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是在《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二版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及人类影响等内容。三版中在气候系统,大气环流,海-气作用及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城市气候等方面作了不少新的补充。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可作为高校地理、气象专业教材,亦可供水文、农林、环境等专业师生、有关科技人员和中学地理教师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引 论
第一节 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气候系统概述
一、大气圈概述
二、水圈、陆面、冰雪圈和生物圈概述
第三节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
一、主要气象要素
二、空气状态方程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第一节 太阳辐射
一、辐射的基本知识
二、太阳辐射
第二节 地面和大气的辐射
一、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二、地面及地一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第三节 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一、海陆的增温和冷却的差异
二、空气的增温和冷却
三、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
四、大气静力稳定度
第四节 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二、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第五节 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一、气温的水平分布
二、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分布
第三章 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 蒸发和凝结
一、水相变化
二、饱和水汽压
三、影响蒸发的因素
四、湿度随时间的变化
五、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
第二节 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一、地面的水汽凝结物
二、近地面层空气中的凝结
三、云
第三节 降水
一、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
二、雨和雪的形成
三、各类云的降水
四、人工影响云雨
五、降水分布
第四章 大气的运动
第一节 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
一、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二、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第二节 气压场
……
第五章 天气系统
第六章 气候的形成
第七章 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八章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第一版于1979年问世,1985年出第二版,曾经10余次印刷,在全国数十余所高校已使用了18年。在此期间曾分别在上海、广州、长春、兰州、昆明和重庆等地进行过多次教材评介和分析会议,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了不同地区的气候调查。广大师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本书作了肯定。该教材先后获得国家教委的奖励,近又由台湾明文书局将第二版改印繁体字本发行,供台湾有关大学和科研单位应用。
近年来我国教学改革和国内外对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均取得显著的进展,为了适应当前教改形势的需要,反映本门学科的最新成就,有必要在总结过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原书内容进行精简、修改和更新。
根据1994年11月5日至7日在上海召开的教材会议上的决定:第三版教材的第一章和第六、七、八等章由周淑贞教授编写,第二、三两章由张超教授编写,第四、五两章由张如一教授编写,全书仍由周淑贞教授主编。
在修订过程中,我们力求保持原教材的优点,并针对课程设置的目的要求和在教学计划中本门课程教学时数减少的现实,进一步精选和更新内容,缩短篇幅,加强基础,突出重点。整个教材仍安排了气象、天气、气候及实习四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放在气候上。前五章有关气象和天气部分,分别是气候学的物理基础和天气基础。第六至第八章则在前面的基础上,系统地阐明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划分和分布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并以大气环流作为承上启下的纽带,从它的形成原理、主要系统、运动规律和它对热量、水分的输送等,把整个课程内容贯串起来。为配合上述内容的教学,有顺序地安排实习内容,本书还另配有实习教材,以利于培养学员实际动手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加强基础理论,联系当前气候方面的实际问题,反映最新科学成就和便于教学,各章均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精简和更新。例如本书第一章引论,就是将原书绪论和“大气概述”一章修改合并而成。在内容上删去原书绪论中次要部分,只保留“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对象、任务和简史”一节。将“大气概述”一章更新为“气候系统概述”和“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两节,先简明扼要地论述气候系统的组成、结构和能源,后阐明主要气象要素和空气状态方程。这样使学生在课程开始就有气候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有关大气物理性状的概念,既便于以后各章的教学,也便于及早进行气象、气候的观测实习,同时又缩短了不少教材篇幅。
第二至第五章气象和天气部分在内容上作了适当地精简,删除了若干次要内容,压缩篇幅.节约课时。同时为了使体系更为完整,也更新和增补了少量内容,并更换了一些插图。例如在第二章太阳辐射部分删除了一些较繁琐的描述性内容,在大气稳定度方面增加大气中经常发生的“位势不稳定”一个项目。又例如第五章原书标题为“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现改为“天气系统”。因教学时数减少,这一章内容作了必要的精简,原书本章分六节,现压缩为四节,许多内容如“季风低压”、“中层气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主要天气特征”等非重点部分,以及寒潮过程和台风过程中某些较陈旧或过于琐细的内容均予以删除。而对东风波、赤道辐合带、台风形成、经圈环流等方面都分别引进一些新理论。
在第六至第八章气候部分,作了较多的精简、修改和更新。首先为了紧缩教材篇幅,在第六章中将原书的七节,精简归并为五节,将原书的第二节和第四节合并为“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一节。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和洋流二者,这二者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本节首先阐明海一气相互作用与环流,再依次论述环流与热量交换和水分循环中的作用,最后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例说明环流的异常导致气候的异常。这样安排不仅删除了原教材中大量的较次要内容,既能够突出重点,又反映了当前在世界气候中频繁出现的异常现象和新的科研成果。另外又将原教材中的第五节和第七节合并为“地形和地面特征与气候”一节,同样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削去了原教材中大量次要内容,其中更新了不少内容,举出西藏高原对东亚环流和降水分布的影响即其一例。
在第七章中对柯本和斯查勒气候分类法作了适当的补充,并根据编者对世界气候分类原则,将世界各气候带和气候型都用简明表解和各类型的典型站气候图来予以说明。通过这些图表,使各气候类型的形成、位置和特征更为清晰,一目了然.同时又节约了大量教材篇幅。
在第八章中,考虑到教学时数减少,删去原书中的第一节“研究气候变化的方法”。因为这一节内容甚多,教学时数少,很难讲清,只能割爱删除,只留下原书中的后三节。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