理论、临床和科研方面的文章,但其分量均无法与本书相比肩,《以象释医》一书的问世,就像二人孕育的又一个孩子——怀胎十三年,终将近分娩,虽言苦不堪,翘盼世人欢。
路玫,女,1958年出生小学、中学时代“一帆风顺”高中毕业留在城市医院工作在校期间属于先进学生。如:严格要求,积极进取。担任4年班长,连年“三好学生”,在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习刻苦,比较重视考试。体育健将,不爱文艺;幽默活泼不足,严肃认真有余。。1983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教学、临床、科研工作。性格的转变:由幽默活泼不足,严肃认真有余,渐渐变得“活泼开朗”。工作的转变:1999年由专门从事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的专职教师,被大家推荐走上行政管理岗位,成为行政管理兼业务的“双肩挑”人员。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阴阳之象
一.何谓“阴阳”?
二.“阴阳”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
三.何谓“两仪生四象”?
四.何谓“四象生八卦”?
五.如何确定“八卦”各自的方位?
六.太极图是如何产生的?
七.先天太极阴阳八卦图有什么含义? 门
八.如何理解太极、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五行之间的关系? ,
九.如何理解阴阳属性在人体结构中的应用?
十.“阴阳”二字连用,为什么总是“阴”字放在前,“阳”字放在后?
第二章 五行之象
一.何谓五行?
二.五行说是如何产生的?
三.如何理解五行各自的特点?
四.如何理解五行之间相互资生关系?
五.如何理解五行之间相互制约关系?
六.如何区别五行中的阴阳属性?
七.如何理解五行与五方的类比?
八.如何理解五行与五色的类比?
九.如何理解五行与四季、六气、五化的类比?
十.如何理解五行与五音的类比?
十一.如何理解五行与数字的类比?
十二.如何理解五行与五味的类比?
十三.五行配五味理论对临床用药有何指导作用?
十四.如何进行五行分类?
第三章 脏腑之象
一.什么是“脏腑之象”?
二.古人是如何了解人体脏腑组织结构的?
三.如何从“脏腑之象”再认识脏腑的位置和形态? ,
四.古人如何以“天人合一”思想确立脏腑类别的?
五.古人如何以“天人合一”思想确立脏腑的阴阳属性和功能特点?
六.古人如何以“天人合一”思想确立脏腑间的关系?
七.在人体中缘何要虚设一个“三焦”腑?
八.如何理解“三焦”的位置?
九.如何理解“上焦”的位置?
十.如何理解“中焦”的位置?
十一.如何理解“下焦”的位置?
第四章 形体之象
第五章 经与脉之象
第六章 特定腧穴之象
附篇
后记
前言/序言
1983年我们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后,一直从事着中医针灸学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三十多年的学习、思考、认识、实践,使我们对中医学这一老祖宗留下的自然科学之伟大宝库由最初的为工作需要而学习,到渐渐地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发展到对其酷爱,以至于想到要用我们的后半生为其做点什么。随着我们教学体会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对经典医籍的不断学习领悟、对中医针灸基本理论存疑的不断思考、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受多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之启发,我们渐渐对中医理论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虽然我们深知这些观点和理论还很稚嫩,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验证,甚至有的观点可能还会引起争议。但是,作为当代中医人,中医理论的研究时不我待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为事业求发展的历史责任感使我们勇敢地加入到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的行列之中。因为,目前的现状是有着千载历史的中医学,其基础理论创新的严重滞后与学科发展的时代要求已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从而大大制约了学科的发展。严峻的现实警示我们,时至今日,中医界迫切需要再现金元时代之不拘一格、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作为中医针灸学科其中的一分子,我们应当勿计个人得失,以发展中医针灸事业为己任,在中医理论探讨与研究方面。要敢于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抛砖引玉,激发大家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再思考、再探究、再认识,以期推动中医针灸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为此,我们本着“立足当时,回归自然;依据经典,正本清源;形象思维,以简释繁;字义剖析,还原本意;系统连贯,相互佐证;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学科渗透,皆为中用;指导临床,切合实际”的思路,力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中医的典籍之作《黄帝内经》的有关内容,阐释中医以及针灸的基本理论。本书谨遵自然规律,一切从对自然的观察出发,不仅为中医针灸理论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论据,而且以形象代替抽象,以简单探知深奥,使复杂的中医理论更加浅显易懂,以利于学习者更好地领会其内涵,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我们在书中不仅对中医针灸基础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而且对传统中医理论中的某些内容大胆提出了质疑和新的见解。我们用了十三年时间、花费大量精力著书立说,不为标新立异,只为抛砖引玉,引发同道们对中医理论和针灸理论研究的重视与探讨,以弘扬祖国医学,更好造福人类。这就是我们提笔著书的目的。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时,承蒙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以及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教授为之作序;首届国医大师、老院长李振华教授和著名针灸大家、恩师孙国杰教授为之题词。在此,我们谨向各位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以象释医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第二次买了,书真的不错,值得认真读,可以留给下一代的书。
评分
☆☆☆☆☆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
应该是正品,质量不错
评分
☆☆☆☆☆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
第二次买了,书真的不错,值得认真读,可以留给下一代的书。
评分
☆☆☆☆☆
好厚的一本书,不过里面挺稀松的,还没看,考完再说。
评分
☆☆☆☆☆
内容丰富,值得推荐。
评分
☆☆☆☆☆
好书,值得购买,了解中医的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